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实验班)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实验班)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一(实验班)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 ‎1.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水稻培育品种的产量及质量,却忽略野生品种的保存。近年来有学者发现,受到某些细菌感染的野生品种水稻有40%的存活率,而人工培育的水稻遭受感染后则全数死亡。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合理的一项是 A. 人工培育的水稻品种缺乏变异 B. 野生品种的水稻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C. 野生品种的水稻对病毒具有较强的适应力 D. 野生品种绝灭会降低水稻的基因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人工水稻与野生水稻发生变异的几率是相同的,只是选择不同,A错误;两个品种的水稻是同一物种,不存在物种多样性问题,B错误;题干所说的是野生水稻对细菌的抗性,C错误;若野生水稻绝灭则会使其所含有的部分基因消失,即降低水稻的基因多样性,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内细菌形成抗药性。如果被细菌感染,则往往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向抗药性细菌方向变异 B. 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 “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病菌发生了进化 D. 基因频率改变了,新的病菌(物种)一定会产生 ‎【答案】C ‎【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细菌的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抗生素对细菌的长期选择使细菌向抗药性越来越强方向进化,进而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A、B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C项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项错误。‎ ‎3.如下图是从某种二倍体生物体内获得的某个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该细胞可能取自哺乳动物的睾丸或卵巢 B. 图示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可能出现基因自由组合 C. 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纺锤体及赤道板 D. 此时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4个DNA分子 ‎【答案】A ‎【解析】‎ 图示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而哺乳动物的睾丸或卵巢中的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可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因此该细胞可能取自哺乳动物的睾丸或卵巢,A项正确;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图示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所以其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基因自由组合,B项错误;赤道板是细胞中央与纺锤体的中轴垂直的一个平面,只表示一个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实际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C项错误;此时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8个DNA分子,D项错误。‎ ‎4.现有两块农田,农田A混合种植了杂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而农田B混合种植了甜玉米和杂合非甜玉米。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与玉米的甜和非甜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考虑其他植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玉米的非甜对甜为显性 B. 农田A中矮茎豌豆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均表现为矮茎 C. 农田B中杂合非甜玉米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1/4为甜玉米 D. 农田A中各植株自花受粉,而农田B中各植株随机受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利用分离定律解决生产实际中的简单生物学问题,知道玉米和豌豆在自然条件下的传粉类型,进而判断各选项。‎ 根据题意“杂合高茎豌豆”可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根据“杂合非甜玉米”可知玉米的非甜对甜为显性,A正确;自然条件下,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即自然条件下豌豆只能进行自交,因此农田A中矮茎豌豆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均表现为矮茎,B正确;由于农田B中杂合非甜玉米作为母本时所接收的花粉来源及其比例未知,故农田B中杂合非甜玉米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中甜玉米所占的比例也不固定,C错误。自然条件下,豌豆自花传粉,而玉米是不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即自然条件下玉米既能自交也能杂交,因此D正确。‎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1.自然条件下,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玉米是不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故应注意自然条件下种植这两类作物时授粉类型及后代可能的性状表现;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需要对母本进行人工去雄→套袋处理→人工授粉→套袋处理,以保证花粉来源的单一性。‎ ‎2.本题中,农田B杂合非甜玉米作为母本时所接收的花粉来源及其比例未知不确定,故农田B中杂合非甜玉米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中甜玉米所占的比例也不固定;若来自杂合非甜玉米(Aa)和甜玉米(aa)的花粉比例为1:1,即参与受精作用的花粉基因型及比例为A:a=1:3,而参与受精作用的卵细胞基因型及比例为A:a=1:1,则杂合非甜玉米所结种子长成的植株中甜玉米出现的比例为3/4×1/2=3/8。‎ ‎5.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种子或幼苗 C. 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未必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D. 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四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一个染色体组为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单倍体高度不育,是没有种子的,应该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幼苗,B错误;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未必只含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产生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果蝇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则其有丝分裂后期有四个染色体组,D正确。‎ ‎6.某种能进行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植物的花色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C 和c)共同决定,花中相关色素的合成途径如图所示,理论上纯合的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A. 3 种 B. 20 种 C. 10 种 D. 5 种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花中相关色素的合成途径,基因a能控制酶1的合成,酶1能将白色前体物合成红色素;基因B能控制酶2合成,酶2能将红色素合成紫色素;基因C能控制酶3的合成,酶3能将白色前体物合成紫色素,因此紫花的基因型为aaB_cc或____C_,因此理论上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3×3×2=20种,其中纯合的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共5种,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基因、酶与色素之间的关系,判断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再根据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计算。