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4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A.埃博拉病毒、噬菌体、禽流感病毒 B.根霉、根瘤菌、硫细菌 C.香菇、酵母菌、放线菌 D.肺炎双球菌、乳酸菌、蓝藻 2.如图示某同学在实验课上拍到的图象,请判断他是做的哪个实验.( ) 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B.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C.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D.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3.下列各项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的是( ) A.四分体 B.一个双链DNA分子 C.染色体组 D.mRNA 4.关于细胞内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分裂期 B.是在DNA酶的催化下进行的 C.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D.形成的两条子链碱基序列相同 5.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6.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7.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 ) A.凝固的状态 B.绝对不变的状态 C.相对稳定的状态 D.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状态 8.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9.在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过程中,泌尿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 A.提取营养 B.气体交换 C.调节水、盐平衡 D.物质运输 10.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 A.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11.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液 12.突触小泡中含有乙酰胆碱,它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被胆碱酯酶所分解.有机磷则能够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当人体发生有机磷中毒时,会发生的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13.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图乙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②→①→②→③ 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 D.③→②→① 14.艾滋病被认为是20世纪的温疫,研制和开发出相应的疫苗是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手段,但此项工作遇到较大的困难,其主要原因是( ) A.人体细胞膜缺乏识别HIV的糖蛋白 B.人体对艾滋病的免疫方式主要是细胞免疫 C.HIV为RNA病毒,极不稳定,变异太快 D.疫苗在人体内不易引起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 15.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主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16.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一定是水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③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属内环境稳态失调 ④HIV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新陈代谢和增殖.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17.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酶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18.图表示一反射弧,若在S点处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则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 A.感受器产生感觉 B.兴奋在该神经元内只向效应器单方向传导 C.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内传导 19.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是产生冷觉和热觉的部位 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20.如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活动只受垂体促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2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⑥⑦ 22.下列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 A.吞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浆细胞 D.胸腺细胞 23.关于B细胞和T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参与机体的免疫作用 B.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 C.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出的记忆细胞的功能相同 D.B细胞和T细胞中表达的基因不同,导致功能不同 24.下列三种生物学现象产生的机理依次属于( ) ①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 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 ③小猪听到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 A.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反射 B.反射、细胞免疫、激素调节 C.体液调节、过敏反应、反射 D.反射、自身免疫、体液调节 25.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萄葡糖加速 26.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错误的叙述是( ) A.饮清水后约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饮清水后0.5h,血液中的抗利尿素浓度降低 C.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3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27.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28.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不需要能量 B.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C.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29.下列哪项不是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A.促进细胞生长 B.促进果实成熟 C.促进果实发育 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30.如图为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曲线叫S型增长曲线 B.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C.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31.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上的电位是外负内正; ③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将失去听觉; ④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 ⑤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A的轴突→B的树突或细胞体; 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⑥ D.④⑤⑥ 3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 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①⑥受到均匀光照直立生长 D.图中向光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33.“S”型曲线和“J”型曲线是反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下列属于“S”型曲线形成条件的是( ) A.食物(养料)充足 B.没有敌害 C.没有竞争 D.资源、空间有限 34.关于如图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f B.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 C.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 D.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E点及E点以后区间 35.科学家研究胚芽鞘向光弯曲的现象,逐步揭示了发生这种应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相关事件,下列按因果相关事件顺序排列的是( ) 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 b.