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天津一中 2018-2019-1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模块质量调查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选择题)、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第 I 卷 至 页,第 II 卷 至 页。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规定的位置上,答在试 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 一、单选题 共 50 分 ‎1.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大小 ‎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 C.细胞外液渗透压 90%以上来源于 Na+ 和 Cl-‎ D.在 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 ①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3.下列对人体内环境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组织液就是细胞的内环境 B.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人体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D.细胞质基质不是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4.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 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4 种器官或系统,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内环境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穿过 3 层磷脂分子层 ‎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5.下列因素中不能促进内环境中的淋巴液增加的是 ‎ A.骨骼肌细胞代谢产物增多,使小动脉舒张 B.肾脏疾病导致大量蛋白尿 ‎ C.过敏组织大量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D.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 ‎6.下列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A.憋尿 B.针刺缩手 C.谈虎色变 D.过目不忘 ‎7.如图为人体发生某生理反应的示意图。下列相关 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兴奋的产生和传递方向为 e→d→c→b→a ‎ B. c 处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离子和呼吸酶等 ‎ C. c 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D. 刺激 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8.科学家分离出两个蛙心进行心脏灌流实验,蛙心 ‎2 的神经被剥离,蛙心 1 的神经未被剥离,实验处理 及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导管 A. 实验中所用任氏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蛙的内环境 B. 电刺激蛙心 1 的神经之前,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基本一致 ‎ C. 蛙心 1 的电信号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 2 改变其节律 D. 受到电刺激的蛙心 1 神经产生了抑制蛙心 2 收缩的化学物质 ‎9.下图表示用电表测量膜内外的电位差。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 Na+通道打 开,膜外 Na+顺浓度梯度大量流人膜内,此后 Na+通道很快就进入失活状态,同时 K+通 道开放,膜内 K+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推动下向膜外扩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电表不能测出电位差 B. 受刺激后膜外 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 C. 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D. 从神经纤维受刺激到恢复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 0 电位 ‎10.下图表示生物体内细胞间信息交流的 3 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活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可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靶细胞 B. ②是靶细胞对信息接收的结构基础受体,因其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而具有特异性 ‎ C. ③若是效应 T 细胞膜表面结构,该过程可裂解靶细胞而彻底清除入侵人体的抗原 ‎ D. ④不通过体液接触信息传递,该结构保证了反射弧中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11.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图中 X 与 Y 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 垂体的活动只受下丘脑释放的激素的调节 C. 图中 a 与 b 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D.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12.下图表示一个反射弧的局部,电流计的两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 a 点后, 电流计指针先左偏再右偏,最后恢复原状,则下列图示不符合题意的是 A. B. C. D. ‎ ‎13.图 1 是当 A 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 F 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 2 为图 1 中 D 结构的 放大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图 1 是反射弧结构的示意图,效应器 F 由神经纤维的细小分枝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 B. 针刺手指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所以针刺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C. 在图 2 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一种递质,与②上的受体结合,可能会引起膜电位的变 化 D. 某人体内一种抗体与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持续舒张,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14.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其中 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 突触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兴奋在结构 c 和结构 b 的传导速度相同 ‎ B. e 的功能是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奋 ‎ C. 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 b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15.肌质网是肌细胞内一种特化的内质网。肌质网膜上 含有 Ca2+﹣ATP 酶,可逆浓度梯度将细胞质基质中的 Ca2+泵入肌质网腔中。当机体的某 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传到肌细胞时,Ca2+从肌质网腔中释放出来,引起肌肉收缩。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Ca2+﹣ATP 酶是肌质网膜上的重要结构,其形成与核糖体密切有关 ‎ B. Ca2+泵入肌质网腔的过程体现了肌质网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 C. Ca2+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说明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 D. Ca2+从肌质网腔中释放出来引起肌肉收缩,说明 Ca2+是一种神经递质 ‎16.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或再到轴 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手先缩回来后产生痛觉。对此 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 A 为感受器,E 为效应器 B. 由图可判定乙中兴奋可传至甲 C. 未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神经纤维 A 处的电位分布为膜内 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17.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C.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促进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 ‎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18.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 Cl-通道开放,使 Cl-内流(如图所 示)。下列有关这一生理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直接参与甘氨酸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 B.甘氨酸从突触前膜释放进入内环境后,再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 C.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发生改变 ‎ D.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其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19.人在不同状态下,其血糖浓度会有所变化。如图表示在不同“模拟活动时段”中人体 的血糖浓度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曲线 ab 段,人体内的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增多 B. 引起曲线 bc 段变化的主要途径有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合成糖原等 ‎ C. 曲线 ef 段,人体内的肝糖原和肌糖原会直接分解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 ‎ D. 曲线 fg 段的变化情况是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20.如图表示的是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基因突变 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 可能是 A. 胰岛 B 细胞受损 B. 甲状腺被切除 C. 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 D. 细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 ‎21.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 若 M 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人体通过途径①⑥④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 若 M 表示血糖浓度过低,人体可通过途径①②③④进行调节来维持血糖恒定 C. 若 M 表示寒冷环境,人体可通过途径①②③④、①⑥④和①②来维持体温恒定 D. 若 M 表示血浆渗透压升高,人体可通过①②使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量增加 ‎22.进食可刺激小肠 K 细胞分泌多多肽 GIP,GIP 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促进葡 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1-4 代表细胞膜上的不同结 构)。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1-4 结构为受体,受体具有特异性信息交流功能 B. 