-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四川省南充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南充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细胞层次的是 A. 一个心脏 B. 神经系统 C. 一个酵母菌 D. 一片森林 【答案】C 【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详解】A、一个心脏属于生命系统器官层次,A错误; B、神经系统属于系统层次,B错误; C、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则一个酵母菌属于细胞层次,也属于个体层次,C正确; D、一片森林属于生态系统层次,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意在考查知识的识记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注意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2.下列生物中为原核生物的是 A. 草履虫 B. 小麦 C. 大肠杆菌 D. HIV 【答案】C 【解析】一些常考生物的类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A、草履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B、小麦是植物,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大肠杆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C正确; D、HIV为病毒,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种类,对于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掌握一些常考的生物所属的类别,特别是原核生物,包括蓝藻、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其中对于细菌的判断,要掌握技巧,一般在菌字前有“杆”、“球”、“螺旋”和“弧”等字样的都为细菌。 3.下列关于蓝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包括蓝球藻、颤藻、念珠藻等 B. 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C. 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D. 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答案】C 【解析】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 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 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 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 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 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 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 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 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 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 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 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详解】A、蓝藻包括蓝球藻、颤藻、念珠藻等,A正确; B、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正确; 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中不含叶绿体,C错误; D、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生物学实验常常需用显微镜,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 A. 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B. 目镜放大倍数 C. 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D. 物镜放大倍数 【答案】A 【解析】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倒立放大的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详解】普通的光学显微镜是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形成的,要经过凸透镜的两次(物镜、目镜)成像,成的像是放大的倒立的实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是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乘积越大放大倍数越大,乘积小放大倍数就小。故选A。 【点睛】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5.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B. 细胞学说的主要建立者是恩格尔曼 C.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D. 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答案】B 【解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指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A正确; B、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B错误; C、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C正确; D、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细胞学说的内容,只要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6.下列选项中全部为微量元素的是 A. Cu、Mn、Mo B. C、N、K C. Ca、Mg、Fe D. Zn、H、O 【答案】A 【解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详解】A、Cu、Mn、Mo都属于微量元素,A正确; B、C、N、K都属于大量元素,B错误; C、Ca、Mg属于大量元素,C错误; D、H、O属于大量元素,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种类及其含量,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7.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常用实验材料依次是 A. 西瓜汁、花生种子、小麦种子 B. 苹果汁、花生种子、豆浆 C. 马铃薯匀浆、梨匀浆、豆浆 D. 番茄汁、鲜肝提取液、花生种子 【答案】B 【解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西瓜汁有颜色,存在干扰,不能用于检测还原糖;小麦种子中富含淀粉,不是检测蛋白质的适宜材料,A错误; B、苹果汁中富含还原糖且颜色浅,适合作为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材料;花生种子富含脂肪,是检测脂肪的适宜材料;豆浆富含蛋白质,是检测蛋白质的适宜材料,B正确; C、马铃薯匀浆富含淀粉,而淀粉不是还原糖,不是检测还原糖的适宜材料;梨匀浆富含还原糖,不是检测脂肪的适宜材料,C错误; D、番茄汁有颜色,存在干扰,不是检测还原糖的适宜材料;鲜肝提取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不是检测脂肪的适宜材料;花生种子富含脂肪,也不是检测蛋白质的适宜材料,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否合适、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8.