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辽宁省朝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朝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占人体体液2/3的是 A. 细胞外液 B. 组织液 C. 细胞内液 D. 血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较多,占2/3,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占1/3。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相联系 B. 一个神经元只与另外一个神经元相接触 C. 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 突触间隙的液体是血浆 【答案】A 【解析】 【详解】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相联系,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A正确; B、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另外一个或多个神经元相接触,也可以与肌肉或腺体接触,B错误; C、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C错误; D、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D错误。 故选A。 3.某人大脑受损,不能看懂文字的含义,则损伤部位位于大脑皮层的 A. W区 B. V区 C. S区 D. H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W区受损,不能写字,A错误。V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B正确。S区受损,不能讲话,C错误。H区受损,不能听懂话,D错误。 4.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动植物细胞都能合成激素 B. 激素定向运输至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C. 激素具有量少作用效果大的特点 D. 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动植物细胞都能合成激素,如生长素、生长激素,A正确; B、动物激素定随着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B错误; C、激素具有量少作用效果大即微量高效的特点,C正确; D、激素不构成细胞的结构成分,不提供能量,起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B。 5.给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目的主要是使其体内产生 A. 效应T细胞 B. 浆细胞 C. 记忆细胞 D. 淋巴因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乙肝疫苗属于乙肝抗原,属于体液免疫,会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而记忆细胞具备记忆功能,能起到预防的作用,C正确。 6.皮肤是抵御外界病菌入侵机体的重要屏障,皮肤大面积烧伤易导致感染而引发严重后果,主要的原因是 A. 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 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 组织液等体液大量流失 D. 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答案】A 【解析】 皮肤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构成,当皮肤大面积烧伤会造成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易导致感染而引发严重后果,A正确,B、C、D均错误。 7.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中蛋白质的功能的是 A. 传递信息 B. 运输氧气 C. 降低血糖浓度 D.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A、内环境中的胰岛素可以传递信息,A正确; B、运输氧气的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内环境中的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C正确; D、内环境中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D正确。 故选B。 8.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合理的是 A. 只有血浆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 细胞外液中的离子的含量恒定不变 C. 内环境中的各种激素含量有一定的正常范围 D. 只有组织液与细胞内液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组织液也可以运输激素,A错误; B、细胞外液中的离子的含量会发生改变,如产生动作电位时会发生钠离子内流,B错误; C、内环境中的各种激素含量有一定的正常范围,处于动态变化中,C正确; D、淋巴也可以与淋巴细胞内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C。 9.下列与人体内环境稳态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就能维持内环境稳态 B. 剧烈运动会使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C. 冬季人会寒颤时,内环境稳态已失调 D. 人体的排尿与内环境稳态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维持内环境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A错误; B、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剧烈运动不会使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B错误; C、冬季人会寒颤时,内环境稳态未失调,C错误; D、人体的排尿会带走水和代谢废物,与内环境稳态有直接的关系,D正确。 故选D。 10.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及其作用原理,健康的人体内不存在抗体1和抗体2,下列与图示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示可说明胰岛素的分泌受血糖浓度的影响 B. 图示可说明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影响 C. 长期食用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肥胖 D. 抗体引起的糖尿病均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上有血糖的受体,说明胰岛素的分泌受血糖浓度的影响,A正确; B、图中胰岛B细胞膜上存在胰高血糖素的受体,可说明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正确; C、长期食用含糖量较高的食物,过多的糖转化为脂肪,可能会导致肥胖,C正确; D、抗体2引起的糖尿病病因是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D错误。 故选D。 11.如图表示一个完整反射弧结构,其中腓肠肌既与传入神经相连,又与传出神经相连,且传出神经末梢与腓肠肌细胞接触部分类似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B. M点位于传入神经上 C. 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将不会发生偏转 D. 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兴奋在突触部位只能单向传递,故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A正确; B、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知,M点位于传入神经上,B正确; C、刺激N点,电流表只有右边一极可以兴奋,故指针只能发生1次偏转,C错误; D、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选C。 12.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考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A. 下丘脑合成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B. 胰岛A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增加 C. 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D. 