胰岛素受体只分布在脂肪细胞膜上,而 GIP 受体在胰 岛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都有分布 C. GIP 和胰岛素都属于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即被灭活 ‎ D. 口服葡萄糖引起的胰岛素释放量多于静脉注射葡萄糖 ‎23.下列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B. 营养不良可导致血浆渗透压高于组织液渗透压,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 C. 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速率减慢 D. 机体能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及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从而维持稳态 ‎24.下图是食物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胃酸的过程。胃酸除了具有辅助消化功能之外,还能 导致胃灼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食物和组织胺作为信号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胃酸 B. H+/K+-ATP 酶将 H+泵到内环境中会增加胃液酸性 C. 胃酸分泌时上皮细胞朝向胃腔的膜面积有所增大 D. 组织胺抑制物和 H+/K+-ATP 酶抑制物均可减轻胃灼热 ‎25.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 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 结果造成人压着没事,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的情况。下列与之有关的 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 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C. 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D. 幸存者体内因严重缺水,体内渗透压升高 ‎26.某成年人从 25℃环境来到 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速率变化如下图所 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b 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 d—e 段的产热速率大于 a—b 段 C. c—d 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 b—c 段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7.下图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 B. 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性腺细胞 C. 三种方式中,图二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 D. 图三可表示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 ‎28.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严重感染或者肿瘤而非艾滋病病毒的侵染 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 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 过敏是由于机体的监控和清除功能过强导致的 ‎29.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只有 T 细胞、B 细胞、效应 T 细胞三种 B. 吞噬细胞仅在特异性免疫的抗原识别、加工和呈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 有过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D.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吞噬细胞的参与 ‎30.为探究某种药物 Q 对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是否与机体免疫力的增强有关,某科研小组将 患细菌性疾病的小鼠随机分为 a、b、c 组,a 组注射一定量的药 物 Q,b 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c 组注射等量的免疫增强剂,实 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仅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 药物 Q 能够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C. 药物 Q 可通过促进小鼠 T 细胞数量的增加来增强特异性免疫 功能 D. 免疫增强剂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31.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是三种常见传染病,分别由三种致病菌导致。我国政府在儿童 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的免费接种,大大降低了发病率,接种后 A. 吞噬细胞产生三类相应的淋巴因子 B. 效应 T 细胞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 ‎ C. 体内出现一种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的抗体 ‎ D. 成功的标志是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的产生 ‎32.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 HIV 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 HIV 后体内 HIV 浓度 和 T 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曲线 AB 段,HIV 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 曲线 BC 段,HIV 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 曲线 CD 段,人体的细胞免疫 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D. 曲线 EF 段,T 细胞浓度上升是因为骨髄中 T 细胞快速成熟分化的结果 ‎33.如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肥大细胞释 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图中甲、乙、丙、丁是相关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 甲过程是体液免疫所特有的,丙过程是由浆细胞完成的 B. 乙过程为 T 细胞将抗原传递给 B 细胞,随后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抗体 C. 丁过程只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 D. 哮喘发生的过程既有体液免疫,也有细胞免疫 ‎34.下图表示人体某种病的致病机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 细胞能不断增殖 B. b 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 c 物质是淋巴因子 D. 该病是自身免疫病 ‎35.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同种免疫系统疾病 B. 激素 A 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 B 合成增加 C. 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 B 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36.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甲为 T 细胞,需要 B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其增殖分化 B. 细胞乙是浆细胞,它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 细胞丙是吞噬细胞,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抗体的结合物 D. 细胞甲、乙、丙中基因种类基本相同,但表达情况不同 ‎37.睾丸吞噬细胞是专门针对精子防御的免疫细胞。精子从青春期开始出现,它们有时会 被免疫系统误认为是外来细胞而被杀死,从而导致某些类型“死精症”。下列相关叙述错 误的是 A. 吞噬细胞不具特异性识别功能 B. 吞噬细胞不会参与细胞免疫 C. 精子细胞有时候也会成为抗原 D. 上述“死精症”是自身免疫病 ‎38.为检验某制剂对机体免疫机能的调节作用,用含不同剂量该制剂的饲料饲喂健康小 鼠,一段时间后给小鼠注射绵羊红细胞,测定小鼠血清中溶血素 ‎(针对绵羊红细胞的抗体,能导致其溶解)的含量得到如图结 果。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实验中用到的绵羊红细胞相当于抗原 B. 溶血素其实是由浆细胞合成的特异性抗体 C. 溶血素能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这个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 中剂量的该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较大 ‎39.媒体报告一大学生在 1000 米的体质检测后倒地猝死,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乃至青 少年体质的讨论.检测体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内环境成分是否维持正常水平.在日常 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 pH 有下降趋势 B.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 中暑是产热和散热不平衡造成体温急剧升高引起的,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关 D. 长期不吃早餐,虽然通过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 害 ‎40.生长素可以通过极性运输运往植物体的各部分,下面关于生长素运输的叙述,正确的 是 A. 极性运输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 ‎ B.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才会出现极性运输 C. 极性运输的方向是从植物的上端运往下端 D. 生长素只能通过极性运输将生长素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 ‎41.将云母片插入苗尖端及其下部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给予单侧光照射,下列不发生弯 曲生长的是 A. A B. B C. C D. D ‎42.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如图所示,P 点表 示对某植物芽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该图可表示 ‎ A. 去掉顶芽后侧芽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B. 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 C. 水平放置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 D. 水平放置后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43.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 B. 温度会影响吲哚乙酸的合成 C. 吲哚乙酸具有催化作用 D. 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 ‎44.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了植物生长素类似物(2,4-D)对富贵竹插条生根的影响,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 2,4-D 浓度,因变量为插条生根条数 B. 浓度为 10-5mol/L 的 2,4-D 溶液对富贵竹生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 如要确定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需缩小 2,4-D 浓度梯度作进一步实验 D. 实验过程中,每条插条的叶片数以及实验室的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45.“先春抽出黄金芽”的诗句形容早春茶树发芽的美景。研究表明,外源多胺能抑制生 长素的极性运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细胞释放的能量 B. 生长素主要在顶芽合成,细胞分裂素主要在侧芽合成 C. 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芽发育 D.