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8届一轮复习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8届一轮复习浙科版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教案

第26讲 免疫系统与免疫调节 浙江[学考+选考]考纲确认 考点 知识内容 必考 加试 ‎5.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a a ‎(2)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a a ‎6.特异性反应 ‎(1)特异性免疫 b b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a a ‎(3)免疫接种的应用 a ‎7.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1)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a a ‎(2)HIV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a a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防御措施 a a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第一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2)第二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内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包括内环境中某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坏。‎ ‎(3)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特异性免疫 ‎(1)淋巴细胞的分化 比较项目 B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起源 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 发育场所 骨髓(哺乳动物)、腔上囊(鸟类)‎ 胸腺 分化条件 受抗原刺激 受抗原刺激 分化结果 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形成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 ‎(2)抗原与抗体 ‎①抗原: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非己”物质,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抗原都具有分子标志。人体细胞膜上的分子标志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它的本质是糖蛋白,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MHC。‎ ‎②抗体:效应B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 ‎(3)淋巴细胞对入侵者的识别 ‎①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内发生感染时,巨噬细胞便会将其吞噬。‎ ‎②病原体被消化,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多肽。其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③这些巨噬细胞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一旦与人体中已经存在的淋巴细胞上的相应的受体结合,便会在其他因素的辅助下,促使淋巴细胞分裂,产生大量的淋巴细胞,启动免疫应答。‎ ‎(4)细胞免疫 ‎①细胞免疫的目标: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以及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5)体液免疫 ‎①体液免疫的主要目标: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 ‎②体液免疫的过程 ‎1.(2016·10月浙江选考)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会产生免疫应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成熟的B淋巴细胞只能被与其表面抗原受体对应的抗原致敏 B.参与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有巨噬细胞和效应B淋巴细胞等 C.淋巴干细胞在骨髓中增殖分化为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 D.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可被外来抗原直接致敏而活化 A [巨噬细胞是免疫细胞但不是淋巴细胞;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增殖分化为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只能被呈递在抗原—MHC复合体上的抗原所激活。]‎ ‎2.(2016·4月浙江选考)皮肤中腺体的分泌物能抑制某些细菌和真菌。这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 A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皮肤中腺体的分泌物抑制某些细菌和真菌,属于化学防御。]‎ ‎3.(2015·9月浙江选考测试·20)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效应B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B.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C.B细胞通过识别抗原—MHC复合体即可消灭抗原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 [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A项正确;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可发挥作用,B项正确;B淋巴细胞通过识别抗原—MHC复合体进行增殖分化为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B细胞,C项错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导致其裂解死亡,D项正确。]‎ ‎4.(2015·10月浙江选考)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巨噬细胞能特异性识别进入体内的抗原 B.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会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 C.皮肤破损出现局部炎症反应属于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体细胞并消灭病原体 B [巨噬细胞能非特异性识别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A 错误;由于机体内有记忆细胞的存在,所以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会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B正确;人体皮肤破损后,‎ 第一道防线的功能被破坏,人体的巨噬细胞发挥免疫功能,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形成局部肿胀,这属于第二道防线,C错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体细胞,并与之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原体释放出来,最终被抗体结合而消灭,D错误。]‎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项目 种类 ‎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区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 对象 所有病原体 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 区别 特点 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 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 基础 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第二道防线上(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淋巴细胞)‎ 联系 ‎①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②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2.