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4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黑龙江省大庆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大庆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人体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多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浆 D.组织液 2.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 A.使体内增加水分 B.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3.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4.吃的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 A.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B.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和垂体后叶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肾上腺和下丘脑 5.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7.小明因患重感冒而出现高烧,在一昼夜中体温持续维持在39℃左右,则小明在这一昼夜中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关系是( ) A.基本相等 B.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D.不能确定 8.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A.浆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效应T细胞 9.早在公元1 000年宋朝真宗年间,我国劳动人民已会用患轻微天花病人的痘痂接种给健康人的方法来预防天花.这里所说的痘痂和这种方法分别属于( ) A.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 B.抗体 特异性免疫 C.抗原 非特异性免疫 D.抗原 特异性免疫 10.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②③分别代表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寒冷刺激后,图中③的含量增加先于①和② C.当人饮水过多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释放④来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 D.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11.如图表示一棵植株被不透光的纸盒罩住,纸盒的左侧开口,右侧照光.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或固定纸盒,旋转幼苗;或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12.下列现象中,最能说明植物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的是( ) A.根的向地性 B.茎的背地性 C.扦插枝条生根 D.无子果实的形成 13.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 A.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生长素 14.对某动物种群数量是否增长起到主要决定作用及预测该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分别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 B.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 C.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 15.如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16.近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17.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冬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18.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19.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和空间 B.温度、光照 C.温度、温度 D.光照、食物和空间 20.在光滑的裸岩上长出森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裸岩阶段;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森林阶段;⑤灌木阶段;⑥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一②一③一④一⑤一⑥ B.①一②一③一⑥一⑤一④ C.①一②一③一⑥一④一⑤ D.①一②一④一③一⑤一⑥ 21.一个生态系统若想长期维持下去,除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所有的生物成分 22.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 ) A.二氧化碳 B.有机物 C.碳酸盐 D.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23.农民在农田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 ) A.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B.群落的自然演替方向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4.为了防止鸟吃草籽,人们把一片草地用网子全罩起来,结果导致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叶几乎被吃光,这是因为破坏了( ) A.生态系统 B.生存环境 C.原有食物链 D.生物成分 25.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 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600 g B.900 g C.1 600 g D.5 600 g 26.诗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所蕴含的生物科学知识是( ) A.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B.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强 C.生物的变异现象 D.生物的种间斗争关系 27.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8.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A.可以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B.可以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C.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29.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30.据调查,目前我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亿元.为治理国土荒漠化,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其生态学原理是( ) A.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 B.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增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D.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31.如图表示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以下关于导致ab段和be段变化的相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时体温的变化 B.口渴和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变化 C.在寒冷的室外和进入温暖室内时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 D.饭后和饥饿时胰髙血糖素的含量变化 32.如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所处环境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所处环境温度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A时刻环境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33.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 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34.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 ) A. B. C. D. 35.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36.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000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每个样点4m2,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株.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 A.15000 B.16250 C.17500 D.70000 3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以用标志(记)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同种生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D.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38.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39.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40.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 C.A和B属于捕食关系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小题,共计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41.(10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 ,使垂体释放的 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 (2)人在寒冷环境中,体内的 、 含量上升,以加快全身细胞的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其中后者还能与胰高血糖素共同作用,升高血糖. (3)人长时间运动时,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胰岛细胞分泌的 增加,该分泌物促进了机体内 的分解,使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4)人体消灭流感病毒的细胞免疫过程是:T细胞在接受相关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的 ,可以与被流感病毒入侵的 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5)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液可使双缩脲试剂呈紫色,患者的血浆渗透压 ,将会引起的生理现象为 . 