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 ‎46.如图所示,a、b、c 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 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 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A. 图 a 中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B. 图 b 中植物直立生长 C. 图 c 中植物向光弯曲 D. 图 d 中如果将植物固定不动,仅纸盒旋转,则植株向光弯曲生长 ‎47.甲图是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 NAA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 获得的曲线图,乙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示意图。下列对实验及图示的分析叙 述中,正确的是 A.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 NAA 浓度为 c B. 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 生长素由④移向③,所以③处生长速度比④快 D. 生长素由①移向③,由②移向④‎ ‎48.下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 响。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 图甲中,a、b、c、d 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 a>c,d>b B. 图乙中,生长素浓度范围在 F~A 时促进生长,在 A~D 时抑制生长 C. 若图甲 a 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 B 点,则 c 点对应浓度在 F~E 对应的浓度区间 D. 若图甲 b 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 F 点,则 d 点对应浓度可在 E~B 对应的浓度区间 ‎49.用燕麦幼苗做如下图所示的两组实验。甲组:将切下的幼苗尖端③水平放置,分别取两 个琼脂块①②紧贴在③的切面上,数小时后如甲图所示处理。乙组:将附有琼脂块 X 和 Y 的 幼苗顶端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数小时后如乙图所示处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去掉尖端的幼苗④将向左弯曲生长 B. 去掉尖端的幼苗⑤将弯向光源生长 C. ④的右侧生长素多,右侧生长快 D. ⑤的两侧生长素浓度相等 ‎50.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生长素“两重性”作用特点的是 A. 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 B. 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C. 免耕法抑制杂草滋生 D. 无子番茄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 ‎51.科学家研究发现胰岛素可以改善神经细胞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下图所示。回答 下列问题:(10 分)‎ ‎(1)胰岛素由胰岛 B 细胞产生后,经过 运输到脑部的神经细胞。神经细胞能够 成为胰岛素起作用的靶细胞,其结构基础是 。‎ ‎(2)据图分析可知,胰岛素作用于神经细胞后,可以 ,从而保证神经细胞内的 能量供应。胰岛素还可以延长神经细胞的寿命,其主要机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抑制神经 细胞的凋亡;二是 。‎ ‎(3)图示生理过程能够反映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 为 。‎ ‎52.回答下列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问题:(17 分)‎ Ⅰ.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 的通透性,若促进 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 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 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 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将电表接于 B 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所示,这是因为 突触后膜处于 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 向左偏转。‎ ‎(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 ‎ ‎(向左偏转或向右偏转),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 ,则 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 A 神经元,原因是 ‎ 。 近年来,随着盗墓小说的流行,有人“自学成才”,加入盗墓行列,结果在一次盗墓 行动中,脚掌被一枚长钉扎入,猛然抬脚,大叫一声“哎呀…”。下图为某反射弧结构示 意图,A、E、M、N 为反射弧上位点,D 为神经与肌肉接头部位,是一种与 B、C 类似的 突触。据图作答。‎ ‎(3)与盗墓人大叫一声“哎呀,我的天啊”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 区。‎ ‎(4)若对 A 施加一强刺激,则细胞膜外表面电位变化是 ;若刺激图 1 中 M 点,则 A 点 (能、不能)发生这种变化,这是由于图中 (填字母)处只 能单向传递兴奋导致。盗墓人服用了某药品,它可以阻止神经递质与受体作用后的分解, 因此,服用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变化是 或 。‎ ‎(5)由于伤口过深,医生担心盗墓人会得“破伤风”,所以为他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血 清进行紧急预防或治疗,根据下图所示免疫过程回答。‎ 图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序号及名称是【 】 ,与物质甲合成、分泌有关的含 磷脂的细胞器有 。‎ ‎(6)盗墓人感觉痛之前有了抬脚反应,这是因为 中有调节该活动的低级中枢。 医生给盗墓人注射抗毒素血清时,他手脚并未缩回,这说明缩手、缩脚反射可以受 ‎ 的调控。‎ ‎53.2016 年 3 月 11 日,济南市公安局侦破特大非法经营疫苗案,作案者将 12 种二类疫 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 18 个省市,涉案金额 5.7 亿元。图甲是寨卡病毒进 入人体后人体免疫反应简化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相关细胞,小 写字母表示有关物质或结构。图乙是某志愿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两周内血液中抗体浓度的变 化曲线。请回答问题:(5 分)‎ ‎(1)接种疫苗或患病后获得的免疫能力主要与图中细胞 (填相关字母)有关。‎ ‎(2)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人体接种的疫苗作为 ,大多数要经过图甲中的 A 细 胞的摄取、处理、呈递,并接受 T 细胞产生的 作用,才能促使 B 细胞增殖分化 为浆细胞,并由浆细胞产生[ ] ,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3)如果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的第 15 天感染了乙肝病毒,请在乙图中画出其体内抗体 浓度的变化曲线: 。‎ ‎54.黄豆种子破土萌发时,幼嫩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弯曲向下生长形成“顶端弯钩”,如 图。破土而出以后,其下胚轴会向光弯曲生长如图。上述两种弯曲生长现象均与生长素的 调节有关。(10 分)‎ ‎(1)黄豆植株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有 (多选)。‎ A. 茎尖 B. 嫩叶 C. 根尖 D. 发育的种子 ‎(2)图表示生长素对下胚轴生长的影响,据图可知,生长素对下胚轴生长的调节作用具 有 特点。‎ ‎(3)顶端弯钩的形成与生长素因运输而导致的不均匀分布有关。已知图 A 中生长素由 a 侧运输至 b 侧,导致 b 侧浓度高,解释黄豆幼苗顶端弯钩形成的原因:‎ ‎ _。‎ ‎(4)若图 B 下胚轴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 10-6,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 ‎ ,断理由是 。‎ ‎55.金露梅是种重要的闶林花卉,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但由于结实能力差,繁殖困难, 速度及慢。本实验以金露梅插条为试材,探究 NAA 和 IBA 在促进其扦插生根方面的作 用,以期为加快金露梅的繁育提供科学方法。淸水为对照组,NAA 和 IBA 分别设 100、‎ ‎200、300、400、500mg/L,共 5 个浓度。每组 20 根插条,重复 3 次。插条浸泡在相应 浓度溶液中 3 小时后扦插,一个月后记录生根情况,如下表:(8 分)‎ 试剂浓度(mg/L)‎ ‎0‎ ‎100‎ ‎200‎ ‎300‎ ‎400‎ ‎500‎ 生根率(%)‎ ‎40‎ ‎73‎ ‎87‎ ‎80‎ ‎33‎ ‎33‎ NAA 生根数(条/株)‎ ‎9.5‎ ‎18.1‎ ‎24.2‎ ‎16.8‎ ‎14.0‎ ‎13.8‎ IBA 生根率(%)‎ ‎40‎ ‎80‎ ‎93‎ ‎80‎ ‎87‎ ‎33‎ 生根数(条/株)‎ ‎9. 6‎ ‎12.7‎ ‎31.6‎ ‎28.7‎ ‎26.5‎ ‎24.9‎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如果不用浸泡的方法,还可以用 法,但该方法对浓度的要求是比 较 (高、低)。‎ ‎(2)本实验在确定设置上述 5 个浓度之前,需要做一个 ,这样可以为 ‎ ,也可以 ,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 力的浪费。‎ ‎(3)每组 20 根插条,并重复 3 次的目的是 。‎ ‎(4)综合实验结果,应选择 处理金露梅,繁殖效果最佳。‎ 参考答案 ‎1.A ‎2.B【解析】①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①正确;②血浆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② 正确;③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③正确;④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④ 正确;⑤消化液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属于体液,⑤错误。故选 B。 考点:体液、内环境的概念 ‎3.D ‎【解析】A.组织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组织液就是细胞的内环境;错误。B.细胞通过内 环境就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但不是唯一途经;错误。 C.人体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错误。D.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 液,不是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正确。‎ ‎4.B ‎【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分析题图,与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器官Ⅰ表示 肺;从体外获得营养物质的系统Ⅱ表示消化系统;将体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且能将有用的 成分重吸收回体内的器官Ⅲ表示肾脏,则Ⅳ表示皮肤。 详解: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时,气体从血浆进入到肺泡,需要通过肺泡壁和毛 细血管壁,A 正确;若血浆中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至少穿过组织细胞的细 胞膜,而细胞膜含 2 层磷脂分子层,B 错误;肾小管通过重吸收,将原尿中的水分、葡萄 糖氨基酸等有用的小分子或离子重新摄取回内环境中,C 正确;人体通过皮肤,将水分、 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D 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区分题图中三条从内环境中将物质排出到体外的途径和两条途径将物 质从体外吸收进入体内。‎ ‎5.D ‎【解析】 导致淋巴液增加的主要因素主要有:①血浆蛋白质过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导 致水分渗出,组织液增加;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中大分子物质透出,组织液吸水 增加;③细胞代谢过旺,代谢产物增加,释放到组织液中,组织液渗透压上升吸水,导致 总量增加;④毛细淋巴管阻塞,淋巴循环受阻,淋巴液积累。‎ ‎6.B ‎【解析】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憋尿,说 明脊髓中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到大脑皮层中的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A 项错误;针刺缩 手属于非条件反射,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B 项正确;谈虎色变属于条件反 射,有大 脑皮层参与,C 项错误;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之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因此过目不忘,与大脑皮层的 功能密切相关,D 项错误。