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河南省信阳六中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南省信阳六中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南省信阳六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 ‎ 一、单选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D.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2.赤霉素是一类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株增高的植物激素.将纯种矮秆玉米用赤霉素处理后长成高杆玉米,这种高杆玉米自交后代的表现型为(  )‎ A.后代100%为高杆 B.后代100%为矮秆 C.后代25%为高杆 D.后代50%为矮秆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4.如图所示,物质甲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的;物质乙是一种淋巴因子;物质丙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物质丁由垂体分泌,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甲、乙、丙、丁的结构多样性只与a有关 B.控制甲、乙、丙、丁合成的物质是脱氧核苷酸 C.甲、乙、丙、丁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D.物质乙和丙分别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 B.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种群的丰富度 C.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6.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 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7.如图是人工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BC段变化的原因(  )‎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8.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 A.温度不同 B.盐度不同 C.含氧量不同 D.光谱成份不同 ‎9.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J形和S形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B.J形所示增长仅决定于种群的内在因素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10.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K+‎ ‎11.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1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呼吸酶等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B.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组织液、淋巴多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D.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13.如图为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局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B.刺激图中1、2、3、4四处,均能引起肌肉收缩 C.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 D.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14.图l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5.古诗:“远芳浸古道,晴翠接荒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旱逢春”分别体现了生物学含意是(  )‎ A.群落演替 种间竞争 植物向光性 B.群落演替 互利共生 植物相光性 C.群落演替 互利共生 根向水性 D.中间竞争 群落演替 植物向光性 ‎16.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 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不变 ‎17.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点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 B.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O C.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 D.本实验不存在对照,酵母菌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18.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1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20.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B.人类活动可以使自然演替的速度改变,而演替方向不一定会改变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21.靶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两种,一类是细胞表面受体,一类是细胞内受体.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的部位与细胞膜的特性及信号分子的化学性质有关.下面所列物质属于信号分子并且能通过细胞膜与细胞内受体结合的是(  )‎ A.唾液淀粉酶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22.如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两层磷脂分子 C.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 D.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23.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具有拮抗作用 C.顶端优势现象与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均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生理作用特点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24.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生理过程是(  )‎ A.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 B.胰岛素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C.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D.mRNA经酶催化分解成核苷酸 ‎25.甲状腺激素在哺乳动物激素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当正常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时,一般不会出现(  )‎ A.有机物分解加强 B.O2消耗量增加 C.ATP形成增多 D.体温明显升高 ‎26.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如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27.如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B.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C.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D.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28.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较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此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存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种消失 ‎29.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①中含有激素、呼吸酶、尿素等物质 C.①②③④中的液体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洋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30.