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案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案 见《自学听讲》P219‎ 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 ‎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科学思维:①通过建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模型,培养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分析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动情况,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3.社会责任:运用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解决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中的一些问题。‎ ‎1.正确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结构。‎ ‎2.学会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1.根据实例,从组成成分入手,在分析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比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不同特点。‎ ‎3.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模型,理解并掌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4.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范围 ‎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生态系统与种群、群落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同一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 种群 。 ‎ ‎(2)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中所有种群的集合称为 群落 。 ‎ ‎(3)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称为 生态系统 。 ‎ ‎2.生态系统的种类 地球上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1)自然生态系统有: 海洋 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森林 生态系统、 草原 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等。 ‎ ‎  (2)人工生态系统有: 农田 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 ‎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 食物关系 而形成的联系,通常指捕食链。 ‎ ‎(2)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许多 食物链 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 营养结构 ,是生态系统 能量流动 和 物质循环 的渠道,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 ‎  易错点1 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常见误区归纳 提示 ‎ 错误说法 特例 细菌都是分解者 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的消费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 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或排遗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等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属于消费者 温度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水、空气、矿质元素属非生物成分的物质;光能、热能属非生物成分的能量 ‎  易错点2 误认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 ‎  提示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二是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最易遗漏的知识点。‎ ‎  易错点3 误认为食物网中“某营养级”的生物都是一个种群 ‎  提示 食物网中处于某营养级的生物有很多种群,甚至许多物种。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的原因正是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物种种类多,当一种生物灭亡时,其功能可由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取代。‎ ‎  易错点4 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六个易误点 提示 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②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不出现在食物链(网)中。‎ ‎③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 ‎④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的是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⑤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⑥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青蛙和蜘蛛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见《自学听讲》P220‎ 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2.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3.功能: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 ‎  4.分类:‎ 例1 (2018年长沙模拟)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 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 D.丁中CO2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解析 由题图可知,甲、丁为双向关系,且乙、丙、甲均指向戊,由此推断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丁为无机环境,戊为分解者,甲、乙、丙和戊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A项错误;分解者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也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B项正确;乙1、丙1间也存在竞争关系,C项错误;大量的氟利昂会导致臭氧层的破坏,D项错误。‎ 答案 B 例2 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D.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都是直接联系的,消费者可有可无 解析 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如蓝藻,但都是自养型生物,A项正确;有些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蜣螂、蚯蚓等,B项错误;有些细菌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等,C项错误;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消费者可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不是可有可无的,D项错误。‎ 答案 A 生态系统的结构 ‎  1.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包括:物质(水分、空气、无机盐等)和能量(阳光、热能等)。‎ 地位: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2)生产者:自养型生物。‎ 包括: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及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等。‎ 地位: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成分,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绿色植物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决定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大小。