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A. B. C. D. 2.在一段倒伏的树干上生活着蘑菇、苔藓、蚂蚁等,这些生物可组成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3.绿色植物倒伏后,它的茎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受重力影响,向地性 B.受重力影响,背地性 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4.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5.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时,相应的反应是( ) A.温觉感受器兴奋,皮肤血流量减少 B.皮肤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D.酶活性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6.果树栽培中,剪去顶芽可促进侧芽发育,提高产量.其原理是( ) A.提高植株的呼吸速率 B.增大侧芽生长素的浓度 C.解除顶端优势 D.保持顶端优势 7.如图中的X代表的细胞是( ) A.效应T细胞 B.效应B细胞 C.吞噬细胞 D.癌细胞 8.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上长出了青霉,细菌与青霉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 B.互利共生 C.竞争 D.种内斗争 9.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10.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手缩回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11.如图表示一个简单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回答: (1)图中没表示出来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和 . (2)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属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 ,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 . (3)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 . (4)此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写出水鸟获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 12.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镜结构模式图,分析此图回答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物质是 . (2)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3)兴奋通过突触时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因为 . (4)突触后膜上有一种受体可以与突触小泡释放出的物质发生专一性的结合,这种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 . 13.如图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腺体代表甲状腺,①至⑤表示五个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 .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首先加强的是过程 (填序号),过程③分泌的激素使组织细胞代谢 ,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 ,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3)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因为缺碘会造成 分泌不足所致. (4)垂体还能分泌与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的 激素,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14.如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是 免疫过程. (2)图中c是 细胞,②表示 过程,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称为 . (3)与e细胞发挥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 (写出三种). (4)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填图中字母). (5)预防接种后,当病原体侵入时,免疫的主要途径是 (用图中数字表示),其特点是 ,因此可迅速消灭病原体,有效预防某些疾病. 2016-2017学年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A. B. C.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箭头应该是双向的,A错误; B、血浆不能进入淋巴,B错误; C、该图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C正确; D、淋巴不能直接进入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2.在一段倒伏的树干上生活着蘑菇、苔藓、蚂蚁等,这些生物可组成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解答】解: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因此,该倒伏树干上生活着的蘑菇、苔藓、蚂蚁等生物共同构成群落. 故选:B. 3.绿色植物倒伏后,它的茎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受重力影响,向地性 B.受重力影响,背地性 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解答】解:植物茎在地球表面上生长的方向性,是由地球的重力引起的.地球的引力使得生长素在植物茎的近地侧分布相对多一些,在背地侧分布相对少一些.由于茎对生长素最适浓度的要求较高,近地侧多一些促进了近地侧细胞的伸长,使近地侧细胞伸长得快一些,从而使茎背地生长. 故选:B. 4.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在同一神经元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能由树突→细胞体→轴突;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能由轴突→树突→细胞体或由轴突→细胞体→树突. 【解答】解:AB、在不同神经细胞之间,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细胞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能由轴突→树突→细胞体或由轴突→细胞体→树突,AB正确; C、在同一神经元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能由树突→细胞体,再由细胞体→轴突,C正确; D、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神经冲动的传导不能由树突→轴突,D错误. 故选:D. 5.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时,相应的反应是( ) A.温觉感受器兴奋,皮肤血流量减少 B.皮肤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D.酶活性降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人体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冷觉感受器兴奋,皮肤血流量减少,A错误; B、寒冷环境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增加产热量,B正确; C、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C错误; D、人体温能维持相对恒定,则酶活性基本不变,寒冷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以增加产热,D错误. 故选:B. 6.果树栽培中,剪去顶芽可促进侧芽发育,提高产量.其原理是( ) A.提高植株的呼吸速率 B.增大侧芽生长素的浓度 C.解除顶端优势 D.保持顶端优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其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偏高,从而侧芽抑制生长. 【解答】解: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剪去顶芽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减小,抑制作用被解除,因此侧芽很快发育成枝条,从而提高产量,这就是解除顶端优势原理的应用. 故选:C. 7.如图中的X代表的细胞是( ) A.效应T细胞 B.效应B细胞 C.吞噬细胞 D.癌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被病毒入侵的细胞是靶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的是效应T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过程,其具体过程如下: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A、效应T细胞能与病毒入侵的靶细胞结合,因此X应该是效应T细胞,A正确; B、效应B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与靶细胞结合,B错误; C、吞噬细胞能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但不能与靶细胞结合,C错误; D、癌细胞是本身就是一种靶细胞,能被效应T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 故选:A. 8.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上长出了青霉,细菌与青霉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 B.互利共生 C.竞争 D.种内斗争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解答】解:A、寄生为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血吸虫,A错误; B、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B错误; C、细菌与青霉都需要培养基上的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所以两者之间为竞争关系,C正确; D、细菌与青霉不属于同一物种,它们形成种间关系,D错误. 故选:C. 9.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 【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生产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图中甲是生产者;甲、丙都有箭头指向乙表示甲丙的残体都能被乙分解利用,因此乙是分解者,则丙是消费者.