淋巴细胞对入侵者的识别 识别标签 自身细胞 抗原 同一人体细胞膜表面都有相同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这一分子标签 每种抗原都具有不同于MHC且抗原特有的“非己”标志,有些病原体的这些“非己”标志须经巨噬细胞处理后,以抗原—MHC复合体的形式呈现 识别过程 结构基础 每种淋巴细胞表面都只有一种特定的抗原受体,不同淋巴细胞表面有不同的受体,人体内有受体不同的多种淋巴细胞 识别 抗原只与适合的受体结合,被特定的淋巴细胞识别 结果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群和效应细胞群,‎ 通过特定的方式发挥作用 ‎3.有关细胞的来源和功能的分析 ‎(1)淋巴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2)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细胞类型 来源 功能 中性粒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吞噬作用 巨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吞噬作用,处理、呈递抗原 辅助性T细胞 淋巴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细胞毒性T细胞 淋巴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分化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 识别并消灭已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 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 识别抗原,在二次免疫中快速地分化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B淋巴细胞 淋巴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 效应B细胞(浆细胞)‎ 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记忆B细胞 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 识别抗原,在二次免疫中快速地分化为效应B细胞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判别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区别 作用对象 病原体、毒素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作用方式 ‎①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②辅助性T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2,促进免疫作用 ‎①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结合 ‎②辅助性T细胞产生多种蛋白质,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 联系 ‎①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而散布;再通过细胞免疫予以彻底消灭;②细胞免疫的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与抗体结合而被消灭;③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2)“三看法”判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一看”参与的细胞。如果有B细胞参与,则为体液免疫。如果只有T细胞参与,则为细胞免疫。‎ ‎“二看”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三看”“参战”对象。物质(抗体)参战——体液免疫;由细胞参战——细胞免疫。‎ ‎5.二次免疫、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1)二次免疫 ‎①初次免疫:机体在第一次接触某种抗原时所产生的免疫反应。由于体内没有识别该抗原的记忆细胞和抗体,故抗体产生速度较慢,导致免疫过程较慢。‎ ‎②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终生具有抵抗力。‎ ‎③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很快地做出反应,即快速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④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快,也比初初次免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2)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相关曲线 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和患病程度可以用下图表示:‎ 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过程中效应B细胞或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的来源不同: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能快速地增殖分化出更多的效应B细胞或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3)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项目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概念 利用二次免疫的特点,用疫苗引起机体的初次免疫应答,而使机体在真正被病原体侵入时,启动二次免疫过程,将病原体遏制于萌芽阶段。可以通过两次或多次接种疫苗的方法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 通过接种针对某病原体的抗体(抗血清,即含抗体血清)而获得免疫力 特点 产生抗体较慢,所以要提前注射疫苗,但维持时间较长 与主动免疫相比,效应快,一经输入可立即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 应用 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疫苗,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体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抗原性),但没有感染性,不会在生物体内繁殖 通过注射含抗体的血清进行某种病原体的紧急预防或治疗 ‎1.下列有关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胃液中的盐酸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 C.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异只对某些病原体起作用 A [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等)和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和中性粒细胞等),这种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A项正确;胃液中的盐酸不属于内环境,不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B项错误;记忆细胞由B淋巴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都属于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C项错误;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D项错误。]‎ ‎2.下列有关免疫学中抗原、抗体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只能由效应B细胞产生 B.一种抗原能与多种抗体结合 C.抗体的产生与细胞内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密切相关 D.抗原可被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 B [抗体只能由效应B 细胞产生,A项正确;抗原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通常一种抗原只能被某种特定的抗体识别,B项错误;抗体是一种分泌蛋白,其产生与细胞内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密切相关,C项正确;B淋巴细胞表面有特定的受体,可识别特定的抗原,D项正确。]‎ ‎3.下列是淋巴细胞对入侵者的识别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异体器官移植中发生的免疫排斥反应与淋巴细胞的识别无关 B.人体自身细胞不可能成为被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 C.抗原都必须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形成抗原—MHC复合体才能被淋巴细胞识别 D.