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第I卷单项选择题 ‎1. 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细胞参与 B. 甲表示细胞内液 C. 红细胞存在于乙液中 D. 丁液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 ‎【答案】C ‎ ‎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理清脉络,弄清内环境三个成分之间关系 ‎2. 12岁的小明被诊断为下丘脑发生病变,下列生命活动中可能受到影响的是 ‎①睾丸生长发育受影响②血糖调节受影响③血浆pH剧烈变化 ‎④言语功能障碍⑤细胞外液渗透压不稳定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能够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因此若下丘脑发生病变,睾丸生长发育可能受影响,①正确;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因此若下丘脑发生病变,血糖调节可能受影响,②正确;血浆pH的调节与血浆中存在的缓冲物质密切相关,所以若下丘脑发生病变,不会影响到血浆pH的变化,③错误;言语功能是由大脑皮层的相应言语区进行调控的,与下丘脑无关,④错误;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所以若下丘脑发生病变,可能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不稳定,⑤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 A项正确,B、C、 D三项均错误。‎ 考点:人和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抓住“下丘脑发生病变”这一前提,联系下丘脑的功能分析相应的问题情境。这提示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进行横向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内容横向辐射,进行归纳。例如本题,可以“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功能”为中心,横向辐射水盐平衡调节、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等知识。‎ ‎3. 下列过程,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 ②④⑤ B. ②⑤⑥ C. ①③④ D. ①③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①正确;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血清属于血浆的组成成分,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②错误;丙酮酸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③正确;神经递质由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进而和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④错误;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⑤错误;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⑥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呼吸、体液免疫、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4. 下列选项中,不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A. 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B. 淋巴管阻塞 C. 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糖尿 D. 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答案】C ‎【解析】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淋巴管阻塞,导致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B正确;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浓度升高,组织液减少,不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C错误;肾炎导致蛋白尿,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5.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成分 ‎(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 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5层磷脂分子层 ‎【答案】D ‎【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③组织水肿现象,B正确;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C正确;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②血浆至少需穿过5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即10层磷脂分子层,D错误。‎ ‎6. 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C. 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都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 D. 兴奋传至突触时,在突触后膜上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解题要点是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间传递的形式和特点。‎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A项错误;‎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 C.神经递质以胞吐形式分泌到细胞外,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项错误;‎ D.兴奋传至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所以在突触后膜上完成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易错点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在神经元之间兴奋是单向传递的,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7. ‎ 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A. 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 甲—④,乙—②,丙—③,丁—①‎ C. 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D. 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答案】D ‎【解析】静息状态下,由于K+的少量外流导致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Na+大量内流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动作电位的产生导致K+通道开放,使K+大量外流,动作电位恢复。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如乙所示;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动作电位产生后不能恢复,如图丙所示;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会使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外正内负电位差进一步增大,如丁所示;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会使动作电位幅度减小,如图甲所示。选D。