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暑假检测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度高二教学检测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表示内环境主要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详解】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入到组织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CO2等也运回血液中,废物和二氧化碳最终通过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其余大约10%的组织液则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管,其内的淋巴流动是单向的,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最后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进入血液循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相互转化。 2.下列物质一般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解旋酶 ④二氧化碳 ⑤唾液淀粉酶 ⑥甲状腺激素 ⑦乙酰胆碱 ⑧尿素 ⑨胰岛素 A. ①③⑤ B. ②③④⑥ C. ①③⑤⑦ D. ③⑤⑥⑧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详解】①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可能出现在内环境中,①正确; ②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细胞内,也可以存在于细胞外,②错误; ③解旋酶是DNA复制所需要的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可能出现在内环境中,③正确; ④二氧化碳可以存在于细胞内,也可以存在于细胞外,④错误; ⑤唾液不属于体液,因此唾液淀粉酶不出现在内环境中,⑤正确; ⑥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起作用,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⑥错误; ⑦乙酰胆碱可以分泌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内环境,⑦错误; ⑧尿素通过内环境运输到相应器官排除体外,⑧错误; ⑨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起作用,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⑨错误。 故选A。 【点睛】对于内环境概念、组成成分、功能及激素调节的特点是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运动员剧烈活动后,血浆的pH会基本维持在7.35~7.45 B. 正常人的体温在一日内的变化不超过1℃,始终接近37℃ C. 血液检查的生化指标会因人而异,只要不超过参考值范围即正常 D. 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在一昼夜当中是恒定不变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1)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正常人剧烈运动时,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维持pH平衡,所以血浆pH维持在7.35-7.45,A正确。 B、人体通过各种调节方式维持温度在37℃左右,B正确; C、各种生化指标在人体内不是恒定不变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改变,C正确; D人体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及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 )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知道平衡为止进行分析回答。 【详解】在动脉血、肺泡内、和肺部毛细血管中氧浓度都很大,只有静脉血中含氧少。根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可知,肺泡内的氧会不断扩散到肺部毛细血管的血液中,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而肺泡内又不断地补充外界空气,使氧浓度一直高于肺部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的浓度,这样才能使氧源源不断地扩散到血液中,可见,氧浓度最高的部位应是血浆,然后血浆中的红细胞将氧气进行运输到组织液内,组织液内的氧气最终运输到组织细胞内液。所以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外液的成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气体的扩散作用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掌握血液流动的方向。 5.如图为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细胞外液的三种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Y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多,则Y的渗透压会升高 B. 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 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暂时降低 D. X、Y、Z的成分及其含量完全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为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其中X可与肌细胞内液相互转化,应为组织液;X和Y可以相互转化,则Y应为血浆,Z为淋巴。 【详解】A.Y是血浆,若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多,则血浆的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 B. 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正确; C. 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暂时降低,C正确; D.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于含量和血浆相似,但不完全相同,D错误。 6.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水分渗出,导致组织液增多,而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所以B选项正确。 【点睛】考查组织水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 B. 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浆中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C. 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过低,会引起组织水肿 D. 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详解】A、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而不是血液,A错误; B、剧烈产生大量的血浆,进行血液,但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能与乳酸反应,导致乳酸含量降低,因此运动后,乳酸在血浆中含量先增加后减少,B正确; C、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低会引起组织水肿,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过低,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血浆中存在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的缓冲物质,因此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不会明显下降,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和组成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尤其是酸碱度,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8.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 A. 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 ATP的合成和分解 C. 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D. 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通过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激活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这个过程消耗能量,自然发生ATP的合成和水解,注意受体在突触后膜上,不在突触前膜。 【详解】A、神经递质的释放是以胞吐的方式进行的,存在着突触小泡膜与细胞膜的融合,A正确; B、神经递质的释放与兴奋的传递是一个耗能过程,发生ATP的合成和水解,B正确;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C错误; D、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伴随着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的产生与恢复,存在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意在强化学生对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9.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B.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 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D. 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到的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只有在完整的时候,反射才能完成。 【详解】A、除了反射弧完整,还要有适宜的刺激,才会出现反射活动,A错误;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正确; C、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错误; D、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不完全相同的,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0.世界杯足球赛时,球员踢球瞬间,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 ) A. 静息电位 B. 动作电位 C. 突触传导 D. 反射弧 【答案】B 【解析】 【详解】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这时的电位称为静息电位;当某一部分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就发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这时的电位称为动作电位。在给出的选项中,突触传导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式,反射弧是完成一个完整反射活动的基础,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为动作电位,B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理学问题的能力。 11.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不受激素影响 C. 不存在信息传递 D. 