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开学联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将0.1g/mL的NaOH和0.05g/mL的CuSO4等量均匀混合,可用于检测( ) A. 梨汁中的还原糖 B. 花生种子中的脂肪 C. 豆浆中的蛋白质 D. 小麦种子中的淀粉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淀粉用碘液鉴定产生蓝色。(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还原糖利用斐林试剂鉴定,斐林试剂是0.1g/mL的NaOH和0.05g/mL的CuSO4等量均匀混合的混合液,A正确; B、脂肪的鉴定用苏丹Ⅲ或苏丹Ⅳ,B错误; C、蛋白质鉴定利用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是0.1g/mL的NaOH和0.01g/mL的CuSO4溶液,并且两种试剂不需要混合,先后使用,C错误; D、淀粉利用碘液鉴定,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鉴定,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有机物鉴定的试剂种类;能够区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之间的区别。 2.下面是某蛋白质的肽链结构示意图(图1,其中数字为氨基酸序号)及部分肽链放大图(图2),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蛋白质中含有两条肽链,49个肽键 B. 图2中含有的R基是①②④⑥⑧ C. 从图2可推知该蛋白质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 D. 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mRNA中至少含有51个密码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含有两条肽链,共51个氨基酸;图2中含3个肽键,共4个氨基酸.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A、由图1可知,该蛋白质中含有两条肽链,肽键数=(21-1)+(30-1)=49,A正确; B、图2中①为氨基,②④⑥⑧为R基,③⑤⑦为肽键,B错误; C、从图2中肽链的R上含有两个羧基,每条肽链的末端各含有一个羧基,推知该蛋白质至少含有4个游离的羧基,C正确; D、因为每个氨基酸对应一个密码子,所以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mRNA中至少含有的密码子个数为21+30=51,D正确。 故选B。 【点睛】正确认识蛋白质和肽链的化学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尤其要区别其中肽链条数、肽键个数以及所含的不同R基团等。 3.瑞典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内有一种促进脂肪细胞生成的蛋白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可通过采集静脉血检测其含量。这一发现有望为治疗肥胖症开辟新途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TRAP遇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 B. 在低温下更容易保持TRAP的活性 C. 在核糖体上合成的TRAP即具有生物活性 D. 理论上可通过抑制TRAP的功能来治疗肥胖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具体实例考查学生对酶的本质、特性有关知识的迁移、综合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详解】TRAP本质是蛋白质,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出现紫色颜色变化,A正确;TR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酶的保存需要低温,B正确;蛋白质只有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才有生物活性,需要对在核糖体上形成的肽链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进行加工,C错误;TRAP能促进脂肪细胞生成,可以抑制TRAP从而达到抑制脂肪细胞的生成,来治疗肥胖症,D正确。 【点睛】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但酶的作用条件是温和的,高温、强酸和强碱都能使酶失去活性。 4.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能正确表达细胞吸水速率变化过程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表现出质壁分离的复原,细胞液浓度逐渐减小,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下降,吸水速率逐渐减小,最后达到动态平衡.;选C. 考点:质壁分离的复原。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5.如图为一种常见的坐标曲线图。该图示能够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 A. 萌发种子中自由水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B. 细胞代谢中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情况 C. 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 D. 人红细胞中K+吸收量随O2浓度变化的情况 【答案】A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与细胞代谢的关系,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人体红细胞的特点和主动运输的过程和意义,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代谢逐渐增强,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该图可以表示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A正确; B、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底物浓度升高,酶促反应的速率逐渐增大,当底物浓度为0时,反应速率是0,因此该图不能表示细胞代谢中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情况,B错误; C、光照强度为0时,光合作用强度是0,因此该图不能表示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C错误; D、人体红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红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人体红细胞中K+吸收量与O2浓度变化无关,该图不能表示人红细胞中K+吸收量随O2浓度变化的情况,D错误. 故选A。 【点睛】注意:曲线没有从原点开始,分析时,一定要注意在自变量为0时,是否因变量也为0。 6.如图为某同学画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间期时的模式图,根据此图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出现了一处明显的错误,不应出现结构2 B. 被称为有机物合成“车间”的结构是5 C. 在细胞分裂末期,7的活动会增强,合成结构8 D. 如果用一定手段破坏7所示的结构,细胞可能会出现多个结构9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中结构1为细胞膜;结构2为液泡;结构3为线粒体;结构4为叶绿体;结构5为内质网;结构6为核糖体;结构7为高尔基体;结构8为细胞壁;结构9为细胞核。 