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 02、血红蛋白 B. 参与有氧呼吸的酶、H20‎ C. Ca2+、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D. Na+、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Na+、HPO42-等)、血液运送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代谢废物、气体O2、CO2、激素、抗体等),因此O2、H2O、Ca2+、Na+、葡萄糖,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参与有氧呼吸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为神经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它们三者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综上所述, 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点睛】熟记内环境的概念和血浆的化学组成并与细胞呼吸、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建立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 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A. 喝牛奶,进入胃中 B.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 口服抗菌药物 D. 肌肉注射青霉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胃不属于内环境,AC错误。输卵管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肌肉注射青霉素,青霉素进入组织液,D正确,本题选D。‎ 考点:内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 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A. 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 B. 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 组织液温度相对稳定 D. 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 线粒体基质属于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B错误;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属于理化性质的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C错误;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属于理化性质的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稳态 ‎【名师点睛】学生对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及意义理解不清 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及意义 ‎(1)下图是内环境的概念模式图,请完善下图所示内容。‎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4.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①小腿抽搐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③尿毒症④营养不良性水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分析“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必须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进行分析。‎ ‎【详解】小腿抽筋是由于内环境中钙离子浓度低造成的,①符合题意;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细胞形态的变化,属于遗传病,②不符合题意;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内环境成分如尿素等超标导致的,③符合题意;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的大量增加导致的,④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内环境改变引起的疾病会用内环境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平时要多注意积累。‎ ‎5.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 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前膜,使突触前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重点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和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详解】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这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A正确;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电位(内负外正),而不是零电位,B错误;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点睛】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6. 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存在于(  )。‎ A. 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B.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 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和垂体 D. 肾上腺和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渴觉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而感受到体内水分变化的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中,所以B选项正确。A选项顺序颠倒,C选项是分泌细胞,垂体是内分泌腺,不可能是神经中枢,C错误,下丘脑是水平衡调节中枢,但不是渴觉产生中枢,D错误。‎ 考点:考查水平衡调节。‎ 点评:水平衡调节的渗透压感受器和神经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7.下列有关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时表现为拮抗作用 B.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在调节动物生长发育时表现为协同作用 C. 激素的协同作用相当于激素的正反馈调节 D. 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时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不同激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为拮抗作用,如胰岛素(降血糖)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二是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增强效应的作用为协同作用,如都能升血糖的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生命活动中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较为普遍的是负反馈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 ‎【详解】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为拮抗作用,如胰岛素(降血糖)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A正确;像促进生长发育方面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升高血糖方面的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这样,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结果的为协同作用,所以B、D正确;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调节有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C错误。‎ ‎【点睛】熟悉激素间的作用关系的含义、反馈调节的概念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8.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骨髓②扁桃体③淋巴细胞④抗体⑤红细胞 ⑥吞噬细胞 ⑦垂体⑧淋巴结 ⑨纤维蛋白原 A. ①③④⑤⑥ B. ③④⑥⑦‎ C. ①②③④⑥⑨ D. ①②③④⑥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防卫功能,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骨髓是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属于第三道防线,①正确;扁桃体属于第三道防线,②正确; 淋巴细胞属于第三道防线,③正确; 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④正确; 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系统,⑤错误; 吞噬细胞参与第三道防线,⑥正确;垂体不属于免疫系统,⑦错误;淋巴结属于第三道防线,⑧正确;纤维蛋白原不属于免疫系统,⑨错误,故选D。