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季相的形成是由于群落存在( ) A. 垂直结构 B. 水平结构 C. 时间结构 D. 营养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中植物的种类在空间上的配置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不同植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就导致了结构部分在时间上的相互配置,形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详解】季相是因为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季相的形成是由于群落存在时间结构。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群落的季节变化也很明显。在温带地区,草原和森林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群落的季相。属于时间结构。 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的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B. 细胞的调亡是受基因控制的自然过程 C. 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需通过细胞分化过程实现 D. 生物的细胞衰老与机体的衰老都是同步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是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细胞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对有机体是有积极意义的,A 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B正确;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因此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需通过细胞分化过程实现,C正确;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并非同步进行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识记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凋亡的概念,能与细胞坏死进行区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3.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内部碱基对替换就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B. 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同源染色体间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某些变异可能不涉及遗传物质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基因内部碱基对替换就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因为密码子具有兼并性,A错误。一对基因控制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结果,而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错误。同源染色体间片段交换属于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某些变异可能不涉及遗传物质的变化,如环境引起的变化,通常这种变异是不可遗传的,D正确。 点睛:交叉互换与易位的区别,交叉互换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易位是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上。 4.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B. 只有少数物种的种群,其性比率基本保持1:1 C. 对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答案】D 【解析】 种群密度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A错误;大多数物种的种群性比率基本保持1:1,B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D正确。 5.先天愚型发生率与母亲年龄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预防该遗传病的措施是( ) A. 禁止近亲结婚 B. 遗传咨询 C. 适龄生育 D. 产前诊断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形可知先天愚型随着母亲年龄增长到一定阶段发病率猛然增加,所以要降低先天愚型的发病率要适龄生育,C正确。禁止近亲结婚是防止遗传病的主要措施,A错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预防遗传病的手段之一,但根据图形并不是预防该病的最佳措施,B、D错误。 6.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和藻类细胞中含有质体 B. 细胞溶胶是各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C. 溶酶体是细胞中各种分解反应的场所 D. 质膜中的糖脂由糖类与胆固醇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线粒体 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植物和藻类细胞中含有质体,A正确;细胞溶胶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但不是各种代谢都在细胞溶胶中进行,B错误;溶酶体不是细胞中各种分解反应的场所,如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质膜中的糖脂包括甘油糖脂及鞘糖脂,D错误。故选A。 【点睛】易混点:细胞核是细胞代谢控制中心,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但并非所有的代谢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B. 生物界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统一性 C. 可遗传的变异是进化性变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D. 自然选择是进化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答案】A 【解析】 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B正确。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C正确。自然选择是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其中的生存斗争是动力,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结果,D正确。 8.下列关于细胞内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磷脂分子与甘油三酯的结构相似 B. 人体内的蛋白质会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变性 C. 