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 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 e.背光一侧细胞生长较快 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A. B. C. D. 36.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的是( ) ①顶端优势 ②根的向地性 ③茎的向光性 ④茎的背地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7.为了预防某草原鼠害,需要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 A.五点取样法 B.等距取样法 C.标志重捕法 D.样方法 38.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C.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39.近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0.在海洋中捕捞某种鱼时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是( ) A.出生率 B.种群密度 C.物种丰富度 D.性别比例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如图表示反射弧及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中填序号,在_上填名称) (1)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 . (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 (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 ] 结构中,即信号在C图中的传递不能由乙传到甲,其原因是 .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 .C图中的乙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4)已知甲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乙兴奋,当完成一次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该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42.甲图为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乙是内环境示意图,请回答: (1)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A为 ,D为 .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 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 含量多少的调节和控制. (3)由图甲可知垂体细胞膜上至少有 种受体.其化学本质为 . (4)乙图①②③④中,氧气浓度最低的是 (填序号). (5)乙图④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内有多对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在7.35~7.45之间,对溶液酸碱度起调节作用的缓冲物质有 、 等离子. (6)发烧现象产生时,细胞中 (细胞器)产生的能量除了使体温上升,还能为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提供能量、为合成相应抗体提供能量.若该细胞器衰老了或受损了,由 (细胞器)分解, (7)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请写出图1中A、D处内环境成分的名称. A 、D . (8)清晨取乙图④测定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 和 . 43.“唤醒沉睡的种子,调控幼苗的生长,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靠的是阳光雨露,离不开信息分子”,请据此回答下列与植物生命调节有关的问题: (1)文中的“信息分子”是指植物激素,其中“唤醒沉睡的种子”的激素是 ;与“瓜熟蒂落”有关的激素是 . (2)植物具有向光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外因是 ;内因是 ;能够证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现象有 、 . (3)某学习小组想通过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但是他们对研究的植物有关情况所知甚少,可以先设计一组梯度较大的 进行探索,再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研究不同浓度药液的影响时,各组的处理时间、所用植物材料等应该一致(或相同),即实验要遵循 原则. (4)某药厂生产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果让你设计该产品的说明书,你认为除了使用浓度参考范围外,还应该说明什么: 、 (答出两点即可). 44.某医生接待了甲、乙两位手被割伤的病人,在详细询问后,决定给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乙注射抗破伤风抗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破伤风杆菌初次入侵时,进入机体内的外毒素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 免疫. (2)甲病人注射的破伤风类毒素是破伤风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后形成的,从免疫学上说,类毒素属于 . (3)甲病人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体内的 会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 ,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 (4)两种治疗方法中, (甲病人、乙病人)的治疗方法会更快地发挥疗效. 2016-2017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范亭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A.埃博拉病毒、噬菌体、禽流感病毒 B.根霉、根瘤菌、硫细菌 C.香菇、酵母菌、放线菌 D.肺炎双球菌、乳酸菌、蓝藻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解答】解:A、埃博拉病毒、噬菌体、禽流感病毒都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B、根霉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香菇、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C错误; D、肺炎双球菌、乳酸菌、蓝藻都属于真核生物,D正确. 故选:D. 2.如图示某同学在实验课上拍到的图象,请判断他是做的哪个实验.( ) 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B.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C.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D.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 【解答】解:根据图示可知,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发现,视野中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正处于质壁分离或复原状态. 故选:C. 3.下列各项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的是( ) A.四分体 B.一个双链DNA分子 C.染色体组 D.mRNA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但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不一定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据此答题. 【解答】 解:A、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等位基因,A正确; B、一个DNA分子的双链上不可能含有等位基因,B错误; C、染色体组是由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组成,没有等位基因,C错误; D、基因是具有遗传相应的DNA片段,D错误. 故选:A. 4.关于细胞内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分裂期 B.是在DNA酶的催化下进行的 C.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D.形成的两条子链碱基序列相同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DNA分子复制: (1)场所:主要在细胞核,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 (2)条件: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模板(DNA的两条链)、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能量; (3)方式:半保留复制; (4)产物:DNA分子. 【解答】解:A、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A错误; B、DNA复制是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进行的,B错误; C、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C正确; D、形成的两条子链碱基序列互补,D错误. 故选:C. 5.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3、限性:①对遗传和变异 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解答】解: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①错误; ②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②正确; ③④变异是不定向的,③正确;④错误; ⑤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变异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⑤正确. 