‎ ‎【点睛】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乙烯在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产生,主要作用是加速果实成熟 B.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极性运输,导致向光生长 C. 萌发种子中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 D. 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 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 ‎【详解】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A正确;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在茎尖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但单侧光下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不属于极性运输,B错误;赤霉素能够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而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片与果实的脱落。因此萌发种子中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C正确;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概念,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求学生熟记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功能。‎ ‎10.从裸露的岩石上长出森林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正确的是 A. 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阶段 B. 地衣、苔藓→灌木→草本→森林阶段 C. 草本→地衣、苔藓→灌木→森林阶段 D. 地衣、苔藓→草本→森林→灌木阶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地衣、苔藓两个阶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土壤的形成和积累方面,对小气候的影响还很不显著。‎ ‎【详解】裸露的岩石上先生长出地衣,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接着是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最后是顶级群落森林阶段,即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为: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阶段,故选A。‎ ‎11.下列各项研究中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是 A. 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B. 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C. 一些种群的兴起或消失 D. 种群各年龄期个体比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详解】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需要研究各种生物,属于群落的研究水平,A正确;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群落的研究水平,B正确;一些种群的兴起或消失,属于群落的研究水平,C正确;种群各年龄期个体比例,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D错误。‎ ‎12.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 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 C. 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制作的生态缸不用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答案】B ‎【解析】‎ 田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A错误;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B正确;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C错误;制作的生态缸应避免阳光直射,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名师点睛】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 ‎13.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 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及其无机环境 B. 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解析】‎ 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及其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除了其组成成分外,还包括营养结构,A错误;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B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C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及其无机环境)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14.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 ( )‎ A. 直接价值 B. 间接价值 C. 潜在价值 D. 无价值可言 ‎【答案】A ‎【解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话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中的美学价值.‎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名师点睛】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巨大.‎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1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人类活动与该理念相符合的是 A. 为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围湖造田 B. 为保护生态环境,禁止乱砍滥伐 C. 为提高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农药 D. 为增加生物多样性,大量引入新物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详解】为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围湖造田,虽然可以增加经济效益,但是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A错误;为保护生态环境,禁止乱砍滥伐,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B正确;为提高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农药,虽然可以增加经济效益,但是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C错误;为增加生物多样性,大量引入新物种,可能会导致生态入侵,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D错误。‎ ‎16.下列处理方法或政策与对应的目的,正确的是 A.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 B. 捕鱼时要控制网眼的大小,目的是维持鱼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C. 退耕还林、还草有助于增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 近年来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是禁止对相关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进而改变人口的老龄化趋势,A正确;捕鱼时要控制网眼的大小,目的是保护幼小的个体,以维持鱼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可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助于增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近年来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其目的是保护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或繁殖,保证鱼类资源得以不断恢复和发展,而不是禁止对相关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两个方面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等相关知识,据此来分析各选项。