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 A.血浆CO2浓度升高 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 D.血糖浓度升高 ‎ ‎ 二、简答题(本题共4道小题,共40分)‎ ‎31.如图1是人体某种调节方式的示意图,图2是持续电刺激小鼠的副交感神经,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A细胞产生的C物质通过图示途径,最终作用于B细胞.如果C物质是胰岛素,则B细胞是  .写出C物质从分泌出细胞外到作用于靶细胞所经历的人体内环境  .‎ ‎(2)如果图1中A细胞是某人胰岛B细胞且功能正常,却在体内检测到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他  (填“能“或“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  .‎ ‎(3)据图2所示,小鼠体内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是  .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  ,原因是  .‎ ‎(4)图2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若要证实该结论,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  ,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周围血液中  ‎ ‎ 的浓度变化确定.‎ ‎32.如图表示人体血液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①表示调节途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受寒冷刺激,使机体一方面通过调节途径①使  ,以达到减少散热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有关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则图中B和C在促进产热方面是  (填“协同”或“拮抗”)作用.‎ ‎(2)缺碘时,A的含量变化将会  .当B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这属于  调节机制.‎ ‎(3)当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时,下丘脑对胰岛素的调节过程中传递的信号分子是  ,肝脏和肌肉均可作为胰岛素作用靶器官的原因是  .‎ ‎33.某学校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月季生根影响,表是研究结果,为了研究激素类似物甲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月季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对插条进行了相关实验处理(实验处理及结果分析见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 ‎ 激素浓度 ‎(µmol/L)‎ 生根条数 ‎0‎ ‎1‎ ‎5‎ ‎10‎ ‎50‎ ‎100‎ 激素类似物甲 ‎6‎ ‎8‎ ‎10‎ ‎12‎ ‎12‎ ‎10‎ 激素类似物乙 ‎5.8‎ ‎5.1‎ ‎3.8‎ ‎3‎ ‎2‎ ‎0.8‎ ‎(1)根据表格数据,绘制不同浓度激素类似物甲、乙对月季幼苗生根影响的柱形图.‎ ‎(2)当激素类似物甲、乙的浓度均为100μmol/L时,对月季幼苗生根的影响分别是  、  .‎ ‎(3)若要探究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月季生根的复合影响情况,应该设置  种类型的培养基.‎ ‎(4)实验中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  .‎ ‎(5)将月季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营养液中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原因是  .‎ ‎(6)在实验I中,对A叶用一定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  .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  .‎ ‎(7)实验Ⅲ、Ⅳ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  .‎ ‎34.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当兴奋到达c处时,贮存在  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 ‎(3)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 ‎ ‎ ‎2016-2017学年河南省信阳六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选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D.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A、下丘脑能够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A正确;‎ B、下丘脑内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产热和散热,B正确;‎ C、促甲状腺激素能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但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腺体是垂体,而不是下丘脑,C错误;‎ D、下丘脑内有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控制排水是通过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从而调节体内水盐平衡,D正确.‎ 故选:D.‎ ‎ ‎ ‎2.赤霉素是一类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株增高的植物激素.将纯种矮秆玉米用赤霉素处理后长成高杆玉米,这种高杆玉米自交后代的表现型为(  )‎ A.后代100%为高杆 B.后代100%为矮秆 C.后代25%为高杆 D.后代50%为矮秆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赤霉素促进植株茎秆伸长、增高,使表现型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它不能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即不能改变基因型.‎ ‎【解答】解:赤霉素处理矮秆玉米后长成的高秆玉米,此过程赤霉素促进了细胞的伸长从而促进了植物的生长.上述过程中纯种矮秆植物的基因型没有改变,自交后产生的后代都是矮秆植物.‎ 故选:B.‎ ‎ ‎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密度 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 4、性别比例 5、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的空间特征: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 ‎【解答】解:A、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是对种群性别比例的描述,属于种群数量特征,A正确;‎ 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是对种群年龄组成的描述,属于种群数量特征,B正确;‎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错误;‎ 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描述的是种群的死亡率,属于种群数量特征,D正确.‎ 故选:C.‎ ‎ ‎ ‎4.如图所示,物质甲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的;物质乙是一种淋巴因子;物质丙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物质丁由垂体分泌,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甲、乙、丙、丁的结构多样性只与a有关 B.控制甲、乙、丙、丁合成的物质是脱氧核苷酸 C.甲、乙、丙、丁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D.物质乙和丙分别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甲(胰岛素)、乙(淋巴因子)、丙(抗体)、丁(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控制甲、乙、丙、丁合成的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淋巴因子和抗体均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解答】解:A、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不仅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有关,也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A错误;‎ B、控制甲、乙、丙、丁合成的物质是脱氧核酸而不是脱氧核苷酸,B错误;‎ C、物质甲、乙、丙、丁分别为胰岛素、淋巴因子、抗体和生长激素,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C正确;‎ D、物质乙和丙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C.