核酸存在于细胞核内,一般不会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溶胶 D. 糖类可以在生物代谢中提供能量,因此糖类都是能源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核孔是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DNA分子不会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溶胶。 【详解】磷脂分子与甘油三酯(油脂)的结构相似,在甘油三酯分子中,甘油的3个羟基都连着脂肪酸,而磷脂中的甘油只有2个羟基连着脂肪酸,另一个羟基则连着磷酸,A正确;人体是恒温动物,人体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体内的蛋白质不会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变性,B错误;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RNA和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溶胶,C错误;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但纤维素不属于能源物质,D错误。故选A。 【点睛】易错点:并非所有糖都是能源物质:如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等。 9.如图为酶与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学说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的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生化反应的进行 B. 酶促反应结束以后酶的结构恢复到原状 C. 该学说不能体现出酶的专一性 D. 高温和低温都可能会影响活性中心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可知,酶分子有一定的形状,恰好能和底物分子结合。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一底物复合物,然后这个复合物会发生一定的形状变化,使底物变成产物,并从复合物上脱落,同时酶分子又恢复原状。 【详解】当酶分子与底物分子接近时,酶分子受底物分子诱导,酶的结构发生有利于与底物结合的变化,有利于生化反应,A正确;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一底物复合物,然后这个复合物会发生一定的形状变化,使底物变成产物,并从复合物上脱落,同时酶分子又恢复原状,B正确;酶分子有一定的形状,恰好能和底物分子结合,体现了酶具有专一性,C错误;高温和低温都可能会影响活性中心结构,进而影响酶的活性,D正确。故选C。 【点睛】酶的数量在发挥作用前后不发生变化;酶应该在低温、最适pH下保存。 10.下列生理过程在生物膜上发生的是( ) A. 水绵细胞内NADPH的消耗 B. 人体细胞内RNA分子的合成 C. 效应B细胞内抗体的合成 D. 叶肉细胞内O2的产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 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水绵细胞内NADPH的消耗发生在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错误;人体细胞内主要通过转录过程形成RNA分子,主要的场所是细胞核内,B错误;效应B细胞内抗体的合成发生在核糖体,核糖体没有膜结构,C错误;叶肉细胞内O2的产生发生在类囊体薄膜,D正确。故选D。 【点睛】光反应的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场所:叶绿体基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线粒体基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线粒体内膜。 11.如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可选取绿色植物成熟的叶肉细胞 B. 在A溶液中的细胞吸水能力逐渐下降 C. 两条曲线差异的原因是A、B溶液的浓度不同 D. 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均可看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A细胞失水量增加,细胞发生质壁分离;B细胞先失水量增加后减少,说明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2、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要选择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若外界溶液的浓度增大,导致浓度差变大,所以单位时间内,失水程度大,复原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 【详解】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要选择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如成熟的叶肉细胞,A正确;在A溶液中的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升高,B错误;在0~4min内,两种曲线的失水程度不同,有可能是由于浓度差不同引起,但整体曲线趋势不同,是因为溶液的溶质不同,a可能是蔗糖溶液,b可能是一定浓度的硝酸钾,C错误;10min时取出两个细胞用显微镜观察,B物质溶液中细胞吸水,可看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A溶液中不能看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D错误。故选A。 【点睛】成熟的植物细胞处于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但不会发生自动复原;处于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12.下列关于蓝细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蓝细菌为原核生物,因而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B. 蓝细菌没有叶绿体,因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 蓝细菌具有细胞壁,其成分与植物细胞壁相同 D. 蓝细菌具有DNA,基因表达时需要RNA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蓝细菌时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但含有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A错误。蓝细菌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蓝细菌具有细胞壁,但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C错误。蓝细菌既有DNA也有RNA,在表达时DNA会进行转录形成RNA,RNA进行翻译形成蛋白质,D正确。 13.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糖酵解的结果将葡萄糖中大部分能量转移到还原态的氢中 B. 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可以在线粒体内或线粒体外被利用 C. 在柠檬酸循环中,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被还原 D. 