‎ ‎7.将二倍体芝麻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芝麻,此四倍体芝麻 A. 与原二倍体芝麻相比,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物种了 B. 产生的配子中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配子无遗传效应 C. 产生的配子中无同源染色体,用秋水仙素诱导后的个体是可育的 D. 产生的花粉经花药离体培养长成的芝麻是二倍体 ‎【答案】A ‎【解析】‎ 四倍体芝麻与二倍体芝麻的杂交后代三倍体高度不育,说明四倍体芝麻与二倍体芝麻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与原二倍体芝麻相比,四倍体芝麻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的物种了,A项正确;四倍体芝麻产生的配子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是有同源染色体的,含有本物种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物质,是有遗传效应的,B项错误;四倍体芝麻产生的配子中有同源染色体,故用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是可育的,用秋水仙素诱导成个体也是可育的,C项错误;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植物是单倍体,D项错误。‎ ‎8.下图表示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S型菌有荚膜且具有毒性,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R型菌无荚膜也无毒性。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与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S型菌慢慢冷却 B. 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 C. 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 S型菌的DNA能抵抗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引发疾病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加热杀死S型菌需要冷却后才能和R型菌混合,否则会杀死R型菌,A正确。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的一种类型,B正确。该转化实验只能证明有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转化因子就是DNA,C正确。S型菌的因为有毒性会损害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引发疾病,D错误。‎ 点睛:在探究遗传物质的各个实验中,要牢记当时的实验结论是什么,而不是现在的总体结论是什么。‎ ‎9.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椐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 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 可以用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中DNA的复制 ‎【答案】C ‎【解析】‎ 噬菌体是病毒,不能使用培养基直接培养,A错误。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适时的保温培养,不然会裂解,B错误。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使部分噬菌体的外壳还在细菌表面上所致,C正确。DNA中不含有U,不可以用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中DNA的复制,D错误。‎ 点睛: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存活,要标记病毒必须先标记其宿主细胞,不能在含放射性的培养基上直接标记病毒。‎ ‎10. 甲、乙、丙、丁4种遗传性疾病如图为调查结果,根据系谱图分析,推测这4种疾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以及一些个体最可能的基因型,正确的组合是 ‎①系谱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乙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丙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系谱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系谱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乙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系谱丁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 ‎③系谱甲中2基因型为Aa,系谱乙中2基因型为XBXb,系谱丙中8基因型为Cc,系谱丁中9基因型为XDXd④系谱甲中5基因型为Aa,系谱乙中9基因型为XBXb,系谱丙中6基因型为cc,系谱丁中6基因型为XDXd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系谱图:甲图中5号和6号均患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8号),说明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根据乙图不能判断乙的遗传方式,但具有“男病母女病”的特点,最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丙图中3号和4号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6号),说明丙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丁图中5号和6号都正常,但他们有患病的儿子,说明丁为隐性遗传病,其该病的男患者多于女患者,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①②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最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丙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丁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①错误,②正确;③④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系谱甲一2的基因型为Aa,5基因型为aa;乙最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则系谱乙一9基因型XBXb;丙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系谱丙一6基因型为cc,8的基因型为Cc;丁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系谱丁一6基因型XDXd,9的基因型为XDXD或XDXd,③错误,④正确。‎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名师点睛】遗传图谱的分析方法和步骤:‎ ‎(1)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如图所示:‎ ‎;‎ ‎;.‎ ‎(2)再判断致病基因的位置:‎ ‎①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 ‎②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 ‎;‎ ‎11.用含3H标记的胸苷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一段时间后分离获得具有放射性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只有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能检测到放射性 B.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中能检测到放射性 C. 能检测到放射性的细胞器内能完全进行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 D. 