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 1.如图表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①②③④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 ) A.①AABb ②AAABBb ③ABCD ④A B.①AaBb ②AaBbCc ③AAAaBBbb ④Ab C.①AaBb ②AaaBbb ③AAaaBBbb ④Ab D.①AABB ②AaBbCc③AaBbCcDd ④ABCD 2.下列有关育种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F1自交后代有可能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 B.用辐射的方法进行诱变育种,诱变后的植株一定比诱变前的具备更多的优良性状 C.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所有的种自交后代约有为纯合子 D.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多倍体育种,所育的新品种和原品种杂交一定能产生可育后代 3.现有甲、乙两物种的植株(均为二倍体纯种),其中甲种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种植株,但乙种植株很适宜在寒冷的条件下种植.若想培育出高产、耐寒的植株,有多种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利用.下列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中可能不可行的是( ) A.先杂交得到的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纯种的目标植株 B.将乙种植株耐寒基因导入到甲种植株的根尖中,可培育出目标植株 C.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处理乙种植株以获得满足要求的目标植株 D.诱导两种植株的愈伤组织细胞融合并培育成幼苗 4.下列关于育种原理或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著名育种专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品种,这是利用了分离定理 B.英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小绵羊,这里只利用了染色体变异原理 C.二倍体植株的花药离体培养,并经秋水仙素处理,使之成为纯合子,这体现了基因重组原理 D.乘宇宙飞船上过太空的辣椒种子结出的果实较平常的大一倍以上,这是诱变育种 5.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多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生物体上 B.与①②③过程的育种方法相比,⑤⑥过程的优势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C.图中A_bb的类型经过③过程,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3:1 D.④过程在完成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的结合时,必须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6.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而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序列已知的基因B.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提取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经逆转录获得互补的DNA,再扩增基因B B.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开蓝色花矮牵牛的基因文库中获取基因B C.利用DNA聚合酶将基因B与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 D.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然后感染并将入玫瑰细胞 7.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⑥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⑦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⑧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⑨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A.①②④⑤⑥⑧ B.②③⑤⑥⑧⑨ C.②③④⑦⑧⑨ D.①③⑤⑥⑦⑧ 8.在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9.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图中黑色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图中的( ) A. B. C. D. 10.下列哪几项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修正的内容( ) ①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②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③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 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⑥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属于共同进化 ⑦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⑧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⑨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11.油菜物种甲(2n=20),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12.在非洲人群中,每10 000人中有1人患囊性纤维原瘤,该病属常染色体遗传.一对健康夫妇生有一患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与另一健康男性再婚,他们若生孩子,患此病的概率是( ) A. B. C. D. 13.下表中P和p表示某地区某种生物的一对等位基因.表中数据能说明( ) 年份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P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p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1970年杂合子的比例为18% B.1930年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数目接近 C.1970年后的较短时间内P的频率为0 D.显性纯合子更能适应该地区变化的环境 14.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原因是( ) A.青霉素使用量的增加提高了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 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抗性的增强是定向突变的结果 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后产生的 15.如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部分体液的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长期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B.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丙中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引起人体组织水肿 B.血浆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D.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热 17.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酪氨酸酶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④二氧化碳 ⑤食物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⑩解旋酶⑪乳酸钠⑫葡萄糖⑬血浆蛋白. A.①⑤⑥⑧⑩ B.②③⑤⑩⑫ C.①②③⑤⑩ D.②⑤⑨⑩⑪ 18.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液、B液和C液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 B.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B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C.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浓度下降,CO2浓度升高 D.B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造成A液增多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ATP合成酶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20.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①比④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1.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D.学习和记忆是只有人脑才有的高级功能 22.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发生了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23.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24.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D.③损伤不会影响泌尿、四肢运动等方面功能 2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的Na+,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26.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27.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8.图甲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电流表.ab=bd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 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刺激图乙中b、c点,灵敏电流计各偏转1、2次 D.若抑制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29.下列有关下丘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下丘脑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后,调节水分的平衡 B.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 C.下丘脑能够参与体温调节,但是不能感知内环境的渗透压的变化 D.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直接控制相关腺体 30.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 A.