‎ ‎ ‎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 B.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种群的丰富度 C.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而种群不具有.‎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 ‎3、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蛇与猫头鹰可能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竞争关系.‎ ‎【解答】解:A、只有群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 B、丰富度是群落特征,种群没有丰富度,B错误;‎ C、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错误;‎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可能时存在竞争与捕食等,D正确.‎ 故选:D.‎ ‎ ‎ ‎6.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 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渗透作用原理.‎ 渗透作用是具有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原理是: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原生质层内外的溶液存在着浓度差,水分子就可以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原生质层扩散到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溶液渗透压的高低与溶液中溶质分子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有关,溶液中溶质分子物质的量越多,渗透压越高,反之则越低.‎ 人一次性饮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细胞吸水膨胀,要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必须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又渗透作用原理可知,只有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中多余的水分才能渗出,使细胞恢复正常形态.‎ ‎【解答】解:A、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 1.8% NaCl 溶液),钠离子主要保留在细胞外,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细胞内水分渗透出来,达到治疗的效果,A正确;‎ B、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有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 C、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不会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C错误;‎ D、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会增加细胞外液液体总量,D错误.‎ 故选:A.‎ ‎ ‎ ‎7.如图是人工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BC段变化的原因(  )‎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人体运动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会使内环境PH升高,但是血浆中存在调节内环境PH的缓冲物质,当血浆中乳酸含量升高时,乳酸会和血浆中的NaHCO3反应生成反应,产生乳酸钠和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A、乳酸不能与NaH2P04反应,因为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A错误;‎ B、乳酸不与氧气反应,B错误;‎ C、人体内的碳酸钠含量较少,乳酸主要与NaHCO3反应生成CO2,对内环境PH进行调节,C错误;‎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分解为水和CO2,D正确.‎ 故选:D.‎ ‎ ‎ ‎8.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 A.温度不同 B.盐度不同 C.含氧量不同 D.光谱成份不同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阳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海洋里,随着深度的增加,光线逐渐减弱,所分布的植物种类也有差别,这是由于光谱成分不同(不同的光谱,对海水的穿透能力不同).‎ ‎【解答】解:海洋生物有分层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光透射的强度及光谱的区别所致,使各种生物都能充分利用光,提高光的利用率.‎ 故选:D.‎ ‎ ‎ ‎9.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J形和S形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B.J形所示增长仅决定于种群的内在因素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 ‎“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解答】解:A、J形和S形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优点是比较形象直观,缺点是不够准确;故A正确.‎ B、J形曲线是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种群增长快慢;故B正确.‎ C、S形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c点种群增长率为0,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使得种群数量增加;故C错误.‎ D、K值是环境容纳量,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则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故D正确.‎ 故选C.‎ ‎ ‎ ‎10.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K+‎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A正确;‎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Cl﹣,而K+主要在细胞内液中,D错误.‎ 故选:D.‎ ‎ ‎ ‎11.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解:A、人体体温的主要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而不是大脑皮层,A错误;‎ B、温度感受器有的在体表,有的在体内,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都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的分布,B错误;‎ C、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状态时肝脏的产热量最多,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剧增,C正确;‎ D、不同环境下,体温调节方式有所不同,在寒冷环境下,通过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中,主要是通过增加散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中若主要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来维持体温,则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D错误. ‎ 故选:C.‎ ‎ ‎ ‎1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呼吸酶等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B.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组织液、淋巴多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D.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呼吸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与血浆相比,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B正确;‎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 故选:A.‎ ‎ ‎ ‎13.