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考试联考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 试题 1.下列有关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组成每一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均有20种 B. DNA中含有A、U、G、C四种碱基 C. 蛋白质热变性后还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呈现紫色 D. 烟草中含有5种核苷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有20种,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分子的碱基有A、G、C、T四种,RNA分子的碱基有A、G、C、U四种。 【详解】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最多20种,A错误;DNA含有的碱基是A、T、G、C,没有U,B错误;蛋白质变性后,其肽键没有被破坏,仍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正确;烟草细胞中含有DNA和RA两种核酸,因此含有8种核苷酸,包括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 2.下列各组细胞器均具单层膜的是 A. 高尔基体和核糖体 B. 中心体和叶绿体 C. 内质网和线粒体 D. 溶酶体和液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膜结构对细胞器进行分类: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和溶酶体;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 【详解】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错误;中心体没有膜结构,叶绿体具有双层膜,B错误;内质网和线粒体分别是具有单层膜和双层膜的细胞器,C错误;溶酶体和液泡都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D正确。 3.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整个生命活动中都存在着细胞分化 B.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C. 衰老的细胞内各种酶活性均降低 D. 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易发生转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A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衰老的细胞内大多数酶活性都降低,C错误;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而粘连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因此癌细胞易发生转移,D正确。 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全球气候变暖会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 B. 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的物种灭绝不会影响人类的发展 C. 目前人类通过保护和治理水体,水污染的问题已经解决 D. 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3)全球各地普降酸雨;(4)水体污染;(5)土地沙漠化;(6)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A正确;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即使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的物种灭绝也会影响人类的发展,B错误;目前人类通过保护和治理水体,水污染的问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没有彻底解决,C错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D错误。 5.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ATP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TP在细胞中含量少,但ATP与ADP相互转化速度很快 B. ATP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 光下叶肉细胞的细胞溶胶、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ATP合成 D. ATP末端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TP是直接能源物质,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是其与ADP的相互转化是非常迅速的,A正确;ATP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产生的AMP可以作为合成RNA的原料之一,B错误;光下叶肉细胞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其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溶胶、线粒体和叶绿体,C正确;ATP末端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断裂也很容易重新形成,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ATP的分子组成,明确其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其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可以作为合成ATP的原料。 6.美人鱼综合征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下肢畸形疾病,其内因可能是基因的某些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引起早期胚胎出现了不正常的发育,患病的新生儿出生后只能够存活几个小时。以下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变异属于致死突变 B. 该实例说明了基因突变的稀有性和有害性 C. 碱基对的改变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 D.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 概念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意义 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选择材料 类型 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原因 外因:某些环境条件(如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内因:DNA复制过程中,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 结果 产生了该基因的等位基因,即新基因 特点 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不定向性(多向性)、可逆性 时期 DNA复制时(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人工诱变 原理 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影响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方法 物理方法:辐射诱变、激光诱变 化学方法:硫酸二乙酯、亚硝酸等处理生物材料 意义 提高变异频率,创造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美人鱼综合征是由于碱基对发生改变引起的属于基因突变,又因为该突变引起早期胚胎出现了不正常的发育,患病的新生儿出生后只能够存活几个小时,说明该突变为致死突变,A正确;美人鱼综合征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先天性下肢畸形疾病,且引起新生儿死亡,说明基因突变具有稀有性和有害性,B正确;碱基对的改变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C正确;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错误。 