‎ ‎【点睛】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A点: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使K+外流;‎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K+通道开放使K+外流;‎ DE段:静息电位。Na+-K+泵活动加强,排Na+吸K+,膜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水平。‎ ‎8. 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 ②→①→②→③ B. ②→③→②→① C. ③→②→①→② D. ③→②→①‎ ‎【答案】A ‎【解析】当刺激还未传至b点时,a点和b点都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②;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b点首先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所以整个过程中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②→①→②→③,故选A。‎ ‎9.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B. 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正电位 C. 信号传递只能由b→a单向 D.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答案】A ‎【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求考生理解突触的结构,理解兴奋在突触传递的过程和特点,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①-③分别是突触小泡、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可据此分析答题。‎ 分析图形可知,②处为突触间隙,所含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突触后膜特异性识别的物质——神经递质,A正确;①突触小泡中内容物(神经递质)使b(突触后膜)兴奋时,钠离子内流,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B错误;信号在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a(突触小体)→b(突触后膜),C错误;①突触小体中的内容物是神经递质,释放至②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D错误。‎ ‎【点睛】解题方法指导——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及特点解读:‎ ‎(1)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单向。原因如下:‎ ‎①递质存在: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 ‎②递质释放: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10. 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各种高级神经中枢,调节着人体各项生命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散热量增加 B. 脊髓的排尿反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C. 大脑皮层S区受损伤,该病人能说话,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谈话 D. 引起人体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渴觉中枢都在大脑皮层中 ‎【答案】B ‎11. 如图是一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受到各种刺激,便能引起②的反应 B. 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属于反射 C. 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少 D. 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根据a上的神经节或③处突触结构可以判断,①为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②为效应器,能作出一定的反应;③为突触结构。‎ 不同的感受器有适宜的刺激种类,不能对各种持久都能发生反应,不同的感受器也有不同的刺激值,刺激强度太弱,不能引起感受器的兴奋,A错误;反射活动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因此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不属于反射,B错误;神经递质在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时将神经递质胞吐到突触间隙中,因此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加,C错误;由图可知,图中有三个神经元,四个突触,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因此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D正确。‎ ‎12.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 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B.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C.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 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胰岛素作用的实验,解题要点是了解实验目的和实验操作步骤。‎ A.由于观察指标是小鼠的活动状况,所以先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小鼠血糖升高,但小鼠的活动正常;后注射胰岛素溶液使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小鼠的活动状况同样正常,A项错误;‎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由于小鼠体内的血糖降低,血糖供应不足,小鼠会进入昏迷状态.后注射葡萄糖溶液,由于及时补充葡萄糖,小鼠活动恢复正常,则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B项正确;‎ C.‎ 注射过胰岛素后,小鼠会出现的低血糖症状,后注射生理盐水,小鼠仍出现低血糖症状,由于缺少对照,不能说明小鼠的症状是胰岛素降血糖引起的,C项错误;‎ D.先注射生理盐水,对小鼠无影响,后注射胰岛素,小鼠会出现低血糖症状,没有补充血糖的对照,不能说明是胰岛素的作用,D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实验的原理:胰岛素有降血糖作用,而生理盐水与血糖浓度无关;当血糖高或正常时,小鼠的活动状况基本相同,只有低血糖时,小鼠才会出现昏迷等低血糖症状。因而先注射胰岛素溶液使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注射葡萄糖溶液小鼠恢复正常,小鼠实验前后自身的对照,即可说明的确是与胰岛素降血糖有关。‎ ‎13. 如图是寒冷时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C→E→F过程中,效应器为垂体 B. 寒冷时E合成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 C. C既能释放神经递质又能释放激素 D. D战栗主要通过无氧呼吸产热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C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因此垂体不属于效应器,A错误;寒冷时,下丘脑合成并经E(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B错误;下丘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成分,下丘脑既能释放神经递质,也能分泌激素,C正确;D所示的骨骼肌战栗主要通过有氧呼吸产热,D错误。‎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机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题需理清脉络,形成知识网络,并与水盐平衡调节建立联系。‎ ‎14. 下列关于生物体稳态调节的描述,符合如图曲线走势的是 A. 