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打靶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线粒体等结构。下面对其描述错误的是( ) A. 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DNA B. 成熟的红细胞内不产生ATP C. 成熟的红细胞不会被DNA病毒侵染 D. 成熟的红细胞不再合成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DNA。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们通过分解葡萄糖释放能量。运输氧气,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运输二氧化碳时呈暗紫色,运输氧气时呈鲜红色。 【详解】A. 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故无DNA ,A正确; B. 成熟的红细胞仍然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B错误; C. 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与DNA复制、转录及翻译有关的酶,而D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增殖时需要这些酶,故DNA病毒不侵染成熟的红细胞,C正确; D. 成熟的红细胞不再能进行转录、翻译,不再合成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成熟的红细胞的特征,考查病毒侵染细菌的原理,考查转录、翻译的过程。 2.如图为豌豆种子萌发时吸水和呼吸的变化(呼吸熵RQ: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或摩尔数之比),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0—12h,种子通过胚根的渗透作用迅速吸水 - 27 - B. 0—24h,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RQ>1 C. A点时,种子无氧呼吸速率和有氧呼吸速率相等,RQ=1 D. 48h时,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底物只有糖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曲线图分析可知:种子萌发初期,细胞大量吸水,几乎不消耗氧气,种子进行无氧呼吸;胚根长出时,氧气消耗明显增多,有氧呼吸增强,释放的二氧化碳增多。 【详解】A、干种子的细胞中没有大的液泡,所以0−12h,种子通过胚根的吸胀作用迅速吸水,A错误; B、0−24h,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多于吸收的氧气,所以RQ>1,B正确; C、A点时,释放的二氧化碳等于吸收的氧气,所以种子不进行无氧呼吸,只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48h时,释放的二氧化碳少于吸收的氧气,所以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底物不仅仅是糖类,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种子萌发时吸水和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 3.下表是某中年人体检报告单的部分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代号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AFP 甲胎蛋白 26.31↑ 0~13.4 CEA 癌胚抗原 1.69 0~5 A. 该人甲胎蛋白超标,应做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出现了癌细胞 B. 与CEA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C. 细胞在癌变过程中AFP过高可能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异常导致的 D. 由于细胞膜上AFP的增多,使得癌细胞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 - 27 -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A、在检查癌症的验血报告单上,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检测项目,如果这些指标超过正常值,应做进一步检查,以确定体内是否出现了癌细胞,A正确; B、CEA是癌变细胞产生的一种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功能有关,B正确; C、细胞在癌变过程中产生AFP、CEA等物质可能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发生异常所致,C正确; D、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D错误。 故选D。 4.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下图是某一先天性肌强直家系的系谱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 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C. 据图判断,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ker病 D. Ⅲ-5与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婚配,后代一定患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可以推测Becker - 27 - 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同为常染色体遗传病,或者同为X染色体上的遗传传病。假设Becker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Ⅱ2生出的Ⅲ2一定为患者,与系谱图不符,则推测Becker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推测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同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即Becker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Thomsen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均是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等位基因一般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所以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A正确; B、若Becker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Ⅱ2生出的Ⅲ2一定为患者,与系谱图不符,则推测Becker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又因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推出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 C、据分析可知,Becker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Thomsen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图可知,该系谱图中每代都有患者,最可能是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即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ker病,C正确; D、若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是Becker病,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可以确定其为隐性纯合子(aa),Ⅲ-5为杂合子(Aa),因此,二者结婚可以产生不患病(aa)的后代,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再结合遗传系谱图作答。 