‎ 考点定位:人脑的高级功能。‎ ‎7.C ‎【解析】分析:由题图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 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a]感受器→[b]传入神经→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 效应器构成完整的反射弧,是人体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A 错误;[c]为突触,其突触间 隙处的液体为组织液,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离子等,但不含呼吸酶,呼吸酶分布于细 胞内,B 错误;在[c]突触处完成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 正确; 刺激 d 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b]传入神经,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D 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以题图中的神经节(图中 的“”)为切入点,神经节所在的 b 为传入神经,传入神经的一端与感受器相连,另一 端与神经中枢相连,至此反射弧的其它部分组成即能辨别清楚。‎ ‎8.C ‎【解析】由于离体的蛙心需要保证其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给蛙心灌注的任氏液相当 于蛙心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 正确;两个离体的蛙心在实验刺激之前,生理功能基本相 同,所以它们的收缩频率应是基本一致的,B 正确;由于连接两个蛙心的是导管,所以蛙 心 1 的电信号不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 2,C 错误;电刺激蛙心 1 的神经,通过测频仪器得 到的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对比,蛙心 2 的收缩频率跟随变慢,说明蛙心 1 接受刺激产生的 兴奋不仅自身受到产生某种抑制性化学物质使其收缩强度变慢,还随任氏液流到蛙心 2, 引起蛙心 2 的收缩强度也变慢,D 正确。‎ ‎9.D ‎【解析】试题分析:右图中起点和终点的电位都是负电位,说明测定的是细胞膜内的电 位。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 90 毫伏;左图装置测定的应为静息电位, 相当于右图中的 A 或 D 点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纤维受刺激时,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是的传导,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0.B ‎【解析】①是活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可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 靶细胞,A 错误;②是靶细胞对信息接收的结构基础受体,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因 其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而具有特异性,B 正确,③是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若是效应 T 细 胞膜表面结构,该过程可裂解靶细胞而使入侵人体的病原体(抗原)失去了寄生的基础, 进而被抗体清除,C 错误;神经细胞与靶细胞接触的部位构成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 递质经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扩散至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靶细胞膜)上的④所示的特异 性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该结构保证了反射弧中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D 错 误。‎ ‎11.B ‎【解析】分析: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 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 重要意义。‎ 详解:通过图示可以判断 X、Y、Z 三个器官分别是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A 正确;垂体 的活动既受到下丘脑释放的激素的调节,也受到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B 错误;下丘脑 分泌的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 b 促甲状腺激素,C 正确;血液 ‎ 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时,会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起到抑制作用,D 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12.C ‎【解析】A 图中,a 点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先传到左电极,此时左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 右电极处膜外为正电位,所以左右电极间会产生电流,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电流计 指针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递到右电极时,右电极处膜外变为负电位,左电极处膜外已恢 复为正电位,所以左右电极之间又会产生电流,电流计指针会向右偏转;当兴奋离开右电 极时,右电极处膜外已恢复为正电位,此时左右电极之间没有电位差,不会产生电流,电 流计指针恢复原状。同理,B、D 图中的 a 点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先传到左电极,再传到 右电极,电流计指针先左偏再右偏,最后恢复原状;但 C 图中的 a 点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先 传到右电极,再传到左电极,电流计指针先右偏再左偏,最后恢复原状。综上分析,C 正 确,A、B、D 均错误。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 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以题意“电流计的两 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为解题的切入点,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及从题图中获取的 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13.B ‎【解析】分析:图 1 是反射弧结构的示意图,其中 A 为感受器,B 为传入神经纤维,D 为 突触,F 为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图 2 为图 1 中 D 结构的放大 图,即突触结构,其中 1 为突触前膜,2 为突触后膜,兴奋由 1 传导 2 时,会引起突触后 膜上的电位变化。‎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 1 中效应器 F 由神经纤维的细小分枝及其支配的肌肉组 成,A 正确;针刺反射的中枢在脊髓,但产生痛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B 错误;如果在突 触间隙注射兴奋型神经递质,则该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膜电位变化, C 正确;抗体攻击自身结构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 正确。‎ 点睛:易错选项 B,混淆针刺反射中的运动中枢与针刺后产生疼痛的痛觉中枢。‎ ‎14.B ‎【解析】由图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a 为效应器,b 为传出神经,c 为神经中 枢,d 为传人神经,e 为感受器。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兴奋在神经中 枢的突触处需借助于神经递质传递,因此兴奋在结构 b 的传导速度比在结构 c 的传导速度 快,A 项错误;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即将刺激信号转化为神经兴 奋,B 项正确;Ⅱ表示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 项错误;在反 射弧中,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决定了正常机体内兴奋在 b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单向的,D 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要涉及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就认为是双向的,而忽略了题意中的特定的问题情境“正常机体内”所隐含的“反射 过程中”这一信息。‎ ‎15.D ‎【解析】分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肌质网膜上含有 Ca2+﹣ATP 酶,可逆浓度梯度将细 胞质基质中的 Ca2+泵入肌质网腔中”,说明 Ca2+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Ca2+﹣ATP 酶 既可以催化 ATP 水解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也可以作为运输 Ca2+的载体。 详解:Ca2+﹣ATP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中合成的,A 正确;Ca2+泵入肌质 网腔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体现了肌质网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B 正确;细胞中大多数 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Ca2+属于细胞中无机盐的离子形式,Ca2+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说 明无机盐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C 正确;Ca2+从肌质网腔中释放出来,导致肌肉 细胞的膜内阳离子增多,形成外 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进而引起肌肉收缩,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了解肌质网膜上含有 Ca2+﹣ATP 酶的组成、本质和 作用,明确 Ca2+是阳离子,从肌质网腔中释放出来会影响肌肉细胞膜内外阳离子的分布。‎ ‎16.A ‎【解析】分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突 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 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 是感受器,B 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D 是传出神经,E 是效应器。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 A 为感受器,E 为效应器,A 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 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乙中的兴奋不一定能够传递到甲,B 错误;未被尖锐的物体 刺痛时,神经纤维 A 处的电位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 错误;神经递质一般可分 为兴奋和抑制两大类,因此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 奋或抑制,D 错误。 点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分级调 节的综合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7.A ‎【解析】分析:考查多种激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并在具体情境 下判断正误的能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通过传递信息调节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但不 参与代谢。 详解: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激素不提供能量,A 错误.‎ 饥饿时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 萄糖,以升高血糖,B 正确. 进食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多,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促进细胞摄取、利用葡萄 糖,从而降低血糖,C 正确.