【详解】A、洋葱根尖分生区没有2液泡和4叶绿体,A错误; B、结构5为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B正确; C、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结构7高尔基体与结构8细胞壁的形成有关,C正确; D、7是高尔基体与细胞壁形成有关,所以破坏高尔基体后,细胞不能形成细胞壁,可能出现多个细胞核9,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1962年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玉米等植物叶绿体的超薄切片,发现叶绿体基质中有20.5 nm左右的细纤维存在,用DNA酶处理后细纤维消失。在肌细胞中由大量的线粒体组成的肌质体中也有此种细纤维存在。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叶绿体中的细纤维能够通过转录、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B. 大量的线粒体相互联系构成肌质体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有关 C. 此种细纤维与生物的性状遗传有关,但这些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D. K+运出肌细胞必须由肌质体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都存在细纤维丝,能被DNA酶处理后消失”,根据酶的专一性,说明该细纤维丝的本质属于DNA。 【详解】据题干可知:叶绿体中的细纤维的成分是DNA,能够通过转录、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 大量的线粒体相互联系构成肌质体体现了膜的流动性,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有关,B正确; 此种细纤维可能与生物的性状遗传有关,属于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C正确; 肌细胞内K+浓度大于细胞外,K+运出细胞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D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根据题干信息确定“细纤维丝实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的DNA”。 8.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 动物—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由题意“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为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运输,A、B错;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呼吸作用,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对;蛋白质变性剂会破坏载体蛋白,降低运输速度,D错。 【考点定位】物质的跨膜运输 9.经测定,蚕豆种子在发芽的早期,CO2释放量比O2吸收量大3~4倍,这说明此时的蚕豆是( ) A. 只进行有氧呼吸 B. 只进行无氧呼吸 C. 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占优势 D. 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占优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蚕豆种子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进行有氧呼吸时,1分子葡萄糖吸收6分子O2,释放6分子CO2;进行无氧呼吸时,释放2分子CO2。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当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时,CO2的释放量:O2的吸收量=1:1;而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但不吸收氧气,因此有2~3倍的CO2是无氧呼吸释放的。根据消耗的葡萄糖和二氧化碳释放的比例可以看出,无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远多于有氧呼吸,因此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占优势。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利用其中的C6H12O6、O2和CO2之间的比例解决相关问题;解题时能够紧扣题中的“大3~4倍”。 10.如图所示,表示植物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请分析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 若适当提高温度,光合速率的增加值小于呼吸速率的增加值,则补偿点B应相应的向右移动 B. 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B点左移,C点左移,D点向右上方移动。 C. D点时,ATP的移动方向从类囊体薄膜方向叶绿体基质移动 D. 若图上为阳生植物,则换为阴生植物,B点和D点均要向左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图的光合作用强度是净光合作用强度,A点对应的数值是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B点是植物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点是植物的光饱和点,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B点是植物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若适当提高温度,光合速率的增加值小于呼吸速率的增加值,则补偿点B应相应的向右移动,A正确;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则光合作用强度增加,因此B点左移,C点右移,D点向右上方移动,B错误;D点时的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其光反应产生的ATP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移向叶绿体基质,参与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C正确;若图上为阳生植物,则换为阴生植物,B点和D点均要向左移动,D正确。 11.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都是细胞死亡的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B. 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C. 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 细胞凋亡是基因或环境引起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之一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见的类型有: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成熟个体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可以保证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A、胎儿手发育的过程中,手指间隙的细胞会发生细胞凋亡,A正确; B、小肠上皮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将会发生细胞凋亡,不断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B错误; C、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靶细胞,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死亡,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难度不大。 