42.(10分)如图表示某种群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型;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 段. (2)从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在t3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 . (3)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 , . (4)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 点左右,原因是 . (5)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 43.(10分)图甲为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图解,图乙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中的CO2库.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该生态系统中有 条食物链,图甲中再加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和分解者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猫头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 ,蛇占据的营养级有 . (3)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鸟的数量将会 (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鸟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消耗绿色植物 千克. (4)图乙中D→C的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5)碳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的形式进行的,碳在C→A的过程中是以 的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B表示 . 44.(10分)回答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中的有关问题. (1)目的基因的获取:为在短时间内大量获得目的基因,可用 扩增的方法,其原理是 .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具有复制原点、目的基因外,还必须具有启动子、 、标记基因等.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是 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 .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导入某单子叶植物细胞,常采用的方法是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常采用的受体细胞是 ;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应先用 处理,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在分子水平上可采用的检测办法是 ;在个体水平上,如抗虫棉,需要做 .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大庆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人体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多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浆 D.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体液的概念,组成和含量的考查.体液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人体体液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细胞内液,约占. 【解答】解:A、人体体液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细胞内液,约占,A正确; B、细胞外液只占人体体液的,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B错误; C、血浆是细胞外液的一部分,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C错误; D、组织液是细胞外液的一部分,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人体体液的组成和含量,细胞外液的组成,对人体体液的组成和含量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 A.使体内增加水分 B.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因此生理盐水与血浆是等渗溶液,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原因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解答】解:A、使体内水分增加不是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的原因,A错误; B、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态,B正确; C、使体内无机盐增加不是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的原因,C错误;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不是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的原因,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渗透压稳态,利用渗透压稳态的知识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解答】解: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水泡中液体的成分及其去向,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4.吃的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 A.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B.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和垂体后叶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肾上腺和下丘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大脑皮层是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主要包括感觉中枢、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等. 【解答】解:当人体失水过多或进食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一方面刺激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另一方面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产生渴觉.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5.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要验证这种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必须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分别用药物处理,药物处理部位须位于刺激点和效应器之间,然后刺激感受器,观察效应器,观察效应器的反应,得出结论. 【解答】解: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结构中的兴奋总是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单向传递的.A点与效应器之间不需要经过突触传导,所以刺激A点,都会引起肌肉收缩,与药物无关.而B点到效应器之间必须经过突触传导,将药物放在C点(突触间隙),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而将药物放在A点(神经纤维),则不影响B点到效应器的传导,说明此药物“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所以①③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药物阻断反射活动的实验设计,意在考查学生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和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6.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若人体组织细胞膜上缺乏胰岛素受体,则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导致细胞摄取血糖的速度减缓,血糖含量过高. 【解答】解: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根据题干信息“细胞缺乏了胰岛素作用的受体”,这样会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会使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度减缓,从而使血糖处于较高的水平.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胰岛素的作用. 7.小明因患重感冒而出现高烧,在一昼夜中体温持续维持在39℃左右,则小明在这一昼夜中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关系是( ) A.基本相等 B.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D.不能确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 【解答】解:A、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则体温一直维持在39.5℃,A正确; B、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则体温上升,不能一直维持在39.5℃,B错误; C、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则体温下降,不能一直维持在39.5℃,C错误; D、由于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才能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机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持续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持续降低. 8.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A.浆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当抗原物质进入动物体后,就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免疫球蛋白),抗原与抗体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由此产生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当抗原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后,需要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死亡,靶细胞内的抗原也因而失去藏身之所,被抗体消灭. 