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D 正确. 点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通过传递信息调节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但不参与代谢,不 提供能量。‎ ‎18.A ‎【解析】甘氨酸是氨基酸,不是蛋白质,其合成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无直接关 系,A 项错误;甘氨酸利用胞吐方式释放进入组织液,再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B 项正 确;根据题意,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更高,细胞膜两侧电位差更大,C 项正 确;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D 项正确。‎ ‎19.B ‎【解析】分析: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 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 CO2、H2O 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 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 A 细胞分泌胰 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 ‎(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 系。据图分析,ab 段由于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bc 段胰岛素分泌增 加,降低血糖;de 段运动消耗糖类,使得血糖浓度降低;ef 段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 转化使得血糖升高。‎ 详解:曲线 ab 段血糖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从消化道中吸收葡萄糖所致,则与胰高血糖 素分泌增多无关,反而会导致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A 错误;曲线 bc 段血 糖下降过程是血液中胰岛素升高所致,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 化为非糖类物质,B 正确;肝糖原可以分解产生葡萄糖补充血糖浓度,而肌糖原不可以,C 错误;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功能,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的功能,两者表现为拮抗关系,‎ 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判断 图中曲线的不同线段之间血糖含量变化的原因。‎ ‎20.C ‎【解析】让基因老鼠运动进食后运动,血糖浓度迅速下降,进而昏迷,说明血糖消耗后得 不到及时补充,最可能是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导致胰高血糖素无法将信息传递给 靶细胞,无法升高血糖浓度,故选 C.‎ ‎21.A ‎【解析】分析: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图中所示过程为神经 调节和体液调节,由图可知,内分泌腺受⑤和⑦两个过程控制。‎ 详解:若 M 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①⑥过程为神经调节,④过程为体液调节,所以 ‎①⑥④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A 正确;血糖浓度的调节不受垂体控制,血糖调节过程可表 示为①⑥④,B 错误;若 M 表示寒冷环境,组织不受⑤控制,寒冷环境下进行体温调节的 途径是①②③④、①⑥④和①⑦,C 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D 错 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等内容,确定各个数字代 表的调节类型,明确血糖调节是血糖调节过程不受垂体控制。‎ ‎22.B ‎【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结构 1~4 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进食可刺激小肠 K 细胞分 泌多肽 GIP,GIP 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GIP 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细胞分 泌胰岛素,胰岛素通过结构 2 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 降低血糖水平。GIP 也可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此外,血糖可直 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详解:A.1-4 结构为细胞膜上的受体,1 种信息分子只能与相应的受体蛋白相结合来传递 信息,因此受体具有特异性信息交流功能,A 正确;B.GIP 受体在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膜 上都有分布,而胰岛素受体主要分布在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的细胞上,B 错误; C.GIP 和胰岛素都属于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即被灭活,C 正确;D.根据图示,口服葡萄 糖可刺激小肠 K 细胞分泌多肽 GIP,GIP 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上受体 4,同时血糖升高的信 号作用于受体 3,同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比单独静脉注射葡萄糖引起的胰岛素分泌要 强,D 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B ‎【解析】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 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 病症。 详解:甲亢病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人,通过反馈调节就会抑制体内促甲状腺激 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减少,A 正确;当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血浆渗 透压降低,就会造成水过多的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B 错误;糖尿病病人发病 的原因是胰岛 B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 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因此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应减慢,C 正确;机体 能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及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从而维持稳态,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影响人体稳态的因素,重 点理解营养不良,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 ‎24.B ‎【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内涵、细胞间的信息传 递等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能否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 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详解:题图显示:组织胺与胃上皮细胞表面的 受体结合或在食物的刺激下均能促使携带有 无活性的 H+/K+-ATP 酶的囊泡的膜与朝向胃腔一侧的细胞膜融合,使得无活性的 H+/K+-‎ ATP 酶变为有活性的 H+/K+-ATP 酶,进而将 H+泵到胃腔中,增加胃液酸性,但胃腔不属 于内环境,可见,食物和组织胺可作为信号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胃酸,胃酸分泌时上皮细 胞朝向胃腔的膜面积有所增大 A、C 正确,B 错误;综上分析,组织胺抑制物和 H+/K+- ATP 酶抑制物均可抑制胃酸的分泌,进而减轻胃灼热,D 正确。 点睛: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图中的关键信息,诸如“囊泡膜与朝向胃腔一侧的细胞膜 融合”、“有活性的 H+/K+-ATP 酶将 H+泵到胃腔中”等,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 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本题的易错辨析:体内液体≠内环 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包含胃腔在内的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 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都不属于内环境。‎ ‎25.C ‎【解析】依题意可知: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后,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 迅速进入血液,导致内环境化学成分稳态失调,需在移开重物前,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 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A 正确;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 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B 正确;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 增多,尿量减少,代谢终产物不能及时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所致,C 错误; 幸存者体内因严重缺水,尿量减少,代谢终产物不能及时随尿液排出,导致体内渗透压升 高,D 正确。‎ ‎26.B ‎【解析】体温维持正常,所以 a-b 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 项错误;d-e 段表示机体经 调节后,产热散热相对稳定,此时由于散热速率大于 a-b 段,所以产热速率也大于 a-b 段,B 项正确;c-d 段由于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所以散热速率降低,C 项错误;b-c 段散热加快,机体通过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量,D 项 错误。‎ 点睛:‎ 本题通过坐标曲线图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在 25℃的情况下,由于周围温度很高,即 使身体采取很多散热的措施,散热量还是很小。相反,在 10°C 的情况下,尽管身体此时 采取的都是减少散热的措施,但是由于温差很大,所以说散热量还是很大。对于 A 选项注 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27.B ‎【解析】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而传出神经末梢与它所 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是通过突触相连,所以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 细胞,A 正确;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B 错误;三 种方式中,图一为神经—体液调节,图二表示神经调节,图三表示体液调节,因此图二所 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C 正确;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 于肝脏细胞,可用图三表示,D 正确。‎ ‎28.A ‎【解析】艾滋病患者最终由于免疫功能丧失,常常死于感染多种病原体或者恶性肿瘤,A 正确;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 错误;有些过 敏反应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如药物过敏,C 错误;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 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D 错误,所以选 A。 点睛:要注意艾滋病患者并不是死于艾滋病本身,而是死于感染多种疾病或恶性肿瘤。‎ ‎29.D ‎【解析】分析:1、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 胞,‎ 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2、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 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 体的结合物.3、过敏反应: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 应.