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1. 绿藻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属蓝藻门,颤藻科)特有的藻蓝蛋白能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绿藻和螺旋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它们含有叶绿体有关 B. 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C. 绿藻有核膜、核仁,而螺旋藻没有 D. 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绿藻和螺旋藻大量繁殖 【答案】A 【解析】 绿藻属于植物,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前者有叶绿体,后者无叶绿体,但有叶绿素和藻蓝素,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二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B正确;绿藻属于植物,属于真核生物,有核膜、核仁,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核仁,C正确;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无机盐含量过高,导致绿藻和螺旋藻大量繁殖,D正确。 2.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含有叶绿素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 B. 没有核膜和染色体的细胞一定是原核细胞 C. 含有有氧呼吸酶的细胞不可能是原核细胞 D. 组成生物体的活细胞都具有选择透过性膜 【答案】D 【解析】 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A项错误;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膜与染色体,但是它属于真核细胞,B项错误;原核细胞有的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C项错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活细胞的细胞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D项正确。 【考点定位】多种多样的细胞 【名师点睛】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3.如图所示:图甲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放大倍数小 B. 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④,同时提升镜筒 C.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 若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最少,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答案】D 【解析】 目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反比,而物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正比,故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放大倍数大,A错误;把视野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放大倍数增加,应选用③高倍镜,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无需提升镜筒,B错误;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故要先把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改用高倍镜,用细准焦螺旋调焦,还要调整视野亮度,故正确调节顺序: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亮度(调节光圈或反光镜)→转动细准焦螺旋,C错误;若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最少,放大的倍数应该最大,则应该选择最短的目镜②和最长的物镜③,由于物镜较长则与装片的距离较近,因此正确的组合是②③⑤,D正确。 4. 在细胞学说创立的过程中,有很多科学家作出了贡献,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B. 虎克第一次观察到了活的细胞并为之命名 C. 施莱登和施旺共同证明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 魏尔肖的著名论断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A正确; B、虎克第一次观察到了死的细胞并为之命名,B错误; C、施莱登和施旺共同证明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正确; D、魏尔肖的著名论断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修正,D正确. 故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学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如图表示一个由20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分子中含有198个肽键 B. 这200个氨基酸中至少有200个氨基 C. 合成该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3 600 D. 该蛋白质中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 【详解】由题图看出该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并且两条肽链由两个肽键连接,链内肽键198个,链间肽键2个,共200个肽键,A错误;因链间的肽键是R基上的氨基和羧基形成的,所以,200个氨基酸中至少有202个氨基,B错误;脱水缩合成该蛋白质时脱去水分子200个,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200×18=3600,C正确;该蛋白质有两条肽链,至少含2个羧基,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点睛】针对蛋白质相关计算问题,只需记住核心规律:“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目”,其余计算公式可用举例画图的方法自己推导出。 6.下图表示糖类的化学组成和种类,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它们均可继续水解 B. ①、②均属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将产生砖红色沉淀 C. 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使用纤维素酶可将其破坏 D. 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元,二者均贮存能量,可作为贮能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解可知,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单糖不可继续水解,A错误;还原糖包括所有的单糖以及二糖中的麦芽糖和乳糖,①均属还原糖,②中的蔗糖不属还原搪,B错误;植物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使用纤维素酶可将其破坏,C正确;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原,纤维素不是贮能物质,D错误。 【考点定位】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7.下列哪组糖类物质能与①~③中的叙述依次对应( ) ①存在于 RNA 中而不存在于 DNA 中的糖类 ②存在于叶绿体中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糖类 ③存在于动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糖类 A. 核糖、脱氧核糖、乳糖 B. 脱氧核糖、核糖、乳糖 C. 核糖、葡萄糖、糖原 D. 脱氧核糖、葡萄糖、糖原 【答案】C 【解析】 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所以存在于RNA而不存在于DNA中的糖是核糖;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葡萄糖只有氧化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故存在于叶绿体而不存在于线粒体的糖类是葡萄糖;糖原和乳糖只存在于动物细胞中,C正确。 