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合成,A错误; B、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血糖会降低,胰岛A细胞合成胰高血糖素增加,B正确; C、体温维持稳定,C错误;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D错误。 故选B。 13.肾上腺素能参与人调节许多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肾上腺素在人体内含量较多 B. 寒冷可直接刺激肾上腺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 C. 血糖低时,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发挥协同作用 D. 肾上腺素可直接参与细胞的物质和能量代谢 【答案】C 【解析】 【详解】A、肾上腺素在人体内含量较少,微量高效,A错误; B、寒冷可通过神经系统间接引起肾上腺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B错误; C、血糖低时,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发挥协同作用,升高血糖,C正确; D、肾上腺素不直接参与细胞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可以调节代谢,D错误。 故选C。 14.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吞噬细胞可识别、吞噬外来抗原 B. 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C. 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 D.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吞噬细胞可识别、吞噬外来抗原,没有特异性识别能力,A正确; B、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如癌细胞,B错误; C、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免疫系统把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当做抗原攻击,C正确; D、免疫系统具有防卫(主要针对外来物质)、监控和清除(主要针对体内病变、衰老的细胞)功能,D正确。 故选B。 15.如图表示淋巴细胞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 ②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C. b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D. 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过程属于细胞免疫,A错误; B、②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 C、b细胞是B细胞,不能释放淋巴因子,C错误; D、①细胞免疫、②体液免疫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正确。 故选D。 16.当人体注射了用手足口病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后,体内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 吞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 B. 产生针对该病毒蛋白的抗体 C. 形成能识别该病毒的记忆细胞 D. 效应T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详解】A、注射疫苗后,吞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给T细胞,A正确; B、注射疫苗后,机体会产生针对该病毒蛋白的抗体,B正确; C、注射疫苗后,会B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能识别该病毒的记忆细胞,C正确; D、该疫苗不会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D。 17.下列有关顶端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侧芽比顶芽的生命活动旺盛 B. 在果树种植中常需要保持顶端优势 C. 顶端优势现象表明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 顶芽容易得到光照,所以生长比侧芽快 【答案】C 【解析】 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部位运输,且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优先生长造成的。所以顶端优势现象表明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项正确;顶端优势不能说明侧芽比顶芽的生命活动旺盛,A项错误;在果树栽培过程中,常用剪去顶芽的技术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来扩大树冠,提高产量,B项错误;顶端优势不能说明顶芽容易得到光照,所以生长比侧芽快,D项错误。 18.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正式实验前最好先做一个预实验 B. 实验中所用植物材料要相同且生理状态一致 C. 若用浸泡法,不同插条浸泡的时间长短要相同 D. 若用沾蘸法,不同插条蘸取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要相同 【答案】D 【解析】 在正式实验前最好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A项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的数量(或根长度),而植物材料、材料处理的时间等均属于无关变量,所以应保证各组植物材料相同且生理状态一致,而且不同插条浸泡的时间长短也要相同,B、C项正确;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不能各组均相同,D项错误。 19.如图为高粱种子形成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含量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受精期只有细胞分裂素参与调节 B. 7月中旬到8月初是种子细胞伸长的时期 C. 成熟之后高粱种子鲜重下降主要与有机物含量的减少有关 D. 高粱种子形成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变化是同步的 【答案】B 【解析】 由题图可知,受精期细胞分裂素起主要调节作用,但赤霉素和生长素在此期间含量也发生了变化,说明这两种激素也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A错误;7月中旬到8月初,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较高,而这两种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B正确;成熟之后高粱种子鲜重下降主要与水分的减少有关,C错误;由题图可直接看出,三种激素含量变化并不是同步的,D错误。 20.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 B. 同一植物器官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可能相同 C. 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 生长素和赤霉素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起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如根较敏感,茎的敏感性较弱,A正确; B、根据生长素作用特点的曲线可知,同一植物器官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可能相同,B正确; C、植物向光弯曲生长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未体现其两重性,C错误; D、生长素和赤霉素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起作用,均可以促进细胞伸长,D正确。 故选C。 21.乙烯可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作用,科学家认为有以下两种原因:①乙烯抑制了生长素的合成,②乙烯阻碍了生长素的运输。某中学生物实验小组为了弄清原因,做了如下实验,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ATP B. 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呈拮抗作用 C. 若胚芽鞘甲弯曲程度大于乙,则乙烯抑制了生长素的合成 D. 若琼脂块A中生长素浓度小于B,则乙烯抑制了生长素的运输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A正确; B、生长素促进生长,乙烯抑制生长,呈拮抗作用,B正确; C、若胚芽鞘甲弯曲程度大于乙,说明甲的生长素含量大于乙,说明乙烯抑制了生长素的合成,C正确; D、胚芽鞘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尖端,由尖端向下运输,由于乙烯作用的部位是尖端下部,若琼脂块A中生长素浓度大于B,则乙烯抑制了生长素的运输,D错误。 