下列哪项物质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 A. B. NH2﹣CH2﹣COOH C. D. 【答案】C 【解析】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通式为,可见其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它们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详解】A项符合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其R基为﹣(CH4)﹣CH3,A正确; B项符合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其R基为﹣H,B正确; C项中氨基和羧基没有连接在同一个C原子上,不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C错误; D项符合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其R基为﹣CH2﹣COOH,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特点,能根据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判断其各选项中的分子是否属于氨基酸,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羽毛、蛛丝、头发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主要体现了蛋白质什么功能 A. 调节 B.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 C. 运输 D. 催化 【答案】B 【解析】蛋白质的功能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即结构蛋白,如羽毛、头发、蛛丝、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传递信息,即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详解】羽毛、蛛丝、头发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这体现了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这项功能。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蛋白质在生命活动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10.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细胞,不利于染色剂进入细胞 B.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RNA的亲和力不同 C. 实验结果表明DNA只位于细胞核,RNA只位于细胞质 D. 菠菜叶肉细胞是该实验的常用材料 【答案】B 【解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详解】A、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DNA和蛋白质分离开,有利于染色剂进入细胞,A错误; B、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B正确; C、实验结果表明DNA主要位于细胞核,RNA主要位于细胞质,C错误; D、菠菜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会干扰本实验结果的观察,不适于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材料,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选取的材料是否合适、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1.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携带遗传信息 B. 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多聚体 C. 包括DNA和RNA两大类 D. 元素组成为C、H、O、N、P、S 【答案】D 【解析】1、核酸的功能: (1)细胞内携带遗传物质的物质。 (2)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核酸是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多聚体,包括DNA和RNA两大类,元素组成为C、H、O、N、P。 【详解】A、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能携带遗传信息,A正确; B、核酸是生物大分子,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多聚体,B正确; C、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核酸分为DNA和RNA两大类,C正确; D、核酸元素组成为C、H、O、N、P,没有S,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核酸的组成、组成元素和分类,意在考查考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12.糖类大致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属于单糖的是 A. 糖原 B. 麦芽糖 C. 葡萄糖 D. 乳糖 【答案】C 【解析】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5 动植物细胞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 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C12H22O11 动物细胞 多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细胞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糖原 动物细胞 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详解】A、糖原属于多糖,A错误; B、麦芽糖属于二糖,B错误; C、葡萄糖属于单糖,C正确; D、乳糖属于二糖,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为基础题,考查糖类的相关知识,只要考生识记糖类的种类、分布及功能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3.脂肪的生物学功能不包括 A. 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B. 保温作用 C. 缓冲和减压 D. 良好贮能物质 【答案】A 【解析】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功能分类 化学本质分类 功 能 储藏脂类 脂 肪 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 结构脂类 磷 脂 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的重要成份 调节脂类 固醇 胆固醇 细胞膜的重要成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的性周期 维生素D 促进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的平衡 【详解】A、脂质中的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脂肪不具有该功能,A正确; B、脂肪具有保温作用,B错误; C、脂肪具有缓冲和减压作用,C错误; D、脂肪是良好的贮能物质,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脂质的相关知识,比较基础,只要考生识记脂质的种类及功能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4.下列过程中所散失的水分主要为结合水的是 A. 种子收获后在晒干过程中散失的水 B. 干种子烘烤过程中散失的水分 C. 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 D. 质壁分离过程中散失的水分 【答案】B 【解析】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能自由移动,是良好的溶剂和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细胞的许多化学反应,在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详解】A、种子收获后在晒干过程中散失的水是自由水,A错误; B、干种子烘烤过程所散失的水分是结合水,B正确; C、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是自由水,C错误; D、质壁分离过程中散失的水分是自由水,D错误。