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二同步作业2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二) ……… 学业达标练 ……… 1.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为世界 罕见的动物基因库,其中白鹇由 80 年代初的几百只增加到现在的一 万多只,该保护区白鹇数量上升一定会导致( ) A.种群基因库增大 B.基因突变频率提高 C.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基因产生定向突变 答案 A 解析 种群数量增多,种群的基因库将增大;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 其突变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和种群数量无关;种群数量增大,在外 界环境条件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基因 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2.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答案 C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 生改变,就一定能引起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是不同的概 念,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是生物进化,只有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 物种;由环境引起的性状的改变,并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 引起生物的进化。 3.在某一种群中,经过调查得知,隐性性状约占(等位基因用 A、a 表示)9%,那么该性状的 AA、Aa 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 ( ) A.0.9、0.82 B.0.36、0.55 C.0.49、0.42 D.0.18、0.73 答案 C 解析 已知隐性性状即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9%,那么 a 基因的频率 为 0.3,则 A 基因的频率为 1-0.3=0.7。在理想的状态下,运用遗传 平衡公式进行计算: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0.7×0.7=0.49;Aa 的基因 型频率为 2×0.7×0.3=0.42,C 项正确。 4.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 型频率 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 FF(20%)、 Ff(40%)、ff(40%)。假设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 ( ) 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 B.Ff 基因型频率为 52% C.F 基因频率雌兔为 60%、雄兔为 40% 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 答案 B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随机交配,且 子代生活力一致,则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即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A、D 两项错误。雌兔中 F 的基因频率为 30%+60%×1/2=60%,f =40%,雄兔中 F 的基因频率为 20%+40%×1/2=40%,f=60%, 随机交配后,子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子代中 Ff 的基因型频率为 60%×60%+40%×40%=52%,B 项正确。在子 代中,F 基因频率在雌兔、雄兔中均为 50%,C 项错误。 5.白纹伊蚊是传染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 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 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 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 40%的白 纹伊蚊。其可能的原因是( ) A.杀虫剂造成白纹伊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B.白纹伊蚊身体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C.原来的白纹伊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D.第一年的白纹伊蚊种群没有基因的变异 答案 C 解析 白纹伊蚊抗药性的产生不是杀虫剂造成的,杀虫剂只是对其抗 药性进行了选择,一年后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杀虫剂仅杀死少 量白纹伊蚊的原因是原来的白纹伊蚊中有抗药性个体,杀虫剂杀死的 是没有抗药性的白纹伊蚊,剩下的为有抗药性的,所以再用同样的杀 虫剂效果就不好了。 6.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 答案 C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①是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A 项错误;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突变、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等,因此②是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B 项错误;现代 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因此③是自然选择学说,C 项 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因 此④是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 项错误。 7.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 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 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B.从变异角度看,这种蜣螂后腿卷曲的出现是因为突变 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 A 解析 该蜣螂与普通蜣螂可能还是同种生物,说明它们之间没有出现 生殖隔离,故 A 项错误;由于突变的存在,蜣螂种群中存在普通蜣 螂和“生活品味”提高的蜣螂,由于自然选择的定向选择,使“生活 品味”提高的蜣螂基因频率提高,故 B、C、D 三项正确。 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这是由于引 起皮肤病的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了对皮康霜药物有效成分的抗药 性变异 B.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不育的“狮虎兽”, 说明狮子和老虎存在生殖隔离 C.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D.19 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浅色桦尺蠖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 蠖 答案 B 解析 由于突变是不定向的,在使用皮康霜之前,有的病原体就会因 突变而对皮康霜有抗性,皮康霜对病原体进行了选择,保留了有抗药 性的个体;狮和虎是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华南虎和东 北虎为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黑色桦尺蠖和浅色桦尺蠖之间只 存在一个性状的差异,灰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 9.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物种可以单独进化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无益 C.生物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答案 D 解析 物种生存在开放的环境中,受生存环境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 素的影响,不能单独进化。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较弱的 个体,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生存和发展。生物的共同进化是通过不 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的。 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种间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个物种一旦绝灭,会影响到与之有关的其他物种的生存和进化。 10.科学家曾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在近万米的海 底,科学家们惊奇地看到比目鱼和小红虾在游动。请回答: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组成了一个________。 (2)几百万年前的海沟下与海沟上的比目鱼还是属于同一物种,但由 于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群体长期与较浅海域的比目鱼缺乏基因 交流,最终会产生________隔离,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 ________和________。 (3)从变异的来源看,比目鱼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根本来源是 ________。 (4)由于地质巨变,最终人类只抢救活了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 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则此种群的基因 库中的基因数量与原种群相比要________。 (5)下图表示某群岛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 为四个物种及其 演化过程: A 物种演变为 B、C 两个物种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三个环节。由 A 物种演变为 B、C 两个物种,其内在因素 是生物体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答案 (1)种群 (2)生殖 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3)基因突变 (4)少 (5)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基因 解析 (1)马里亚纳海沟中所有的比目鱼可构成一个种群。 (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比目鱼形成不同物种,即形成了生 殖隔离,其外因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3)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 (4)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形成的种群中基 因数量较少。 (5)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物种 形成的内因是生物体的基因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 ……… 冲 A 挑战练 ……… 11.某一自由交配的昆虫种群,控制昆虫某性状的不同基因型及相应 个体数目分别是 AA=77,Aa=94,aa=29。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昆虫种群 A 的基因频率为 0.62,a 的基因频率为 0.38 B.如果若干代后 A 基因频率不变,则说明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C.种群自由交配的结果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基因型频率不改变 D.若下一代有 500 个个体,则杂合子约有 236 个 答案 C 解析 A 的基因频率是 0.62,a 的基因频率为 0.38,因此若下一代有 500 个 个 体 , 则 杂 合 子 (Aa 基 因 型 ) 的 个 体 约 有 2×0.62×0.38×500≈236(个),A、D 两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 B 项正确;种群自由交配的结果是基因 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不发生变化,C 项错误。 12.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且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B.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 意义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显性基因频率比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 答案 C 解析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变异的利与害往往取决 于环境条件,A 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 项错误;基 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是生物进化的根本来 源,C 项正确;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而基 因频率的改变方向决定于自然选择,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增 加的快慢取决于哪种性状表现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D 项错误。 13.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 性基因 W 控制;另一种脚趾是连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 w 控制。如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库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B.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可能会发生图示基因 库的改变 C.当基因库中 W 的基因频率下降到 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 殖隔离,形成两个新物种 D.蜥蜴中所有的基因 W 与基因 w 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 答案 B 解析 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而生殖隔离的出现才 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A 项错误;当蜥蜴数量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 剧烈的种内斗争使控制适应环境的性状的基因频率上升,控制不适应 环境的性状的基因频率下降,从而可能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B 项 正确;基因库中 W 的基因频率下降到 10%,表示生物进化了,但并 不能据此判定两种蜥蜴产生了生殖隔离,C 项错误;蜥蜴的基因库不 但包括基因 W 与基因 w,还包括蜥蜴的其他基因,D 项错误。 14.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 358 种鸣禽进行了 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 情况的示意图(如下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 群)。 (1)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 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样性。 (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是________。 (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 关键步骤之一,就⑥⑦形成过程而言,种群 X 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由种群 X 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 700 万年,⑥和⑦成 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________。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 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 A.X 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 X 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 答案 (1)基因 基因和基因型/遗传物质/DNA 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2)②③ (3)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使⑥⑦原种群之间彼此不 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 (4)生殖隔离 A、E 解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 多样性。种群内部生物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就是基因多样 性,基因的差异或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差异是其根本原因。(2) 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是②③,因为②③是由 最近的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3)种群分布区域扩大可能会导致⑥⑦ 的生活环境不同,逐渐形成地理隔离而导致生殖隔离。(4)新物种形 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的原因一般是原有物种变异的 不同,再由于生活环境的选择不同,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种群的 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而渐变形成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