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兴国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普通班)+++(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兴国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普通班)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70分) 1.下列关于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C.⑥表示有少数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部分物质的直接交换 D.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组织液与淋巴组成 2.人体的下列平衡不受激素调控的是( ) A.水的平衡 B.盐的平衡 C.pH的平衡 D.血糖的平衡 3.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②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③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④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⑤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⑥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⑥ D.③⑤⑥ 4.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③液和①液的减少 D.④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5.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人体内环境的是( ) A.氧气进入组织细胞 B.生长激素分泌进入血浆 C.牛奶进入胃中 D.精子进入输卵管中 6.血液的运输功能是由下列哪组成分完成的( ) 血浆 红细胞 白细胞 (4)血小板. A. B.(4) C. D.(4)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内液 B.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外液 C.汗液、尿液、泪液属于细胞外液,消化液属于细胞内液,四者均属于体液 D.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8.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如图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9.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将引起( ) A.细胞代谢紊乱 B.渗透压下降 C.酶促反应的速率加快 D.糖尿病 10.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和内环境稳态含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有直接关系 B.健康人的正常体温始终接近37℃,与气温变化关系不大,是内环境稳态的一种表现 C.内环境的各项化学成分维持稳定,内环境就表现为稳态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稳态被破坏将导致疾病发生 11.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12.下列关于人体血浆中pH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升高血浆中的pH B.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降低血浆中的pH C.剧烈运动后,会降低血浆中的pH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pH的高低 13.将连接灵敏电压表的导线两端置于神经纤维某处(已知表的指针向电流流入表内的接线柱一侧偏转),下列各项中能显示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电位的是( ) A. B. C. D. 14.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15.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 ) A.W区 B.V区 C.S区 D.H区 16.如图为某人过马路快走时的反射弧局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点对应的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不能产生神经递质 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失活,有利于保持突触后膜的灵敏性 C.刺激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或a点,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D.在a点施加一定强度的刺激,不能使b点产生兴奋 17.某种止痛药不影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最可能是( ) A.突触前膜 B.细胞体 C.突触间隙 D.树突 18.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19.下列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认识,错误的是( ) A.静息电位时,该部位膜内外的电位为外正内负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离不开神经递质的作用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膜内外Na+和K+的分布有关 20.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 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 21.细胞通讯是细胞间交流信息,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生理活动,如图甲为两种细胞通讯方式,乙为甲图中括号部分放大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结构①的末梢与靶细胞①合称为效应器 B.图甲中靶细胞①对靶细胞②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为体液调节 C.图乙中⑤的形成与②有关,⑤所在位置为内环境 D.若图甲中靶细胞①为胰岛B细胞,则靶细胞②一定是肝细胞 22.如图所示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方式示意图,下面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图三种方式中信息的传递都需要细胞膜上载体的协助 B.图乙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的信息交流方式 C.图丙中靶细胞若是神经细胞,则细胞之间可以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图甲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若是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23.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激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激素是种高效的酶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C.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只有反馈抑制下丘脑活动才能使激素含量恢复正常 D.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加强 24.一位学生以一种类似大白菜的外来物种蔬菜饲养三只大白鼠,一个月之后,他在一位研究人员的协助下,测量这三只大白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甲状腺激素仅是正常鼠的一半,促甲状腺激素却比正常鼠增多.则有关这三只大白鼠体内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过多而促使甲状腺组织增生; ②食物中含碘量过低,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③甲状腺组织萎缩导致整个腺体功能降低; ④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从而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因激素分泌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A.糖尿病和佝偻病 B.坏血病和侏儒症 C.糖尿病和巨人症 D.大脖子病和脚气病 26.下列动物激素的使用中,应予以禁止的是( ) A.应用人工合成的保幼激素处理家蚕,提高蚕丝的质量和产量 B.给雌雄亲鱼注射促性激素类药物,提高鱼类的受精率 C.给猪饲喂激素类药物,以提高瘦肉率 D.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昆虫外激素,干扰昆虫正常交配 27.下列过程属于负反馈的是( ) A.动物见到食物可引起唾液分泌,这种分泌比食物进入口腔所引起的唾液分泌快,而且有预见性 B.当哺乳动物体温高于37℃时,通过各种调节作用,使散热增加,产热受到抑制,降低体温 C.凝血初期产生的物质会促进更多和凝血有关的物质产生,从而导致血液凝固 D.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污染,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生物遗体称为新的污染源 2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激素具有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故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B.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不同的激素可以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C.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故人体不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D.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2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 B.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C.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D.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质分泌到肠腔 30.治疗艾滋病(HIV病毒为RNA病毒)的药物AZT的分子构造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很相似.