‎ ‎17. 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果醋制作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最高 B. 果醋发酵过程必须保证氧气的供应 C. 人工接种优良菌种可获得品质更好的产品 D. 使用的主要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答案】D ‎【解析】‎ 果醋制作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最高,为30~35℃,A正确;醋酸菌是好氧菌,果醋发酵过程必须保证氧气的供应,B正确;人工接种优良菌种可获得品质更好的产品,C正确;使用的主要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毛霉,D错误。‎ ‎【考点定位】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 ‎ ‎【名师点睛】(1)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2)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 ‎(3)腐乳制作的菌种主要是毛霉,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5-18℃,一定湿度。‎ ‎18.下列操作不能防止发酵液被污染的是(  )‎ A. 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 B. 发酵瓶要清洗干净,用无水酒精消毒 C. 葡萄汁装入发酵瓶后,要密封充气口 D. 发酵装置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 ‎【答案】B ‎【解析】‎ 在制作葡萄酒和葡萄醋的过程中,防止发酵液被污染的措施有: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发酵瓶要清洗干净,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或用洗洁精洗涤;装入葡萄汁后,封闭充气孔;发酵装置的排气口要通过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以保证空气进入的同时不会有较多杂菌的进入,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9.下列关于腐乳的制作原理,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腐乳发酵是多种微生物共同参与完成的 B. 发酵过程分为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 C. 发酵后期,蛋白质被蛋白酶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D. 传统工艺生产豆腐乳需要接种菌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腐乳的制作原理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腐乳发酵是多种微生物共同参与完成的,如青霉、毛霉、酵母、曲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A正确;腐乳的发酵过程可以分为前期发酵与后期发酵两个阶段,B正确;在后期发酵过程中,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蛋白质被蛋白酶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同时生成一些有机酸、醇类和酯类等,C正确;传统工艺生产豆腐乳不需要接种菌种,其菌种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毛霉,D错误。‎ ‎20. 下列操作不会引起泡菜污染的是( )。‎ A. 坛盖边沿的水槽中应注满水,并且要时常补充水槽中的水 B. 腌制时温度过高,食盐量不足10%‎ C. 腌制的时间过短 D. 盐水入坛前不用煮沸,直接入坛 ‎【答案】A ‎【解析】‎ 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是为了阻止空气进入坛中,水不直接与发酵物接触,不会造成污染。‎ ‎21.图为人体体液流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A. A、B、C依次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B. 在A、B、C、D中,含量最多的是A C. 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 A、B、C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间的物质交换,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A中的物质可以进入B,B中的物质可以进入A,B还可以进入D,D通过循环途径再进入A,由此可以判断:A是血浆,B是组织液,D是淋巴;B是组织液且与C相互渗透,因此C是细胞内液,C正确,A、D错误;在A、B、C、D中,含量最多的是C,B错误。‎ ‎【点睛】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叫体液,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为组织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少于于组织液渗回组织液渗入的量,因为组织液渗入淋巴是单向的组织液渗入血浆是双向的。‎ ‎22.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稳态可以保证细胞代谢所需物质的供应及适宜的环境 B. 若机体出现组织水肿,则可能是血浆渗透压减小或组织液渗透压增大造成的 C. 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 肺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且肺泡壁细胞中的氧气浓度小于组织液 ‎【答案】D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可以保证细胞代谢所需物质的供应及适宜的环境,A正确;当血浆渗透压减小或组织液渗透压增大时,会导致机体组织液增多,进而出现组织水肿,B正确;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肺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且肺泡壁细胞中的氧气浓度大于组织液,D错误。‎ ‎23.实验小组的同学从小白鼠的体内提取了一种激素,推测可能是胰岛素或甲状腺激素。实验小组为了探究该激素是何种激素,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分成四组,编号甲、乙、丙、丁,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小鼠饲喂含该激素的饲料,丁组小鼠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观察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如果甲组小鼠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 B. 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C. 如果丙组小鼠出现休克,饲喂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 D. 如果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分泌过多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患甲亢;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 详解: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血糖浓度过低会出现休克等低血糖症状。如果甲组注射该激素后小鼠出现了休克,然后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又得以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A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B正确;丙组小鼠是饲喂了含该激素的饲料,而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而失去疗效的,C错误;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可以口服。如果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机理,识记两种激素缺乏或者过多引起的症状,并能根据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对各选项进行分析。‎ ‎24.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 (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病 ④过敏反应 A. ②③①④③‎ B. ④③②②①‎ C. ②①④①③‎ D. ④③②①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是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形成的属于④过敏反应;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属于③免疫缺陷病;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是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属于②自身免疫病;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是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属于②自身免疫病;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属于①正常免疫。