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 B.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 C.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31.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同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分泌激素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电解质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 32.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酶、激素的调节下,植物体才能进行正常代谢 B.生物体中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酶与激素的作用特点都是微量、高效、促进 D.激素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33.如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B、C表示激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 C.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直接影响B的分泌 D.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通过主动运输分泌相应激素 34.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35.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36.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37.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C.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D.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38.如图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c、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B.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侧重促进生长,b侧重促进发育 C.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a、e 39.亚洲丛林中的一种雉鸡,其雄性个体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对这一特征能稳定遗传的最好解释是( ) A.色彩艳丽的羽毛是雉鸡躲避天敌良好的伪装,是对环境的适应 B.雌性个体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性,导致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 C.色彩艳丽的羽毛使雉鸡更容易相互识别,避免与其他种类遭遇时的潜在危险 D.雌性个体对具有色彩艳丽羽毛的雄性的选择,导致雌雄个体共同进化 40.如图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X代表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因为肝糖原分解,则b→c的变化过程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上升有关 B.如果X代表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 C.如果X代表CO2,c→d时段,呼吸强度增加 D.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二、填空题(共5题,共50分) 41.小麦品种是纯合子,控制小麦高杆的基因A和控制小麦矮杆的基因a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小麦抗病的基因B和控制小麦感病的基因b是一对等位基因,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若要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选育矮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所选择亲本的基因型是 ;确定表现型为矮杆抗病小麦是否为理想类型的最适合的方法是 . (2)在通过杂交育种方法选育矮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过程中,F2产生的矮杆抗病植株中的纯合子占 ;如果从F2中选出符合要求的类型,让其连续自交2代,每代除去不符合要求的类型,则子代符合要求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 (3)某同学设计了培育小麦矮杆抗病新品种的另一种育种方法,过程如右图所示.其中的③表示 技术,④应在甲植株生长发育的 时期进行处理,乙植株中矮杆抗病个体占 ;该育种方法原理是 . (4)采用 的方法,可以鉴定出乙植株中的抗病植株.图中育种过程中,基因重组发生在 .(用图中数字表示) (5)为探究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某同学首先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小麦根尖细胞染色体的DNA全部被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标记,然后转移到不含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培养,观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的标记情况. ①对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时,常选择有丝分裂 期的细胞. ②转移培养基培养后,细胞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单体的标记特点是 ,细胞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的标记特点是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的 被标记. (6)小麦与玉米杂交,受精卵发育初期出现玉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全部丢失的现象,将种子中的胚取出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的是小麦 倍体植株. (7)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进行杂交,常出现子代不可育现象,这时可用 进行处理,作用是 . 42.达尔文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分别生活着15种陆龟类,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说明大陆龟的进化过程及原因: (1)在大陆龟的后代中具有多种多样可遗传的变异,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 的,为大陆龟进化提供了 . (2)不同岛屿上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使得不同岛屿上的龟的形态结构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 ,导致众多新物种的形成. (3)若某龟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是 .若该种群中aa个体不适应新环境遭到淘汰,其他基因型个体随机交配一代,没有自然选择,则该种群性状分离比是 ,其后代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发生”或“不发生”)原因是 . 43.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a、b、c分别依次表示 系统,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 .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 (3)内环境与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的结构是 、 .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 层磷脂双分子层. 44.家兔的内分泌系统与人体相似.下图为其下丘脑与部分其他内分泌腺或效应功能关系示意图,A~E代表相关激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处于寒冷环境中,激素 (填字母)的分泌量将会增加,这两种激素在此调节过程中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2)图中虚线所示箭头表示激素分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对于维持动物体内激素C的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若切除甲状腺的三分之一,激素A的分泌将会 ;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B的含量将会 ,家兔的尿量将 ,激素E的分泌量将 .(填“增加”、“降低”或“不变”) (4)激素E代表 ,图中几种激素中,肾小管管壁细胞上有 、 、 的受体. 45.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如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对毒品或药物的依赖. (1)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多巴胺储存在 内,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 ;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A上的 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多巴胺释放后,在其释放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作用时间 ;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 ,造成毒品依赖.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 ,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 ,多巴胺的释放量 .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 ,“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2016-2017学年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 1.如图表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①②③④的基因型可以表示为( ) A.①AABb ②AAABBb ③ABCD ④A B.①AaBb ②AaBbCc ③AAAaBBbb ④Ab C.①AaBb ②AaaBbb ③AAaaBBbb ④Ab D.①AABB ②AaBbCc③AaBbCcDd ④ABCD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据图分析,①含有2个染色体组,②含有3个染色体组,③含有4个染色体组,④含有1个染色体组. 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判别方法: 第一: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第二:根据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 【解答】解:A、根据基因型判断,①AABb含有2个染色体组,②AAABBb含有三个染色体组,③ABCD含有1个染色体组,④A也含有1个染色体组,A错误; B、①AaBb含有2个染色体组,②AaBbCc含有2个染色体组,③AAAaBBbb含有4个染色体组,④Ab含有1个染色体组,B错误; C、①AaBb含有2个染色体组,②AaaBbb含有3个染色体组,③AAaaBBbb含有4个染色体组,④Ab含有1个染色体组,C正确; D、①AABB含有2个染色体组,②AaBbCc含有2个染色体组,③AaBbCcDd含有2个染色体组,④ABCD含有1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C. 2.