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宿州市埇桥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二生物(文科)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2分×30=60分)‎ ‎1. 动物及人体内的体液包括 ‎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时会出现膜电位的变化,受刺激部位的变化情况是 A.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B.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一直保持“内负外正” D.一直保持“内正外负”‎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突触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 A.电信号→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5.下图为神经突触的示意图。某种毒素通过破坏膜上的Na+通道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据下图判断该毒素作用的结构位于 A.突触后膜 B.突触前膜 C.突触间隙 D.突触小体 ‎6.体操运动员展现了出色的身体平衡能力,其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主要位于 A.脊髓 B.下丘脑 C.大脑 D.小脑 ‎7.手术摘除小白兔的垂体后,其甲状腺功能衰退的原因是 A.大脑功能异常 B.缺乏促性腺激素 C.缺乏促甲状腺激素 D.垂体—甲状腺之间的神经被切断 ‎8.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胰岛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 B.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现为相互拮抗 D.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 ‎9.为了促进同种淡水鱼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的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A.甲状腺激素 B.雌激素 C.促甲状腺素 D.促性腺激素 ‎10.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错误的是 A.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B.激素通过体液运输 ‎ C.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D.激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11.下列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 ‎ A.淋巴因子 B.疫苗 C.血清 D.抗原 ‎12.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 A.过敏性鼻炎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3.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在流感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不可能的原因是 ‎ A.流感病毒发生了改变 B.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短 C.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 ‎14.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细胞免疫没有特异性 B. 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均能产生抗体 C. 淋巴因子是由B细胞合成分泌的 D. 人体中的特异性免疫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完成 ‎15.下列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A.乙烯 B.吲哚乙酸 C.吲哚丁酸 D.2,4—D ‎16.燕麦胚芽鞘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是 ‎ A.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多 B.向光侧细胞生长快 ‎ C.背光侧细胞生长快 D.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少 ‎17.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除去水稻田中的杂草,其原理与下列实验相似的一项是 ‎ 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 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 C. 植物向光生长 D.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 ‎18.温室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 A.喷洒N肥 B.提高CO2浓度 C.喷洒P肥 D.喷洒生长素类似物 ‎19.有位同学将四枝葡萄插条插到水肥适宜的土壤中(枝条上的黑点为芽),其中最容易生根成活的是 A B C D ‎  ‎ ‎20.如果想使芦苇植株长高,获得较长纤维,可用某物质处理生长期的芦苇,这一物质可能是 A.乙烯利 B.赤霉素 C.青霉素 D.脱落酸 ‎21.为使水果提前上市,人们使用催熟剂,催熟剂可能是 A.生长素类似物 B.乙烯类似物 C.赤霉素类似物 D.细胞分裂素类似物 ‎22.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D.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 ‎23.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24.以下适宜用样方法调查的对象是 A.某一池塘中的鲤鱼 B.丹顶鹤 C.大象 D.蒲公英 ‎25.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则该种群数量约为 A.88只 B.86只 C.90只 D.92只 ‎26.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2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 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 D.一个物种引入到新的地区后,将永远呈“J”型增长 ‎2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群落的自然演替无规律无方向可循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29.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包括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和食物网[]‎ ‎30.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 B.一定是自养生物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项共4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31.(8分)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指出图中所指部位的体液名称:‎ ‎1:①表示__________;‎ ‎2:④表示组织间隙的__________。‎ ‎3:以上②、③、④合称________液,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_________。‎ ‎32.(10分)下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 ‎ (1)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___________mol/L,此浓度对根的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 ‎(2)从图中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由弱到强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 ‎(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______植物生长,高浓度______植物生长。