如图为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局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B.刺激图中1、2、3、4四处,均能引起肌肉收缩 C.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 D.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1表示轴突,2表示突触小体,3表示轴突,4表示轴突.图中共有4个突触结构.突触的类型有: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答】解:A、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A正确;‎ B、刺激图中1、2、3处,均符合兴奋产生与传递的调节,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4处,兴奋不能逆突触传递到肌肉,B错误;‎ C、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外负内正,C错误;‎ D、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方式单向传递,D错误.‎ 故选:A.‎ ‎ ‎ ‎14.图l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种群密度决定种群数量,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主要由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 ‎【解答】解:A、分析题图1可知,a是出生率,b是死亡率,A错误;‎ B、E点净补充量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不是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量,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量应该是补充量最大的点,B错误;‎ C、分析图2可知,F点害虫的增长速率最大,应该在小于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G点净补充量为0,该点是代表环境容纳量,即K值,D正确.‎ 故选:D.‎ ‎ ‎ ‎15.古诗:“远芳浸古道,晴翠接荒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旱逢春”分别体现了生物学含意是(  )‎ A.群落演替 种间竞争 植物向光性 B.群落演替 互利共生 植物相光性 C.群落演替 互利共生 根向水性 D.中间竞争 群落演替 植物向光性 ‎【考点】群落的演替;种间关系.‎ ‎【分析】1、种间关系:‎ ‎(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2、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解答】解:“远芳浸古道,晴翠接荒城”,说的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表示群落演替;“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和豆苗之间相互争夺营养和阳光等,为竞争关系;“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旱逢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里面包含了植物的向光性.‎ 故选:A.‎ ‎ ‎ ‎16.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 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不变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曲线为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b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解答】解:A、据图分析,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A正确;‎ B、b点种群数量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鱼类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B正确;‎ C、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最好的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如减少资源和空间等,C正确;‎ 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D错误.‎ 故选:D.‎ ‎ ‎ ‎17.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点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 B.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O C.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 D.本实验不存在对照,酵母菌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其中ab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加快;bc段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减慢;cd段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e段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解答】解:A、c点酵母菌种群数量数量较多,故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A正确;‎ B、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O,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C正确;‎ D、本实验自身前后形成对照,D错误.‎ 故选:D.‎ ‎ ‎ ‎18.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动物运输的过程中,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状态的刺激,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作用于细胞.‎ ‎【解答】解:A、皮质醇的分泌过程属于构成一个反射弧,在这里没有传出神经,传出神经用激素代替了,所以反射结构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图中M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增加,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不涉及神经调节,B错误;‎ C、皮质醇可以通过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C正确;‎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先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D正确.‎ 故选:B.‎ ‎ ‎ ‎1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较敏感.‎ ‎【解答】解:A、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 B、成熟茎韧皮部的筛管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B正确;‎ C、幼嫩的植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C错误;‎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 ‎ ‎20.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B.人类活动可以使自然演替的速度改变,而演替方向不一定会改变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1、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补法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2、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群落的结构:‎ ‎(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A、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 B、人类活动可以使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 C、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 D、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C.‎ ‎ ‎ ‎21.靶细胞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两种,一类是细胞表面受体,一类是细胞内受体.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的部位与细胞膜的特性及信号分子的化学性质有关.下面所列物质属于信号分子并且能通过细胞膜与细胞内受体结合的是(  )‎ A.