7.将水稻培养在含各种营养元素的培养液中,发现水稻吸收Mg2+多,吸收Ca2+少。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 水稻培养液中Mg2+和Ca2+的浓度一定不同 B. 降低温度不会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 C. 水稻根细胞吸收Mg2+的能力弱,吸收Ca2+的能力强 D. 水稻根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于水稻吸收镁和钙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因此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同种植物吸收硅多,吸收钙少,差异与载体蛋白的数量有关。 【详解】水稻培养液中Mg2+和Ca2+的浓度可能相同,有可能不同,A错误;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温度会影响呼吸作用进而影响能量的供应,B错误;水稻根细胞吸收Mg2+的能力强,吸收Ca2+的能力弱,C错误;水稻对两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说明水稻根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D正确。 8.下列关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前期,染色单体出现,染色体缩短到最短 B. 中期,可以观察到染色体核型 C. 后期,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D. 末期,可以观察到由核膜解体的小泡重建形成的细胞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染色体缩短到最短发生于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以分裂中期染色体为研究对象,根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例、随体的有无等特征,并借助显带技术对染色体进行分析、比较、排序和编号,根据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情况来进行诊断,B错误;有丝分裂后期,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C正确;该实验中,细胞已经被杀死了,不可能观察到由核膜解体的小泡重建形成的细胞板个过程,D错误。 9.某同学在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操作 步骤 分组 加入 2mL 淀粉糊 加入 2mL 蔗糖溶液 加入 2mL 清水 加入 2mL稀释 唾液 30℃ 水浴 滴入 数滴 碘液 试管A √ √ 30min √ 试管B √ √ 30min √ 试管C √ √ 30min √ A. A、B两组对照,不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B. A、B、C三组的结果分别为变蓝、不变蓝、变蓝 C. C组用碘液作为指示剂无法判断蔗糖是否水解 D. 水浴中保温的温度为无关变量,但不能说明温度对酶活性没有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A与B组的单一变量是酶的有无,可以证明没见有催化作用;B与C组的单一变量是反应底物的种类,可以证明没见有专一性。淀粉遇碘变蓝,其被没催化水解后遇碘不变蓝。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B两组对照,说明酶有催化性,但是不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A正确;A组淀粉没有被水解,遇碘变蓝;B组淀粉被水解,遇碘不变蓝;C组没有淀粉,而蔗糖遇碘不变蓝,B错误;蔗糖及其水解产物都不能遇碘变蓝,因此C组用碘液作为指示剂无法判断蔗糖是否水解,C正确;水浴中保温的温度为无关变量,但不能说明温度对酶活性没有影响,D正确。 10.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B. 电子传递链产生的能量只有少部分用于ATP的合成 C. 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被运至肝脏再生成葡萄糖 D. 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只存在于线粒体基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详解】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A正确;电子传递链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只有少部分用于ATP的合成, B正确;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被运至肝脏,再生成葡萄糖,C正确;真核细胞中,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只存在于线粒体基质,而原核细胞中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存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1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质壁分离过程中,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体积变小、颜色变深 B. 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 与白色花瓣相比,红色花瓣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 D. 不同部位观察到的细胞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利用了渗透作用原理,渗透作用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半透膜和浓度差,成熟的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产生浓度差。质壁分离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详解】质壁分离过程中,由于不断失水,所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体积变小、颜色变深,A正确;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错误;红色花瓣细胞的液泡呈现红色,比白色花瓣更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C正确;不同部位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相同,因此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D正确。 12.波森•詹森进行如下实验,用以检验达尔文的化学物质假说。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A. 该实验能证明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B. 苗尖端的确有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向下传递 C. 该实验若在黑暗中进行,不能得出结论 D. 苗尖端产生的能促进生长的物质是生长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和相关结论的考查,回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家的实验和得出的结论,然后结合题图信息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要证明苗尖端是感光部位,实验的自变量是尖端是否感光,与图示不符,A错误;通过詹森的实验证明了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可以传递给下部,促进下部的生长,B正确;如果把单侧光改为黑暗进行实验,用明胶处理的幼苗直立生长,用云母处理的幼苗不生长,因此实验结果也能支持达尔文的“可能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的假说,C错误;该实验不能证明苗尖端产生的能促进生长的物质是生长素,D错误。 1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适龄生育可降低染色体遗传病的发生率 B. 产前诊断较常用的方法为羊膜腔穿刺和绒毛细胞检查 C. 禁止近亲结婚主要为了防止隐性遗传病的发生 D. 羊水检测是产前诊断的唯一手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能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4)提倡适龄生育。 