5.一种深海火山噬菌体基因组编码的DNA聚合酶(Nrs1DNA聚合酶)识别复制起点后,在解旋酶和DNA结合蛋白的帮助下,能以dNTP为原料直接合成子链,完成DNA的单向复制,而真核生物则采取多起点双向复制的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向复制和双向复制都是半保留复制 B. NrS1DNA聚合酶与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结构相同 C. NrS1DNA聚合酶催化DNA复制时不需要引物 D. NrS1DNA聚合酶可以简化PCR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半保留复制是DNA复制的模式。亲代DNA - 27 - 双链分离后的两条单链均可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复制完成后的子代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与亲代DNA分子相同,但子代DNA分子的双链一条来自亲代,另一条为新合成的链,故称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A、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保证了DNA的亲子代关系,是DNA复制的模式,无论单向复制还是双向复制,均为半保留复制,A正确; B、NrS1DNA聚合酶催化DNA单向复制,与DNA聚合酶催化结果不同,即两种酶所起的作用不同,所以两种酶结构不同,B错误; C、Nrs1DNA聚合酶识别复制起点后,能以dNTP为原料直接合成子链,所以不需要引物参与,C正确; D、由于Nrs1DNA聚合酶不需要引物即可开始DNA复制过程,若以其作为PCR过程中的工具酶,可以不加入引物,从而简化PCR过程,D正确。 故选B。 6.鲍曼不动杆菌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增强,将可能进化成“超级细菌”,对其引起的疾病的针对性治疗变得日益困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抗药性是随环境改变而产生的适应性突变 B. 鲍曼不动杆菌与抗药性有关的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其产生抗药性 C. 鲍曼不动杆菌进化成“超级细菌”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D. 人工选择作用导致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基因突变产生的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详解】A、鲍曼不动杆菌产生抗药性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A错误;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鲍曼不动杆菌与抗药性有关的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其产生抗药性,B错误; C、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下,含抗药性突变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存活下来并不断繁殖,不含抗药性突变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会被淘汰,该过程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抗药性的形成是经过抗生素长期的自然选择,使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 27 - D错误; 故选C。 7.中科院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机制做出了全新阐述,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和退热药的使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病后的发烧总是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B. 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C. 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作用 D. 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2、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详解】A、人生病后持续高热发烧可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可能会导致免疫力下降,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 C、退热药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发挥调节体温作用的,C正确; D、机体清除外来病原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错误。 故选C。 8.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甲状腺对幼小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观察指标 实验组 ① 切除甲状腺 幼小动物生长发育情况 ② 切除甲状腺十注射甲状腺激素 对照组 ③ 不做任何处理 - 27 - ④ 只进行相关手术不切除甲状腺 A. 实验组②中甲状腺激素只能通过注射补充,不能通过饲喂补充 B. 该实验用蝌蚪作为实验材料比用小鼠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指标更明显 C. 若①组停止发育,③④组正常发育,则直接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 D. 该实验能说明甲状腺是内分泌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调节又称为内分泌调节,是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通过体液的传送而发挥调节作用的一种调节方式。