唾液淀粉酶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 ‎2、唾液淀粉酶和呼吸氧化酶具有催化作用,生物膜上没有受体;性激素是脂质激素,它的受体在细胞内,生长激素是蛋白质激素,它的受体在细胞膜上.‎ ‎【解答】解:A、唾液淀粉酶不是信号分子,在口腔中发挥作用,A错误;‎ B、性激素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与细胞内的某些物质选择性的识别和结合,B正确;‎ C、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进行跨膜运输进入细胞,只能与细胞表面受体识别和结合,C错误;‎ D、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的衍生物,只能与细胞表面受体识别和结合,D错误.‎ 故选:B.‎ ‎ ‎ ‎22.如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两层磷脂分子 C.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 D.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首先根据图示判断出甲、乙、丙分别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C02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细胞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C02浓度逐渐减小;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要通过一层肝细胞膜,细胞膜是磷脂双分子层;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pH稳定则依赖于缓冲物质的调节.‎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甲是组织液,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乙是血浆,丙为淋巴,A正确;‎ B、甲组织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肝细胞膜(一层膜),即两层磷脂分子,B正确;‎ C、NaHC0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C正确;‎ D、C02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细胞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C02浓度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组织液>乙血浆,D错误.‎ 故选:D.‎ ‎ ‎ ‎23.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具有拮抗作用 C.顶端优势现象与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均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生理作用特点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细胞分裂素的功能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具有抑制细胞分裂的作用,二者是拮抗关系.‎ ‎3、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侧芽发育;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的原因是:由于重力作用使植物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多,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生长素浓度大,抑制根近地侧生长,背地侧浓度低而促进生长,根表现出向地生长的特性,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对生长素敏感性低,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的作用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的作用弱,因此茎表现为背地性.‎ ‎【解答】解;A、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植物激素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A正确;‎ 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具有抑制细胞分裂的作用,二者是拮抗关系,B正确;‎ C、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错误;‎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 ‎ ‎24.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生理过程是(  )‎ A.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 B.胰岛素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C.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D.mRNA经酶催化分解成核苷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是可以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解答】解:A、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内的液体不是内环境,A错误;‎ B、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组织液中,属于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生理过程,B正确;‎ C、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内,C错误;‎ D、mRNA经酶催化分解成核苷酸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 故选:B.‎ ‎ ‎ ‎25.甲状腺激素在哺乳动物激素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当正常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时,一般不会出现(  )‎ A.有机物分解加强 B.O2消耗量增加 C.ATP形成增多 D.体温明显升高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其生理作用为:促进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新陈代谢增强,有机物分解增加,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新陈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B正确;‎ C、在有机物分解增加的同时,ATP合成增加,C正确;‎ D、正常人的体温相对稳定,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故选:D.‎ ‎ ‎ ‎26.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如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机理示意图.患者胸腺肌样细胞能分泌物质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 ‎【解答】解: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说明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故A选项正确;‎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可被吞噬细胞清除,故B选项错误;‎ C、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故C选项正确;‎ D、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从而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 ‎ ‎27.如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B.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C.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D.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解答】解:A、在第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A错误;‎ B、“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与图中不符,B错误;‎ C、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不变,达到环境容纳量,C正确;‎ D、10年到20年之间λ<‎ ‎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D错误.‎ 故选:C.‎ ‎ ‎ ‎28.自然界中生物种内及种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 A.