【详解】适龄生育可降低染色体遗传病的发生率,A正确;产前诊断较常用的方法为羊膜腔穿刺和绒毛细胞检查,B正确;禁止近亲结婚主要为了降低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发病率,C正确;羊水检测是产前诊断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D错误。 14.以下有关细胞周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总是长于分裂期 B. 能进行分裂的细胞均有细胞周期 C. 细胞发生癌变后,其细胞周期会变长 D. 若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连续分裂的细胞,细胞将会停留在分裂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 【详解】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时间远远大于分裂期,A正确;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细胞发生癌变后,其细胞周期会变短,C错误;若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连续分裂的细胞,细胞将会停留在分裂间期,D错误。 15.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有42条染色体,科学家们用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小麦幼苗是 A. 单倍体、21条染色体 B. 三倍体、21条染色体 C. 三倍体、三个染色体组 D. 单倍体、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倍体和多倍体比较: 项目 单倍体 多倍体 概念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包体数目的个体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成因 自然成因 由配子直接发育成个体,如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 外界环境条件剧变 花药离体培养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人工诱导 发育起点 配子 受精卵或合子 植株特点 植株弱小 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比较大,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可育性 高度不育 可育,但结实性差 应用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详解】所有配子不经过受精形成的新个体都是单倍体,则所以六倍体小麦的配子形成的子代虽然含有3染色体组,但仍然是单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1条,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判断方法,明确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有几个组就叫几倍体,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有几个组都叫单倍体。 16.下列有关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RNA的合成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转录是沿着整条DNA长链进行的 B. 核糖体认读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密码子,并由tRNA转运相应的氨基酸到核糖体上 C. 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均能编码氨基酸 D. 基因在转录时,其编码链与RNA分子形成杂交区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而转录是某一基因的表达,所以转录不是沿着整条DNA长链进行的,A错误;核糖体认读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密码子,并由tRNA转运相应的氨基酸到核糖体上,B正确;起始密码可以决定氨基酸,而终止密码不能决定氨基酸,C错误;转录形成的RNA是以模板链为模板合成的,只能与模板链形成RNA-DNA杂交区域,不能与编码链形成杂交区域,D错误。 17.下列与孟德尔遗传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用豌豆做实验是在开花时除去母本的雄蕊 B.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 C. 孟德尔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来判断F1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D.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有性生殖生物核基因的遗传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详解】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为实现亲本杂交,应在开花前去雄,A错误;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B正确;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测交后代的种类和比例反映的是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C正确;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有性生殖生物核基因的遗传现象,D正确。 18.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从甲、乙、丙、丁四个容器(如图所示)中随机抽出一个小球,记录组合情况,之后进行上百次的重复实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如果要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可分别从甲和丙各取一个小球记录并多次重复 B. 如果从甲和乙容器中各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该过程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C. 甲容器和丙容器中的小球数量必须相等 D. 每次取完小球后应该把小球放回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或丙)、乙(或丁)两个容器中共有两对等位基因,甲(或丙)、乙(或丁)两个容器中各随机抽出一个小球,记录组合情况,重复多次实验后,结果发现AB、Ab、aB、ab的比值接近1:1:1:1,体现的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如果要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可分别从甲和丙(或者乙和丁)中各取一个小球记录并多次重复,A正确;如果从甲和乙容器中各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该过程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甲容器和丙容器代表的是两种生殖器官,两者含有的小球数量不一定相等,C错误;每次取完小球后应该把小球放回,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D正确。 1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合理的是 A. 变异的方向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 新物种的形成必需先经过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 D.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但是不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C错误;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正确。 20.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其中一组实验如下图所示(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培养物),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该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 将普通噬菌体放在含32P的培养液中即可得到32P标记的噬菌体 C. 