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神经调节,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影响,神经调节过程中产生的神经递质类似于激素,也能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详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A 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错误;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说明神经调节过程中存在信息传递,C错误;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以后,在病毒或病菌刚侵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掌握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过程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2.下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如果从b点给予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变化的部位是( ) A. 只有a、c B. 只有c、d C. a、c、d D. 只有c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A是感受器,a、b为传入神经上的点,c为位于脊髓神经中枢中的神经元,d为传出神经上的点,B为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而在细胞间是单向传递,即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向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如果从b点给予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变化的部位是a、c、d ,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明确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 13.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 A. 脊髓、大脑、大脑 B. 脑干、脊髓、大脑 C. 大脑、脊髓、大脑 D. 脊髓、脊髓、脑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腰段是调节下肢躯体运动和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 【详解】呼吸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排尿反射是由脊髓灰质里低级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的,属于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上有人体的高级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其中语言中枢是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的中枢,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故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大脑。 故选B。 【点睛】本题只要求记住相关知识点即可,大脑皮层是人得高级中枢,其余的都是低级中枢。 14.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当完成一次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的种类: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突触前膜不起作用,不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A错误; B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B错误,D正确; C、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前膜神经元持续性抑制没有关系,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递质的类型、释放方式、作用后的去路,能结合题干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15.如图是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a、b、c 代表激素)。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结构乙表示垂体 B. 激素 a 为促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细胞是激素 b 的靶细胞 D. 激素 c 含量过高时会抑制甲分泌激素 a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故图中甲为下丘脑、乙是垂体、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根据试题的分析,结构乙表示垂体,A正确;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细胞是激素b的靶细胞,C正确;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D正确。 16.下列关于高等动物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激素调节比神经调节更迅速、更持久 ②激素的分泌不只受神经调节 ③激素的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 ④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随血液循环选择性的运送到特定的组织器官,起调节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相对于激素调节而言神经调节更迅速、更持久,①错误;②激素的分泌可能受神经的调节,也可能受体液调节,②正确;蛋白质类的激素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非蛋白质类的激素合成的场所不是核糖体,③错误;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没有选择性,并作用于特定的于组织器官、靶细胞,④错误。 【点睛】动物的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②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①靶器官、靶细胞含义: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②作用机理:靶器官、靶细胞上含有能和相应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代谢速率的改变,从而起到调节作用。激素产生后随血液运往全身,但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③不同的激素都有自己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但范围有大有小,如甲状腺激素几乎对所有的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17.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后通过体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B. 每一种激素只作用于一种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 C. 激素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从而调节代谢 D. 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之后会被灭活,从而失去生理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 【详解】A、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后通过体液运输到作用部位,A正确; B、一般情况下一种激素只选择作用某一种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B正确; C、激素对细胞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变代谢,C错误; D、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之后往往被灭活,从而保证机体调节适应多变的环境,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和激素作用的本质,生物的代谢受到基因的控制,所以代谢的改变根本原因是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 18.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B→C→E途径表示神经—体液调节过程 B. D途径主要是骨骼肌通过有氧呼吸完成 C. 人体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神经中枢都在下丘脑 D. 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体内散热机制为F和G 【答案】C 【解析】 【详解】B→C→E过程,神经调节、体液调节都参与,A正确;骨骼肌产热是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热量的,B正确;人体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通过皮肤和汗腺散热,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9.下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为部分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构 A、B 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 激素 C 的释放量比之前有所增加 C. 在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会形成渴觉 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B表示垂体,C表示抗利尿激素。当机体缺水或进食过咸食物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同时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浆,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重吸收加强,最终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实现水分平衡。 【详解】A. 据图分析,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A正确; 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正确; C. 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渴觉中枢,C正确; D.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D错误。 20.关于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高效性是酶的重要特性之一 D. 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 【答案】A 【解析】 【详解】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A项错误;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项正确;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C项正确;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D项正确。 【点睛】熟记常见激素的化学本质和激素调节的特点、酶催化作用的机理和酶的特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1. 一般情况下,大脑受伤丧失意识和脊髓排尿中枢受伤的两种病人,其排尿情况依次( ) A. 尿失禁、正常排尿 B. 尿失禁、不能排尿 C. 正常排尿、尿失禁 D. 不能排尿、尿失禁 【答案】B 【解析】 排尿中枢是在脊髓,低级的神经中枢会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大脑丧失意识能排尿但无法控制排尿,会出现尿失禁,C、D错误。脊髓受损不能排尿,A错误,B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2.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时,游客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现象,该生理现象的发生主要依赖于( ) A. 