若横轴代表甲状腺激素浓度,则纵轴代表促甲状腺激素浓度 B. 若横轴代表血糖浓度,则纵轴代表胰岛素浓度 C. 若横轴代表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则纵轴不能代表尿量 D. 若横轴代表环境温度,则纵轴代表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的变化 ‎【答案】A ‎【解析】由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所以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会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使促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与曲线相符,A正确;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浓度也随之升高,与曲线不符,B错误;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抗利尿激素浓度升高时,尿量减少,与曲线相符,C错误;由于存在体温调节,所以环境温度升高时,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保持不变,与曲线不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曲线图中,随着横坐标增大,纵坐标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即前者增大,而后者减小。‎ ‎15.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信息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和酶均为信息分子,前者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B. 非蛋白质类激素自身的合成不受基因组的控制 C. 信息分子在细胞间起作用时与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有关 D.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答案】C ‎【解析】激素为信息分子,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酶是生物催化剂,不属于信息分子,发挥催化作用后不被灭活,A项错误;非蛋白质类激素自身的合成也受基因组的控制,B项错误;细胞膜上有某些信息分子的受体,受体可以识别特定的信息分子并与信息分子结合完成信息传递功能,即信息分子在细胞间起作用时与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有关,C项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D项错误。‎ ‎16. 血糖是人体各组织细胞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胰岛素对血糖的平衡发挥重要作用。图一为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部分作用机理模式图。给人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二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体内存在甲、乙、丙的异常抗体,出现丙种异常抗体的糖尿病病人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取得治疗效果 B. 图二中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肝细胞 D. 图二中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据图示可知,图中甲、乙为胰岛B细胞表面受体,丙为组织细胞表面和胰岛素结合受体,故丙病变后,不能和胰岛素结合,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甲、乙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A错误;图二中曲线b表示血糖的消耗速率,其升高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B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体液的运输没有定向性,C错误;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不断降低,D错误。‎ ‎17. 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往往表现为进食量大,身体强壮、精神好 B. 人体的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能发挥作用 C.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而促进血糖浓度上升的激素不止一种 D. 青霉素都能用于“流感”的治疗,因为抗生素对加强细胞免疫有效 ‎【答案】C ‎【解析】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因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往往表现为进食量大,身体消瘦、神经亢奋等症状,A错误;吞噬细胞既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也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错误;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有升高血糖的作用,C正确;青霉素通过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形成而抑制细菌繁殖,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青霉素对于病毒的繁殖无抑制作用,D错误。‎ ‎18.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是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 PM2.5进入人体的鼻腔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 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 C.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D. 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导致血浆PH大幅度下降 ‎【答案】C ‎【解析】人体的鼻腔是体外环境,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B正确;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脑干,不在大脑皮层,C错误;由于人体内环境中有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缓冲物质,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一定会致血浆呈酸性,D正确。‎ ‎19. 2011年3月,因多名婴幼儿接种疫苗后死亡,辉瑞与赛诺菲安万特的两款疫苗在日本被停用。下图表示人体注射该疫苗后,机体发生的免疫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发育成熟 B. 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和mRNA,细胞2可以产生淋巴因子 C. ②过程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完成,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D. 在二次免疫过程中,细胞5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4从而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分析图示,表示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1表示吞噬细胞,细胞2表示T细胞,细胞3表示B细胞,细胞4表示浆细胞,细胞5表示记忆细胞,物质a表示抗体。