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震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震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在血浆中都能找到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血浆蛋白 B. 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 胰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 呼吸酶、脂肪酸、载体、胆固醇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织液中含有大量的水、二氧化碳、氧、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酶、激素、维生素、尿素等物质.激素、神经递质、血浆蛋白、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内的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递质小泡等都不属于内环境.消化道、呼吸道及输尿管、膀胱内的物质都不属于体内环境. 【详解】A、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细胞分泌释放到组织液,从而进入血浆中去,氧气经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被运输,进而进入血浆中,尿素是细胞内的代谢废物释放到组织液中,从而可以进入血浆中,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的蛋白质,A正确; B、麦芽糖是植物体特有的二糖,只有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到血浆中,B错误; C、蛋白酶在细胞内或消化道中,血浆中没有,C错误; D、呼吸酶存在于活细胞内,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成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 下列不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组成的是( ) A. 脑干 B. 脑神经 C. 脊髓 D. 小脑 【答案】B 【解析】 大脑、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3.如果人的大脑皮层言语区受损时,导致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仍能写字、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可能是如图的哪个区受损( ) A. W区 B. V区 C. S区 D. H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患者能写字,说明W区正常,A错误;患者能看懂文字,说明V区正常,B错误;患者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说明S区受损,C正确;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谈话,说明H区正常,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各语言中枢的功能及受损时的症状。 4.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②主要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 C. IV指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D. II内的淀粉等糖类通过①进入血液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解可知:Ⅰ是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Ⅱ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的结构,Ⅱ表示消化系统;III表示泌尿系统,②表示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应为皮肤。 【详解】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胞血管壁,A正确; B、②是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在人体中主要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B正确; C、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该器官应为皮肤,C正确; D、淀粉是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进入人体内部,必须被分解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意在考查知识的理解应用及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5.下列疾病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是() A. 中暑 B. 糖尿病 C. 低钾血症 D.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导致的,A项错误;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B项错误;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小于5mmol/L,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C项错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为遗传病,与内环境的稳态无关,D项正确。故选:D。 6.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 ②④⑤ B. ①⑤ C. ①③④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不是内环境。 【详解】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①正确;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②错误;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发生在组织液内,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④错误; ⑤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消化道内的液体不是体液,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⑤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⑥中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①③⑤。 故选D。 【点睛】本题是对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的总结,规律总结: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生化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凡是只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都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生化反应也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7.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呈线性排列 B. 孟德尔通过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C. 坎农通过研究指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D. 沃森与克里克通过研究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2、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详解】A、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呈线性排列,A正确; B、孟德尔通过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坎农通过研究指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实现的,没有提出免疫调节的作用,C错误; D、沃森与克里克通过研究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涉及DNA的结构和复制,稳态的提出,遗传定律的发现,知识面较广,要求考生能够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 8.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①②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①②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 ①②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①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偏转一次 C. ①不偏转,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①发生一次偏转,②不偏转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②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①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刺激a点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所以可以从右至左传递,最左边神经元发生兴奋,指针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而最右边的神经元不会兴奋,但由②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所以会发生一次偏转,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理解“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X、Y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 兴奋在X、Y间的传导方向是从X传向Y的 C. 刺激b点,引起a反应为非条件反射 D. 兴奋在结构c中和X与Y之间的传导速度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传入神经、e表示感受器。X表示突触前膜、Y表示突触后膜。 【详解】A、由于兴奋在突触结构中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A正确; B、兴奋在X、Y间传导方向是从Y传向X的,即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传递到下一神经元的突触后膜,B错误; C、b点位于传入神经纤维上,刺激b点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由于反射弧结构不完整,所以不能成为反射, C错误; D、兴奋在结构c中以电信号传导,在X与Y之间以化学信号传导,所以速度不相同,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兴奋的产生及传导特点等相关知识,明确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10.