‎ ‎(3)消费者:异养型生物。‎ 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生物(如菟丝子、病毒等)。‎ 作用: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在生态系统稳态调节过程中能起到重要的杠杆作用,其营养关系越复杂,越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地位: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4)分解者:异养型生物。‎ 包括: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如乳酸菌、枯草杆菌等)、真菌(如酵母菌、蘑菇等)及腐食性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地位:与生产者一样,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桥梁,通过自身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的话,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5)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比较:‎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营养方式 自养型 异养型 异养型 主要生物 绿色植物 动物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作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分析 食物链 草兔狐狼 生态系 统的成分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 级别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所属类型 绿色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营养状况 自养 异养 异养 异养 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沿此渠道进行 ‎  ①营养关系:食物链中只存在捕食关系,即后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以前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为食,无寄生关系和腐生关系。‎ ‎②方向: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逆转,因此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的箭头,一定是从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的,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2)食物网分析 ‎①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的原因:‎ a.一种绿色植物可以被多种植食性动物所食。‎ b.一种植食性动物可吃多种植物,也可成为多种肉食性动物的捕食对象。‎ ‎②营养位置: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要根据其所在的具体食物链来确定,即从生产者数起。‎ ‎③种间关系: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即捕食和竞争。两种生物在同一条食物链中为捕食关系,在不同食物链中还可能因同食另一种生物为竞争关系。‎ ‎④生物种类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数量。‎ ‎⑤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相关生物数量的变化。‎ ‎  1.组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的判断 ‎(1)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确定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B、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若问D、A、B具体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主要为动物,B主要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营腐生生活的动物。‎ ‎(3)上图中D、A、B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生物。‎ ‎(4)关注几个“未必”和“一定”‎ ‎①生产者未必都是植物,植物未必都是生产者,消费者未必都是动物,动物未必都是消费者,分解者未必都是微生物,微生物未必都是分解者。‎ ‎②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 ‎(5)为什么说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 ‎①从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员的联系看: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员是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制约的。具体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而食物链的基础是绿色植物。‎ ‎②从形态结构来看:绿色植物决定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在生态系统中,动物和微生物都依赖绿色植物而生存,植物的空间分布支配着动物和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植物的结构越复杂,为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的生活环境就越多样,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就越丰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大,生态平衡也就越容易维持。‎ ‎③从能量流动来看:生态系统流动的能量基本来源是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没有绿色植物,消费者和分解者就不可能获得生命所必需的能量,所以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石。‎ ‎④从物质循环来看: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是沟通无机自然界与有机生物界的桥梁。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因此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最基本环节。‎ ‎  2.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 ‎(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则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少”。‎ ‎(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被捕食者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被捕食者先增后减再稳定”。‎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 ‎①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则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看见”。‎ ‎  3.食物链变式模型的分析 下图中,图1和图2都是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物的多少为依据,图1中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图2中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图3表示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在食物链中,甲是低营养级,乙是高营养级;图4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无机环境,其中食物链只包含A、B。‎ 例3 右图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填写成分:B    、C    。 ‎ ‎(2)B主要是指          。 ‎ ‎(3)    和    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填字母) ‎ ‎(4)图中最主要成分和最活跃的成分分别是     、    。(填字母) ‎ 解析 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因此图中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 答案 (1)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3)D B (4)D A 例4 (2018年鞍山模拟)下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只体现了2种成分 C.