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机体产热增多,促进生长发育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 【详解】A、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为氨基酸衍生物,可以饲喂,A错误; B、蝌蚪为变态发育,从蝌蚪发育为青蛙,现象更加明显,B正确; C、①③④组对照,直接说明的是甲状腺在动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①②③④组共同分析才能说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C错误; D、该实验现象只能说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无法说明甲状腺是内分泌腺,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以实验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的理解,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能力。 9.植物在遇到干旱时,叶片表面的气孔会关闭,以减少水分蒸腾,科学家发现在气孔关闭过程中,组成气孔的两个保卫细胞中的脱落酸和活性氧含量升高,参与脱落酸和活性氧合成的基因表达增加,液泡中的Ca2+外流到细胞质,细胞膜上向细胞外运输C1-和K+的离子通道的活性增加,向细胞内运输K+的离子通道活性降低。用抑制外向K+通道活性的化合物处理叶片后,气孔不能有效地关闭。基于以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保卫细胞内脱落酸含量的增加可能是气孔关闭的原因 B. 细胞质中的K+的外流是气孔关闭的原因之一 - 27 - C. 气孔关闭是因为细胞质中的C1-的外流、液泡内的Ca2+流入细胞质而引起的 D. 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影响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气孔关闭时,脱落酸和活性氧含量升高,液泡中的Ca2+外流到细胞质,细胞膜上向细胞外运输Cl-和K+的离子通道的活性增加,向细胞内运输K+的离子通道活性降低,这些情况是在气孔关闭的过程中发生的,说明它们可能是气孔关闭的原因,如果要证明其是否与气孔关闭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明。用抑制外向K+通道活性的化合物处理叶片后,气孔不能有效地关闭,这说明气孔关闭和钾离子外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详解】A、气孔关闭过程中,保卫细胞内的脱落酸含量升高,说明保卫细胞内脱落酸含量的增加可能是气孔关闭的原因,A正确; B、用抑制外向K+通道活性的化合物处理叶片后,气孔不能有效地关闭,这表明细胞质中的K+的外流是气孔关闭的原因之一,B正确; C、气孔关闭时,细胞内会发生细胞质中的Cl-的外流、液泡内的Ca2+流入细胞质,但是题干中没有用以证明气孔关闭与它们有关的信息,C错误; D、气孔关闭过程中,“参与脱落酸和活性氧合成的基因表达增加”,说明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影响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引起生物学效应,D正确。 故选C。 10.某校学生在长白山地区种植过人参的撂荒地进行调查。在撂荒 6 年、8 年、9 年的样地得到草本植物的密度(株/m2)并发现撂荒第 9 年的样地木本植物已经占据上层空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撂荒年限 飞蓬 青蒿 兴安毛连菜 野大豆 石竹 问荆 灯心草 翼果薹草 鼠掌老鹳草 薹草 稗草 宽叶薹草 蕨类 6 年 34 225 19 247 319 245 585 33 0 0 0 0 0 8 年 14 67 190 45 11 1 0 0 52 1579 884 0 0 9 年 92 44 14 195 0 27 185 0 89 527 0 204 20 - 27 - A. 选取样地时,应注意坡度、坡向等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 B. 随撂荒年限延长,群落垂直结构逐渐趋于复杂 C. 各样地内物种多样性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D. 表中数据应是同一样地同一样方多次调查数据的平均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群落位于种植过人参的撂荒地,属于次生演替。由题表分析可知,第六年的优势物种为灯心草,第八年的优势物种为薹草,第九年的优势物种为仍为薹草,但对比第八年数量降低。 【详解】A、实验调查不同撂荒年限样地中植物生长情况时,需要保持样地坡度、坡向等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A正确; B、据题意可知,撂荒第9年的样地木本植物已经占据上层空间,说明随撂荒年限增长,群落的垂直结构趋于复杂,B正确; C、由题表可知,撂荒年限从6年到9年,样地内的物种丰富度增加,说明物种多样性同样在增加,C正确; D、实验选用了不同撂荒年限的样地,用样方法选取多个样方,表中每一行数据数据应是同一样地多个样方调查数据的平均值,D错误; 故选D。 11.大根兰是分布于我国云贵地区的一种完全异养型兰科植物。完全异养型兰科植物的直接营养来源是菌根真菌。菌根真菌可以从邻近木本植物获取其光合产物,也可以分解枯木和残叶等,并将营养物质传递给兰科植物。由此无法推断出( ) A. 异养型兰科植物的间接营养来源是邻近植物 B. 异养型兰科植物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C. 异养型兰科植物具有菌根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异养型兰科植物和菌根真菌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 27 -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完全异养型兰科植物的营养来源是菌根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有机物,属于消费者。菌根真菌可以从邻近木本植物获取其光合产物,属于消费者,也可以分解枯木和残叶等,又属于分解者。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异养型兰科植物的直接营养来源是菌根真菌,而菌根真菌的营养来源是邻近植物和枯木、残叶,因此可以说异养型兰科植物的间接营养来源是邻近植物,A正确; B、异养型兰科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不属于生产者,B错误; C、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异养型兰科植物具有菌根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异养型兰科植物和菌根的关系为互利共生,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B。 12.光脱色恢复技术是细胞学上研究膜蛋白或膜的特性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用荧光素标记质膜蛋白或膜脂,然后用激光束照射细胞表面某一区域,使被照射区的荧光淬灭变暗形成一个漂白斑。一段时间后,淬灭区域的亮度逐渐增加,最后恢复到与周围的荧光强度相等。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技术与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都能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 根据荧光恢复的速度可以推算出质膜蛋白扩散速度,该速度比蛋白质在水溶液中扩散速度快 C. 若用药物抑制细胞能量转换而对荧光恢复速度没有影响,则说明质膜蛋白的运动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D. 若用荧光抗体标记特异的质膜蛋白,则有的漂白斑可以恢复亮度,有的不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用荧光素标记该动物细胞,是荧光素能与细胞膜的某种组成成分结合。