上清液检测到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步骤①的时间过长或过短 D. 该实验中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和差速离心技术 【答案】C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该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是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错误;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于细菌细胞中,因此不能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B错误;该实验中,步骤①培养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增加,C正确;该实验中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离心技术,但是没有使用差速离心技术,D错误。 21.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30个,磷酸塑料片5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 A. 所有的脱氧核糖都有两个磷酸基团与之相连 B. 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为10个碱基对 C. A和T之间需要3个连接物,C和G之间需要2个连接物 D. 能搭建出的DNA分子模型种类小于44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个脱氧核苷酸由一个碱基、一个脱氧核糖、一个磷酸共同构成且每形成一个脱氧核苷酸,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个;双链DNA分子中,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脱氧核苷酸与脱氧核苷酸链接也需要连接物;两条链之间的碱基对之间也需要连接物。 【详解】大多数的脱氧核糖都有2个磷酸基团与之相连,但是有2个脱氧核糖只有1个磷酸基团与之相连,A错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需要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个数为N+N-1=2N-1(N为组成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脱氧核苷酸数),则DNA分子中需要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个数为4N-2,由题干“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可知,组成该DNA分子片段的脱氧核苷酸数为8个即能搭建出一个4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B错误;A和T之间需要22个连接物,C和G之间需要3个连接物,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片段含有4个碱基对,而题干中不同的碱基数目是有限的,因此能搭建出的DNA分子模型种类应该小于44种,D正确。 2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B. 种群年龄组均有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C. 种群密度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D. 所有种群性比率均接近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A正确;种群常分为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有些昆虫,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特别短,生殖后期为零,B错误;种群密度是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不属于种群内个体特征统计值,C错误;并非所有种群性比率都是接近1:1的,如人工养殖的鸡群,只有雌性,没有雄性,D错误。 23.人体膝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膝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会抑制屈肌收缩 C. 若刺激神经元甲的I处会引起伸肌收缩,这种现象属于反射 D. 若刺激神经元甲的I处,则可在II处和III处记录到膜电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1、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2、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3、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4、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5、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详解】膝反射中,由于兴奋在神经中枢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兴奋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也是单向的,A正确;据图分析,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会抑制屈肌收缩,B正确;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因此若刺激神经元甲的I处会引起伸肌收缩,这种现象不属于反射,C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是是可以双向传导的,因此若刺激神经元甲的I处,可在Ⅱ处和Ⅲ处记录到膜电位变化,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兴奋的传递和传导,明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而在完整的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24.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B细胞能迅速识别并分泌抗体 B. 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C.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巨噬细胞上的抗原-MHC复合体,并将巨噬细胞裂解 D. 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属于第二道防线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①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详解】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但是不能分泌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A错误;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B正确;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上的抗原-MHC复合体,并将靶细胞裂解,C错误;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D错误。 25.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部分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个体产生AbT卵细胞的概率是1/8 B. 丙细胞分裂后产生的细胞分别叫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C. 与丙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或Aa D. 