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化合物中均含有C、H、O、N、P五种元素的是(  )‎ A.染色体和ATP B.DNA和生长素 C.抗体和RNA聚合酶 D.脱氧核苷酸和脂肪 ‎2.生物膜将真核细胞分隔成不同的区室,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在内质网上合成 B.叶绿体中能进行ATP的合成与分解 C.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分解为酒精和CO2‎ D.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在细胞核中进行 ‎3.某研究小组在研究不同金属离子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时得到如图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底物浓度、pH和温度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 B.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金属离子的种类 C.Mn2+能直接降低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D.Co2+或Mg2+可能导致酶结构的改变使其活性降低 ‎4.某二倍体生物在进行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NA与染色体之比为2:1‎ B.此时可能进行染色体的联会过程 C.细胞中不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 D.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移向两极时需要ATP供能 ‎5.某植物茎的高度受两对基因的控制,若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高12cm,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高4cm,每一显性基因使植株增高2cm,今有AaBb×AaBb,其后代高10cm的植株约占(  )‎ A. B. C. D.‎ ‎6.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b过程所需原料不同 B.b、c过程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有丝分裂间期能进行a、b、c三个过程 D.某些病毒能进行d、e过程 ‎7.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均可以发生染色体变异 B.低温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改变 D.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不一定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激素、神经递质、乳酸等物质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B.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导致组织液减少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等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9.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以适宜电流刺激①时,该处细胞膜内的电位由正转负 C.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 D.结构②的存在保证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0.如图所示为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图解.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与③融合,将②释放到④的过程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B.⑥与②特异性结合并将其运进细胞 C.②在④中能够长时间存在且持续作用于⑥‎ D.在⑤处可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11.有关血糖调节过程,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激素甲只能运输到靶细胞并作用于靶细胞 B.图示调节过程包含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 C.下丘脑还可产生某种促激素直接促进激素甲的分泌 D.激素甲能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糖,从而降低血糖 ‎12.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 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13.寨卡病毒侵入人体后,下列过程不能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 C.抗体与寨卡病毒结合形成沉淀 D.浆细胞进行分裂并产生抗体 ‎14.下列关于植物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根部“3→4”和茎部“7→8”的运输为横向运输 B.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效果不相同 C.两种现象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小于茎 D.两种现象均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5.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B.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D.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16.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 B.“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慢 D.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17.如图是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中有2条食物链 B.组分1、2、3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C.食物网中组分3中生物可以处于不同营养级 D.碳元素在三个组分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B.流经第三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三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19.如图所示是在某国家公园记录到的随着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而出现的一些现象.据图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中生物的食物链为橡树→毛虫→鸟 B.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会造成鸟的数量增多 C.引起橡树提前发芽的信息主要是气温上升,属物理信息 D.全球变暖可能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B.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量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 ‎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0分)‎ ‎21.某植物甲叶肉细胞中部分光合作用如图1所示,图2表示甲、乙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净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1发生的场所是  ,A物质是  ,过程①是  ,过程②是  .如果供给14CO2,放射性出现的顺序为  .‎ ‎(2)图2中a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速率,适当增加光照强度,a点将  (填“左”或“右”)移.b点时限制甲乙两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 ‎(3)在进行绿叶中色素的分离和提取实验中,提取绿叶中色素使用  (试剂),为使叶片研磨充分还可加入少许  .分离色素时使用的试剂是  .‎ ‎22.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膜外①②处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如图甲所示).箭头表示在M点给予一适宜刺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M点受刺激时,该部位的膜内电位的变化是  ,产生该变化的原因是  .