‎ 故选:B。‎ ‎【点睛】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消除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解答本题需要正确区分免疫失调引起的几种常见的疾病的概念及实例。‎ ‎25.下列实例分析正确是 A. 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S区 B. 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只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C.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D. 某同学正在跑步,下丘脑和脑干未参与调节 ‎【答案】A ‎【解析】‎ 此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说明V区和H区没有问题,但却不会说话,说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损,A正确;盲人“阅读”时首先是手指的移动,这与躯体运动中枢有关,然后是用手指触摸盲文,这与躯体感觉中枢有关,最后是将盲文的形状对应为一定的意义,与语言中枢有关,B错误;当你专心作答生物试题时,首先要用到视觉中枢和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去阅读题目,作答时又要用到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去书写,C错误;跑步过程需要有平衡中枢参与、呼吸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等参与.小脑有保持平衡功能,大脑能控制低级中枢,脑干有呼吸中枢、心血管中枢,下丘脑有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等,D错误。‎ ‎【考点定位】脑的高级功能.‎ ‎【名师点睛】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26.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bd,若分别刺激b、c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  )‎ A. b点2次,c点1次 B. b点1次,c点1次 C. b点1次,c点2次 D. b点2次,c点0次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b点给一个强刺激,虽然ab=bd,但ab间是以电信号传导,而bd间是以化学信号传递,因此a点先兴奋,则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而电流表的左侧是正极,所以指针向左偏转;b点后兴奋,电流表的指针又向右偏转,因此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在c点给一个强刺激,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此兴奋不能传递到a处,电位计的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选A。‎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1.膜电位的测量 ‎(1)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2)兴奋电位:灵敏电流计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乙),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27.“先春抽出黄金芽”的诗句形容早春茶树发芽的美景。研究表明,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细胞释放的能量 B. 生长素主要在顶芽合成,细胞分裂素主要在侧芽合成 C. 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 D.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释放的能量,A正确;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B错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到达侧芽部位,引起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进而抑制侧芽的生长,而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所以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C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D正确。‎ ‎28.生长素的具体作用机理是:生长素以扩散作用通过细胞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进一步信号传递促进质子泵基因的表达。质子泵是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被活化的质子泵可催化ATP水解将H+从膜内转运到膜外,使细胞壁酸化,酸化后的细胞壁变得松弛而有利于伸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是在相应腺体中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形成的 B. 生长素是一种信号分子,直接参与质子泵基因的表达过程 C. H+从膜内转运到膜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质子泵兼具酶和载体的功能 D.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其本身的合成不受基因组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即吲哚乙酸,分子式为C10H9NO2,是最早发现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物质跨膜运输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详解】植物没有腺体,A错误;生长素作为植物激素,它是一种信号分子,不会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质子泵可以催化ATP的水解,也可以将H+从膜内转运到膜外,C正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但其合成要受基因组的控制,D错误。‎ ‎【点睛】注意:解决本题必须区分“生长素”和“生长激素”,二者都是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一旦发挥作用会被灭活或降解。但前者是植物激素,其本质是吲哚乙酸,没有特定的腺体分泌产生;后者是动物激素,其本质是蛋白质,有专门的腺体(垂体)产生。‎ ‎29.某科研人员以大豆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记录如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浓度 总长度 试剂 ‎0μmol•L-1‎ ‎0.05μmol•L-1‎ ‎0.5μmol•L-1‎ ‎1μmol•L-1‎ ‎5μmol•L-1‎ ‎ ‎ ‎ 吲哚丁酸(IAA)‎ ‎80cm ‎114cm ‎100cm ‎76cm ‎35cm ‎ 吲哚乙酸(IBA)‎ ‎80cm ‎77cm ‎50cm ‎35cm ‎15cm α-萘乙酸(NAA)‎ ‎80cm ‎44cm ‎23cm ‎18cm ‎10cm A. 该实验所用大豆幼苗的品种、大小以及生理状态属于无关变量 B.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三种植物激素对大豆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C. 该实验能反映出IAA的两重性,但不能反映出IBA和NAA的两重性 D. IAA促进大豆根系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可能在0.05μmol•L-1~0.5μmol•L-1之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实验是探究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在不同浓度下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自变量有处理溶液种类和同种溶液的不同处理浓度,因变量是大豆幼苗的长度,其他如大豆幼苗品种、大小和生理状态等都是无关变量。‎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本实验中所用大豆幼苗的品种、大小以及生理状态属于无关变量,A正确;该实验的三种试剂并不都是植物激素,B错误;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只有吲哚乙酸(IAA)体现了低浓度促进幼苗的生长,高浓度抑制幼苗的生长,即体现了两重性,吲哚丁酸(IBA)和α-萘乙酸(NAA)对大豆幼苗生长只起到抑制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C正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在IAA浓度为0.05μmol·L-1和0.5μmol·L-1下,表现为促进大豆幼苗生长,所以大豆幼苗的最适IAA浓度的范围在0.05μmol·L-1~0.5μmol·L-1之间,D正确。‎ ‎【点睛】几组概念辨析:‎ ‎(1)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内源性的)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的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现在已经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赤霉素、脱落酸五类;‎ ‎(2)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生长素类似物、乙烯利等。