8. 下列关于“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出现砖红色 B. 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用75%的酒精洗去花生子叶表面的苏丹Ⅲ浮色 C.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经改造后,可用于唾液淀粉酶的鉴定 D. 鉴定豆浆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加入等量的CuSO4溶液 【答案】C 【解析】 鉴定还原糖用斐林试剂后呈蓝色,需要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A错误。在脂肪鉴定实验中,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B错误。斐林试剂中的B液稀释后可以变成双缩脲试剂B,可以鉴定蛋白质,C正确。鉴定蛋白质,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加入2-4滴CuSO4溶液,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鉴定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三类有机物检测在操作步骤上的差异 (1)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2)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检测。 (3)混合后加入——斐林试剂;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过量)。 9.用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测得甲、乙、丙三种植物的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颜色反应,其中“+”的数量代表颜色反应深浅程度,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试剂种类 碘液 苏丹Ⅲ染液 双缩脲试剂 甲 ++++ ++ + 乙 ++ ++++ ++ 丙 + ++ ++++ A. 乙种子中含蛋白质最多 B. 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与相应物质的颜色反应分别是蓝色、橘黄色和紫色 C. 在观察颜色时有可能用到光学显微镜 D. 这三种试剂使用时均不需要水浴加热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①淀粉遇碘液变蓝,②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③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根据表格分析,甲、乙、丙三种植物的干种子中,甲含淀粉最多,乙含脂肪最多,丙含蛋白质最多。 【详解】A. 乙种子中,用苏丹Ⅲ染液进行染色时,颜色反应最深,说明乙种子中主要含脂肪,A错误; B. 碘液用于检测淀粉,其颜色反应为蓝色;苏丹Ⅲ染液用于检测脂肪,其颜色反应为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蛋白质,其颜色反应为紫色,B正确; C. 在鉴定种子是否含有脂肪时,要用到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C正确; D. 这三种试剂使用均不需要水浴加热,D正确。 10.下列关于各种生物体内核酸分子组成中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生物 碱基 核苷酸 五碳糖 ① HIV 5种 5种 1种 ② 烟草叶肉细胞 5种 8种 2种 ③ 烟草花叶病毒 4种 4种 1种 ④ 豌豆根毛细胞 8种 8种 2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HIV是RNA病毒,只有RNA一种核酸,因此其含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1种五碳糖,①错误;烟草叶肉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因此其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2种五碳糖,②正确;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只有RNA一种核酸,因此其含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1种五碳糖,③正确;豌豆根毛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因此其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2种五碳糖,④错误。因此表格中描述正确的有②③,故选B。 11.下列生活中的实例和对应的生物解释(或原理)正确的是 A. 煮熟的鸡蛋容易消化——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 B. 矿工职业病硅肺——硅尘破坏肺泡细胞的溶酶体膜,使水解酶释放进而破坏细胞结构 C. 新宰的猪肉放置一段时间再煮更新鲜——这与肌细胞线粒体的活动密切相关 D. 果脯在腌制中变甜——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糖分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高温可使鸡蛋中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因此,吃熟鸡蛋容易消化,A项正确;硅肺是肺部吸入硅尘后,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肺功能受损引起,故B项错误;动物体刚死时溶酶体不破裂,一段时间后其中的酶会随其破裂溢出。溶酶体内含有蛋白酶原,能在细胞死亡后被激活成为蛋白酶,催化肌肉细胞间的胶原蛋白水解,使肌肉变得松软,烹调后更加鲜嫩。故C项错误;果脯是用蔗糖腌制的。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溶液中脱水死亡,失去选择透过性,蔗糖进入细胞的结果,D项错误。 12.请判断下列几则广告语中有多少条存在科学性错误( ) ①某种食品由纯天然谷物制成,不含任何糖类,糖尿病患者也可放心大量食用 ②这种饮料含有多种无机盐,能有效补充人体运动时消耗的能量 ③这种营养品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20种必需氨基酸 ④这种口服液含有丰富的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 A. 4条 B. 2条 C. 3条 D. 1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淀粉是植物多糖,其单体为葡萄糖;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等;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其中必需氨基酸8种,非必需氨基酸12种;大量元素有C、H、O、N、P、S、Ka、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 【详解】①谷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多糖,①错误; ②无机盐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②错误; ③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只有8种,③错误; ④钙是大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④错误;故存在错误的共有4条,A正确。 13.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休眠的种子比萌发的种子结合水比例高 B. 镁是参与叶绿素合成的微量元素 C. 蛋白质和脂质是所有细胞共有的化合物 D. 纤维素与脂肪组成元素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结合水是细胞的结构物质,自由水是细胞的功能物质,自由水含量高,代谢越强;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必需元素;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脂质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纤维素是糖类,组成元素是C、H、O,脂肪组成元素也是C、H、O。 【详解】A. 萌发种子自由水含量比休眠种子高,休眠的种子比萌发种子结合水比例高,A正确; B. 镁属于大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B错误; C.