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天津市四合庄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
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 1. 当一对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片段多于另一条染色体时,那么在配对时就会有一部分片段无法配对而形成弧状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正常体细胞内等位基因A、a位于该对染色体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出现弧状结构的原因是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B. 1号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一定多于2号染色体 C. 1号染色体上可能不存在A(或a) D. 2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2个A(或a) 【答案】A 【解析】图中出现弧状结构,是由于2号染色体有片段缺失或1号染色体的某一片段发生重复,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或重复均属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A正确;1号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一定多于2号染色体,但基因的种类不一定多于2号染色体,B错误;图中弧状结构的出现,无论是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还是染色体的片段重复所致,1号染色体上均可能存在A(或a),C错误;图中弧状结构的出现,若是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2号染色体上可能不存在A(或a),若是染色体的片段重复所致,则2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1个A(或a),D错误。 2. 下列情况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A.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B.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C.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交换 D.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答案】B 【解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B 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对应部分而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3.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工程又叫DNA拼接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 B. 所有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同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 形成重组质粒时,用DNA连接酶将碱基通过氢键连接 D. 基因工程育种能克服生殖隔离且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答案】D 【解析】基因工程又叫DNA拼接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A错误;不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的特定核苷酸序列不同,B错误;形成重组质粒时,用DNA连接酶将双连DNA片段“缝合”起来,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C错误;基因工程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可见,基因工程育种能克服生殖隔离且定向改变生物性状,D正确。 4. 下列关于各种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属于单倍体 B. 多倍体育种能集中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 C. 诱变育种能产生新基因,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类型 D. 杂交育种能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 【答案】C 【解析】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属于纯合子,但不是单倍体,A错误;杂交育种能集中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B错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类型,C正确;基因工程育种能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D错误。 5. 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条件和试剂使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低温:与“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相同 ②酒精:与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中的使用方法相同 ③卡诺氏液: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中“NaOH”的作用相同 ④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中“醋酸洋红液”的使用目的相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6. 蜜蜂的雄蜂是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蜜蜂的体色,褐色对黑色为显性,现有褐色雄蜂与黑色蜂王杂交,则F1的体色将是( ) A. 蜂王、工蜂和雄蜂都是褐色 B. 蜂王和工蜂都是黑色,雄蜂都是褐色 C. 褐色﹕黑色=3﹕1 D. 蜂王和工蜂都是褐色,雄蜂都是黑色 【答案】D 【解析】已知褐色相对于黑色为显性(相应的基因用B、b表示),雄蜂是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蜂王和工蜂是受精卵发育成的则褐色雄蜂的基因型为B,黑色蜂王的基因型为bb。褐色雄蜂(基因型为B)与黑色蜂王(基因型为bb)杂交,F1的雄蜂是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因此F1中雄峰的基因型均为b,表现为黑色;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因此F1中蜂王和工蜂的基因型均为Bb,均表现为褐色,故选D。 7. 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引起这4种果蝇变异的原因都属于染色体变异 B. 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2个,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是4条 C. 若红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交配产生了图中一所示变异红眼后代,则是由于母本减数分裂产生异常配子所致 D. XRXrY的个体会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精子 【答案】A 【解析】题图显示:由左至右,第一、第三种果蝇均多了一条X染色体,第二、第四种果蝇均少了一条X染色体,可见,引起这4种果蝇变异的原因都属于染色体变异,A正确;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2个,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是8条,B错误;若红眼雌果蝇(XRXR或XRXr)和红眼雄果蝇(XRY)交配产生了图中一所示变异红眼后代(XRXrY或 XRXRY或XRO),则可能是由于母本减数分裂产生异常配子(XRXR或XRXr或O)所致,也可能是由于父本减数分裂产生异常配子(XRXR或XRY或O)所致,C错误;XRXrY的个体会产生六种(XRXr、Y、XRY、Xr、XR、XrY)比例相等的卵细胞,D错误。 8.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染色体组中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 B.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C. 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D. 人工诱导多倍体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C 【解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所以一个染色体组中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B正确;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因此单倍体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C错误;人工诱导多倍体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内涵: 9. 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杂交育种一定要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养新品种 B. 紫外线照射能增加 DNA 分子上的碱基发生变化的几率导致染色体畸变 C. 单倍体育种可直接通过表现型来判断其基因型,提高效率 D. 在单倍体与多倍体的育种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答案】C 【解析】若通过杂交育种来培育杂种优势品种,一般是选取纯合双亲杂交,不需要纯合化等手段,A错误;紫外线照射能增加 DNA 分子上的碱基发生变化的几率,导致基因突变,B错误;单倍体育种获得的是纯合子植株,基因型与表现型一致,可直接通过表现型来判断基因型,提高效率,C正确;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因此在单倍体育种中,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的幼苗,D错误。 10. 1993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抗棉铃虫的棉花品种,采用的核心技术是( ) A. 基因工程 B. 杂交育种 C. 诱变育种 D. 单倍体育种 【答案】A 【解析】抗棉铃虫棉花是利用基因工程获得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综上A正确,BCD错误。 11. 某三倍体生物的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12条,下图表示正常体细胞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三倍体生物正常体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A中有3个染色体组,B中有4个染色体组,CD细胞为染色体变异细胞,不属于正常体细胞。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组,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2.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及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 B. 