夏天喝冰水后,感觉凉爽的时间非常短暂,过后反而会有更明显的燥热出现,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内脏冷觉感受器兴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了产热 B. 喝冰水导致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散热量减少 C. 喝冰水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D. 乍冷又热的对比使机体产生了错觉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喝冰水后,内脏冷觉感受器兴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了产热, A项合理; B、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导致产热增加,不能导致散热量减少,B项不合理; C、喝冰水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项不合理; D、该现象中确实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所以该现象不是机体产生的错觉, D项不合理。 故选:A。 11.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B. 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 C. 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 动作电位产生时相关离子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静息状态,神经纤维上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刺激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逐渐增大,膜外电位逐渐减小,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受刺激的部位称为兴奋部位,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 【详解】A、神经纤维兴奋时,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A正确; B、在离体状态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B正确; C、兴奋传导时,膜外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C错误; D、动作电位产生时Na+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2.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握紧电线,被解救后当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时,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对这两种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 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 前者在脊髓,后者在大脑和脊髓 D. 前者在大脑,后者在大脑和脊髓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握紧电线属于非条件反射;被解救后当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时,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属于条件发射。 【详解】手触电线引发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看到电线引发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该反射中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3.将蛙的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养液M中,给予适宜刺激后,记录其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如图中曲线Ⅰ表示)、膜电位变化(如图中曲线Ⅱ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培养液M只有钠离子的浓度会发生变化 B. 图中A点后,细胞膜内钠离子的含量开始高于膜外 C. 曲线Ⅱ的峰值大小与培养液M中钠离子的浓度有关 D. 图中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2、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实验过程中培养液M中除了Na+的浓度会发生变化,K+的浓度也会发生变化,A错误; B、图中a点后,Na+开始内流,而不是细胞膜内Na+的含量开始高于膜外,B错误; C、曲线Ⅱ的峰值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所致,所以其大小与培养液M中Na+的浓度有关,C正确; D、图中c点时为动作电位,此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D错误. 故选C。 14.下表为某成年人体检表上的几项血常规指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名称 检查结果 参考值 单位 红细胞计数 3.20↓ 4.09~5.74 1012/L 血红蛋白 100.78↓ 131~172 g/L 甘油三脂 4.21↑ 0.48~1.88 mmol/L 葡萄糖 8.48↑ 3.6~6.1 mmol/L 甲状腺激素 201.31↑ 50~160 nmol/L A.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B. 此人的新陈代谢能力比较低 C. 此人体内胰岛素的含量可能低于正常值 D. 此人可能患甲亢、高血脂症等疾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表格数据可知,甘油三脂、葡萄糖、甲状腺激素三项指标都较正常值偏高,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两项指标都较正常值偏低。其中前面三项是内环境成分,说明内环境不正常。 【详解】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内环境就会失衡,A正确; B、甲状腺激素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提高代谢速率,该人甲状腺激素偏高,所以代谢增强,B错误。 C、由表格数据可知,该人血糖偏高,可能是体内胰岛素的含量低造成的,C正确; D、由表格数据可知,此人可能患贫血、甲亢、高血脂症,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识记激素的种类和功能,分析清楚激素分泌功能出现异常情况带来的病症。 15. 将燕麦胚芽鞘作如下图所示处理,经过几天后的变化情况是( ) A. 向左弯曲 B. 向右弯曲 C. 直立生长 D. 停止生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胚芽鞘感受光刺激部位是尖端,会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反应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根据图形可知左侧生长素向下运输受阻,导致反应部位向光侧的生长素分布比背光侧多,因此幼苗向左弯曲生长,属于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向光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6. 下列有关血红蛋白、胰岛素和性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三者的合成和加工都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 B. 三者的合成都与细胞核某些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C. 三者分泌到胞外过程的运输都与囊泡有关 D. 三者都作用于特定的受体分子后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C.血红蛋白、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核糖体不参与脂质的合成和加工,血红蛋白不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和运输,脂质通过自由扩散进行跨膜运输,故A、C错误; B.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是蛋白质,所以血红蛋白和胰岛素都是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脂质的合成需要相关酶的催化,所以性激素的合成也受基因的调控,故B正确; D.血红蛋白起运输作用,不作用于特异性受体,故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和细胞产物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综合运用能力。 17.下图表示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及其作用,a、b、c、d代表不同的小分子物质,甲、乙、丙代表不同的大分子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在动物细胞内,与物质甲作用最相近的物质是糖原 B. 若乙代表的物质能降低血糖浓度,则与其合成、分泌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高尔基体等 C. a、b、c、d分别为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苷酸和促性腺激素 D. b→乙的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且有水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所以图中b是氨基酸、乙是蛋白质,c是脱氧核苷酸、丙是DNA;淀粉是植物体储能的大分子物质,所以a是葡萄糖、A是淀粉;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所以d是性激素。 【详解】A、物质甲是淀粉,是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在动物体内与物质甲作用最相近的物质是糖原,A正确; B、物质乙是蛋白质,若乙代表的物质能降低血糖浓度,则乙为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与分泌蛋白合成、分泌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B正确; C、a、b、c、d分别为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苷酸和性激素,C错误; D、b→乙表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其场所在核糖体,且有水的产生,D正确。 故选C。 18.