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较低 B.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此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存是有利的 D.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种消失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在本题所给出的4个选项中,B和C选项分别属于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A选项是捕食关系的正确叙述,D选项则是捕食关系的错误叙述.‎ 生物在种内关系上,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的现象在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中比较明显,集群生活有利于它们获取食物,也有利于它们防御敌害.但是,同种个体又由于食物、栖息地、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限制,而会发生种内斗争.种内斗争的结果,使得强壮的个体保留下来,从而维持了物种的延续.‎ 生物在种间关系上,也有互助型(如互利共生)和斗争型(如寄生、竞争、捕食等)两大类型.在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过程形成的一种最为常见的复杂关系,它们是相互适应的,从而使得具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能够长期保留下来.如果捕食者将猎物全部捕食掉,则捕食者自己也将会饿死.‎ ‎【解答】解:A、认为林鸽群的大小对被苍鹰捕食的几率没有影响,实际上林鸽群较大时种内互助功能会明显提高,因而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A正确;‎ B、鲈鱼捕食幼鱼,是属于种内斗争,对个体不利,但对种的生存与发展是有利的,B正确;‎ C、猴群是典型的营社群组织生活,分工合作,种内互助,有利于种群的生存与发展,C正确;‎ D、物种间的捕食关系,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彼此消长,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D错误.‎ 故选:D.‎ ‎ ‎ ‎29.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①中含有激素、呼吸酶、尿素等物质 C.①②③④中的液体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洋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即由①②④组成,A错误;‎ B、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①②③构成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洋,C错误;‎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血浆中,血浆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D正确.‎ 故选:D.‎ ‎ ‎ ‎30.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 A.血浆CO2浓度升高 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 D.血糖浓度升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 在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中,当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压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而产生渴觉,因此,渴觉产生说明血浆渗透压升高了,在运动中,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除了CO2和乳酸增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大量出汗而失水过多.‎ ‎【解答】解:AB、血浆中CO2浓度升高和乳酸浓度升高都不会引起口渴的感觉,AB错误;‎ C、人长时间运动会大量排汗,造成体内水分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会产生口渴感觉,C正确;‎ D、长时间运动不会使血糖升高,D错误.‎ 故选:C.‎ ‎ ‎ 二、简答题(本题共4道小题,共40分)‎ ‎31.如图1是人体某种调节方式的示意图,图2是持续电刺激小鼠的副交感神经,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A细胞产生的C物质通过图示途径,最终作用于B细胞.如果C物质是胰岛素,则B细胞是 全身细胞 .写出C物质从分泌出细胞外到作用于靶细胞所经历的人体内环境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 .‎ ‎(2)如果图1中A细胞是某人胰岛B细胞且功能正常,却在体内检测到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他 不能 (填“能“或“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原因是 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可以和胰岛素受体结合,阻止胰岛素发挥作用 .‎ ‎(3)据图2所示,小鼠体内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是 反馈调节 .开始刺激后,血糖浓度将 降低 ,原因是 点刺激后,胰岛素浓度升高和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促进了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 ‎(4)图2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若要证实该结论,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 胰岛素 ,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周围血液中 胰高血糖素  的浓度变化确定.‎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降低血糖.动物体内血糖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所以图中B细胞属于组织细胞,胰岛素分泌到发挥作用进过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浆→组织液→肝细胞.‎ ‎(2)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可以和胰岛素受体结合,阻止胰岛素发挥作用,所以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 ‎(3)血糖调解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含量下降,促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升高血糖,血糖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据图2,开始刺激以后,胰岛素浓度上升,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下降.‎ ‎(4)若要证实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胰岛素,再检测注射前后周围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即可证明.‎ 故答案为:‎ ‎(1)全身细胞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 ‎(2)不能 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可以和胰岛素受体结合,阻止胰岛素发挥作用 ‎(3)反馈调节 降低 电刺激后,胰岛素浓度升高和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促进了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4)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 ‎ ‎32.如图表示人体血液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①表示调节途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受寒冷刺激,使机体一方面通过调节途径①使 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以达到减少散热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有关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则图中B和C在促进产热方面是 协同 (填“协同”或“拮抗”)作用.‎ ‎(2)缺碘时,A的含量变化将会 增加 .当B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这属于 (负)反馈 调节机制.