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依据是近亲结婚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 C. 患苯丙酮尿症的妇女与正常男性生育的后代适宜选择生女孩 D. 遗传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分析确定遗传病的传递方式 【答案】A 【解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因此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A正确;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依据是: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增加,B错误;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患病率在男女中相同,C错误;遗传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作出诊断,D错误。 13. 下图是患甲病乙病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Ⅱ-1与Ⅱ-6不携带乙病基因)。对该家系描述 错误的是() A. 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乙病由X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 C. Ⅲ-2与Ⅲ-3结婚生出病孩的概率是1/16 D. Ⅲ-1与Ⅲ-4结婚生出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1/16 【答案】C 【解析】系谱图显示,Ⅰ-1和Ⅰ-2均患甲病,其女儿Ⅱ-3正常,据此可推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Ⅱ-1和Ⅱ-2均不患乙病,其儿子Ⅲ-2患乙病,再结合题意“Ⅱ-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可判断,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即乙病由X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B正确;设甲病的致病基因为B、乙病的致病基因为d,则Ⅲ-2的基因型为BbXdY,因Ⅱ-5不患乙病,基因Ⅱ-6不携带乙病基因,所以Ⅲ-3的基因型为bbXDXD,Ⅲ-2与Ⅲ-3结婚生出病孩的概率是1/2,C 错误;若只研究甲病,则Ⅲ-1的基因型为bb,由Ⅱ-6正常可推知:Ⅲ-4的基因型为Bb,Ⅲ-1与Ⅲ-4所生子女患甲病的几率为1/2Bb,若只研究乙病,则Ⅱ-1的基因型为XDY,由Ⅲ-2的基因型为XdY可知Ⅱ-2的基因型为XDXd,进而推知:Ⅲ-1的基因型为1/2XDXd或1/2XDXD,Ⅲ-4的基因型为XDY,Ⅲ-1与Ⅲ-4所生子女患乙病的几率为1/2×1/4(XdY)=1/8,若同时研究甲、乙两病,Ⅲ-1与Ⅲ-4结婚生出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1/2×1/8=1/16,D正确。 【点睛】遗传系谱图题的解题技巧 (1)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思路 ①寻求两个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②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 ③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写出基因型,再看亲子关系)。 (2)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首先要以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为切入点,依据“无中生有”为隐性(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 、“有中生无”为显性(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正常的) 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答案。 14. 一对正常夫妇,双方都有耳垂(控制耳垂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婚后生了一个白化且无耳垂的孩子,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为有耳垂但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 A. 3/8 B. 3/16 C. 3/32 D. 5/16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一对正常夫妇,双方都有耳垂(控制耳垂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婚后生了一个白化且无耳垂的孩子,则有耳垂为显性,无耳垂为隐性,白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正常夫妻为双杂合子,生白化病孩子的概率1/4,生有耳垂孩子的概率为3/4,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5. 根据下图中人类遗传病系谱图中世代个体的表现型进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②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 C. ③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 D. ④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 【答案】D 【解析】①的双亲均正常,女儿患病,据此可推知: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②的双亲均正常,儿均患病,表明②最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B正确;③的父亲和女儿均患病,最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C正确;④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最可能是Y染色体遗传,D错误。 16.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苯丙酮尿症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青少年型糖尿病可能是受两对及以上等位基因控制 C. 可通过基因诊断技术检测致病基因来监测21三体综合征 D. 猫叫综合征患者的5号染色体不完整 【答案】C 【解析】苯丙酮尿症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可能是受两对及以上等位基因控制,B正确;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能通过基因诊断技术来监测,C错误;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缺失引起,因此猫叫综合征患者的5号染色体不完整,D正确。 17. 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Ⅱ-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I-2 C. 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8基因型有2种可能 D. 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个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 【答案】D 【解析】系谱图显示:Ⅱ-4和Ⅱ-5均为甲病患者,他们的女儿Ⅲ-7正常,儿子Ⅲ-6为乙病患者,据此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再结合题意“甲、乙两病中有一种为伴性遗传病”可进一步推知: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若甲病的致病基因用A表示,乙病的致病基因用b表示,则Ⅰ-1、Ⅰ-2和Ⅱ-3的基因型依次是aaXBXb、AaXBY、AaXbY,可见,Ⅱ-3含有的A致病基因自于I-2,含有的Xb致病基因自于I-1,B错误;Ⅱ-2的基因型只有aaXBXb一种,Ⅱ-4和Ⅱ-5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进而Ⅲ-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AAXBXB或AaXBXB或AAXBXb或AaXBXb,C错误;若只研究甲病,则Ⅲ-4的基因型为Aa,Ⅲ-5的基因型为1/3AA、2/3Aa,二者所生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1—2/3×1/4aa=5/6,若只研究乙病,则Ⅲ-4的基因型为XBXb,Ⅲ-5的基因型为XbY,二者所生子女患乙病的概率为1/2(XbY+XbXb),所以Ⅲ-4与Ⅲ-5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6×1/2=5/12,D正确。 18.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先天性心脏病都是遗传病 B. 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23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C. 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人类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D.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答案】C 【解析】先天性心脏病不都是遗传病,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人类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为人类服务,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两个或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所以C选项正确。 19.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变异的结果 C. 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定向进化实质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 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进化的原因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同观点 【答案】B 【解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A项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B项错误;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定向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项正确;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进化的原因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同观点,如有学者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D项正确。 20. 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①表示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 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 D. 