故选B。 【点睛】对于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5. 哺乳动物的血液中某种无机盐的含量低于正常值时会引起动物抽搐,这种无机盐是 A. 钠盐 B. 钾盐 C. 钙盐 D. 镁盐 【答案】C 【解析】哺乳动物的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钙离子,如果钙离子的含量过高会造成肌无力,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故选C。 16.常用人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作为获取细胞膜的实验材料的主要依据是 A. 细胞容易获取 B. 细胞体积较大,可获得较多细胞膜 C. 细胞膜容易用镊子剥下来 D. 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的细胞器 【答案】D 【解析】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的原因 (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但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而且无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胞易吸水涨破。 (2)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易用离心分离法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 【详解】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吸水涨破后易用离心分离法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制备,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7.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是 A. 水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B. 细胞生长,体积变大 C.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D.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答案】A 【解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原因: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2)表现: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胞吞、胞吐及载体对相应物质的转运等。 (3)影响因素:主要受温度影响,适当温度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但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则导致膜的破坏。 【详解】A、水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不涉及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不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A正确; B、细胞生长,体积变大,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B错误; C、变形虫的变形运动,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 D、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能体现生物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实例,意在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属于简单题。 18.下列细胞结构中属于单层膜结构的是 ①高尔基体 ②线粒体 ③细胞核 ④液泡 ⑤核糖体 A. ①④ B. ②⑤ C. ③④ D. ③⑤ 【答案】A 【解析】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结构是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 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和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液泡、内质网、细胞膜、溶酶体。 【详解】属于单层膜结构的是①高尔基体、④液泡,线粒体为双层膜结构,核糖体没有膜结构,细胞核为双层膜膜结构。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器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属于基础题。 19.可以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的试剂是 A. 斐林试剂 B. 双缩脲试剂 C. 健那绿染液 D. 碘液 【答案】C 【解析】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的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 即有色状态)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因此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详解】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双缩脲试剂用于检验蛋白质;健那绿染液可以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碘液用于检测淀粉。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意在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属于简单题。 20.水稻种子萌发时部分细胞合成并分泌大量的α﹣淀粉酶用于分解贮存的淀粉,与α﹣淀粉酶合成及分泌无直接关系的细胞结构是 A. 内质网 B. 中心体 C. 核糖体 D. 细胞膜 【答案】B 【解析】α﹣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与α﹣淀粉酶合成、加工和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具有的细胞器。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1. 下列不属于细胞核功能的是 A. 遗传信息库 B. 细胞代谢中心 C. 遗传的控制中心 D. 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 【答案】B 【解析】A.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因此是遗传信息库,故A正确; B.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中心,而不是细胞核,故B错误; C.遗传物质控制生物的性状,则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故C正确; D.遗传物质可以控制细胞的代谢活动,细胞核是细胞的代谢的控制中心,故D正确。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模型构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拍摄细胞的显微照片是构建了 A. 物理模型 B. 概念模型 C. 数学模型 D. 不是模型 【答案】D 【解析】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常见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详解】根据题意,拍摄的照片是细胞的真实反映,不是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因而不属于模型。故选D。 23.下列关于染色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B. 易被酸性染料染成深色 C. 染色质与染色体是两种不同物质 D. 