故选D。 22.下列有关乙烯和脱落酸的比较,正确的是 A. 乙烯在植物各个部位都能产生 B. 脱落酸主要在脱落的器官中产生 C. 乙烯能促进果实发育,而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 D.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乙烯和脱落酸不能同时存在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乙烯在植物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促进果实成熟,A正确; B、脱落酸主要在根冠、萎焉的叶片中产生,主要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B错误; C、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 D、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乙烯和脱落酸可以同时存在,D错误。 故选A。 23.据最新报道,入侵性环颈长尾小鹦鹉已经导致以色列本地戴胜鸟数量锐减,主要原因是长尾小鹦鹉繁育季节比戴胜鸟更早,它们会在戴胜鸟之前占尽巢穴,使后者没有地方可去。据此判断本地戴胜鸟数量锐减原因不合理的是 A. 是种间竞争的结果 B. 直接原因是出生率降低 C. 可能会影响当地其他生物种群密度的变化 D. 会导致环颈长尾小鹦鹉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A、环颈长尾小鹦鹉和本地戴胜鸟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BC、长尾小鹦鹉在繁育季节会占尽在戴胜鸟的巢穴,使后者没有地方可去,直接导致戴胜鸟的出生率降低,进而可能会影响当地其他生物种群密度的变化,B、C正确; D、因资源和空间有限,环颈长尾小鹦鹉种群数量最终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D。 2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受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C. 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 D.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影响人口数量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A正确; B、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受迁入(增)和迁出(减)的影响,B正确; C、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 D、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人口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人口数量的发展,D错误。 故选D。 25.下列生物之间竞争最激烈的是 A. 稻田里的水稻和鲤鱼 B. 玉米田里的玉米和菟丝子. C. 非洲草原上的鳄鱼和斑马 D. 草原上的野生黄羊和野兔 【答案】D 【解析】 稻田里的水稻和鲤鱼之间存在捕食关系,A项错误;菟丝子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玉米田里的玉米和菟丝子之间的竞争关系不激烈,B项错误;鳄鱼是肉食性的爬行动物。生活在近水环境中,斑马属于草食性动物,二者之间的竞争关系也不激烈,C项错误;草原上的野生黄羊和野兔的食性相近,竞争较为激烈,故D项正确。 26.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50只,标志的10只。则下列数字最接近K值的是 A. 250只 B. 300只 C. 500只 D. 600只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第3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为K/2。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50只,标志的10只,则其种群的数量约为50×50÷10=250只,即K/2=250只,所以K=500只,C正确,A、B、D均错误。 故选C 27.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种群是群落的基础,群落是由多个种群构成的 B. 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生物群落 C. 群落内的生物具有一定的种内、种间关系 D.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A、种群是群落的基础,群落包括该区域的所有种群,A正确;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B错误; C、群落内的生物具有一定的种内、种间关系,如竞争、寄生、捕食等关系,C正确;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质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D正确。 故选B 28.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生态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的空间结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C. 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 导致这种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A、群落的空间结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环境,A正确;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森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 C、群落的空间结构为生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可以缓解种间竞争,C正确; D、导致这种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D错误。 故选D。 29.下列有关“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对土壤动物进行采集、调查 B. 取样器取样的时间可能会影响土样中生物的种类数 C.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用冷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 D. 物种丰富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利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对土壤动物进行统计,A错误; B、取样器取样的时间可能会影响土样中生物的种类数,不同时间段土壤小动物有所区别,B正确;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用热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C错误; D、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特征,D错误。 故选B。 30.以下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植物一定是生产者 B. 生产者均能利用光能 C. 消费者不一定都是动物 D. 一种生物只能属于一种成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A、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A错误; B、生产者不一定能利用光能,如硝化细菌,B错误; C、消费者不一定都是动物,如寄生细菌等,C正确; D、一种生物可能属于多种成分,如狗吃肉属于消费者,吃粪便属于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31.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象粪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金龟子属于消费者 B. 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 C. 金龟子从大象中获得的能量为0 D. 象粪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金龟子专以象粪为食,故属于分解者,A错误; B、金龟子不属于任何营养级,B错误; C、象粪中能量属于生产者,故金龟子从大象中获得的能量为0,C正确; D、象粪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D错误。 故选C。 32.