题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题图中的初级消费者只有植食性鸟 解析 分析图中的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A项错误;题图只体现了生产者、消费者2种成分,B项正确;题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4种,C项错误;初级消费者有植食性鸟和食草昆虫,D项错误。‎ 答案 B ‎1.(2016年海南高考)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是(  )。‎ A.田螺          B.小球藻 C.大肠杆菌 D.草鱼 解析 田螺和草鱼是消费者,靠现成的有机物为生,A、D项错误;小球藻是生产者,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B项正确;大肠杆菌是分解者,营腐生生活,D项错误。 ‎ 答案 B ‎2.(2015年全国Ⅱ高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B ‎3.(2017年江苏高考)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    演替。 ‎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    。 ‎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    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    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    。 ‎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两类不同纲的生物:    。 ‎ 解析  (1)荒地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故将荒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则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2)图中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和水草,昆虫以水草为食,故昆虫和杂食性鱼类之间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3)叫声属于物理信息。对蛙卵块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从“近岸”看,可进行等距取样。(4)水草死亡后,昆虫、蛙等迅速减少,与水草具有竞争关系的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分析题图可知:杂食性鱼类、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都既含初级消费者,又含次级消费者。若蛙类与猛禽之间存在1个营养级,则该营养级生物以蛙类为食,同时又被猛禽捕食,则该营养级中两类不同纲的生物为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等。‎ 答案 (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见《高效训练》P81‎ ‎1.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包含4条食物链 B.蛇和鹰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C.没有分解者,图中所示各食物链均不完整 D.图中最短的食物链为:草→鼠→蛇→鹰 解析 由图可知,图中的食物链分别是草→鼠→鹰;草→鼠→蛇→鹰;草→鼠→狐;草→兔→鹰;草→兔→狐,共5条,A项错误。鹰以蛇为食,为捕食关系;同时它们又处于同一营养级,都以鼠为食物,故又为竞争关系,B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C项错误。草→鼠→蛇→鹰为图中最长的食物链,D项错误。‎ 答案 B ‎2.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c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之间为捕食关系 D.a与c之间为竞争关系 解析 从图中只能判断出a与b、b与c之间为捕食关系(c→b→a),但图中三个种群之间构成的捕食关系并不一定是完整的食物链,可能没有显示生产者,故不能确定c就是生产者,且a与c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 C ‎3.某个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缸中只有1条食物链,共含有3个营养级。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 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解析 a的耗氧量随着时间变化,在8~15 h,有光照时释放氧气,应该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b的耗氧量>c的耗氧量,说明b是第二营养级,c是第三营养级。‎ 答案 D ‎4.在“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到别处,那么在短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①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减少 ②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④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 ⑤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 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⑥‎ 解析 在“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根据捕食关系分析,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到别处,那么在短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小鱼(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会增加,虾(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减少,水蚤(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增加,水藻(生产者,第一营养级)会减少。‎ 答案 B ‎5.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解析 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为分解者,可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项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项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D项错误。‎ 答案 D ‎6.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生态最敏感的地区。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物种之一,下图是与高原鼠兔有关的部分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鹰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是             。 ‎ ‎(2)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    ,其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若自然保护区内高原鼠兔起始年种群数量为52只,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增长率(λ)增长,那么X年后,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N=    。 ‎ ‎(3)若使用药物毒杀高原鼠兔,一段时间后高原鼠兔数量反而会爆发性增长,原因是                 。后来科研人员引入高原鼠兔的专一性寄生虫—艾美耳球虫,对高原鼠兔有较强的致死性,该地区高寒草甸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    。若干年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                。 ‎ 解析 (1)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鹰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即草→昆虫→高原鼠兔→鼬→鹰。(2)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群落,其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若自然保护区内高原鼠兔起始年种群数量为52只,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增长率(λ)增长,那么X年后,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N=52×(1+λ)X。(3)若使用药物毒杀高原鼠兔,会导致鼬、鹰等天敌的数量因缺少食物而大量减少,使得高原鼠兔的数量增加,因此一段时间后高原鼠兔数量反而会爆发性增长。