下列对AZT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转录 B.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自我复制 C.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逆转录 D.利于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表达过程 31.下列有关抗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抗体包括抗毒素、干扰素等,它能与抗原物质发生特异性的反应 B.抗体的化学本质多为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C.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D.人体内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与外分泌液中也有 32.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医生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33.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说明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 C.结构③与②融合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图中反映了吞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和呈递抗原的过程 34.如图是有关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体内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发生感染,HIV进入人体后,主要侵染图中的细胞B B.移植的器官在受体体内主要通过⑩发生排斥反应 C.⑨和⑩两种免疫方式分别为人体的第二、三道防线 D.人体细胞C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细胞E,此过程与细胞B无关 35.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0分) 36.如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②③④合称 ,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 .②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红细胞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需要经过 层生物膜. (4)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图中的 部位. 37.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B C(与甲状腺协同作用的腺体) . 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甲状腺.这种反射属于 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 (5)当传人神经与传出神经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外的 大量内流而形成 电位. 38.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 (填字母). 图1中的③表示 过程,该过程属于 免疫. 图2所示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有图1中的 细胞(填字母).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应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 (填字母)能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将 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 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 . 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填图1中数字)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2016-2017学年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兴国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普通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70分) 1.下列关于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C.⑥表示有少数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部分物质的直接交换 D.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组织液与淋巴组成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消化吸收,需要消化系统的参与;②表示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需要呼吸系统的参与;③表示代谢废物的排出,需要泌尿系统等参与;④表示氧气、营养等物质进入细胞;⑤表示代谢废物等排出细胞;⑥表示有少数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部分物质的直接交换.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B正确; C、⑥表示有少数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部分物质的直接交换,如高等动物的肺泡壁细胞,C正确; D、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过程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作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识记内环境的作用,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含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人体的下列平衡不受激素调控的是( ) A.水的平衡 B.盐的平衡 C.pH的平衡 D.血糖的平衡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水的平衡,需要抗利尿激素的调控,A错误; B、盐的平衡,需要醛固酮激素的参与,B错误; C、pH的平衡需要机体内多种缓冲溶液的调节,没有激素的调节参与,C正确; D、血糖的平衡,需要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稳态以及调节机制,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②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③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④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⑤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⑥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⑥ D.③⑤⑥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①错误; ②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能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②正确; ③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因此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③正确; ④CO2、尿素都能随着血液运输,属于内环境成分,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属于内环境成分,④正确; ⑤血浆中的水溶物可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也可进入血浆.,组织液只能从组织进入淋巴,然后流回血管,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回淋巴的量较少,⑤正确; ⑥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因此血浆成分稳定,机体不一定会达到稳态,⑥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明确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掌握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③液和①液的减少 D.④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2、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解答】解:A、人体内环境组成是血浆、组织液、淋巴,即图中都①②③,A错误; B、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血浆中,B错误; C、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过多引起的,即图中③过多引起的,C错误; D、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例如二氧化碳,D正确. 故选:D 【点评】对于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5.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人体内环境的是( ) A.氧气进入组织细胞 B.生长激素分泌进入血浆 C.牛奶进入胃中 D.精子进入输卵管中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对常见的液体进行总结: ①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直接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溶液,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肠液等)、泪液等液体虽然来自内环境,但不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都有孔与外界相通,都不属于细胞外液,也就不属于体液,应属于属于外界溶液. ②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但不是说就这三种,如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组成成分. ③细胞内液中的液体主要指的是细胞质基质中的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 【解答】解:A、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细胞是进入细胞内液,不是进入内环境,A错误; B、生长激素分泌到组织液中,随着血液运输到靶细胞,B正确; C、胃通过食道与口腔与外界相通,牛奶进入胃中不是进入内环境,C错误; D、输卵管与外界相通,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不是进入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判断,容易混淆几种液体是否属于内环境,判断的关键是看是否有孔与外界相通,有孔与外界相通,都不属于细胞外液. 