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D 【解析】①表示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物种的形成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物种的形成都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获得的四倍体西瓜就是新物种,但并没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错误;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21.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不包括() A. 突变和基因重组 B. 自然选择 C. 生存斗争 D.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手段,与物种形成无关。 考点:考查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22. 根据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如果一个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表明该性状对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 B. 目前基因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C. 使用农药后,某种农业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而越冬后存活的大多是对农药敏感的个体,原因可能是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不耐低温 D. 若某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则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就越来越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内容。由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若某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则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也越来越强,D错。故本题选D。 23.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A. 个体 B. 群落 C. 细胞 D. 种群 【答案】D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B、C均错误,D正确。 24. 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 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说明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C. 基因型为Aa 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 基因的频率大于a 基因的频率 D. 一个种群中,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1 【答案】D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是因为男性X染色体上只要携带色盲基因就会患色盲,并不能说明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B错误;基因型为Aa 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 基因的频率等于a 基因的频率,C错误;一个种群中,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1,D正确。 25. 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 B. A→B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C. 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 D. 农药对害虫的定向选择导致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其中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的原始材料,A正确;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抗药性弱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B正确;使用农药后,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如图表示自Q点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 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Q后基因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 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 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 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 D.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C 【解析】Q后基因A的频率逐渐升高,基因a的频率逐渐降低,说明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A正确;1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P点时两曲线相交,说明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B正确;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在特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具有适应该环境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增多而被选择下来得以生存,C错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27.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中,某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个体占19%,那么种群中该性状的杂合子的频率是( ) A. 1% B. 18% C. 9% D. 81%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该种群中,显性个体占19%,则隐性性状的比例是1-19%=81%,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90%=10%,因此杂合子的概率是2×90%×10%=18%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变化 【名师点睛】哈代-温伯格定律也称遗传平衡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此 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 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Aa+aa=p2+2pq+q2=1. 28. 据研究,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野生型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球菌进化的实质是其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 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 葡萄球菌的定向突变提高了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D. 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的 【答案】B 【解析】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错误;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导致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B正确;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产生的,青霉素只是起了选择作用,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进化 29. 下列关于进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型占全部基因型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B.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因为存在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改变 C.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 D.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答案】D 【解析】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A错误;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 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D正确。 30.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指自然界中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多种多样 B.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C.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D. 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更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A错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C正确;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大,相对更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31. 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③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①③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C. 若②为肝脏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 D.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①是淋巴,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③(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①(淋巴),①中的蛋白质通过淋巴回流进入④(血浆),B错误;若②为肝脏细胞,因血液由a向b流动的过程中,氧气通过自由扩散进入肝脏细胞参与有氧呼吸,所以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C正确;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组织液)和④(血浆),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此外还需要与细胞呼吸、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建立联系。 