下列有关育种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F1自交后代有可能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 B.用辐射的方法进行诱变育种,诱变后的植株一定比诱变前的具备更多的优良性状 C.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所有的种自交后代约有为纯合子 D.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多倍体育种,所育的新品种和原品种杂交一定能产生可育后代 【考点】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基因重组可应用于杂交育种,其方法为:杂交→自交→筛选→自交→直至后代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由此可见F2 中就会出现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创造新性状,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因此诱变育种需要人们进行大量的筛选工作.染色体变异可以应用于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其中单倍体育种所得后代均为纯合子. 【解答】解:A、用杂交的方法进行育种,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F1自交后代有可能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A正确; B、用辐射的方法进行诱变育种,诱变后的植株不一定比诱变前的具备更多的优良性状,因为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B错误; C、用基因型为DdTt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所得的植株全部为纯合子,C错误; D、用基因型DdTt的植株进行多倍体育种,所育的新品种(DDddTTtt)和原品种(DdTt)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不可育,D错误. 故选:A. 3.现有甲、乙两物种的植株(均为二倍体纯种),其中甲种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种植株,但乙种植株很适宜在寒冷的条件下种植.若想培育出高产、耐寒的植株,有多种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利用.下列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中可能不可行的是( ) A.先杂交得到的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纯种的目标植株 B.将乙种植株耐寒基因导入到甲种植株的根尖中,可培育出目标植株 C.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处理乙种植株以获得满足要求的目标植株 D.诱导两种植株的愈伤组织细胞融合并培育成幼苗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诱变育种和细胞工程,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甲乙为不同物种,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杂交得到的F1不育,不能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纯种的目标植株,A不可行; B、基因工程技术能够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基因重组,所以将乙种植株耐寒基因导入到甲种植株的根尖中,可培育出目标植株,B可行; C、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处理乙种植株,得到满足要求的目标植株概率较低,C可行; D、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克服植物体远远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所以诱导两种植株的愈伤组织细胞融合并培育成幼苗,可培育出目标植株,D可行. 故选:A. 4.下列关于育种原理或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著名育种专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品种,这是利用了分离定理 B.英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小绵羊,这里只利用了染色体变异原理 C.二倍体植株的花药离体培养,并经秋水仙素处理,使之成为纯合子,这体现了基因重组原理 D.乘宇宙飞船上过太空的辣椒种子结出的果实较平常的大一倍以上,这是诱变育种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解答】解:A、育种专家袁隆平培育出超级水稻品种,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英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多莉羊,属于无性繁殖技术,其原理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错误; C、二倍体植株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使之成为四倍体植株,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错误; D、乘宇宙飞船上过太空的辣椒种子结出的果实较正常大一倍以上,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D. 5.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多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生物体上 B.与①②③过程的育种方法相比,⑤⑥过程的优势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C.图中A_bb的类型经过③过程,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3:1 D.④过程在完成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的结合时,必须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考点】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生物变异的应用;转基因技术.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为杂交育种,①⑤⑥为单倍体育种,⑦是诱变育种,④是基因工程育种.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杂交、②和③自交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之为杂交育种,优点在于可以将多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生物体上,A正确; B、过程⑤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得到单倍体Ab个体.过程⑥得到的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因而能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B正确; C、由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为AAbb、Aabb和aabb,比例为1:2:1,由于图中A_bb的类型有AAbb和Aabb两种,比例为1:2,所以经过③过程,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3:1,C正确; D、常用的运载体是质粒,为小型环状DNA,不是酶.所以过程④在完成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时,必须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D错误. 故选:D. 6.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而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序列已知的基因B.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提取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经逆转录获得互补的DNA,再扩增基因B B.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开蓝色花矮牵牛的基因文库中获取基因B C.利用DNA聚合酶将基因B与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 D.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然后感染并将入玫瑰细胞 【考点】基因工程的应用. 【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应用的有关知识,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经逆转录获得互补的DNA,再扩增基因B,控制蓝色色素的合成,从而培育出蓝玫瑰. 【解答】解:A、是可行方案的前半部分,后面应该包括把扩增到的基因B克隆到双元载体,转基因到玫瑰花细胞的操作,A正确; B、如果已经从基因文库中筛选出含有基因B的克隆,可以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获取基因B片段,实际上,对序列未知的情况下,这样得到的序列比逆转录后扩增更少突变,能更准确得到基因B的序列;基因文库的序列含有内含子,虽然都是植物,但不一定有相同的转录后加工系统,而且含有内含子的序列往往长很多,不利于完成后面的克隆表达实验操作,B错误; C、通常用T4 DNA连接酶将基因B与质粒连接,利用DNA聚合酶来连接是不行的,但如果把答案中的连接理解为重组克隆,现在是有办法用DNA聚合酶克隆的,但用这种方法一般是转到有修复缺刻功能细菌,直接转玫瑰细胞不行,C错误; D、基因B如果已经拿到并克隆到载体上,也应该转化大肠杆菌后通过三亲本杂交或二亲本杂交把基因转入农杆菌,或直接把DNA分子转入农杆菌.因为大肠杆菌不能完成感染并把基因转入玫瑰细胞,D错误. 故选:A 7.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⑥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⑦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⑧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⑨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A.①②④⑤⑥⑧ B.②③⑤⑥⑧⑨ C.②③④⑦⑧⑨ D.①③⑤⑥⑦⑧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3、限性:①对遗传和变异 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解答】解: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①错误; ②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②正确; ③④变异是不定向的,③正确;④错误; ⑤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变异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⑤正确; ⑥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⑥正确; ⑦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⑦错误; ⑧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⑧正确; ⑨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⑨正确. 