【解答】解:A、浆细胞,亦称为效应B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释放大量抗体的细胞,A不符合题意; B、T淋巴细胞,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T细胞核记忆T细胞,B不符合题意; C、B淋巴细胞,主要执行机体的体液免疫,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C不符合题意; D、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死亡,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要加深理解. 9.早在公元1 000年宋朝真宗年间,我国劳动人民已会用患轻微天花病人的痘痂接种给健康人的方法来预防天花.这里所说的痘痂和这种方法分别属于( ) A.抗体 非特异性免疫 B.抗体 特异性免疫 C.抗原 非特异性免疫 D.抗原 特异性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抗原,是指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即抗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解答】解: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或几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如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病.轻症天花病人的痘浆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抗体,抗体把天花病毒消灭后,抗体仍然存留体内(约60年),以后就不在患天花病了.因此痘浆属于抗原,这种免疫方法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抗体、抗原、特异性免疫.解答时可以从抗体的概念、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10.如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②③分别代表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寒冷刺激后,图中③的含量增加先于①和② C.当人饮水过多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释放④来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 D.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过程可知,图中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分泌③甲状腺激素;图中还看出,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反馈调节的作用. 下丘脑还可以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该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解答】解:A、分析图解可知,图中②、③分别代表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A错误; B、寒冷刺激时,信息通过冷觉感受器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其调节控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所以图中①和②的含量增加先于③,B错误; C、当饮水过多时,下丘脑通过垂体将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抑制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增加排尿来调节体内的水平衡,C错误; D、从图中可看出,机体内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下丘脑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的功能以及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中数字标号表示的激素名称;识记水平衡调节的相关过程和结果;明确①②③激素的逻辑关系和增加的先后顺序. 11.如图表示一棵植株被不透光的纸盒罩住,纸盒的左侧开口,右侧照光.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或固定纸盒,旋转幼苗;或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单侧光照射使植物幼苗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使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比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造成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显示出向光性.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由于右侧照光,所以只有当纸盒的开口旋转右侧时,才有光照射到植物幼苗,因此植物幼苗感受的是右侧照射的单侧光,但幼苗固定,故幼苗向右弯曲生长. (2)如果固定纸盒,旋转幼苗,由于纸盒的左侧开口,右侧照光,且旋转幼苗,所以幼苗没有感受到单侧光,故幼苗直立生长. (3)如果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由于右侧照光,所以只有当纸盒的开口旋转右侧时,才有光照射到植物幼苗,因此植物幼苗感受的是右侧照射的单侧光,但幼苗和纸盒一起旋转,故幼苗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向光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下列现象中,最能说明植物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的是( ) A.根的向地性 B.茎的背地性 C.扦插枝条生根 D.无子果实的形成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是顶端优势现象和根的向地性生长. 【解答】解:A、将植物平放后,根向地生长,是因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A正确; B、茎的背地性,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生长作用,B错误; C、扦插枝条生根是生长素生理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没有体现两重性,C错误; D、无子果实的形成只体现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意在强化学生对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3.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 A.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生长素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本题中“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肯定是冲掉某种物质,然后种子就容易萌发了,以此作为本题的切入点. 【解答】解:为防止种子在发芽前发生细胞分裂而消耗过多的有机物,进而影响种子的萌发,脱落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萌发前,农民洗种子,是为了稀释脱落酸的浓度,使种子开始进行旺盛的细胞分裂,进而萌发.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关键是能够从题中获得有效信息. 14.对某动物种群数量是否增长起到主要决定作用及预测该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分别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 B.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 C.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解答】解:(1)对某动物种群数量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主要决定因素; (2)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是预测该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五种数量特征,掌握各特征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如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答】解:A、e点为K值,种群增长率为0,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K/2时,即c点,种群增长率最大,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c点之后,B错误;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速率为0,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6.近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①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解答】解:我国城市人口流动较大,由于迁入率大于迁出率,使得人口密度显著增长.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特征,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7.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冬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解答】解:真菌侵入幼虫体内后,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而自身可在来年夏季萌发,因此,属于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现象,即寄生.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8.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群落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又称为初生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解答】解: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9.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和空间 B.温度、光照 C.温度、温度 D.光照、食物和空间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3、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昼夜变化、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解答】 解:A、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照,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故引起森林群落中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群落结构特征的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群落是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 20.