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太原市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1. 吞噬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参与 ( ) A. 非特异性免疫 B. 体液免疫 C. 细胞免疫 D. 合成并分泌抗体 【答案】D 【解析】 吞噬细胞参与了非特异性免疫,属于第二道防线,A正确;吞噬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B正确;吞噬细胞参与细胞免疫过程,C正确;只有浆细胞能合成抗体,吞噬细胞不能合成和分泌抗体,D错误。 2.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适当放牧,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 在某片林地大力种植某种速生树并清除其他树种,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前者能量利用率较高 D. 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类型中的易地保护 【答案】B 【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会增加生物多样性,A正确。在某片林地大力种植某种速生树并清除其他树种,丰富度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前者物质利用率高,能量利用率也较高,C正确。易地保护包括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还有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D正确。 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B. 用乙烯处理二倍体番茄的幼苗,可以得到多倍体番茄植株 C. 水稻感染赤霉菌会疯长,是由赤霉菌分泌的细胞分裂素造成的 D. 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在黑暗时可以合成,单侧光并不影响其极性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顶端优势是由于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导致抑制侧芽生长,并没有抑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A错误;用乙烯处理二倍体番茄的幼苗,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故不能得到多倍体番茄植株,B错误;水稻感染赤霉菌会疯长,是由赤霉菌分泌的赤霉素造成的,C错误;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植物体内生长素在黑暗时可以合成,单侧光并不影响其极性运输,而是影响尖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D正确。 4.下列关于人体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反射,神经系统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并启动免疫反应 B. 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并对特定的靶器官或细胞发挥作用 C. 抗体借助体液的运输发挥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 淋巴因子和溶菌酶都是淋巴细胞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神经系統不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后才能感受到病原体的存在并且神经系统也不能依靠反射启动免疫反应;抗体发挥作用属于体液免疫;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能合成溶菌酶,溶菌酶是体内普遍存在的免疫活性物质,但它不具有特异性,它所发挥的免疫作用屋于非特异性兔疫。 【详解】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并启动免疫反应是机体的免疫系统,A错误;激素会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对该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发挥作用,B正确;抗体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免疫物质, 借助体液的运输发挥作用,发生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调节, C错误;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能合成溶菌酶,溶菌酶是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被激活的靶细胞中的物质,它不具有特异性,所发挥的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淋巴因子是由淋巴细胞分泌的特异性兔疫活性物质,D错误。 5.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 调查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诱虫器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 D. 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答案】B 【解析】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正确;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一般来说,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热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C正确;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试验,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等知识,意在考察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6.生物圈的涵义是( ) A.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B. 地球上的一切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C. 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D. 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圆表层和水圈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详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7.下列能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A. 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 B. 抗体的合成及加工 C. 肝炎病毒的增殖 D. 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涉及细胞呼吸、蛋白质合成加工、病毒增殖和免疫的知识,综合考查知识应用和分析能力。 【详解】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是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 A错误. 抗体的合成及加工发生在细胞质中,由核糖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完成,B错误. 病毒离不开活细胞,肝炎病毒的增殖是在宿主细胞中完成的,C错误. 抗体分布在细胞外液,所以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是在细胞外,D正确. 【点睛】细胞是代谢的基本单位,人体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发生在细胞中;抗体分布在细胞外液中,主要是血浆中,所以抗体发挥作用的免疫为体液免疫。 8.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稻田中的水稻植株高度基本一致,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国藏羚羊种群数量呈“ J”型增长 C. 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选择样方法 D. 经过若干年后,弃耕的农田最终将演替成森林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群落中不同种生物在垂直水平的分布。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详解】水稻田中的水稻为同种生物,属于种群,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可使藏羚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错误;调查活动能力小的动物,如蚜虫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C正确;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会越来越复杂,但弃耕农田最终能否演替成森林需要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如果适宜,则可演替成森林,如果是在干旱的地区,则很难演替形成森林,D错误。 9.在某牧场生态系统(假设食物链为:草→羊→狼)能量流动过程中,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a,羊粪便中的能量为 28%a,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 46%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羊同化的能量为 72%a B. 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 26%a C. 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 28% D. 若草固定太阳能为 X,则从草到羊的传递效率为 72%a/x×1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草→羊→狼”食物链中,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a,羊同化的能量=摄入量一粪便量=a-28%a=72%a,羊粪便中的能量为 28%a属于上一营养级草的能量,羊同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详解】羊同化的能量=摄入量一粪便量=a-28%a=72%a,A正确;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同化的能量一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72%a-46%a=26%a,B正确;羊粪便中的能量(28%a)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依据题意无法求出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若草固定太阳能为X,则从草到羊的传递效率=(72%a/X)×100%,D正确。 综上,本题选C。 【点睛】本题容易将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量错误地算入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故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生产者)。