故选:B. 8.在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本题考查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答】解:A、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指的是他们互相作为一种生存压力,淘汰不利个体,筛选有利个体,C正确; D、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D正确. 故选:B 9.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图中黑色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图中的( ) A. B. C. D.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型频率的知识. 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 黑色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由图可知aa的繁殖成功率最高,AA的繁殖成功率最低,Aa的繁殖成功率在它们之间.因此后代aa的个体数比例最大,其次是Aa的个体,最后是AA的个体. 【解答】解:ABCD、由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可知:aa的繁殖成功率最高,其次是Aa,最后是AA.后代中aa的个体数比例最大,其次是Aa的个体,最后是AA的个体,所以aa基因频率是最高的,Aa次之,AA的最低,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0.下列哪几项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修正的内容( ) ①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②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③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 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⑥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属于共同进化 ⑦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⑧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⑨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①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修正的内容,正确; ②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属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错误; ③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修正的内容,正确; 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修正的内容,错误; 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修正的内容,正确; ⑥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属于共同进化,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修正的内容,错误; ⑦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修正的内容,正确; ⑧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修正的内容,错误; ⑨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修正的内容,正确. 故选:D. 11.油菜物种甲(2n=20),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知识. 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形状的变异,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主要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及染色体组成的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故A选项错误; B、油菜物种甲、乙(2n=20,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染色体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染色体为36条,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可加倍到72条,故B选项正确;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故C选项错误;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2.在非洲人群中,每10 000人中有1人患囊性纤维原瘤,该病属常染色体遗传.一对健康夫妇生有一患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与另一健康男性再婚,他们若生孩子,患此病的概率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囊性纤维原性瘤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用A、a表示),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 【解答】解:每10000人中有1个人患囊性纤维原性瘤,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由此可推知a的基因频率为,则A的基因频率为,AA的基因型频率为()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所以人群中一名健康男性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该妇女(Aa)与一名健康男性再婚,他们所生孩子患此病几率是×=. 故选:D. 13.下表中P和p表示某地区某种生物的一对等位基因.表中数据能说明( ) 年份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P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p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1970年杂合子的比例为18% B.1930年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数目接近 C.1970年后的较短时间内P的频率为0 D.显性纯合子更能适应该地区变化的环境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基因频率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中该基因出现的几率. 【解答】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1970年P基因频率是0.1,p基因频率是0.9,所以,杂合子的比例是2×0.1×0.9=0.18=18%,A正确;B、1930年P基因频率和p基因频率接近,根据基因分离规律可知,显性个体数目是0.49×0.49+0.49×0.51×2=0.74,隐形个体是0.51×0.51=0.26,所以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数目接近3:1,B错误;C、1970年后,虽然p基因频率在减小,但由于显性杂合体的存在,所以较短时间内P的频率不可能为0,C错误;D、由于P基因频率的不断增大,说明显性性状的个体而不是纯合子更能适应该地区变化的环境,D错误.故选A. 14.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原因是( ) A.青霉素使用量的增加提高了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 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抗性的增强是定向突变的结果 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后产生的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青霉素只起到对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的选择作用,A错误; B、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淘汰掉了不抗药性的个体,B正确; C、葡萄球菌的突变不是定向的,C错误; D、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前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D错误. 故选:B. 15.如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部分体液的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长期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B.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丙中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解答】解:A、过程2、6受阻时,导致组织液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长期营养不良时,甲血浆的含量会减少,乙组织液的含量会增多,A错误; B、淋巴细胞存在于(丙液)淋巴中,会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细胞也存在于(甲液)血浆中,B错误;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血浆和乙组织液,C正确; D、甲液是血浆,丁为血浆中的血细胞内液,其中也包括红细胞,在氧气含量高的部位,氧气和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氧气含量低的地方,氧气和血红蛋白分离,扩散进血浆,进而进入组织液,故丁中O2浓度可能比甲中的高,D错误. 故选:C.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引起人体组织水肿 B.血浆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D.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热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和内环境稳态失调症的考查.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一旦失调机体生命活动受影响,细胞代谢紊乱,从而表现出相应的内环境稳态失调症. 【解答】解:A、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引起人体组织水肿,A正确; B、血浆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B正确; C、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大量丢失,C错误; D、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热,D正确. 故选:C. 17.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酪氨酸酶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④二氧化碳 ⑤食物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维生素 ⑩解旋酶⑪乳酸钠⑫葡萄糖⑬血浆蛋白. A.①⑤⑥⑧⑩ B.②③⑤⑩⑫ C.①②③⑤⑩ D.