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岳阳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湖南省岳阳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 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C. 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D. 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答案】D 【解析】由于豌豆是闭花受粉作物,所以去雄及授粉均应在开花前完成,从而避免亲本自交,A错误;孟德尔研究时需要考虑雄蕊雌蕊的发育程度,即进行实验时需要在雄蕊未成熟时将雄蕊全部除去,在雌蕊成熟时进行人工授粉,B错误;当个体的表现型为隐性时可判断个体为纯合子,但表现型为显性时无法判断个体为纯合子还是杂合子,C错误;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所以在自然状态下豌豆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杂交试验结果既可靠又易分析,D正确。 2. 以下有关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兔的白毛与黑毛,狗的长毛与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B. 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D. 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相对性状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狗的长毛和短毛是相对性状,故A错误;隐性性状是指在杂交子一代未显现出来的性状,故B错误;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故C正确; 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纯合子,故D错误.故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遗传中性状相关概念,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显隐性性状的鉴定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①概念法: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正交或反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②自交法: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占3/4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假设推证法 以上方法无法判断时,可以用假设法来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性性状时,若出现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要注意两种性状同时做假设或对同一性状做两种假设,切不可只根据一种假设得出片面的结论。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则不必再做另一假设,可直接予以判断。 3. 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 杂种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子代同时出现显性和隐性性状可称为性状分离 B. 纯合子减I后期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所有的非等位基因也发生自由组合 D. 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是控制的性状不同 【答案】B 【解析】性状分离的概念是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A错误;纯合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正确;非同染色体自由组合之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发生自由组合,C错误;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基因,本质区别是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D错误。 4. 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萨顿借助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肯定是科学的 B. 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C. 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D. 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答案】D 【解析】萨顿借助类比推理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还需要实验进一步验证,A错误;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但是表现型可能相同,如DD和Dd都表现为高茎,B错误;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可以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也可以检验其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C错误;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正确。 5. 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B. 沃森和克里克在探究DNA结构时利用的物理模型构建的方法 C.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答案】D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和DNA彻底分离,因此该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A正确;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B正确;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正确;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但没有证实其化学本质,D错误。 6. 已知玉米籽粒的颜色分为有色和无色两种。现将一有色籽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是1∶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不确切的是 A. 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与植株X相同 B. 玉米的有、无色籽粒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D. 测交后代的无色籽粒的基因型至少有三种 【答案】C 【解析】据测交后代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比为1:3,说明有色籽粒和无色籽粒是受两对基因控制的,1:3的比例是1:1:1:1转化而来,因此植株X是双杂合;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也是双杂合的,与植株X相同,都是AaBb,A正确;玉米的有、无色籽粒遗传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如果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测交后代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应该是1:1,所以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C错误;测交后代的无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三种,即Aabb、aaBb和aabb三种,D正确。 7. 用卡片构建DNA平面结构模型,所提供的卡片类型和数量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卡片类型 脱氧核糖 磷酸 碱基 A T G C 卡片数量 10 10 2 3 3 2 A. 最多可构建4种脱氧核苷酸,5个脱氧核苷酸对 B. 构成的双链DNA片段最多有10个氢键 C. DNA中每个脱氧核糖均与1分子磷酸相连 D. 可构建45种不同碱基序列的DNA 【答案】B 【解析】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且配对的碱基数目彼此相等,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这些卡片最多可形成2对A-T碱基对,2对C-G碱基对,即共形成4个脱氧核苷酸对,A错误;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构成的双链DNA片段最多有10个氢键,B正确;DNA中绝大多数脱氧核糖与2分子磷酸相连,只有末端的脱氧核糖与1分子磷酸相连,C错误;这些卡片可形成2对A-T碱基对,2对C-G碱基对,且碱基对种类和数目确定,因此可构建的DNA种类数少于44种,D错误。 8. 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B. DNA分子上的任意片段不一定都是基因 C. 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一段染色体就是一个基因 【答案】D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能控制生物的性状,AC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分子上的任意片段不一定都是基因,B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一段染色体有许多个基因,D错误。 