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共50小题,1-40每题1分,41-50每题2分,共60分) 1.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 ) ①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组成 ②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等 ③真核细胞细胞核内有染色体,原核细胞无染色体,但有拟核,其中都含有DNA ④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多种多样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③ 2.下列能完成一切生理功能的细胞是( ) A. 变形虫 B. 人的红细胞 C.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D. 根细胞 3.从细胞水平来说,多细胞生物体能够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的原因是( ) A. 受精卵的分裂 B. 细胞的增殖,数量增加 C. 细胞的生长 D.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4.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淀粉、蛋白质和核酸都是大分子物质 B. 脂肪、肝糖原、肌糖原、淀粉均为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 C. 构成细胞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能在无机自然界找到 D. 蛋白质是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5.以下是生物体内4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浆中A的浓度高于正常值 B. 植物细胞中,F可能是纤维素 C. C→G的过程能产生水 D. 病毒中的H是DNA或RNA 6.“绵绵的春雨润醒了小草,润绿了杨树,润开了报春花。” 下列各图为植物在复苏过程中,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其中表示正确的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7.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所表示的成分在细胞膜上能执行多种功能 B. 由②参加的物质跨膜运输不一定为主动运输 C. 细胞膜的流动性与②有关而与③无关 D.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②③都有关系 8.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 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C.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 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9.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a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 B. 图甲中c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C. 图乙中f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D. 图乙中d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 10.如图为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 b 表示细胞膜上的载体 B. 图中乙表示靶细胞 C. 图中 a 表示信号分子(如激素) D. 图中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11.如图为细胞膜结构图,其中a和b分别代表不同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膜结构③的排列方式不同 B. Na+通过②进入细胞的过程不消耗ATP C. b可表示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 D. 将③分子制成微球体用来包裹大分子药物,送入到相应的细胞中,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12.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含12个氨基酸的脂溶性抗菌素)时,则K+能通过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则它通过人工膜的方式是( ) A. 自由扩散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渗透作用 13.吞噬细胞能够吞噬衰老的细胞以及侵入人体的病原菌,对这一过程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消耗ATP,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B. 消耗ATP,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识别功能 C. 不消耗ATP,吞噬的动力来源于膜的流动性 D. 不消耗ATP,吞噬过程的实质是病原菌的入侵 14.下列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科学家用红、绿两种颜色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与小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再将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最终发现细胞膜上红、绿荧光染料均匀分布,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膜的流动性与温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膜的流动性越大 C. 细胞膜的流动性决定了大部分的物质能够自由地通过细胞膜 D. 细胞膜的流动性对于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如物质的透过、膜内外信息的传递等非常重要 15.在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吸水能力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16.如图为显微镜下某植物细胞在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中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若将细胞置于清水中,A变化甚微 B. 若该细胞处于质量分数为40%的蔗糖溶液中,B/A值将变小 C. B/A值能表示细胞失水的程度 D. A、B分别表示细胞和液泡的长度 1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当呼吸强度为0时,水稻不吸收K+ B. 氧浓度大小与细胞吸收甘油无关 C. 白细胞吞噬衰老的红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D. 被动运输都是顺浓度梯度,既不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载体蛋白 18.浸入1 mol/L的KNO3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会产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在此过程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先后有( ) A. 主动运输和自由扩散 B. 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C. 