细胞2表示T细胞、细胞3表示B细胞,它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发育成熟,A正确;细胞4表示浆细胞,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抗体的基因和mRNA,其他细胞也都含有合成物质a抗体的基因,但不含有合成物质a抗体的mRNA,B错误;②、③抗原呈递过程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完成,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C正确;在二次免疫过程中,细胞5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4浆细胞从而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根据物质a是抗体,逆推出图中各种细胞的名称,以及各个数字表示的生理过程。‎ ‎20.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出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如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物质a作为除了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外,还能与AchR特异性结合 B. 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疾病 C. 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说明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机体免疫产生的抗体会攻击自身组织,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由于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所以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弄清楚重症肌无力患者产生的机理,明确产生的抗体攻击自身成分,属于自身免疫病。‎ ‎21. 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⑤⑥两种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c、d、f C. 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对⑤有破坏作用 D. 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 ‎【答案】C ‎【解析】图示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中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效应T细胞、细胞e是记忆T细胞、细胞f效应B细胞(浆细胞)、细胞g记忆B细胞;③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增强细胞免疫;④是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⑤是细胞免疫,⑥是体液免疫。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细胞a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f是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图中能特异性别抗原的有b、c、d、e、g,B错误;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该病毒主要侵染人体T细胞。根据图示可知:HIV侵入人体后对⑤⑥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具有破坏作用,尤其是对⑤细胞免疫,C正确;;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为细胞免疫过程,而过敏反应为体液免疫过程,D错误。‎ ‎22. 小明近期感染了流感病毒,他妈妈发现周围很多人也感染了该疾病,如某年级三班多名学生感染,连班主任陈老师也没能幸免。通过查阅资料,他妈妈调查了一个月内,该疾病患病人数与易感者人数变化的曲线见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与d相比,b处更易爆发该传染病的流行 B. b处患者病愈后,取其血清接种到易感者体内,可使其获得免疫力 C. 易感者人数变化的可能原因是有抵抗该病抗体的人数增多 D. 第10 d时患者特异性免疫功能普遍比第5 d时的低 ‎【答案】D ‎【解析】题图显示:b、d两处的患病人数相差无几,但b处易感者人数多,可见,与d相比,b处更易爆发该传染病的流行,A正确;b处患者病愈后,其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所以取其血清接种到易感者体内,可使易感者获得免疫力,B正确;ac段由于部分易感者转变为患者导致患病人数增加,易感者人数下降,cd段病愈的患者获得免疫力,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患病人数减少,易感者人数也下降,所以易感者人数变化的可能原因是有抵抗该病抗体的人数增多,C正确;第10d时患者特异性免疫功能普遍比第5d时的高,D错误。‎ ‎23. 下列是利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其中图①中为匀速旋转。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①中胚芽鞘向小孔处弯曲生长 B. 图②中胚芽鞘向B侧弯曲生长 C. 将图③中的琼脂片换成云母片也能出现图③中现象 D. 图④的琼脂块中,D的生长素含量大于C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图①中胚芽鞘在装置中匀速旋转,所以胚芽鞘受到了光照均匀,导致胚芽鞘直立生长,A错误;由于重力作用,图②中B琼脂块的生长素高于A琼脂块,所以胚芽鞘向A侧弯曲生长,B错误;将图③中的琼脂片换成云母片,则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胚芽鞘的下面,导致胚芽鞘不能生长,C错误;图④中,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的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在纵向运输到下面,所以D的生长素含量大于C,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各个图中的胚芽鞘是否能够产生生长素,是否能够向下运输、是否受到单一刺激的影响,进而判断各个图中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24. 根据所学知识,对图中d、e两点生长素浓度的分析合理的是 A. 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B. 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b,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C. 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D. 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c,则e点对应a点的浓度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由d(向光)侧运输到e(背光)侧,使得e点的浓度大于d点的浓度,因e点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d点,使得e侧生长速度大于d侧。综上分析,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A项错误,C项正确;b点对应的浓度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c点,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b,则e点不可能对应c点的浓度,B项错误;a点的浓度小于c点,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c,则e点不可能对应a点的浓度,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①依据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准确定位e点的浓度大于d点的浓度,且e点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d点;②依据曲线的变化趋势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依次递增,且促进生长的作用是b>a=c。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题意与图示信息分析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25.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植物体内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除成熟的韧皮部组织)‎ B. 