‎ ‎ 33.(10分)右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 激素,②表示 激素。‎ ‎(2)若给该动物注射一定量激素③,血液中激素①和②的浓度的变化是 ;若切除该动物的甲状腺,血液中激素①和②的浓度的变化是增高,这样的作用方式称为 ‎ ‎ 调节。[来源:学+科+网Z+X+X+K]‎ ‎(3)激素③通过 运输到全身,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 ‎34.(12分) 请根据免疫系统的知识点回答问题。‎ ‎(1)免疫系统是由___ 、___ _和__ 组成。‎ ‎(2)能将入侵的病毒进行识别处理,并暴露抗原决定簇的是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是 细胞;能裂解靶细胞是 细胞。‎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文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2分×30=60分)‎ ‎1.动物及人体内的体液包括(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解答】解: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 故选:D。‎ ‎ ‎ ‎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考点】E1: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故选:D。‎ ‎ ‎ ‎3.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时会出现膜电位的变化,受刺激部位的变化情况是(  )‎ A.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B.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一直保持“内负外正”‎ D.一直保持“内正外负”‎ ‎【考点】D6: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迅速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因此,受刺激部位的变化情况是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故选:A。‎ ‎ ‎ ‎4.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  )‎ A.电信号→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考点】D9: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且在突触间隙中需借助神经递质(化学信号)进行传递,因此突触处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据此答题。‎ ‎【解答】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而在突触后膜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因此,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故选:B。‎ ‎ ‎ ‎5.如图为神经突触的示意图。某种毒素通过破坏膜上的Na+通道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据图判断该毒素作用的结构位于(  )‎ A.突触后膜 B.突触前膜 C.突触间隙 D.突触小体 ‎【考点】D8: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含有突触小泡的为突触前膜,含有钠离子通道的为突触后膜。‎ ‎【解答】解:由题图可知,钠离子通道位于突触后膜上,所以该毒素作用的结构位于突触后膜上。‎ 故选:A。‎ ‎ ‎ ‎6.体操运动员展现了出色的身体平衡能力,其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主要位于(  )‎ A.脊髓 B.下丘脑 C.大脑 D.小脑 ‎【考点】DA: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维持平衡、协调运动是小脑的功能,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则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脑干中则有与呼吸、心跳有关的基本生命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中枢。‎ ‎【解答】解:通过分析可知,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故体操运动员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 故选:D。‎ ‎ ‎ ‎7.手术摘除小白兔的垂体后,其甲状腺功能衰退的原因是(  )‎ A.大脑功能异常 B.缺乏促性腺激素 C.缺乏促甲状腺激素 D.垂体﹣甲状腺之间的神经被切断 ‎【考点】DB: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手术摘除小白兔的垂体后,会使机体缺少促甲状腺激素,进而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逐渐减少,使甲状腺功能衰退。‎ 故选:C ‎ ‎ ‎8.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胰岛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 B.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现为相互拮抗 D.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 ‎【考点】E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 ‎(1)胰岛素的作用 ‎①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 ‎②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③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 ‎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 ‎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⑥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①促进肝糖原分解;‎ ‎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答】解:A、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A错误;‎ B、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B正确;‎ C、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因此它们两者表现为相互拮抗,C正确;‎ D、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D正确。‎ 故选:A。‎ ‎ ‎ ‎9.为了促进同种淡水鱼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的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 A.甲状腺激素 B.雌激素 C.促甲状腺素 D.促性腺激素 ‎【考点】DB: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的名称和作用:‎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主要生理功能 垂 ‎ 体 ‎ 腺 垂 ‎ 体 ‎ 促甲状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甲状腺的增生与分泌 促肾上腺激素 ‎39肽 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与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 促性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性腺生长、生殖细胞生成和分泌性激素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催乳素 蛋白质 促进成熟的乳腺分泌乳汁 神经 ‎ 垂体 ‎ 抗利尿激素 ‎ ‎9肽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催产素 ‎9肽 促进妊娠末期子宫收缩 ‎2、促性腺激素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卵巢中卵泡的生长和发育,是由垂体释放的。