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70 分) 1.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和最大的生命系统 B.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生命活动与生命系统没有关系 D.各层次的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具有相同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有关病毒的起源及与细胞的关系,目前最能被接受的是:生物大分子→细胞→ 病毒。下列观点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细胞产生之后的是( ) A.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 B.有些病毒的核酸与哺乳动物细胞 DNA 某些片段的碱基序列十分相似 C.病毒的化学组成简单,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分子 D.病毒是目前发现的最简单的生物 3.甲图中有目镜、物镜,乙图和丙图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 述正确的是( ) A.观察物像丙时应选用甲中①④⑥组合 B.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是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 动细准焦螺旋 C.若丙是由乙放大 10 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 10 倍 D.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 上方移动装片 4. 研究发现,砷(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 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加 P(与 As 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 根中 P 含量增加、As 含量相对减少,水稻生长加快,干中增加。对此现象合理 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As 在水稻细胞内富集,有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决定 B. As 进入水稻细胞,导致有关酶失去活性,影响代谢细胞 C. P 影响 As 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 D. P 是构成磷脂、核酸和 ATP 的重要元素,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5.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所有有机化合物中必定含有 C、H、O、N 四种基本元素 B.蛋白质和核酸是重要的能源物质,为生命活动供能 C.晒干的种子因缺乏自由水而不能萌发 D.调节生命活动的激素均为蛋白质 6.下面是一组探究生物体主要有机物存在与否的检测实验,按表中顺序对应下列 各项内容,正确的是( ) 待测物质 试剂 预期显色结果 反应条件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③ ④ 脂肪 ② 红色 常温 ① 斐林试剂 砖红色 50~65℃ A.葡萄糖、苏丹Ⅲ染液、紫色、沸水浴 B.蔗糖、苏丹Ⅳ染液、紫色、常温 C.还原糖、苏丹Ⅲ染液、蓝紫色、沸水浴 D.果糖、苏丹Ⅳ染液、紫色、常温 7.某 50 肽中有丙氨酸(R 基为—CH3)4 个, 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得 到 4 条多肽链和 5 个氨基酸(脱下的氨基 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 A.该 50 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 50 肽增加了 4 个氧原子 B.若将得到的 5 个氨基酸缩合成 5 肽,则有 5 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 C.若新生成的 4 条多肽链总共有 5 个羧基,那么其中必有 1 个羧基在 R 基上 D.若将新生成的 4 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将脱去 3 个 H2O 8.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脱氧核糖、葡萄糖、核糖既存在于动物、植物细胞内,又存在于细菌细胞内 B.对核苷酸、DNA、RNA 和蛋白质差异的比较都可以作为鉴定不同生物个体的 辅助手段 C.大肠杆菌含 8 种核苷酸 5 种碱基,SARS 病毒中只含有 4 种核苷酸 4 种碱基 D.核糖体、染色体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 9.根据表中分析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在氧化分解时的差异,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各元素比例 氧化分解时 C O 耗氧量 释放能量 产生的水 脂肪 75% 13% 较多 较多 X 糖类 44% 50% 较少 较少 Y A.相同质量条件下,脂肪比糖类在氧化分解时耗氧量多 B.脂肪中 H 的比例是 12% C.相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氧化分解时产生的水量 X<Y D.脂肪中 H 的比例较高,所以释放的能量较多 10.糖尿病人的饮食受到严格的限制,受限制的并不仅仅是甜味食品,而且米饭 和馒头等主食都需定量摄取,原因是( ) A.糖尿病人的消化功能不好 B.糖尿病人的吸收功能不好 C.米饭和馒头中含有大量葡萄糖 D.米饭、馒头中的淀粉等经消化也能分解转变成葡萄糖 11.下列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的识别和结合具有专一性 B.与不同激素分子结合的受体是不同的 C.与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结合的受体可能相同 D.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12.图示正常情况下溶酶体所含物质及其内、外环境的 pH 值等,下列哪项叙述与溶酶体有关的事实不相符合 A.保持 pH 值的稳定需要消耗三磷酸腺苷 B.被溶酶体分解的产物都要排出细胞外 C.能杀死某些入侵的病菌或病毒 D.其膜上具有特异性转运 H+的载体蛋白 13.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的内质网一般不发达 C.分泌蛋白的修饰加工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完成 D.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14.下图表示用 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 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C )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B.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大量的多种的酶,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C.在电镜下观察分裂间期的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 和染色体,其中染色体集中在核仁部位 D.原核细胞没有真核细胞所具有的染色体,也就没有遗传物质 16.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下列叙述与这一观点不相符的是( ) A.