‎ ‎(2)当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到②时,①处膜外的电位是  ,①与②之间存在电位差,电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到①时,②处膜外已恢复  ,电表指针又发生一次偏转;依据所观测到的数据,绘制成的电位差变化曲线如图乙中  所示.‎ ‎(3)因受伤造成脊髓胸段截断的某患者,仍可完成排尿反射活动,据此分析,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 ‎(脊髓胸段/脊髓胸段往颈部方向/脊髓胸段往腰部方向),但是由于  ,患者出现小便失禁现象.‎ ‎23.图甲是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睾丸酮(雄性激素)的调节机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细胞间可通过  等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交流.当T细胞活性下降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其主要原因是:  .‎ ‎(2)图乙中abc过程体现了雄性激素分泌的  调节机制.‎ ‎(3)研究表明吸食毒品会影响人体性腺功能.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的吸毒者进行了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作了比较,检测结果均值如表:‎ 组别 平均年龄(岁)‎ 吸毒史 ‎(年)‎ 吸毒量 ‎(g/d)‎ LH ‎(mlu/mL)‎ FSH ‎(mlu/mL)‎ FSH睾丸酮( mlu/mL)‎ 吸毒者 ‎23‎ ‎4‎ ‎1.4‎ ‎1.45‎ ‎2.87‎ ‎4.09‎ 健康人 ‎23‎ ‎﹣‎ ‎﹣‎ ‎4.66‎ ‎6.6‎ ‎6.69‎ 若吸毒者体内GnRH浓度与正常人无异,据表可知,吸毒者会减弱的过程是图乙中的  (请填图中字母).为了确定吸毒者睾丸酮水平低的原因是睾丸受损,还是LH和FSH减少引起的,可将其体内LH和FSH  ,一段时间后测定其睾丸酮含量,与健康者比较即可确定原因.‎ ‎24.大兴安岭沼泽湿地在自然状态下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柽柳群落→旱柳群落 ‎(1)海三棱藨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属于群落演替中的   演替.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的统计方法 是  .‎ ‎(2)芦苇群落具有的特征有  (填序号).‎ ‎①死亡率 ②垂直分层现象 ③年龄组成 ④性别比例 ⑤水平镶嵌分布 ⑥复杂的种间关系 ⑦迁入率 ‎(3)旱柳群落中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如图所示:‎ ‎①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  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  .‎ A.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③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  会变小.‎ ‎25.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图2为鼠的能量流动过程,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人和兔的种间关系是  ,鹰和鼬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 ‎(2)该食物网中碳循环的形式为  ,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 ‎(3)图2中,若A为鼠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C表示  .正常情况下e 的值大于f+g之和,原因是  .‎ ‎(4)图2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  实现的.‎ ‎(5)在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化合物中均含有C、H、O、N、P五种元素的是(  )‎ A.染色体和ATP B.DNA和生长素 C.抗体和RNA聚合酶 D.脱氧核苷酸和脂肪 ‎【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脂质的组成元素;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分析】本题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核酸的元素异同的考查,梳理糖类、脂质、核酸的元素组成,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1、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 ‎3、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4、ATP、核酸(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解答】解:A、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它和ATP的组成元素为C、H、O、N、P,A正确;‎ B、生长素的组成元素由C、H、O、N元素构成,B错误;‎ C、抗体和RNA聚合酶的本质为蛋白质,由C、H、O、N元素构成,C错误;‎ D、脂肪的组成元素为C、H、O,D错误.‎ 故选:A.‎ ‎ ‎ ‎2.生物膜将真核细胞分隔成不同的区室,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在内质网上合成 B.叶绿体中能进行ATP的合成与分解 C.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分解为酒精和CO2‎ D.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在细胞核中进行 ‎【考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1、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 ‎3、线粒体分解的底物是丙酮酸;‎ ‎4、真核细胞基因的转录在细胞核,翻译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 ‎【解答】解:A、胰岛素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 B、叶绿体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其中光反应有ATP的合成、暗反应有ATP的分解,B正确;‎ C、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线粒体分解的底物是丙酮酸,C错误;‎ D、具备生物膜系统的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基因的转录在细胞核,翻译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D错误.‎ 故选:B.‎ ‎ ‎ ‎3.某研究小组在研究不同金属离子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时得到如图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底物浓度、pH和温度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 B.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金属离子的种类 C.Mn2+能直接降低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D.Co2+或Mg2+可能导致酶结构的改变使其活性降低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2、离子可以提高酶的活性,也可以降低酶的活性.‎ ‎【解答】解:A、分析柱形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金属离子,底物浓度、pH和温度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A正确;‎ B、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金属离子的种类,B正确;‎ C、从表格看出,Mn2+提高了某水解酶活性,酶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 D、与对照组比较看出,Co2+或Mg2+使酶活性降低,可能是两种离子导致酶结构的改变使其活性降低,D正确.‎ 故选:C.‎ ‎ ‎ ‎4.某二倍体生物在进行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NA与染色体之比为2:1‎ B.此时可能进行染色体的联会过程 C.细胞中不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 D.