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故蛋白质和脂质是所有细胞共有的化合物,C正确; D. 纤维素与脂肪的组成元素都是C、H、O,D正确。 14.下列关于细胞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如免疫、运输、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等 B.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变异有重要的作用 C. 糖类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单糖的形式存在,如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 D.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胆固醇,胆固醇又包括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 【答案】B 【解析】 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不是蛋白质,A项错误;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变异有重要的作用,B项正确;生物体内的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三种形式,C项错误;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又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D项错误。 15.南宋词人李清照用“绿肥红瘦”来形容海棠花的叶片和花,成为不朽名句.请问此处和“绿”、“红”相关的色素分别位于植物细胞的哪个部位? A. 叶绿体和液泡 B. 叶绿体和线粒体 C. 叶绿体和细胞质 D. 细胞核和细胞质 【答案】A 【解析】 绿肥红瘦”中的“绿”指海棠的叶子,与“绿”相关的色素是叶绿素,分布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绿肥红瘦”中的“红”是指海棠花,使海棠花呈现红色的是花青素,花青素分布在液泡中,故选A。 16.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B. 细胞膜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的功能 C. 因为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所以所有的细胞必须利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D.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也是细胞代谢的中心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癌变后,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易于转移;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主要功能有能量转换、物质运输、信息传递等;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 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有关,A正确; B. 细胞膜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的功能,B正确; C.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所有的细胞必须利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C正确; D.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但不是细胞代谢的中心,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17.如图a、c表示细胞中的两种结构,b是它们共有的特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b表示两层膜结构,则a、c只能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B. 若b表示细胞结构中含有的核酸,则a、c一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C. 若b表示细胞器中含有色素,则a、c不可能是叶绿体和液泡 D. 若b表示磷脂,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答案】D 【解析】 细胞中含有两层膜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A错误;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结构有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B错误;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细胞结构有液泡和叶绿体,C错误;核糖体和中心体是两个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不含磷脂分子,D正确。 18.下列概念除哪项外,均可用如图来表示( ) A. 1 表示固醇,2~4 分别表示脂质、磷脂、性激素 B. 1 表示核糖核苷酸,2~4 分别表示含氮碱基、核糖、磷酸 C. 1 表示细胞膜成分,2~4 分别表示脂质、蛋白质、糖类 D. 1 表示细胞的统一性,2~4 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质、DNA 【答案】A 【解析】 据图分析,图中1由2、3、4组成,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VD,A错误;核糖核苷酸由含氮碱基、核糖、磷酸组成,B正确;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糖类,C正确;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DNA,体现了细胞结构的提统一性,D正确。 19.细胞内受损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下图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信号蛋白的过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增强。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自噬体由两层磷脂单分子层构成(不考虑自噬体内的线粒体) B. 图中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线粒体 C. 已知细胞质基质pH值高于溶酶体内,所以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 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全部排出细胞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首先受损的线粒体与信号蛋白形成自噬体,自噬体有2层膜;其次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开始分解线粒体。 【详解】A. 由图可知,自噬体具有2层膜,由4层磷脂分子构成,A错误; B. 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 C. 已知细胞质基质pH值高于溶酶体内,即细胞质基质中H+浓度比溶酶体低,所以H+进入溶酶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C正确; D. 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有的可以被细胞重新利用,不能被利用的则排到细胞外,D错误。 20.甲状腺细胞可以将氨基酸和碘离子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如图所示。图中a、b、c是生理过程,①~⑦是结构名称。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中b是脱水缩合,产生的水中的氧仅来自氨基酸的—COOH,完成的场所是乙中的① B. 在甲状腺球蛋白合成过程中,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有②④,但膜的成分均发生更新 C. 与甲图c过程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是乙图中③②⑤ D. 细胞内的碘离子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的碘离子浓度,说明物质跨膜运输不都是顺浓度梯度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甲图中,a表示碘离子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b表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修饰和分泌过程;乙图中①~⑦是结构名称,故①是核糖体,②是高尔基体,③是内质网,④是细胞膜,⑤是线粒体,⑥是囊泡,⑦是细胞核。 