6.血液的运输功能是由下列哪组成分完成的( ) 血浆 红细胞 白细胞 (4)血小板. A. B.(4) C. D.(4)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血液的功能主要是:运输氧气及少量的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起防御保护作用,调节体温. 【解答】解:血液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功能、防御功能和调节体温的功能.血浆的功能主要有: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由消化道吸收的养料,依靠血液中的血浆来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依赖血浆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红细胞的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还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有凝血和止血过的作用.因此血液的运输功能是由血浆和红细胞完成的.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血浆和红细胞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内液 B.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属于细胞外液 C.汗液、尿液、泪液属于细胞外液,消化液属于细胞内液,四者均属于体液 D.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属于体液的一部分.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中的溶液是不同的,凡是能够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都认为是外界溶液. 【解答】解:A、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不属于细胞内液,为外界溶液,A错误; B、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不属于细胞外液,为外界溶液,B错误; C、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不属于细胞外液,也不属于细胞内液,四者均不属于体液,C错误; D、体液由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故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来源于体液,但不属于体液,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8.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如图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和各成分间相互关系的考查.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组织液与细胞内液是相互渗透的. 【解答】解: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三者关系如图: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关系,理解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及对题图的分析与识别是解题的关键. 9.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将引起( ) A.细胞代谢紊乱 B.渗透压下降 C.酶促反应的速率加快 D.糖尿病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实质: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渗透压下降,B错误; C、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不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C错误;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生理意义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0.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和内环境稳态含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有直接关系 B.健康人的正常体温始终接近37℃,与气温变化关系不大,是内环境稳态的一种表现 C.内环境的各项化学成分维持稳定,内环境就表现为稳态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稳态被破坏将导致疾病发生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属于内环境稳态最为密切的四个系统,A正确; B、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B正确; C、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各项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稳态被破坏将导致疾病发生,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含义及调节等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11.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 【解答】解: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B正确; C、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在BC段,乳酸与NaHCO3反应,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以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为背景,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呼吸、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尤其是血浆pH的调节机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掌握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明确AB上升是由于无氧呼吸加强所致;掌握内环境中pH的调节机制,明确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12.下列关于人体血浆中pH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升高血浆中的pH B.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降低血浆中的pH C.剧烈运动后,会降低血浆中的pH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pH的高低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人体血浆酸碱度大小: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人体pH稳态的维持: 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解答】解:A、长期饮用弱碱性水,但由于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会维持人体的pH在相对稳定的范围,A错误; B、肺气肿患者,组织细胞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同时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进而使内环境PH下降,B正确; C、剧烈运动后,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但由于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使血浆中的pH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血浆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明确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选理化性质都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将连接灵敏电压表的导线两端置于神经纤维某处(已知表的指针向电流流入表内的接线柱一侧偏转),下列各项中能显示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电位的是( ) A. B. C. D.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电位的变化是: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由于电表指针偏转方向是正电荷流入的接头,因此显示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电位的是选项中的D图.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是对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及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a是突触小体,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 【解答】解:A、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合成和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的耗能过程,因此a中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①突触小炮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错误; C、②是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神经递质,C正确; D、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时,兴奋部位的外面分布着负电荷,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动作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突触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15.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 ) A.W区 B.V区 C.S区 D.H区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说明受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运动型言语中枢,即S区. 