‎ 详解:记忆细胞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 错误;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有识别、处理和呈 递抗原作用,在非特异免疫中吞噬细胞可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B 错误;发生过 敏反应的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引起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相关细胞表面, 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会产生强烈过敏反应,C 错误;吞噬细胞在两种特异性免疫均有识 别、处理和呈递抗原作用,D 正确;答案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 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识记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理清吞噬 细胞在免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30.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考查对免疫过程的理解和实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图中 a 组和 b 组、b 组和 c 组的比较,得出药物 Q 和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机理。 详解: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参与抗原的处理、呈递过程,A 项错误;吞噬细胞参与非 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a 组与 b 组比较说明,药物 Q 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 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B 项正确;T 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a 组与 b 组比较说明, 药物 Q 能增加 T 细胞数量,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C 项正确;b 组与 c 组的比较说明,免 疫增强剂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D 项正确。‎ 点睛:吞噬细胞的作用 ‎(1)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参与第二道防线。‎ ‎(2)参与特异性免疫:参与抗原的处理、呈递过程;参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处理过 程。‎ ‎31.D ‎【解析】淋巴因子是由 T 细胞分泌的,A 错误;吞噬细胞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 B 错误;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一种抗体不可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C 错 误;接种疫苗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免疫能力,D 正确。‎ ‎32.B ‎【解析】结合曲线图分析,由于 HIV 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 AB 段内 HIV 浓度 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增殖的结果,不是内环境,A 错误;消灭 HIV,一 方面需要细胞免疫将胞内的 HIV 释放到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体液免疫将内环境中的 HIV 通过与抗体结合而消灭的 HIV,所以 B 正确;图中 CD 段时期,体内 HIV 逐渐增多,而 T 细胞逐渐减少,由于 T 细胞既要参与细胞免疫,也要参与体液免疫,所以随 T 细胞的减 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要大大降低,C 错误;T 细胞是在胸腺内产生并成熟,不是在 骨髓,所以 D 错误。‎ ‎33.C ‎【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表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病原体的过程,以表示 T 细 胞将病原体呈递给 B 细胞的过程,丙表示 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分泌抗体的过程; 然后抗体作用于肥大细胞表面的受体,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 质。‎ 详解:甲过程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有的,丙过程有浆细胞的参与,A 错误;乙过程为 T 细胞将抗原传递给 B 细胞,随后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分 泌抗体,B 错误;丁过程只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C 正确;据图分析可知,哮 喘发生的过程只有体液免疫,没有细胞免疫,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进而根据图形分析甲乙丙丁代表的过 程的名称以及确定哮喘发生的机理。‎ ‎34.D ‎【解析】a 细胞能产生抗体,表示的是浆细胞,不能增殖,A 项错误;b 是吞噬细胞,能 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 项错误;c 物质是抗体,C 项错误;图中抗体与红细 胞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可推知该病是自身免疫病,D 项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图解,考查人类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 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的过程;识记人类免疫失调引 起的疾病的种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图解准确判断各选项。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 某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a 细胞能产生抗体,应为浆细胞;抗体能与红细胞表面的抗 原物质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处理掉。‎ ‎35.B ‎【解析】分析: 本题以“某病的发病原理”示意图为主线,综合考查学生对自身免疫病、甲状腺激素分泌 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该病的致病机理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细胞损 伤,因此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一样,均属于自身免疫病,A 正确;激素 A 表示甲状腺激 素,激素 B 为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但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 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激素 B 合成减少,B 错误;抗体和激素 B(促甲状腺 激素)均可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因此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 同,都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 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 疫反应,进而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D 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浆细胞(细胞甲)分泌的抗体能够与甲 状腺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 B)受体结合,从而阻碍促甲状腺激素(激素 B)与 该受体结合,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激素 A)的分泌。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 ‎36.D ‎【解析】细胞甲是 B 细胞,需要 T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其增殖分化,A 错误;细胞乙 是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失去了增殖分化能力,B 错误;细胞丙是吞噬细胞,它能识别 抗原一抗体的结合物,但不具有特异性,C 错误;细胞甲、乙、丙,即 B 细胞、浆细胞、 吞噬细胞,三者的形成离不开细胞分化,在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但会发生基 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三者中基因种类基本相同,但表达情况不同,D 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是:需要熟记并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形成清晰的知 识网络,并与细胞分化建立联系。‎ ‎37.B ‎【解析】吞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识别功能,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A 正确;细胞免疫过 程 中大多数病原体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和呈递给 T 细胞,T 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 T 细胞,该过程中吞噬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 错误;据题意“精子从青春期开始出现,它 们有时会被免疫系统误认为是外来细胞而被杀死,从而导致某些类型死精症”可知,精子 细胞有时候也会成为抗原,C 正确;由于免疫系统攻击了自身产生的精子,从而导致某些 类型“死精症”,因此上述“死精症”是自身免疫病,D 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吞噬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解答 本题的关键是需要学生掌握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具 有非特异性识别作用,同时能够判断因免疫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疾病的种类。‎ ‎38.C ‎【解析】实验中用到的绵羊红细胞为异体物质,相当于抗原,A 正确;溶血素即为抗体, 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其分泌过程通过胞吐,有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 正确;溶血素能导 致绵羊红细胞溶解,这个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 错误;据柱形图可知,中剂量的该制剂对 小鼠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最大,D 正确。‎ ‎39.D ‎【解析】根据稳态的定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 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 pH 略有下降,A 正确;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 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 肿,B 正确;中暑是因为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 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 关,C 正确;长期不吃早餐,体内缺少能源物质糖类,导致血液中缺少葡萄糖,虽然通过 胰高血糖素而不是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D 错 误。‎ ‎40.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长素的运输,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详解:极性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细胞呼吸强度越大, 极性运输的速率越快 A 正确。极性运输与单侧光照无关,B 错误。极性运输的方向是从形 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C 错误。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要是极性运输,另外在成熟组织中,也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 输 D 错误。