12.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形成,染色体在细胞中最早显现,染色体形态中数目最为清晰的时期依次为 ①分裂间期 ②分裂前期 ③分裂中期 ④分裂后期 ⑤分裂末期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②③①④ D. ⑤③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单体分离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增倍;间期染色体复制,结果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单体;染色质在前期螺旋化为染色体;中期染色体最为高度螺旋化,排列在赤道板,形态和数目最为清晰。故选B。 13.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产生气体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产生气体的过程都有水的参与 B. 产生气体的过程都与生物膜有关 C. 产生气体的过程都受温度影响 D. 产生气体的过程都会产生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重要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够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活提供动力。相似的特点: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等组成,结构上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上都具有选择透过性。基质都含有丰富的酶,且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能相对独立遗传;叶绿体内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线粒体内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中含有四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 【详解】A、光合作用光反应中产生氧气为水的光解过程,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有水的参与,故两者产生气体的过程都有水的参与,A正确; B、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在线粒体基质,B错误。 C、产生气体的过程均有酶的参与,故都受温度的影响,C正确; D、光反应过程和呼吸作用第二阶段均能产生能量,故都会产生ATP,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场所,以及发生的物质变化。 14.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发生了基因重组,A项错误; 格里菲斯实验证明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但还不知道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B项错误; T2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需先用32P标记细菌,再用这些细菌标记噬菌体的DNA,C项错误;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项正确。 故选D。 15. 下图中甲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乙、丙、丁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出现甲细胞基因组成的原因很可能是基因突变 B. 乙细胞含有四对同源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 C. 丙细胞分裂后最终可以形成4个有性生殖细胞 D. 丁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B和Ab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甲图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出现了A和a基因,所以甲细胞基因组成的原因很可能是基因突变,A项正确;图乙为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有4个染色体组,B项错误; 根据题意,图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丙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其最终可以形成1个有性生殖细胞,C项错误; 丁细胞中两条染色体上的相关基因为aaBB或AABB,产生的子细胞中基因组成为aB和aB或AB和AB,D项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名师点睛】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判断 (1)根据概念判断:①如果是基因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即基因内部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产生了新基因,则为基因突变;②如果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包括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而引起的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而引起的基因重组,基因工程中的基因重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中的基因重组等),则为基因重组。 (2)根据细胞分裂方式判断:①如果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②如果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基因重组)的结果。 (3)根据染色体图示判断:①如果是有丝分裂后期,图中两条子染色体上的两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②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中两条子染色体(颜色一致)上的两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③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中两条子染色体(颜色不一致)上的两基因不同,则为交叉互换(基因重组)的结果。 16.某男性遗传病患者与一个正常女子结婚,医生告诫他们只能生男孩.据此推测该病的遗传方式为( ) A. Y染色体遗传 B. 常染色体显性 C. 伴X显性 D. 伴X隐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主要有: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病等。 常见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发病特点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②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且与性别无关;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详解】A、如果是Y染色体遗传,则男性遗传病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A错误; B、如果是常染色体显性,则遗传与性别无关,男性遗传病患者的儿子可能患病,B错误; C、如果是伴X显性遗传,则男性遗传病患者的致病基因只传给女儿,使女儿都患病,所以医生告诫他们只能生男孩,C正确; D、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且正常女子是携带者,则所生男孩中有50%患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分析各种遗传方式的遗传特点,伴性遗传在子代中不同性别表现不同,常染色体遗传在子代中不同性别表现相同。 