能检测到放射性的细胞器内能完全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答案】D ‎【解析】‎ 细胞质中的DNA能进行复制,因此能检测放射性的细胞不仅仅是根尖分生区细胞,A错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叶绿体,B错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DNA合成的原料,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根尖分生区细胞,一段时间后分离获得具有放射性的细胞器应该是线粒体,线粒体内只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C错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DNA合成的原料,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根尖分生区细胞,一段时间后分离获得具有放射性的细胞器应该是线粒体,线粒体内只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为,D正确。‎ ‎12.下图为某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 丙细胞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B. 乙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aBbCC,丙产生的细胞基因型为ABC和abc C. 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 D. 此动物有可能是雌性,丙细胞是第一极体 ‎【答案】D ‎【解析】‎ 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错误;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所以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与甲相同,为AaBbCc,丙进行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基因型相同,B错误;丙细胞进行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没有等位基因,C错误;该动物可能是雌性或者雄性的,丙细胞中细胞质均等分裂,可以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题图,确定甲到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甲到丙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13.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人群中,有若干种遗传病是由于苯丙氨酸的代谢缺陷所导致的。例如,苯丙氨酸的代谢产物之一苯丙酮酸在脑中积累会阻碍脑的发育,造成智力低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缺乏酶①可导致病人既“白(白化病)”又“痴”‎ B. 缺乏酶⑤可导致病人只“白”不“痴”‎ C. 缺乏酶⑥时,婴儿使用过的尿布会留有黑色污迹(尿黑酸)‎ D. 上述实例可以证明遗传物质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和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图解,其中酶①可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而酶⑥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苯丙酮酸;酶⑤可将酪氨酸转化为尿黑酸,但酶③和酶④可将其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酶⑤可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由此可见,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新陈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缺乏酶①时,不能合成黑色素,使人患白化病,同时苯丙酮酸在脑中积累会阻碍脑的发育,A正确;缺乏酶⑤时,人体不能合成黑色素,但不会导致苯丙酮酸过多积累,因此可导致病人只“白”不“痴”,B正确;缺乏酶③时,婴儿使用过的尿布会留有黑色污迹(尿黑酸),C错误;上述实例可以证明遗传物质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和性状,D正确。‎ ‎14.下图所示为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DNA的复制、②是转录,③是翻译,三个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完全相同 B. ②③过程发生的场所可能相同,③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 C. ①②过程所需要的酶相同 D. ③过程中不同核糖体合成的是同一个蛋白质,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右向左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①是DNA的复制过程,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②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③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 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为:A-T、C-G、G-C、T-A,转录过程中碱基配对为A-U、C-G、G-C、T-A,‎ 可见这两个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不完全相同,A错误;②是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少数发生在细胞质中,③是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B正确;③是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②是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C错误;③是翻译过程,根据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所以D错误。‎ ‎15.影响植物花色的关键物质是花色素苷,而影响花色素苷代谢的基因有两类,一类是结构基因,多种基因分别编码花色素苷代谢的合成酶;另一类是调节基因,控制结构基因的表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花色的遗传,能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B. 调节基因对结构基因控制,必定是通过影响其翻译过程实现的 C. 植物花色的显隐性关系不易确定,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定律 D. 植物花色受多基因控制,最容易发生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解析】‎ 由题意知,植物花色受多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基因通过控制酶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A正确;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调节基因控制结构基因的表达可以通过控制转录过程实现,也可以通过翻译过程实现,B错误;植物花色的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定律,由是否是细胞核基因控制,与显隐性关系无关,C错误;植物花色受几对等位基因控制与是否容易发生染色体变异无关,D错误。‎ ‎16.相关资料显示,利用太空种子播种能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小麦、水稻等粮食类亩产可增产18%左右,蔬菜类平均增产约25%。下列有关太空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太空中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因素的诱导下,生物可以发生定向变异产生符合要求的新性状 B. 太空育种过程繁杂,需从大量的变异品种中筛选才能获得所需的种子 C. 太空育种产生的品种对人类都是有益的,可大量种植 D. 太空育种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基因重组形成大量具有新基因型的个体 ‎【答案】B ‎【解析】‎ 太空的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会诱发突变,但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太空育种利用的是基因突变,需要很多的物理化学因素发挥作用,并且因为变异具有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要想获得所需要的种子需要大量的筛选,B正确,C错误。太空育种利用的是基因突变,产生的是新基因,D错误。‎ ‎17.戈谢病是患者由于缺乏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所致,患者肝脾肿大。下图是用凝胶电泳的方法得到的某患者家系带谱,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2号为该病携带者,5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C. 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概率是3/8‎ D. 