【解答】解:A、W区是书写中枢,若受损则表现为不能写字,故A错误; B、V区是视觉性语言中枢,若受损则表现为不能阅读,故B错误; C、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若受损则表现为不能说话,故C正确; D、H区是视听性语言中枢,若受损则表现为听不懂别人讲话,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大脑皮层中言语中枢.人类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位于大脑皮层的S区﹣﹣﹣﹣如果发生障碍不能讲话;位于大脑皮层的 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别人的话;位于大脑皮层的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位于大脑皮层的 V区﹣﹣﹣﹣﹣发生障碍,看不懂文字. 16.如图为某人过马路快走时的反射弧局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点对应的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不能产生神经递质 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失活,有利于保持突触后膜的灵敏性 C.刺激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或a点,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D.在a点施加一定强度的刺激,不能使b点产生兴奋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则兴奋沿着b→c→a→d→e的方向传递. 【解答】解:A、任何神经元都能产生神经递质,包括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突触后膜是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的膜,而神经元还有轴突,其末梢形成的突触前膜也能释放神经递质,故A错误; B、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去活性,防止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或者抑制,有利于保持突触后膜的灵敏性,故B正确; C、刺激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任意一点,只要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故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则在a点施加一定强度的刺激,不能使b点产生兴奋,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7.某种止痛药不影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最可能是( ) A.突触前膜 B.细胞体 C.突触间隙 D.树突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干“不影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则止痛药只能作用于突触间隙,因为突触前膜、细胞体、树突都是组成突触的结构成分.需要注意的是止痛药多种多样,有的就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钠通道外口的受体相结合而影响钠的移动,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 【解答】解:因为突触前膜、细胞体、树突都是神经元的部分结构,而该种止痛药不影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所以,它的作用部位最可能是突触间隙.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止痛药为素材,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18.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 【解答】解: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错误; B、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但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错误;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仅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语言中枢有关,C错误; D、排尿的初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意识丧失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能够控制,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D正确 故选:D 【点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19.下列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认识,错误的是( ) A.静息电位时,该部位膜内外的电位为外正内负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离不开神经递质的作用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膜内外Na+和K+的分布有关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静息时,该部位膜电位为外正内负,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离不开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内流与外流,B错误;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C正确;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膜内外Na+和K+的分布不均衡有关,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机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0.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 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的过程. 【分析】本题是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及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轴突传向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也是单向的. 【解答】 解:膝跳反射中,只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两个神经元,膝跳反射的过程是:膝跳反射的传入神经末梢为树突末梢,树突末梢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将兴奋传到细胞体,然后再通过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为:树突→细胞体→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膝跳反射的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不是树突末端,A错误; 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膝跳反射的兴奋由树突末端产生传向细胞体、轴突,不是由轴突传向细胞体、树突,错误; 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突触由感觉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和运动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组成,C正确; 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膝跳反射的兴奋由树突末端产生传向细胞体、轴突,由轴突传向突触结构,不能由树突直接传向突触,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和兴奋在该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对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的结构和反射活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1.细胞通讯是细胞间交流信息,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生理活动,如图甲为两种细胞通讯方式,乙为甲图中括号部分放大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结构①的末梢与靶细胞①合称为效应器 B.图甲中靶细胞①对靶细胞②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为体液调节 C.图乙中⑤的形成与②有关,⑤所在位置为内环境 D.若图甲中靶细胞①为胰岛B细胞,则靶细胞②一定是肝细胞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的结构1是神经细胞,靶细胞1能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2.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细胞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A正确; B、图中靶细胞1产生的物质通过体液的输送作用于靶细胞2,其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为体液调节,B正确; C、⑤为神经递质,其产生与②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中,C正确; D、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有肝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血细胞、肺脏和肾脏的细胞、睾丸细胞等,由图可知,靶细胞1产生的物质通过体液的输送作用于靶细胞2,若图中靶细胞1为胰岛B细胞,则靶细胞2不一定是肝细胞,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知识的要点的理解,具有识记能力、识图能力. 22.如图所示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方式示意图,下面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图三种方式中信息的传递都需要细胞膜上载体的协助 B.图乙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的信息交流方式 C.