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病毒的生命活动只有在宿主活细胞中才能完成 C.离开细胞的细胞器,如叶绿体和线粒体等也能独立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D.离开细胞的细胞器,如叶绿体和线粒体等不能独立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17.为研究植物 a 能不能移植到 b 地生长,某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测 定植物 a 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表:他们又测定了 b 地土壤溶液 浓度。为保证植物 a 移植后能正常生存,该地土壤溶液的浓度应( ) 浓度(mol/L) 0.15 0.2 0.25 0.3 质壁分离情况 不分离 刚分离 显著 显著 A.≥0.2 B.≤0.2 C.≥0.3 D.<0.2 18.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下列不正确的是 A.由图可判断该细胞的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溶液浓度等 于细胞液浓度 B.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处理时间充足时, B/A 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细胞液浓度越高 C.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处理时间充足时,B/A 值越小,则紫色越 深 D.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处理时间充足时,B/A 值越小,则所用蔗 糖溶液浓度越高 19.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 a、b、c、d、e 和 f 组(每组 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 6 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 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 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 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A.实验后,a 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 b 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 组细胞放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 ATP 大于 b 组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 0.4-0.5 mol·L-1 之间 20.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染 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 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 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21.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 的通透性,结果如图。 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 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 H2O 通过的物质 B. 生物膜对 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 离子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人工膜 D. 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22.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其中通过图 乙所示的过程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异的物质是( ) A.Na+ B.K+ C.胰岛素 D.CO2 23.膜蛋白是一类结构独特的蛋白质,它镶嵌于膜脂的特性使这一蛋白处于细胞 与外界的交界部位,是细胞执行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下图细胞膜上 3 种膜蛋白 与磷脂双分子层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模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 A 和 B 的跨膜区段的氨基酸 很可能具有较强的亲水性 B.如膜蛋白 A 具有信息传递功能, 则该蛋白可能是胰岛素的受体 C.如蛋白质 B 具有运输功能,其运 输物质的过程中可能消耗 ATP D.如蛋白 C 具有催化功能,其活性的高低受温度、pH 等因素的影响 24.如图①②是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运输速 率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曲线图。下列相关说 法正确的是 A.图①②曲线都能表示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 B.图①曲线没有从零开始,说明其代表的运输方式不一定需要 ATP C.图②曲线能够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或小肠上皮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 D.只有载体的种类和数量能够影响图②曲线所示方式的运输速率 25.下图为植物光合作 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 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 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A.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 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B.单糖逆浓度梯度转运 至薄壁细胞 C.ATP 生成抑制剂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 D.蔗糖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 26.图甲是 H2O2 酶活性受 pH 影响的曲线,图乙 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 时 H2O2 分解产生的 O2 量随时间的变化。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 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正确的是 A.pH=a 时,e 点下移,d 点左移 B.pH=e 时,e 点为 0 C.温度降低时,e 点不移,d 点右移 D.H2O2 量增加时,e 点不移,d 点左移 27.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 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 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 子的浓度,结果如图 1 所 示。图 2 表示植物根细胞 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 浓度之间的关系。据图不 能体现的信息是 A.