该病可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和B超检查来进行产前诊断 ‎【答案】B ‎【解析】‎ 本题结合系谱图和电泳带谱考查系谱图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基因型判断及遗传病的防治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准确判断图中各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分析系谱图可知,图中父母双亲正常但其儿子4号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结合凝胶电泳法得到的患者家系带谱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而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一定是纯合子,故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1号和2号均为该病携带者(Aa),5号一定为杂合子Aa,B错误;1号和2号均为该病携带者(Aa),因此 1号和2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4x1/2=3/8,C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该病患者由于缺乏β-葡糖苷酶-葡糖脑苷脂酶从而引起不正常的葡萄糖脑苷脂在细胞内积聚,患者肝脾肿大,因此可通过测羊水中酶的活性和B超检查来进行产前诊断,D正确。‎ ‎【点睛】解题方法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系谱图和电泳带谱的解读,根据系谱图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可判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各个体的表现型及其电泳带谱对应关系可知3号为显性纯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1号和5号均为杂合子;而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一定是纯合子,与前述的判断相矛盾,故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8.如图是某生物(2n=4)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甲中1和5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B. 图乙中①和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A、a一定是基因突变产生的 C. 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分别为2、4、4‎ D. 图甲中有两个染色体组,图乙中有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Ⅰ,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特点是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图Ⅱ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特点是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图甲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X和Y染色体的形态不同),2和3是一对同源染色体,1和4是一对同源染色体,6和7是一对同源染色体,5和8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1和5 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A错误;图Ⅱ中①和②为姐妹染色单体,应该含有相同的基因,如果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则可能会含有等位基因,若①上某位点有基因A,则 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可能是a,B错误;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分别为2、4、4,C正确;图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图乙中有一个染色体组,D错误。‎ ‎19.有关作物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杂交育种中,F1自交后代可筛选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 B. 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的年限 C. 人工诱导多倍体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 诱变育种可以定向地把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获得新的品种 ‎【答案】D ‎【解析】‎ 在杂交育种中,F1自交后代出现符合人类需求的新品种,因此在F2中可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A正确;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的年限,且所得个体均为纯合子,B正确;人工诱导多倍体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正确;诱变育种是不定向的,但杂交育种可以把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获得新的品种,D错误。‎ ‎【点睛】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 ‎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1)杂交自交选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20.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下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 B.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发生分离 C. 减数分裂后产生了BB、Bb、bb三种类型的雄配子 D.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正常情况下,该植株为父本产生的花粉粒有B、b两种,由于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即B),因此正常的测交结果后代应全表现为白色性状。后代中部分出现红色性状,说明此时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最有可能来源为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是发生了交叉互换。‎ ‎【详解】A、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即使有,也只会出现个别现象,而不会导致部分个体都出现红色性状,A错误;‎ B、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就是分离的,这不会导致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B错误;‎ C、正常下,配子中的基因都是成单存在的,但也有可能由于染色体变异导致产生极个别具有两个基因的配子,不可能同时产生BB、Bb、bb三种类型的雄配子,C错误;‎ D、在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最可能的原因是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是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缺失染色体上的B基因交换到正常染色体上,从而产生了带有B基因的正常雄配子,D正确。‎ 故选:D。‎ ‎【点睛】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 第一,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第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着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1. 下图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III-9携带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只有一条,其他成员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都正常。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致病基因属于隐性基因 B. 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可以位于X染色体上 C. Ⅲ-10个体表现正常是由于基因重组的结果 D. III-9与II-8染色体数目可能是相同的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形分析已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A正确;该病是隐性遗传病,9为患者,且其携带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只有一条,由此可推知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可以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该病是单基因遗传病,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多对基因之间,C错误;9携带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只有一条,有可能是另一个基因的染色体缺失导致的,所以Ⅲ-9与Ⅱ-8染色体数目可能是相同的,D正确。