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移向两极时需要ATP供能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二倍体生物在进行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解答】解:A、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时,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DNA与染色体之比为2:1,A正确;‎ B、染色体的联会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染色体的着丝点没有排列在赤道板上,B错误;‎ C、若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则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正确;‎ D、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时需要ATP供能,D正确.‎ 故选:B.‎ ‎ ‎ ‎5.某植物茎的高度受两对基因的控制,若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高12cm,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高4cm,每一显性基因使植株增高2cm,今有AaBb×AaBb,其后代高10cm的植株约占(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熟练掌握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每一显性基因使植物增高2cm,aabb高4cm,高10cm的含显性基因的个数为(10﹣4)÷2=3.AaBb×AaBb,后代中AABb占×=,AaBB占×=,所以其后代高10cm的约占+=.‎ 故选:B.‎ ‎ ‎ ‎6.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b过程所需原料不同 B.b、c过程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有丝分裂间期能进行a、b、c三个过程 D.某些病毒能进行d、e过程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中心法则图解,其中a为DNA分子复制过程,b为转录过程,c为翻译过程,d为逆转录过程,e为RNA分子复制过程.其中逆转录过程和RNA分子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解答】解:A、a、b过程分别合成DAN和RNA,因此所需原料不同,A正确;‎ B、b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c过程只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进行,B错误;‎ C、有丝分裂间期能进行染色体复制,包括复制、转录和翻译即a、b、c三个过程,C正确;‎ D、逆转录过程和RNA的复制过程都只发生在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D正确.‎ 故选:B.‎ ‎ ‎ ‎7.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均可以发生染色体变异 B.低温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改变 D.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不一定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它们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解答】解:A、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结构,不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A错误;‎ B、低温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不会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B错误;‎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必然导致基因数目的改变,但不一定导致基因种类的改变,C错误;‎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 ‎ ‎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激素、神经递质、乳酸等物质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 B.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导致组织液减少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等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神经递质和激素分泌后进入组织液,乳酸在细胞内产生后进入组织液,故它们均可存在于内环境中,A正确;‎ B、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液增多,B错误;‎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等,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正确.‎ 故选:B.‎ ‎ ‎ ‎9.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以适宜电流刺激①时,该处细胞膜内的电位由正转负 C.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 D.结构②的存在保证了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d、e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①位于传入神经上、②为突触结构、③位于传出神经上.‎ ‎【解答】解:A、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所以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 B、以适宜电流刺激①时,该处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并大量内流,导致细胞膜内的电位由负转正,B错误;‎ C、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传出神经纤维,兴奋能传导到效应器,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C正确;‎ D、图中②‎ 的结构为突触,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B.‎ ‎ ‎ ‎10.如图所示为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图解.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与③融合,将②释放到④的过程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B.⑥与②特异性结合并将其运进细胞 C.②在④中能够长时间存在且持续作用于⑥‎ D.在⑤处可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图示为突触结构,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神经递质,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间隙,⑤是突触后膜,⑥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突触包括③④⑤.‎ ‎【解答】解:A、①突触小泡与③突触前膜融合,将②神经递质释放到④突触后膜的过程是胞吐,提现了膜的流动性,A错误;‎ B、⑥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与②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神经递质不会运进细胞,B错误;‎ C、②神经递质在④突触间隙中不能够长时间存在,作用于⑥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C错误;‎ D、在⑤突触后膜处可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 故选:D.‎ ‎ ‎ ‎11.有关血糖调节过程,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激素甲只能运输到靶细胞并作用于靶细胞 B.图示调节过程包含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 C.下丘脑还可产生某种促激素直接促进激素甲的分泌 D.激素甲能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糖,从而降低血糖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有两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率没有抑制效率,及促使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据此解答.