我国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食物链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蝉和黄雀是捕食关系 B. 该生态系统中腐生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 C. 迁入捕食黄雀的鹰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并未增加 D. 迁入捕食黄雀的鹰后,形成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答案】A 【解析】 【详解】A、食物链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蝉和螳螂是捕食关系,A错误; B、该生态系统中腐生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因为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正确; C、迁入捕食黄雀的鹰后,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并未增加,而是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 D、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知,原本的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迁入捕食黄雀的鹰后,形成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鹰,D正确。 故选A。 33.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 两种生物之间只存在一种种间关系 C. 可用样方法研究森林中香樟树的种群数量 D. 群落演替的方向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 B、两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多种种间关系,B错误; C、可用样方法研究森林中香樟树的种群数量,要做到随机取样,C正确; D、群落演替的方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受人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34.某入侵害虫在植物A和植物B上的种群动态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害虫及植物A和B的种群数量在各自K值上下波动 B. 害虫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部因素调节的 C. 种群的内部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D. 害虫的入侵改变了各种植物的种间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害虫与两种植物均为捕食关系,害虫及植物A和B的种群数量在各自K值上下波动,A正确; B、害虫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部因素调节的,如气候、食物、天敌等,B正确; C、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决定,内部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正确; D、害虫的入侵未改变了各种植物的种间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D。 35.—个湖泊干涸后,由沼泽湿地向滩涂湿地转化,逐渐由裸地发展为草原,最终形成森林。下列有关该过程中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湖泊演变为森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B. 形成森林后,群落中就没有苔藓等植物了 C. 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该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植物的分层主要取决于阳光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湖泊干涸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变为森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A正确; B、形成森林后,群落中存在的苔藓等植物不再是优势种,B错误; C、湿地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构成,其中的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正确; D、该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植物的分层主要取决于阳光,D正确。 故选B。 36.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 计数时,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不计数 C. 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内,盖上盖玻片 D. 制片前要轻轻震荡试管,否则实验数据一定会偏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A正确; B、计数时,应统计方格内和小方格界线上的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B错误; C、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 D、制片前要轻轻振荡试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否则实验数据可能会偏大或偏小,D错误。 故选A。 3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B. 能量流动沿着食物网的渠道进行 C. 生态系统能量可循环利用 D. 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位于第三营养级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硝化细菌是生产者,A错误; B、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进行,B错误; C、生态系统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D正确。 故选D。 38.某农田生态系统有简单的食物链,若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2:1,能量的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容纳丙的数量是原来的 A. 0.575倍 B. 1.273倍 C. 1.875倍 D. 1.375倍 【答案】D 【解析】 【详解】设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2:1前后传递给丙的能量分别为M和N,依题意则有:1/2M÷10%+1/2M÷(10%×10% )=2/3N÷10%+1/3N÷(10%×10%),解得N/M=1.375倍。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故选D。 39.下图表示北极苔原生态系统部分物种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驯鹿与旅鼠的关系为竞争 B. 调查北极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C.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D. 驯鹿和旅鼠两种生物减少可使北极狼的种群密度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驯鹿与旅鼠的食物均为植物,二者为竞争关系,A正确 B、北极狼的活动能力强,调查北极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 C、该生态系统中细菌是分解者,其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C错误; D、驯鹿和旅鼠两种生物减少,北极狼的食物减少,会导致北极狼的种群密度下降,D正确。 故选C。 40.水稻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水稻、杂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细菌和真菌等,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的能量输入总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 能量散失主要是指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C. 细菌和真菌位于该农田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 D. 