②⑤⑨⑩⑪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可以看做内环境的物质. 【解答】解:①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中,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正确; ②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位于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正确;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③正确; ④二氧化碳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④错误; ⑤食物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位于消化道中,不发生在内环境中,⑤正确;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主要是通过血浆运输,是内环境都组成成分,⑥错误; ⑦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⑦错误; ⑧尿素可以存在于 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⑧错误; ⑨维生素可以存在于 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⑨错误. ⑩解旋酶位于细胞中,作用于DNA的复制,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⑩正确; ⑪乳酸钠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⑪错误; ⑫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⑫错误; ⑬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⑬错误. 故选:B. 18.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液、B液和C液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 B.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B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C.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浓度下降,CO2浓度升高 D.B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造成A液增多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其中A液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液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液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解答】解: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故A液、B液和C液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A正确; B、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进入消化道,不通过血液运输,B错误; C、流经胰腺组织细胞时氧气被消耗,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增加,故血液中O2浓度下降,CO2浓度升高,C正确; D、B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造成血浆渗透压降低,使A液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B.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ATP合成酶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解答】解:A、ATP合成酶才在于细胞内,不存在内环境,A错误; B、肾上腺、甲状腺等内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放到口腔,口腔属于人体的外部环境,B错误; 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血糖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尿液浓度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故选:C. 20.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①比④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 B、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③组织水肿现象,B正确; C、④细胞内液比①细胞外液量多,细胞质基质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C错误; D、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D正确. 故选:C. 21.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D.学习和记忆是只有人脑才有的高级功能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大脑皮层有学习和记忆能力,但不是人脑特有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有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于机体的不同组织或器官中. 【解答】解:A、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A正确; 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B正确; C、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故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C正确; D、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D错误. 故选:D. 22.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发生了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丙、丁区域是静息电位,乙区域是动作电位. 【解答】解:A、由于丁区域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说明此时丁区域为静息电位,因而还没有发生Na+内流,A错误; B、由于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如果神经冲动是从图示轴突左侧传导而来,则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B正确; C、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到负电荷,乙区域膜内是正电位,丁区域膜内是负电位,所以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C正确; D、由于图中只有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因而在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D正确. 故选:A. 23.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是;当兴奋传至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抑制),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立即在胆碱酯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 【解答】解;由题意知,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一种,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因此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 故选:C. 24.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D.③损伤不会影响泌尿、四肢运动等方面功能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 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五部分.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A正确; 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B错误; C、反射离不开完整的反射弧,②传入神经受损时,刺激④传出神经不能引起反射活动,C错误; D、③神经中枢损伤会影响泌尿、四肢运动等方面功能,D错误. 故选:A. 25.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的Na+,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静息电位主要是未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所造成的,动作电位主要和细胞外的Na+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的快速内流有关.适当降低溶液S的Na+,会使膜内外的浓度差减小,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解答】解:A、静息电位主要是未受到刺激时细胞内外K+的浓度差所造成的,降低溶液S的Na+,K+的浓度不变,因此,静息电位不变,故A错误; B、降低溶液S的Na+,K+的浓度不变,因此,静息电位不变,故B错误; C、动作电位主要和细胞外的Na+在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的快速内流有关,降低溶液S的Na+,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故C错误; D、降低溶液S的Na+,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的钠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26.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据图分析,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乙酰胆碱和5一羟色氨酸都与突触后膜对应的受体结合,A错误; B、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错误;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27.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之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冬泳入水后,机体散热增多,通过调节散热减少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恒定,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A错误; B、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B错误; C、冬泳入水后,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C错误; D、通过神经调节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促进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使产热增加,D正确. 故选:D. 28.图甲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电流表.ab=bd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图甲中②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 B.