电子传递链是指将氢质子的电子通过复杂的步骤传递给氧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需氧呼吸的三阶段: 糖酵解:C6H12O6+2NAD++2ADP+2Pi2C3H4O3+2NADH+2H++2ATP 柠檬酸循环:C3H4O3+NAD++2ADP+2Pi3CO2+4NADH+ATP+FADH2 电子传递链:2H++2e-+1/2O2H2O 【详解】糖酵解的结果是将葡萄糖中大部分能量转移到丙酮酸中,A错误;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也可以在细胞溶胶中分解为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B正确;在无氧的条件下,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C错误;还原型辅酶NADH中的氢离子和电子被电子传递体所接受。电子传递体将电子一步一步地传递到末端,最后与氧结合形成水,D错误。故选B。 【点睛】了解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具体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关于“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清水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解离液,以利于染色 B. 在高倍镜和低倍镜下均能观察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 C. 盐酸将细胞之间的果胶质松散,有利于后期制片时将根尖压成单层细胞 D. 低倍镜下找到目标细胞,在换用高倍后不能观察到目标细胞的原因是视野变暗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 2、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 3、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 【详解】清水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解离液,以利于染色,A正确;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通常在低倍物镜下找到观察对象后,再转换高倍物镜观察,识别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因此,在高倍镜和低倍镜下均能观察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B正确;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解离,是因为盐酸能使细胞之间的果胶质松散,有利于后期制片时将根尖压成单层细胞,C正确;低倍镜下找到目标细胞,在换用高倍后不能观察到目标细胞的原因是:①换用高倍物镜前,没有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换用高倍物镜后,观察目标在视野范围以外;②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太暗,没有将视野调亮,看不到观察的细胞;③没有调节好细准焦螺旋;D错误。故选D。 【点睛】熟记“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B. 是由该环境的有效资源决定的 C. 与种群的个体数量无关 D. 同一种群的K值稳定不变 【答案】D 【解析】 环境容纳量也可用K值表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D错误,选择D。 16.如图表示人体细胞核中某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B. ②是A、U、G、C四种碱基 C. ③杂交区域的嘌呤数和嘧啶数相等 D. ④处DNA双螺旋重新形成 【答案】B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该过程是由双链DNA形成RNA的过程,所以是转录。分析可知①是RNA聚合酶,能催化RNA的形成,主要是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A正确。②是合成的RNA的原料,是含有A、U、G、C的四种核糖核苷酸,B错误。③是DNA-RNA杂交区域,因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此区域内的嘌呤数和嘧啶数是相等的,C正确。左边的RNA较长是先合成的,所以转录方向是向右进行的,左侧的④是已经转录过的DNA重新形成双螺旋,D正确。 17.下列细胞产物的合成,均能体现细胞分化的是( ) A. mRNA、tRNA B. DNA、DNA聚合酶 C. 血红蛋白、磷脂 D. 甲状腺激素、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表达,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RNA聚合酶基因。 2、“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组织细胞中表达,如血红蛋白基因、表皮的角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 【详解】所有的细胞都有信使RNA和转运RNA,与细胞分化无关,A错误;所有细胞都有DNA,而DNA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与细胞分化无关,B错误;只有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是细胞分化的结果,所有的细胞都含有磷脂,与细胞分化无关,C错误;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而浆细胞分泌抗体,说明细胞已经发生分化,D正确。故选D。 【点睛】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相同,RNA和蛋白质有所不同。 18.达尔文父子研究植物的向光性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1、2两组实验,可得出尖端与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有关 B. 通过3、4、5三组实验,可得出感光部位在尖端 C. 通过该实验能得出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的结论 D. 该植物的弯曲部位在苗尖端下面 【答案】C 【解析】 第2组去掉顶端,结果胚芽鞘不弯曲也不生长,说明尖端与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有关,A正确;第3组尖端不能接受到光,尖端以下能接受光,第4组尖端能接受到光,尖端以下能接受光,第5组尖端能接受到光,尖端以下不能接受光,结果第三组胚芽鞘直立生长,第4组和第5组都向光弯曲生长,可得出感光部位在尖端,B正确;通过该试验不能得出是某种化学物质能从幼苗尖端传递到尖端下部,C错误;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该植物的弯曲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伸长区,D正确。 19.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的病原体属于病毒,不具有膜结构 B. 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 C. HIV能经昆虫传播,不会通过食物、握手或马桶座传播 D. HIV只能感染辅助T淋巴细胞 【答案】B 【解析】 “艾滋病”的病原体属于病毒,病毒不具有膜结构,A正确;对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这样可以切断母婴传播的途径,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B正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昆虫不能传播艾滋病,C错误;HIV会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主要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D错误。 