丁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TT,且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乙细胞中6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丁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其细胞质是不均等分裂的,所以该动物是雌性的,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TT,且三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该个体产生AbT卵细胞的概率=1/2×1/2×1=1/4,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丙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第二极体,B错误;丙细胞分开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Aa可能是发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因此与丙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或Aa,C正确;丁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交叉互换,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别甲图中三对基因的位置判断其遵循的遗传定律,并能够根据各个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行为等判断其所处的时期。 26.天气晴朗的一天,将一株健壮的花生幼苗放在密闭玻璃罩内培养,并置于室外。用CO2测定仪测定玻璃罩内CO2浓度某一天的变化情况,绘成曲线如下图所示。不考虑这一天内花生幼苗生长对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CD段较BC段CO2浓度增加速率减慢的原因可能是光照强度增强,光合速率增加 B. DE段曲线中间部分平缓的原因可能是气孔关闭导致光合速率降低 C. 图中D点时该花生幼苗的一个叶肉细胞产生氧气的速度大于其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速度 D. 若D点和E点所对应时刻的温度相同,则D点时的光照强度等于E点时的光照强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氧呼吸的产物,图中AC,花生幼苗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导致二氧化碳不断增加;CD段,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所以二氧化碳继续增加;D点玻璃钟罩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变,说明此时整个花生幼苗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DE段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所以玻璃钟罩内二氧化碳浓度不断降低,其中间有一段时间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平缓,可能是由于气孔关闭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引起的。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C点以前花生幼苗只能进行呼吸作用,而C点以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因此CD段较BC段CO2浓度增加速率减慢的原因可能是光照强度增强,光合速率增加,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DE段曲线中间部分平缓的原因可能是气孔关闭导致光合速率降低,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D点时该花生幼苗的所有细胞的光合速率与所有细胞的呼吸速率相等,儿所有细胞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细胞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此时一个叶肉细胞产生氧气的速度大于其细胞呼吸消耗氧气的速度,C正确;据图分析,D点和E点光合作用速率都等于呼吸作用速率,且两点温度相同,说明D点和E点呼吸作用强度相等,而D点二氧化碳浓度高,在较弱的光照强度时,光合作用强度就能等于呼吸作用强度,E点二氧化碳浓度低,需要较高的光照强度时,光合作用才能等于呼吸作用,则D点时的光照强度小于E点时的光照强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正确解读图中各点或线段的含义,该题的难点是D选项中D、E两点的光合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的大小关系的分析。 27.细枯落物主要由凋落的叶片和草本植物组成,木质枯落物主要是死亡的木本植物的茎。全球陆生生态系统中的两类枯落物产量随纬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枯落物中的能量属于生态系统中未被利用的能量 B. 枯落物将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必须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 D. 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枯落物生产量存在差异与温度和降雨量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值班老师维度、枯落物的种类,因变量是枯落物产量,图中显示随着维度的增加,两种枯落物的产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细枯落物产量变化较为明显,且两种枯落物产量最高的点对应的维度相同。 【详解】生态系统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是指“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因此枯落物中的能量属于生态系统中未被利用的能量,A正确;枯落物将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可以自给自足,因此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补给,C错误;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的温度和降雨量不同,所以枯落物生产量存在差异,D正确。 28.人类头发的早秃是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由于受性激素的影响,杂合子在男女中的表现型不一致。下图为某家族人类早秃和另一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Ⅰ-2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Ⅲ-1是特纳氏综合征患者,通过基因检测发现Ⅱ-3和Ⅱ-4与甲病有关的基因组成是相同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病的遗传方式和特点与多指、并指相同 B. Ⅱ-5与Ⅱ-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2 C. Ⅲ-1患病的原因是Ⅱ-2减数分裂不正常产生了异常卵细胞 D. 若Ⅱ-2与Ⅱ-6婚配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3/64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Ⅰ-1、Ⅰ-2正常,且Ⅰ-2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儿子他们的儿子有乙病,说明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甲病为早秃;Ⅰ-3、Ⅰ-4患早秃,而其女儿正常,说明早秃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且亲本都是杂合子,又因为Ⅱ-3和Ⅱ-4与甲病有关的基因组成是相同的,说明他们的基因型都是杂合子,进而说明杂合子在男性中是早秃,在女性中正常。 【详解】甲病和多指、并指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是甲病杂合子在男性和女性中表现型不同,而在并指和多指的遗传中与性别无关,A错误;假设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是Aa、Bb,则Ⅰ-3、Ⅰ-4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则Ⅱ-5与Ⅱ-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1/2×1/2×2=1/2,B正确;Ⅲ-1是特纳氏综合征患者,其患病可能是Ⅱ-2减数分裂不正常产生了异常卵细胞或者Ⅱ-3减数分裂不正常产生了异常精子,C错误;由于不能确定Ⅱ-2关于早秃的基因型,因此无法判断Ⅱ-2与Ⅱ-6婚配生了一个男孩,该男孩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系谱图中不同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该题的突破口是乙病方式的确定,然后结合提供信息和图形判断早秃杂合子在女性和男性的表现型差异。 