如图表示人体几种内分泌腺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手术切除a,则c分泌的激素会增加,b分泌的激素会减少 B. ①②过程可表示分级调节,③④过程可表示反馈调节 C. 若c为下丘脑,则还是水平衡中枢、呼吸中枢等 D. a产生的激素不可口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几种内分泌腺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该图可表示下丘脑、垂体和内分泌腺之间的分级调节过程,其中a为垂体;b为内分泌腺;如甲状腺、性腺等,c为下丘脑,;①②表示促进作用;③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详解】A、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相关腺体,c 是下丘脑。切除垂体a则b分泌相关激素减少,通过反馈调节使c分泌的激素增加,A 正确; B、①②过程可表示分级调节,③④过程可表示(负)反馈调节,B 正确; C、呼吸中枢在脑干,不在下丘脑,C错误; D、a产生的是促激素,本质是蛋白质,由于人体消化道中含有蛋白酶,可以将蛋白质分解,所以不能口服,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几种内分泌腺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相关的激素;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并能进行迁移应用。 19.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B. 沃泰默实验中的对照组排除了稀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 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 促胰液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作用小肠粘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A正确; B、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B正确; C、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C正确; 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考生要结合教材知识,熟悉哪些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促胰液素的产生部位在小肠黏膜。 2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 由某些部位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 C. 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D. 化学本质是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发挥调解作用的微量有机物。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 【详解】A、激素是一种调节代谢的物质,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A正确; B、植物激素不是由专门的分泌器官产生,而是由植物的一定部位产生,由某些部位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B正确; C、植物激素调节代谢,不直接参与代谢,C错误; D、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产生的有机物,D正确。 故选C。 【点睛】需要注意的是B选项,要求考生明确激素不能参与新陈代谢,只能对新陈代谢活动进行调节。 二、多项选择题 21.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某人肾小球炎症会引起⑥部分液体增多 B.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① C. ①④⑥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 局部组织代谢旺盛可能导致⑥部分液体增多 【答案】A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内环境的局部组织示意图,其中A是动脉端,B是静脉端,①是淋巴,②是毛细淋巴管,③是血细胞,④是血浆,⑤是毛细血管,⑥是组织液, ⑦是细胞内液。 【详解】A、肾小球炎症会导致血液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从而使血浆渗透压降低,使组织液增多,A正确; B、皮肤烫伤,渗出的液体是组织液,B错误; C、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C错误; D、局部组织代谢旺盛导致组织液中代谢废物增多,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A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内环境的组成及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动态关系的理解,理解组织水肿的原因。 22.如图是血糖调节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曲线ab段与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不同 B. 曲线bc段与de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相同 C. 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是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 D. 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水解以提高血糖浓度 【答案】BD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bc段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de段运动消耗糖类,使得血糖浓度降低;ef段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升高,cd段和fg段血糖保持相对稳定。 2、血糖的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3、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详解】A、在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较高,而ef段是体内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引起的,A正确; B、曲线bc段是胰岛素分泌增多导致,而de段运动导致代谢增强,血糖浓度降低,则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B错误; C、在血糖平衡调节中有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 D、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只促进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肌糖原不能水解,D错误。 故选BD。 【点睛】本题以血糖调节模型为载体,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了解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 23.如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AB段神经纤维的膜电位是内负外正 B. BD段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C. 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 D. AB段和BD段分别是K+外流和Na+外流的结果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曲线分析:图示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过程,AB是静息电位,BD表示产生动作电位过程。 2、静息电位(外正内负)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外负内正)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 【详解】A、由图示可知,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是外正内负,A正确; B、由图示可知,BD段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B正确; 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有利于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会引起动作电位增大D点将上移,C正确; D、AB段和BD段分别是K+外流和Na+内流的结果,D错误。 故选ABC。 【点睛】本题结合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的过程图解,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神经冲动的产生,要求考生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能结合图解准确判断各选项。 24.下列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一般不损伤组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B. 参与过敏反应的免疫细胞主要为T细胞 C. 艾滋病是一种先天性免疫疾病,是HIV感染,大量破坏T细胞的结果 D. 器官移植的主要困难是器官短缺和免疫排斥问题 【答案】AD 【解析】 【分析】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①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②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例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③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另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一般不损伤组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A正确; B. 过敏反应的原因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吸附于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过敏原发生的反应,而与T细胞无直接联系,B错误; C. 艾滋病是HIV大量破坏T细胞,导致人的免疫能力下降,属于免疫缺陷,C错误; D. 器官移植的主要困难是器官短缺和免疫排斥,D正确。 故选AD。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免疫异常病,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三、非选择题 25.