20.下列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交和反交实验增强了实验的严谨性 B. 在花粉尚未成熟前对父本去雄 C. 测交结果可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数量及比例 D. 孟德尔提出了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假设 【答案】A 【解析】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的正交和反交相互做为对照实验,增强了实验的严谨性,A正确。在花粉未成熟前应对母本去雄,B错误。测交结果可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但没有数量,C错误。孟德尔提出的是性状是由成对的遗传因子控制的,D错误。 21.如图为甲状腺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机制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各种细胞中均存在PB和THR B. T4在细胞质中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脱去碱基T后形成T3 C. TRE上有不只一个THR的识别位点,这些识别位点的碱基序列可能相同 D. 若P为RNA聚合酶,则其结合位点位于控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的相关基因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结合来转运进入细胞中。甲状腺激素进入细胞后与受体结合,促使细胞合成特异的mRNA,经过翻译过程合成新的蛋白酶,进而促进细胞代谢。 【详解】由题意可知,THR在细胞核内,而人成熟红细胞内无细胞核,故人成熟红细胞内不存在THR,A错误;T4比T3多一个碘原子,故T4在细胞质中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脱去一个碘原子后可形成T3,B错误;由题图可知,TRE上有不只一个THR的识别位点,这些识别位点的碱基序列可能相同,C正确;若P为RNA聚合酶,则其结合位点位于控制蛋白酶合成的相关基因上,这些蛋白酶具有促进细胞代谢的作用,D错误。故选C。 【点睛】能够根据题图理清甲状腺激素作用于靶细胞的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病患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其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 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肿瘤是因为甲疫苗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 C. 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 D. 甲疫苗和病毒甲的成分都是由相同的蛋白质与核酸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病毒甲可引起动物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因此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A错误;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肿瘤是因为甲疫苗可以引起机体产生抗体和和记忆细胞,B错误;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吞噬抗原,会分泌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和淋巴因子,因此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C正确;甲疫苗的成分是蛋白质,而病毒甲的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D错误。 23.A、B、C分别代表不同来源的一个染色体组,已知AA和BB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若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得到F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1的基因型是AABC,复制后共含8个基因 B. F1是四倍体,复制后可形成8条姐妹染色单体 C. F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形成1个四分体 D. F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分别可观察到2个和4个荧光点 【答案】D 【解析】 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得到F1,F1染色体组的组成为AABC,而不是基因型,复制后,细胞中也不止8个基因,A错误;F1染色体组的组成为AABC,含有4个染色体组,属于四倍体,但一个染色组中含有多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姐妹染色单体 数应该多于8条,B错误;F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形成的四分体数不止1个,因为F1中同源染色体不止1对,C错误;由于AA和BB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F1染色体组的组成为AAB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分别可观察到含A和含AB的2和4个荧光点,D正确。 24.下列对膝反射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膝反射不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B. 在膝反射中,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在伸肌中 C. 在膝反射中,反射中枢就是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之间的突触 D. 刺激伸肌肌梭,可以使位于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膝反射为背景,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膝反射需要脊髓中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A错误;膝反射的感受器是伸肌的肌梭,效应器是伸肌,B正确;膝反射由2个神经元组成,反射中枢就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C正确;刺激伸肌肌梭,位于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D正确。 【点睛】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25.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确定染色体组型时先对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进行显微摄影 B. 染色体组型体现了某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的全貌 C. 