染色质位于细胞质中 【答案】A 【解析】细胞核中有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染色质。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存在于细胞分裂间期,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呈圆柱状或杆状,这时叫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 【详解】A、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A正确; B、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B错误; C、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C错误; D、染色质位于细胞核中,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质的组成和分布,以及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简单题。 24.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它的原生质层主要包括( ) A. 细胞膜、核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B. 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C. 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 D. 细胞壁、液泡膜和它们之间的细胞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A、C、D错误;故选B。 【点睛】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成为原生质层。 25.下列现象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A. 水分子通过细胞壁 B. H+通过溶酶体膜 C. 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 D. 水分子通过液泡膜 【答案】D 【解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现象。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详解】A、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具有全透性,不属于半透膜,因此水分子通过细胞壁不属于渗透作用,A错误; B、H+不是溶剂分子,因此H+通过溶酶体膜不属于渗透作用,B错误; C、葡萄糖分子不是溶剂分子,因此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不属于渗透作用,C错误; D、水分子是溶剂分子,液泡膜属于半透膜,因此水分子通过液泡膜属于渗透作用,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需要注意细胞壁不属于半透膜,属于容易题。 26.下列叙述不符合流动镶嵌模型的是 A. 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B.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膜表面,有的嵌入膜中,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C. 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能运动 D. 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组成,是静态的统一结构 【答案】D 【解析】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 B、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膜表面,有的嵌入膜中,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 C、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能运动,C正确; D、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组成,是静态的统一结构,这不符合流动镶嵌模型,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 A. 自由扩散 B. 主动运输 C. 协助扩散 D. 胞吞 【答案】C 【解析】 名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详解】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故选C。 【点睛】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 28.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的是 A. 催化剂的种类 B. 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C. 产生气泡量 D. 试管中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中各种变量的理解.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图中所示自变量是无机催化剂“氯化铁”与有机催化剂“过氧化氢酶”,由自变量所引起的实验结果差异主要表现为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或产生气泡量。 【详解】A、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无机催化剂“氯化铁”与有机催化剂“过氧化氢酶”,即催化剂不同,催化剂的种类是自变量,A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是随催化剂的种类有差异,是因变量,B错误。 C、产生气泡量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是因变量,C错误。 D、试管中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量为无关变量,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变量的理解,属于实验设计中的基础知识.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29.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B. 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来提高反应速率 C. 细胞质基质中含有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D. 低温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答案】C 【解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A错误; B、酶通过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B错误; C、细胞质基质中含有催化细胞呼吸第一的阶段,即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酶,C正确; D、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从低温到高温酶的活性可恢复,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化学本质,识记酶的特性,识记酶促反应的原理,识记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0.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 B. 细胞中ATP的含量少 C. ATP中的字母A代表腺苷 D. ATP与ADP的快速转化依赖于酶的高效性 【答案】A 【解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反应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详解】A、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A错误; B、细胞中ATP的含量少,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B正确; C、ATP中的字母A代表腺苷,C正确; D、。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的高效性,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ATP的结构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1.