17. 如图为某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相关基因用A、a表示)。以下是对该系谱图分析得出的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 由8和9→12可知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 8和9属于近亲结婚,其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C. 1号个体可能携带者 D. 若家族中14与一携带者结婚,则他们生患病孩子的几率为1/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8和9号正常,生出患病的女儿,说明该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A正确; 近亲结婚增加的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故B正确; 1号个体正常,其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故C正确; 14号个体有1/3AA或2/3Aa,与Aa婚配,后代的发病率为:2/3×1/4=1/6,故D错误。 18.下列哪项对双链 DNA 分子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 A. 若一条链 A 和 T 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 A 和 T 的数目也相等 B. 若一条链 G 的数目为 C 的 2 倍,则另一条链 G 的数目为 C 的 0.5 倍 C. 若一条链的 A∶T∶G∶C=1∶2∶3∶4,则另一条链相应碱基比为 2∶1∶4∶3 D. 若一条链的 G∶T=1∶2,则另一条链的 C∶A=2∶1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的碱基数量相等。 【详解】由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1=T2,T1=A2,所以若一条链中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A和T的数目也相等,A正确;由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G1=C2,C1=G2,如果G1=2C1,则G2=0.5C2,B正确;由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G1=C2,C1=G2,A1=T2,T1=A2,如果A1:T1:G1:C1=1:2:3:4,则A2:T2:G2:C2=2:1:4:3,C正确;由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G1=C2,C1=G2,A1=T2,T1=A2,如果G1:T1=1:2,则C2:A2=1:2,D错误。 故选D。 19.下列有关计算结果,错误的是 A. DNA分子上的某个基因片段含有600对碱基,由它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最多含有的氨基酸数为200个 B. 将一个被15N标记的噬菌体(含一个双链DNA分子)去侵染含14N的细菌,噬菌体复制3次后,则含有15N标记的噬菌体占总数的1/8 C. 在某双链DNA分子的所有碱基中,鸟嘌呤的分子数占26%,则腺嘌呤的分子数占24% D. 某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C+G)= 0.4,上述碱基比例在其互补单链中也是0.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为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详解】A、DNA分子上的某个基因片段含有600个碱基对,由它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最多含有的氨基酸数为600/3=200个,A正确; B、将一个被15N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含14N的细菌,噬菌体复制3次后得到8个DNA分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有两个DNA的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则含14N,其余6个DNA分子只含14N ,所以子代含有15N标记的噬菌体占总数的1/4,B错误; C、在某双链DNA分子的所有碱基中,鸟嘌呤的分子数占26%,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G=26%,则A=T=24%,C正确; D、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C+G)=0.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互补链中该碱基比例也是0.4,D正确。 故选B。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抓住“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这些基本规律是关键。 20.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牝鸡司晨”现象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B. 患红绿色盲夫妇生的孩子均为色盲,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C. 长翅果蝇的幼虫在35℃下培养都是残翅,可能与温度影响酶活性有关 D.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都相同,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 【答案】D 【解析】 “牝鸡司晨”是指下过蛋的母鸡,变成有鲜艳羽毛会鸣啼的公鸡,该现象现代生物学称之为性反转,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A正确。患红绿色盲夫妇生的孩子均为色盲,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B正确。果蝇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长翅果蝇的幼虫在35℃下培养都是残翅,说明果蝇的性状与环境有关,可能是温度影响酶活性引起的,C正确。表现型由基因型与环境共同决定,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D错误。 21.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杂交得F1,F1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1:3:1,让F1中的黄色圆粒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A. 9:3:3:1 B. 3:3:1:1 C. 15:5:3:1 D. 24:8:3:1 【答案】C 【解析】 假设黄色与绿色用A/a表示,圆粒与皱粒用B/b表示,F1中黄色:绿色=1:1,圆粒:皱粒=3:1,说明亲本中黄色圆粒为AaBb,绿色圆粒为aaBb,F1中的黄色圆粒为1/3AaBB、2/3AaBb,其自交,黄色圆粒A_B_为1/3×3/4+2/3×9/16=5/8,绿色圆粒aaB_为1/3×1/4+2/3×3/16=5/24,黄色皱粒A_bb为2/3×3/16=1/8,绿色皱粒aabb为2/3×1/16=1/24,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5:5:3:1,C正确。 【点睛】学生对常规自由组合问题解答理解不清 常规自由组合问题解答方法 (1)利用基因式法解答自由组合遗传题 ①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写出亲本和子代的基因式,如基因式可表示为A__B__、A__bb。 ②根据基因式推出基因型(此方法只适用于亲本和子代表现型已知且显隐性关系已知时)。 (2)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测亲本基因型 规律:根据子代表现型比例拆分为分离定律的分离比,确定每一相对性状的亲本基因型,再组合。如: ①9∶3∶3∶1⇒(3∶1)(3∶1)⇒(Aa×Aa)(Bb×Bb); ②1∶1∶1∶1⇒(1∶1)(1∶1)⇒(Aa×aa)(Bb×bb); ③3∶3∶1∶1⇒(3∶1)(1∶1)⇒(Aa×Aa)(Bb×bb); ④3∶1⇒(3∶1)×1⇒(Aa×Aa)×(BB×BB)或(Aa×Aa)×(BB×Bb)或(Aa×Aa)×(BB×bb)或(Aa×Aa)×(bb×bb)。 22.关于下图所示生理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过程需要mRNA、tRNA、rRNA参与 B. 物质1上的任意三个相邻碱基都能编码氨基酸 C. 多个结构1共同完成一条物质2的合成 D. 结构1读取到AUG时,物质2合成终止 【答案】A 【解析】 该过程为翻译过程,需要mRNA、tRNA、rRNA的参与,A正确。物质1为mRNA,从起始密码开始,每三个相邻的碱基为一个密码子,能决定一个氨基酸,B错误。mRNA上连接多个核糖体,可以合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C错误。AUG为起始密码,结构1读取到AUG时,物质2开始合成,D错误。 23.某男性基因型为YyRr,他有两个精原细胞,一个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A1和A2;另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B1和B2,其中—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细胞为C1和C2。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A. A1和A2、C1和C2遗传信息相同 B. A1和A2、B1和B2遗传信息相同 C. A1和B2、A2和B2核DNA数目相同 D. B1和C1、B2和C2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B 【解析】 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因此A1和A2所含的遗传信息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C1和C2所含的遗传信息相同,A 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为同源染色体分离,B1和B2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B错误。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A1和A2的核DNA数目均是46条,减数第一次分裂为同源染色体分离,B1和B2的核DNA数目均是46条,因此A1和B2、A2和B2核DNA数目相同,C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B1和B2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3条,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C1和C2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3条,D正确。 24.将某一经14C充分标记DNA的雄性动物细胞(染色体数为2N)置于不含14C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后形成4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被标记的子细胞个数可能为2个或者3个或者4个 B.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N,则其中含14C 的 DNA分子数为 N/4 C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14C ,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D. 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14C,则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答案】A 【解析】 已知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依据题意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有丝分裂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每个亲代DNA分子经过复制形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1条链含有14C、另一条链不含有14C,这两个DNA分子分别存在于同1条染色体所含有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均只有1条链含有14C;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位于同1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其中有1个DNA分子的2条链都不含14C,另一个DNA分子只有1条链含14C,在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后、2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2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所以第二次有丝分裂结束后得到的子细胞,含有14C的染色体数在0~2N之间,因此被标记的子细胞个数可能为2个或者3个或者4个,A正确;若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则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的DNA分子均是1条链含有14C、另 1条链不含14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因同源染色体分离,所得到的每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单体上含有的DNA分子均是1条链含有14C,另 1条链不含14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后,2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2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所形成的子细胞都有含14C,B错误;综上分析,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14C ,则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若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不含14 C,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细胞分裂和DNA复制相结合的知识以及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理解不透:染色体是DNA的载体,只要亲代细胞所有DNA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在非同位素标记的环境中复制1次,产生子代DNA分子全带放射性,不管减数分裂连续分裂2次产生4个子细胞,还是有丝分裂一次产生2个子细胞,所有子细胞均带放射性。在第二次有丝分裂,DNA分子经过复制后,形成的DNA分子,有1/2不带放射性、1/2带放射性,因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2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数在0~2N之间。 25.下列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B. 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C. 