‎ ‎【解答】解:在进行人工淡水鱼养殖过程中,为了促进雌鱼排卵,可以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这主要是因为提取液中含有垂体细胞合成的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分泌等。‎ 故选:D。‎ ‎ ‎ ‎10.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B.激素通过体液运输 C.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D.激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 ‎【考点】DB: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或一定部位产生的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解答】解:A、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较低,但是有显著的调节作用,A正确;‎ B、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产生的,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B正确;‎ C、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只起到调节代谢的作用,C错误;‎ D、靶细胞、靶器官表面有相应激素的受体,激素只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D正确。‎ 故选:C。‎ ‎ ‎ ‎11.下列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 A.淋巴因子 B.疫苗 C.血清 D.抗原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 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B细胞、T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解答】解:A、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 B、疫苗为灭活的病原体,属于抗原,B错误;‎ C、血清为血液的成分,其内的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 D、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故选:A。‎ ‎ ‎ ‎12.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 A.过敏性鼻炎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过敏性鼻炎是一种过敏反应,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A错误;‎ B、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B错误;‎ C、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C错误;‎ D、镰刀型贫血症是遗传病,是基因突变引起的,不属于人体免疫失调病,D正确。‎ 故选:D。‎ ‎ ‎ ‎13.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可能的原因是(  )‎ 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C.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流感病毒属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很容易发生突变,若用某种流感疫苗去预防所有的流感就会不起作用。另外,即使是同一种病毒,也没变异,但第一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存在时间短,对继发性流感也不起作用。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有可能是抗体在人体内存留时间短,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解答】解:A、流感病毒属RNA病毒,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很容易发生突变,故A正确;‎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第一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存在时间短,对继发性流感也不起作用,故B正确;‎ C、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故C正确;‎ D、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故D错误。‎ 故选:ABC。‎ ‎ ‎ ‎14.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细胞免疫没有特异性 B.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均能产生抗体 C.淋巴因子是由B细胞合成分泌的 D.人体中的特异性免疫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完成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的功能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其中的病原体,B错误;‎ C、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合成分泌的,C错误;‎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属于人体中的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 ‎ ‎15.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乙烯 B.吲哚乙酸 C.吲哚丁酸 D.2,4﹣D ‎【考点】C6:植物激素的概念.‎ ‎【分析】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并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的化学物质。‎ ‎【解答】解: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吲哚丁酸和2,4﹣D不属于植物激素,它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长素类似物的一种。‎ 故选:CD。‎ ‎ ‎ ‎16.燕麦胚芽鞘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是(  )‎ A.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多 B.向光侧细胞生长快 C.背光侧细胞生长快 D.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少 ‎【考点】C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外因:单侧光的照射;内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燕麦胚芽鞘之所以表现出向光性,是由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从而发生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解答】解:A、由于单侧光的照射,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A错误;‎ B、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因此背光侧细胞生长快,B错误;‎ C、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因此背光侧细胞生长快,C正确;‎ D、由于单侧光的照射,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多,D错误。‎ 故选:C。‎ ‎ ‎ ‎17.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除去水稻田中的杂草,其原理与下列实验最相似的一项是(  )‎ 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 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C.植物向光生长 D.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 ‎【考点】C4: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生长素类似物除水稻田中杂草利用了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生长的原理。