【详解】A. 图甲中b表示脱水缩合,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场所是核糖体即图乙中的①,所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来自氨基和羧基,而氧原子来自羧基,A正确; B. 在甲状腺球蛋白合成过程中,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是②高尔基体,④细胞膜的面积增大,B错误; C. c表示分泌蛋白的加工、修饰和分泌过程,与之有关的且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是③内质网、②高尔基体和⑤线粒体,C正确; D. 细胞内碘浓度高于细胞外,则碘离子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说明物质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物质跨膜运输不都是顺浓度梯度的,D正确。 21.研究发现,砷(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水稻生长加快,干重增加。对此现象不合理的解释是 A. As进入水稻细胞,导致有关酶失去活性,影响代谢细胞 B. 正常情况下,As在水稻细胞含量较少,说明As属于细胞内的微量元素 C. P影响As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 D. 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答案】B 【解析】 As进入水稻细胞,砷(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则砷(As)可能是酶的抑制剂,与酶结合后使得酶的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活性,进而影响细胞代谢,故A项正确;微量元素属于细胞生命活动必需的元素,而As不利于细胞生命活动的进行,所以B项错误;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说明P影响As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故C项正确;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而这些化合物是水稻正常生长必需的,则P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故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体内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酶的活性等相关知识,此题是新情景的材料题,问题解决应建立在题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辨析。 22.如图为渗透作用实验,此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通过,向a侧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向b侧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初始状态如图,则刚开始时和最终时的液面高低分别为( ) A. a高于b,a高于b B. a高于b,a低于b C. a低于b,a高于b D. a低于b,a低于b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蔗糖的分子量大于葡萄糖,则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的摩尔浓度小于质量分数为5% 的葡萄糖溶液,所以开始时,b侧渗透吸水,液面上升,即a低于b;因为半透膜允许单糖分子通过,不允许蔗糖通过,所以b侧葡萄糖分子逐渐进入a侧,导致a侧溶液浓度逐渐升高,最终导致a侧溶液浓度高于b侧,a侧渗透吸水,最终使a高于b。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渗透原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23.如图表示培养液中K+浓度及溶氧量对小麦根系细胞吸收K+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两曲线形成机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曲线ab段形成是由于细胞膜上K+载体数量未达到饱和且能量充足 B. 曲线cd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内K+过多,细胞大量排出K+ C. e点表明植物根系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收K+ D. 曲线bc、fg段的形成是由于细胞膜上K+载体数量有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曲线ab段是随着营养液中K+浓度增加,K+吸收速率增加,限制性因素是K+浓度,但能量充足,而且细胞膜上K+载体数量未达到饱和,bc段可能是载体数量是有限的,故A正确;曲线cd段的形成是由于培养液浓度过大,导致细胞失水,细胞代谢减弱,为主动运输提供的能力减少导致;故B错误.e点表明植物根系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来吸收钾离子;故C错误.bc段限制因素不再是培养液中K+ 浓度,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也可能是能量供应;fg段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数量,也可能是培养液中K+浓度;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是载体和能量。 24.下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速度(或生成物)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①虚线表示酶量增加一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的关系 B. 图②虚线表示增加酶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 C. 若图②中的实线表示Fe3+的催化效率,则虚线表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 D. 图③表示胃蛋白酶在pH为10的情况下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着酶量的增加而加快,因此图①虚线表示酶量增加一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的关系,A项正确;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着酶量的增加而加快,达到化学反应平衡点所需的时间减少,而图②的自变量是反应时间,底物的量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反应过程中不变,因此生成物的最大量不变,所以图②虚线表示增加酶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B项正确;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e3+的催化效率,在底物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酶促反应达到平衡点所需的时间比Fe3+的短,因此图②虚线表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而实线表示Fe3+的催化效率,C项正确;胃蛋白酶的最适PH时1.5,在pH为10的条件下已经变性失活,反应速率为零,不会随着反应时间的递增而发生变化,因此图③不能表示胃蛋白酶在pH为10的情况下反应速度与时间的关系,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酶的特性、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5.