自由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 D. 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主动运输 19.如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某物质浓度变化与该物质进入细胞膜内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不可能是协助扩散 B. 该物质跨膜运输时必须与载体蛋白结合 C. 该物质可能是水或甘油 D. 该物质只能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 20.甲(○)、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情况如下图(颗粒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进入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B. 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C. 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 D. 甲运出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 21.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 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22.某同学研究温度和pH对某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5 ℃左右,最适pH为8左右 B. 当pH为8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C. 随pH升高,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也随之变化 D. 当pH为任一固定值时,实验结果都可以证明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23.如图甲表示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模型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其中a代表麦芽糖酶 B. 限制f~g段上升的因素是酶的数量,故整个实验中应设置麦芽糖酶的量一定 C. 如果温度升高或降低5 ℃,f点都将下移 D. 可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 24.下列各图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其中正确的图解是(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25.如图实验装置用于研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先将淀粉酶和淀粉分别放入2个试管,然后将2试管放入同一水浴(温度用T℃表示)环境中持续10 min,再将酶和淀粉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保温(装置图如下)。该实验应采用下列哪个选项中的试剂检验结果( ) A. 斐林试剂 B. 双缩脲试剂 C. 碘液 D. 苏丹Ⅲ 26.用某种酶进行有关实验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不确定 B. 图2和图4能说明该酶一定不是胃蛋白酶 C. 由图4实验结果可知酶具有高效性 D. 由图3实验结果可知Cl-是酶的激活剂 27.下列有关酶的实验的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 A. 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 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 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验证酶的高效性 D. 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 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8.下列哪项不会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 A. 高温 B. 低温 C. 过酸 D. 过碱 29.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中,先探究不同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和pH值分别属于( ) A. 自变量和因变量 B. 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C. 自变量和无关变量 D. 自变量和对照变量 30.下图分别表示温度、pH与酶活性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曲线A表示酶与温度的关系,b点所对应的温度表示该酶的最适温度 B. 曲线B可以表示人体内胃蛋白酶的活性 C. 曲线C可以表示人体内胰蛋白酶的活性 D. 曲线D可以表示胃蛋白酶的酶促反应从80℃不断降温至0℃的实验中测得的反应物量的变化 31.关于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ATP分子中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B. 正常细胞中ATP与ADP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 ATP分子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D. 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的不是同一种物质 32.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与核苷酸的元素组成相同 B. ADP比ATP的稳定性差 C. 氧气不是形成ATP的必要条件 D. ATP中能量的释放需要水的参与 33.根据反应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和能量都是可逆的 B. 物质是可逆的、能量是不可逆的 C. 物质是不可逆的,能量是可逆的 D. 两者均不可逆 34.人体剧烈运动时,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值为2∶1,则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摩尔数与消耗的O2摩尔数的比值应是( ) A. 2∶1 B. 1∶1 C. 4∶3 D. 7∶6 35.甲、乙两图均表示氧浓度对呼吸作用(底物为葡萄糖)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只进行无氧呼吸,呼吸产物中有乳酸或酒精 B. 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C. 乙图中,储存种子或水果时,A点对应的氧浓度最适宜 D. 根据乙图可知,氧浓度较低时抑制有氧呼吸,氧浓度较高时促进有氧呼吸 36.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这是因为( ) ①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②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③没有专门的无氧呼吸结构 ④产生的能量太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7.人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之处是( ) ①都有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阶段 ②所需的酶基本相同 ③都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④都产生CO2 ⑤都产生了[H] A. ①③⑤ B. ①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38.