在突触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C.刺激图乙中b、c点,灵敏电流计各偏转1、2次 D.若抑制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图中共有3个突触,且均为轴突﹣树突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刺激b点,a、b、c、d点均兴奋,刺激c点,d点兴奋. 【解答】解:A、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图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A正确; B、在突触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 C、刺激图乙中b、c点,灵敏电流计各偏转2、1次,C错误; D、兴奋的传导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因此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D错误. 故选:A. 29.下列有关下丘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下丘脑能够分泌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后,调节水分的平衡 B.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 C.下丘脑能够参与体温调节,但是不能感知内环境的渗透压的变化 D.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直接控制相关腺体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后,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A正确; B、下丘脑的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B错误;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所以下丘脑既能感受体温变化,又能感受渗透压变化,C错误; D、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直接控制相关腺体,D错误. 故选:A. 30.如图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为了验证某药物只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而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下列实验操作中不需要做的是( ) A.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 B.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现象 C.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A、B处为传入神经,不放药物时,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反射弧是完好的,A需要做; B、C处是传出神经,刺激C处,效应器有反应,与药物放在B处无关,而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不需要做; C、A处为突触结构,B处为传入神经;药物放在A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如果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C需要做; D、药物放在C处,刺激B处,观察现象,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药物不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如果效应器没有反应,说明药物能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需要做; 故选:B. 31.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同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分泌激素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电解质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解答】解:A、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B、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C正确; D、细胞外液电解质浓度降低,即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32.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酶、激素的调节下,植物体才能进行正常代谢 B.生物体中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酶与激素的作用特点都是微量、高效、促进 D.激素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考点】酶的特性;植物激素的概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酶和激素在细胞内的作用及其种类的差异性.激素主要是通过影响酶的合成来调节细胞代谢.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可能通过提高或降低酶的活性来调节代谢速率;生物体内所有的细胞都能产生酶,但不一定能产生激素;激素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可以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 【解答】解:A、酶没有调节作用,只有催化作用,激素具有调节作用,A错误; B、生物体内所有的细胞都能产生酶,B错误; C、酶与激素的作用特点都是微量、高效,激素的作用不一定是促进,有可能为抑制,C错误; D、激素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可以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33.如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A、B、C表示激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 C.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直接影响B的分泌 D.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通过主动运输分泌相应激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示可知,B能使血糖降低,故B为胰岛素,甲为胰岛B细胞;A能使血糖升高,故A为胰高血糖素,乙为胰岛A细胞;C为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 【解答】解:A、据图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 B、据图示可知,B能使血糖降低,故B为胰岛素,甲为胰岛B细胞;A能使血糖升高,故A为胰高血糖素,乙为胰岛A细胞,B正确; C、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C正确; D、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运输方式是胞吐,D错误. 故选:D. 34.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如B、C、D;工业的发展导致CO2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全球气温升高属于生态环境问题. 【解答】解: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从而共同发展进化. A、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环境问题,不属于生物进化,A正确; B、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体现了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体现了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 D、陆生植物的出现,改善了陆地的环境,为陆地生活的动物提供了条件,体现了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故选:A. 35.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解: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机体内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B错误;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正确. 故选:D. 36.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动物运输的过程中,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状态的刺激,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作用于细胞. 【解答】解:A、皮质醇的分泌过程属于构成一个反射弧,在这里没有传出神经,传出神经用激素代替了,所以反射结构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图中M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加,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不涉及神经调节,B错误; C、皮质醇可以通过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C正确;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先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D正确. 故选:B. 37.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C.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D.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解答】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A选项正确; B、体温调节过程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如通过神经调节使血管收缩,同时甲状腺激素参与体液调节,故B选项正确;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故C选项错误; 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38.如图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c、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B.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侧重促进生长,b侧重促进发育 C.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a、e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据题意分析,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这两种激素具有拮抗作用,因此d、e为两者之一;又由于其它均为协同作用,由此确定d为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c和d为协同作用,则c为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有升高血糖作用;b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有提高代谢强度作用;a为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作用. 