所以图中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故选:A. 10.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使手缩回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图示为神经、体液调节过程,AB和AC过程为神经调节,内分泌腺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解答】解:A、血糖平衡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调节途径可以为:“内外刺激→A→C→D”,A正确;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所以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B正确. C、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调节途径可以为:“内外刺激→A→C→D”,C正确; D、人的手被针刺时,通过神经调节,使手缩回,即:“刺激→A→神经系统→B”,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11.如图表示一个简单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回答: (1)图中没表示出来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分解者 和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2)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水藻和水绵 ,属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 大鱼 ,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 竞争 . (3)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 生物群落 . (4)此生态系统中共有 3 条食物链,写出水鸟获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水藻→甲壳类→水鸟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全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沿着营养级,营养级越高,能量越低. 【解答】解:(1)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藻和水绵,属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有大鱼.淡水虾与水鱼有共同的食物:水蚤,因此二者表现为竞争关系. (3)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4)该生态系统中共有3条食物链:水藻→甲壳类→水鸟、水绵→水蚤→小鱼→大鱼→滴水鸟、水绵→水蚤→淡水虾→大鱼→水鸟.由于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所以水鸟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最短食物链.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水藻和水绵 大鱼 竞争 (3)生物群落 (4)3 水藻→甲壳类→水鸟 12.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镜结构模式图,分析此图回答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物质是 神经递质 . (2)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树突或细胞体 . (3)兴奋通过突触时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因为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出后模上 . (4)突触后膜上有一种受体可以与突触小泡释放出的物质发生专一性的结合,这种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 糖蛋白 .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兴奋只能由轴突传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解答】解:(1)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 (2)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的膜,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因此突触后膜上,受体能特异性识别神经递质这种信息分子并与之结合,因此受体的本质最可能是糖蛋白. 故答案为: (1)神经递质 (2)树突或细胞体 (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出后模上 (4)糖蛋白 13.如图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腺体代表甲状腺,① 至⑤表示五个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首先加强的是过程 ① (填序号),过程③分泌的激素使组织细胞代谢 增强 ,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 收缩 ,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3)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因为缺碘会造成 甲状腺激素 分泌不足所致. (4)垂体还能分泌与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的 生长 激素,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此图是神经调节控制激素调节的生理过程,下丘脑释放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再通过体液调节,作用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发挥它的生理功能.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垂体和下丘脑,这样它们相应的激素分泌量降低.图中①②时促进作用,④⑤时抑制作用. 2、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1)图中腺体是甲状腺,据图分析,可知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② 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冷觉感受器兴奋,以神经冲动形式传递给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经过分析和综合后,又以神经冲动形式通过传出神经传递给效应器,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即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量)、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恒定. (3)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因为缺碘会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不断增加,即过程①②加强. (4)垂体还能分泌与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的生长激素,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①增强 收缩 (3)甲状腺激素 (4)生长 14.如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是 体液 免疫过程. (2)图中c是 B淋巴 细胞,②表示 呈递抗原 过程,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称为 淋巴因子 . (3)与e细胞发挥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写出三种). (4)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abcd (填图中字母). (5)预防接种后,当病原体侵入时,免疫的主要途径是 ⑥⑧⑨ (用图中数字表示),其特点是 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因此可迅速消灭病原体,有效预防某些疾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淋巴细胞、细胞c是B淋巴细胞、细胞d是记忆B细胞、细胞e效应B细胞(浆细胞);①表示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②表示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③表示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④表示B细胞分化成记忆细胞;⑤表示B细胞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⑥表示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⑦表示少数抗原可以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⑧表示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⑨表示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解答】解:(1)根据图示过程可知,图中所示的特异性免疫为体液免疫. (2)图中c是B淋巴细胞;②表示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是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3)e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能分泌大量的抗体,抗体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4)图中a是吞噬细胞、b是T淋巴细胞、c是B淋巴细胞、d是记忆B细胞、e效应B细胞,其中e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是abcd. (5)预防接种后,当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能更快的做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即图中⑥⑧⑨.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也更强烈. 故答案为: (1)体液 (2)B淋巴 呈递抗原 淋巴因子 (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4)abcd (5)⑥⑧⑨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2017年1月13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