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如果两种呼吸方式都是分解C6H12O6,则产生等量的CO2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所消耗C6H12O6的之比为 ( ) A. 1∶2 B. 2∶1 C. 1∶3 D. 3∶1 39.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稻根部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所以能长期适应缺氧环境 B. 荔枝在无O2、干燥、零下低温的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C. 马拉松运动时,运动员主要是从无氧呼吸中获得能量 D. 高等生物保留无氧呼吸的能力,有利于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40.近几年,几起严重的醉驾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交警为检测司机是否存在酒后驾驶的违章行为,检测司机呼出的气体的试剂是( ) A.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B. 斐林试剂 C. 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 D. 澄清的石灰水 41.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a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等于无氧呼吸速率 B. b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大于无氧呼吸速率 C. c浓度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D. d浓度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未进行无氧呼吸 42.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反应阶段不需要酶的参与 B. 暗反应阶段既有C5的生成又有C5的消耗 C. 光合作用过程中既有[H]的产生又有[H]的消耗 D. 光合作用过程将光能转换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43.为探究叶绿体吸收光能后是否有氧气产生,某学者设计了以下实验:制作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同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在光束照射到水绵之前,应该加三棱镜将混合光分解成连续光谱 B. 临时装片应放置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 C. 好氧细菌起指示作用 D. 水绵的带状叶绿体有利于设置对照实验 44.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要使色素带清晰又整齐,下列哪项措施与之无关( ) A. 定性滤纸要干燥 B. 剪去滤纸条一端的两角 C. 滤液细线要画得细、齐、直、均匀 D. 盖上培养皿盖 45.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 A. 进行纸层析→制取滤液→在滤纸条上画线→将实验材料研磨 B. 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在滤纸条上画线→取滤液→再画线 C. 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在滤纸条上画线→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 D. 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制取滤液→在滤纸条上画线→进行纸层析 46.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如图表示30 ℃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温度降到25 ℃(原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理论上图中相应点a、b、d的移动方向分别是( ) A. 下移、右移、上移 B. 下移、左移、下移 C. 上移、左移、上移 D. 上移、右移、上移 47.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在其他条件不变且比较适宜时,分别在光照强度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照强度为a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B. 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C. 该植物其他条件不变,一昼夜中保持15 h光照强度为c,其余时间黑暗,该植物能正常生长 D. 光照强度为d时,细胞要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二氧化碳 48.如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强度变化原因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从A→B主要原因是光照增强,气温上升 B. 从B→C主要原因是温度过高,酶失活 C. 从C→D主要原因是气孔逐渐打开,CO2供应增加 D. 从D→E主要原因是光照减弱,气温下降 49.影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很多。下列选项中,对光合作用影响最小的是( ) A. 叶绿体色素的含量 B. 五碳化合物的含量 C. 氧气的含量 D. 二氧化碳的含量 50.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中衡量指标是( ) A. 单位时间内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B. 单位时间内浮起叶片的数量 C. 单位时间内产生淀粉的量 D. 单位时间内放出氧气的量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空2.0分,共40分) 51.下列是有关光合作用的图示,请回答: (1)写出图甲中下列物质的名称: A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2)从图甲可知:光合作用包括D和E两个阶段,E是__________,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进行,该阶段需要D阶段提供的物质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叶绿体的色素分布在________(用图中字母回答),可用__________法分离。 (4)影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 ①若图乙中的x代表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强度主要是影响________阶段(用图甲的字母回答)。 ②若图乙中的x代表温度,其主要通过影响____________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③光合作用强度在图丙的a点时达到最大值,请画出CO2浓度继续增加时曲线的变化趋势。 52.下图是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氧呼吸是从________的氧化分解开始的,全过程分为________个阶段。 (2)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进入该场所的呼吸底物是________;释放的CO2是在第________阶段产生的;H2O是在第________阶段形成的;产生ATP最多的是第________阶段。 (3)有氧呼吸中氧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DNA,而④表现了细胞的多样性,不符合题意。