32.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CO2、血红蛋白、H+ B. 呼吸氧化酶、抗体、H2O C. Na+、O2、葡萄糖 D. Ca2+、载体蛋白、激素 【答案】C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H+、Na+、Ca2+等)、血液运送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代谢废物、气体O2、CO2、激素、抗体等),因此CO2、H+、O2、H2O、Ca2+、Na+、抗体、葡萄糖、激素,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呼吸氧化酶分布在细胞中,载体蛋白为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它们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综上所述, A、B、D均错误,C正确。 33. 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的成分可能有抗体、H2O2酶、神经递质和氨基酸 B. 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C. 甲中含有血浆蛋白、胰岛素、O2和葡萄糖等成分 D. 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乙的成分可能有抗体、神经递质和氨基酸,但正常情况下不含H2O2酶,因为H2O2酶位于细胞内,A错误;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组织液,B错误;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胰岛素、O2和葡萄糖等成分,C正确;与血浆相比,组织液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低,D错误。 34.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正常情况下糖原不出现在内环境中 ②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③血浆成分稳定时机体保持稳态 ④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⑤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会出现组织水肿.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解析】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能物质,正常情况下不出现在内环境中,①正确;组织液,大部分渗回血浆,少部分渗入淋巴,②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可见,血浆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保持稳态,③错误;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大量丢失,④错误;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会引起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由血浆渗透到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加,因此会出现组织水肿,⑤正确。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35. 下列有关胰岛素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B. 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 C. 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D. 加速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答案】B 【解析】胰岛素的功能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不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A错误。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B正确。胰岛素是促进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而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会使血糖水平升高,C错误。胰岛素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会使血糖水平升高,D错误。 【点睛】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过程理解不清 36. 下图是人体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ab段与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 B. 曲线bc段与曲线de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不同 C. 曲线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只依靠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就能完成 D. 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答案】B 【解析】曲线ab段血糖浓度升高是由于消化和吸收了食物中的糖类,但ef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A错误;bc段为血糖浓度较高时的降低过程,该时期胰岛素分泌较多,但de段血糖浓度是在正常值下的降低过程,该阶段胰岛素分泌较少,B正确;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C错误;胰高血糖素只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不促进肌糖原的分解,D错误。 37. 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切断②处,刺激④处,⑤处仍能出现反射活动 B. 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 在②所在的神经元上,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D. 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 【答案】C 【解析】②属于传入神经,若切断②处,则反射弧的结构被破坏,不能完成反射活动,A项错误;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是①→②→③→④→⑤,B项错误;传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电信号(局部电流),兴奋传至传入神经元轴突末端时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神经递质),C项正确;③是脊髓的神经中枢,是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区在脑,D项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名师点睛】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38.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只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B. 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机体反射中的只能单向传递 D. 神经元细胞膜内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答案】A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A错误、B正确;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递,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C正确;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而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突触的结构 39. 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B.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答案】A 【解析】①为突触小泡,其中的内容物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至②所示的突触间隙中的方式是胞吐,A错误;a为突触小体,在突触小体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正确;②所示的突触间隙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所示的突触后膜特异性识别的神经递质,C正确;①中的神经递质使b所示的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D正确。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知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前提是:熟记并理解有关知识点、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明辨图中数字或字母所示的结构名称,将此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40. 40. 下列为反射弧示意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 在②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B. 在③中兴奋传递是单向的 C. 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 D. 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B 【解析】由于兴奋在突触中是单向传递的,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突触,④是传出神经,所以B选项正确。 41. 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bd,若分别刺激b、c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 ) A. b点2次,c点1次 B. b点1次,c点1次 C. b点1次,c点2次 D. b点2次,c点0次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b点给一个强刺激,虽然ab=bd,但ab间是以电信号传导,而bd间是以化学信号传递,因此a点先兴奋,则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而电流表的左侧是正极,所以指针向左偏转;b点后兴奋,电流表的指针又向右偏转,因此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在c点给一个强刺激,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此兴奋不能传递到a处,电位计的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选A。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1.膜电位的测量 (1)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2)兴奋电位:灵敏电流计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乙),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42. 