【解答】解:A、由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作为突破口,可以分别确定a为生长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A正确; B、A生长激素侧重促进生长,b甲状腺激素侧重促进发育,B正确; C、胰高血糖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再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C正确;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垂体受到影响,分泌a生长激素就受影响,e胰岛素分泌主要靠血糖浓度变化的调节,D错误. 故选:D. 39.亚洲丛林中的一种雉鸡,其雄性个体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对这一特征能稳定遗传的最好解释是( ) A.色彩艳丽的羽毛是雉鸡躲避天敌良好的伪装,是对环境的适应 B.雌性个体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性,导致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 C.色彩艳丽的羽毛使雉鸡更容易相互识别,避免与其他种类遭遇时的潜在危险 D.雌性个体对具有色彩艳丽羽毛的雄性的选择,导致雌雄个体共同进化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1、雄鸟通过羽毛的颜色吸引雌性个体与之交配产生后代,因此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的雄鸟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因此控制色彩艳丽的羽毛的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不具有彩艳丽的羽毛的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经过长期的进化,一般来说雄性个体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 2、生物的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进化. 【解答】解:A、亚洲丛林中的雉鸡,雄性个体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不是它的保护色,A错误; B、由于雌性个体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性,而使具有鲜艳色彩的雄鸟有更多的机会繁衍后代,导致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B正确; C、由B分析可知,C错误; D、雌性个体对具有色彩艳丽羽毛的雄性的选择,导致雄性个体的进化不是共同进化,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错误. 故选:B. 40.如图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X代表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因为肝糖原分解,则b→c的变化过程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上升有关 B.如果X代表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 C.如果X代表CO2,c→d时段,呼吸强度增加 D.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据图分析,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b﹣c段,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存储,使得血糖浓度下降;c﹣d段,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升高.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解答】解:A、如果X是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肝糖原的分解,肌糖原不能分解.b→c时段血糖含量下降主要是胰岛素发挥作用降血糖的结果,A错误; B、如果X是抗利尿激素,c→d时段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正确; C、如果X是CO2,c→d段时,CO2浓度增大,呼吸作用增强,CO2作为化学物质参与调节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最终使呼吸作用增强,C正确; D、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共5题,共50分) 41.小麦品种是纯合子,控制小麦高杆的基因A和控制小麦矮杆的基因a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小麦抗病的基因B和控制小麦感病的基因b是一对等位基因,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若要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选育矮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所选择亲本的基因型是 AABBaabb ;确定表现型为矮杆抗病小麦是否为理想类型的最适合的方法是 自交,看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 (2)在通过杂交育种方法选育矮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过程中,F2产生的矮杆抗病植株中的纯合子占 ;如果从F2中选出符合要求的类型,让其连续自交2代,每代除去不符合要求的类型,则子代符合要求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 (3)某同学设计了培育小麦矮杆抗病新品种的另一种育种方法,过程如右图所示.其中的③表示 花药离体培养 技术,④应在甲植株生长发育的 幼苗 时期进行处理,乙植株中矮杆抗病个体占 ;该育种方法原理是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 (4)采用 病原体感染 的方法,可以鉴定出乙植株中的抗病植株.图中育种过程中,基因重组发生在 ② .(用图中数字表示) (5)为探究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某同学首先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小麦根尖细胞染色体的DNA全部被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标记,然后转移到不含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培养,观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的标记情况. ①对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时,常选择有丝分裂 中 期的细胞. ②转移培养基培养后,细胞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单体的标记特点是 每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 ,细胞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的标记特点是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的 其中一条 被标记. (6)小麦与玉米杂交,受精卵发育初期出现玉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全部丢失的现象,将种子中的胚取出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的是小麦 单 倍体植株. (7)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进行杂交,常出现子代不可育现象,这时可用 秋水仙素 进行处理,作用是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单倍体育种过程,其中①表示杂交过程;②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③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形成的甲植株为单倍体植株;④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采用秋水仙素处理;⑤表示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的过程. 【解答】解:(1)因控制小麦高杆的基因A和控制小麦矮杆的基因a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小麦抗病的基因B和控制小麦感病的基因b是一对等位基因,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欲获得矮秆抗病(aaBB)的小麦,选择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让该亲本首先进行杂交,获得AaBb,让AaBb进行自交,选育出aaB_个体,然后让该个体持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判断植物某显性性状是否是纯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法,即连续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2)在通过杂交育种方法选育矮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过程中,F2产生的矮杆抗病植株(aaBB、aaBb)中的纯合子占;如果从F2中选出符合要求的类型(aaBB、aaBb),让其连续自交2代,每代除去不符合要求的类型,则子一代中符合要求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BB、aaBb,即aaBB、aaBb,子一代再自交得到子二代中符合要求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BB、aaBb,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BB)占. (3)图中③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该过程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选择的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获得的F1为AaBb,其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aB:ab=1:1:1:1,因此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能获得四种比例相等的单倍体幼苗,再经过④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后能形成四种比例相等的个体,其中矮杆抗病(aaBB)个体占.图示为单倍体育种过程,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4)采用病原体感染的方法,可以鉴定出乙植株中的抗病植株.图中育种过程中,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即图中②过程中. (5)①由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结构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②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第一次分裂每条染色单体均被标记,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均只有一条链被标记,所以在第二次分裂中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中一条被标记. (6)小麦与玉米杂交,受精卵发育初期出现玉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全部丢失的现象,说明细胞中只含有小麦配子中的染色体,因此将种子中的胚取出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的是小麦单倍体植株. (7)由于种属间存在着种种隔离机制,致使远缘杂交常表现不亲和或获得的远缘后代表现不育.