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 (1)若花粉等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会使图中_________(填标号)增多导致水肿。 (2)A、B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 (3)如果①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红细胞至少需要穿过____层膜;②表示CO2,由组织细胞到体外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统)协助完成。 (4)肝细胞与C处氧气浓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__。 (5)维持血浆的渗透压无机盐离子主要是___________,高钠饮食会使细胞外液的渗压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进而使__________释放的_______________激素增加,重吸收水分增加,水分以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组织液和血浆,导致体重的增加和血压上升。 【答案】 (1). C 组织液 (2). 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蛋白) (3). 5 (4). 循环 (5). 呼吸 (6). C>肝细胞 (7). 钠离子和氯离子 (8). 升高 (9). 下丘脑 (10). 垂体 (11). 抗利尿 (12). 渗透或自由扩散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分析题图:题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B为单向循环、为淋巴;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A为组织液,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①为细胞排出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的过程,②为细胞从外界获得的氧气等营养物质的过程。 【详解】(1)若花粉等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会使C 组织液增多导致水肿。 (2)A是血浆,B是淋巴,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O2由体外进入到红细胞需要穿过肺泡壁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红细胞膜1层,所以共5层膜; CO2由组织细胞到体外需要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协助完成。 (4)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由高浓度至低浓度运输,所以肝细胞的氧气浓度小于血浆的氧气浓度。 (5)维持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的渗透压无机盐离子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高钠饮食会使细胞外液的渗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进而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重吸收水分增加,水分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组织液和血浆,导致体重的增加和血压上升。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解,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和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过程,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明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和物质进出细胞的详细过程。 26.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图1是突触2抑制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图2表示由三种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A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中曲线a段表示________电位,b点时膜电位产生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发现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抑制疼痛方面有重要作用。GABA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________(阴/阳)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从而抑制疼痛。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ABA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甲表示________。 (3)图2中由浆细胞产生的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过程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___________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导致细胞受损,产生的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③过程中Y3与_______________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____________(减弱/增强)了胰岛素的作用。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图2中三种糖尿病属于______________病。其中,__________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答案】 (1). 静息 (2). 钠离子内流 (3). 阴 (4). 载体 (5). 抗体Y2 (6). 靶细胞 (7). 减弱 (8). 自身免疫 (9). ①②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突触1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是兴奋型递质,可使兴奋向下传导;而突触2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是抑制型递质,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通道乙开启,使阴离子内流,所以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 图2中,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 【详解】(1)图1的A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中曲线a段表示静息电位,b点表示膜处于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 (2)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导致神经纤维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而GABA是抑制性递质,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使 阴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从而抑制疼痛。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ABA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甲表示运输GABA的载体。 (3)根据分析图2中由浆细胞产生的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过程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导致细胞受损,产生的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③过程中Y3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减弱了胰岛素的作用。 (4)三种糖尿病的原因都是抗体攻击了自身的物质属于自身免疫病。缺少胰岛素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所以①②这两种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治疗。 【点睛】本题结合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血糖平衡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识记细胞膜的功能;能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27.内环境稳态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实现。如图甲表示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的部分过程(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图乙表示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制。 (1)甲图所示过程为病毒未侵入人体细胞内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一旦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内,就需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共同将其清除。图中细胞②可以通过产生___________,来增强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2)甲图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有_________(填序号),细胞________(填序号)受到抗原刺激后其细胞周期会缩短,进一步分化为_______细胞。 (3)由图乙可知,对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直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分泌有关___________进行调节。免疫细胞能接受这二者的调控,是因为其细胞表面具有__________。 (4)人体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体温维持在39℃,此时人体产热量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人体还会出现呼吸速率加快等临床症状,调节此过程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部位。 【答案】 (1).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 淋巴因子 (3). ②④ (4). ④ (5). 浆 (6). 激素 (7). 特异性受体 (8). 等于 (9). 