在光滑的裸岩上长出森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裸岩阶段;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森林阶段;⑤灌木阶段;⑥草本植物阶段.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一②一③一④一⑤一⑥ B.①一②一③一⑥一⑤一④ C.①一②一③一⑥一④一⑤ D.①一②一④一③一⑤一⑥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解答】解: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岩石分解,土层加厚;草本阶段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使得群落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因此生物的演替顺序:①裸岩阶段→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⑥草本植物阶段→⑤灌木阶段→④森林阶段.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1.一个生态系统若想长期维持下去,除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所有的生物成分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解者将生态系统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解答】解: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的存在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归还无机环境,生态系统没有消费者,这个过程也可以进行,所以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学生识记与理解. 22.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 ) A.二氧化碳 B.有机物 C.碳酸盐 D.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碳的循环或流动形式: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解答】解: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都属于生物群落,而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因此,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的形式流动是有机物. 故选:B.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掌握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识记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及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23.农民在农田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 ) A.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B.群落的自然演替方向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答】解:农民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即调整了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意在强化学生对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4.为了防止鸟吃草籽,人们把一片草地用网子全罩起来,结果导致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叶几乎被吃光,这是因为破坏了( ) A.生态系统 B.生存环境 C.原有食物链 D.生物成分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解答】解: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农作物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食物链,所以导致农业害虫大量繁殖,使粮食减产. 故选:C. 【点评】动物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任意捕杀它们,食物链就会减少,食物网就不稳定,生态平衡就容易受到破坏. 25.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来自于鼠,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 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600 g B.900 g C.1 600 g D.5 600 g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1、据图分析:该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兔→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植物→鼠→蛇→猫头鹰.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计算最高营养级至少消耗生产者的量应该按最大能量传递效率计算. 【解答】解:根据题意,计算最高营养级至少消耗生产者的量应该按最大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所以最少需要消费植物为:20×÷20%÷20%+20×÷20%÷20%+20×÷20%÷20%÷20%=900克.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的计算,意在强化学生对能量传递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6.诗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所蕴含的生物科学知识是( ) A.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B.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强 C.生物的变异现象 D.生物的种间斗争关系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落花”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矿质营养、无机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了. 【解答】解:“落花”中的有机物在土壤中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后,形成“春泥”,可以作为植物的营养(矿质营养、无机营养)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起到“护花”作用了.从生物系统的意义上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意在考察学生对物质循环的理解和运用,难度中等. 27.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解答】解: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体现了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故为抵抗力稳定性,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8.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A.可以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B.可以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C.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植物的种子需要光照才能萌发,A错误; B、题干的信息没有涉及生物种群的繁衍,B错误;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则能量流动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错误; D、在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反映的是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9.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解: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这属于生态功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 C、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这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这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价值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0.据调查,目前我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亿元.为治理国土荒漠化,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措施,其生态学原理是( ) A.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 B.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C.增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D.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解答】解:A、应增加的不只是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A错误; B、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 C、应是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C错误; D、增加生物种类,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意在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把握所学生物学要点的能力. 二.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31.如图表示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以下关于导致ab段和be段变化的相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时体温的变化 B.口渴和大量饮水后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变化 C.在寒冷的室外和进入温暖室内时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 D.