‎ ‎30.第4次大熊猫调査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1864只,圈养375只,栖息地258-3万公顷,栖息地保护区67个,大熊猫在国内得到很好的保护。若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至栖息地保护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B. 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因大熊猫的放归而受到影响 C. 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 D. 放归大熊猫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会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结构、种群特征、物种丰富度与基因库的概念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至栖息地保护区,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并没有增加,A错误;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增加了栖息地中大熊猫的数量,栖息地大熊猫种群基因库可能增大,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因大熊猫的放归而受到影响,B、D正确;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C正确。‎ ‎31.北极北部冰雪覆盖的荒原地带和北极南部森林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区被称为苔原。在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地衣是苔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 B. 苔原生物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C. 寒冷利于苔原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D. 南部森林群落会影响苔原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答案】B ‎【解析】‎ 苔原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地衣是苔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A项正确;苔原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不明显,B项错误;寒冷使分解者数量少,利于苔原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质的积累,C项正确;南部森林群落生物种类较多,会影响苔原的演替速度和方向,D项正确。‎ ‎32.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 B. 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 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 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详解】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第1年末,甲种群的L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而乙种群的L值约为1.0,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正确;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因第1年末甲、乙种群的具体数量未知,所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种群,B正确;1~3年,乙种群的L值持续大于1.0,说明乙种群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L值的内涵,即L=1、>1、<1时的种群数量变化依次是不变、增加、减少,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图中的甲、乙所示的L值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的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33.如图为国家森林公园中的某山洼中的食物网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①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②辛占据3个营养级 ‎③丁和辛、丙和乙、乙和丁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④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甲和戊中浓度最高 ‎⑤此生态系统中甲和戊都是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⑥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A. ①②⑤ B. ③⑥‎ C. ②③⑤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种间关系、生物的富集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7条食物链,分别为甲→乙→辛、甲→丙→丁→辛、甲→丙→乙→辛、甲→丙→乙→丁→辛、甲→丙→己→庚、戊→丁→辛、戊→己→庚,①错误;②辛分别占据第三、四、五这3个营养级,②正确;丁和辛、丙和乙、乙和丁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③正确;DDT会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营养级越高,其体内积累的DDT越多,如在该生态系统中使用DDT,则这种杀虫剂在辛中浓度最高,④错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所以此生态系统中甲和戊都是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⑤正确;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可通过增加捕食乙来维持其数量的相对稳定,因此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⑥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食物链数量的辨别方法: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3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A、B、C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缺少类群C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B.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CO2‎ C. 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阳光是影响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由于只有生物群落中生产者才能利用CO2,所以A为生产者;只有分解者才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所以C为分解者;对此B为消费者,B1、B2、B3依次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过程①主要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但也可包含化能合成作用;过程②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过程③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C表示分解者,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分解者,生产者残枝败叶和消费者的遗体粪便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会崩溃,因此缺少类群C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A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B错误;据图分析,A为生产者,①过程主要是指光合作用,也可代表化能合成作用,C正确;阳光是自然界能量的源头,没有阳光,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要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该生态系统稳定性,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A能利用CO2,确定A是生产者;再根据C能利用遗体、粪便,确定C为分解者,则B为消费者。‎ ‎35.下表为养鱼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处理 水稻产量(kg/hm2)‎ 土壤有机质(%)‎ 稻田养鱼 ‎4023‎ ‎2.72‎ 对照 ‎3474‎ ‎2.56‎ A. 稻田养鱼使水稻更多的从土壤中吸收鱼粪中的有机质 B. 稻田养鱼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 C. 引入稻田中的鱼同样受到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D. 