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实验编号 探究实验 选用材料与试剂 ①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鸡肝匀浆 ②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③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④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鸡肝匀浆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答案】D 【解析】 ①过氧化氢受热会加快分解,不宜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②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因此不适宜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B错误;③pH值不仅影响酶的活性,pH也会影响可溶性淀粉的水解,不宜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④新鲜的鸡肝匀浆含有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水解,而该酶的活性受pH影响,D正确。 26.下图显示了人体内部分物质的代谢途径,字母代表物质,数字代表反应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和②分别是在缺氧和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 B. 过程②既有水的消耗也有水的生成 C. 过程①和③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D. 物质Y产生乳酸的同时也会产生少量的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X是葡萄糖,Y是丙酮酸,则①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第一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③是脱水缩合过程。 【详解】A. 过程①在缺氧和有氧的条件下都能进行,过程②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A错误; B. 过程②是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水,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水,B正确; C. 过程①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过程③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C错误; D. 丙酮酸产生乳酸的过程不产生能量,不能合成ATP,D错误。 27.下面三个装置可用于研究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方式及其产物(呼吸底物都为糖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甲装置可用于探究细胞呼吸是否产生热量 B. 乙装置有色液滴不移,说明种子萌发只进行有氧呼吸 C. 丙装置可用于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D. 3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并设置对照实验 【答案】C 【解析】 甲装置中设置了温度计,可通过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探究细胞呼吸是否产生热量,A项正确;乙装置中放置清水,有色液滴的移动表示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变化,有色液滴不移动,说明种子萌发只进行需氧呼吸,吸收的氧气量等于呼出的二氧化碳量,B项正确;酵母菌的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C项错误; 3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并设置对照实验,避免微生物及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项正确。 28.历经一个半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普里斯特利指出了光在植物更新空气这个过程起关键作用 B. 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C. 恩格尔曼的实验中,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D.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①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②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③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④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O2;⑤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⑥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 【详解】A. 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并未指出了光在植物更新空气这个过程起关键作用,A错误; B. 萨克斯的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光照,曝光的一半叶片是对照组,遮光的一半叶片是实验组,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曝光一半变蓝,遮光一半不变蓝,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并未证明光合作用产生O2,B错误; C. 恩格尔曼的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有氧气,但并未定量分析,C错误; D. 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而不是CO2,D正确。 29.某实验小组为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组装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碳酸氧钠溶液浓度、温度都为无关变量 B. 光照强度由0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毛细管中水滴不断右移直至不动 C. 当毛细管中水滴不动时,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所需CO2全部来自同一细胞的线粒体 D. 碳酸氢钠水解产生的CO2需穿过3层磷脂分子才能进入叶肉细胞参与光合作用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探究实验,解题要点是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现象的分析。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光照强度,碳酸氧钠溶液浓度、温度都为无关变量,A正确; B.光照强度由0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当光照强度较弱时,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毛细管中水滴将向左移,随光照强度增大,当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水滴将向右移直至不动。B错误; C.当毛细管中水滴不动时,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所需CO2来自绿色植物所有细胞的线粒体,C错误; D.CO2需穿过3层膜6层磷脂分子层才能进入叶肉细胞参与光合作用,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装置的分析:装置中碳酸氧钠溶液的作用是维持容器中CO2浓度的恒定,因此毛细管中水滴的移动与O2浓度的变化有关:若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水滴将左移;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水滴将不动;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水滴将右移。 30.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条件均适宜),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从表中数据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O2(mg·h-1)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CO2(mg·h-1)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A. 若昼夜不停地光照,则温度在3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 若昼夜不停地光照,则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30℃ C. 