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湖北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湖北专用)

第23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程内容 核心素养——提考能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3.概述大脑的高级功能 生命观念 通过学习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科学思维 分析兴奋的传导与传递,建立反射弧结构模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 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特点的实验探究,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 考点一 反射与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元 ‎(1)结构 ‎(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 ‎(2)反射弧 ‎①结构模式图 ‎②完成反射的三个条件 ‎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各级中枢及功能 ‎(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②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③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3)人脑的高级功能 ‎①感知外部世界,产生感觉。‎ ‎②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③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④(连线)人脑的言语区及损伤症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教材高考 ‎1.真题重组与判断 ‎(1)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2017·全国卷Ⅱ,5B)(  )‎ ‎(2)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2017·全国卷Ⅱ,5D)(  )‎ ‎(3)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2017·海南卷,15A)(  )‎ ‎(4)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2017·海南卷,15C)(  )‎ 提示 (1)× 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 ‎(2)√ (3)√ (4)√‎ ‎2.深挖教材 ‎(1)(人教版必修3 P17“思考与讨论”)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包含的神经元个数相同吗?如何证明脊髓是上述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 提示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包含2个神经元,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包含3个神经元;通过实验破坏脊髓,若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不存在,说明脊髓是这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反之,则说明脊髓不是这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 ‎(2)(人教版必修3 P16“反射弧的基本结构”)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能否由一个神经元构成?‎ 提示 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3)(人教版必修3 P20“资料分析”)成年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不能,其原因何在?你如何解释某些成年人受到外伤或老年人患脑梗塞后,出现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 提示 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该状况的出现表明外伤或脑梗塞已伤及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即大脑)”,致使丧失对排尿这种低级中枢控制的反射的“控制”作用。‎ ‎ 围绕反射及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考查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1.(2018·4月浙江选考)下列关于人体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元后伸肌也会收缩 B.刺激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 C.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 D.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反射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反射弧及膝反射的相关内容。若脊髓受损即反射中枢受损,此时刺激传出神经元,兴奋能够传递到效应器,伸肌会发生收缩,A正确;刺激传入神经元,会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被抑制,B错误;根据题图可知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C正确;在膝反射中,肌梭是感受器,皮肤的破损并不会破坏膝反射反射弧的完整性,故反射仍能正常发生,D正确。‎ 答案 B ‎2.(2019·云南师大附中月考)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刺激a点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 B.图中D代表的结构为传入神经 C.若刺激E,A不发生反应,说明E被破坏 D.刺激b点后,甲、乙电位计读数都有变化 解析 图中的A~E分别代表的是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没有C、D、E的参与,反射弧不完整,因此不属于反射活动。刺激E,A不发生反应说明反射弧被破坏,不一定就是破坏的E,也可能是D、C、B、A。刺激b点后,兴奋会传递到甲、乙两电位计都记录到电位变化,D正确。‎ 答案 C ‎ 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3.(2018·海南卷,27)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0.5%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    (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后,存在于左后趾皮肤上的感受器缺失,则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会出现屈肌反射。‎ ‎(2)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说明屈肌反射的发生要求传入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正常。‎ ‎(3)脊髓是脊蛙低级神经反射的神经中枢,因此捣毁乙的脊髓,再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则不能出现屈肌反射。‎ 答案 (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传入神经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不能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反射弧的完整性 ‎(1)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不完整,反射无法发生。‎ ‎①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刺激后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②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刺激后有感觉,但无效应。