①是错误的,病毒无细胞结构。 2.【答案】A 【解析】变形虫既是一个细胞又是一个个体,因此能完成一切生理功能,B、C、D都只是一个细胞,只能完成部分生理功能。 3.【答案】D 【解析】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依赖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4.【答案】C 【解析】构成细胞的任何一种化学元素都能在无机自然界找到,但是化合物不一定。 5.【答案】B 【解析】A为糖类,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要高于正常值,A项正确。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属于储能物质,B项错误。G是蛋白质,C是氨基酸,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要产生水,C项正确。H是核酸,病毒中的核酸只有一种——DNA或RNA,D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植物在复苏过程中新陈代谢增强,自由水相对含量上升,结合水相对含量下降。 7.【答案】C 【解析】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①为糖蛋白,有识别、信息交流、润滑、保护等多种功能;由载体蛋白参加的跨膜运输有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磷脂双分子层和载体蛋白都有关。 8.【答案】C 【解析】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膜的基本支架为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原核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所有具细胞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B错误;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如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许多原核细胞能进行细胞呼吸,C正确;所有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合成场所一定是核糖体,D错误。 9.【答案】A 【解析】氨基酸首先在核糖体上被利用,然后进入内质网中进行初步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再到达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故图甲中a、b、c依次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少、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加,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前后基本不变(先增加后减少)。 10.【答案】A 【解析】图示为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间接传递方式。图中甲表示发出信号的细胞,乙表示靶细胞,b 表示细胞膜上的受体,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11.【答案】B 【解析】题图③是磷脂分子,不同生物膜的磷脂分子排列方式相同,A项错误;Na+内流过程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项正确;据糖蛋白位置可判断,Ⅰ为细胞膜外侧,氧气应从细胞外侧向细胞内侧扩散,C项错误;将③分子制成微球体用来包裹大分子药物,送入到相应的细胞中,是通过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结构特点,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K+通过人工膜的运输需要缬氨霉素,所以不是自由扩散;K+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而缬氨霉素不能提供能量,所以也不是主动运输。综合分析,K+通过人工膜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13.【答案】B 【解析】吞噬细胞能够吞噬衰老的细胞以及侵入人体的病原菌,属于胞吞,需要消耗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识别功能。 14.【答案】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在融合细胞中分布均匀,说明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特点,A正确;膜的流动性与温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膜的流动性越大,但超过一定温度,膜会失去活性,B正确;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了大部分的物质能够通过细胞膜,C错误;细胞膜的流动性对于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如物质的透过、膜内外信息的传递等非常重要,D正确。 15.【答案】A 【解析】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不断失水,细胞液浓度不断升高,则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失水能力逐渐减弱;而在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不断吸水,细胞液浓度逐渐降低,细胞的吸水能力减弱,失水能力增强。 16.【答案】D 【解析】图示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A是细胞壁之间的距离,即细胞的长度。B是原生质体的长度,所以D项错误。若将细胞置于清水中,细胞吸水,B将增大,因细胞壁伸缩性小,A变化甚微,A项正确。若该细胞处于质量分数为40%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B/A值将变小,B项正确。B/A值大,细胞失水少,B/A值小,细胞失水多,所以B/A值能表示细胞失水的程度,C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K+的吸收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当呼吸强度为0时,没有能量供应,水稻不能吸收K+。细胞吸收甘油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与氧浓度无关。白细胞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属于胞吞,需消耗能量。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 18.【答案】C 【解析】开始时向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植物细胞渗透失水,水分子通过细胞膜是自由扩散的过程;然后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NO和K+,使细胞液的浓度又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渗透吸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19.【答案】B 【解析】据题图中曲线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膜外某物质浓度的增大,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加快,但是膜外某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范围后,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不再加快,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不是自由扩散,而是受载体蛋白数量限制的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均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20.