脑干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 )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据图甲分析,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淋巴细胞,③表示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④表示B淋巴细胞,⑤表示少部分病菌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⑥表示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⑦表示浆细胞。 3、根据图乙分析,轴突末梢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受体;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说明免疫细胞受到神经和激素调节。 【详解】(1)一旦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内,就需要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到体液,再通过体液免疫起作用,最终消灭抗原。图中细胞②T细胞可以通过产生淋巴因子,来增强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2)甲图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有②T淋巴细胞、④B淋巴细胞,④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其细胞周期会缩短,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 (3)由图乙可知,对免疫细胞或免疫器官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直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分泌有关激素进行调节。免疫细胞能接受这二者的调控,是因为其细胞表面具有相应的受体。 (4)人体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体温维持在39℃,说明此时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体还会出现呼吸速率加快等临床症状,调节此过程的中枢位于脑干(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点睛】考查体液免疫、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区分具有识别能力的细胞和特异性识别能力的细胞,身体体温与产热和散热有关。 28.图1是由蛇毒引发的免疫反应示意图,图2是该蛇毒影响细胞间兴奋传递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物质B_______________。 (2)人遇到蛇时,在特別恐惧的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2可知,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小体,引起___________向突触前膜运动,其中的_____________(此处为乙酰胆碱)释放到_______________,并扩散到突触后膜,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 (4)人被蛇咬伤后,病人会出现全身肌肉瘫痪的症状。结合图2推测该蛇毒影响细胞间兴奋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体 (2).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3). 突触小泡 (4). 神经递质 (5). 突触间隙 (6).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7). 该蛇毒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乙酰胆碱与其受体的结合,影响兴奋传递给肌肉细胞 【解析】 【分析】 1、图甲过程代表体液免疫过程,A是淋巴因子,B是抗体。 2、分析图乙,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变为内正外负;突触结构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1)图1中物质A、物质B分别是淋巴因子、抗体。 (2)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属于神经调节;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3)由图2可知,正常情况下,贮藏存在突触小泡内的乙酰胆碱可防止被细胞内乙酰胆碱酯酶的破坏。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运动,其中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释放至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主要对 Na+的通透性增大,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的变化为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使突触后膜兴奋。 (4)由于蛇毒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乙酰胆碱与其受体的结合,影响兴奋传递给肌细胞,使肌肉松弛无力,所以人被蛇咬伤后,病人会出现全身肌肉瘫痪的症状。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重点是兴奋在突触间隙之间的传递过程,外界药物对这种传递的影响有如下几种方式:一、影响递质的合成;二、影响递质的释放;三、影响递质和受体的结合。 29.布氏田鼠是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一种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布氏田鼠体内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示意图。回答有关体温调节的问题: (1)____________是体温调节中枢,寒冷刺激下,一方面,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又会反过来调节下丘脑与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说明它们还存在__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2)据图可知布氏田鼠体内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内的____________________能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 (3)在BAT细胞中,UCP1蛋白能抑制ATP的合成,使有氧呼吸的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可知,布氏田鼠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维持体温稳定的生理调节过程是布氏田鼠通过调节,最终引起BAT细胞中________分解加快和合成ATP减少,以实现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的稳定。 【答案】 (1). 下丘脑 (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 负反馈 (4). 甲状腺激素和cAMP (5). 热能 (6). 脂肪分解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明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促进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中脂肪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而参与有氧呼吸以达到增加产热的目的。 【详解】(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寒冷刺激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分级调节调节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所以下丘脑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反馈(负反馈)又会反过来调节下丘脑与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2)据图分析,布氏田鼠体内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内的甲状腺激素和cAMP能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 (3)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化成热能释放,另一部分转化到ATP中,根据题意,如果UCP1蛋白能抑制ATP的合成,使有氧呼吸的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全部变成热能。 (4)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于BAT细胞,促进BAT细胞中脂肪的分解加快和ATP合成减少,实现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的稳定。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神经-激素调节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体温调节过程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30. 将培植在琼脂培养基内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入四个暗箱中一段时间(如下图),其中第②和第④号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能射入,请据图回答。 (1)选择_____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蚕豆茎的生长与光的关系。 (2)选择_____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蚕豆茎和根生长与重力的关系。 (3)④装置中的蚕豆幼苗的茎尖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如将④装置放在匀速旋转器上,茎尖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③④ (2). ①③ (3). 向光(右)弯曲生长 (4). 直立向上生长 【解析】 【分析】 ①中植物横放,在重力的作用下,根会出现向地弯曲生长,茎会出现背地生长; ②受单侧光和重力的共同影响; ③无单向刺激,直立生长; ④中幼苗受右侧单侧光照射,会出现弯曲生长。 【详解】(1)要研究蚕豆茎的生长与光的关系,自变量应该是是否有光,为了排除重力的影响,植物应该竖放,故应该选择③④两个装置进行实验。 (2)要研究蚕豆茎和根的生长与重力的关系,自变量应该是有无重力的单向刺激,故乙组植物横放,一组竖放,应该选择①③两个装置进行实验。 (3)④装置中,茎尖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故蚕豆幼苗的茎尖会 向光弯曲生长。如将④装置放在匀速旋转器上,茎尖受光均匀,生长素分布均匀,故直立生长。 【点睛】是否生长看有无生长素,是否弯曲生长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