29.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湖泊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除了图中所示的以外还包含_____________,若在该公园池塘里引入某一鱼类新品种,该鱼类的增长方式最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2)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演替。在该生态系统中,其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其中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为湖泊的________层。 (3)青鱼属于肉食性鱼类,若想调查该公园湖泊中青鱼的数量可采用__________法,可采用此法对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范围广。在捕捞了部分鱼类后,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保持相对稳定,该现象表明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的能力。 【答案】 (1). 分解者 (2). 逻辑斯谛增长 (3). 次生 (4). 时间 (5). 表水 (6). 标志重捕 (7). 活动 (8). 自我调节 【解析】 【分析】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据图分析,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水草、浮游植物为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1)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而图中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若在该公园池塘里引入某一鱼类新品种,由于环境条件适宜等,该鱼类的增长方式最有可能是逻辑斯谛增长。 (2)生态系统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在该生态系统中,其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其中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为湖泊的表水层。 (3)青鱼属于肉食性鱼类,其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广,因此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在捕捞了部分鱼类后,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保持相对稳定。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等。 30.科研人员为了研究药物W对某植物耐盐性的影响,进行了有关实验,测得相关数据(纵坐标为全营养组或高盐组加W后与未加W时各指标的比值),处理结果如图所示。 (1)叶绿素能吸收___________光,可用___________法分离光合色素。将提取到的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塞上橡皮塞,置于适当的光照条件下2-3min后,试管内氧气的含量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给黑藻提供C18O2和H2O,较长时间后,空气中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含有18O的氧气。 (2)高盐环境中,植物气孔导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光合产物三碳糖的产生过程为___________反应,运输到叶绿体外后转变成____________。喷施药物W的组别叶肉细胞淀粉含量减少,是造成光合速率比不喷施组大的原因之一,说明促进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答案】 (1). 红、蓝紫 (2). 纸层析 (3). 不变 (4). 能 (5). 植物严重失水 (6). 吸能 (7). 蔗糖 (8). 光合产物运出叶绿体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药物W对某植物耐盐性的影响,自变量是药物的有无、营养液的种类,因变量是叶绿素、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叶肉细胞淀粉含量占处理前的比例。 【详解】(1)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分离光合色素常用纸层析法;由于研磨后叶绿体遭破坏,且提取液是无水乙醇而不是水,只有色素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所以将提取到的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塞上橡皮塞,置于适当的光照条件下2-3min后,试管内氧气的含量不变;C18O2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可以产生H218O,该水参与光合作用水的光解可产生含有18O的氧气。 (2)高盐环境中,植物严重失水,导致植物气孔导度降低。 (3)光合作用是利用光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的过程,因此光合产物三碳糖的产生过程为吸能反应,运输到叶绿体外后转变成蔗糖;喷施药物W的组别叶肉细胞淀粉含量减少,是造成光合速率比不喷施组大的原因之一,说明促进光合产物运出叶绿体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能够分析光合作用过程中氧原子的转移途径。 31.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其体色有黄身和黑身之分,翅型有正常翅和卷翅之分,分别由A与a和B与b控制。现用两种纯合果蝇杂交,F1均为黄身卷翅,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已知某种类型的精子成活率会下降,卵细胞均正常。 黄身卷翅 黄身正常翅 黑身卷翅 黑身正常翅 雌果蝇 7 3 3 1 雄果蝇 7 3 3 1 (1)果蝇体色与翅型的遗传遵循_________定律,翅型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__。 (2)不具有受精能力精子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该种类型的精子成活率是____。 (3)若让F2黑身卷翅果蝇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是________,比例为____________。 (4)若取F2黑身正常翅雌果蝇与F1黄身卷翅雄果蝇杂交,请用遗传图解表示该过程。________ 【答案】 (1). 自由组合 (2). 卷翅 (3). AB (4). 50% (5). 黑身卷翅和黑身正常翅 (6). 8:1 (7).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现用两种纯合果蝇杂交,F1均为黄身卷翅,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出现了黑身、正常翅,说明黄身对黑身为显性性状、卷翅对正常翅为显性性状;由于后代黄身与黑身的性状分离比、卷翅与正常翅的性状分离比都是5:2(正常应该6:2),且都没有性别的差异,说明两对性状都为常染色体遗传,且黄身卷翅中有2份不能不能存活,又因为“已知某种类型的精子成活率会下降,卵细胞均正常”,所以可能是AB的精子只有一半的成活率。 【详解】(1)根据表格分析可知,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是7:3:3:1,是9:3:3:1的变形,说明两种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属于显性性状的是黄身和卷翅。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不具有受精能力精子的基因组成是AB,其成活率只有50%。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2黑身卷翅果蝇基因型为1/3AAbb、2/3Aabb,其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aabb占2/32/31/4=1/9,因此后代黑身卷翅和黑身正常翅的被列为8:1。 (4)F2黑身正常翅雌果蝇基因型为aabb,F1黄身卷翅雄果蝇基因型为AaBb,两者杂交的遗传图解如下: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根据子二代的性状分离判断两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并能够根据子二代的特殊性状分离比以及与性别的关系,判断两对性状的遗传方式以及出现异常分离比的可能原因。 32.Graves病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病人体液中存在异常的抗体,可表现为以单一系统为主的异常兴奋或代谢亢进症。如图表示健康人和Graves病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A、B、C为三种激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体内缺乏_________元素时,将导致激素C的合成受阻;该元素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 (2)当健康人处于寒冷刺激的时候,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__________;除了激素C的含量变化以外,机体还会发生骨骼肌战栗、血管_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等变化,这种生理过程是由_____________共同调节的。 (3)激素A的名称是________,如果切除甲状腺,激素A的含量的变化是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4)图中抗体作用的受体与______________(填名称)的受体相同,会引起代谢加强;Graves病人血液中激素B的含量比正常值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I (2). 主动转运 (3). 上升 (4). 收缩 (5). 神经和体液 (6).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7). 上升 (8). 负反馈 (9). 促甲状腺激素 (10). 低 【解析】 【分析】 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体液免疫过程分析,图中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图中显示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结合,促进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Graves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详解】(1)图中C表示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因此当人体缺碘时,将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碘进入甲状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2)当健康人处于寒冷刺激的时候,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以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此外,机体还通过会发生骨骼肌战栗、血管收缩等变化,因此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如果切除甲状腺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增加。 (4)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促进甲状腺激素(激素B)分泌增加,进而引起代谢增强。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以及体液免疫过程,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激素的名称,并能够分析题图中Graves病的作用机理。 33.已有研究表明,中心体异常扩增能把非肿瘤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镉(Cd)作为已知的I类致癌物,科研人员欲探究镉诱发肿瘤的机理是否与中心体扩增有关,开展了相关实验。请根据以下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结肠癌细胞、细胞培养液、10μmol/L的CdCl2 、20μmol/L的CdCl2、生理盐水、抗氧化剂NAC、显微镜等。请回答: (说明:中心体数目可以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进行检测观察,其具体实验方法与过程不做要求;扩增率的计算方法不做要求) (1)实验思路: ①取卡氏瓶若干个,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每组设置若干个,分组如下:____________ ②将各组置于37℃的5%CO2培养箱中处理培养48h,收集细胞经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每个细胞的中心体数目,重复试验3次; ③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得出中心体扩增率。 (2)试验结果表明,用CdCl2处理细胞后,细胞中心体扩增率明显升高,请以坐标柱状图形表示试验结果。_____ (3)分析讨论: ①研究已显示重金属镉能引发活性氧的产生而诱发DNA氧化损伤。若想进一步探究重金属镉引起中心体扩增的原因与DNA氧化损伤途径有无关联,可设置第四组实验,即在实验组的基础上同时加入________________ ,若经处理后,中心体扩增率___________,则能进一步说明重金属镉是通过DNA氧化损伤来诱导中心体扩增。 ②在动物细胞正常的分裂过程中,中心体在________________(填 “分裂间期”或“分裂期”)复制;中心体扩增的机制比较复杂,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 等。 【答案】 (1). 甲组:结肠癌细胞+适量10μmol/ L 的CdCl2+细胞培养液 乙组:结肠癌细胞+等量20μmol/ L 的CdCl2+细胞培养液 丙组:结肠癌细胞+等量生理盐水+细胞培养液 (2). (3). 抗氧化剂NAC (4). 下降 (5). 分裂间期 (6). 细胞分裂过程里中心体多次复制、胞质分裂时中心体没有均等分、中心体不受控制的分裂等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改善眼袋目的是探究镉诱发肿瘤的机理是否与中心体扩增有关,自变量是含镉化合物的浓度,因变量是细胞中的中心体的数目,中心体的数目可以通过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进行检测观察。 【详解】(1)根据实验目的、提供的材料以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的基本思路是: ①取卡氏瓶若干个,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每组设置若干个,分组如下: 甲组:结肠癌细胞+适量10μmol/L的CdCl2+细胞培养液; 乙组:结肠癌细胞+等量20μmol/L的CdCl2+细胞培养液; 丙组:结肠癌细胞+等量生理盐水+细胞培养液。 ②将各组置于37℃的5%CO2培养箱中处理培养48h,收集细胞经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每个细胞的中心体数目,重复试验3次; ③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得出中心体扩增率。 (2)根据题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用CdCl2处理细胞后,细胞中心体扩增率明显升高,即随着CdCl2浓度的增加,中心体扩增率增加,如图所示: 。 (3)①已知重金属镉能引发活性氧的产生而诱发DNA氧化损伤,若想进一步探究重金属镉引起中心体扩增的原因与DNA氧化损伤途径有无关联,可设置第四组实验,即在实验组的基础上同时加入抗氧化剂NAC,若经处理后,中心体扩增率下降,则能进一步说明重金属镉是通过DNA氧化损伤来诱导中心体扩增。 ②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是在分裂间期进行复制的;中心体扩增的机制比较复杂,其可能的原因有细胞分裂过程里中心体多次复制、胞质分裂时中心体没有均等分、中心体不受控制的分裂等。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实验的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根据实验的基本原则设计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相关的实验结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