‎ ‎【考点定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22.下图中的①②③表示培育番茄新品种的三种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方法①和③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但采用方法③引起的变异是定向的 B. 方法②获得单倍体植株的过程中,常采用的方法是花药(花粉)离体培养 C. 方法③可将抗病基因直接导入叶肉细胞使之表达 D. 方法①、②、③都没有培育出新物种 ‎【答案】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一共采取了三种育种手段。方法①和③分别是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二者的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其中因工程育种可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即采用方法③引起的变异是定向的,A项正确;方法②为单倍体育种,在获得单倍体植株的过程中,常采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B项正确;方法③在将抗病基因导入叶肉细胞之前,需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即构建基因表达载体),C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通过方法①、②、③获得的番茄新品种都没有与亲本番茄出现生殖隔离,因此都没有培育出新物种,D项正确。‎ ‎23.用纯种的高秆(DD)抗锈病(TT)小麦与矮秆(dd)易染锈病(t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此育种方法利用的原理有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及细胞的全能性等 B. 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基因型为ddTT, 占④过程获得的植株中的1/3‎ C. 通过④过程处理后,得到的植株是可育的,而且能稳定遗传 D. 如果F1自交,那么F2矮秆抗锈病的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3‎ ‎【答案】B ‎【解析】‎ 据图解可知,该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利用的原理有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及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F1的基因型是DdTt,其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有1/4DT、1/4Dt、1/4dT、1/4dt,故符合生产要求的品种基因型为ddTT,占④过程获得的植株中的1/4,B错误;④过程是利用了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使其成为可育植株,C正确;如果F1(DdTt)自交,矮秆抗锈病植株(1/4×3/4ddT )中能稳定遗传(1/4×1/4ddTT) 占1/3,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记住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即图中的③过程)和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即图中④过程)。‎ ‎2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详解】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已有个体发生突变,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进行了选择,A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的形成是生物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的,使生物之间相互适应,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正确;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点睛】注意:农药对害虫、抗生素对病菌等都是起选择作用,不是诱发其产生抗药性突变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 ‎ ‎25.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____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__。用此育种方式一般从____________代才能开始选育AAbb个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经过过程②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在理论上约有________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经过过程③,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⑤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技术得到Ab个体,Ab个体是_____倍体。与过程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⑤⑥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程⑦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_,与过程⑦比较,过程④的明显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杂交育种 (2). 基因重组 (3). F2 (4). 从F2开始出现AAbb个体(或从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5). 97 (6). 1∶1 (7). 花药离体培养 (8). 单 (9). 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10). 诱变育种 (11). 过程④产生的变异是定向的 ‎【解析】‎ ‎(1)分析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先杂交,然后不断自交,此方法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是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一般从F2代才开始选育所需要的品种即AAbb,主要是因为从F2才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2)经过过程②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双杂合子自交后结合由16种结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在理论上应占1/16,约97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经过过程③自交,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1:1。‎ ‎(3)过程⑤是得到单倍体植株的过程,需要用花药离题培养得到Ab的个体,它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属于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植株再用一定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后发育成可育的二倍体植株,这整个过程⑤⑥是单倍体育种,这种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4)过程⑦的育种方式是利用射线诱发的基因突变而导致的诱变育种,这种育种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需要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才能筛选出所需要的性状,而过程④是基因工程育种,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工程育种能定性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点睛:常见遗传育种方式的不同点 方法 原理 常用方法 优点 缺点 代表实例 杂交 育种 基因 重组 杂交 操作简单,目标性强 育种年限长 矮秆抗 病小麦 诱变 育种 基因 突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等 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 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高产青 霉菌株 多倍 体育 种 染色 体变 异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操作简单,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品种 所得品种发育迟缓,结实率低;在动物中无法开展 无子西瓜、‎ 八倍体小 黑麦 单倍 体育 种 染色体变 异 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技术复杂,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 ‎“京花1‎ 号”小麦 基因 工程 育种 基因 重组 将一种生物特定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细胞中 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转基因 抗虫棉 ‎26.