故选:B. 6.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b表示生殖隔离;c表示新物种形成,d表示地理隔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解答】解: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C正确;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C. 7.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 ) A.凝固的状态 B.绝对不变的状态 C.相对稳定的状态 D.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状态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可见,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选:C. 8.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递质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①正确;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错误; C、细胞外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调节物质如激素等,③正确; D、递质小泡属于神经细胞内的结构,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④错误. 故选:A. 9.在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过程中,泌尿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 A.提取营养 B.气体交换 C.调节水、盐平衡 D.物质运输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排泄.排泄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为机体所利用或者有害的物质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被排出的物质一部分是营养物质的代谢产物;另一部分是衰老的细胞破坏时所形成的废物.此外,排泄物中还包括一些随食物摄入的多余物质,如多余的水和无机盐,蛋白质等. 【解答】解:A、消化系统具有提取营养的功能,A错误; B、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B错误; C、内环境中过多的无机盐主要经肾脏和汗腺排出,所以皮肤和泌尿系统都可调节水盐平衡,C正确; D、循环系统具有物质运输功能,D错误. 故选:C. 10.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 A.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题目知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过于强大,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从而使信息传递受阻而引发的.所以直接的治疗方法就是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阻止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继续遭到破环. 【解答】解:A、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导致神经递质无法和受体结合,无法将兴奋传递给突触后膜,肌肉无法收缩.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以便受体能和递质结合,传递兴奋给突触后膜,使肌肉收缩,故A正确; B、因为受体被抗体破坏,再多递质也不能和受体结合,故B错误;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也会被抗体破坏,故C错误; 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会使自身抗体数量增加,破坏更多的受体,故D错误. 故选:A. 11.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液 D.淋巴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体液的概念,组成和含量的考查.体液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人体体液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细胞内液,约占. 【解答】解:A、人体体液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细胞内液,约占,A正确; B、细胞外液只占人体体液的,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B错误; C、血液既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C错误; D、淋巴液是细胞外液的一部分,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D错误. 故选:A. 12.突触小泡中含有乙酰胆碱,它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被胆碱酯酶所分解.有机磷则能够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当人体发生有机磷中毒时,会发生的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是将兴奋传入神经元的结构,轴突是将兴奋传出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点.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解答】解:有机磷抑制了胆碱酯酶的活性后,乙酰胆碱不能及时分解,持续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故选:B. 13.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图乙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②→①→②→③ 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 D.③→②→①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开始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首先b点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 【解答】解:当刺激还传至b点时,a点和b点都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②;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b点首先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 故选:A. 14.艾滋病被认为是20世纪的温疫,研制和开发出相应的疫苗是防治艾滋病的有效手段,但此项工作遇到较大的困难,其主要原因是( ) A.人体细胞膜缺乏识别HIV的糖蛋白 B.人体对艾滋病的免疫方式主要是细胞免疫 C.HIV为RNA病毒,极不稳定,变异太快 D.疫苗在人体内不易引起淋巴细胞的免疫反应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简称HIV,属于艾滋病的病原体.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解答】解:1、疫苗相当于抗原,使得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而记忆细胞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 2、HIV为RNA病毒,RNA单链结构,极不稳定,突变频率较高,而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具有特异性,研制和开发出相应的疫苗比较困难. 故选:C. 15.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主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属于细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它主要寄生于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可以引起人体的主要免疫反应是细胞免疫. 【解答】 解:由于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在人体的深部组织是一种接近厌氧的环境,所以该菌是厌氧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体液免疫的主要场所是内环境,而该菌主要寄生于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体液免疫对其不起作用,必须进行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可以和寄生了该菌的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作用. 故选:B. 16.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一定是水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③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属内环境稳态失调 ④HIV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新陈代谢和增殖.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①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一定是水,①正确;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②错误; ③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为正常的体温调节,③错误; ④HIV是细胞内寄生的,在人体细胞内中进行新陈代谢和增殖,④错误. 故选:A. 17.