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A错误;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错误;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C正确;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D错误。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识记静息状态和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情况,能准确判断膜内和膜外电流方向,明确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43. 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 A. 不会发生偏转 B. 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C. 发生一次偏转 D.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 【解析】强刺激c处,当兴奋传到b处时,此时a处仍处于静息状态,电位计发生偏转一次;当兴奋传到a处时,此时b处又处于静息状态,电位计还会发生偏转,方向与前一次相反,所以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故选D。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44. 一外伤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也能看书看报.其受伤的中枢是( ) A. W区 B. S区 C. H区 D. V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不能说话是S区受伤,故选B。W区受损不会写字,H区受损不能听懂别人讲话,V区受损看不懂文字。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中枢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45.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手指接触到针尖产生痛觉在大脑皮层 B. H区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C. 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都不受大脑皮层中最高级中枢的调控 【答案】A 【解析】手指接触到针尖产生痛觉,痛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A正确;S区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B错误;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C错误;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可受大脑皮层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D错误。 46. 下列关于促胰液素的发现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沃泰默将稀盐酸注入血液,排除了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的可能 B.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C. 促胰液素由胰腺分泌,作用于小肠,促进食物消化 D.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答案】C 【解析】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A正确;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B正确;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C错误;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D正确。 47. 人体内酶、激素、神经递质三类物质的共性是() A.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B. 具有信息传递的作用 C. 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D.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答案】D 【解析】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性激素是固醇,而神经递质有多种有机物,A错误;作为信号分子的激素和神经递质具有在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作用,而酶起催化作用,B错误;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酶作用于底物,C错误。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行使调节功能,酶与相应的底物结合才能行使催化功能,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D正确; 48. 如图为甲状腺分泌活动调节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激素甲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激素甲~激素丙都是通过血液运送至靶器官 C. a~d所表示的作用相同,都是促进或抑制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具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特点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激素甲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丙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A正确;激素甲~激素丙都是通过血液运送至靶器官,B正确;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a、b表示促进,c、d表示抑制,C错误;综上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具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特点,D正确。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能够结合图示明辨激素甲~激素丙的名称和各字母所示的生理作用。(下图为分级调节基本模型,其中的虚线为反馈调节) 49. 某同学刚吃完中午饭时,胰岛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①的合成、加工、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B. ①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 ②为靶细胞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D. ①与②结合后不分解 【答案】D 【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中合成,经过内质网的加工、高尔基体的进一步修饰加工才能分泌到细胞外,A、B正确;②为靶细胞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①与②结合后会被分解,D错误。 50.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答案】B 【解析】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合成和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是耗能过程,因此a中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①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错误;②是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神经递质,C正确;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时,兴奋部位的外面分布着负电荷,D正确. 【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51.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 B. 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直接相关的是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四大系统 C. 目前认为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答案】B 52. 临床上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这反映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是() A. 微量高效 B. 通过体液运输 C. 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D. 直接参与细胞内生命活动 【答案】B 【解析】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因此临床上常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B正确,A、C、D均错误。 53. 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很少,但有高效的催化作用 B.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 C. 激素由体液专门运输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D.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多少,只受到下丘脑的控制 【答案】B 【解析】激素在人体内含量很少,但对机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A项错误;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B项正确;激素由体液运输,专门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C项错误;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多少,受到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控制,D项错误。 54. 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图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C处,A、D点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 刺激A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 刺激A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活动属于反射 D. 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的传递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神经突触的类型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两种,甲图这C与D之间的突触是轴突—胞体型,即兴奋的传递方向是C→D;离体条件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由于突触延搁,刺激C处时,A点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点后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刺激A处,肌肉和突触乙均会发生电位变化,故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B正确;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才能完成,刺激A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活动中只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参与,故不属于反射,C错误;乙图中兴奋只能从F传递给E,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不能从E到F, D错误。 