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B. 围湖造田、扩大耕地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只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D. 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强 【答案】A 【解析】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A正确。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弱,D错误。 点睛: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弱,二者呈负相关。 11.“落花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能把“落花”转化为“春泥”中无机盐的生物是( ) A. 生产者 B. 次级消费者 C. 初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落花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是秋风吹落叶本是件无奈的事,但来年春天可以化作肥料,滋润花朵生长。 【详解】能把“落花”转化为“春泥”中无机盐的生物是分解者。 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2.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 群落的次生演替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C. 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比次生演替速度要慢得多 D. 动、植物群落的演替都与光照条件有关 【答案】B 【解析】 群落自然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A正确;群落的次生演替不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就不能演替成森林阶段,B错误;与次生演替相比,群落初生演替不具有原有的植被和土壤条件,因此初生演替速度比次生演替速度要慢得多,C正确;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是植物在争夺阳光过程中出现优势种而形成的,动物群落的食物直接或间接都来自于植物,所以与光照也有一定的关系,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群落及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征的理解,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 13.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A. 许多野生生物是新药开发的原料 B. 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C. 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 D.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答案】C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一般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的重要调节功能,也叫做生态功能,故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功能,故A、B、D项均属于直接价值,均不符合题意。 14.关于营养级的错误叙述的是( ) A. 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B. 在食物链中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C. 食物网中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几个营养级 D. 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 5 个营养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且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故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每一营养级可能有多种生物,同一动物可能同时占几个营养级。 【详解】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动物的食物来源相似,但不一定是一个种群,A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且逐级递减,B正确;同一种动物可处于不同的食物链中,可同时占几个不同的营养级,C正确;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故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A。 15. 在生产上,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这是利用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A. 物质循环 B. 能量流动 C. 信息传递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C 【解析】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其中,音响设备发出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16.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 4 个密闭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 S 型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达到 K 值的时间不同 B. 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 IV内的种群数量先于 Ⅱ 内的开始下降 D. 4 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 K 值均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图中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锥形瓶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锥形瓶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因为有毒物质积累,锥形瓶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 【详解】因为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C正确;锥形瓶I与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均不同,锥形瓶I与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不同,锥形瓶Ⅱ与I、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量不同,锥形瓶Ⅱ与I、Ⅲ中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D错误。 综上,本题答案为D。 17. 一般地说,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递增,生物个体的数量将依次() A. 递增 B. 递减 C. 不变 D. 稍有增加 【答案】B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形成了食物关系,这种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越往后,消费者数量越少,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动物和人是消费者.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递增,生物个体的数量是逐次递减的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18.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 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数量 B.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 适当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复杂性 D. 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黑暗环境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据此作答 【详解】生态系统的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能减少其中某些成分的数量,A错误;生态系统中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不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提高各营养级之间的复杂性,则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C正确;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黑暗环境中,绿色植物不能光合作用,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不能很好地进行,很快该生态系统会崩溃,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9.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垂直方向上,所有群落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无关 C. 光照强度、动物等不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D.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因素导致有的群落水平结构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在垂直方向上,所有群落都有垂直结构,但不一定都会有明显的分层现象,A错误;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关系,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B错误;光照强度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因素导致有的群落水平结构不同,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以及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再根据题意作答。 20.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引进物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以增加大熊猫的数量 C. 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D. 