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酶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 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血浆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解:A、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A错误; B、温度、PH、渗透压是内环境稳态的组成部分,温度、PH、渗透压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酶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内容,不是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B正确; C、①血浆与②组织液、④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 D、蛋白质水解酶分布在消化道中,而消化道是与外界直接相同的,不属于内环境,因此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D正确. 故选:A. 18.图表示一反射弧,若在S点处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则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 A.感受器产生感觉 B.兴奋在该神经元内只向效应器单方向传导 C.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D.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内传导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 反射弧上的兴奋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是双向性的,电流流动方向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膜外是相反的.在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传到突触后膜,是单向性的. 【解答】解:A、大脑皮层产生感觉,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B错误; C、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C正确; D、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内传,D错误. 故选:C. 19.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是产生冷觉和热觉的部位 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①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①正确; ②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下丘脑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错误; ③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③错误; 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从而使血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④正确; ⑤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感,⑤正确. 故选:D. 20.如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活动只受垂体促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据图分析:X为下丘脑,Y为垂体,Z为甲状腺.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据图分析已知,图中X为下丘脑,Y为垂体,A正确; B、图中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 C、甲状腺活动受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直接调节,甲状腺活动受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间接调节,C错误; D、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2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⑥⑦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分为三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三道防线具有特异性,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由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人体免疫功能异常会引起免疫失调症,如自身免疫疾病、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 【解答】解: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①错误; ②抗原可能是外来异物,也可能是人体自身的衰老、损伤的细胞或癌细胞,②错误; ③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③正确; ④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④正确;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⑤正确;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免疫能力下降,属于免疫缺陷病,⑥错误;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效应T细胞免疫的,属于细胞免疫,⑦正确. 故选:C. 22.下列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 A.吞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浆细胞 D.胸腺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 【解答】解:A、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A正确; B、T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识别和传递抗原,在细胞免疫中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 C、浆细胞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能合成并分泌抗体,参与免疫反应,C正确; D、胸腺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D错误. 故选:D. 23.关于B细胞和T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抗体,参与机体的免疫作用 B.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 C.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出的记忆细胞的功能相同 D.B细胞和T细胞中表达的基因不同,导致功能不同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位于血液、淋巴液、淋巴结中; 2、细胞免疫由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另外效应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加强相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3、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A、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A错误; B、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B错误; C、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出的记忆细胞有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二者功能不相同,C错误; D、B细胞和T细胞均来自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它们表达的基因不同,导致功能不同,D正确. 故选:D. 24.下列三种生物学现象产生的机理依次属于( ) ①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 ②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 ③小猪听到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 A.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反射 B.反射、细胞免疫、激素调节 C.体液调节、过敏反应、反射 D.反射、自身免疫、体液调节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反射的过程;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解答时结合相应的现象具体分析属于哪一类. 【解答】解:①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等.当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人就会患糖尿病.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血糖急剧降低,会休克,属于体液调节. ②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属于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调节. ③小猪听到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是狗与主人的叫声多次结合,通过神经系统作出的反应,属于反射. 故选:A. 25.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萄葡糖加速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或人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 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 C、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 D、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故选:C. 26.