【答案】A 【解析】乙物质进入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一定是主动运输,要有载体蛋白的协助;甲进入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只有主动运输才消耗能量;甲物质运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一定消耗能量。 21.【答案】C 【解析】测定酶活力的影响因素时,在改变被探究因素之前,务必防止酶与底物混合,故只有C选项所述操作顺序正确。 22.【答案】A 【解析】分析曲线可知,温度约为35 ℃、pH为8时,酶促反应速率相对较快;温度约为35 ℃、pH大于或小于8时,酶促反应速率均下降,所以该酶的最适温度为35 ℃左右,最适pH为8。当pH为8时,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不同,此时温度为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随pH的升高或降低,该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均为35 ℃左右;但当pH过高或过低时,酶变性失活,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可能相同,此时温度已不再是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23.【答案】D 【解析】该模型具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由于酶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所以a表示酶,b为麦芽糖,c、d为葡萄糖;在此实验中自变量为麦芽糖量,所以麦芽糖酶的量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因为此时温度为最适温度,所以升高或降低温度都会使酶的活性下降,f点将下降;由于反应物麦芽糖和产物葡萄糖都具有还原性,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去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分解。 24.【答案】C 【解析】活化能是指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酶可以降低活化能,使反应更容易进行。 25.【答案】C 【解析】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这样会改变实验的自变量,A错误;双缩脲试剂只能用于鉴定蛋白质,不能用该试剂检验,B错误;在不同温度下酶的活性不同,淀粉的分解量也不等,因此可以利用碘液鉴定通过观察蓝色的深浅确定淀粉的分解量,C正确;苏丹Ⅲ用于鉴定脂肪,不能用于该实验,D错误。 26.【答案】C 【解析】图1显示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为30 ℃左右,A正确;图2显示该酶的最适pH为7,而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由图4可见该酶为麦芽糖酶,B正确;图3能说明Cl-是酶的激活剂、Cu2+是酶的抑制剂,D正确;图4说明酶具有专一性,C错误。 27.【答案】C 【解析】过氧化氢在加热条件下会分解,因此不能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碘液加入蔗糖溶液中,不论蔗糖是否分解都观察不到现象的变化;胃蛋白酶在强酸性条件下(pH为2~3时)活性最高,故还应配制pH为1、2的缓冲液用于实验。 28.【答案】B 【解析】高温、过酸、过碱都会破坏酶的分子结构使其失去生物活性,而低温只是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或暂时表现不出来。 29.【答案】C 【解析】在探究不同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为温度,pH值属于无关变量。 30.【答案】D 【解析】曲线A表示酶与温度的关系,在b点时反应速率最高,即酶的活性最大,表示酶的最适温度;曲线B、C的最适pH分别为1.5和8,可以分别表示胃蛋白酶的活性和胰蛋白酶的活性;曲线D如果为胃蛋白酶的酶促反应从80 ℃不断降温至0 ℃的实验的话应该是一条水平线,因为酶在80 ℃时已经失活,温度降低酶活性不能恢复。 31.【答案】A 【解析】ATP分子是由一个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构成的,它含有一个普通磷酸键和两个高能磷酸键,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项错误,C项正确;细胞中ATP的含量不多,但能不断地合成和水解,从而保证细胞中稳定的供能环境,B项正确;ATP分子中的“A”代表腺嘌呤和核糖组成的腺苷,而DNA、RNA中的碱基“A”分别代表腺嘌呤,D项正确。 32.【答案】B 【解析】ATP与核苷酸的元素组成相同,均为C、H、O、N、P,A正确;ATP比ADP的稳定性差,易水解,B错误;细胞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C正确;ATP中能量的释放为水解过程,D正确。 33.【答案】B 【解析】ATP是生物体细胞的内一种高能化合物,ATP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在一定条件下容易水解和重新生成,并且伴随能量的释放与储存,释放出的能量被用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肌肉收缩、神经传导、矿质元素的运输、新物质的合成等。释放的能量被消耗后,生物体又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新的能量。这些能量与ADP和Pi结合,重新形成ATP。因此,释放出的能量与重新形成ATP的能量并不相同,所以在这个反应过程中,ADP与ATP这两种物质是可以被反复循环利用的,但能量是不可逆的。 34.【答案】B 【解析】根据有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若有氧呼吸消耗2 mol葡萄糖,则产生12 mol的二氧化碳,同时消耗12 mol的氧气;若无氧呼吸消耗1 mol的葡萄糖,则产生2 mol的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也不消耗氧气;所以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值为2∶1,则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摩尔数与消耗的O2摩尔数的比值应是12∶12=1∶1,B正确。 35.【答案】B 【解析】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只释放CO2而不吸收O2,说明此时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A错误;当氧浓度为d时,CO2释放量等于O2吸收量,说明此时只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乙图中C点时有机物消耗量最少,C点对应的条件最适于储存种子或水果,C错误;氧气没有抑制有氧呼吸的作用,D错误。 36.【答案】B 【解析】长期进行无氧呼吸,一是产生的能量太少,二是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37.【答案】A 【解析】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中乳酸发酵不产生CO2,故④错误;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所用的酶不同,因为是不同的反应,故②错误。 38.【答案】C 【解析】有氧呼吸时,1分子C6H12O6彻底分解能产生6分子CO2,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1分子C6H12O6因分解不彻底,只能产生2分子CO2。因此要产生等量的CO2,则两者所消耗的C6H12O6之比为1∶3。 39.