‎ ‎(2)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的反应过程不叫反射。‎ ‎①刺激感受器,神经中枢产生感觉,但是效应器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不是反射。‎ ‎②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做出反应,也不是反射。   ‎ ‎ 结合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大脑皮层的功能,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4.(2016·北京卷,4)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解析 大量出汗导致失水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进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 答案 B ‎ 创新实验,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5.(2019·华大新高考联盟质评)请回答下面与反射弧有关的问题。‎ Ⅰ.“肖氏反射弧”是利用截瘫后废用的体神经,通过手术将其与支配膀胱的内脏自主神经吻合杂交,形成一种新的可经皮肤控制的神经反射排尿通路,形成人工的“皮肤——脊髓中枢——膀胱”排尿反射弧。患者接受手术后,只需挠挠大腿内侧,就可以自主控制排尿,甩掉尿袋子。此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价值。‎ ‎(1)从反射弧结构来看,图中2、3、6构成    。‎ ‎(2)术前“大小便失禁”,术后“自主控制排尿”,说明“脊髓中枢”受高级中枢控制,这就是神经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切断鸡左前肢上支配翅膀肌肉运动的两根神经,然后把支配翅膀屈曲和下垂的神经与支配翅膀伸展和上举的神经交叉缝合,当神经再生和手术创伤恢复后,动物开始明显地出现运动协调的障碍:一只翅膀上举同时另一只翅膀下垂,但经过一定时间,两只翅膀的运动协调便完全恢复了。即原先手术过的肢体的屈曲中枢开始执行伸展中枢的机能,而原先的伸展中枢则开始执行屈曲中枢的机能。但如此时切除动物的大脑皮层,则已经获得的新的协调关系又将消失。‎ ‎(3)“支配翅膀屈曲和下垂的神经”与“支配翅膀伸展和上举的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它们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否一定不同?    (填“是”或“否”)。‎ ‎(4)手术过的鸡,支配左前肢的屈曲中枢开始执行伸展中枢的机能,则支配右前肢的伸展中枢开始执行    中枢的机能。‎ ‎(5)该实验说明新的协调关系依赖于    的机能。这一机能,保证了反射活动协调的可塑性,提供了临床进行肌腱移植手术的生理学依据。‎ 解析 Ⅰ.由题干信息可知,“肖氏反射弧”最终形成的是“皮肤—脊髓中枢—膀胱”这一反射弧,而2、3、6连接起来后,最终与膀胱相连,膀胱是效应器,则2、3、6连接起来的部分构成了传出神经;术前“大小便失禁”是因截瘫后部分脊神经受损,无法完成自主排尿反射而形成,“自主控制排尿”则说明排尿反射除了受脊髓中枢控制,还受大脑皮层控制,属于分级调节。Ⅱ.虽然“支配翅膀屈曲和下垂的神经”与“支配翅膀伸展和上举的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但鉴于题干实验说明,原先手术过的鸡的肢体屈曲中枢开始执行伸展中枢的机能,说明其释放的递质有可能相同,所以为否。‎ 答案 Ⅰ.(1)传出神经 (2)分级调节 Ⅱ.(3)否 (4)伸展 (5)大脑皮层 考点二 兴奋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局部电流。‎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主要类型 ‎(2)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单向。原因如下:‎ ‎①递质存在: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 ‎②递质释放: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助学巧记 巧记神经递质“一·二·二”‎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快 慢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2.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段解读 教材高考 ‎1.真题重组与判断 ‎(1)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2018·全国卷Ⅲ,3)(  )‎ ‎(2)给实验小鼠注射一定量的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2017·全国卷Ⅰ,4B)(  )‎ ‎(3)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2015·全国卷Ⅱ,3D)(  )‎ ‎(4)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2012·全国卷Ⅰ,4D)(  )‎ 提示 (1)× 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胞外Na+浓度高。‎ ‎(2)× 乙酰胆碱是兴奋性递质,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增强。‎ ‎(3)√ (4)√‎ ‎2.深挖教材 ‎(1)(人教版必修3 P18图2-2拓展)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也是双向传导的吗?为什么?‎ 提示 不是。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或神经中枢,故在生物体内兴奋是由兴奋产生端向接受兴奋的一端单向传导的,而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2)(人教版必修3 P18“小字内容”)兴奋产生和传导中K+、Na+的运输方式相同吗?‎ 提示 不同。①静息电位产生时,K+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②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同时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③恢复静息电位时,起初的K+外流是协助扩散;但随后的Na+-K+泵排Na+吸 K+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为消耗能量的主动运输。‎ ‎ 围绕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1.(2018·江苏卷,11)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解析 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A错误;BC段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K+外流,此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动作电位的大小与有效刺激的强弱无关,只要达到了有效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就会产生,其电位变化情况是相对固定的,但其最大值会受细胞外液中Na+浓度的影响,D错误。‎ 答案 C ‎2.(2019·河北衡水调研)图1为神经纤维某点受到刺激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图,图2和图3分别是刺激强度与神经纤维上的兴奋强度和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BC段由钠离子内流所致,钠离子的内流消耗ATP B.图1中C点表示动作电位,其大小取决于钾离子的外流量 C.只要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就能产生兴奋且传导具有双向性 D.图3中的CD段膜电位不为零 解析 钠离子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跨膜运输,不消耗ATP,A错误;动作电位的大小取决于钠离子的内流量,B错误;从图2信息可知,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兴奋才能产生,C错误;图3中CD段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但静息电位并不是零电位,D正确。