图丙中靶细胞若是神经细胞,则细胞之间可以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图甲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若是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分析图甲,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 2、分析图乙,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的糖蛋白影响其他细胞. 3、分析图丙,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解答】解:A、上图三种方式中信息的传递都需要细胞膜上受体的协助,A错误; B、精子和卵细胞依靠膜上糖蛋白的识别,靠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进行信息传递,B正确;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间是以化学信号传递,当兴奋有一个神经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神经细胞时,则细胞之间可以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正确; D、图甲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若是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细胞,其能加快细胞物质氧化分解的能力,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细胞膜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图文转换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23.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激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激素是种高效的酶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C.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只有反馈抑制下丘脑活动才能使激素含量恢复正常 D.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加强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在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植物只有激素调节;而动物体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由胰腺的胰岛细胞分泌,但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具有升高血糖作用,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3、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4、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后引起其增殖分化为效应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 【解答】解:A、生长激素是动物激素,起到的是调节作用,酶是催化作用,A错误; B、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的,它们之间是拮抗作用,B错误; C、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可以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C错误; D、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后引起其增殖分化为效应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此时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加强,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4.一位学生以一种类似大白菜的外来物种蔬菜饲养三只大白鼠,一个月之后,他在一位研究人员的协助下,测量这三只大白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甲状腺激素仅是正常鼠的一半,促甲状腺激素却比正常鼠增多.则有关这三只大白鼠体内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过多而促使甲状腺组织增生; ②食物中含碘量过低,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③甲状腺组织萎缩导致整个腺体功能降低; ④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从而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反馈作用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使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减弱. 【解答】解:①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①错误; ②由于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故食物中含碘量过低,从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②正确; ③该蔬菜中可能缺乏碘元素,使实验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并非甲状腺组织萎缩导致整个腺体功能降低,③错误; ④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使其对垂体的抑制减弱,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活动增强,④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关键是弄清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 25.因激素分泌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A.糖尿病和佝偻病 B.坏血病和侏儒症 C.糖尿病和巨人症 D.大脖子病和脚气病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病症 病因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 侏儒症 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分泌过少会患侏儒症 大脖子病 食物中缺碘,而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以致使得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的数量减少、造成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肿大而引起甲状腺肿 巨人症 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得巨人症 佝偻病 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佝偻病 坏血病 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 脚气病 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 【解答】解:A、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但佝偻病却是由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A错误; B、坏血病是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侏儒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B错误; C、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少导致的,巨人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都是激素分泌异常而引起的,C正确; D、脚气病是由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大脖子病即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体内长期缺碘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物激素的作用及其缺乏症,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对各种动物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异常症的比较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6.下列动物激素的使用中,应予以禁止的是( ) A.应用人工合成的保幼激素处理家蚕,提高蚕丝的质量和产量 B.给雌雄亲鱼注射促性激素类药物,提高鱼类的受精率 C.给猪饲喂激素类药物,以提高瘦肉率 D.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昆虫外激素,干扰昆虫正常交配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正常情况下,昆虫的生长发育直接受到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调节.在昆虫的幼虫阶段,保幼激素含量多于蜕皮激素,前者的作用是保持幼虫性状,后者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和蜕皮,这两种激素又受脑激素的调控. 【解答】解:A、用保幼激素类似物喷洒蚕体,保持幼虫状态,可增加产丝量,A错误; B、使用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动物产卵,B错误; C、瘦肉精是一种激素,但是对人体身体有伤害,C正确; D、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捕雄虫,改变性别比例,降低种群密度,从而能防止害虫,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促性腺激素、性外激素、蜕皮激素和性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不大. 27.下列过程属于负反馈的是( ) A.动物见到食物可引起唾液分泌,这种分泌比食物进入口腔所引起的唾液分泌快,而且有预见性 B.当哺乳动物体温高于37℃时,通过各种调节作用,使散热增加,产热受到抑制,降低体温 C.凝血初期产生的物质会促进更多和凝血有关的物质产生,从而导致血液凝固 D.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污染,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生物遗体称为新的污染源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2、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生命活动中常见的负反馈有:激素的分级调节. 