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分析,与对照组相比,稻田养鱼的实验组的水稻产量升高了,且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也升高了。‎ ‎【详解】鱼的粪便作为肥料可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但是不能为水稻直接吸收,A错误;稻田养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有所提高,B正确;被引入稻田的鱼最终因为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成S型增长,C正确;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D正确。‎ ‎36.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 ‎①初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最终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闻鸡起舞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初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最终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经其呼吸作用消耗,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①正确;‎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不是功能,②错误;‎ ‎③闻鸡起舞,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③正确;‎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④正确.‎ ‎【考点定位】 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7. 用个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答案】B ‎【解析】‎ 在数量金字塔中昆虫的数量远远大于栎树的数量,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小于昆虫的数量,第四营养级的数量小于第三营养级的数量,故选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金字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8.某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的 部分数量关系如下表。已知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生产者固定。下列有关计算错误的是 ‎(单位:百万千焦)‎ 种群 同化量 净生产量(净 同化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下 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 的能量 A ‎65.5‎ ‎3.0‎ ‎15.0‎ ‎41.5‎ B ‎14.0‎ ‎5‎ ‎0.5‎ ‎2‎ ‎2.5‎ C ‎2‎ ‎1.4‎ 微量(不计)‎ 无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 B. A净生产量为59.5‎ C. 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9 D. 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14.3%‎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由题干知,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能被生产者固定,故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150000-149875=125百万千焦,A正确;种群A的净生产量=A的同化量-呼吸消耗量=125-65.5=59.5百万千焦,B正确;B的呼吸消耗量是14.0-5=9.0百万千焦,C错误;能量从B传到C的传递效率为为两者同化量的比值,为2÷14.0×100%=14.3%,D正确。‎ ‎【点睛】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净生产量=同化量-呼吸消耗。‎ ‎39.下列各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 A. 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②可能代表物种丰富度 B. 若X表示第一营养级拥有的能量总量,则①可能代表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增加 C. 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②可能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D. 若X表示遗传多样性,则②可能代表物种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中模型+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①与X关系是负相关,②与X的关系是正相关,是一种常见的模型,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作答。‎ ‎【详解】物种的丰富度越大往往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物种的丰富度越小往往抵抗力稳定性越弱,A正确;次级消费者数量增加,初级消费者减少,第一营养级拥有的能量总量增加,与图不符,B错误;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增加,C正确;遗传多样性的增加可导致物种多样性增加,D正确。‎ ‎【点睛】利用文字、箭头指向提供的信息,准确找到相关的知识进行解读是解题的关键。‎ ‎40.豆豉是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为了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素,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以下推测不合理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温度属于无关变量 B. 大豆发酵过程中部分蛋白质转变为多肽,形成豆豉的独特风味 C. 若容器内上层大豆发酵效果优于底层,则发酵菌为厌氧菌 D. 煮熟大豆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菌体分泌酶作用于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的种类(甲乙两种菌种),而温度属于无关变量,A正确;大豆发酵过程中部分蛋白质转变为多肽,形成豆豉的独特风味,B正确;若容器内上层大豆发酵效果优于底层,说明发酵菌为需氧型,C错误;煮熟大豆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菌体分泌酶作用于蛋白质,D正确。‎ 二、非选择题 ‎41.某班同学以鲜苹果汁为原料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过程简图如图1,如图2为苹果酒发酵过程中利用的两种简易装置,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中过程甲使用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其代谢类型是_______,用化学反应式表示过程甲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 ‎(2)如图1中过程乙要将温度严格控制在________ ℃。在_________的条件下,如果缺少糖源,过程乙中_______(微生物)将苹果酒最终变为苹果醋。‎ ‎(3)某同学利用如图2装置完成苹果酒的制作过程。若用乙装置,在发酵过程中,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与乙装置相比,甲装置的优点是及时吸收发酵产生的CO2,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优点?_______。‎ ‎(4)在酸性条件下,可用_______来检测发酵产物中是否有酒精产生。‎ ‎【答案】 (1). 异养兼性厌氧 (2). C6H12O6 →2C2H5OH+2CO2 (3). 30-35℃ (4). 有氧(氧气充足) (5). 醋酸菌 (6). 每隔12h左右(一定时间)将瓶盖拧松一次 (7). 减少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8). 重铬酸钾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相关知识,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旨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制作果酒的原理为C6H12O6 →2C2H5OH+2CO2;‎ ‎(2)果醋发酵的适宜温度是30℃~35℃;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如果缺少糖源,醋酸菌能将苹果酒最终变为苹果醋; (3)果酒发酵的过程中除了产生酒精外还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果酒发酵过程中,要每隔12小时左右(一定的时间)将瓶盖拧松一次,以释放二氧化碳;与乙装置相比,甲装置的优点是及时吸收发酵产生的CO2,除此之外,还能减少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4)在酸性条件下,可用重铬酸钾溶液来检验样液中是否产生酒精。‎ ‎【点睛】(1) 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42.