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 B. 体液调节和环境调节 C.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免疫调节和环境调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时,机体处于紧张状态,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促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现象,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的是 ( ) A. 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 B. 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 C.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D.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性质 作用部位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多肽 肾小管、集合管 调节水平衡、血压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垂体 生长激素 蛋白质 全身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控制甲状腺的活动 促性腺激素 性腺 控制性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氨基酸衍生物 全身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患甲亢。患者血压升高、心搏加快、多汗、情绪激动、眼球突出等。 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 缺碘: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免疫器官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胺类 全身 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 胰岛 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全身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脏 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 卵巢 雌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孕激素 卵巢、乳腺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睾丸 雄激素 固醇 全身 促进男性性器官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详解】A、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两者的生理作用相互协同,A错误。 B、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使血糖浓度升高,两者的生理作用相互协同,B错误; C、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生长发育,两者的生理作用相互协同,C错误; D、胰岛素能使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两者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4.如图是突触局部模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②和①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B. 兴奋只能由③传递到④,而不能反过来 C. ⑤内的液体是组织液 D. ⑥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对题图分析可知,⑥是突触小泡,⑤是突触间隙,④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后膜,②是神经递质,①是受体。 【详解】A、图中①是受体,②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和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A正确; B、图中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突触前膜,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 C、图中⑤是突触间隙,其内的液体是组织液,C正确; D、⑥是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D正确。 故选B。 【点睛】识记突触的结构组成,准确判断①~⑥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下列情况中不会引起人体尿糖的是 ( ) A. 血糖浓度超过160~180mg/dl B. 肾小管上皮细胞病变 C. 胰岛A细胞兴奋,分泌激素量过多 D. 醛固酮分泌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血糖的浓度一般在80-120mg/dl ,依赖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维持血糖的稳定,如果血液中糖含量过高,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则会造成尿糖现象。 【详解】A、血糖浓度过高,可能造成尿糖现象,A错误; B、肾小管上皮细胞病变,会影响原尿中糖的重吸收,可能造成尿糖,B错误 C、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当血糖过高时会造成尿糖,C错误; D、醛固酮是调节生物体盐平衡的,与血糖调节无关,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清楚尿液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重吸收作用。 26.若对健康幼龄狗分别作如下表实验处理,实验结果与实验处理相符合的是 ( ) 选项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A 摘除甲状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 发育加快,新陈代谢加快 B 摘除胰腺,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血糖正常,生命活动正常 C 摘除性腺,饲喂适量的雌性激素 出现雌性第二特征 D 摘除垂体,饲喂适量的生长激素 生长发育正常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促进身体代谢和发育,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维持身体第二性征,生长激素促进身体的生长,特别是肌肉和骨骼的生长。 【详解】A、因摘除了甲状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也不起作用,故实验结果应为发育迟缓,新陈代谢减慢,A错误; B、因摘除胰腺不仅影响胰岛素的分泌量,也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量,所以血糖不可能维持正常,B错误; C、雌性激素能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C 正确; D、因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为大分子,饲喂能被消化道中的酶催化水解而失去作用,D 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及相关的实验设计,意在考查学生是理解和实验设计能力,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饲喂。 27.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加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 A. 神经调节 B. 内分泌调节 C. 激素调节 D. 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体液调节,所以D选项正确。 28.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B. 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 C. 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直接由记忆细胞分泌,因此抗体产生量更大,反应更快更强 D.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并且都具有特异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A错误;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B正确;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由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分泌,因此抗体产生量更大,反应更快更强,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抗体和淋巴因子,并不都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也不都具有特异性,D错误。 【点睛】1.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T细胞产生,但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2.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分析: (1)记忆细胞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更快、更高、更强,如下图: 29.以下液体中,不含抗体的是 ( ) A. 乳汁 B. 组织液 C. 细胞内液 D. 血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详解】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另外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少量分布,乳汁属于外分泌液,故ABD中含有抗体,C不含抗体。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抗体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0.下列免疫反应中,属于体液免疫反应的是 ( ) A. 眼泪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 B. 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 C. 免疫球蛋白与病菌结合可抑制病菌繁殖 D. 体液中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干扰素可抵抗病毒感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非特异性免疫中存在着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和B、吞噬细胞和溶酶菌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故A项和B项均错误。 C、免疫球蛋白属于抗体,与病菌的结合过程存在于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故C项正确。 D、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原理是作用于宿主细胞,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病毒的装配释放。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并无特异性,所以不属于体液免疫,故D项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所示为人体的组织细胞和内环境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作答:[ ]中填数字。 (1)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液体、内环境与细胞之间可以进行一些物质的交换,如图中的箭头所示,其中有一个箭头方向画错了。请用语言和数字加以说明___________。 (2)2是______,4是______,为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pH值保持在__________之间。 (3)5处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 (4)某人对花粉过敏,当花粉再次进入其体内时,就会引起图中的[___]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___]_增多,出现的现象叫________,即过敏反应。 【答案】 (1). 4处的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 (2). 血浆 (3). 淋巴 (4). 7.35-7.45 (5). 血浆和组织液 (6). 5 (7). 3 (8). 组织液 (9). 组织水肿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1为组织细胞;2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3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4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5为毛细血管。 【详解】(1)4淋巴来自于组织液,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不能再渗回3组织液。 (2)2是血浆,为内环境中最活跃的成分,3是淋巴,内环境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 (3)5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4)某人对花粉过敏,当花粉再次进入其体内时,就会引起图中的毛细血管壁5的通透性增强,3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水肿,等一系列过敏反应。 【点睛】本题结合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物质运输,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名称;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2.如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a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该物质通过____方式进入突触间隙;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切断c处。分别用适宜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________;刺激b处,肌肉_____。 【答案】 (1). 效应器 (2). d (3). 胞体膜或树突膜 (4). 神经递质 (5). 胞吐 (6).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7). 不收缩 (8). 收缩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其中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b表示传出神经、a表示效应器. 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a表示效应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的b为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递质以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兴奋不能由B传到A。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完整的神经结构,如果切断c,刺激e处,肌肉不收缩,刺激b处肌肉要发生收缩。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反射弧结构、突触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33.下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____________。 (2)正常人饭后,胰静脉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由_________分泌的______________。 (3)受寒冷刺激时,若图中血管内的信号分子为促甲状腺激素,则分泌细胞是_____________ (填写内分泌腺名称),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 (4)饲喂动物 饲料中经常添加甲状腺激素,则该动物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____;若在饲料中添加促甲状腺激素饲喂给该动物,则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特异性受体 (2). 胰岛B细胞 (3). 胰岛素 (4). 垂体 (5). 甲状腺细胞 (6). 减少 (7). 基本不变 (8). 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通过饲喂会被蛋白酶催化分解,从而不能发挥作用。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 2、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进而降低血糖。 3、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详解】(1)据图分析,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与分泌物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2)正常人饭后,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进而降低血糖。 (3)在寒冷的刺激下,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 (4)甲状腺激素增多对垂体和下丘脑有反馈抑制的作用,使下丘脑和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促甲状腺激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如果饲喂会被消化液中的蛋白酶水解,不会发挥作用,所以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基本不变。 【点睛】本题考查信息传递、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掌握激素的使用方法,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饲喂。 34.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腹≥7.0 mmol/L,餐后2 h≥11.1 mmol/L,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__________、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并抑制__________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__________受抑制,使血糖浓度下降。 (2)据图初步判断__________是糖尿病患者,需复查血糖。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__________产生渴感,表现为多饮。 (3)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一次性摄糖过多 ②低血糖患者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答案】 (1). 氧化分解 (2). 肝糖原分解 (3). 胰高血糖素 (4). 甲、乙 (5). 大脑皮层 (6). ①④ 【解析】 【分析】 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上升。餐后12h,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 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 【详解】(1)正常人进食后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参与氧化分解,还可以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也可以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同时会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达到降血糖的目的。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进而引起血糖浓度下降。 (2 )由图可知,甲和乙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值,符合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故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复查。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从而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3)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糖;一次性摄糖过多也会出现暂时性尿糖;低血糖患者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不会出现尿糖;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不会引起尿糖;肾小管会重吸收水、葡萄糖、氨基酸等成分,若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则可能会出现尿糖。故选①④。 【点睛】糖尿病的病因大致分为三类:1缺乏胰岛素;2体内有胰岛素的抗体;3体内有胰岛素受体的抗体。第一种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2、3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35.下图为人体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⑥过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引起③与④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和内脏__________________,产热量增加。与此同时,皮肤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的分泌受②_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④的分泌受________控制。 (3)⑤是由________分泌,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 (2). 代谢活动增强 (3). 毛细血管收缩 (4). 促甲状腺激素 (5). 神经 (6). 下丘脑 (7). 促进水的重吸收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肾上腺素,⑤是抗利尿激素,⑥为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由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下丘脑。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代谢活动,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寒冷时的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炎热时的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 【详解】(1)在体温调节中,寒冷会刺激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过中枢的分析和综合,把兴奋传到皮肤、肾上腺,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从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骨骼肌、肝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多。 (2)③甲状腺激素分泌受到②促甲状腺激素的控制,肾上腺素的分泌受神经调节控制; (3)⑤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的,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点睛】易错点(难点):判断图中⑥的含义——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由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下丘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