‎ 点睛: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不受单侧光的影响。‎ ‎41.D ‎【解析】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A 组的处理导致光照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 但向下的极性运输途径被云母片阻断,因此左侧尖端下部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右侧,A 组苗 向右弯曲生长,同理可知 B 组苗向左弯曲生长,A、B 不符合题意;给予左侧单侧光照射 时,乙云母片插入的位置不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与极性运输,苗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先发 生横向运输再发生极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促进尖端以下部位生长,因此 C 组苗向左弯曲生长,C 不符合题意;由于苗尖端中央插入了云母片,虽然有单侧光照, 但生长素无法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从而使苗尖端下部的生长素分布均匀,因此 D 组苗不 发生弯曲生长,D 符合题意。故选:D。‎ ‎42.A ‎【解析】图中低于 P 点时代表生长素浓度较低,对植物生长表现为促进作用;高于 P 点时 代表生长素浓度较高,对植物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自然状态下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 抑制侧芽生长,去掉顶芽后侧芽生长素浓度下降,有利于侧芽生长;自然状态下胚芽鞘尖 端向光侧生长素不会抑制生长;水平放置后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升高,抑制近地侧生长; 自然状态下水平放置后茎远地侧生长素不会抑制生长。选 A。‎ ‎43.B ‎【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主要的合 成部位及其合成过程、生理作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可在 胚芽鞘的尖端合成,但合成量较少,A 错误;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吲哚乙酸, 此过程离不开酶的催化,因此温度会影响吲哚乙酸的合成,过量的色氨酸可促进吲哚乙酸 的合成,B 正确,D 错误;吲哚乙酸具有调节作用,C 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 A 选项的判断。因忽略了“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 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而误认为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44.B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 2,4-D 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的生根条 数;随着 2,4-D 浓度的增加,平均的生根数先增加后降低,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组别 ‎4 的生根数最多;1 清水组为对照组,与其相比,6 组和 7 组的生根数降低,说明高浓度 的 2,4-D 抑制了生根,体现了 2,4-D 对植物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2,4-D 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的生根条数, A 正确;与清水组相比,浓度为 10-5mol/L 的 2,4-D 溶液对富贵竹生根具有抑制作用, B 错误;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的最适 2,4-D 浓度为 10-11mol/L 左右,需缩小浓度梯度作 进一步的实验,C 错误;实验过程中,每条插条的叶片数以及实验室的温度等属于无关因 素,都会影响实验结果,D 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表格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还要能够与对照组相比确定各组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 ‎45.B ‎【解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释放的能量,A 正确;生长素主 要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B 错误;顶 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到达侧芽部位,引起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进而抑制侧 芽的生长,而外源多胺能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所以施用适宜浓度的外源多胺能促进侧 芽发育,C 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 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 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D 正确。‎ ‎46.D ‎【解析】图 a 中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而发生横向运输,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 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a 直立生长,A 项错误;图 b 中生长素可以穿过琼 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 项错误;图 c 中的胚 芽鞘无尖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 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C 项错误;图 d 中如果将植物固定不动,仅纸盒旋转,则 每当纸盒上的开口转到光源处时植株就能接受单侧光照,因此植株向光弯曲生长,D 项正 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对于植物弯曲 生长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的解题的关键。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的简单方法:‎ ‎(1)判断“长不长”:看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能否获得生长素。‎ ‎①能获得生长素,则生长。‎ ‎②不能获得生长素,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2)判断“弯不弯”:看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生长素的分布是否均匀。‎ ‎①若生长素分布均匀,则直立生长。‎ ‎②若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则弯曲生长。‎ ‎47.D ‎【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生长素的运输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力。‎ 详解:甲图显示:在 NAA 浓度由 a 增大至 c 的范围内,插条平均生根数目随 NAA 浓度的 增加而增多,说明对插条生根均起促进作用,因缺少 NAA 浓度高于 c 的实验组,所以不 能说明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 NAA 浓度为 c,A 错误;侧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对实验结 果产生干扰,因此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B 错误;在单侧 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可发生横向运输,但不能在尖端下面发生横向运输, 即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但不能由④移向③,C 错误;生长素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 端进行极性运输,即生长素由①移向③,由②移向④,D 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 C、D 选项的判断。解答此题需理解如下图所示的植物向光性 的机理,从中挖掘出关键信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背光侧高浓度的生长素促 进生长的作用强于向光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据此结合题意和图示分析不难 作出正确的判断。‎ ‎48.D ‎【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 其实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图甲中,当植物幼苗横放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 侧(c、d 处)生长素的浓度高于远地侧(a、b 处),可见 a、b、c、d 四点的生长素浓 度大小为 a<c,d<b,A 错误;图乙中,生长素浓度范围在 F~A~C 时促进生长,在 C~D 时抑制生长,B 错误;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近地侧(c 处)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 生长,远地侧(a 处)低浓度的生长素则促进生长,若图甲 a 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的 B 点,则 c 点对应浓度在 C~D 对应的浓度区间,C 错误;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低,近地侧 ‎(d 处)高浓度的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b),若图甲 b 点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乙 的 F 点,则 d 点对应浓度可在 E~B 对应的浓度区间,D 正确。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的原因、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 重性的内涵,据此,明辨图甲中 a、b、c、d 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及其生理效应,分析 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 加以分析合理地解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49.B ‎【解析】分析:本题以“反映实验过程的示意图”为依托考查学生对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详解:因受重力影响,琼脂块②中收集到的生长素含量多于琼脂块①中的生长素含量,因 此去掉尖端的幼苗④的右侧因生长素多而生长快,左侧因生长素少而生长慢,幼苗④将向 左弯曲生长,A、C 正确;由于旋转器匀速旋转,所以琼脂块 X 和 Y 收集到的生长素含量 一样多,去掉尖端的幼苗⑤的两侧生长素浓度相等,将直立生长,B 错误,D 正确。‎ 点睛:知道无尖端的幼苗不能感受光的刺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 素是解答本题的前提,依据题意和甲、乙图呈现的信息准确判断①、②、X 和 Y 四个琼脂 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多少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 ‎50.B ‎【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等相关知识 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射使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导致使背 光一侧生长快,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 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 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茎 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产生的原因是: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 侧,因根对生长素较茎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 长素促进了根的生长,使根表现出向地性;但对茎而言,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的生 长所起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使茎表现出背地性。