饭后和饥饿时胰髙血糖素的含量变化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渗透压调节的中枢都是下丘脑,而且三者都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体温调节的主要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渗透压调节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解答】解:A、剧烈运动时,产热增加导致体温暂时升高,出汗后导致热量大量带走使体温降低,A正确; B、口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水分的重吸收来降低渗透压,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正确; C、寒冷的室外,人体需要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来促进产热,进入温暖室内时,人体需要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应减少,C正确; D、饭后人体内血糖含量较高,此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应该降低,饥饿时人体血糖含量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应该升高,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和渗透压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以及识图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如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所处环境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所处环境温度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A时刻环境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据图分析,A点开始血流量增加,则室内温度升高,B点开始血流量减少,则室内温度降低. 【解答】解:A、A点时,室内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加快,立毛肌舒张;故A错误. B、AB段室内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故B错误. C、人为恒温动物,在整个段时间内,酶活性基本不变;故C错误. D、BC段,环境温度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此时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即人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汗液分泌减少;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3.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 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器官甲能产生a、b两种激素,其中a激素能降低血糖,代表胰岛素,b激素能升高血糖,代表胰高血糖素,则器官甲代表胰岛,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由图可知,器官甲是胰腺中的胰岛,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A错误; B、激素a、b分别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合成肝糖原,B错误; C、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也能够升高血糖浓度,C错误. D、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的调节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互为协同关系. 34.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作为其对照组,最合适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取两段生长状况相同的等长的胚芽鞘甲、乙,分别切去等长尖端,甲形态学上端在上,乙形态学下端在上,分别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测甲乙两胚芽鞘的下端的琼脂中有无生长素.明确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完善实验过程,然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题干中的图示表明形态学上端在上,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根据实验对照原则,对照组应该是形态学下端在上,放置在上端的琼脂块含有生长素.即单一变量是胚芽鞘的上端在上还是在下.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完善的能力和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 35.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分析,b表示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d表示两种生物摄取重叠的食物种类,数据越大,说明M、N的竞争越激烈. 【解答】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为竞争关系,另外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可能存在竞争,如环境资源,A错误; B、b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B错误; C、d越小,两条曲线靠的越近,说明M、N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M与N的竞争越激烈,C正确; D、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将呈现S型增长,D错误. 故选:C. 【点评】.点评: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竞争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36.某同学在对一块面积为5000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每个样点4m2,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株.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 A.15000 B.16250 C.17500 D.70000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等. 【解答】解: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需取各样方的平均值,因此,这块草坪中草药株数约为:(12+15+14+17+12)÷5÷4×5000=17500.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样方法的相关计算,相对简单,问题常规,可以通过平时加以训练提升能力. 3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以用标志(记)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C.同种生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D.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A错误; B、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能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同种生物幼年与成年的食性不同,可能处于不同营养级,C正确; D、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种群间的关系,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属于同一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8.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草流入到兔体内的能量,②表示兔同化的能量流入到狐,③兔产生粪便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④兔子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的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 【解答】解:A、①是流入兔这一营养级的能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草的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A错误;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多少无法得知,故B错误;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到狐的能量传递效率,故C错误; D、③是兔食草后未吸收的残渣,④是兔子的遗体,它们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图表的能力,难度较大,其中的几部分能量如不细分很容易混淆,特别注意D选项中粪便中能量=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39.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据图分析,第1年到第三年种群增长率增加,第3年到第5年种群增长率减少,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而且第三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第5年种群数量为0,种群数量为K值. 【解答】解:从图中曲线可知,第三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K/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60+20):20,N=200只,即K/2=200只,所以K值为400只.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率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率和标志重捕法,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有一定难度. 40.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 C.A和B属于捕食关系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A是分解者,①②表示流向分解者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及排遗物,③⑤⑧表示呼吸作用,④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⑥表示捕食,⑦表示燃烧 【解答】解:A、图中B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A正确; B、③⑤⑧表示呼吸作用,B正确; C、B是生产者,A是分解者,分解者不是营养结构的成分,C错误;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大量化石燃料燃烧⑦过程造成的,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关键是弄清各组成成分在碳循环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小题,共计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41.