某医师通过对一对正常夫妻(Ⅲ)(妻子已怀孕)的检查和询问,判断出丈夫家族中有人患有甲种遗传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他的祖父和祖母是近亲结婚;妻子家族中患有乙种遗传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她有一个年龄相差不多患21三体综合征的舅舅;夫妻均不带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医师将两个家族的系谱图绘制出来(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是________性遗传病。‎ ‎(2)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是________性遗传病。‎ ‎(3)医师通过咨询得知,该夫妇各自族中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均无对方家庭遗传病的患者,由此可以判断夫妻双方________(填“不带有”或“带有”)对方家庭的致病基因。‎ ‎(4)丈夫的基因型是________,妻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 ‎(5)该夫妇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女孩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 ‎(6)21三体综合征可能是由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的卵细胞或________的精子和正常的生殖细胞受精后发育而来。‎ ‎(7)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为了达到优生的目的,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 (2). 隐 (3). X (4). 隐 (5). 不带有 (6). AAXBY或AaXBY (7). AAXBXb (8). 1/2 (9). 0 (10). 23+X (11). 23+Y (12). 禁止近亲结婚 (13). 进行遗传咨询 (14). 提倡“适龄生育” (15). 进行产前诊断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解答此题的突破口是需要学会根据遗传图谱判断出该遗传病的遗传类型。‎ ‎(1)甲病“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由于女性患者Ⅱ5的父亲表现正常,因此甲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乙病“无中生有”,也是隐性遗传病,由于Ⅲ11不带有乙病的致病基因。因此Ⅳ13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其母亲Ⅲ12,由此判断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该夫妇各自族中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均无对方家庭遗传病的患者,由此可以判断夫妻双方不带有对方家庭的致病基因。‎ ‎(4)由于该夫妇不带有对方家庭的致病基因,因此可以判断丈夫的基因型是AAXBY或AaXBY,妻子的基因型是AAXBXb。‎ ‎(5)该夫妇所生子女都不患甲病;生男孩患乙病概率为1/2,生女孩患乙病概率为0。‎ ‎(6)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含47条染色体,可能是由染色体组成为23+X的卵细胞或染色体组成为23+Y的精子与正常的生殖细胞受精后发育而来。‎ ‎(7)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为了达到优生的目的,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 、提倡“适龄生育”、进行产前诊断 ‎27.仔细阅读图一和图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一中下列编号所代表的中文名称:④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__。‎ ‎(2)图二所示过程叫___________________。此过程必须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3)若用32P标记的1个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在释放出来的300个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占总数的____________。‎ ‎(4)假如图二中的亲代DNA分子含有1000个碱基对,将这个DNA分子放在用32P标记的脱氧核 苷酸的培养液中让其复制一次,则新形成的DNA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了____________。‎ ‎(5)图二中的亲代DNA分子,在复制时,一条链上的G变成了C,则DNA经过n次复制后,发生差错的DNA占_________。‎ A.1/2 B.1/2n-1 C.1/2n D.1/2n+1‎ ‎【答案】 (1).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2). 氢键 (3). DNA分子复制 (4). 碱基互补配对 (5). 1/150 (6). 1000 (7). A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一是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其中①是磷酸,②都脱氧核糖,③是鸟嘌呤碱基,④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5是腺嘌呤碱基,6是鸟嘌呤碱基,7是胞嘧啶碱基,8是胸腺嘧啶碱基,⑨是氢键。图二是DNA分子的复制过程,由题图可知,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1)图一为DNA分子结构,图二为DNA双分子链为模板进行半保留复制,由图可知①为磷酸,②为五碳糖,③为鸟嘌呤,因此④为鸟嘌呤脱氧核苷酸;⑨为连接碱基间的氢键。‎ ‎(2)图二所示为DNA的复制过程,该过程为半保留复制,复制过程中须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配对、G-C配对。‎ ‎(3)噬菌体将DNA注入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合成子代噬菌体,用32P 标记亲代DNA的两条链,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因此300个子代噬菌体中只有2个噬菌体的DNA中有32P 标记的单链,故含32‎ P的噬菌体占总数的2/300=1/150。‎ ‎(4)将这个DNA分子放在用32P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让其复制一次,则子代DNA中一条链被32P 标记,由于每条链含1000个核苷酸,亲代DNA分子中每个核苷酸的P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1,则新形成的DNA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了1000 (32-31) =1000。‎ ‎(5)一条链G突变为C,以此条链复制的子代DNA都会出错,但另一条链及以该链为模板复制的子代DNA都是正常的,故发生差错的DNA永远占总数的1/2,所以选A。‎ ‎【点睛】【点睛】解法点拨——关于DNA半保留复制的计算:‎ 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一个被15N标记的DNA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若干代,其结果分析如下:‎ 通过分析上图,可以得出一下的有关结论:‎ ‎(1)子代DNA分子数:2n个。‎ ‎①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DNA分子始终是2个。‎ ‎②含14N的有2n个,只含14N的有(2n-2)个,做题时应看准是“含”还是“只含”。‎ ‎(2)子代DNA分子的总链数:2n×2=2n+1条。‎ ‎①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链始终是2条。做题时应看准是“DNA分子数”还是“链数”。‎ ‎②含14N的链数是(2n+1-2)条。‎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①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则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为m×(2n-1)个。‎ ‎②若进行第n次复制,则需消耗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