‎ ‎【解答】解: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利用了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A错误;‎ 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利用了生长素能促进枝条生根的原理,B错误;‎ C、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茎的向光性只体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C错误;‎ D、生长素类似物除水稻田中杂草利用了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生长的原理,顶端优势现象侧芽处也为抑制作用,均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正确。‎ 故选:D。‎ ‎ ‎ ‎18.温室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  )‎ A.喷洒N肥 B.提高CO2浓度 C.喷洒P肥 D.喷洒生长素类似物 ‎【考点】C4: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茄果类蔬菜要保证产量靠的是果实的产量,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生长素是在传粉受精后、种子形成过程中产生的。‎ ‎【解答】解:温室栽培的茄果类蔬菜,果实的发育是在传粉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中,合成了大量的生长素,这些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果实的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只能是喷洒生长素似物,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而喷洒N肥、P肥不能使子房发育成果实,提高CO2浓度,可增强光合作用,但与果实的生长发育无关。‎ 故选:D ‎ ‎ ‎19.有位同学将四枝葡萄插条插到水肥适宜的土壤中(枝条上的黑点为芽),其中最容易生根成活的是(  )‎ A. B. C. D.‎ ‎【考点】C4: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对于生长素来说产生的部位是幼嫩的组织,图示的产生的部位是幼芽,生长素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所以对于图示的几个植物来说,含有幼芽多的就是生长素产生多的枝条,是最容易生根成活的。‎ ‎【解答】解:A、没有幼芽,不能产生生长素,不易生根成活,A错误;‎ B、幼芽较少,产生的生长素很少,不易生根成活,B错误;‎ C、幼芽较多,产生的生长素较多,插条容易生根成活,C正确;‎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为极性运输,只能由生态学上端运输到生态学下端,图示下部没有生长素,不能生根,D错误。‎ 故选:C。‎ ‎ ‎ ‎20.如果想使芦苇植株长高,获得较长纤维,可用某物质处理生长期的芦苇,这一物质可能是(  )‎ A.乙烯利 B.赤霉素 C.青霉素 D.脱落酸 ‎【考点】C7: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五大类植物激素的作用:‎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乙烯利促进果实的成熟,A错误;‎ B、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B正确;‎ C、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能抑制细菌的增殖,C错误;‎ D、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错误。‎ 故选:B。‎ ‎ ‎ ‎21.为使水果提前上市,人们使用催熟剂,催熟剂可能是(  )‎ A.生长素类似物 B.乙烯类似物 C.赤霉素类似物 D.细胞分裂素类似物 ‎【考点】C7: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几种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A错误;‎ B、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所以用乙烯类似物促进果实成熟,使水果提前上市,B正确;‎ C、赤霉素类似物能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能促进种子萌发,C错误;‎ D、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可以促进细胞的分裂,D错误。‎ 故选:B。‎ ‎ ‎ ‎22.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D.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 ‎【考点】F1:种群的特征.‎ ‎【分析】‎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且符合种群的特征。‎ ‎3、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解答】解: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存在多种鱼,不符合种群概念中“同一种生物”,A错误;‎ 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属于同一地点、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B正确;‎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C错误;‎ D、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能包含多个物种,不符合种群概念中“同一种生物”,D错误。‎ 故选:B。‎ ‎ ‎ ‎23.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考点】F1: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目的是提高出生率,应对老年化问题,故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 故选:C。‎ ‎ ‎ ‎24.以下适宜用样方法调查的对象是(  )‎ A.某一池塘中的鲤鱼 B.丹顶鹤 C.大象 D.蒲公英 ‎【考点】F3: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解答】解:A、池塘中的鲤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B、丹顶鹤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 C、大象的活动能力弱,个体数量不是太多,一般采用逐个计数法,C错误;‎ D、蒲公英是双子叶植物,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D。‎ ‎ ‎ ‎25.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该种群数量为(  )‎ A.88只 B.86只 C.90只 D.92只 ‎【考点】F3: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39=34:15,N≈88只。因此该草场中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故选:A。‎ ‎ ‎ ‎26.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考点】F7:种间关系.‎ ‎【分析】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2、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3、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解答】解:真菌侵入幼虫体内后,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而自身可在来年夏季萌发,因此,属于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现象,即寄生。‎ 故选:B。‎ ‎ ‎ ‎2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一个物种引入到新的地区后,将永远呈“J”型增长 ‎【考点】F7:种间关系;F4: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解答】解: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A错误;‎ B、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而捕食属于种间关系,B错误;‎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种间关系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C正确;‎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不适应该环境将逐渐减少甚至灭亡,如果适应该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J”型增长,但是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最终会呈现“S”型曲线增长,D错误。