(10分)(2016秋•让胡路区校级期末)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 升高 ,使垂体释放的 抗利尿激素 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 (2)人在寒冷环境中,体内的 甲状腺激素 、 肾上腺素 含量上升,以加快全身细胞的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其中后者还能与胰高血糖素共同作用,升高血糖. (3)人长时间运动时,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胰岛细胞分泌的 胰高血糖素 增加,该分泌物促进了机体内 肝糖原 的分解,使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4)人体消灭流感病毒的细胞免疫过程是:T细胞在接受相关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的 效应T细胞 ,可以与被流感病毒入侵的 宿主细胞(靶细胞) 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5)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液可使双缩脲试剂呈紫色,患者的血浆渗透压 降低 ,将会引起的生理现象为 组织水肿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3、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解答】解:(1)摄入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刺激产生兴奋,该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引起口渴感;另一方面促进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经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2)寒冷时与产热有关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并且肾上腺素可与胰高血糖素共同作用提高血糖浓度. (3)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机体内的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机体长时间运动时,血糖不断被消耗,血糖降低,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 (4)人体消灭感冒病毒的细胞免疫过程是:T细胞在接受相关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感冒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5)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 故答案为: (1)升高 抗利尿激素 (2)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3)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4)效应T细胞 宿主细胞(靶细胞) (5)降低 组织水肿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42.(10分)(2016秋•让胡路区校级期末)如图表示某种群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增长 型;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 cd 段. (2)从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在t3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 出生率=死亡率 . (3)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请判断并说明: 不是 , 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 (4)若此图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 b 点左右,原因是 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 (5)若此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 .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其中B点位于处,种群增长率最大,c点位于K值,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基本不变. 【解答】解:(1)在t2之后种群数量还是不断增加,则在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图中曲线表示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cd段. (2)由于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出生率=死亡率,t3后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 (3)K值为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4)种群数量在时,即b点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大.则每次捕捞后该种鱼的数量需保持在曲线中的B点左右,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5)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可达到灭鼠的目的. 故答案为: (1)增长 cd (2)出生率=死亡率 (3)不是 受到环境(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4)b 既能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又能使鱼类种群数量尽快地增长和恢复 (5)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环境的容纳量降低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3.(10分)(2016秋•让胡路区校级期末)图甲为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图解,图乙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中的CO2库.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该生态系统中有 4 条食物链,图甲中再加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和分解者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猫头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蛇占据的营养级有 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 . (3)如果昆虫突然减少,鸟的数量将会 减少 (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鸟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消耗绿色植物 25 千克. (4)图乙中D→C的过程是通过 光合 作用实现的. (5)碳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二氧化碳 的形式进行的,碳在C→A的过程中是以 有机物 的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B表示 分解者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绿色植物→昆虫→鸟→猫头鹰,绿色植物→昆虫→蟾蜍→蛇→猫头鹰,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绿色植物→鼠→猫头鹰.图乙中,D为大气二氧化碳库,C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 【解答】解:(1)据图分析,图甲中共有4条食物链.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甲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再加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猫头鹰和蛇都以鼠为食,它们有竞争关系,猫头鹰也可以以蛇为食,又有捕食关系.蛇在食物链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和绿色植物→昆虫→蟾蜍→蛇→猫头鹰中分别占据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 (3)如果昆虫突然减少,昆虫的天敌鸟因缺少食物而数量减少.计算鸟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消耗绿色植物的量能量传递效率需要按20%且按最短食物链计算,故需消耗绿色植物为1÷20%÷20%=25kg. (4)图乙中D→C的过程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 (5)碳在大气中与生物群落A、B、C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碳在C→A的过程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表示消费者,B表示分解者. 故答案为: (1)4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捕食和竞争 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 (3)减少 25 (4)光合作用 (5)二氧化碳 有机物 分解者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4.(10分)(2016秋•让胡路区校级期末)回答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中的有关问题. (1)目的基因的获取:为在短时间内大量获得目的基因,可用 PCR技术 扩增的方法,其原理是 DNA复制 .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具有复制原点、目的基因外,还必须具有启动子、 终止子 、标记基因等.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是 RNA聚合酶 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 鉴别和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导入某单子叶植物细胞,常采用的方法是 基因枪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常采用的受体细胞是 受精卵 ;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应先用 Ca2+ 处理,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在分子水平上可采用的检测办法是 抗原﹣抗体杂交 ;在个体水平上,如抗虫棉,需要做 抗虫的接种实验 .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解答】解:(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其中PCR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大量获得目的基因,其原理是DNA复制. (2)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复制原点、目的基因外、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其中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别和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3)将目的基因导入某单子叶植物细胞,常采用基因枪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常采用的受体细胞是受精卵,因为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常用感受态转化法,即大肠杆菌应先用Ca2+处理,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在分子水平上可采用的检测办法是抗原﹣抗体杂交;在个体水平上,如抗虫棉,需要做抗虫的接种实验. 故答案为: (1)PCR技术 DNA复制 (2)终止子 RNA聚合酶 鉴别和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3)基因枪法 受精卵 Ca2+ (4)抗原﹣抗体杂交 抗虫的接种实验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工具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