由图 2 可知,植物根细 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由图 1 可知,水稻对 SiO 2- 3 需求量最大,番茄对 SiO 2- 3 需求量最小 C.图 2 中 B 点,离子吸收速率受载体数量的限制 D.图 1 水稻培养液里的 Ca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不吸收 Ca2+ 28.某学生设计下面的实验:他用碘液检验一块干面包,面包变成深蓝色。然后 他嚼碎了一块干面包,并用斐林试剂检验,出现砖红色沉淀,因此,他得出结论: 当面包被嚼碎时淀粉被水解产生还原糖。这位学生的实验设计的错误之处在于 A.未对嚼碎的面包做淀粉检验 B.未对唾液做淀粉检验 C.未对干面包做还原糖检验 D.未考虑面包的制作时间 29.酶抑制剂分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两者作用特点如图甲所示,图 乙表示有上述两种抑制剂及无抑制剂时的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曲线 a 表示没有酶抑制剂存在时的作用效果 B.曲线 a、b 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是受酶浓度的限制 C.曲线 c 表示在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下酶的活性降低 D.非竞争性抑制剂与该酶结合后能改变其空间结构 30.已知某种酶是由 419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做出了 5 种不同长度的该酶的片段,并分别测定其活性,如图示。由此分析决定该酶具有 活性的精确片段是( ) A.第 1 号氨基酸到第 43 号氨基酸 B.第 44 号氨基酸到第 85 号氨基酸 C.第 196 号氨基酸到第 419 号氨基酸 D.第 197 号氨基酸到第 302 号氨基酸 31.如图是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情况,由图不 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不同酶的活性有着不同的 pH 范围 B.不同的酶有着不同的最适 pH C.低于或高于最适 pH 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丧失 D.pH 越高酶的活性越高 32.蔗糖酶能够催化蔗糖水解,如表所示是在同一温度下研究蔗糖酶浓度和蔗糖 浓度对水解反应速率影响的系列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实验组 实验一 实验二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蔗糖酶浓度 0% 1% 2% 4% 5% 2% 2% 2% 2% 2% 蔗糖浓度 10% 10% 10% 10% 10% 0% 5% 10% 20% 30% 相对反应速率 0 25 50 100 200 0 25 50 65 65 A.两组实验的自变量不同,无关变量有差异,因变量相同 B.如果系列实验条件温度升高 5 ℃,相对反应速率可能降低 C.实验一中,酶浓度低于 5%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蔗糖浓度 D.实验二中,蔗糖浓度高于 20%后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浓度 33.用某种酶进行有关实验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不确定 B.图 2 和图 4 能说明该酶一定不是胃蛋白酶 C.由图 4 实验结果可知酶具有高效性 D.由图 3 实验结果可知 Cl-是酶的激活剂 34.为了证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 5 组实验,分别选择一定 的试剂进行检测,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酶 蛋白酶 蛋白酶 淀粉酶 淀粉酶 淀粉酶 反应物 蛋白质 淀粉 蛋白酶 淀粉 麦芽糖 A.①和③对比,用双缩脲试剂检测 B.②和④对比,用碘液检测 C.④和⑤对比,用斐林试剂检测 D.③和④对比,用斐林试剂检测 35.将 A、B 两种物质混合,T1 时加入酶 C。下图 为最适温度下 A、B 浓度的变化曲线。叙述错误的 是 A.酶 C 降低了 A 生成 B 这一反应的活化能 B.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 C.T2 后 B 增加缓慢是酶活性降低导致的 D.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 值增大 二、非选择题(每空 3 分,共 30 分) 1.(每空 3 分,共 18 分)如图为苹 果成熟期有机物质的变化图,请据 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图 中 5 种 有 机 物 质 最 可 能 含 有 S 元 素 的 是 ________ , 属 于 单 糖 的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 6~11 月每个月采集苹果制备组织提取液,并用斐林试剂检测,________ 月的苹果提取液砖红色最深,说明该月还原糖含量最高。 (3)图中的酶最有可能是淀粉酶,在该酶的作用下,苹果细胞液浓度逐渐变 ________,抗冻性逐渐增强。 (4)苹果成熟过程中,乙烯(一种植物激素)会逐渐增多,并由________合成纤维素 酶,作用于________,使其果肉日益松软。 1.[答案] (1)酶 果糖、葡萄糖 (2)10 (3)大 (4)核糖体 细胞壁 2.(每空 3 分,共 12 分)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 A 组(20 ℃)、B 组(40 ℃)和 C 组(60 ℃),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 (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_______组。 (2)在时间 t1 之前,如果 A 组温度提高 10 ℃,那么 A 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 __________。 (3)如果在时间 t2 时,向 C 组反应体系中增加 2 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那么在 t3 时,C 组产物总量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案 (1)B (2)加快 (3)不变 60 ℃条件下,t2 时酶已失活 附加题.(每空 4 分,共 20 分)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 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 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 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步骤①中加入的 C 是____,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控制 PH 值。显色结 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 芽率越__。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 温时间应____。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 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X 处理的作用是使β﹣淀粉酶失活。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 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____白粒管(填“深于”或“浅于”),则表明α -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3.答案(1)0.5mL 蒸馏水 红粒小麦 低 缩短 (2) 深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