某蛋白质含有A、B两条肽链,A链有21个氨基酸,B链有30个氨基酸,则形成该蛋白质过程脱下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 918 B. 882 C. 900 D. 846 【答案】B 【解析】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1)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 (2)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应该看肽链的条数,有几条肽链,则至少含有几个氨基或几个羧基; (3)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 【详解】由题干“某蛋白质由A、B、两条肽链构成,A链含有21个氨基酸,B链含有30个氨基酸”可知:该蛋白质含有氨基酸总数为21+30=51个,则脱水缩合时形成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数=51﹣2=49个,所以形成该蛋白质过程脱下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49=88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要求考生识记氨基酸脱水缩合的概念,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及相关计算,能运用其延伸规律答题。 32.如图表示“色素的分离”实验改进装置(培养皿中的层析液刚好触及棉线的b点,色素滤液滴于a点,色素在定性滤纸上随层析液向a点四周扩散),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绿叶中的不同光合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B. 层析液具有挥发性,应在通风条件下进行操作 C. 实验结果应得到四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近似圆形) D. 实验得到的多个同心圆中,最小的一个圆呈橙黄色 【答案】D 【解析】1、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2、此实验装置是让培养皿中的层析液,通过灯芯扩散到定性滤纸上,在此过程中,让色素随层析液在定性滤纸上扩散,形成四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 【详解】A、分离色素原理是: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A正确; B、层析液中挥发性物质有毒,所以为避免过多吸入层析液中挥发性物质,实验应在通风条件下进行,B正确; C、四种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结果得到四个不同颜色的同心圆,C正确; D、实验得到的若干个同心圆中,最小的一个圆呈黄绿色,然后向外依次是蓝绿色、黄色、橙红色,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原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形,了解色素分离的步骤,理解色素提取的实验结果。 33.用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A. S1<2S2 B. S1=2S2 C. S1>2S2 D. S2<S1<2S2 【答案】C 【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因此将细胞膜的磷脂分子铺成单层的面积恰好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但由于口腔上皮细胞中除了细胞膜外,还有一些细胞器也具有膜结构,因此口腔上皮细胞中的脂质铺成单层的面积大于细胞膜面积的2倍,故S1>2S2,故选C。 34.太阳光能转化成萤火虫尾部发光的光能,经过的主要生理过程依次是 A. 呼吸作用、ATP水解、光合作用、主动运输、消化作用 B.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化作用、主动运输、ATP水解 C. 光合作用、消化作用、主动运输、有氧呼吸、ATP水解 D. 主动运输、消化作用、ATP水解、有氧呼吸、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光能转化成骨骼肌细胞内ATP的能量,则能量变化需要经过光能→化学能→ATP,则太阳能首先被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有机物被动物食用后进入消化道内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肠上皮细胞经主动运输进入内环境,再进入组织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把能量释放出来储存到ATP中。 【详解】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糖类),有机物(糖类)通过动物取食消化为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进入组织细胞,在经过细胞呼吸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化学能形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故需经过的主要生理过程依次是:光合作用、消化作用、主动运输、有氧呼吸、ATP水解。故选C。 【点睛】本题比较抽象,考查生物体内能量变化的相关知识,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35.某同学将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观察到中央大液泡逐渐缩小然后自动复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整个过程细胞大小基本不变 B. 该过程表明细胞对水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 细胞壁具有全透性,KNO3可以自由通过细胞壁 D. 液泡体积最小时,细胞开始吸收K+和NO3﹣使鲜重逐渐提高 【答案】D 【解析】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有大液泡、生活状态的细胞、膜内外有浓度差。 植物细胞在KNO3 一类溶液中发生的特殊现象,原因是一段时间后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使细胞内浓度逐渐高于外界浓度,导致细胞重吸水恢复原状。 【详解】A、细胞壁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且伸展性较小,所以整个过程细胞大小基本不变,A正确; B、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是一种选择性吸收,属于主动运输,而对水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收,说明细胞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B正确; C、细胞壁具有全透性,KNO3可以自由通过细胞壁,C正确; D、实验开始时,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就已开始吸收K+、NO3﹣,而不是在液泡体积最小时才开始吸收K+、NO3﹣,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要求考生掌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识记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36.谷氨酸脱羧酶能专一催化谷氨酸分解成γ﹣氨基丁酸和CO2。某科研小组在谷氨酸起始浓度为10mmol•L﹣1、最适温度、最适pH等条件下,对该酶的催化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见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甲:产物CO2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注:酶浓度固定) 图乙: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变化曲线(注:反应物足量) A. 图甲中CO2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不再增加的原因是酶失去活性 B. 若将图甲中的反应温度降低10℃,反应结束后CO2的最终浓度变小 C. 图乙催化反应速率增加的原因是随着酶浓度增大,底物与酶接触的机会变大 D. 