【点睛】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 ①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其原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 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 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 (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速度 快 慢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55.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膜,A、B、C表示膜上结构物质,a-g表示相关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此为神经元细胞膜,则在静息状态时,Ⅰ侧的电位是负电位 B. b过程无法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但能判断出膜外b物质浓度高于膜内 C. 若某细胞膜上的C物质大量减少,则该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D. 该细胞为肝细胞,当处于低血糖时,胰岛B细胞可释放激素g (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该细胞,促进e (肝糖原)水解为f(葡萄糖) 【答案】C 【解析】图中C是糖蛋白,说明Ⅰ侧是细胞膜外侧。神经元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所以若此为神经元细胞膜,则在静息状态时,Ⅰ侧的电位是正电位,A项错误;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则b的运输方式(自由扩散)体现了细胞膜选择透性,B项错误;若某细胞膜上的C物质(糖蛋白)大量减少,说明该细胞是癌细胞,而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故C项正确;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释放的,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生物膜结构图,考查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及物质的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 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识图,再结合所学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图中C是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根据此特点可以判断细胞膜的内外侧)。A物质的运输消耗能量,表示物质主动运输进入膜内侧;b表示物质自由扩散进膜内侧,c表示物质自由扩散到膜外侧;d物质由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细胞的能量,表示物质协助扩散到膜内侧。 二、不定项选择题 56. 蜜蜂种群中雌蜂是二倍体,雄蜂是单倍体.如图是蜜蜂某些细胞分裂(示部分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两图所示细胞中都有2个染色体组 B. 两图所示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分别是8条和4条 C. 如果图2所示细胞分裂是有丝分裂,则该细胞应来自于雄峰 D. 基因型为AD的雄峰可能是由图l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卵细胞发育来的 【答案】AC 【解析】两图所示细胞中,每一形态的染色体各有2条,表明都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图1、2所示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分别是8条和0条,B错误;雄蜂是单倍体,体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而图2所示细胞也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如果图2所示细胞分裂是有丝分裂,则该细胞应来自于雄峰,C正确;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图1所示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进行不均等分裂,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该初级卵母细胞分裂后最终形成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d,因此基因型为AD的雄峰不可能是由图l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卵细胞发育来的,D错误。 57. 现有甲、乙两种二倍体纯种植物,甲植物的光合产量高于乙植物,但乙植物更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相关性状均由核基因控制),现要利用甲、乙两种植物培育出高产、耐盐的植株.下列技术可行的是( ) A.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获得符合要求的四倍体杂种植株 B. 将乙种植物耐盐基因导入甲种植物的体细胞中,可培育出所需植株 C. 两种植物杂交后,得到的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可较快获得所需植株 D. 诱导两种植物的花粉融合后培育成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培育出所需植株 【答案】ABD 【解析】A、甲、乙两种植株均为二倍体纯种,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获得满足要求的四倍体杂种目的植株,A正确; B、基因工程技术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因此将乙种植株耐盐基因导入到甲种植株的受精卵中,可培育出目的植株,B正确; C、甲乙两植株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两者不能杂交,即使能杂交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C错误; D、诱导两种植株的花粉融合并培育成二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可形成可育四倍体后代,D正确。 58. 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理: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B. 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 染色:龙胆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 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BC 【解析】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A项错误;在解离时,将剪取的洋葱根尖放入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中进行解离,B项正确;龙胆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属于碱性染料,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C项正确;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少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D项错误。 59. 下列有关遗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摩尔根在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中运用了类比推理方法 B. 父亲色觉正常,母亲患红绿色盲,生了一个色觉正常的克莱费尔特症(XXY)患者,这是由于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C. 若卵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则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为四倍体细胞 D.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但甲、乙两桶的彩球数不一定相等 【答案】AC 【解析】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亲色觉正常(XBY),母亲患红绿色盲(XbXb),生了一个色觉正常的克莱费尔特症(XXY)患者,则该患者的基因型是XBXbY,可以推知该患者的XBY基因来自父亲,所以该病是由于父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B正确;卵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经过间期复制后基因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所以初级卵母细胞仍然是二倍体细胞,C错误;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但甲、乙两桶的彩球数不一定相等,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名师点睛】萨顿在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时运用了类比推理法,而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父亲色觉正常(XBY),母亲患红绿色盲(XbXb),生了一个色觉正常的克莱费尔特症(XXY)患者,则该患者的基因型是XBXbY; 间期复制后基因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 囊性纤维病、苯丙酮尿症、白化病中只有囊性纤维病是基因通过直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 60. 下图是某种遗传病的调查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 B. 若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则7为患病男孩的几率是1/4 C.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7患病的几率是1/2 D.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1、3均为杂合子 【答案】ABD 【解析】该病的遗传方式若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则1患病时,5必患病且3必正常,故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A正确;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5的基因型为XAXa,6的基因型为XAY,由此得出:7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B正确;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判断5为杂合子,若6为AA,则7一定表现正常,C错误;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2、4的基因型为aa,1、3表现患病,则1、3均为杂合子,D 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中信息推断该病可能的遗传方式,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即可。 