【解答】解:A、动物见到食物可引起唾液分泌,这属于条件反射,食物进入口腔所引起的唾液分泌,这属于非条件反射,二者速度差不多,都属于神经调节,而且二者都不存在负反馈调节,A错误; B、当哺乳动物体温高于37℃时,通过各种调节作用,使散热增加,产热受到抑制,降低体温,这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 C、凝血初期产生的物质会促进更多和凝血有关的物质产生,从而导致血液凝固,这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 D、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污染,导致大量生物死亡,而生物死亡导致污染进一步加剧,这属于正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馈调节的两种类型,只有准确理解了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正真含义,才能准确解答本题. 2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激素具有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故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B.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不同的激素可以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C.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故人体不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D.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作用特点: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4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所以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5激素不能直接参与代谢,只起调节代谢的作用. 【解答】解:A、由于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无导管,分泌后进入血液,具有通过体液运输的特点,故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又因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所以人体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A正确; B、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B错误; C、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故人体不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C正确; D、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调节细胞代谢,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 B.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C.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D.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质分泌到肠腔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小肠上皮细胞外侧为消化道,内侧为组织液,故可从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还可将代谢废物排出到内环境,所以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由于水的吸收属于自由扩散,靠浓度差维持,若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细胞内液浓度降低,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还可分泌激素,如能分泌促胰液素. 【解答】解:A、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如能分泌促胰液素,A正确; B、小肠上皮细胞可从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还可将代谢废物排出到内环境,故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B正确; C、血糖调节中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故二者作用相互拮抗,C正确; D、由于蛋白质为生物大分子,故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胞吐的方式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小肠上皮细胞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及物质交换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30.治疗艾滋病(HIV病毒为RNA病毒)的药物AZT的分子构造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很相似.下列对AZT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转录 B.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自我复制 C.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逆转录 D.利于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表达过程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这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为:RNA.据此答题. 【解答】解:A、转录过程不需要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A错误; B、RNA基因的复制过程不需要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B错误; C、RNA基因逆转录合成DNA的过程需要原料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而药物AZT的分子构造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很相似,因此AZT药物会抑制逆转录过程,B正确; D、翻译过程不需要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治疗艾滋病为背景,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紧扣题干信息“药物AZT的分子构造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很相似”答题. 31.下列有关抗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抗体包括抗毒素、干扰素等,它能与抗原物质发生特异性的反应 B.抗体的化学本质多为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C.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D.人体内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与外分泌液中也有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2、淋巴因子是细胞因子的一类,由活化的淋巴细胞产生的激素样的多肽物质,不具有抗体的结构也不能与抗原结合.不同的淋巴因子能表现多种生物学活性,可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使靶细胞发生特性或功能的变化. 【解答】解:A、干扰素属于淋巴因子,不属于抗体,A错误;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B错误; C、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C错误; D、人体内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与外分泌液中也有,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抗体的概念、化学本质及分布,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2.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医生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 ) A.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 B.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凝集素 C.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D.刺激机体释放出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抗毒素就是中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的抗体.凝集素是植物或动物中提取出来的能凝集红血球的一种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抗体不能当作抗原而引起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 【解答】解:A、抗毒素就是相当于抗体,所以能够中和体内的肉毒杆菌外毒素,A正确; B、凝集素是植物或动物中提取出来的能凝集红血球的一种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B错误; C、抗体不能当作抗原而引起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C错误; D、抗体不能刺激机体释放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作用,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点进行解答,本题中不敢有效的信息就是“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从而判断发病的原因是因为肉毒杆菌产生的外毒素. 33.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说明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B.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 C.结构③与②融合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图中反映了吞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和呈递抗原的过程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吞噬细胞吞噬H1N1的,呈递给T淋巴细胞,则吞噬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免疫;①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物质④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受体(或糖蛋白).