生态系统是当今最受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全球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1)用文字和箭头完成下列碳循环的内容 ‎__________‎ ‎(2)在下图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_______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和④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生物)的固定能量的一部分。‎ ‎(3)在“草→兔→狼”食物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猎,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草、兔、狼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答案】 (1). (2). 兔→狼 (3). 草 (4). 兔 (5).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 负反馈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1)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根据以上分析,碳循环如图:‎ ‎(2)图中①和②分别代表兔的能量同化量和狼的能量同化量,因此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图中③是兔子吃草产生的粪便,兔子没有同化此部分的能量,因此仍然属于草的能量同化量的一部分;④是兔子死后形成的遗体残骸,属于兔的能量同化量的一部分;‎ ‎(3)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猎,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群的数量是通过负反馈方式进行调节的。‎ ‎【点睛】碳循环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约20年可完全更新一次。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碳储存于地壳岩石中,岩石中的碳因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化学作用分解后进入大气和海洋,同时死亡生物体以及其他各种含碳物质又不停地以沉积物的形式返回地壳中,由此构成了全球碳循环的一部分。‎ ‎43.下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种激素的相对浓度,请分析回答:‎ 部位 激素的相对浓度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茎尖 ‎+++‎ ‎+++‎ ‎+++‎ ‎—‎ 幼叶 ‎+++‎ ‎+++‎ ‎—‎ ‎—‎ 伸长茎 ‎++‎ ‎++‎ ‎—‎ ‎—‎ 侧 芽 ‎+‎ ‎+‎ ‎—‎ ‎—‎ 成熟叶 ‎+‎ ‎+‎ ‎—‎ ‎+++‎ 根 ‎+‎ ‎+‎ ‎—‎ ‎—‎ 根 尖 ‎++‎ ‎—‎ ‎—‎ ‎—‎ ‎+++表示含量高;++表示含量中等;+表示含量低;—表示无 ‎(1)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除上表中的四大类外,植物体内还有一物质也属于植物激素,该激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表中可知植物成熟叶含有较多的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 ‎(4)幼叶和伸长茎中都不含有细胞分裂素,而含有较多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则幼叶和伸长茎的生长的合理解释是:他们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的_________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5)以上可以看出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答案】(1)促进果实的成熟(2)吲哚乙酸  (3)脱落酸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4)细胞的伸长 细胞分裂 (5)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解析】‎ 试题分析:‎ ‎(1)植物激素主要有五大类,分别是促进生长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赤霉素、促进细胞分裂的细胞分裂素、抑制分裂促进衰老和脱落的脱落酸、以及促进果实成熟的乙烯,而表格中有四种,缺少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2)生长素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 ‎(3)从表中可以看出,成熟的叶片中有较多的脱落酸,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4)幼叶和伸长的茎中不含有细胞分裂素,而含有较多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因此他们的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的伸长,而不是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的。‎ ‎(5)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4.如图1反映人体内的部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字母代表相关激素;如图2是神经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神经元的结构,序号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或结构。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中的B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该激素对不同靶细胞的调节作用有差异,请你推测其中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如图1中如胰岛释放的D能促进人体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则D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不同激素如图1中A、B、C作用的靶细胞存在差异,但激素在人体内的运输具有________________(填“定向性”或“不定向性”)。‎ ‎(3)如图1中下丘脑中的神经细胞接受大脑皮层传来的神经冲动,分泌______激素,促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糖类代谢增强。由此可见,该过程为_______调节。‎ ‎(4)如图2中,兴奋在⑤处的信号转换方式为_______。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在⑤处的传递具有_______(填“单向性”或“双向性”)。‎ ‎(5)神经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的优势,体液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的优势,体温调节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1). 甲状腺激素 (2). 不同靶细胞上的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有差别 (3). 胰岛素 (4). 不定向性 (5).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6). 神经—体液 (7).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8). 单向性 (9). 快速 (10). 准确 (11). 持续时间长 (12). 作用范围广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题图的形式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B 是由甲状腺分泌的,故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细胞,但因不同靶细胞上的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有差别,故该激素对不同靶细胞的调节作用有差异;胰岛可以分泌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其中能促进人体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的是胰岛素;‎ ‎(2)激素调节的特点是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故激素在人体内的运输具有不定向性;‎ ‎(3)下丘脑中的神经细胞接受大脑皮层传来的神经冲动,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又进一步通过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糖类代谢增强,该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 ‎(4)图2中⑤处结构为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在⑤(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 ‎(5)神经调节具有快速、准确等优势;体液调节具有持续时间长、作用范围广等优势;两者共同作用调节体温。‎ ‎【点睛】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是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是受神经系统控制,同时也受体液调节,两种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动物体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并且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