【答案】D 【解析】水稻根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若长期进行无氧呼吸,则产生的酒精对根细胞有毒害作用,所以A项不正确;荔枝在低氧、湿度适中、零上低温的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所以B项不正确;马拉松运动时,运动员主要是从有氧呼吸中获得能量,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很少,所以C项不正确;高等生物保留无氧呼吸的能力,有利于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所以D项正确。 40.【答案】C 【解析】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生成灰绿色的硫酸铬,利用此原理可检测酒精的存在。 41.【答案】D 【解析】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有氧呼吸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6CO2+ 12H2O+大量能量。氧浓度为a时, CO2和C2H5OH产生量相等,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产生的C2H5OH的量等于CO2的产生量,都是6.5 mol,消耗葡萄糖的量为6.5÷2=3.23 (mol);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为12.5-6.5=6 (mol),消耗的葡萄糖为1 mol,无氧呼吸速率大于有氧呼吸速率。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3 mol,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量为15-6=9 (mol),消耗葡萄糖为1.5 mol,用于酵母菌无氧呼吸的葡萄糖占×100%≈66.7%;d浓度时,没有酒精产生,表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过程,没有进行无氧呼吸。 42.【答案】A 【解析】光反应过程需要酶的参与;由上述分析可知,暗反应阶段既有C5的生成又有C5的消耗;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产生[H],暗反应阶段消耗[H];光合作用过程将光能转换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43.【答案】A 【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叶绿体在光照下能够产生氧气,而与光照的颜色种类没有关系,不需要用三棱镜将混合光分解成连续光谱;为了防止空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该排除空气;好氧细菌的分布密疏,表示了氧气产生的多少;水绵的带状叶绿体便于观察,有利于设置对照实验。 44.【答案】D 【解析】使色素带清晰整齐的措施有定性滤纸要干燥,剪去滤纸条一端的两角,画滤液细线要画得细、齐、直、均匀,不让层析液触及滤液细线,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同种色素随层析液扩散时速度一致,色素带整齐明显。盖上培养皿盖是为了防止层析液挥发,与色素带清晰、整齐无关。 45.【答案】D 【解析】首先应是提取色素,排除A项。制备滤液时,需要先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故答案为D。 46.【答案】C 【解析】图中a、b、d三点分别表示细胞呼吸强度、光补偿点和在光饱和点时的光合作用速率。据题意,由于光合作用酶和细胞呼吸酶的最适温度不同,当温度由30 ℃降到 25 ℃时,细胞呼吸强度降低,a点上移;光合作用速率增大,d点上移。b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细胞呼吸速率,在25 ℃时细胞呼吸作用速率降低,在除光照强度外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其仍然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需降低光照强度以使光合作用速率减弱,即b点左移。 47.【答案】D 【解析】光照强度为a时,只有CO2的释放,没有O2的产生,所以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此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光照强度为b时,CO2的释放量是线粒体产生的CO2经细胞内叶绿体光合作用吸收后的剩余部分,O2的产生量是叶绿体真正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由于CO2的释放量>0,说明此时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光照强度为c时,没有CO2释放,且O2产生量等于a时CO2的释放量,可判断此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所以该植物其他条件不变一昼夜中保持15 h光照强度为c,其余时间黑暗,一昼夜的有机物积累量<0,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光照强度为d时,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所以净光合速率=O2产生量-呼吸速率=8-6=2,所以细胞要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 48.【答案】B 【解析】根据光照强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及曲线的变化分析可知,A→B主要原因是光照增强,气温上升,酶活性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加快;B→C是由于光照强度强,蒸腾作用旺盛,叶片气孔关闭,导致缺乏CO2,使光合作用速率降低,酶并没有失活;C→D时,气孔逐渐打开,CO2供应量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又加快;D→E主要原因是光照减弱,气温下降,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49.【答案】C 【解析】氧气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最小。 50.【答案】B 【解析】该实验是通过叶片沉水后浮起所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光合作用的强度,以单位时间内浮起叶片的数量为指标更为直观。 51.【答案】(1)O2 三碳化合物(或C3) (2)暗反应 基质中 [H] ATP(或B) (3)F 纸层析 (4)①D ②酶的活性 ③如下图 【解析】(1)图中A是O2,B是ATP,C是C3,D是光反应,E是暗反应,F是基粒。 (2)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可用纸层析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3)光照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 52.【答案】(1)葡萄糖 三 (2)线粒体 丙酮酸 二 三 三 (3)与氢结合生成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解析】在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将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脱下来少量[H](4个[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将丙酮酸彻底分解成CO2,消耗6分子水,脱下来20个[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前两个阶段脱下的[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O2结合形成12分子水,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CO2产生于第二阶段,O2用于第三阶段的反应,水生成于第三阶段,释放能量最多的是第三阶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