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解答】解:A、吞噬细胞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既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而图中显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呈递给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A错误; B、物质④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B错误; C、结构③与②融合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 D、图中反映了吞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和呈递抗原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4.如图是有关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体内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发生感染,HIV进入人体后,主要侵染图中的细胞B B.移植的器官在受体体内主要通过⑩发生排斥反应 C.⑨和⑩两种免疫方式分别为人体的第二、三道防线 D.人体细胞C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细胞E,此过程与细胞B无关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成熟于胸腺),C是B细胞,D是记忆细胞,E是浆细胞,F是记忆细胞,G是效应T细胞,⑨是细胞免疫,⑩是体液免疫. 【解答】解:A、HIV主要侵染T细胞,即图中细胞B,A正确; B、移植器官在受体体内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生排斥反应,即⑨过程,B错误; C、⑨和⑩两种免疫方式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C错误; D、细胞B为T细胞,可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35.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即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会引起过敏反应. 【解答】解:A、过敏反应一般不会损伤组织,故A错误; B、过敏反应发病迅速,反应强烈,但消退较快,故B正确; C、过敏反应主要是抗体分布的位置不同,主要是体液免疫,故C错误; D、过敏反应可以发生在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部位,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过敏反应特征的理解掌握程度,难度不大.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0分) 36.如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②③④合称 细胞外液 ,它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 内环境 .②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蛋白质、无机盐 的含量有关. 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②③ .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自由扩散 ,红细胞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需要经过 6 层生物膜. (4)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图中的 ④ 部位.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动脉端,B是静脉端,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⑤是毛细血管壁;其中②③④组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与①中的液体统称为体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②③④合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血浆蛋白和无机盐含量有关.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 氧气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外膜、线粒体内膜共6层膜. (4)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浆和淋巴液中. 故答案为:细胞外液 内环境 蛋白质、无 机盐 ②③ 自由扩散 6 (4)④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组成和作用,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氧呼吸过程的场所和物质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 37.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 骨骼肌 C(与甲状腺协同作用的腺体) 肾上腺 . 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皮肤 .当人体处在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蒸发散热(或汗液蒸发) .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甲状腺.这种反射属于 非条件反射 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或加快物质氧化分解) . (5)当传人神经与传出神经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外的 钠离子 大量内流而形成 动作 电位.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其代谢除了题中提到的外,还有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也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主要通过蒸发散热.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到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相当于完成一个反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即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这一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作用有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另外在体温调节中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5)当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 故答案为: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骨骼肌 肾上腺 皮肤 蒸发散热(或汗液蒸发)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非条件反射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或加快物质氧化分解) (5)钠离子 动作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反射弧、动作电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38.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 f、Y (填字母). 图1中的③表示 B细胞增殖分化 过程,该过程属于 体液 免疫. 图2所示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有图1中的 e 细胞(填字母).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应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 k (填字母)能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将 同种且生长状态相同的 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 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 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④ (填图1中数字)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解:图1表示特异性免疫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其中a表示T细胞、b表示吞噬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效应T细胞、f表示淋巴因子、k表示记忆细胞、Y表示抗体;m表示胸腺,n表示骨髓. 图2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图中A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B表示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图1所示过程为体液免疫,其中Y为抗体,f为淋巴因子,二者均为免疫活性物质. 图1中的c为B细胞,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的过程,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图2所示过程为细胞免疫,A到B过程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是图1中的e细胞. (4)图1中的k是记忆B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会进一步产生大量的抗体. (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将同种且生长状态相同的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 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④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故答案为: f、Y B细胞增殖分化 体液 e (4)k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5)同种且生长状态相同的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④ 【点评】本题以免疫过程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实验设计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本题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进而判断图中字母指代;并且识记免疫活性物质的种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