‎ ‎【解答】解:A、激素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A错误;‎ B、图示调节过程包含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B正确;‎ C、下丘脑只能通过神经调节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能产生某种促激素直接促进激素甲的分泌,C错误;‎ D、激素甲能抑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糖,从而降低血糖,D错误.‎ 故选:B.‎ ‎ ‎ ‎12.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 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散热;‎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解答】解: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A正确;‎ B、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由于a1=b1、a2=b2,因此b1>b2,B错误;‎ 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增加,同时肾上腺素分泌液增加,这两种激素在体温调节方面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B.‎ ‎ ‎ ‎13.寨卡病毒侵入人体后,下列过程不能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 C.抗体与寨卡病毒结合形成沉淀 D.浆细胞进行分裂并产生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过程:‎ ‎【解答】解:A、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 B、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 C、靶细胞裂解后,抗体与寨卡病毒结合形成沉淀,C正确;‎ D、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D错误.‎ 故选:D.‎ ‎ ‎ ‎14.下列关于植物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根部“3→4”和茎部“7→8”的运输为横向运输 B.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效果不相同 C.两种现象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小于茎 D.两种现象均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 根的向地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浓度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较远地侧慢,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快,体现了既促进又抑制的特点即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茎的背地性是指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近地侧生长快,而表现为背地生长,只体现促进作用.‎ ‎【解答】解:A、根部“3→4”和茎部“7→8”的运输为极性运输,A错误;‎ B、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效果不相同,2处抑制根的生长,6处促进茎的生长,B正确;‎ C、两种现象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C错误;‎ D、根的向地性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只能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B.‎ ‎ ‎ ‎15.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B.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D.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都呈现S型,其中19.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24.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大的.‎ ‎【解答】‎ 解:A、在三条曲线中,19.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在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A正确;‎ B、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4.8℃条件下第五天时的曲线斜率是最大的,也就是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是最大的,B正确;‎ C、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后,将在K值上下波动,而非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C错误;‎ D、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D正确.‎ 故选:C.‎ ‎ ‎ ‎16.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 B.“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慢 D.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解答】解:A、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所以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A正确;‎ B、在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分别是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B正确;‎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C错误;‎ D、地衣能分泌有机酸,风化岩石形成土壤,故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D正确.‎ 故选:C.‎ ‎ ‎ ‎17.如图是一般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中有2条食物链 B.组分1、2、3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C.食物网中组分3中生物可以处于不同营养级 D.碳元素在三个组分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 ‎【解答】解:A、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种类有多种,所以无法确定有多少条食物链,A错误;‎ B、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能构成群落,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 C、食物网中组分3是消费者,其代表的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处于不同营养级,C正确;‎ D、碳元素在三个组分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D错误.‎ 故选:C.‎ ‎ ‎ ‎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B.流经第三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三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等.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A正确;‎ B、流经第三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二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并同化了的能量,B错误;‎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下一营养利用,C错误;‎ D、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能够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A.‎ ‎ ‎ ‎19.如图所示是在某国家公园记录到的随着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而出现的一些现象.据图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中生物的食物链为橡树→毛虫→鸟 B.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会造成鸟的数量增多 C.