若每天交替光照、黑暗各12 h,则2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 若每天交替光照、黑暗各12 h,则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温度为10℃时的2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表分析,光照下吸收CO2表示净光合速率,黑暗下释放CO2表示呼吸速率,而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据此分析。 【详解】A. 若昼夜不停地光照,则温度在35℃时净光合速率为3.00mg·h-1,故该植物能正常生长,A错误; B. 若昼夜不停地光照,则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即净光合速率最大,应是25℃,B错误; C. 若每天交替光照、黑暗各12 h,则2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C正确; D. 若每天交替光照、黑暗各12 h,30℃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即净光合作用是3.5×12-3.0×12=6,1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12,则1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温度为30℃时的2倍,D错误。 31.图1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图2表示细胞中两种结构的组成物质与元素的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Ⅴ是生物大分子,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回答下列问题: (1)两图中A代表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填写) (2)Ⅰ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指__________,Ⅳ与图2中_____________表示同一物质。 (3)Ⅳ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其根本上是由图1中的_________(填图中序号)决定的。 (4)鉴别细胞中Ⅱ、Ⅲ的分布,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需用盐酸处理细胞,则盐酸对结构1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对结构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N、P (2). 淀粉 (3). 乙 (4). Ⅱ (5). 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6). 增大结构1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7). 使结构2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能源物质Ⅰ是多糖,所以X是葡萄糖;Ⅱ主要分布在细胞核,所以Ⅱ是DNA,Y是脱氧核苷酸;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Ⅲ是RNA,Z是核糖核苷酸;Ⅳ承担生命活动,Ⅳ是蛋白质,P是氨基酸;V能储存能量,V是脂肪。图2中甲是磷脂,乙是蛋白质,丙是DNA,据此可知,A是N、P,B是N、P、S。 【详解】(1)据分析可知,两图中A代表的元素是N、P。 (2)Ⅰ是能源物质,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指淀粉,Ⅳ是蛋白质,与图2中乙表示同一物质。 (3)Ⅳ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其根本上是由图1中的Ⅱ即氨基酸决定的。 (4)鉴别细胞中Ⅱ、Ⅲ的分布,使用的试剂是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本实验需用盐酸处理细胞,则盐酸对结构1的作用是增大结构1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对结构2的作用是使结构2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 【点睛】本题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组成细胞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解题的突破口是图中有机物的功能和分布。 32.下图为动物、植物细胞二合一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动植物细胞中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__。 (2)如果2图为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则应该没有[ ]________和[ ]_________。 (3)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__。 (4)细胞中膜面积最大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___。 (5)K+在进入B细胞时,需要消耗的能量可以由[ ]___________提供。 (6)破坏细胞核中的[ ]________________,会影响抗体的合成。 【答案】 (1). 5 高尔基体 (2). 4 叶绿体 (3). 2 液泡 (4). 13 中心体 (5). 8 内质网 (6). 9 线粒体 (7). 6 核仁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1是细胞膜,2是液泡,3是细胞质基质,4是叶绿体,5是高尔基体,6是核仁,7是细胞壁,8是内质网,9是线粒体,10是核孔,11是核糖体,12是染色质,13是中心体,图1细胞为动物细胞,图2细胞为高等植物细胞。 【详解】(1)结构5为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都有,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若2图为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分生区细胞是未成熟的细胞,没有4叶绿体和2液泡。 (3)结构13为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4)细胞中膜面积最大的结构是8内质网。 (5)K+在进入B细胞时,需要消耗的能量可以由结构9线粒体提供。 (6)直接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而核仁与核糖体合成有关,所以当核内的6核仁被破坏,会影响抗体的合成。 【点睛】本题结合动物、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识记和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掌握动物细胞、高等植物细胞以及低等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33.法囊藻是一种海生绿藻,图示为经化学测定所得的法囊藻细胞及周围海水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图中深色部分表示法囊藻细胞液中离子的浓度,白色部分表示海水中各种离子的浓度。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法囊藻细胞液中的成分与海水的成分很不相同,如K+和Cl-在细胞内含量高,而Ca2+和Mg2+在细胞内含量较低。这一事实表明细胞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具有___________,这与法囊藻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法囊藻细胞吸收K+和Cl-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3)法囊藻细胞吸收K+和Cl-的方式对活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选择性 (2). 载体蛋白的种类 (3). 主动运输 (4). 逆浓度梯度由海水向细胞中运输 (5). 能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营养物质 【解析】 【分析】 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浓度不同,说明细胞的生命活动对不同离子的需要不同,细胞能选择吸收其生命活动需要的离子;图中深色部分表示法囊藻细胞液中离子的浓度,白色部分表示海水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如图可知,K+和Cl-在细胞内的积累,其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而细胞内Na+和Ca2+浓度低于海水中的浓度。 