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错误的叙述是( ) A.饮清水后约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饮清水后0.5h,血液中的抗利尿素浓度降低 C.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3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平衡的调节. 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本题中要注意纵轴体现的是尿液生成速率的变化,而不是生成量的变化. 【解答】解:A.根据图象可知0.5h时饮水,1.5h时曲线达到最高峰,由此可知饮清水后约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A正确; B.抗利尿激素调节人体的水平衡,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尿量增加.饮水后0.5h也就是1h时,由图中曲线上升趋势可知尿量逐渐增加,所以血液中的抗利尿素浓度逐渐降低,B正确; C.看图象面积,很明显实线面积比虚线面积大,所以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C正确; D.3h后,尿生成速率趋于稳定,两条曲线将可能重叠,D错误. 故选:D. 27.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当体内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同时也会使尿量减少. (2)人处于应激状态时,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使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增多,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激素分泌,当体内肾上腺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这是反馈调节. 【解答】解:A、神经递质与激素发挥作用后需马上被灭活、分解,A正确; B、体内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机体产生较多的抗利尿激素,减少水分的排出,B错误;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C正确; D、甲状腺激素有一个正常的水平,所以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D正确. 故选:B. 28.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不需要能量 B.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C.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分析示意图可知:①是神经纤维细胞膜,②是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③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释放依赖于膜的流动性,以胞吐的形式排到细胞外,且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倒转,④是突触前膜,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细胞膜,⑤是突触间隙,内含组织液,形成神经细胞的内环境,⑥是突触后膜,其上含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 【解答】解:A、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③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由④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⑥突触后膜,B正确; C、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过程,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递的方向相反,是c→b,C错误; D、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D错误. 故选:B. 29.下列哪项不是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A.促进细胞生长 B.促进果实成熟 C.促进果实发育 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乙烯的主要生理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乙烯存在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解答】解: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促进细胞生长、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果实成熟是乙烯的主要生理作用. 故选:B. 30.如图为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曲线叫S型增长曲线 B.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C.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K值代表的是环境容纳量,即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达到K值后,种群增长率为0,若不考虑迁入与迁出,则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根据相关原理,要获得最大的产量,捕鱼应在K值前,而保持种群数量在K左右. 【解答】解:A、据图分析,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到达K值时,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呈现S型,A正确; B、K值是环境容纳量是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正确; C、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C正确; D、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左右,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且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所以当鱼的种群数量大于值时即可开始捕捞,D错误. 故选:D. 31.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上的电位是外负内正; ③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将失去听觉; ④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 ⑤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A的轴突→B的树突或细胞体; 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⑥ D.④⑤⑥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 3、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说话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解答】解:①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①错误; ②在静息状态下,由于钾离子外流,神经细胞膜上的电位是外正内负,②错误; 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某人大脑皮层H区受损,会听不懂别人的谈话,③错误; ④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④正确; 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突出前膜传递到突出后膜,即由A的轴突→B的树突或细胞体,⑤正确; ⑥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小脑有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作用,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⑥正确. 故选:D. 3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 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①⑥受到均匀光照直立生长 D.图中向光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生理作用及向光性实验.图中:①胚芽鞘直立生长;②切除了尖端,胚芽鞘不能生长;③ 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能弯向光源生长;④胚芽鞘上加上不透光的锡箔帽,不能感受单侧光照射,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⑤锡箔套在基部,不影响胚芽鞘尖端的感光,所以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能弯向光源生长;⑥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在直射光下不能生长. 【解答】解:A、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A正确; B、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①③进行实验,B正确; C、①受到均匀光照直立生长,⑥没有胚芽鞘尖端,不能生长,C错误;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不生长的是②⑥,直立生长的是①④,D正确. 故选:C. 33.“S”型曲线和“J”型曲线是反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下列属于“S”型曲线形成条件的是( ) A.食物(养料)充足 B.没有敌害 C.没有竞争 D.