引起橡树提前发芽的信息主要是气温上升,属物理信息 D.全球变暖可能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分析题图:橡树发芽长叶时间的提前了,但鸟的产卵日期的峰值为4月23日,孵化日期的峰值为5月15日,出巢日期的峰值为6月2日没有改变;毛虫孵化后数量峰值从5月28日提前到了5月15日.‎ ‎【解答】解:A、图示中生物的食物链为橡树→毛虫→鸟,A正确;‎ B、橡树发芽长叶时间提前,毛虫孵化后数量峰值也随之提前,但鸟类哺育幼鸟的时间没有变化,所以鸟类哺育期能捕食的毛虫数量减少,导致鸟的数量减少,B错误;‎ C、引起橡树提前发芽的信息主要是气温上升,温度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全球变暖可能使生物多样性减少,D正确;‎ 故选:B.‎ ‎ ‎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B.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量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A、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 B、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补给,才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B错误;‎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 ‎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60分)‎ ‎21.某植物甲叶肉细胞中部分光合作用如图1所示,图2表示甲、乙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净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1发生的场所是 叶绿体基质 ,A物质是 [H] ,过程①是 CO2的固定 ,过程②是 C3的还原 .如果供给14CO2,放射性出现的顺序为 CO2→C3→(CH2O) .‎ ‎(2)图2中a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 等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速率,适当增加光照强度,a点将 左 (填“左”或“右”)移.b点时限制甲乙两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CO2浓度 .‎ ‎(3)在进行绿叶中色素的分离和提取实验中,提取绿叶中色素使用 无水乙醇 (试剂),为使叶片研磨充分还可加入少许 二氧化硅 .分离色素时使用的试剂是 层析液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分析图1,该过程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图中A表示[H],①过程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②过程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根据图2分析,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增加,光合作用速率的最高点为光饱和点,因此甲属于阳生植物.‎ ‎【解答】解:(1)根据图中的物质变化可知,图1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A物质是[H],过程①是CO2的固定,过程②是C3的还原.如果供给14CO2,放射性出现的顺序为CO2→C3→(CH2O).‎ ‎(2)图2中a点时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速率为0,表示光合作用速,等于呼吸作用速率,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呼吸速率不变,而光合速率增加,因此a点将左移.b点时限制甲乙两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 ‎(3)在进行绿叶中色素的分离和提取实验中,提取绿叶中色素使用无水乙醇,为使叶片研磨充分还可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分离色素时使用的试剂是层析液.‎ 故答案为:‎ ‎(1)叶绿体基质[H]CO2的固定 C3的还原 CO2→C3→(CH2O)‎ ‎(2)等于 左 CO2浓度 ‎(3)无水乙醇 二氧化硅 层析液 ‎ ‎ ‎22.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膜外①②处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如图甲所示).箭头表示在M点给予一适宜刺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M点受刺激时,该部位的膜内电位的变化是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产生该变化的原因是 神经细胞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钠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 ‎(2)当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到②时,①处膜外的电位是 正电位 ,①与②‎ 之间存在电位差,电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到①时,②处膜外已恢复 正电位 ,电表指针又发生一次偏转;依据所观测到的数据,绘制成的电位差变化曲线如图乙中 D 所示.‎ ‎(3)因受伤造成脊髓胸段截断的某患者,仍可完成排尿反射活动,据此分析,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脊髓胸段往腰部方向 (脊髓胸段/脊髓胸段往颈部方向/脊髓胸段往腰部方向),但是由于 脊髓中的排尿反射中枢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排尿中枢自主完成排尿反射 ,患者出现小便失禁现象.‎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M点与电流表两个接线柱的距离不同,所以刺激M点后,到达两个接线柱的时间不一样,电流表会发生两次偏转,当刺激达到右侧时,电流表接线柱的左侧是正在侧为负,当兴奋到达左侧时,电流表接线柱的左侧为负右侧为正.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1)静息时,神经纤维膜电位为外负内正,M点受刺激时,该部位产生兴奋,神经细胞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钠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故膜内电位的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兴奋传到②时,①处仍然为静息电位,膜外的电位是正电位.当兴奋传到①时,②处膜外已恢复静息电位,电表指针又发生一次偏转.依据所观测到的数据,绘制成的电位差变化正好相反,曲线如图乙中D.‎ ‎(3)脊髓胸段截断的患者,仍可完成排尿反射活动,据此分析,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胸段往腰部方向.低级中枢的活动会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此患者脊髓中的排尿反射中枢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排尿中枢自主完成排尿反射,患者出现小便失禁现象.‎ 故答案为:‎ ‎(1)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神经细胞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钠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2)正电位 正电位 D ‎(3)脊髓胸段往腰部方向 脊髓中的排尿反射中枢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排尿中枢自主完成排尿反射 ‎ ‎ ‎23.图甲是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睾丸酮(雄性激素)的调节机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细胞间可通过 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 等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交流.当T细胞活性下降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其主要原因是: 淋巴因子分泌量减少,影响了(不利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 ‎(2)图乙中abc过程体现了雄性激素分泌的 分级(分级调节) 调节机制.‎ ‎(3)研究表明吸食毒品会影响人体性腺功能.