61. 利用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尝试多种育种方式,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⑤→⑥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B. 过程①②③所示育种方式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 C. γ射线使a基因发生了定向突变 D. 个体AAbbC的产生意味着产生了新的物种 【答案】AB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形可知:过程①→⑤→⑥是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正确;过程①②③所示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过程⑦是诱变育种γ射线使a基因发生了不定向突变,需要筛选,C错误;过程④是基因工程育种,个体AAbbC的产生没有产生新的物种,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2. 根据遗传变异原理,目前关于育种成果说法正确的是 A. 太空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 利用染色体变异原理选育的青霉素高产菌株 C. 培育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D. 利用基因突变原理培育的抗棉铃虫棉花新品种 【答案】AC 【解析】太空育种属于诱变育种的范畴,其原理是基因突变,A 正确;青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B错误;培育矮秆抗病小麦品种采用的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C正确;抗棉铃虫棉花新品种的培育,采用的是基因工程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D错误。 63.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 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 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 d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ABD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种群基因库发生显著差异时会导致生殖隔离,因此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c表示新物种形成,生物的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C正确;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 【点睛】本题以概念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关系的认识和掌握情况。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把易疏忽或易错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知识串起来并横向辐射,进行归纳。 64. 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 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肓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C. 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纯合子基因型频率越来越大 D.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答案】CD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是因为男性X染色体上只要携带色盲基因就会患色盲,并不能说明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B错误;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纯合子基因型频率为1—(1/2)n,n为自交次数,因此随着自交代数的递增,纯合子基因型频率越来越大,C正确;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D正确。 65.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B. Na+进入神经元的方式与神经元释放递质的方式相同 C. 细胞外液比细胞内液含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不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 【答案】AD 【解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A正确;Na+借助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神经元,神经元释放递质的方式是胞吐,B错误;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均属于细胞结构的一部分,不属于内环境,D正确。 6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的多少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组织液、血浆的成分最相似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D. 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答案】AB 【解析】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的多少,A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C错误;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错误。 67. 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⑤处给予适宜刺激,可以在③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B. 一定强度的刺激才能导致b处的电位变化 C. a、c处电位形成的原因是Na+外流 D. 完成反射所需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⑥的数量 【答案】BD 【解析】由于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导,故在⑤处给予适宜刺激,在③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 A项错误;兴奋的产生需要一定强度的刺激,B项正确;a、c处的电位都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K+外流,C项错误;完成反射所需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⑥突触的数量,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反射的结构基础和神经兴奋的产生及传导过程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正确识图:由⑥(突触)或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确定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神经中枢、⑤是传出神经。 68. 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B.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C. 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可以观察到突触的结构 D. 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 【答案】AD 【解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错误;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触的部位共同形成突触,B正确;在电子显微镜下才可以观察到突触的结构,C正确;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以及这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间隙共同构成突触,D错误。 69. 如图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B. 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都会增加 C. 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D. 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所有的细胞 【答案】BC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激素①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③所示的促甲状腺激素,②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当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激素①的分泌量增加,进而促进激素③的分泌,而激素③分泌的增加又会促进②的分泌,导致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都会增加,以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同时,骨骼肌在神经支配下会不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B、C正确;②所示的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所有的细胞,D错误。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机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题需理清脉络,形成知识网络。 70. 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高浓度的胰岛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C. 人体细胞膜上若缺乏胰岛素受体,可能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参与血糖调节,两者起拮抗作用 【答案】BD 【解析】高浓度的胰岛素可以促进肝糖原的合成,A错误;血糖的调节途径有两条: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进而引起机体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二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可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B正确;人体细胞膜上若缺乏胰岛素受体,可能导致胰岛素不能很好地发挥降血糖的作用,使细胞减缓摄取血糖,引起血糖水平过高,C错误;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相互拮抗,共同参与血糖调节,D正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