当出现子代不可育现象时可用秋水仙素进行处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可育植株. 故答案为: (1)AABB aabb 自交,看子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 (2) (3)花药离体培养 幼苗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4)病原体感染 ② (5)①中 ②每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 其中一条 (6)单 (7)秋水仙素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42.达尔文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分别生活着15种陆龟类,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它们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说明大陆龟的进化过程及原因: (1)在大陆龟的后代中具有多种多样可遗传的变异,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 不定向的 的,为大陆龟进化提供了 原材料 . (2)不同岛屿上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使得不同岛屿上的龟的形态结构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 生殖隔离 ,导致众多新物种的形成. (3)若某龟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是 60% .若该种群中aa个体不适应新环境遭到淘汰,其他基因型个体随机交配一代,没有自然选择,则该种群性状分离比是 8:1 ,其后代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 ,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发生 (填“发生”或“不发生”)原因是 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1)在大陆龟的后代中具有多种多样可遗传的变异,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为大陆龟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不同岛屿上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使得不同岛屿上的龟的形态结构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生殖隔离,导致众多新物种的形成. (3)若某龟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AA基因型频率+×Aa基因型频率=30%+×60%=60%.由于该种群中aa个体不适应新环境遭到淘汰,只有AA和Aa,比为1:2,所以下一代中基因A的频率=+×=,基因a的频率为,隐性性状aa占×=,显性性状占,则该种群性状分离比是显性:隐性=8:1,其后代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2××=.由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所以种群发生了进化. 故答案为: (1)不定向的 原材料 (2)生殖隔离 (3)60% (不能用其他方式表示) 8:1 4/9 发生 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43.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a、b、c分别依次表示 呼吸、消化、泌尿 系统,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 媒介 .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 (3)内环境与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的结构是 肺泡壁 、 毛细血管壁 .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神经﹣体液﹣免疫 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 5 层磷脂双分子层.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分析题图:图示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其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排泄系统.图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主要是: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形成. 【解答】解:(1)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c表示泌尿系统,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2)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只能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输,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 (3)内环境与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的结构是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5层生物膜(进出肺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红细胞需穿过1层膜). 故答案为: (1)呼吸、消化、泌尿 媒介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肺泡壁 毛细血管壁 (4)神经﹣体液﹣免疫 (5)5 44.家兔的内分泌系统与人体相似.下图为其下丘脑与部分其他内分泌腺或效应功能关系示意图,A~E代表相关激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处于寒冷环境中,激素 C、D (填字母)的分泌量将会增加,这两种激素在此调节过程中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2)图中虚线所示箭头表示激素分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负)反馈调节 ,对于维持动物体内激素C的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若切除甲状腺的三分之一,激素A的分泌将会 增加 ;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B的含量将会 降低 ,家兔的尿量将 增加 ,激素E的分泌量将 不变 .(填“增加”、“降低”或“不变”) (4)激素E代表 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图中几种激素中,肾小管管壁细胞上有 甲状腺激素 、 抗利尿激素 、 胰岛素 的受体.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D、E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或者胰高血糖素. 【解答】解:(1)若处于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激的分泌量将会增加,家兔对寒冷刺激产生的生命活动调节属于神经﹣激素调节,这两种激素在此调节过程中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2)图中虚线所示箭头表示激素分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馈调节,即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对于维持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若切除甲状腺的三分之一,则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将减少,导致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将会增加;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B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将会降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导致家兔的尿量将增加,而激素E的分泌量将不变. (4)胰岛中有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所以激素E代表胰岛素或者胰高血糖素,肾小管管壁的细胞上有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的受体,糖尿病患者由于多尿而导致抗利尿激素高于正常人. 故答案为: (1)C、D (2)(负)反馈调节 (3)增加 降低 增加 不变 (4)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 45.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如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对毒品或药物的依赖. (1)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多巴胺储存在 突触小泡 内,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 流动性 ;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A上的 受体 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多巴胺释放后,在其释放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作用时间 延长 ;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 减弱 ,造成毒品依赖.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 内流 ,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 受到抑制 ,多巴胺的释放量 减少 .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 多巴胺释放增加 ,“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示意图可知: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依赖于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解答】解:(1)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多巴胺释放后,体现膜的流动性,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增加;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减弱,从而造成毒品依赖.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 内流,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受到抑制,多巴胺的释放量减少.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多巴胺释放增加,“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故答案为: (1)突触小泡 流动性 受体 (2)延长 减弱 (3)内流 受到抑制 减少 多巴胺释放增加 2016年12月1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