9. 下列有关真核细胞DNA分子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DNA复制时以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作为模板 C. DNA聚合酶催化碱基对之间的连接 D. 复制过程中先全部解链,再进行半保留复制 【答案】A 【解析】在DNA分子里的磷酸基团,通过磷酸二酯键的形式,连接一条链上两个相邻的脱氧核糖。所以链中的磷酸基团是不游离的。在链的顶端,由于最后一个磷酸基团没办法链接下一个脱氧核糖了,因此它是游离的A正确;DNA复制时两条脱氧核苷酸链都作为模板,B错误;DNA聚合酶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C错误;DNA复制过程中边解链,边进行半保留复制,D错误。因此选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 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有氢键和高能磷酸键 B. 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 C. 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 D. 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 【答案】C 【解析】DNA是双链,内侧的碱基依靠氢键相连;但是DNA中没有高能磷酸键,A错误;病毒主要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仅含有一种核酸,B错误;所有的细胞生物都含有DNA和RNA,原核细胞属于细胞生物,C正确;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核内,少量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核糖体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不含DNA,D错误。 11. 如图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其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性染色体情况来看,该果蝇只能形成一种配子 B. 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概率相等 C. 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B、b间自由组合 D. 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时,该个体能形成四种配子 【答案】D 【解析】该细胞中的7、8为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该果蝇能形成2种配子,A错误;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所以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雄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高于在雌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B错误;A、a与B、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只考虑3、4与7、8两对同源染色体时,该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DdXeY,能产生DXe、dXe、DY、dY四种配子且数量相等,D正确。 12. 噬菌体内的S用35S标记,P用32P标记,用该噬菌体去侵染某细菌后,产生了许多子代噬菌体,那么在子代噬菌体中35S和32P的分布规律是(细菌体内含有32S和31P两种元素) A. 外壳内有35S和32S,核心内只含有32P B. 外壳只有32S,核心内只含有32P C. 外壳内有35S和32S,核心内含有32P和31P D. 外壳只有32S,核心内含有32P和31P 【答案】D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中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外壳中只含32S,但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均含有31P,但只有少数含有32P。因此,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定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DNA分子的复制 13. 把培养在含轻氮(14N)环境中的一细菌,转移到含重氮(15N)环境中,培养相当于复制一轮的时间,然后取一细菌放回原环境中培养相当于复制两轮的时间后,细菌DNA组成分析表明 A. 3/4轻氮型、1/4中间型 B. 1/4轻氮型、3/4中间型 C. 1/2轻氮型、1/2中间型 D. 3/4重氮型、1/4中间型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将14N的细菌放于15N环境中复制一次,每个模板DNA可产生2个子DNA分子均为14N、15N的DNA即中间型DNA,而这一个中间型DNA放回原环境(14N)中再复制两次后产生4个DNA,这4个子DNA中有1个含15N,其余均为“只含14N”,即中间型DNA应为1/4,轻氮型DNA应为3/4,故选A。 14. 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B. 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 C. 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D. 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子的容错性 【答案】C 【解析】转录的产物是mRNA,因此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故A正确;酶具有专一性,因此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故B正确;翻译时,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故C错误;密码子的简并性增强密码的容错性,故D正确.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名师点睛】本题应从转录和翻译过程着手.做此类题型时,考生要逐一分析每个选型,从中找出错误的选项,要求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15. 如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②④过程分别需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逆转录酶 B. ②③过程均可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④过程发生在寄主细胞内 C. 把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①过程,子代含15N的DNA占50% D. 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同 【答案】C 【解析】①是DNA的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②是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④是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A正确;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DNA,都能进行②转录过程;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核糖体,都能进行③翻译过程;④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侵染的寄主细胞内,B正确;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把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①过程,子代含15N的DNA占100%,C错误;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方式不同,①是A-T、C-G、T-A、G-C,②是A-U、C-G、T-A、G-C,③是A-U、C-G、U-A、G-C,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心法则的相关内容,确定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生理过程的名称,弄清楚每一个过程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需要的酶的种类。 16. 下图为脉孢霉体内精氨酸的合成途径示意图,从图中可得出的是 A. 一种物质的合成只受一个基因的控制 B.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C. 若基因②不表达,则基因③和④也不表达 D. 若基因③不存在,则瓜氨酸仍可合成精氨酸琥珀酸 【答案】B .............................. 17. 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下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βR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Qβ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过程 B. Qβ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 C. 