‎ 答案 D ‎ 围绕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考查推理分析能力 ‎3.(2017·江苏卷,8)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解析 由图可知,①为线粒体,②为突触小泡,③为突触前膜,④为突触后膜。结构①在突触小体中,而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结构①产生的能量不可能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A错误;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B错误;神经递质被②突触小泡包裹运输至③突触前膜,发生膜融合后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神经递质与④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④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产生膜电位变化,D正确。‎ 答案 D ‎4.(2019·河北石家庄重点高中摸底考试)大鼠SCN神经元白天胞内氯离子浓度高于胞外,夜晚则相反。SCN神经元主要受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调节。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子通道开放。由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SCN神经元兴奋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B.GABA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 C.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外流 D.白天GABA提高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则相反 解析 SCN神经元兴奋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A错误;GABA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B错误;可将白天与夜晚SCN神经元膜内外的氯离子浓度表示为下图,由图可知,夜晚GABA与受体结合,氯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使SCN神经元受抑制;白天GABA与受体结合,氯离子顺浓度梯度外流,使得SCN神经元膜内电位由负变正,神经元兴奋,C错误、D正确。‎ 答案 D 突触中神经冲动传递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转移走。 ‎(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三大原因:‎ ‎ 巧借创新实验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5.(2018·11月浙江选考)以实验动物蛙为材料,开展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要求与说明: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反射弧分析的实验及有关问题如下:为验证脊蛙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实验思路是用1%H2SO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出现屈腿,说明反射弧完整。验证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某反射从刺激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应的时间比屈腿反射的长,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用5%H2SO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后,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趾尖,没有观察到屈腿,其原因是    。‎ ‎(2)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细胞内Na+浓度均低于细胞外,K+浓度均高于细胞外,但这两种细胞内的Na+浓度不同,K+浓度也不同。实验证明蛙下肢的一条肌肉直接与该肌肉相连的神经接触,引起该肌肉收缩,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取上述一段神经,用某种药物处理阻断了Na+通道,然后刺激该神经,其动作电位将    。‎ ‎(3)将蛙坐骨神经纤维置于生理溶液中,测得其静息膜电位为-70 mV。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溶液中的K+浓度,并测量膜电位变化。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 解析 (1) 由题干信息可知,有效刺激是用1%H2SO4溶液剌激该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因此验证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实验思路是用1%H2SO4溶液剌激该蛙一侧后肢的趾尖,测定刺激感受器开始到出现屈腿的时间,有时间差,说明不是同时发生的。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也需要时间,故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会同时发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远大于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速度,因此若某反射从刺激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应的时间比屈腿反射的长,其主要原因是组成该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比屈腿反射的多,反射弧中的突触较多。若用5% H2SO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后,再用1% H2SO4溶液刺激该趾尖,没有观察到屈腿,说明5% H2SO4溶液会损伤感受器。(2)静息状态下,同一细胞表面各处的电位相等,但由于题干所述两种细胞内的Na+浓度不同,K+‎ 浓度也不同,因此上述两种细胞表面的电位并不相等,相互之间存在电位差。故一条肌肉直接与该肌肉相连的神经接触,将引起该肌肉收缩。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Na+通道开放,Na+内流,若用某种药物处理阻断了Na+通道,其动作电位将无法产生。(3)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K+通道开放导致K+外流,而K+外流量与膜内外K+的浓度差有关。因此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溶液中的K+浓度,静息电位绝对值将减小。具体曲线图见答案。‎ 答案 (1)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一侧后肢的趾尖,测定刺激感受器开始到出现屈腿的时间,有时间差,说明不同时发生的 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需要时间 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需要时间 组成该反射弧的神经元级数比屈腿反射的多 感受器受损 ‎(2)神经和肌肉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存在电位差 无法产生 ‎(3)‎ 膜电位与溶液钾离子浓度的关系示意图 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 ‎[易错易混]‎ 易错点1 神经递质的作用并非只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点拨 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兴奋和抑制两类。