染色体组型具有种的特异性,可用来判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D. 人类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因为属于同源染色体而分入同一组 【答案】D 【解析】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要想观察染色体组型就需要先找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观察,A正确。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各不相同但拥有控制着生物所有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套基因,所以能体现某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特征的全貌,B正确。染色体组型具有物质的特异性,可以用来判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相似度越高的亲缘关系越近,C正确。对于人类的X和Y染色体是一对特殊的同源然他,所以在染色体组型中不能分入同一组,D错误。 点睛:染色体组型和基因组的区别,染色体组型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但含有控制本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基因,此时一对性染色体不能在同一个染色体组中,而基因组包含常染色体的一条和一对性染色体。 26.某哺乳动物的精原细胞染色体数为2N,在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测得甲、乙、丙细胞中的有关数量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细胞 甲 乙 丙 同源染色体对数 N 0 0 染色体组数 2 2 1 A. 甲细胞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 B. 乙细胞中含有2N个染色单体 C. 丙细胞中含有0或1个Y染色体 D. 甲、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B 【解析】 甲中同源染色体对数为N,且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的细胞,A正确。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而染色体组数为2,说明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没有染色单体,B错误。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数为1,说明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的细胞,所以可能含有0或1个Y染色体,C正确。甲、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的染色体数目同正常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D正确。 点睛:判断细胞处于哪个分裂时期,没有同源染色体的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如果染色体组数和正常体细胞一样,说明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如果染色体组数是正常细胞的一半,应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或末期的细胞。如果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组数倍增的一定是有丝分裂后期。 27.将离体的蛙坐骨神经置于某溶液中,给予一定强度刺激后的电位变化如①→⑤所示,其中②、④的指针偏转到最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刺激点肯定位于乙的右侧某处 B. 图②中甲处钾离子通道开放,乙处钠离子通道开放 C. 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增大,②、④的指针偏转幅度增大 D. 降低溶液中Na+浓度,②、④的指针偏转幅度减小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乙先兴奋,甲后兴奋,因此刺激点可能位于甲与乙之间靠近乙侧某处或乙的右侧某处,A错误;图②中甲处于静息状态,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乙处处于动作电位,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B错误;若刺激强度大于阈值后,动作电位的幅度将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一定范围内,刺激强度增大,②、④的指针偏转幅度不一定增大,C错误;降低溶液中Na+浓度,导致内流的钠离子减少,因此②、④的指针偏转幅度减小,D正确。 28.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d位于X染色体上,d显性突变为D后会导致该酶活性降低,引起蚕豆病,女性携带者表现正常。β地中海贫血(“地贫”)是由于11号染色体上某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而引起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如表所示。某家族有上述两种遗传病,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基因型 表现型 β-β-或β-β+或β-βα 正常 β+βα 中间型地贫 βαβα或β+β+ 重型地贫 A. Ⅰ-1的基因型可能为β-β-XDY B. Ⅱ-2的基因型为β-β+XDXd或β-βαXDXd C. Ⅰ-2和Ⅱ-2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16 D. 若M为男性,则出现蚕豆病的概率为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蚕豆病为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其中女性携带者表现正常;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11号染色体上某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而引起的,说明两种遗传病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根据题干,分析图形可知Ⅰ-1患有蚕豆病,其基因型是XDY,而其女儿患有中间型地贫,其女儿基因型是β+βα,所以其基因型不可能为β-β-,A错误;Ⅱ-2父亲有蚕豆病,其没有地贫,所以Ⅱ-2的基因型为XDXd,而其儿子患有两种病,其儿子关于地贫的基因型是βαβα或β+β+,所以II-2地贫的基因型为β-β+或β-βα,所以Ⅱ-2的基因型是β-β+XDXd或β-βαXDXd,B正确;因为Ⅰ-1有蚕豆病,而Ⅱ-2没有蚕豆病,所以他们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C错误;若M为男性,其父亲基因型是XdY,母亲有1/2概率是XDXd,其出现蚕豆病的概率为1/4,D错误。故选B。 【点睛】人类遗传病一定先分析系谱图,根据题干信息和图中信息能先写出已知的基因状况,然后再根据子代或亲代填补空缺的基因。如Ⅱ-3是中间型地贫,基因型则为β+βα,进而推出其父亲不可能是β-β-。 二、探究题 29.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南方某地区建立了“稻—鸭”共作的生态养殖农业生产体系(如图所示),实现了稻、鸭、禽蛋、肉类的丰收。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分析,沼气池中的厌氧微生物属于______。