一条Qβ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 D. Qβ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且可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即+RNA),不含逆转录酶,复制时直接以RNA为模板进行复制:先以+RNA为模板合成-RNA,此时正负链之间是结合在一起的(即双链RNA形式),再以双链中的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的示意图.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且可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即+RNA),复制时直接以RNA为模板进行复制:先以+RNA为模板合成-RNA,此时正负链之间是结合在一起的(即双链R的-RNA为模板合成新的+RNA,A错误,B正确;由图可知,一条模板可翻译多条肽链,C错误;由题意知,QβRNA可直接翻译出蛋白质,D错误;答案是B。 【考点定位】DNA复制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 1、DNA复制过程中,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地进行。2、复制过程中,脱氧核苷酸序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可能发生差错即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基因突变。这种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是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原因。 3、复制简记:1个主要场所(细胞核),2种时期, 3个过程,4个条件。 18. 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豌豆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两大类 B. X、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故其形状、大小基本相同 C. 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都和性别有关 【答案】D 【解析】豌豆是雌雄同株,没有性染色体,A错误。X、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形状和大小不同,B错误。雄配子也有部分含X的,C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质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9. 马凡氏综合征是人类的一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为该病的家族系谱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Ⅲ1和Ⅲ5的表现型相同,其基因型也一定是相同的 B. 若Ⅲ2与Ⅲ4结婚,后代患该遗传病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C. Ⅲ5与正常男性结婚,生一个患该病男孩的概率是1/4 D. Ⅲ6与患病男性结婚,生一个患该病男孩的概率是1/2 【答案】C 【解析】分析系谱图:Ⅱ1和Ⅱ2均患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Ⅲ2),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所以该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Ⅲ2号基因型为aa,其双亲为Aa,因此Ⅲ1基因型是AA或Aa,而Ⅲ5的基因型只能是Aa,A错误;图中Ⅲ2和Ⅲ4均为正常个体,即基因型均为aa,因此后代全部正常,B错误;Ⅲ5基因型为Aa,与正常男性aa结婚,生一个患该病男孩aa的概率=1/2×1/2=1/4,C正确;Ⅲ6基因型为aa,与患病男性AA或Aa结婚,生一个患该病男孩的概率为1/2或1/4,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有中生无的特点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预测后代的发病概率。 20. 如图是某家族中一种遗传病(基因用G、g)的家系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该遗传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若Ⅲ—2含有g基因,则该基因来自Ⅰ—1的概率为0或1/2 C. 若要了解Ⅲ—6是否携带致病基因,只需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即可 D. 最好观察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以准确统计分析Ⅲ—2的染色体的数目和特征 【答案】B 【考点定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名师点睛】遗传图谱的分析方法和步骤: (1)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如图所示: ; ;. (2)再判断致病基因的位置: ①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 ②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 ; 21. 对甲、乙两细胞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细胞都处于四分体时期 B. 甲、乙两细胞一定来源于雄性个体 C. 甲细胞中染色体数是4,没有染色体组 D. 乙细胞有两个染色体组,但不含染色单体 【答案】D 【解析】,通过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可以判断,甲、乙两细胞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A错误;不能从甲、乙两细胞看出细胞质是否均匀分配,因此,无法判断甲、乙两细胞是来源于雌性个体中卵子的生成过程,还是来源于雄性个体中精子的生成过程,B错误;甲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C错误;乙细胞有两个染色体组,且不含染色单体,D正确;答案是D。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的过程及染色单体、染色体组等概念 22. 某同学养了一只黄底黑斑猫。宠物医生告诉他,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XX为雌性,XY为雄性);猫的毛色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B控制黑毛性状,b控制黄毛性状,B和b同时存在时毛色表现为黄底黑斑。若该同学选择一只黄猫与自己养的黄底黑斑猫配种,产下的小猫毛色和性别可能是 A. 黄底黑斑雌猫、黄色雌猫或雄猫、黑色雄猫 B. 黑色雌猫、黄色雌猫或雄猫 C. 黄底黑斑雌猫或雄猫、黄色雄猫 D. 黄底黑斑雌猫或雄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猫的毛色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且B控制黑毛性状,b控制黄毛性状,B和b同时存在时毛色表现为黄底黑斑.所以黑猫的基因组成只有B基因,黄猫的基因组成只有b基因,黄底黑斑猫的基因组成有B、b基因.据此答题. 解:因猫为XY型性别决定方式,若控制毛色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且基因B与b为共显性关系,则黄猫(XbY)与黄底黑斑猫(XBXb)交配,子代应为黄底黑斑雌猫(XBXb):黄色雌猫(XbXb):黄色雄猫(XbY):黑色雄猫(XBY)=1:1:1:1.因此,产下的小猫毛色和性别可能是黄底黑斑雌猫、黄色雌猫或雄猫、黑色雄猫. 故选:A. 考点:伴性遗传. 23. 纯种果蝇中,朱红眼♂×暗红眼♀,子代只有暗红眼;而反交,暗红眼♂×朱红眼♀,F1雌性为暗红眼,雄性为朱红眼。设相关基因为A、a,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正反交实验可用于判断有关基因所在的位置 B. 反交的结果说明眼色基因不在常染色体上 C. 正反交的子代中,雌性基因型都是XAXa D. 通过正反交的结果无法判断果蝇的显隐性 【答案】D 【解析】正、反交实验既可以用来区分细胞核基因遗传与细胞质基因遗传,也可以用来区分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A正确;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的表现型与性别有关,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性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一致,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中的常染色体上;题干中的正反交实验属于第一种情况,则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正、反交实验的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都是XAXa,C正确;通过正反交的结果可以判断果蝇的暗红眼为显性性状,D错误。 24. 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 B. 解离后的洋葱根尖应漂洗后才能进行染色 C. 龙胆紫溶液可以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 D. 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是低温能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细胞中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解离后洋葱根尖要用清水漂洗根尖残留的盐酸以防止影响染色;龙胆紫溶液可使细胞中染色体染成紫色;显微镜下可看到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25.