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 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A正确;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B正确;艾弗里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和鉴定,然后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没有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错误;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D正确。 26.下列关于密码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终止密码子不编码具体的氨基酸 B. —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编码,能够保持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 C. 起始密码子一般位于mRNA首端,能够启动基因的转录 D.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说明了生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答案】C 【解析】 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的名称,A正确。—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编码,体现了密码子的简并性,能够保持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B正确。起始密码子一般位于mRNA首端,能够启动mRNA的翻译,C错误。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说明了生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D正确。 27.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籽粒糯性对非糯性是显性,将糯性与非糯性纯合亲本间行种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非糯性亲本所结籽粒均为糯性 B. 糯性亲本所结籽粒均为纯合子 C. 糯性亲本所结籽粒种植后,所获籽粒中糯性:非糯性>3:1 D. 非糯性亲本所结籽粒种植后,所获籽粒中糯性:非糯性=3:1 【答案】C 【解析】 由于籽粒糯性对非糯性是显性,而非糯性亲本上有同株异花传粉,也有异株间传粉,所以非糯性亲本所结籽粒有糯性,也有非糯性,A错误;糯性亲本上有同株异花传粉,也有异株间传粉,所结籽粒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B错误;糯性亲本所结籽粒种植后,纯合子的后代都是糯性,杂合子的后代糯性:非糯性=3:1,因此,所获籽粒中糯性:非糯性>3:1,C正确;非糯性亲本所结籽粒种植后,纯合子的后代都是非糯性,杂合子的后代糯性:非糯性=3:1,因此,所获籽粒中糯性:非糯性不为3:1,D错误。 28.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Ⅲ片段上有控制男性性别的基因 B. Ⅱ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女性发病情况一定相同 C. Ⅲ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 D. Ⅰ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也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X、Y染色体是异型同源染色体,Ⅰ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Ⅲ是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Ⅰ、Ⅱ、Ⅲ上的基因的遗传都与性别相关联是伴性遗传。 【详解】A、人类的性别决定是由性染色体决定,XX为女性,XY为男性,Ⅲ片段上为Y染色体特有区段,有控制男性性别的基因,A正确; B、Ⅱ片段是同源区段,Ⅱ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其遗传与性别相关,男女性发病情况不一定相同,B错误; C、Ⅲ片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该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患者的女儿全正常,儿子全患病,C正确; D、Ⅰ片段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患有该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女性患者,其致病基因来自于双亲,传给女儿和儿子,因此女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该病,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以性染色体为素材,结合性染色体图,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伴X染色体遗传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和X、Y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特别是X、Y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要求学生理解相关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能举例说明,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29.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3: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的死亡造成 B.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2:1,可能是隐性个体有50%的死亡造成 C.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4:4: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的死亡造成 D.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可能是花粉有50%的死亡造成 【答案】D 【解析】 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理论上,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若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说明Aa和aa分别有1/4和1/2死亡,则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雌配子有50%的死亡造成,或者是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的死亡造成,A错误;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2∶1,则可能是显性杂合子和隐性个体都有50%的死亡造成,B错误;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4∶4∶1,则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雌配子和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各有50%的死亡造成,C错误;花粉有50%的死亡,并不影响花粉的基因型比例,因此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可能是花粉有50%的死亡造成,D正确。 30.