【详解】(1)法囊藻细胞液中的成分与海水的成分很不相同,如K+和Cl-在细胞内含量高,而Ca2+和Mg2+在细胞内含量较低。这一事实说明细胞的生命活动对不同离子的需要不同,表明细胞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这与法囊藻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的种类有关。 (2)法囊藻细胞液吸收K+和Cl-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 (3)法囊藻细胞吸收K+和Cl-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对活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是能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营养物质。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判断或正确结论的能力以及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4.新收获的稻米煮出的饭香气诱人,但是不法商贩也 可以用陈稻米抛光增白、上油后以假乱真,欺骗消费者。新稻米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H2O2)存在下能把某些酚类化合物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该题注意区分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 请你帮助完成为食品卫生质量检验人员设计一个检测稻米新鲜程度的简易实验: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材料:新稻米、陈稻米(数量足够) 试剂和用具:1%愈创木酚、1%过氧化氢H2O2、具塞试管、培养皿、移液管、观察颜色的放大镜等。 (3)实验步骤: ①将稻米事先浸入有1%的愈创木酚,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分别用移液 管往两支试管中加1%的愈创木酚,浸没大米,盖上试管塞,用力震荡20下,静置一段时间,弃掉多余液体。 ②将浸有1%的愈创木酚的稻米分别倒入两个具有相同编号的培养皿中,摊开,后用移液管吸取1%的过氧化氢(H2O2)分别滴向两培养皿里的稻米,使所有稻米都浸有过氧化氢。 ③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根据过氧化酶活性的强弱来鉴别新稻米和陈稻米 (2). 取两只具塞试管分别编号为A与B,其中A管设为对照,放入5g新稻米,B管放入 5g待检测的陈稻米。(要求设对照,放入稻米的量要足够多且相等) (3). 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里稻米的颜色变化 (4). 新稻米呈红褐色,陈稻米几乎无色或颜色很浅 (5). 稻米里的过氧化酶会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活性降低 【解析】 【分析】 对题干进行分析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根据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强弱来鉴别新稻米和陈稻米。实验原理是在有过氧化氢(H2O2)存在下,稻米内的过氧化氢酶可以把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详解】(1)由“新稻米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和“请你帮助完成为食品卫生质量检验人员设计一个检测稻米新鲜程度的简易实验”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根据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强弱来鉴别新稻米和陈稻米。 (3)①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稻米的种类,所以本实验应以适量的新稻米作为对照组,等质量的陈稻米为实验组。具体做法是:取两只具塞试管分别编号为A与B,其中A管设为对照,放入5g新稻米,B管放入5g待检测的陈稻米。③本实验的因变量为稻米颜色的深浅,因此一定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里稻米的颜色变化。 (4)由“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H2O2)存在下能把某些酚类化合物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和“新稻米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可推测,新稻米呈红褐色,陈稻米几乎无色或颜色很浅。 (5)由实验结果可知,稻米里的过氧化氢酶会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活性降低。 【点睛】根据题干信息可得出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实验步骤,并预期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35.如图所示,图1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代谢过程图解,其中①〜⑤表示代谢过程,A〜F表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图2为该植物在CO2浓度为0.03%、温度及其它条件适宜且恒定的情况下O2释放速率曲线。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中属于光合作用过程的是________(填序号),进行①的场所______________,A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2)图2中a点能发生图1中的生理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b点时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的速率_________(填“大于”“等于” “小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 (3)图2中d点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为5klx时,若白天给予植物12小时光照,请计算植物—昼夜需从周围环境中吸收CO2的量为_______。 (4)当二氧化碳不足时,叶绿体中的三碳化合物含量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② (2). 叶绿体 (3). [H]和ATP (4). ③④⑤ (5). 等于 (6). CO2浓度 (7). 12mmol (8). 减少 (9). 当二氧化碳不足时,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固定产生三碳化合物减慢,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生成五碳化合物不受影响,因此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减少 【解析】 【分析】 图1中,①表示光反应,②表示暗反应,⑤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表示[H]和ATP,B表示ADP、Pi、NADP+,C表示氧气,D表示CO2,E表示[H],F表示丙酮酸。图2表示该植物在CO2浓度为0.03%、温度及其它条件适宜且恒定的情况下氧气释放速率曲线,据图可知,该植物呼吸速率为2mmol/h,光补偿点为b点,光照强度为2Klx,光饱和点为c,光照强度为7Klx。 【详解】(1)图1中属于光合作用过程的是①②,①表示光反应,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A代表的物质是[H]和ATP。 (2)图2中a点时光照强度是0Klx,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能发生图1中的生理过程有③④⑤;b点是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的速率等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 (3)图2中d点时增大光照强度已经不能提高光合作用速率,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当光照强度为5klx时,若白天给予植物12小时光照,据图可知净光合速率为3mmol/h,则一昼夜需要吸收的CO2量为3×12-2×12=12mmol。 (4)当CO2不足时,CO2与C5固定产生C3减慢,而C3还原生成C5不受影响,因此C3的含量减少。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