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提高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传染性疾病逐渐得到了控制,但遗传病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对遗传病的认识正确的是: A.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 B. 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 C. 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 是遗传病 D. 研究某遗传病的发病率,一般选择某个有此病的家族,通过调查统计,计算出发病率 【答案】B 【解析】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具有家族聚集现象,易受环境影响,B正确;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可能是遗传病,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C错误;研究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随机调查,D错误。 26. 为了研究某地区红绿色盲的遗传情况,在该地随机抽样调查了2000人,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则b的基因频率为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人数 852 96 52 930 70 A. 9.6% B. 3.4% C. 7% D. 9%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b基因的总数=96+52×2+70=270;(B+b)基因总数=(852+96+52)×2+930+70=3000,因此b的基因频率=种群中b基因的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 =270÷3000×100%=9%,故选D。 27. 以下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体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B.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C. 由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后一定会形成新的物种 D. 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生殖隔离,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答案】B 【解析】病原体本来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异,抗生素对其产生的适应性变异进行了选择,A错误;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形成的结果,B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能说明生物进化了,C错误;有性生殖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生物的变异类型和对环境的适应性,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D错误。 28. 某植物根尖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个DNA分子中部分基因的分布状况如图所示,字母代表基因,数字代表无遗传效应的碱基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B. C中碱基对若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C.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DNA碱基序列的改变 D. 该细胞减数分裂时,基因A与a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是非基因片段,碱基对缺失不属于基因突变,A项错误;C中碱基对若发生变化,属于基因突变,为分子水平的变异,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到,故B项错误;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会导致DNA碱基序列的改变,故C项正确;植物根尖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故D项错误。 考点: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细胞的减数分裂 29.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 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 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和衰退型两种类型 C. 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D.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B错误;蚜虫的活动能力较弱,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C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响种群密度 30. 下图是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2时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 t2时是捕获该鱼的最佳时间 C. t0~t4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D. 影响t1和t3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 【答案】D 【解析】t2时种群的数量还在增加,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捕获该鱼的最佳时间是维持该种群维持在K/2即可,t4捕获该鱼后,使其种群数量降至很低,不利于种群恢复,B错误;t0-t4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大,C错误;影响t1时刻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是种群密度太小,影响t3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是种群密度的加大,生存空间有限,食物有限等,故影响t1和t3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31. 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 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 C. 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D. 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 【答案】D 【解析】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项错误;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降低,B项错误;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C项错误;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可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D项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 根据数学模型图回答关于种群和生态系统的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B. 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模型预测,出现环境阻力是在第五年之后 C. 如果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则①表示分解者 D. 若图乙表示一个种群,①~④可代表不同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答案】D 【解析】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数量,A错误。由图可知环境阻力的出现是在第4年时,B错误。能量金字塔是由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成分构成的,没有分解者,①表示最高营养级的生物,C错误。若图乙表示一个种群,①~④可代表不同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D正确。 点睛:一般情况下不会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符合“J”型曲线,其环境阻力是从开始就存在的,但需要结合题干条件,该题中开始时这两条曲线是重合的,说明“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符合“J”型曲线。 33. 下图是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辛从食物链甲→丙→乙→丁→辛获得的能量最多 B. 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甲和戊 ,该食物网中共有7条食物链 C. 丁在该食物链中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D. 