‎ 故选:C。‎ ‎ ‎ ‎2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群落的自然演替无规律无方向可循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树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考点】F6:群落的演替.‎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解答】解:A、群落的自然演替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生物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A错误;‎ B、地衣能分泌地衣酸,分解岩石形成土壤,因此在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B正确;‎ C、如果气候适宜,弃耕的农田就会演替成树林,C错误;‎ D、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D错误。‎ 故选:B。‎ ‎ ‎ ‎29.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包括(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答】解:A、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成分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正确;‎ D、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D错误。‎ 故选:C。‎ ‎ ‎ ‎30.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 B.一定是自养生物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考点】G3: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解答】解:A、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因此都位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A正确;‎ B、生产者能利用CO2和H20制造成有机物,所以一定是自养生物,B正确;‎ C、生产者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是能量转换的载体,C正确;‎ D、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的,自养型分为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光能自养的有蓝藻、光合细菌、植物,化能自养有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所以生产者不都是植物,D错误。‎ 故选:D。‎ ‎ ‎ 二、非选择题(本项共4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31.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指出图中所指部位的体液名称:‎ ‎1:①表示 细胞内液 ;‎ ‎2:④表示组织间隙的 组织液 。‎ ‎3:以上②、③、④合称 细胞外 液,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 内环境 。‎ ‎【考点】E8: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内环境的组成,其中①是细胞内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④是组织液,②③④组成内环境,与①细胞内液一起组成体液。‎ ‎【解答】解:(1)根据试题分析,①表示细胞内液;‎ ‎(2)④表示组织间隙的组织液。‎ ‎(3)以上②、③、④合称细胞外液,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内环境。‎ 故答案为:‎ ‎(1)细胞内液 ‎(2)组织液 ‎(3)细胞外  内环境 ‎ ‎ ‎32.如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 ‎(1)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 10﹣5 mol/L,此浓度对根的生长的效应是 抑制生长 。‎ ‎(2)从图中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由弱到强依次是 茎芽根 。‎ ‎(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 促进 植物生长,高浓度 抑制 植物生长。‎ ‎【考点】C4: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 ‎【解答】解:(1)据图分析,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10﹣5mol/L,该浓度的生长素对根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 ‎(2)据图分析,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 ‎(3)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故答案为:‎ ‎(1)10﹣5 抑制生长 ‎ ‎(2)茎 芽 根 ‎(3)促进 抑制 ‎ ‎ ‎33.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激素,②表示 促甲状腺 激素。‎ ‎(2)若给该动物注射一定量激素③,血液中激素①和②的浓度的变化是 降低 ;若切除该动物的甲状腺,血液中激素①和②的浓度的变化是增高,这样的作用方式称为 反馈  调节。‎ ‎(3)激素③通过 血液  运输到全身,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 ‎【考点】DB: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 ‎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解答】解:(1)图中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合成促甲状腺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2)给该动物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③),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①)和促甲状腺激素(②)的合成和分泌量减少;若切除该动物的甲状腺,则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减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①)和促甲状腺激素(②)的合成和分泌量增高。这样的作用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3)激素分泌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作用于靶细胞,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几乎全身细胞。‎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促甲状腺 ‎ ‎(2)降低 反馈 ‎(3)血液 ‎ ‎ ‎34.请根据免疫系统的知识点回答问题。‎ ‎(1)免疫系统是由 免疫系统 、 免疫器官 和 免疫活性物质 组成。‎ ‎(2)能将入侵的病毒进行识别处理,并暴露抗原决定簇的是 吞噬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是 T  细胞;能裂解靶细胞是 效应T 细胞。‎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解答】解:(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吞噬细胞能将入侵的病毒进行识别处理,并暴露抗原决定簇;T细胞能够释放淋巴因子;效应T细胞能够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故答案为:‎ ‎(1)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活性物质 ‎(2)吞噬 T 效应T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