综上分析,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没有 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而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则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A 错 误,B 正确;免耕法抑制杂草滋生是利用了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的 原理,无子番茄的形成是利用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二者均没有 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C、D 错误。 点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情况下,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 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据此围绕“茎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茎的背地 性和根的向地性产生的原因、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 ‎51. 体液 细胞膜上具有胰岛素受体 促进神经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减少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神经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一方面可以促进神经递质 的释放和葡萄糖的吸收,另一方面可以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的释放,而炎症因子会促 进神经细胞变性和坏死。‎ ‎(1)胰岛素是由胰岛 B 细胞分泌的,通过体液运输到脑部的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表面 的胰岛素受体结合。‎ ‎(2)据图分析可知,胰岛素作用于神经细胞后,可以促进细胞膜上 GLUT 对葡萄糖的转 运,即促进了神经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图中显示,胰岛素作用于神经细胞后,可以抑制 神经细胞的凋亡,还可以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少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因此胰岛素可 以延长神经细胞的寿命。‎ ‎(3)图中胰岛素对神经细胞的作用机理说明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 功能。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判断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神经细胞的相关生理 变化,进而判断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机理。‎ ‎52. 静息 内负外正 向右偏转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刺激 A 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 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S 区 由正变负 不能 B、C 持续性兴奋或抑制 ⑤浆细 胞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脊髓 大脑皮层 ‎【解析】分析:据图 1 分析,A 上含有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B、C 表示突触,D 表示 效应器,E 表示感受器。图 2 表示体液免疫过程。 Ⅰ.(1)电流表的指针方向即电流方向,由正极指向负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 位,静息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 ‎(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电表指针向右偏转,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 电位,形成动作电位,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说明 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 在注入乙酰胆碱 的同时 刺激 A 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正常的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Ⅱ.(1)根据题意,盗墓人讲话有关的言语区是 S 区。‎ ‎(2)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故膜能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由图象 可以看出 M 点是传出神经,由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 A 处不会发生电位变 化,原因在 B、C 处是单向的;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能够与 突触后膜的受体一直结合,则突触后神经元的变化是持续兴奋(或抑制)。‎ ‎(3)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浆细胞,为图中的⑤,物质甲是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抗 体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但是核糖体没有膜 结构(磷脂),因此与物质甲合成、分泌有关的含磷脂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 粒体。‎ ‎(4)由于抬脚反应的中枢在脊髓,而痛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先有抬脚反应后感到痛。 医生给盗墓人注射抗毒素时,他手脚并未缩回,说明缩手缩脚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 控,即大脑皮层的调控。‎ ‎53.[E]浆细胞 D、G 抗原淋巴因子[e]抗体疫苗失效、疫苗致病、使人死亡等 ‎【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疫)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详解:‎ ‎(1)分析图甲可知,[A]为吞噬细胞,[B]是 T 细胞,[C]为 B 细胞,[D]是记忆 B 细胞,[E] 浆细胞,[F]为效应 T 细胞,[G]是记忆 T 细胞,其中对抗原没有识别能力的免疫细胞是[E] 浆细胞。接种疫苗或患病后获得的免疫能力主要与图中的[D]记忆 B 细胞和[G]记忆 T 细胞 有关。‎ ‎(2)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人体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大多数抗原要经过图甲中的[A]吞 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呈递,并接受 T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才能促使 B 细胞增殖分 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e]抗体,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3)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机体已经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在注射疫苗后的第 15 天感染 乙肝病毒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进而由浆细胞产生大量的 抗体,所以与注射疫苗后引起的初次免疫反应相比,感染乙肝病毒后引发的再次免疫反应 快而强,产生抗体的浓度高,作用时间持久,据此在乙图中画出一条从 14 天起与横坐标 几乎平行的线段延伸至 15 天,在 15 天后改画为一段急剧上升的曲线,该段曲线的峰值及 上升的幅度均高于或大于乙图中原有的曲线(曲线图见答案)。‎ ‎(4)注射未用冷链保存的疫苗的危害有:疫苗失效、疫苗致病、使人死亡等。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准确定位图甲中的大、小写字 母所示细胞或有关物质或结构的名称。‎ ‎54.ABCD 两重性 生长素由 a 侧运输至 b 侧,b 侧生长素浓度高,细胞伸长生长慢,a 侧浓度低,生长快 10-6~10-2mol/L 单侧光照引起植物背光侧浓度高于向光侧,当向光侧 生长素浓度为 10-6,背光侧浓度应大于 10-6mol/L,但因为背光侧生长快,由图可知其浓 度不会超过 10-2mol/L ‎【解析】据图分析,图 A 表示顶端弯钩现象,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 a 侧 运向 b 侧,导致 b 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 b 侧的生长,从形成弯钩现象,体现了生长素 作用的两重性;图 B 表示下胚轴会向光弯曲生长,是由于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背 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的促进大,因此弯向光源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 性;曲线图中,当生长素浓度为 10-4 时,对下胚轴的促进作用最大,在此之前促进作用逐 渐增加,之后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 产生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BD 正确;茎 尖、根尖等顶端分生组织也可以产生生长素,AC 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生长素对下胚轴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 两重性。‎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 A 中,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由 a 侧运输至 b 侧,b 侧生长素浓 度高,细胞伸长生长慢,a 侧浓度低,生长快,所以黄豆幼苗顶端出现了弯钩现象。‎ 若图 B 下胚轴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 10-6,由于单侧光的作用,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 输,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应该高于向光侧,且促进作用也应该大于向光侧,因此其背光侧 生长素浓度范围为 10-6~10-2 mol/L,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长素作用的距离,明确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 长,且能够从不同的实例分析向性运动的原因。‎ ‎55.沾蘸法 高 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促进 预实验 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 检验实验 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减小实验的误差 200mg/L 的 IBA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试剂的种类和试剂的浓度,因变量是金 露梅插条的生根率和生根数,其中清水组是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随着 NAA 和 IBA 浓 度的增加,金露梅插条的生根率和生根数都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且都在浓度为 200 mg/L 时达到最大值;当 NAA 浓度大于 400 mg/L、IBA 浓度大于 500 mg/L 时,金露梅 插条生根率都低于对照组,说明 NAA 和 IBA 对植物插条的生根作用都具有两重性。 详解:(1)本实验中,用 NAA 和 IBA 溶液处理插条的方法有浸泡法和粘蘸法,后者对浓 度的要求比较高,处理的时间比较短。‎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上述两种物质处理后,随着浓度的增加插枝条生根率和生根数 都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且浓度较高时都表现为抑制,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3)在探究生长素、NAA、IBA 等对植物生根的作用实验中,在正式实验之前一般要做 一个预实验,既可以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每组 20 根插条,并重复 3 次的目的是减小实验的误差。‎ ‎(5)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生根率和生根数最高时对应的是浓度为 200mg/L 的 IBA, 因此应选择 200mg/L 的 IBA 处理金露梅,繁殖效果最佳。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内容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根 据表格数据判断生根率、生根数与 NAA、IBA 浓度之间的关系,还要能够判断 NAA 和 IBA 的作用是否具有两重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