丁和辛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C 【解析】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越多,图中含有辛的食物链中,最短的一条是甲→乙→辛,所以此食物链中辛获得的能量最多,A错误;此生态系统中,甲和戊是生产者,该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B错误;丁在该食物链中占有第二、第三、第四共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正确;丁和辛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D错误。 34. 下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 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 C. 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 D. 组成消费者的各种物质只能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无机环境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该图中包含了该池塘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了该池塘的生物群落,A正确。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能捕食消费者3,如果捕食的消费者3的比例远大于捕食消费者2,此时消费者2的主要天敌消费者3数量减少,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B正确。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的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C正确。组成消费者的各种物质如碳元素可以通过呼吸作用返回到无机环境,D错误。 35.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叙述错误的是 A.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A、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 B、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B错误; C、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C正确; D、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D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6.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 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答案】C 【解析】由于大象粪便是大象消化后没有吸收的能量,所以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所以一种专以大象粪为食蜣螂,不能从大象同化的能量中获取能量,其从大象粪便中获取的能量应该属于大象的上一营养级,A错误;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的,所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而兔子应该属于第二营养级,所以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B错误;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从而使能量和碳元素进入了生物群落,C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而能量是单向传递不循环的,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37.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 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是行为信息 C.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体,A错误;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是化学信息,B错误;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错误;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38. 下列各项生物学实验研究及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不相符合的是 研究内容 处理方法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连续培养、计数 B 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的调查 需群体大,随机调查 C 调查某蚜虫的种群密度 采用标志重捕法 D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用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连续培养、计数,A正确;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调查,且群体要足够的大,B正确;调查某蚜虫的种群密度,由于蚜虫的体积较小,不适宜采用标记重捕法,C错误;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因此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时,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D正确。 39.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B. 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 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能维持 【答案】C 【解析】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无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A错误;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错误;流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中所包含的化学能,C正确;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D错误。 40.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就地保护 B. 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濒危生物 D.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D 【解析】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易地保护,A错误;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保护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D正确。 二、非选择题 41. 下列图1是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一年内能量流动示意图,数值单位为J/cm2;图2是图1中B、C两类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 (1)图1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发现图1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尚有400 J/cm2未被利用,由此可知,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有___________J/cm2,由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 (3)图2中乙生物在P点的出生率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其死亡率。 (4)当地村民响应政府号召,实施了“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逐渐变为森林。则这一过程中,生产者CO2的吸收量将_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耕地逐渐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演替。调查发现,该森林中的植物具有斑块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 结构。 (5)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A)固定的太阳能 (2). 800 (3). 12.5% (4). 大于 (5). 大于 (6). 抵抗力 (7). 次生 (8). 水平 (9). S3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根据双箭头的指向可以推出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为200;C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是20。图2表示的生物中,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因此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A)固定的全部能。 (2)已知图1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尚有400J/cm2未被利用,则其同化的能量400+200+800+200=1600J/cm2,其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1600-800=800 J/cm2;由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200÷1600×100%=12.5%。 (3)据图乙分析,生物在P点种群密度处于曲线的上升段,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退耕还林中,耕地逐渐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生产者CO2的吸收量将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森林中的植物具有斑块镶嵌分布的特点属于群落的水平镶嵌结构。 (5)根据曲线图分析,乔木在S3时,物种数达到最大值,因此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每个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的几个去向分别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并能够利用同化的能量计算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42. 豌豆种子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形状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________定律。 (2)亲本的基因型是 ____________ (黄色圆粒),_______ (绿色圆粒)。 (3)在杂交后代F1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__ (4)子代F1中黄色圆粒的基因型有_____ 种,占杂交后代的比例为_________ (5)子代植株中的Y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分离 (2). YyRr (3). yyRr (4). 1/4 (5). 2 (6). 3/8 (7). 1/4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进行杂交的后代中,圆粒:皱粒=3:1,说明亲本相关的基因组成为Rr和Rr;黄色:绿色=1:1,说明亲本相关的基因组成为Yy和yy,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 (1)根据每对性状的分离比可知,两对性状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yyRr。 (3)在杂交后代F1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纯合子)占1/2×1/2=1/4。 (4)子代F1中黄色圆粒的基因型YyRR或YyRr,共占1/2×1/4+1/2×1/2=3/8。 (5)已知亲本的基因型是YyRr、yyRr,则子代基因型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因此子代植株中的Y基因频率是1/4。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柱状图中两对性状的分离比,根据分离比确定亲本相关的基因型和最终的基因型,进而根据提示分析答题。 43. 阅读材料,分析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1.某些动物在不同季节中数量差异很大: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 到了冬季又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再使数量增多。由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见图)。 (1)在图示的三年间,第一年夏季●基因的频率为2%,第二年夏季●基因的频率为3%.第三年夏季●基因的频率为0%,该生物种群是否发生进化?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农药防治害虫,保留了突变出的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其实质是依赖_______的选择作用,提高该害虫种群中______________的频率。而经过越冬的瓶颈样模式,抗药性个体不耐寒冷而死亡,导致下一年该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又下降。抗药性基因的出现,对该害虫来说是____________ (有利/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材料2.图中地雀A与B可以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3)若干年后,岛屿上出现地雀新种C。它的进化机制是:地雀种群本来就存在着基因频率的变化;大陆与岛屿不同的环境引起不同的自然选择;由于_________(隔离),阻断两处种群的基因交流,导致两处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变化;当基因频率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_________的出现,形成新种C。 【答案】 (1). 是 (2).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 (3). 农药 (4). 抗药性基因 (5). 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6). 地理 (7). 生殖隔离 【解析】试题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上图表示生物进化的过程,下图表示物种形成模式中的渐变式,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 (1)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三年间●基因的频率由2%变为3%再变为0%,说明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 (2)农药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提高了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抗药性基因的出现对害虫来说是否有利,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3)据图2分析,大陆与岛屿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阻断了A与B种群之间的基因的交流,最终导致A与B种群之间出现了生殖隔离,进而形成了新物种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进化的实质以及生殖隔离的标志,进而判断两幅图发生的渐变的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44. 现有一个高秆抗病的小麦品种自交后,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已知控制秆的高低和抗病与否的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对该品种用不同剂量的射线进行照射,期待获得矮秆抗病的新品种小麦,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高秆和易感病分别为_________ ; ________(填显隐性)性状。本实验用到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利用该方法 ____________(一定/不一定)能获得矮秆抗病类型 (2)如果用射线照射后得到一株矮秆抗病的新品种小麦,导致该新品种小麦出现的原因可能是高秆基因发生了突变或高秆基因缺失。 ①该新品种小麦由高杆基因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____________。 ②如果该新品种小麦(第一代)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则通过杂交育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小麦,该方法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快速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小麦,方法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显性 (2). 隐性 (3). 诱变育种 (4). 不一定 (5). 染色体变异(缺失) (6). 基因重组 (7). 单倍体育种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高秆抗病的小麦品种自交后,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说明两对性状都发生了性状分离,则高杆对矮杆为显性性状、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性状,且亲本基因型为AaBb。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高杆对矮杆为显性性状、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性状,即高秆和易感病分别为显性和隐性性状。本实验利用的杂交育种的方法,后代矮杆抗病基因型为aaBB或aaBb,因此利用该方法不一定能获得矮秆抗病类型纯合子。 (2)①该新品种小麦由高杆基因缺失引起的,则基因的数量减少了,因此该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缺失。 ②如果该新品种小麦(第一代)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可以通过杂交育种或单倍体育种的方法获得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小麦,其中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两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亲本的基因型,并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问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