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 既可以进入细胞直接参与代谢,也可以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D. 幼嫩的组织比成熟的组织对生长素灵敏性大 ‎【答案】C ‎【解析】除成熟的韧皮部组织,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进行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A项正确;生长素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B项正确;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代谢,C项错误;幼嫩的组织比成熟的组织对生长素灵敏性大,D项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 ‎26. 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_________。‎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会导致细胞内液渗透压_________,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增加________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此过程属于_________调节。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后,促进靶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4)异常情况下,人体某种T细胞会被过度激活,分化成效应T细胞后特异性攻击能分泌胰岛素的细胞,使其裂解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此病属于_______________。另一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正常但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推测此病的致病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骨骼肌和肝脏 (2). 升高 (3). 抗利尿 (4).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5). 神经 (6). 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7). 自身免疫病 (8). 靶细胞受体异常,不能识别胰岛素(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解析】试题分析: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枢纽,其主要功能有:感受兴奋、传导兴奋、作为血糖、体温、水盐平衡的中枢及内分泌功能;据图分析,图中腺体A是甲状腺。‎ ‎(1)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此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4)‎ 根据题意分析,效应T细胞会特异性的攻击能够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浆细胞),说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过强,属于自身免疫病;另一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正常但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说明可能的原因是靶细胞受体异常,不能识别胰岛素(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和识记下丘脑的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7. 左下图为人体内尿液形成与排出的部分调节过程。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下丘脑的“刺激”来自细胞外液中__________的变化,“刺激”增强时,人会出现_________感觉。‎ ‎(2)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的各部分中,中枢位于___________,膀胱属于_______________。‎ ‎(3)刺激图中的A点,膀胱也会收缩,该过程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称反射活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右上图4只小鼠中,A1、A2的基因型完全相同,B1、B2的基因型完全相同,但A1与B1的基因型不同。用它们进行皮肤移植,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A1的皮肤移植到B1上,10天后因排斥反应而脱落,这种反应属于________免疫,主要是由________细胞引起的。‎ ‎②将A2的皮肤移植到经图示过程处理过的B2上,皮肤脱落的速度将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答案】 (1). 渗透压 (2). □渴 (3). 脊髓 (4). 感受器和效应器 (5). 不能 (6). 反射弧不完整 (7). 细胞 (8). (效应)T (9). 加快 (10). B2接受了B1的记忆T细胞,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排斥反应出现更快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与脊髓、下丘脑之间的关系都是双向的,脊髓与膀胱之间的关系也是双向的,外界刺激作用于下丘脑后,下丘脑分泌的某种物质应该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右图器官移植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供体和受体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一致,Al的皮肤片移植到B1上,移植不成活,则表明组织相容性抗原不相同,不属于同一品系,产生的排异反应属于细胞免疫,与T淋巴细胞有密切的关系,则被移植的器官称为抗原。‎ ‎(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2)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膀胱既属于感受器,也属于效应器。‎ 刺激A点,膀胱发生收缩,但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该反应不属于反射。‎ ‎(4)①将A1的皮肤移植到B1上,10天后因排斥反应而脱落,这种反应属于细胞免疫,主要是由(效应)T细胞引起的。‎ ‎②将A2的皮肤移植到经图示过程处理过的B2上,皮肤脱落的速度将加快,因为B2接受了B1的T细胞,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产生二次免疫反应,排斥反应出现更快。‎ ‎28. 狂犬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它不损害神经纤维,但能通过神经纤维迅速运动到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繁殖。请回答下列问题:‎ ‎(1)狂犬病毒侵入体液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免疫防卫的第________道防线。若吞噬细胞将病毒信息呈递给T细胞,后者会分泌__________,该物质能促进______________的增殖、分化。‎ ‎(2)神经细胞被狂犬病毒侵染后,___________细胞会与其密切接触,引起被侵染的神经细胞_________。‎ ‎(3)下图表示狂犬病毒侵入神经细胞的过程,位于间隙的狂犬病毒可以与_________上的细胞黏附因子结合,以__________的形式运输进入神经细胞,与神经冲动__________(顺向/反应)运行。‎ ‎(4)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两侧发生电位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若一部分乙酰胆碱受体与狂犬病毒结合,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____。‎ ‎(5)多数情况下,狂犬病毒有较长潜伏期,人被犬咬伤后,可注射狂犬疫苗。该疫苗会刺激人体产生____________,预防狂犬病发生。‎ ‎【答案】 (1). 二 (2). 淋巴因子 (3). B细胞 (4). 效应T (5). 凋亡(裂解死亡) (6). 突触前膜 (7). 胞吞 (8). 反向 (9). 钠离子内流 (10). 兴奋性降低 (11). 