某区域荧光斑点消失后能够恢复,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的流动速率。 【详解】A、该技术与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都能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正确; B、根据荧光恢复速度可推算细胞膜中蛋白质分子运动速度,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在质膜上的运动速度比在水溶液中扩散速度快,B错误; C、若用药物抑制细胞能量转换,而荧光恢复速度没有影响,则说明质膜蛋白的运动不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 27 - D、因为绝大多数膜蛋白能运动,所以用荧光抗体标记特异的质膜蛋白,会出现有的漂白斑可以恢复亮度,有的不能,D正确。 故选B。 13.下列与食品生产、储存和使用等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杂菌不耐酸是泡菜不易腐败的原因之一 B. 食品包装上的胀袋勿食是指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产气 C. 新冠病毒会在熟食中大量繁殖,因此要进行核酸检测 D. 食用含有抗性基因的水果玉米可以增强人体抗性能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胀袋的原因:食品自身原因如食品杀菌不彻底、干燥食品没有充分干燥等,在微量氧气或高湿度环境下,微生物繁殖,易导致发霉、霉变、涨袋的问题。质量不合格的外包装可使氧气或水蒸气进入成品包装内部,促进微生物繁殖,导致食品发霉、霉变、胀袋。 【详解】A、泡菜发酵过程中pH会逐渐降低,抑制杂菌生长,A正确; B、微生物乳酸发酵不会产气,B错误; C、新冠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C错误; D、水果玉米的抗性基因只对该玉米有效,且其表达产物进入人体后会被消化,D错误。 故选A。 14.我国科学家成功将卵巢颗粒细胞重编程为具有生殖系转移能力的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而分化为卵子,并通过正常受精获得健康小鼠。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类似于再分化,其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B. 过程②表示减数分裂,GV卵母细胞不具备受精能力 C. 过程③,受精后的X细胞会再释放出一个极核 D. 上述过程中涉及的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属于细胞工程 【答案】B - 27 -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①类似于脱分化过程;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④表示体外受精。 【详解】A、过程①类似于脱分化,其目的是恢复全能性,A错误; B、过程②表示减数分裂,GV卵母细胞不具备受精能力,其分裂形成的X细胞才具备受精能力,B正确; C、过程③,受精后的X细胞会再释放出一个极体,而不是极核,C错误; D、上述过程中涉及的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属于胚胎工程,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卵细胞的发生过程,掌握体外受精技术及其应用,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选择题: 15.如图所示,载体蛋白1和载体蛋白2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完成相应物质的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过程体现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结构特点 B. 图中细胞对C6H12O6和K+的吸收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C. 图中细胞的胞外pH高于胞内pH D. 图中载体蛋白有的具有催化剂的功能 【答案】A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载体蛋白1在Na+-K+泵转运离子的同时又把Na+和葡萄糖运进细胞内,而载体蛋白2在Na+-K+泵转运离子的同时又把Na+转运到细胞内,把氢离子运出细胞。 【详解】A、图中所示物质的运输依靠特定的载体完成,说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A错误; - 27 - B、图中细胞对C6H12O6的吸收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动力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K+的吸收方式属于主动运输,能量来源于ATP水解,B正确; C、图中氢离子的运输是主动运输,动力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说明细胞外氢离子浓度高,则胞外pH低于胞内pH,C错误; D、“Na+-K+泵”具有ATP酶活性,所以Na+-K+泵既有运输功能,又有催化功能,D正确。 故选AC。 【点睛】本题考查了跨膜运输方式,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难度不大。 16.SIRT1基因被称为长寿基因,SIRT1蛋白对于延缓内皮细胞衰老,改善因衰老而引起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研究白藜芦醇对人内皮细胞衰老凋亡、 SIRT1基因的影响的部分实验结果如下图。其中P1~P35是指体外培养的人内皮细胞的传代次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内皮细胞传代培养时,需使用胰蛋白酶处理贴壁生长的内皮细胞 B. 随传代次数增加,人内皮细胞内自由基减少,SIRT1表达水平降低 - 27 - C. 对照组应使用等量清水处理人内皮细胞,温度等与实验组保持一致 D. 适当浓度的白藜芦醇可以降低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的凋亡率 【答案】AD 【解析】 【分析】 图1表示随着细胞传代次数增加,细胞凋亡百分率增加。图2表示随着细胞传代次数增加,SIRT1基因的表达水平先是增加然后降低。图3表示在白藜芦醇的干预下,人内皮细胞中SIRT1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 【详解】A、人内皮细胞传代培养时,需使用胰蛋白酶处理贴壁生长的内皮细胞,使其分散,A正确; B、细胞衰老的假说之一是自由基学说,随传代次数增加,人内皮细胞凋亡率增加,说明细胞衰老增加,即细胞内自由基增加,SIRT1表达水平降低,B错误; C、对照组应使用等量生理盐水处理人内皮细胞,温度等与实验组保持一致,C错误; D、结合图1和2可知,SIRT1基因表达水平高时,细胞凋亡率低,由图3可知,干预组的细胞内SIRT1基因表达水平升高,说明适当浓度的白藜芦醇可以降低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的凋亡率,D正确。 故选AD 17.某科研人员在某地区野生型果蝇(正常眼色)种群中发现两只突变型褐眼雌果蝇,分别记为果蝇A和果蝇B。为研究果蝇A和果蝇B的突变是否为同一突变类型,进行了如下实验(突变基因均能独立控制褐色素的合成而表现褐眼)。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组别 亲本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A×纯合正常雄果蝇 40正常(♀):38褐眼(♀):42正常(♂) 实验二 B×纯合正常雄果蝇 62正常(♀):62褐眼(♀):65正常(♂):63褐眼(♂) 实验三 实验二的子代褐眼雌、雄果蝇互相交配 25正常(♀):49褐眼(♀):23正常(♂):47褐眼(♂) A. 