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的吸毒者进行了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作了比较,检测结果均值如表:‎ 组别 平均年龄(岁)‎ 吸毒史 ‎(年)‎ 吸毒量 ‎(g/d)‎ LH ‎(mlu/mL)‎ FSH ‎(mlu/mL)‎ FSH睾丸酮( mlu/mL)‎ 吸毒者 ‎23‎ ‎4‎ ‎1.4‎ ‎1.45‎ ‎2.87‎ ‎4.09‎ 健康人 ‎23‎ ‎﹣‎ ‎﹣‎ ‎4.66‎ ‎6.6‎ ‎6.69‎ 若吸毒者体内GnRH浓度与正常人无异,据表可知,吸毒者会减弱的过程是图乙中的 bcd (请填图中字母).为了确定吸毒者睾丸酮水平低的原因是睾丸受损,还是LH和FSH减少引起的,可将其体内LH和FSH 补充到健康人(正常)水平 ,一段时间后测定其睾丸酮含量,与健康者比较即可确定原因.‎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甲:血液运输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分泌免疫活性物质.‎ 分析图乙:图乙表示下丘脑、垂体、睾丸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1)分析图甲可知,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有关的物质有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等信息分子.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而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T细胞活性降低时,淋巴因子分泌量减少,影响了(不利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导致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2)图乙中abc过程体现了雄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3)表格显示吸毒者LH、FSH、睾丸酮水平低低,说明图乙中的bcd过程减弱.本实验目的是为了确定吸毒者T水平低的原因是睾丸受损还是LH和FSH减少所引起的,实验设计的思路是可将体内LH和FSH的量补充到健康者平,一段时间后测定睾丸酮的含量,与健康人比较即可,若该物质的含量小于健康者,则说明不是由是LH和FSH减少导致的,而是睾丸受损导致的.‎ 故答案为:‎ ‎(1)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 淋巴因子分泌量减少,影响了(不利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2)分级(分级调节)‎ ‎(3)bcd 补充到健康人(正常)水平 ‎ ‎ ‎24.大兴安岭沼泽湿地在自然状态下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海三棱藨草群落→芦苇群落→柽柳群落→旱柳群落 ‎(1)海三棱藨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属于群落演替中的 次生  演替.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是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 ‎(2)芦苇群落具有的特征有 ②⑤⑥ (填序号).‎ ‎①死亡率 ②垂直分层现象 ③年龄组成 ④性别比例 ⑤水平镶嵌分布 ⑥‎ 复杂的种间关系 ⑦迁入率 ‎(3)旱柳群落中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如图所示:‎ ‎①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 “J” 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 ‎②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 B .‎ A.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③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 K值(或“环境容纳量”) 会变小.‎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两种: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 ‎3、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 ‎4、曲线图比化学方程式更能直观的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K值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6、据图分析,A段种群数量持续上升,类似于J型曲线;C段种群数量下降;E段种群数量进而不变.‎ ‎【解答】‎ 解:(1)该演替过程中,土壤条件并没有被破坏,原有的植物还存在,因此海三棱藤草群落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次生演替.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在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芦苇群落具有的特征有:②垂直分层现象、⑤水平镶嵌分布、⑥复杂的种间关系.‎ ‎(3)①在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图甲中A段种群数量迅速增加,接近J型曲线特点,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D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由于气候和传染病的影响.‎ ‎③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或环境容纳量)会变小.‎ 故答案为:‎ ‎(1)次生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②⑤⑥‎ ‎(3)①“J”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B ‎③K值(或“环境容纳量”)‎ ‎ ‎ ‎25.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图2为鼠的能量流动过程,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人和兔的种间关系是 竞争和捕食 ,鹰和鼬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 双向 .‎ ‎(2)该食物网中碳循环的形式为 含碳有机物 ,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3)图2中,若A为鼠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鼠的同化量 ,C表示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正常情况下e 的值大于f+g之和,原因是 e的能量除流向分解者(c)、流向下一营养级(g)之外,还有一部分未利用的能量 .‎ ‎(4)图2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实现的.‎ ‎(5)在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图1: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其中植物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食物网中含有6条食物链,即植物→人、植物→兔→人、植物→兔→鹰、植物→兔→鼬→鹰、植物→鼠→鹰、植物→鼠→鼬→鹰.‎ 分析图2:图示表示鼠的能量流动过程,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表示鼠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鼠的同化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人和兔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鹰和鼬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双向.‎ ‎(2)该食物网中碳循环的形式为含碳有机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图2中,若A为鼠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鼠的同化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正常情况下,e的能量除流向分解者(c)、流向下一营养级(g)之外,还有一部分未利用的能量,因此e 的值大于f+g之和.‎ ‎(4)图2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5)在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故答案为:‎ ‎(1)竞争和捕食 双向 ‎(2)含碳有机物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鼠的同化量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e的能量除流向分解者(c)、流向下一营养级(g)之外,还有一部分未利用的能量 ‎(4)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5)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