资源、空间有限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解答】解:当食物(养料)充足、没有敌害等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增长呈现“J”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故选:D. 34.关于如图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f B.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 C.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 D.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E点及E点以后区间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在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单侧光的刺激下,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又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而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则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反而逐渐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 【解答】解:A、背光面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面,且生长效应强于向光面,故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f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大于f,小于2f,以保证背光面的生长效应强于向光面,A错误; B、由于受重力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且生长效应强于远地侧,故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2f时,远地侧面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小于f,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AB区间,以保证远地侧的生长效应弱于近地侧面,B正确; C、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所以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利用大于h的生长素浓度抑制杂草生长,C正确; D、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E点及E点以后区间,D正确. 故选:A. 35.科学家研究胚芽鞘向光弯曲的现象,逐步揭示了发生这种应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相关事件,下列按因果相关事件顺序排列的是( ) 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 b.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 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 e.背光一侧细胞生长较快 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A. B. C. D.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单侧光能改变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分布,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的尖端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少,胚芽鞘的尖端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运输到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因此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胚芽鞘向光一侧细胞生长得慢,背光的一侧细胞(生长得快,结果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的一侧弯曲,使胚芽鞘表现出向光性. 如图: 【解答】解:1、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当有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尖端时,b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刺激; 2、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后,导致d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运输到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 3、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胚芽鞘向光一侧细胞生长得慢,e背光的一侧细胞(生长得快,结果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的一侧弯曲,使c胚芽鞘表现出向光性. 故用简图表示为:. 故选:D. 36.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的是( ) ①顶端优势 ②根的向地性 ③茎的向光性 ④茎的背地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解答】解:①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①正确; ②将植物平放后,根向地生长,是因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②正确; ③茎的向光性中背光侧和向光侧均为促进作用,未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③错误; ④茎的背地性中近地侧和远地侧均为促进作用,未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④错误. 故选:A. 37.为了预防某草原鼠害,需要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 A.五点取样法 B.等距取样法 C.标志重捕法 D.样方法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由于鼠个体较大,活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所以调查草原中鼠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故选:C. 38.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C.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解答】解:A、图中显示的特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除此以外,种群还有空间特征,A正确;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会增大,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c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正确; D、种群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D正确; 故选:B. 39.近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①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解答】解:我国城市人口流动较大,由于迁入率大于迁出率,使得人口密度显著增长. 故选:C. 40.在海洋中捕捞某种鱼时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是( ) A.出生率 B.种群密度 C.物种丰富度 D.性别比例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解答】解:A、出生率与捕捞的关系不大,A错误; B、在海洋中捕捞某种鱼时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是鱼的数量,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正确; C、物种的丰富度是物种数量的多少,与捕捞的关系不大,C错误; D、性别比例与捕捞的关系不大,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如图表示反射弧及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中填序号,在_上填名称) (1)在A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 感受器 . (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兴奋部位是 b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局部电流 . (3)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的原因是在A图的[ ⑥ ] 突触 结构中,即信号在C图中的传递不能由乙传到甲,其原因是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图中的乙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树突膜或胞体膜 . (4)已知甲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乙兴奋,当完成一次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该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使结构乙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③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 ④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⑤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②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3、C图是A图中的⑥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C图中①是突触小泡,其中包含有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1)A图所示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①感受器、③传入神经、④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②效应器. (2)在神经纤维上,静息状态下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以后,膜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兴奋,所以示意图中,兴奋部位是b,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由于存在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3)C图是A图中的⑥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C图中①是突触小泡,其中包含有神经递质,乙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在此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已知甲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乙兴奋,当完成一次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该药物可以一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结构乙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2)b 局部电流 (3)⑥突触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树突膜或胞体膜 (4)使结构乙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 42.甲图为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乙是内环境示意图,请回答: (1)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A为 + ,D为 ﹣ .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 下丘脑 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 促甲状腺激素 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 甲状腺激素 含量多少的调节和控制. (3)由图甲可知垂体细胞膜上至少有 2 种受体.其化学本质为 糖蛋白或蛋白质 . (4)乙图①②③④中,氧气浓度最低的是 ② (填序号). (5)乙图④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内有多对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在7.35~7.45之间,对溶液酸碱度起调节作用的缓冲物质有 HCO3﹣﹣ 、 HPO42﹣﹣ 等离子. (6)发烧现象产生时,细胞中 线粒体 (细胞器)产生的能量除了使体温上升,还能为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提供能量、为合成相应抗体提供能量.若该细胞器衰老了或受损了,由 溶酶体 (细胞器)分解, (7)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请写出图1中A、D处内环境成分的名称. A 组织液 、D 组织液 . (8)清晨取乙图④测定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 肝糖原分解 和 非糖物质转化 .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AB表示促进作用,CD表示抑制作用.E是促甲状腺激素.图乙中,①表示淋巴液,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图1中,A是组织液,D是组织液. 【解答】解:(1)据图分析,A表示促进作用,D表示抑制作用. (2)寒冷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可以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 (3)图甲可知垂体细胞膜上至少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其本质是蛋白质. (4)乙图①②③④中,氧气浓度最低的是组织细胞②. (5)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主要有HCO3﹣ HPO42﹣等离子. (6)发烧现象产生时,细胞中线粒体释放的能量增加.若该细胞器衰老了或受损了,由溶酶体分解. (7)据图1分析,A、D处内环境成分都是组织液. (8)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故答案为: (1)+﹣ (2)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3)2 糖蛋白或蛋白质 (4)② (5)HCO3﹣HPO42﹣ (6)线粒体 溶酶体 (7)组织液 组织液 (8)肝糖原分解 非糖物质转化 43.“唤醒沉睡的种子,调控幼苗的生长,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靠的是阳光雨露,离不开信息分子”,请据此回答下列与植物生命调节有关的问题: (1)文中的“信息分子”是指植物激素,其中“唤醒沉睡的种子”的激素是 赤霉素 ;与“瓜熟蒂落”有关的激素是 乙烯、脱落酸 . (2)植物具有向光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外因是 单侧光照 ;内因是 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 ;能够证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现象有 顶端优势 、 根的向地性 . (3)某学习小组想通过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但是他们对研究的植物有关情况所知甚少,可以先设计一组梯度较大的 预实验 进行探索,再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研究不同浓度药液的影响时,各组的处理时间、所用植物材料等应该一致(或相同),即实验要遵循 单一变量 原则. (4)某药厂生产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果让你设计该产品的说明书,你认为除了使用浓度参考范围外,还应该说明什么: 使用时间 、 使用方法 (答出两点即可).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激素类型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乙烯 合成部位 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 根尖 根冠、衰老的叶子 植物体各部位 生理功能 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休眠 促进细胞分裂;防止植物衰老 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1)“唤醒沉睡的种子”的激素是赤霉素,与“瓜熟蒂落”有关的激素是乙烯和脱落酸. (2)植物具有向光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外因是有单侧光照,内因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生长快,故茎就弯向生长慢的一侧,即向光弯曲生长;根的向地生长,即根的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3)进行预实验应先设计一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探究,再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研究不同浓度药液的影响时,各组的处理时间、所用植物材料等应该一致(或相同),即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4)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说明书,要注明使用的浓度、时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有效期等. 故答案为: (1)赤霉素 乙烯、脱落酸 (2)单侧光照 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 顶端优势 根的向地性 (3)预实验 单一变量 (4)使用时间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有效期(或保质期) 44.某医生接待了甲、乙两位手被割伤的病人,在详细询问后,决定给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乙注射抗破伤风抗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破伤风杆菌初次入侵时,进入机体内的外毒素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 体液免疫 免疫. (2)甲病人注射的破伤风类毒素是破伤风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后形成的,从免疫学上说,类毒素属于 抗原 . (3)甲病人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体内的 记忆(B)细胞 会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 抗体 ,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 (4)两种治疗方法中, 乙病人 (甲病人、乙病人)的治疗方法会更快地发挥疗效.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解答】解:(1)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属于体液免疫调节. (2)类毒素作为抗原,主要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3)二次免疫反应是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分泌更多抗体,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4)二次免疫反应具有迅速又强烈的特点.因此,两种治疗方法中,乙病人的治疗方法会更快地发挥疗效.故答案为: (1)体液免疫 (2)抗原 (3)记忆(B)细胞 抗体 (4)乙病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