果蝇A发生了隐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27 - B 果蝇B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 果蝇A、B为不同的突变类型,突变后的基因均有一定的致死效应 D. 让果蝇A与实验二中F1代褐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出现褐眼果蝇的概率是2/3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实验一果蝇A与纯合正常雄果蝇,后代雌性一半正常,一半褐眼,而雄性只有雌性的一半,且表现为正常,说明果蝇A发生的突变是显性突变,且该突变具有致死效应,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实验二与实验三中子代眼色性状与性别无关,说明果蝇B的突变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实验二中F1褐眼雌雄果蝇互相交配,后代正常:褐眼=1:2,说明显性纯合致死,即果蝇B发生的突变是显性突变,该突变也具有致死效应。 【详解】A、假设与果蝇A的表现型相关的基因用A和a表示。若果蝇A发生了隐性突变,且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果蝇A的基因型为XaXa,纯合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子代雌蝇(XAXa)全为正常眼,雄蝇全为褐眼(XaY),与实验一信息不符,A错误; B、若果蝇B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果蝇B的基因型为Aa,纯合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则子代雌、雄果蝇中正常眼∶褐眼=1∶1,与实验二信息相符,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果蝇A、B为不同的突变类型,突变后的基因均有一定的致死效应,C正确; D、实验一中子代雌性:雄性=2:1,且雌性个体中正常:褐眼=1:1,可知果蝇A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该突变具有致死效应;假设与果蝇B的表现型相关的基因用B和b表示,若上述突变基因均能独立控制褐色素的合成而表现褐眼,则果蝇A的基因型为bbXAXa,实验二中F1褐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二者杂交,因XAY致死,所以后代出现褐眼果蝇的概率是1-1/2bb×(1/3XaXa+1/3XaY)=2/3,D正确。 故选BCD。 【点睛】解题的切入点为题文中的关键词“野生型果蝇(正常眼色)种群中发现两只突变型褐眼雌果蝇”和表格中显示的各杂交组合中“亲本的表现型、F1的表现型及性状分离比”,由此判断果蝇A和果蝇B的基因突变类型、突变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自设基因符号,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8.2020年5月22 - 27 - 日,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在线刊登了中国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腺病毒疫苗I期人体(108位志愿者)试验临床数据结果:安全、能诱导免疫反应。重组腺病毒疫苗是一种重组的基因工程产品,用不会使人体致病的腺病毒作为载体,把克隆出来的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介导新冠病毒感染细胞的成分)基因装入载体腺病毒,注入人体,进入人体细胞,表达出S蛋白,刺激人体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重组腺病毒疫苗包括S蛋白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B. 重组腺病毒疫苗能使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 重组腺病毒疫苗引发的体液免疫中有吞噬细胞、T细胞的参与 D 重组腺病毒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后相应淋巴细胞增多,细胞周期将变长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编码新冠病毒的S蛋白不具有感染性,但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腺病毒不会使人致病,可将克隆出来的编码新冠病毒S蛋白(介导新冠病毒感染细胞的成分)基因装入载体腺病毒,注入人体,进入人体细胞,表达出S蛋白,刺激人体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 【详解】A、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至少包括目的基因(S蛋白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A正确; B、由于病毒需要寄生在细胞内,且S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的,所以重组腺病毒疫苗能使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正确; C、重组腺病毒疫苗引发的体液免疫中有吞噬细胞(处理抗原)、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参与,C正确; D、重组腺病毒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后相应淋巴细胞增多,细胞周期将变短,D错误。 故选ABC。 19.科学家在深海中的火山口周围发现了热泉。经过对热泉生态系统的研究,科学家认为热泉口的环境与地球上早起生命所处的环境相似。热泉喷出的海水中富含硫化氢和硫酸盐,硫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CO2来制造有机物。管蠕虫吞入硫细菌形成细菌囊,并不断将从海水中吸收的硫化氢等物质输送给囊中硫细菌,同时也从硫细菌获取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硫细菌是自养生物,硫细菌与管蠕虫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B. 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助于了解生命的起源 - 27 - C.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主要是硫化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 D. 硫细菌与硝化细菌同化作用类型相同,都属于生产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 硫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说明硫细菌是该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它异养生物的生存提供有机物。 