艾美耳球虫对高原鼠兔有较强的致死性,引入艾美耳球虫后,该地区高寒草甸逐渐恢复稳定,其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若干年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高原鼠兔对艾美耳球虫的抗性增强。‎ 答案 (1)5 草→昆虫→高原鼠兔→鼬→鹰 (2)群落 丰富度 52×(1+λ)X (3)毒杀高原鼠兔后,会导致鼬、鹰等天敌因缺少食物数量大量减少,使得高原鼠兔的数量增加 负反馈调节 高原鼠兔对艾美耳球虫的抗性增强 ‎7.若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构成食物链(网),其能量调查如表所示:‎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107 kJ·m-2)‎ ‎2.50‎ ‎13.30‎ ‎11.80‎ ‎0.28‎ ‎250.00‎ 根据表格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甲一定是初级消费者 B.五种生物形成的食物链是戊→乙→丙→甲→丁 C.戊是生产者,丁是最高营养级 D.乙和丙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由于丙与乙所含能量的比值远远大于20%(接近1),因此二者为同一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B项错误;甲为次级消费者,A项错误;戊是生产者,丁是最高营养级,C项正确,乙和丙是竞争关系,D项错误。‎ 答案 C ‎8.下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 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加,沼蟹数量亦增加 D.若喷洒只能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 解析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被线虫捕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的食物;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都为第二营养级;大米草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用杀虫剂杀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的数量减少。‎ 答案 B ‎9.下图为某沙漠地区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的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B.蚂蚁的数量最多,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从个体角度分析,山狗个体体内贮存的能量最少 D.蜥蜴和蛇、蛇和山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相互的 解析 食物网中的生物不包括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B项错误;从个体角度分析,山狗个体体内贮存的能量不是最少的,C项错误;蜥蜴和蛇、蛇和山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相互的,D项正确。‎ 答案 D ‎10.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图乙和图丙表示野兔和灰鼠从不同牧草中获取食物比例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鹰属于    级消费者,调查草原中某种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  ‎ ‎(2)当因气候改变而出现蝗灾时,鹰的数量将    ,主要原因是                                         。  ‎ ‎(3)野兔和灰鼠的种间关系为    ,根据图乙和图丙分析这种关系在进化过程中    (填“变强”“不变”或“变弱”),两种生物中对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弱的是               。  ‎ 解析 (1)图甲中共有4条食物链,鹰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属于次级或三级消费者。调查草原中某种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2)当因气候改变而出现蝗灾时,牧草中的能量更多地通过较长食物链流向鹰,鹰获得的能量减少。(3)野兔和灰鼠有共同的食物,种间关系为竞争,据图乙和图丙可知,‎ 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越来越少,说明在进化过程中竞争强度逐渐变弱。灰鼠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少,说明灰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弱。‎ 答案 (1)次或三 样方法 (2)减少 牧草中的能量更多地通过较长食物链流向鹰,鹰获得的能量减少 (3)竞争 变弱 灰鼠 ‎11.研究人员在研究某湖泊生态系统时,对几种主要的生物进行了取样,测定其体内的汞含量,并对动物消化道内的食物成分进行了分析,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定样品 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 汞含量(mg/kg)‎ 乌鳢 鲢鱼 ‎78.00‎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00‎ 小球藻 ‎/‎ ‎3.00‎ 鲢鱼 水蚤 ‎10.00‎ 水蚤 小球藻 ‎5.00‎ 湖水 ‎/‎ ‎0.0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水生植物通过体表直接吸收汞,消费者则通过      关系积累汞。上表中的数据表明,营养级      ,生物体内汞含量越多。 ‎ ‎(2)请绘出表中所列生物形成的食物网。‎ ‎(3)从食物网中可以看出,      处于最高营养级,在淡水鱼类养殖中应该除去。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来看,其原理是 。 ‎ 解析 由各种生物的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可推出乌鳢与鲢鱼、河蚌与水蚤、河蚌与小球藻、鲢鱼和水蚤、水蚤和小球藻之间存在着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以此为依据可以构建食物网。食物网中无捕食乌鳢的动物,乌鳢处于最高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食物链越长,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损失的就越多;减少营养级的数量,就可以减少能量的损失,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 (1)捕食 越高 ‎(2)‎ ‎(3)乌鳢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减少营养级的数量,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2.某同学为了研究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对生物的污染情况,分别测定了池塘和草原生态系统中某金属元素在各种生物体内的质量分数,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回答问题:‎ 生物及环 境因素 重金属质量 分数/%‎ 生物及环 境因素 重金属质量 分数/%‎ 池塘水 ‎0.02‎ 土壤 ‎0.01‎ 浮游植物 ‎0.50‎ 猫头鹰 ‎12.00‎ 浮游动物 ‎2.00‎ 食虫鸟 ‎5.00‎ 大鱼 ‎10.00‎ 昆虫 ‎0.20‎ 小鱼 ‎5.00‎ 草 ‎0.02‎ ‎(1)请分别写出两个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池塘生态系统: 。 ‎ 草原生态系统: 。 ‎ ‎(2)重金属元素在这两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体内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 ‎ 。 ‎ ‎(3)出现这种现象,你认为合理的假设应当是 。 ‎ ‎(4)在上述池塘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 在上述草原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是 。 ‎ ‎(5)人如果误服重金属盐会引起中毒,原因是          ,采取解毒的相应措施是可服用大量的     (多选)。 ‎ A.水 B.食盐水 C.牛奶 D.蛋清 E.豆浆 解析 不能被分解的重金属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加的,有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含有的重金属元素越多。人如果误服重金属盐会引起中毒,其原因是重金属盐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失活;相应的解毒措施是服用蛋白质类物质。‎ 答案 (1)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 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 (2)营养级越高,体内含有的重金属元素越多 (3)在生物体内重金属元素不能被分解,有生物富集的现象 (4)浮游植物 昆虫、食虫鸟、猫头鹰 (5)重金属盐能使人体内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生理活性 C、D、E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