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
2021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 一、选择题 1.S型肺炎双球菌菌株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菌株却无毒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属于基因突变 B.S型细菌与R型细菌在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是S型细菌的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 C.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D.高温处理过的S型细菌蛋白质因变性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 B 解析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A项错误;S型细菌与R型细菌在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是S型细菌的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可以形成光滑的菌落,B项正确;肺炎双球菌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C项错误;高温处理过的S型细菌蛋白质变性时肽键不断裂,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项错误。 2.用32P标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35S标记其蛋白质,将其加热杀死后与未标记的R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到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下列有关元素分布的分析,最可能的情况是( ) A.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不含35S B.部分R型细菌含有32P和35S C.所有S型细菌都含有32P,不含35S D.所有R型细菌都含有35S,不含32P 答案 A 解析 由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与未标记的R型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能进入R型细菌起转化作用的是32P标记的DNA,而失去活性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所以S型细菌利用自己的DNA的两条链为模板,用R型细菌的原料合成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因此小鼠体内的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全部不含35S,A项正确。 3.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理论上,沉淀物b和上清液c中不应具有放射性 B.实验中沉淀物b含少量放射性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 C.实验中上清液c含有放射性与④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有关 D.实验结果,上清液a和沉淀物d中有少量的放射性,沉淀物b和上清液c中有大量的放射性 答案 A 解析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离心后,理论上沉淀物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32P标记的DNA进入到大肠杆菌体内,分布在沉淀物中,因此理论上上清液c不含有放射性,A正确;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大肠杆菌分开,实验中,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上,并随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若搅拌充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低,B错误;实验2,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放射性,因此搅拌不充分,不是导致上清液c含有放射性的原因,C错误;实验结果,沉淀物b和上清液c中有少量的放射性,上清液a和沉淀物d中有大量的放射性,D错误。 4.据科学研究表明,噬藻体除了能侵染大肠杆菌,还能侵染蓝藻。噬藻体侵染蓝藻的增殖过程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类似。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①标记噬藻体→②噬藻体与蓝藻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完整的实验过程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或32P的蓝藻,以及既不含35S也不含32P的蓝藻 B.标记噬藻体时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蓝藻,再用此蓝藻培养噬藻体 C.步骤③可让噬藻体(外壳)和蓝藻分开,使噬藻体(外壳)和蓝藻分别存在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 D.侵染蓝藻的噬藻体利用自身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藻体 答案 D 解析 实验开始前需要标记噬藻体,标记的方法就是先用35S或32P标记蓝藻,然后再用噬藻体侵染,A正确;标记噬藻体时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蓝藻,再用此蓝藻培养噬藻体,B正确;步骤③是搅拌、离心,目的是让噬藻体(外壳)和蓝藻分开,使噬藻体(外壳)和蓝藻分别存在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C正确;侵染蓝藻的噬藻体利用蓝藻体内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藻体,D错误。 5.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持反对观点者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 已知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这种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下列实验设计思路能反驳上述观点的是( ) A.R型细菌+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 B.R型细菌+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S型细菌 C.R型细菌+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S型细菌 D.R型细菌+S型细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R型细菌 答案 A 6.下列四图表示了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搅拌强度、时长等都合理)中相关含量的变化,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 A.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的变化 B.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的变化 C.图丙可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的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 D.图丁可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S型细菌蛋白质组的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 答案 ABD 7.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叶,但二者引起的病斑不同,如甲图。将TMV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分离,并分别单独感染健康烟叶,结果如乙图。科学家将不同病毒的遗传物质与蛋白质重新组合形成“杂种病毒”,然后感染健康烟叶,如丙图。依据实验,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 A.甲图实验结果说明病毒的蛋白质外壳能感染烟叶 B.乙图实验结果说明TMV的蛋白质外壳能感染烟叶 C.丙图实验结果是烟叶被感染,并且表现出b病斑 D.TMV和HRV两种病毒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答案 C 解析 甲图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病毒的蛋白质外壳能感染烟叶,A项错误;乙图过程中用TMV的蛋白质外壳感染烟叶,烟叶没有出现病斑,说明TMV的蛋白质外壳不能感染烟叶,B项错误;丙图表示用TMV的蛋白质外壳和HRV的遗传物质重建的“杂种病毒”感染烟叶,烟叶被感染,并表现出b病斑,C项正确;该实验没有研究TMV和HRV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故不能判断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否相同,D项错误。 8.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 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 答案 D 解析 2、3、4三支试管内只有R型细菌,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都不会发生转化;1号试管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细菌只是一部分,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 9.(2018·邯郸模拟)下列哪项事实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A.人们确认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之后,发现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DNA在亲子代噬菌体之间起桥梁作用 C.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表明,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D.人们得出染色体与生物的遗传有关之后,发现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答案 A 解析 人们确认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之后,发现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项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DNA在亲子代噬菌体之间起桥梁作用,这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项错误;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表明,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这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项错误;人们得出染色体与生物的遗传有关之后,发现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这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项错误。 10.一种感染螨虫的新型病毒,研究人员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螨虫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组实验,以确定该病毒的核酸类型。下列有关实验设计思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应选用35S、32P分别标记该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 B.先将甲、乙两组螨虫细胞分别培养在含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或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 C.再将病毒分别接种到含有甲、乙两组螨虫细胞的培养液中 D.一定时间后离心并收集、检测病毒的放射性,以确定病毒的类型 答案 A 解析 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存在差异,如DNA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特有的碱基是U,因此可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碱基T和碱基U,通过检测子代的放射性可知该病毒的类型。因此,实验思路为: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DNA病毒。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图解,该实验是在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证明“转化因子”的化学成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图1所示的实验,可以作出__________________的假设。 (3)为验证上面的假设,设计了图2所示的实验,该实验中加入DNA酶的目的是__________,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面两步实验,仍然不能说明________________等不是遗传物质。为此设计了图3所示的实验,该实验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 (2)DNA是遗传物质 (3)分解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 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 (4)蛋白质、荚膜多糖 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 蛋白质、荚膜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 (1)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2)根据图1分析可知:该实验假设DNA是遗传物质。(3)酶具有催化作用,DNA酶能使DNA水解,所以该实验中加入DNA酶的目的是分解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由于S型细菌的DNA被水解,所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4)通过图1、图2实验,仍然不能说明蛋白质、荚膜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为此设计了图3的实验,若观察到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则说明蛋白质、荚膜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 1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是人类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最具说服力的实验。下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如果仅凭猜想,控制其性状的遗传物质的情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怎样才能得到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请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噬菌体含有一个DNA分子。理论上分析,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复制出n个子代噬菌体,其中携带32P的噬菌体有________个。复制时用的原材料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其遗传物质是蛋白质和DNA;②其遗传物质是蛋白质,不是DNA;③其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 (2)将宿主大肠杆菌在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获得含有32P的大肠杆菌;用T2噬菌体去感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待大肠杆菌细胞裂解后,释放出的噬菌体便被32P标记上了 (3)培养时间过长,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 (4)2 大肠杆菌细胞内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解析 (1)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故猜想可能是:①其遗传物质是蛋白质和DNA;②其遗传物质是蛋白质,不是DNA;③其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2)由于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生存,故应先获得含32P的大肠杆菌,即将宿主大肠杆菌在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获得含有32P的大肠杆菌;用T2噬菌体去感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待大肠杆菌细胞裂解后,释放出的噬菌体便被32P标记上了。(3)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导致搅拌、离心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4)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复制出的n个子代噬菌体,其中携带32P的噬菌体有2个,复制时用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细胞内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