题目中的食物链包括三个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A、输入图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正确; B、能量散失主要是指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B正确; C、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不参与该农田能量金字塔的构成,C错误; D、题目中的食物链为水稻→食草昆虫→食虫鸟、杂草→食草昆虫→食虫鸟,因此包括三个营养级,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41.科学家为了研究乙酰胆碱对小鼠的学习与记忆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鼠80只平均分为四组,做小鼠跳台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实验处理 平均错误次数 完成学习平均时间 A 正常小鼠 3.32 82s B 定位损伤大脑小鼠 8.45 127s C 正常小鼠+0.1g乙酰胆碱连续处理1周 2.92 72s D 5.41 90s 定位损伤大脑小鼠+0.1g乙酰胆碱连续处理1周 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电位特点是_________。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依赖于__________结构来完成。 (2)乙酰胆碱是一种________,它的释放穿过________层生物膜。 (3)C组小鼠平均错误次数和完成学习平均时间都优于A组说明_________。 (4)A、C组的数据和B、D组的数据对比说明:_________。 【答案】 (1). 内正外负 (2). 突触 (3). 神经递质 (4). 0 (5). 乙酰胆碱可以促进小鼠的记忆及学习 (6). 乙酰胆碱更有利于修复小鼠的大脑损伤 【解析】 【详解】(1)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兴奋部位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 (2)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经胞吐分泌到细胞外,穿过0层生物膜。 (3)对比AC可知,乙酰胆碱可以促进小鼠的记忆及学习,故C组小鼠平均错误次数和完成学习平均时间都优于A组。 (4)A、C组对比说明乙酰胆碱可以促进小鼠的记忆及学习,B、D组的数据对比说明乙酰胆碱有利于修复小鼠的大脑损伤,四组对比说明乙酰胆碱在大脑损伤的情况下促进学习的效果更明显,即乙酰胆碱更有利于修复小鼠的大脑损伤。 42.据最新的研究发现、禁食2-4天就迫使身体进入“生存模式”,首先耗尽体内储存的糖分,其次消耗脂肪;更换掉不需要的尤其是受损的免疫细胞,通过产生新细胞重建整个免疫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人体内激素的分泌主要由机体_________的变化引起的,禁食后初期,血糖浓度下降,________(填激素)分泌量上升,它主要通过作用于________细胞使血糖较快得到补充;禁食中后期该激素主要通过作用于________细胞使血糖持续得到补充。 (2)受损细胞被“更换”的过程属于________(填“细胞凋亡”或“细胞坏死”),更换掉的细胞中的物质可再被利用。 (3)新免疫系统构建过程中,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等免疫细胞(写出三个名称),机体通过一系列免疫反应将癌细胞杀死,此过程主要为________(填“体液”或“细胞”)免疫。 【答案】 (1). 内外环境 (2).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3). 肝 (4). 脂肪 (5). 细胞凋亡 (6). 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 (7). 细胞 【解析】 【详解】(1)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体内激素的分泌,禁食后初期,血糖浓度下降,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上升,通过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水解使血糖较快得到补充;禁食中后期该激素主要通过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持续得到补充。 (2)受损细胞被“更换”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3)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机体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将癌细胞杀死。 43.回答下列与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问题: (1)“唤醒沉睡的种子,调控幼苗的生长,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靠的是阳光雨露,离不开信息分子”,其中“唤醒沉睡的种子”的激素是________;与“瓜熟蒂落”有关的激素是________。采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加,新梢的数量大大增加,从激素调节的角度看,原因是________。 (2)下图是某同学研究生长素的相关实验过程,用胚芽鞘所进行的实验过程,图甲、图乙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①实验后,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图乙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 ②若将A用阿米妥(一种呼吸抑制剂)处理后,甲和乙实验现象相同,推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可能是________。 【答案】 (1). 赤霉素 (2). 乙烯、脱落酸 (3). 解除顶端优势 (4). 向左弯曲生长 (5). 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6). 主动运输 【解析】 【详解】(1)赤霉素可以打破休眠,故可以唤醒沉睡的种子;乙烯可以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可以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故与“瓜熟蒂落”有关的激素是乙烯和脱落酸。采茶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随着采摘批次的增加,解除了顶端优势,促进了侧芽的发育,故新梢的数量大大增加。 (2)①实验后,胚芽鞘C右侧琼脂块有生长素,故出现向左弯曲生长。图乙中胚芽鞘D形态学上下端颠倒,不能发生C的弯曲生长,可以说明生长素是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运输的。 ②若将A用阿米妥(一种呼吸抑制剂)处理后,甲和乙实验现象相同,即甲不能发生弯曲生长,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需要消耗能量,故推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可能是主动运输。 4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生态最敏感的地区。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物种之一,如图是与高原鼠兔有关的部分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________。 (2)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_________,其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若使用药物毒杀高原鼠兔,一段时间后高原鼠兔数量反而会爆发性增长,请简述理由是____________。 (3)高原鼠兔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2%左右用于自身的________,大多数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 【答案】 (1). 5 (2). 草→高原鼠兔→鹰 (3). 群落 (4). 丰富度 (5). 毒杀高原鼠兔后,会导致鼬、鹰等天敌因缺少食物数量大量减少,使得高原鼠兔的数量增加 (6). 生长、发育和繁殖 (7). 单向流动、逐渐递减 【解析】 【详解】(1)由上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鹰分别处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其中草→高原鼠兔→鹰这条食物链中鹰获得能量最多。 (2)自然保护区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即为群落,丰富度指物种数目的多少。若使用药物毒杀高原鼠兔,会导致鼬、鹰等天敌因缺少食物数量大量减少,使得高原鼠兔的数量增加。 (3)高原鼠兔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2%左右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