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若能使Na+通道打开,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若不能打开Na+通道,而是提高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从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外正内负局面更加剧,进而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被抑制。‎ 易错点2 “形成了感觉”≠“完成了反射”‎ 点拨 反射依赖完整的反射弧(五部分)才能形成,感觉只需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三部分即可形成。‎ 易错点3 突触小体≠突触 点拨 (1)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 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深度纠错]‎ ‎(2019·湖北武汉模拟)如图为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感受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A和B两个电流计(电极均置于膜外)的指针偏转次数分别是    、    。‎ ‎(2)图乙中,在静息状态下,Na+由神经元排出的方式为    。‎ ‎(3)图丙为    的结构模式图,在图中结构6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若神经递质M和N可分别打开突触后膜的Na+内流通道和Cl-内流通道,则其中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内呈正电位的是神经递质    ,另一种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内外的电位差    (填“变大”或“变小”)。‎ 解析 (1)根据图甲中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出①是感受器,其受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向着⑤传导。当兴奋传到A电流计右电极时,该电极处膜电位发生由外正内负到外负内正的变化,而此时A电流计左电极处膜电位仍然维持外正内负的状态,造成左电极处电势高于右电极处,A电流计指针向右偏,之后指针回到中间位置;当兴奋传至A电流计左电极时,该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此时右电极处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A电流计指针向左偏,之后指针回到中间位置。综上所述,A电流计指针偏转两次,且两次方向相反。同理可得B电流计指针也偏转两次,且两次方向相反。(2)静息电位的维持原理是K+外流,此时细胞外的Na+浓度大于细胞内的,故静息状态下,Na+排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应为主动运输。‎ ‎(3)图丙表示突触,在整个突触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但本题问的是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换,所以应答化学信号→电信号。(4)‎ 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内呈正电位的神经递质应该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原理是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上Na+内流的通道开放,故应该是神经递质M。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不会引起膜电位的逆转。但可以增大膜内外的电位差,其原理可能是打开了突触后膜上某阴离子内流的通道。神经递质N可打开突触后膜上Cl-内流的通道,故神经递质N可使突触后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大。‎ 答案 (1)2次 2次 (2)主动运输 (3)突触 化学信号→电信号 (4)M 变大 随堂·真题&预测 ‎1.(2018·全国卷Ⅲ,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解析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比膜外高很多倍,而钠离子浓度的分布与钾离子相反,因此A、B、C错误,D正确。‎ 答案 D ‎2.(2018·天津卷,1)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 B.不受激素影响 C.不存在信息传递 ‎ D.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 解析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神经调节过程也可以受激素的影响,如甲状腺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B错误;突触前膜所在神经元与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通过神经递质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C错误;免疫调节能直接消灭病原体,神经调节不能直接消灭病原体,D错误。‎ 答案 A ‎3.(2017·海南卷,13)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解析 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过程都需消耗ATP,而缺氧会影响呼吸作用产生ATP,进而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A错误;肌肉细胞膜上具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这样才能确保神经对肌细胞的控制,B正确;当神经纤维的电信号(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相关递质,C正确;突触可借助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实现前、后膜间的兴奋传递,D正确。‎ 答案 A ‎4.(选考预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如图是ALS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①②③④⑤为兴奋传导过程。请回答:‎ ‎(1)据图判断谷氨酸是    (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③过程与膜的    有关。‎ ‎(3)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    ,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神经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导致Na+的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分析图示可知,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后,促进Na+‎ 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因此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2)图中③过程表示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进而将谷氨酸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有关。(3)题图显示,谷氨酸与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可见NMDA的作用有:识别谷氨酸、运输Na+。(4)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于后膜上的受体引起Na+过度内流,而Na+过度内流,会使神经细胞的细胞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最终使神经细胞因吸水过多而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结合ALS的发病机理可推知,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使突触间隙谷氨酸的含量减少。‎ 答案 (1)兴奋 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2)流动性 (3)识别谷氨酸,运输 Na+ (4)升高 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