如图为某家系遗传系谱图,已知I2患白化病,III3患红绿色盲症,如果IV1 两对基因均为显性纯合的频率为9/16,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A. II4、II5、III1均携带相关致病基因 B. II5、III1均没有携带相关致病基因 C. II4、II5携带白化病基因,III1不携带白化病基因 D. III1携带白化病基因,III2同时携带白化病、红绿色盲症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Ⅱ5的基因型为A_XBY。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Ⅱ4的基因型为AaXBXb,Ⅱ5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即其基因型为AAXBY,则他与Ⅱ4(AaXBXb)所生Ⅲ2的基因型为1/4AAXBXB、1/4AAXBXb、1/4AaXBXB、1/4AaXBXb.在此基础上,如果Ⅲ1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AAXBY),则他与Ⅲ2所生Ⅳ1的基因型为9/16AAXBXB、3/16AAXBXb、3/16AaXBXB、1/16AaXBXb,因此Ⅳ1两对基因均为显性纯合的概率是9/16时,需满足的条件是Ⅱ5、Ⅲ1均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图中信息推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再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填空题 31.为了探究酶的专一性,现用可溶性淀粉溶液、蔗糖溶液(两者都是非还原糖)以及唾液淀粉酶溶液、斐林试剂、37℃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等材料用具进行实验.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分析回答问题. (1)完善下表中的实验设计: 操作 顺序 操作项目 试管 1号 2号 A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 B 注 ﹣ 2mL C 注入 2mL 2mL (2)实验步骤: ①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_____;_____ ②_____; ③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_____,混匀,沸水浴一段时间; ④_____. (3)预期结果:_____. (4)实验结论:酶具有专一性. (5)在上述实验中,如果仅将37℃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做上述实验,出现砖红色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时浅,其原因是_____. 【答案】 (1). 蔗糖溶液 (2). 淀粉酶溶液 (3). ②振荡、混匀,37℃恒温水浴一段时间 (4). 斐林试剂 (5). 观察实验现象 (6). 1号试管里呈砖红色,2号试管里无砖红色 (7). 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 【解析】 【详解】(1)由题干和实验的自变量是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α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的加入量是无关变量,因此表格中操作应该是加入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 (2)实验步骤:应根据表格中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因此实验步骤应是: ①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 ②将上述溶液混合均匀,在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 ③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混合均匀,沸水浴一段时间; ④观察实验现象. (3)淀粉酶能将可溶性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是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淀粉酶不能将蔗糖分解成葡萄糖,蔗糖不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因此实验结果为:1号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2号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5)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为37摄氏度左右,所以在第二步里面要把试管下半部浸到37℃左右的热水中.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故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 32.请据图回答有关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问题。 (1)图1中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______中,a、b物质参与暗反应中的______过程。 (2)图2中A发生的场所是______,其中产生ATP量最多的是______(填字母)过程。写出图2过程的总反应式:______。 (3)图3表示在二氧化碳充足的条件下,某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温度的关系。在温度为10℃时,光照强度大于______千勒克后,该植物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当温度为20℃时,若光照强度由4千勒克司瞬时上升到12千勒克司,此刻该植物叶绿体内C3的含量将______,光照度为12千勒克司,限制该植株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2). C3的还原 (3). 细胞质基质 (4). C (5). C6H12O6+6H2O+O26CO2+12H2O+能量 (6). 4 (7). 降低(或减少) (8). 温度 【解析】 【分析】 据图1分析,a、b物质表示[H]和ATP;据图2分析,A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B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C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①表示氧气.据图3分析,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和温度。 光反应(类囊体膜):(1)水的光解2H2O→4[H]+O2(2)ATP的形成ADP+Pi+能量→ATP 暗反应(叶绿体基质):(1)CO2固定CO2+C5→2C3 (2)C3的还原2C3→(C H2O)+C5 有氧呼吸的过程: 1、C6H12O6→2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细胞质基质) 2、2丙酮酸+6H2O→6CO2+20[H]+少量能量 (线粒体基质) 3、24[H]+6O2→12H2O+大量能量 (线粒体内膜) 【详解】(1)图1中光反应发生场所是类囊体薄膜中,[H]和ATP参与暗反应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2)图2中A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其中产生ATP量最多的是C过程,即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O26CO2+12H2O+能量。 (3)图3在温度为10℃时,光照强度大于4千勒克司后,光合速度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当温度为20℃时,光照强度由4千勒克司瞬时上升到12千勒克司,光照强度增强,光反应速率上升,三碳化合物还原增加,植物叶绿体内C3的含量将降低;光照强度为12千勒克司时,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加,则光合速度的影响因素是温度。