图乙中,随酶浓度增加,酶的活性不断增加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甲是在酶浓度固定、反应物量一定下进行的反应,用生成物CO2浓度来表示整个反应过程的变化,这是一个催化反应;而乙是在反应物浓度过量不成为反应的限制因素条件下,随着酶浓度改变时对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限制因素是酶浓度,由于反应物浓度过量,所以随着酶浓度的增加,反应速度不断增加。 【详解】A、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不再增加,原因是底物已经分解完,A错误; B、若将图甲中的反应温度降低10℃,反应速率降低,但反应结束后CO2的最终浓度不变,B错误; C、图乙催化反应速率增加的原因是随着酶浓度增大,底物与酶接触的机会变大,C正确; D、酶的活性与酶浓度无关,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及相关曲线;其次要求考生关注题干中与有关坐标曲线的一些说明,以及横坐标的含义,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37.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转移的途径是 A. 葡萄糖→丙酮酸→氧 B. 葡萄糖→丙酮酸→水 C. 葡萄糖→氧→水 D. 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有氧呼吸的过程和同位素标记法。 1、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2、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变。人们可以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详解】A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不产生氧,AB错误; C、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不产生氧气,C错误; D、根据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含18O 的葡萄糖中的18O 到了丙酮酸中;再根据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含18O 的丙酮酸中的18O 到了二氧化碳中。即18O 转移的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有氧呼吸过程中元素的追踪问题,进一步强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有氧呼吸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38.向含有充足糖类的培养液中加入酵母菌进行酿酒,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为了提高酿酒效率,一般先向培养液中通气一段时间,再进行无氧发酵 B. 酵母菌无氧发酵时,葡萄糖中化学能主要用于合成ATP,少量转化为热能 C. 随着培养液中酒精增加、pH变化、糖类减少等,酵母菌死亡率会逐渐上升 D. 发酵结束后,向培养液的滤液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出现灰绿色 【答案】B 【解析】酵母菌的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属于真核细胞中的真菌,适宜生存的温度条件是18~25℃,酵母菌能在pH值为3.0﹣7.5的范围内生长,最适pH值为pH4.5﹣5.0。 制酒是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原理,所以在酿酒时刚开始会向其中通空气,此时目的是让酵母菌数量增加到足够量;接下来要密封,让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洒精。 【详解】A、为了提高酿酒效率,一般先向培养液中通气一段时间,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进行无氧发酵,A正确; B、酵母菌无氧发酵时,葡萄糖中化学能主要用于转化为热能,少量用于合成ATP,B错误; C、随着培养液中酒精浓度增加、pH降低、糖类等营养物质减少等,酵母菌死亡率会逐渐上升,C正确; D、酵母菌发酵会产生酒精,向培养液的滤液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溶液会从橙色变成灰绿色,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果酒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果酒制作的原理、方法步骤;识记酵母菌的代谢方式;明确果酒制作过程中首先要通气让酵母菌有氧呼吸而大量繁殖,而在密封条件才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39.对两株生长状态相同的天竺葵,一株给予光照,一株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给予光照的植株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都能产生ATP B. 遮光处理的植株中有机物的含量将减少 C. 如果对遮光处理的植株突然给予光照,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的C3含量将增加 D. 若要验证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实验前应将两株天竺葵放置于暗处几小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A、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产生ATP,场所分别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正确; B、遮光处理的植株中只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故有机物的含量将减少,B正确; C、如果对遮光处理的植株突然给予光照,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多,被还原的C3增多,而CO2被C5固定形成C3的过程不变,故C3的含量将减少,C错误; D、若要验证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实验前应将两株天竺葵放置于暗处几小时,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完,以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要注意,光反应离不开光,暗反应有光无光均可进行。光反应需要暗反应提供的ADP和Pi,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两者相互依存,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40.某同学绘制了在强光条件下小球藻(单细胞绿藻)细胞内气体交换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在强光条件下小球藻光合作用强度>有氧呼吸强度,净光合速率>0。 A、图中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的去向有叶绿体和细胞外,此时小球藻光合作用强度<有氧呼吸强度,A错误; B、图中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的去向只有细胞外,叶绿体不消耗CO2,此时小球藻不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图中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的去向只有叶绿体,而且叶绿体不需要从外界获取CO2,此时小球藻光合作用强度=有氧呼吸强度,C错误; D、图中叶绿体消耗的CO2的来源有线粒体和细胞外,此时小球藻光合作用强度>有氧呼吸强度,净光合速率>0,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净光合速率概念的理解,明确净光合速率大于、小于、等于0等几种情况对应的概念图的画法是解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41.请据图回答: (1)图示为高等植物细胞_____结构模式图(填“显微或亚显微”),相对动物细胞,该细胞特有的结构是液泡、_____和_____(填编号)。 (2)若将该植物细胞视为一个系统,系统的边界是_____(填编号)。 (3)该植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3和_____(填编号)。 (4)“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是_____(填编号),与细胞壁合成最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填编号)。 【答案】亚显微 1 4 2 9 11 5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其中1为细胞壁,2为细胞膜,3为细胞质基质,4为叶绿体,5为高尔基体,6为核仁,7为核膜,8为核孔,9为线粒体,10为内质网,11为核糖体,12为细胞液,13为液泡膜。 【详解】(1)图示细胞中核糖体、内质网等亚显微结构,因此图示为高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相对动物细胞,该细胞特有的结构是液泡、1细胞壁和4叶绿体。 (2)若将该植物细胞视为一个系统,由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而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系统的边界是2细胞膜。 (3)该植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3细胞质基质(第一阶段的场所)和9线粒体(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场所)。 (4)“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是11核糖体;与细胞壁合成最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5 高尔基体。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2.如图表示细胞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物质或结构,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b和c方式运输的气体分别是_____、_____。 (2)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有一层糖蛋白D,称为_____,具有_____作用。 (3)若图中为心肌细胞膜,心肌细胞吸收Ca2+最可能的运输方式是图中_____(填字母代号)。施加某种毒素后,细胞对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对K+和葡萄糖的吸收不受影响,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_____(填“促进或抑制”)了细胞膜上Ca2+载体蛋白的活性。 【答案】 O2 CO2 糖被 保护和润滑 a 抑制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图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中A是蛋白质分子,B是磷脂双分子层,C是信息分子,D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a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物质,b是细胞通过自由扩散吸收物质,c是细胞通过自由扩散排出物质,d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物质。 【详解】(1)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氧气进入线粒体和二氧化碳排出线粒体是自由扩散,此膜表示线粒体膜,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2)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有一层糖蛋白D,称为糖被,具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3)若图中为心肌细胞膜,心肌细胞吸收Ca2+最可能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即图中的a;施加某种毒素后,细胞对Ca2+的吸收明显减少,但对K+和葡萄糖的吸收不受影响,说明不影响能量供应,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毒素抑制了细胞膜上Ca2+载体蛋白的活性。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点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 43.某菌株能产生淀粉酶,研究小组通过诱变和高温筛选获得了新菌株,为探究新菌株所产淀粉酶能否耐受80℃高温,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表格中画横线处补充完整。 (2)结果与结论: ①若试管1呈蓝色,试管2_____,则表明该淀粉酶能耐受80℃高温; ②若试管1呈蓝色,试管2_____,则表明该淀粉酶不能耐受80℃高温。 【答案】等量 80 淀粉 ①有砖红色沉淀 ②呈蓝色 【解析】根据实验目的“为探究新菌株所产淀粉酶能否耐受80℃高温”,因此需对淀粉酶进行高温处理,然后观察是否能将淀粉水解产生还原糖。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鉴定观察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 【详解】(1)根据实验是探究淀粉酶能否耐受80℃高温,所以应先对等量的淀粉酶用80℃高温处理,常用方法为水浴80℃保温,对酶进行高温处理后,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淀粉酶作用的底物——淀粉,利用淀粉酶能使淀粉水解为还原糖,来验证经高温处理的酶是否还有活性,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 (2)结果与结论: ①如果淀粉酶能耐受80℃高温,则经80℃高温处理后,依然能使淀粉水解,经斐林试剂检测能出现砖红色沉淀。 ②反之,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试管2呈现斐林试剂的蓝色。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机物的鉴定以及探究类实验的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考生关键能够识记还原糖的鉴定原理和方法,以及能够根据题中实验目的结合表中提示完善实验操作步骤。 44.图甲表示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①②③④表示物质,A、B、C、D表示生命活动过程。图乙表示将某植株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假定玻璃罩置于自然环境中)培养时,该玻璃罩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物质①表示_____,物质④表示_____,过程A发生的场所是_____,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H]的场所是_____。 (2)图乙中,假如F点和B点的温度相等,与F点相比,B点时的光照强度_____(填“相等”或“强”或“弱”),一昼夜后该植株体内有机物量将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 【答案】 O2 C5(或五碳化合物) (叶绿体) 类囊体薄膜 线粒体内膜 弱 增加 G点CO2含量比A点低 【解析】分析图甲:①为O2,②NADP+,③为ADP+Pi,④为C5,A为光反应,场所是类囊体薄膜,B为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C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 分析图乙:在密闭的玻璃罩内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说明光合强度小于呼吸强度,若二氧化碳含量下降,说明光合强度大于呼吸强度,其中B、F两点光合强度=呼吸强度,G点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说明一昼夜后该植株体内有机物量将增加。 【详解】(1)由分析可知:①为O2,②NADP+,③为ADP+Pi,④为C5,A为光反应,场所是类囊体薄膜,B为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C为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H]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2)由分析可知:B、F两点光合强度=呼吸强度,由于B点时二氧化碳浓度更高,故光照强度应小于F点,由于一昼夜后G点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说明该植株体内有机物量将增加。 【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