【详解】A、硫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和还原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故同化作用类型是自养型;而“管蠕虫吞入硫细菌形成细菌囊,并不断将从海水中吸收的硫化氢等物质输送给囊中硫细菌,同时也从硫细菌获取能量”,说明硫细菌与管蠕虫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A错误; B、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助于了解生命的起源,B正确; C、深海中几乎无光,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主要是硫化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C正确; D、硫细菌与硝化细菌都是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D正确。 故选A。 20.大肠杆菌的体积通常在0.5~3μm,为分离获得某噬菌体,实验操作如下图。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选择污水,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大肠杆菌,容易分离获得 B. 离心是为了促进噬菌体和大肠细菌的分离 C. 孔径0.22μm,是为了过滤大肠杆菌和其他细菌 D. 过程①表示稀释涂布平板法,结果表明滤液中含有噬菌体 【答案】CD 【解析】 【分析】 图中实验是为了分离噬菌体,因此第一步中使用污水的目的是为实验提供噬菌体.步骤B为高速离心,目的是促进杂质分离。 【详解】A、选择污水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噬菌体,A错误; - 27 - B、离心是为了得到含大肠杆菌和噬菌体的上清液,B错误; C、孔径0.22μm,大肠杆菌无法通过,C正确; D、过程①表示稀释涂布平板法,结果出现噬菌斑,表明滤液中有噬菌体,D正确。 故选CD。 三、非选择题: 21.为提高粮食产量,研究人员以390μmol/mol的大气CO2浓度和自然降水条件为对照组(C390+W0组),分别研究CO2浓度升高至550μmol/mol(C550+W0组)和降水增加15%(C390+W15组)对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叶肉细胞中部分代谢过程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和适当增加降水量可增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推测适当增加降水量可能使气孔的开放度提高,从而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以充分利用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__,提高净光合速率。 (2)P为C390+W0组曲线上的点,在该光照强度下,_________________对净光合作用的促进更显著。若增加光照强度,则P点向_______(填“左下”“右上”或“不变”)移动。 (3)据图2可知,在光合作用中R酶催化C5与CO2形成_____进而合成C3被还原。当CO2/O2较低时R酶还可以催化C5和O2反应生成1分子C3和1分子2-磷酸乙醇酸,后者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转换为________后经载体T离开叶绿体,再经过叶绿体外的代谢途径转换为甘油酸回到叶绿体。 - 27 - (4)经测定由叶绿体外的代谢途径回到叶绿体中的碳有所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图2,提出提高光合效率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条)。 【答案】 (1). 适当提高CO2浓度、增加光照强度(写出CO2或光照强度其中一点增加的趋势就给分) (2). [H]、ATP (3). 增加15%的降水量(降水量增加15%,三点写出即可,顺序可颠倒) (4). 右上 (5). 3—磷酸甘油酸 (6). 乙醇酸 (7). 叶绿体外的代谢途径会产生CO2释放出去(未回到叶绿体再利用)(答到CO2释放出去、CO2出去了、CO2未回到叶绿体就给分) (8). 敲除T蛋白基因或使用抑制剂降低T蛋白的活性、设法将释放的CO2回收到叶绿体中、适当增加CO2浓度(或提高CO2/O2的比值)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三条曲线表明适当增加降水可提高气孔的开放度,增加植物CO2的摄入量,进而提高净光合速率,仅升高CO2浓度对净光合速率的促进作用没有增加降水量对植物净光合速率的提升明显。图2中在叶绿体基质中,R酶可催化C5与CO2形成3—磷酸甘油酸进而合成C3,再被还原成(CH2O)。氧气浓度过高的条件下,R酶还可以催化C5和O2反应生成1分子C3和1分子2—磷酸乙醇酸,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图1中三组实验结果曲线都显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都是先增加后趋向稳定;C390+W0组与C390+W15组对照,显示适当增加降水量可提高植物的净光合速率;C390+W0组与C550+W0组对照,显示适当提高CO2浓度可提高净光合速率。三组实验对照,说明适当提高CO2浓度、增加光照强度和适当增加降水量可增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可能的原因是适当增加降水量蒸腾作用增强,可提高植物气孔的开放度,增加植物对CO2的吸收量,以充分利用光反应产生的[H]、ATP提高净光合速率。 (2)P点时,同一光照强度下C390+W15组净光合速率大于C550+W0组,C550+W0组大于C390+W0组,说明在该光照强度下,增加15%的降水量比适当提高CO2浓度对净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若增加光照强度,植物净光合作用增强,P点会向右上方移动。 (3)由题图2细胞代谢途径可知,在叶绿体基质中,R酶催化C5与CO2形成3—磷酸甘油酸进而合成C3,再被还原成(CH2O)。氧气浓度较高的条件下,R酶还可以催化C5和O2反应生成1分子C3和1分子2—磷酸乙醇酸,2—磷酸乙醇酸转换为乙醇酸经载体T离开叶绿体,参加叶绿体外的代谢途径。 (4 - 27 - )经测定由叶绿体外的代谢途径回到叶绿体中的碳有所减少,据图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叶绿体外的代谢途径产生的CO2释放出去了。依据图2,提出提高光合效率的方法:敲除T蛋白基因或使用抑制剂降低T蛋白的活性、设法将释放的CO2回收到叶绿体中、适当增加CO2浓度(或提高CO2/O2的比值)。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光合作用过程的光反应与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及场所,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并学会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利用有效信息进行推理、综合解答问题。该题的关键是学会看题图中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细胞代谢途径,结合具体情境答题。 22.为治理小清河被污染水体,科研人员通过引进河水、设计湿地景观、优化植物种植等,建成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锦云湖公园(如图),其中箭头代表水流方向,折水涧为阶梯式进水道,河水由此引入该系统。一段时间后,污染的水体环境明显改善,而且对引进的河水也有了一定的净化作用。请回答: (1)不同区域选择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在净化水体的同时又能美化环境,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原理。在该湿地景观公园中,A区域中以挺水植物芦苇为主,B、C区域以沉水植物伊乐藻、苦草为主,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2)A区域种植芦苇能通过以下途径净化水体:①通过阻挡、吸附等使污染物沉降;②通过增加水中________,使微生物分解增强;③通过___________,抑制水体中藻类繁殖。 (3)若该湿地公园对引进的河水有净化作用,则与进水口水样相比,出水口水样中________。 ①总氮磷含量下降②浮游生物数量较多③有毒物质减少④溶解氧上升 【答案】 (1). 整体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 (2). 水平 (3). 溶氧量(或氧,或氧气) (4). 遮光(或减弱光照)和吸收N、P等矿质元素 (5). ①③④ 【解析】 【分析】 - 27 - 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详解】(1)生态工程所遵循的整体性原理的意义在于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同时为解决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还应兼顾各种生物的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受能力,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即协调与平衡原理。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现镶嵌分布,A、B、C区域是不同地段,上面主要生长的植物不同,所以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2)A区域种植芦苇能通过以下途径净化水体:①通过阻挡、吸附等使污染物沉降;②通过增加水溶氧量,使微生物分解增强;③通过遮光(或减弱光照)和吸收N、P等矿质元素,抑制水体中藻类繁殖。 (3)若该湿地公园对引进的河水有净化作用,则与进水口水样相比,出水口水样中总氮磷含量下降、浮游生物数量较少、有毒物质减少、溶解氧上升。 故选①③④。 【点睛】生态工程的建设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生物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 23.水稻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两用核不育系水稻(夏季高温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秋季低温条件下,恢复育性可以自交产生籽粒)在农业上与正常水稻杂交,用于生产高产杂交水稻。 (1)现有两个两用核不育系的水稻,其雄性不育的起点温度分别为23.3℃和26℃。在制备高产水稻杂交种子时,由于大田中环境温度会有波动,应选用雄性不育起点温度为______℃的品系,原因是_____________。 (2)用A与H(正常水稻)获得两用核不育系水稻A和持续培育高产水稻的方法是________。(用遗传图解表示并标明适用的温度条件) (3)在两用核不育系大田中偶然发现一株黄叶突变体X。 ①将突变体X与正常水稻H杂交,F2群体黄叶植株占1/4。由此推测,突变黄叶与正常绿叶这对相对性状是由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________定律。 ②为确定控制黄叶基因的位置,选用某条染色体上的两种分子标记(RM411和WY146),分别对F2的绿色叶群体的10个单株(10G)和黄色叶群体10个单株(10Y)进行PCR,之后对所获得的DNA进行电泳,电泳结果可反映个体的基因型。M为标准样品,结果如下图所示。 - 27 - 从上图可以看出,每图的10G个体中的基因型为_______种,其中_______(填写“图1”或“图2”)的比例与理论比值略有不同,出现不同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每图中10Y的表现均一致,说明两个遗传标记与黄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4)与普通两用核不育系相比,利用此自然黄叶突变体培育出的黄叶两用核不育系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3.3 (2). 不育起点温度越低,授粉时出现雄性可育的情况越少,不易出现自交和杂交种混杂的现象 (3). (4). 一 (5). 分离 (6). 2 (7). 图1 (8). 待测样本数少 (9).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10). 在苗期可筛选出杂交种中混有的自交种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两用核不育系水稻在温度不同时育性不同,故可利用该特性进行高产植株的选择及培育。 识图分析可知,图1中和图2中电泳结果显示,10G个体中条带分布类型有2中,即对应的基因型为2种。图1中10G个体中2种不同条带的比例为2:3,图2中10G个体中2种不同条带的比例为3:7。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两用核不育系水稻低温条件下,恢复育性可以自交产生籽粒,因不育起点温度越低,授粉时出现雄性可育的情况越少,不易出现自交和杂交种混杂的现象,故应选择雄性不育的起点较低的温度23.3℃。 (2)在高温条件下,以A为母本,H为父本进行杂交,收获A植株上所结的种子即为生产中所用杂交种;因A为两用核不育系,在秋季低温条件下,恢复育性可以自交产生籽粒,故可在低温条件下使其自交,收获种子,以备来年使用,故遗传图解可表示如下: - 27 - (3)①将突变体X与正常水稻H杂交得F1均为绿叶,则绿叶为显性性状,F1自交得F2群体中绿叶、黄叶之比为3:1,可进一步确定绿叶为显性性状,黄叶为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F1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②从上图中条带分布可知,每图中10G个体中条带分布类型有2中,故对应的基因型为2种;据上述分析可知,10G个体为绿色植株,其中的基因型为应为杂合子:纯合子=2:1,据图可知图1的比例为2:3,与理论比值略有不同;出现不同的最可能原因为待测样本数少(10个单株)所致;据图可知每图中10Y的表现均一致,说明两个遗传标记与黄叶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4)因黄色植株性状较为明显,故与普通两用核不育系相比,利用此自然黄叶突变体培育出的黄叶两用核不育系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优势是在苗期即可筛选出杂交种中混有的自交种。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育种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常见的分离比,把握育种的方法和过程。解答此题需要充分了解题干信息“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的特性,并结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分析作答。 24.热性惊厥(FC)是指当患儿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导致体温在38~40℃时发生的惊厥。与小儿脑发育不成熟、神经细胞结构简单、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平衡等有关。分析回答问题。 (1)当机体发热时,神经细胞的代谢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高级神经中枢______产生强烈的放电,患儿全身或局部出现肢体抽搐等现象。 (2)脑中约60~70%的突触利用谷氨酸作为主要的神经递质,患儿高热时神经细胞会释放大量的谷氨酸,下图为其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 - 27 - ①大量的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A受体结合,促进大量Ca2+进入细胞内,激活__________进而产生过量的NO,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同时使神经与肌膜对_________通透性增高引发动作电位,导致惊厥发作。 ②正常生理状态下,当细胞内Ca2+过多时,通过_________(结构)逆浓度将过多的Ca2+排出,以避免可能引起的神经细胞衰老或死亡。 (3)长期的反复发生的FC可移行为癫痫(EP),通过对156例FC患儿的脑电图(EEG)进行分析,得到FC的临床与EEG分析如下表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体温/℃ FC发作 EEG检查 年龄/岁 ≤38.5 >38.5 首次 反复 二周内 二周后 ≤3 >3 EEB正常例数 10 101 74 27 45 65 100 11 EEG异常例数 15 30 24 31 34 11 28 17 合计 25 131 98 58 79 77 128 28 ①首次发作体温越低,FEG异常率越高 ②FC患儿年龄越大,EEG异常检出率越低 ③若二周后EEG检查仍然异常,则需进一步治疗以避免FC可能移行为EP ④减少长期的反复发生的FC对EP的预防有一定的价值 【答案】 (1). 大脑皮层 (2). 一氧化氮合酶 (3). 钠离子 (4). 钙泵 (5). ①③④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体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变化的刺激→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 27 - 【详解】(1)当机体发热时,神经细胞的代谢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产生强烈的放电,患儿全身或局部的骨骼肌不自主收缩,即出现肢体抽搐等现象。 (2)①分析图示可知,大量谷氨酸(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A受体结合,促进大量Ca2+进入细胞内,Ca2+激活了一氧化氮合酶促进精氨酸转化为NO的过程,过量的NO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或痉挛;同时使神经与肌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高,使得钠离子大量内流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导致惊厥发作。 ②正常生理状态下,当细胞内Ca2+过多时,通过钙泵可逆浓度梯度将过多的Ca2+运出细胞,以避免可能引起的神经细胞衰老或死亡。 (3)①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首次发作体温≤38.5℃,EFG正常的有10例,而EFG异常的有15例,体温>38.5℃的,EFG正常的有101例,而EFG异常的有30例,因此首次发作体温越低,EEG异常率越高,①正确;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FC患儿年龄≤3岁的,EFG正常的100例,异常的28例,而FC患儿年龄>3岁的,EFG正常的11例,异常的17例,因此FC患儿年龄越大,EEG异常检出率越高,②错误; 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若二周后EEG检查仍然异常,则需进一步治疗以避免FC可能移行为EP,③正确; ④根据表中数据FC的发作和二周前后EFG的检测情况可知,减少长期的反复发生的FC对EP的预防有一定的价值,④正确。 故选①③④。 【点睛】本题以热性惊厥为入手点,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兴奋产生的机理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把握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过程,能够识图和分析表中的数据获取有效信息,结合题意分析解决问题,并学会构建知识框架和对知识进行延伸,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25.人乳铁蛋白(hLF)对细菌、真菌和病毒等都有抑制作用。研究人员开展人乳铁蛋白基因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构建及转染研究,主要流程如下图,图中Ase I、Nhe I、Sal I、BamH I代表相关限制酶切点,neor为新霉素抗性基因,BLG基因为B乳球蛋白基因,GFP基因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请回答: - 27 - (1)过程①中,不能从人肌肉细胞中提取RNA用于RT-PCR,是因为_______________。在RT—PCR过程中,加入的引物需在5’端添加_______________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以便于hLF基因插入pEB中。 (2)过程②中,hLF基因插入到BLG基因之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3)将转染后的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先置于含新霉素的培养液中培养,能够存活的细胞应该是导入_______________的细胞,再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中_______________,以筛选出转染成功的细胞。 (4)要获得转基因山羊,还需要将成功表达hLF的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山羊去核卵母细胞中,再借助_________________技术孕育出羊羔。 【答案】 (1). hLF基因在人肌肉细胞中不转录(表达) (2). Sal I和BamH I (3). 使人乳铁蛋白基因在山羊的乳腺细胞中表达(或使目的基因表达) (4). pEB质粒或pEBL质粒(或普通质粒或重组质粒) (5). 是否有绿色荧光(或是否有荧光) (6). 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 27 - 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人肌肉细胞使高度分化的细胞,hLF基因在人肌肉细胞中不转录(表达),故过程①中,不能从人肌肉细胞中提取RNA用于RT-PCR。Sal I和BamH I在质粒上挨着,切割质粒不破坏其他基因,故在RT-PCR过程中,加入的引物需在5'端添加Sal I和BamH I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以便于hLF基因插入pEB中。 (2)过程②重组载体的构建,hLF基因插入到BLG基因之后的目的是使人乳铁蛋白基因在山羊的乳腺细胞中表达。过程③重组载体导入受体细胞,使用人工膜制成的脂质体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依据的主要原理是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neo′为新霉素抗性基因,具有抗新霉素的作用,故将转染后的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先置于含新霉素的培养液中培养,能够存活的细胞应该是导入pEB质粒或pEBL质粒的细胞,GFP基因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可再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山羊乳腺上皮细胞中是否有绿色荧光,以筛选出转染成功的细胞。 (4)要获得转基因山羊,还需要将成功表达hLF的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山羊去核卵母细胞中,再借助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孕育出羊羔。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