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熟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二者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 33.下图甲、乙表示某植物的有丝分裂,其中图甲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分子含量变化曲线图,图乙为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像(顺序已打乱),请回答: (1)图甲中可表示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的是______段。 (2)图乙中细胞分裂的正确顺序是______。其中染色单体形成于图______,消失于图______。 (3)图乙中染色体(质)数与其他各图不同的是图______,引起不同的原因是______,此时有染色体______条,DNA分子______个,染色单体______条。 【答案】 (1). f→m (2). C→E→D→A-B→F (3). C (4). A (5). AB (6). 着丝点分裂,两条染色单体变成两条染色体 (7). 12 (8). 12 (9). 0 【解析】 【分析】 析分析题图:甲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ob和fi表示分裂间期;bc和ij表示前期;cd和jk表示中期;de和kl表示后期;ef和lm表示末期。 分乙图: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其中1是细胞板;C细胞处于间期,其中2是细胞核;D细胞处于中期,其中3是纺锤体,4是染色体;E细胞处于前期;F细胞处于末期,其中5为细胞壁. 【详解】(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因此图甲中fm段可表示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2)图乙中,A处于后期,B处于后期结束,C处于间期,D处于中期,E处于前期,F处于末期,因此细胞分裂的正确排序是CEDABF;染色体在间期C进行复制形成单体,在后期A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3)图乙中AB图由于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其他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染色体12条,DNA分子12个,染色单体0条。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及各细胞分裂图所处的时期。 34.某雌雄异株的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已知ZZ为雄株,ZW为雌株),该植物有红花和白花(由基因A、a控制)、高茎和矮茎(由基因B、b控制)两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高茎红花和矮茎白花植株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F1均为高茎粉红花;F1的雌雄植株进行杂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红花:高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红花:矮茎粉红花:矮茎白花=3:6:3:1:2:1(不考虑基因位于Z、W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_______(填“能” 或“不能”)确定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不属于伴性遗传。 (2)基因A、a控制该植物花色性状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对F2中高茎粉红花植株进行测交,预测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4)该同学将抗旱基因C导入该植物某雌株中的某条染色体上,使之具备抗旱性状,为了确定基因C所在的染色体,让该植株与雄株杂交测定后代的抗旱性。 ①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雄株具备抗旱性,则基因C最可能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 ②若产生的后代中仅雌株具备抗旱性,则基因C最可能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 ③若产生的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基因C位于常染色体上。 【答案】 (1). 能 (2). 能 (3).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 高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粉红花:矮茎白花=2:2:1:1 (5). Z (6). W (7). 不论雌、雄均有一半抗旱一半不抗旱 【解析】 试题分析:以题意中“亲本的表现型、正交和反交所得F1的表现型、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为切入点,明辨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及其所遵循的遗传定律,进而对(1)~(3)题进行解答。抗旱基因C导入该植物某雌株中的某条染色体上,有三种可能的情况:即导入Z染色体上、导入W染色体上、导入常染色体上,据此围绕题意,分别讨论该雌株与雄株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对(4)题进行解答。 (1) 以高茎红花和矮茎白花植株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F1均为高茎粉红花,即正交和反交的实验结果相同,说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又因F1的雌雄植株进行杂交,F2的6种表现型的数量比值的和为16,说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综上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能确定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能确定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不属于伴性遗传。 (2) 花色与花瓣细胞的液泡中含有的色素有关,因此基因A、a控制该植物花色性状的途径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 以高茎红花和矮茎白花植株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F1 均为高茎粉红花,说明高茎对矮茎为完全显性,红花对白花为不完全显性,因此F1的基因型为AaBb,F2中高茎粉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1/3AaBB、2/3AaBb。让其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进行测交,即1/3AaBB与aabb测交所得后代的基因型为1/6AaBb、1/6aaBb,2/3AaBb与aabb测交所得后代的基因型为1/6AaBb、1/6aaBb、1/6Aabb、1/6aabb;综上分析,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2∶2∶1∶1,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粉红花∶高茎白花∶矮茎粉红花∶矮茎白花=2∶2∶1∶1。 (4) 已知某雌雄异株的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中ZZ为雄株,ZW为雌株;雌株将Z染色体通过配子遗传给子代雄株,将W染色体通过配子遗传给子代雌株,而常染色体既可以遗传给子代雄株,也可以遗传给子代雌株。让已经将抗旱基因C导入某条染色体上的雌株与没有导入抗旱基因C的雄株杂交, ①若基因C导入雌株Z染色体上,则产生的后代中仅雄株具备抗旱性; ②若基因C导入雌株的W染色体上,则产生的后代中仅雌株具备抗旱性; ③若基因C导入雌株的常染色体上,则产生的后代中,不论雌、雄,均有一半抗旱、一半不抗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