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表面都有特定的抗原受体 D [异体器官移植中异体器官细胞的MHC与接受器官的受体细胞的MHC不同,免疫排斥反应与淋巴细胞的识别密切相关,A项错误;人体产生的癌细胞可成为被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B项错误;某些抗原可直接被B淋巴细胞识别,‎ C项错误。]‎ ‎4.(2017·温州十校联考)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中会发生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将抗原—MHC复合体传递给B细胞 B.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内环境中的病毒并使之裂解 C.致敏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 D.巨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不参与体液免疫 C [辅助性T细胞被抗原—MHC复合体激活,分泌白细胞介素2,促进致敏B细胞的分裂,A项错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病毒的藏身之所——靶细胞并使之裂解,B项错误;致敏B细胞在白细胞介素2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C项正确;巨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D项错误。]‎ ‎5.(2017·浙江衢州九校联考)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下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 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C [由坐标曲线纵轴“抗体浓度”可知,同一种抗原a再次进入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比第一次更强。]‎ ‎6.(2017·浙江名校联考)某科研机构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 A.能多次强化刺激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辅助性T细胞释放大量白细胞介素2‎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C [机体进行特异性免疫时可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能力,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人们依据此原理发明了疫苗,使用后能使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免疫应答加强,而效应B细胞、抗体、白细胞介素2存在时间短,巨噬细胞无记忆功能,不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故C正确,A、B、D三项错误。]‎ 考点二| 免疫功能异常 ‎1.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1)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是指对某种物质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的现象,分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而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叫作致敏原,如花粉、灰尘、青霉素、蜂毒等。‎ ‎(2)免疫系统功能减退 类型 特点 成因 表现 先天性的免疫缺乏病 与生俱来 婴儿缺乏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 对异物缺乏免疫应答能力,很容易因感染病原体而致病,甚至死亡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后天获得 人体感染HIV ‎2.艾滋病 ‎(1)艾滋病:英文缩写AIDS,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感染HIV所引起的。‎ ‎(2)传播途径有三种: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3)艾滋病的致病机理:‎ HIVDNA ‎  ↓复制F 免疫功能下降←辅助性T淋巴细胞新的HIV ‎(4)艾滋病的危害:免疫功能严重衰退;易被感染且无法控制;往往身体消瘦,也可能出现痴呆;预期寿命只有1~3年。‎ ‎(5)艾滋病的预防措施:洁身自爱;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远离毒品;避免母婴传播,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其婴儿采用人工哺乳。‎ ‎1.(2015·浙江10月选考)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 B.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 C.艾滋病患者晚期免疫功能增强 D.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 C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A正确;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B正确;艾滋病患者晚期免疫功能降低,C错误;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D正确。]‎ ‎2.(2015·9月浙江选考)下列可传播艾滋病的是(  )‎ A.食物    B.握手 C.性接触 D.空气 C [食物和空气不属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A、D项错误;与艾滋病病人握手属于正常交往,不会感染上艾滋病病毒,B项错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C项正确。]‎ ‎1.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 比较内容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发因素 致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机体再次接触致敏原 机体第一次及以后各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血清、组织液、细胞外分泌液 反应结果 引发过敏反应 使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关系 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2.免疫系统功能探究相关实验 ‎(1)器官摘除 在免疫系统功能的探究实验中,常采用摘除器官的方法来进行实验。这是因为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是在相应的器官中分化成熟的,摘除了相应器官就可引起免疫系统功能的相应变化。‎ 摘除胸腺的实验动物,无法正常地产生辅助性T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使细胞免疫能力丧失,体液免疫较大程度受损。摘除胸腺是实验组,而其对照组通常采用“假手术”的方法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手术切开后立即缝合,不摘除胸腺。‎ ‎(2)放射性物质射线杀伤特定淋巴细胞 各种免疫细胞中,有许多免疫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与之结合的特点。因此可以利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特定抗原与相应的淋巴细胞结合,利用同位素的放射性来破坏淋巴细胞的功能,从而满足实验研究的要求。‎ ‎1.(2015·浙江1月学考)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是(  )‎ A.白化病 B.流行性感冒 C.红绿色盲 D.艾滋病 D [白化病由白化病基因控制,A错误;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B错误;红绿色盲由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控制,C错误;艾滋病由HIV感染引起,D正确。]‎ ‎2.(2014·浙江1月学考)下列有关艾滋病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B.主要攻击B细胞 C.属于DNA病毒 D.不能在人体内繁殖 A [艾滋病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A正确;其主要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B错误;其属于RNA病毒,C错误;其能在人体内繁殖,D错误。]‎ ‎3.(2016·浙江1月学考)下列行为易感染HIV的是(  )‎ A.与艾滋病患者交谈 B.与艾滋病患者握手 C.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 D.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注射器吸毒 D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注射器吸毒容易感染HIV,D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