从营养结构上分析,鸭属于______。 (2)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污水流入该稻田,则鸭捕食对象中重金属含量最低的生物是:________。 (4)该地区将鸭粪、加工厂废物、粉碎后的农作物秸秆投入沼气池用来制沼气。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做法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______,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答案】 (1). 分解者 (2). 第二、三个营养级 (3). 弱 (4). 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食物网简单) (5). 杂草 (6). 物质的循环再生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生态工程的原理有:物种多样性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等。 【详解】(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分析,沼气池中的厌氧微生物属于分解者。从营养结构上分析,鸭吃杂草、吃昆虫,故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2)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3)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污水流入该稻田,由于食物链具有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高,营养级越低重金属含量越低,故鸭捕食对象中重金属含量最低的生物是杂草。 (4)该地区将鸭粪、加工厂废物、粉碎后的农作物秸秆投入沼气池用来制沼气。该做法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点睛】由于能量是逐级递减,故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而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重金属盐的含量越高。 30.不同氮素水平对某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检测高等植物某种生理作用的装置。请回答: (1)欲测定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需用______提取光合色素,并用______方法分离色素。 (2)相同且适宜条件下,低氮组植物氧气释放速率较低,原因是______含量低,吸收光能少,水分解速度慢。若此时高氮组光合作用速率较偏高氮组快,原因可能是叶绿体基质中______。 (3)若溶液X是二氧化碳缓冲液(可维持装置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变),一段时间后红色液滴向右移动的读数值表示氧气的______量,该种物质在植物细胞线粒体中参与需氧呼吸的第______阶段。若在某种光照条件下,红色液滴不移动,表明此时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速率______(大于、等于、小于)细胞呼吸速率。 【答案】 (1). 95%乙醇 (2). 纸层析法 (3). 叶绿素 (4). 酶含量多 (5). 释放 (6). 三 (7). 大于 【解析】 【分析】 由图甲可知,在一定范围内,氮素含量升高,叶绿素含量会升高,当氮素升高到一定水平,叶绿素含量不再升高。 图乙装置若用来测定呼吸作用,应该在黑暗下进行,溶液X应该是氢氧化钠溶液。液滴的移动情况表示二氧化碳释放量与氧气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装置若用来测定呼吸速率,应该在光照下进行,X应该为碳酸氢钠溶液,液滴移动的距离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的差值。 【详解】(1)色素可以溶于有机溶剂,可以用95%乙醇提取光合色素时;分离光合色素采用的是纸层析法,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 (2)由甲图可知,低氮组的叶绿素含量低,则该组吸收光能少,水分解速度慢,因此相同且适宜条件下,低氮组植物氧气释放速率较低。高氮组和偏高氮组的叶绿素含量相同,若此时高氮组光合作用速率较偏高氮组快,由于两组的叶绿素含量相同,原因可能是叶绿体基质中酶的含量高,光合速率较快。 (3)若溶液X是二氧化碳缓冲液(可维持装置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变),一段时间后红色液滴向右移动的读数值表示氧气的释放量;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与氢和电子反应形成水。在某种光照条件下,红色液滴不移动,表明此时该绿色植物光合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由于该绿色植物中有部分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该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 【点睛】在植物的光补偿点时,对整个植物来说,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由于此时只有部分细胞进行光合作用,而所有细胞均进行呼吸作用,故对于该植物的叶肉细胞来说,此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31.某种雌雄异株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无X染色体的个体不能成活。该植物的花色有蓝花和紫花2种,由位于常染色体的等位基因A、a和位于X染色体的等位基因B、b共同控制。已知其花色形成的生化途径如图所示。请回答: (1)该种植物花色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该种植物蓝花雄株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2)选取基因型为aaXBY的雄株与杂合紫花雌株杂交获得F1。 ①F1植株表现型为紫花雄株、______,其中紫花雄株所占比例为______。 ②若F1中产生了一株基因型为AaXBXbY的植株,最可能是因为亲本产生了基因型为______ 的异常配子。 ③利用单倍体育种能快速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紫花雌株,从F1中选取表现型为______的植株,将其花粉培育为单倍体,然后经染色体加倍获得二倍体。经染色体加倍获得的二倍体的基因型为______。 【答案】 (1). 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2). 4 (3). 蓝花雄株、蓝花雎株 (4). 1/4 (5). aXBY (6). 紫花(雄株) (7). AAXbXb和aaXbXb 【解析】 由题可知该题考查伴性遗传和基因自由定律,涉及到了致死的特殊情况,主要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分析和计算能力。 (1)因为花色是由基因A/a和B/b控制的,而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它们位于两对染色体上,所以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花色形成的生化途径可知蓝色的基因型应是aaX-Y和A-XBY,所以共4种。紫色基因型应是A-XbXb或A-XbY. (2)基因型是aaXBY的雄珠,杂合紫花雌株基因型应是AaXbXb,杂交后获得的子一代中应有AaXbY、aaXbY、AaXBXb和aaXBXb四种。 ①由(1)中分析的颜色和基因型,子一代中表现型应是紫花雄珠和蓝花雄株、蓝花雌株,其中紫花雄珠所占的比例为1/4。 ②如果在子一代中产生了AaXBXbY的植株,因为雌株只能产生aXb或AXb的配子,所以应是雄珠产生了aXBY的配子。 ③利用单倍体育种能快速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紫花雌株AAXbXb,应从F1中选取AaXbY即表现型为紫花雄株的花粉。因为没有X染色体的植株无法成活,所以成活的单倍体植株只有AXb和aXb两种,经染色体加倍获得的二倍体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Xb。 点睛:首先要根据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写出每种性状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题干中的每一问再进行解答。 32.青蒿素是从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抗疟疾药物,通过组织培养获得青蒿素的途径如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①和②分别表示黄花蒿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的______和______过程。 (2)配制有利于芽分化的培养基时生长素比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应较______(填“高”或“低”)。配制培养基时通常加入凝固剂______,配制后先调节______,再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3)为了得到高产细胞系,必要的环节是通常要用酶解法去壁,即在0.5~0.6mol/L的甘露醇溶液环境(较高渗透压)下去壁,获得______。 (4)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用细菌作为工程菌获得青蒿素的前体青蒿酸。若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受体菌,对受体菌需要用______处理,以便提高其细胞壁的通透性。 【答案】 (1). 脱分化 (2). 再分化 (3). 低 (4). 琼脂 (5). pH值 (6). 原生质体 (7). 氯化钙溶液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指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由图可知,①表示脱分化,②表示再分化。 【详解】(1)图中①和②分别表示黄花蒿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2)配制有利于芽分化的培养基时,生长素比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应较低,有利于芽的分化。加入琼脂形成固体培养基,然后调节pH值。对培养基彻底灭菌时,应采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3)为了得到高产细胞系,必要的环节是通常要用酶解法去壁,即在0.5~0.6mol/L的甘露醇溶液环境(较高渗透压)下去壁,获得原生质体。 (4)若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受体菌,对受体菌需要用氯化钙溶液处理,使其处于感受态,以便提高其细胞壁的通透性。 【点睛】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适中时,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较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较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 33.已知垂体受到下丘脑和甲状腺的双重调节,使生物体内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为进一步验证下丘脑和甲状腺对垂体TSH分泌量的调节作用,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分析。 实验材料:动物细胞培养瓶若干和其它相关的培养和测定仪器、大白鼠的下丘脑细胞悬液和垂体细胞悬液、动物细胞培养液(不含TSH)、甲状腺激素溶液。(要求与说明:细胞培养条件适宜;TSH含量测定的具体方法不作要求。) (1)实验思路: ①取四个动物细胞培养瓶,标号为A、B、C、D,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动物细胞培养液; ②实验处理如下。 A:加入适量的垂体细胞悬液 B:加入______+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溶液 C:加入等量的垂体细胞悬液+______ D:加入等量的下丘脑细胞悬液 ③将上述四个动物细胞培养瓶放在______(仪器)中,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④测定各培养瓶中______并记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系,用柱形图表示出各组的检测结果,标题不作要求)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下丘脑影响腺垂体的TSH分泌量,从体液调节分析,具体过程可能是______。 ②下丘脑和甲状腺对腺垂体的作用效果不同,就垂体细胞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 【答案】 (1). 等量的垂体细胞悬液 (2). 等量的下丘脑细胞悬液 (3). CO2培养箱 (4). TSH含量 (5). (6).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7). 受体不同 【解析】 【分析】 要验证下丘脑和甲状腺对垂体TSH分泌量的调节作用,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加入不同的物质,因变量是TSH的含量。 【详解】(1)②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下丘脑和甲状腺对垂体TSH分泌量的调节作用。取四个动物细胞培养瓶,标号为A、B、C、D,各加入等量的动物细胞培养液。A:加入垂体细胞悬液(作为对照);B:加入垂体细胞悬液+甲状腺激素溶液(验证甲状腺对垂体TSH分泌量的调节作用);C:加入垂体细胞悬液+下丘脑细胞悬液(验证下丘脑对垂体TSH分泌量的调节作用);D:加入下丘脑细胞悬液。 ③将上述四个动物细胞培养瓶放在CO2培养箱,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④测定各培养瓶中TSH含量并记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预测实验结果:A瓶作为对照组;B瓶加入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垂体抑制TSH的分泌;C瓶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D瓶检测不到TSH。 (3)①下丘脑影响腺垂体的TSH分泌量,从体液调节分析,具体过程可能是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②下丘脑和甲状腺对腺垂体的作用效果不同,就垂体细胞分析,原因可能是受体不同,前者的受体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后者是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点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中既存在分级调节,又存在反馈调节,TRH只能作用于垂体,TSH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既可以作用于下丘脑,又可以作用于垂体,也可以作用于全身细胞。相关激素需要与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