‎ ‎(3)当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时,下丘脑对胰岛素的调节过程中传递的信号分子是 神经递质 ,肝脏和肌肉均可作为胰岛素作用靶器官的原因是 肝脏和肌肉细胞膜上都含有胰岛素受体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图1,A是促甲状腺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C是肾上腺素,D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体温感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血糖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血糖的这种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解答】解:(1)人体受寒冷刺激,机体需要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因此机体一方面通过调节途径①使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达到减少散热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有关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则图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在促进产热方面是协同作用.‎ ‎(2)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因此缺碘时,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将会增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这属于(负)反馈调节机制.‎ ‎(3)当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时,下丘脑对胰岛素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该过程中传递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肝脏和肌肉均可作为胰岛素作用靶器官的原因是肝脏和肌肉细胞膜上都含有胰岛素受体.‎ 故答案为:‎ ‎(1)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协同 ‎ ‎(2)增加 (负)反馈 ‎(3)神经递质 肝脏和肌肉细胞膜上都含有胰岛素受体 ‎ ‎ ‎33.某学校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月季生根影响,表是研究结果,为了研究激素类似物甲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月季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对插条进行了相关实验处理(实验处理及结果分析见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 ‎ 激素浓度 ‎(µmol/L)‎ 生根条数 ‎0‎ ‎1‎ ‎5‎ ‎10‎ ‎50‎ ‎100‎ 激素类似物甲 ‎6‎ ‎8‎ ‎10‎ ‎12‎ ‎12‎ ‎10‎ 激素类似物乙 ‎5.8‎ ‎5.1‎ ‎3.8‎ ‎3‎ ‎2‎ ‎0.8‎ ‎(1)根据表格数据,绘制不同浓度激素类似物甲、乙对月季幼苗生根影响的柱形图.‎ ‎(2)当激素类似物甲、乙的浓度均为100μmol/L时,对月季幼苗生根的影响分别是 促进生根 、 抑制生根 .‎ ‎(3)若要探究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月季生根的复合影响情况,应该设置 4 种类型的培养基.‎ ‎(4)实验中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 排除根系和幼芽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或植物激素)的干扰 .‎ ‎(5)将月季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营养液中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原因是 营养液中物质可能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 ‎(6)在实验I中,对A叶用一定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 生长受抑制 .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 用蒸馏水进行同样处理A叶 .‎ ‎(7)实验Ⅲ、Ⅳ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 A叶数量减少,B叶生长越慢 .‎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激素类似物甲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浓度越大,促进月季插条生根越多,达到一定浓度后,促进作用有所减小;而激素类似物乙随着浓度的升高,对月季插条生根的抑制作用越大.‎ ‎【解答】解:(1)不同浓度激素类似物甲、乙对月季幼苗生根影响的柱形图为:‎ ‎(2)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当激素类似物甲、乙的浓度均为100μmol/L时,月季幼苗生根条数分别是10和0.8,说明它们对月季幼苗生根的影响分别是促进生根和抑制生根.‎ ‎(3)若要探究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月季生根的复合影响情况,除设置单独的2种、复合的1种这3种物质的培养基外,还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所以应该设置4种类型的培养基.‎ ‎(4)根和幼芽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实验中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排除根系和幼芽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或植物激素)的干扰.‎ ‎(5)将月季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营养液中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原因是植物吸收营养液会干扰实验结果.‎ ‎(6)在实验Ⅰ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生长减缓,即生长受到抑制.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用蒸馏水处理A叶,而B叶不进行任何处理.‎ ‎(7)实验Ⅲ、Ⅳ的结果显示,随着A叶片的减少B叶片的生长逐渐减慢,即B叶片的生长与A叶片的关系是:A叶片数量越少,B叶片生长越慢.‎ 故答案为:‎ ‎(1)‎ ‎(2)促进生根 抑制生根 ‎ ‎(3)4‎ ‎(4)排除根系和幼芽产生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或植物激素)的干扰 ‎ ‎(5)营养液中物质可能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6)生长受抑制 用蒸馏水进行同样处理A叶 ‎(7)A叶数量减少,B叶生长越慢 ‎ ‎ ‎34.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 传入神经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外负内正 .当兴奋到达c处时,贮存在 突触小泡 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 受体 结合,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化学信号→电信号 .‎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大脑皮层 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神经﹣体液调节 .‎ ‎(3)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吞噬细胞 .‎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4、图中肌肉是效应器、c是突触、b是传入神经.‎ ‎【解答】解:(1)a点所在神经元胞体在脊髓外判断为传入神经,也可根据a与刺激相连接来判断;当兴奋到达b点时,因Na+内流导致膜两侧电位为外负内正;c点指突触位置,信号从局部电流的电信号转变成神经递质的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蛋白即诱发后膜出现局部电流的电信号.‎ ‎(2)机体痛觉中枢在大脑皮层;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出肾上腺素为反射弧的一部分属于神经调节范畴,而肾上腺素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靶器官心脏使其心率加快属于体液调节,全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细菌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后进入内环境,首先是作为第二道防线的吞噬细胞发起攻击,然后才是特异性免疫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发生,其中抗原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两种,发生体液免疫反应.‎ 故答案为:‎ ‎(1)传入神经 外负内正 突触小泡 受体 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3)吞噬细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