记忆细胞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的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原→进入人体→在体液中相应的被抗体消灭--体液免疫;已进入细胞内,抗体无法起作用--细胞免疫。‎ ‎(1)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免疫防卫的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将病毒信息呈递给T细胞增殖分化,其中效应T细胞会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2)神经细胞被狂犬病毒侵染后,属于细胞免疫的过程,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3)(3)如图表示狂犬病毒侵入神经细胞的过程,位于突触间隙的狂犬病毒可以与突触前膜上的细胞黏附因子结合,以胞吞的形式运输进入神经细胞,与神经冲动反向运行。‎ ‎(4)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两侧发生电位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钠离子内流,若一部分乙酰胆碱受体与狂犬病毒结合,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5)注射狂犬疫苗后,该疫苗会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产生具有细胞,若遇到狂犬咬伤而感染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就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并分泌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29. 哺乳动物血液中CO2含量变化能够作用于神经系统,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强度,为了研究该反射过程中感受器的存在部位,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1)哺乳动物因剧烈运动产生的__________等酸性物质能与血浆中HCO3-反应,使血液中CO2含量升高。CO2浓度变化可以使一些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导至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这种维持内环境pH稳态的过程是在_______________调节的作用下,通过各系统的协调活动实现的。‎ ‎(2)20世纪初,科学界认为CO2‎ 感受器可能位于脑部,也可能位于躯体的动脉管壁上。为探究这一问题,科研工作者将连接头部与躯干的血管断开,只保留由动脉传向脑的传入神经,同时将A狗的颈动脉和颈静脉分别与B狗相应血管相连,A狗躯干的呼吸运动靠人工呼吸机维持。‎ ‎①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B狗处于呼吸平稳状态,目的是保证A狗脑部________________。‎ ‎②科研人员将呼吸机暂停一小段时间,A狗血液中的CO2含量_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A狗鼻部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结果_______(能、不能)说明脑部不存在CO2感受器。‎ ‎(3)基于上述研究,请你为CO(煤气)中毒的紧急治疗提供一种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乳酸 (2). 神经冲动(电信号) (3). 神经—体液 (4). 血液中CO2含量保持稳定 (5). 升高 (6). CO2感受器位于狗躯干部血管壁上 (7). 不能 (8). 含有一定浓度CO2的氧气混合气体给病人吸氧治疗,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促进对O2的吸收 ‎【解析】试题分析: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1)哺乳动物因剧烈运动,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等酸性物质能与血浆中HCO3-反应,使血液中CO2含量升高;CO2浓度变化可以使一些特定的感受器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的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导至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这种维持内环境pH稳态的过程是在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下,通过各系统的协调活动实现的。‎ ‎(2)①该实验是探究的是CO2感受器是位于脑部还是位于躯体的动脉管壁上,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B狗处于呼吸平稳状态,目的是保证A狗脑部血液中CO2含量保持稳定。‎ ‎②科研人员将呼吸机暂停一小段时间,A狗血液中的CO2含量升高,发现A狗鼻部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该实验结果只能说明狗躯干部血管壁上有CO2感受器,不能说明脑部不存在CO2感受器。‎ ‎(3)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用含一定浓度CO2的氧气混合气体给病人吸氧治疗,混入二氧化碳是为了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让病人能够得到足够的氧气。‎ ‎30. 之前各地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是由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其遗传物质为RNA。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部分患者会出现突然高热等症状。我国已研制出甲型流感疫苗,该疫苗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疫苗生产株)接种于鸡胚,经病毒培养、收获病毒液、灭活病毒、浓缩、纯化、裂解后制成;卵清蛋白过敏者等人群不适宜接种。请阅读上述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型流感疫苗属于________类型。如果卵清蛋白过敏者接种该疫苗,该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有可能会把疫苗当作________,从而引发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 ‎(2)成功接种疫苗后,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一般不会患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灭活的微生物或灭活病毒 (2). 过敏原 (3).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的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4). 第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甲型流感病毒侵入但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病原体、病毒、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疫苗预防的原理等知识点,解答时回忆相关知识点、结合提示分析答题。‎ ‎(1)根据题意分析,甲型H1N1流感是由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因此该疫苗属于基因重组类型;如果卵清蛋白过敏者接种该疫苗,该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有可能会把疫苗当作过敏原;过敏反应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的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等特点。‎ ‎(2)成功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因此第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甲型流感病毒侵入但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所以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一般不会患病。‎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