利用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有利于对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引进的物种可能会因为缺乏天敌而造成生物入侵,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下降,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禁止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而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详解】引进的物种可能会因为缺乏天敌而造成生物入侵,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下降,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能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禁止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而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C正确:利用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D正确。 21.下列关于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B. 求得的种群密度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C. 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 样方面积为 1m2,样本数量足够大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详解】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样方法求得的种群密度会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故求得的种群密度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B正确;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不宜用样方法,C正确;在用样方法取样时,样方面积大小适中,根据调查的不同的生物类型确定样方面积的大小,D错误。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BC。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关键是能够掌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以及调查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 22.抗洪战士为了抢险抗洪长时间不吃饭、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的情况正确的一组是 A. 胰高血糖素减少 B. 甲状腺激素增多 C. 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D. 胰岛素减少 【答案】BCD 【解析】 A、抗洪战士为了抢险抗洪长时间不吃饭,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A错误; B、抗洪战士为了抢险抗洪不休息,高强度的劳动,细胞代谢加快,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正确; C、抗洪战士长时间不吃饭、不休息,体内血糖降低,水分减少,机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防止水分丢失过多,C正确; D、由于不吃饭使体内血糖降低,水分减少,会使机体胰岛素分泌减少,D正确; 答案选BCD。 23.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南通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 “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强 B. 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C. 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 D. 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 【答案】BCD 【解析】 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A错误;芦苇、香蒲属于挺水植物,其在与藻类植物竞争阳光、营养物质中处于优势,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B正确;放养植食性鱼类,其既可以食用藻类,而植食性鱼类又可以被人类食用,这样会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C正确;据题意可知,这一案例基本实现了 “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D正确。 故选:BCD。 24. 要使生态系统长期存在,至少必须具有(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ACD 【解析】 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因此,生态系统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必须具有生产者和分解者,故选ACD。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成分 25.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各营养级的生物以呼吸作用的形式将碳返回无机环境中 B.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 C. 对板结的土壤进行松土,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分解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可有可无的成分 【答案】AC 【解析】 【分析】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经过呼吸作用将碳返回无机环境中。一般说来,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对板结的土壤进行松土,能促进植物的根部有氧呼吸,利于植物营养物质运输,加快植物的营养生长,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将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不可或缺,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存在必不可少的成分 【详解】各营养级的生物以呼吸作用的形式将碳返回无机环境中,A正确;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但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低,B错误;对板结的土壤进行松土,能促进植物的根部有氧呼吸,利于植物营养物质运输,加快植物的营养生长,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分解者能将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不可或缺,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存在必不可少的成分,D错误。 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题C项易错,需要从生产者和分解者两个角度来考虑物质循环。 26.“健康中国,万步有约”是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发起、在全国推广的健走活动,传递健康生活理念,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参赛者佩戴健走计步器,记录每日健走步数、强度和时间。请回答: (1)在健走活动中,骨骼肌细胞产生大量的 CO2和热量, CO2刺激位于__的呼吸中枢,从而加快呼吸运动。产生的热量主要在___的体温中枢调节下,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_和呼气等方式散出,继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健走过程中,只饮水未进食,人体血糖不断消耗,但仍然维持在 0. 9g/L 左右。该过程中补充血糖的途径有___。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和__两种相互拮抗的激素,后者通过促进组织细胞___,降低血糖浓度。 (3)长期坚持健走活动可促进人体内淋巴细胞数量增加,从而增强人体的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健康强大的免疫系统,通过其___、__和_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答案】 (1). 脑干 (2). 下丘脑 (3). 毛细血管舒张 (4).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5). 胰岛素 (6). 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7). 特异性 (8). 防卫 (9). 监控 (10). 清除 【解析】 【分析】 1、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促进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人体中的热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放能;散热的途径主要是汗腺分泌汗液和皮肤毛细血管的变化,此外含有传导散热等。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感知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 2、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详解】(1)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产生的热量主要在下丘脑的体温中枢调节下,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舒张和呼气等方式散出,从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2)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健走过程中,在只饮水未进食的情况下,人体血糖含量仍然维持在 0. 9g/L 左右,补充血糖的途径有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及一些非糖物质的转化。调节血糖最主要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 (3)长期坚持健走活动可促进人体内淋巴细胞数量增加,从而增强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免疫系统,通过其免疫、防卫和监控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考查学生对体温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及免疫调节等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本题易错点是对免疫系统的功能识记不全。 27.如图是自然条件下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模型,请回答: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特征,___(填“能”或“不能” )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图中曲线是反映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___模型,用该模型解释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___,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 (3)图中 A 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型,A 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___(填“增大”、“减小”、“基本不变” )。 (4)提高种群的 K 值,可采用___的措施,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5)研究还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调查统计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47%。研究者通常采用___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 N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___,这种数量增长形式称作___型增长。而实际上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家鼠的数量增长往往呈现出___型曲线。重复观察统计田鼠数量,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___,以利于鼠害的防治。 【答案】 (1). 数量 (2). 不能 (3). 数学 (4). 有效提高大熊猫种群的 K 值 (5). 增长 (6). 减小 (7). 就地保护 (8). 标志重捕 (9). 理想条件(或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10). J (11). S (12). 检验或修正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符合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K/2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K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详解】(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图中曲线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该曲线表示在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呈现“S”型增长。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以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的环境条件,提高(大熊猫种群的)K值,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 (3)图中A点前后,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点后,曲线的上升幅度变缓,说明种群的增长速率减小。 (4)提高种群的K值,可采用就地保护的措施,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5)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研究人员根据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的数量调查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 t=N0•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是理想条件(或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由于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就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若研究人员对此弃耕农田进行长期研究,将会发现田鼠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所以需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点睛】本题重点是理清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和种群增长的“S”曲线的相关知识,从题图中提取信息,特别是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和各段蕴含的生物学含义并结合问题情境加,以此分析解答相关解答。 28.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但在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点,这可以用下图所示模型来表示。请据图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由_______(填字母)构成生物群落。 (2)图中的各个组成成分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作用,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_______作用进入[__]_______中,并以_______形式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__进行传递。 (4)在某一段时间内,假如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 M,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为 m1,分解者获得的总能量为 m2,则 M 的能量除提供给 m1、 m2外,还有的去向是__________。 【答案】 (1). ABC (2). 能量流动 (3). 物质循环 (4). 信息传递 (5). 光合 (6). A (7). 生产者 (8). 含碳有机物 (9). CO2 (10). 被生产者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 【解析】 【分析】 从生态系统模型上可知: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其中B1、B2、B3分别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碳元素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而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进行循环。 【详解】(1)生物群落包括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即图中A、B、C 构成生物群落。 (2)图中的各个组成成分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作用,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A生产者中,并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沿着这条食物链进行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形式进行传递。 (4在某一段时间内,假如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 M,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为 m1,分解者获得的总能量为 m2,则 M 的能量除提供给 m1、 m2外,还有的去向是被生产者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生容易将碳循环的传递形式做错,需要深刻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 29.如图,表示草原生态系说约能量流动, 请回答: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经过_________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了无机物。 (2)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 CO2量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 CO2量。 (3)若将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优势物种变为__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__(抵抗力、恢复力)稳定性降低,人类在此过程中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是改变了群落演替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在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中,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_______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答案】 (1).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 生产者 (3). 消费者 (4). 分解者 (5). 呼吸 (6). 大于 (7). 草本植物 (8). 抵抗力 (9). 速度 (10). 方向 (11). 载体 (12). 动力 【解析】 【分析】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碳元素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而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物质循环始终与能量流动结合在一起进行,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了无机物。 【详解】(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了无机物。 (2)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生产者的种类丰富和数量增多,生产者吸收的 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 CO2量,营养结构逐渐复杂化。 (3)若将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优势物种变为草本植物,生态系统的抵抗力、恢复力稳定性降低,人类在此过程中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是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4)在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中,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0.请填写下列与生态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 (1) 某地区有一个湖泊几年前受污染产重,湖水臭气熏天,鱼虾销声匿迹,居民避而远之。几年来,当地政府和居民齐心协力,大力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该湖泊呈现出了“春风烟柳”“鱼翔浅底”“水鸟翔集”“晴空一鹤排云上“等美丽景象,从而成为居民喜爱的休闲场所。经治理后,该湖泊群落发生了_______演替。 (2)春来“湖水”绿如蓝是大量的藻类植物繁殖的结果, 该湖泊中所有蓝藻______(填“能”或“不能”)组成一个种群,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体积中,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_____(填“正”或“负”)相关。 (3)湖面水鸟嬉戏交颈,使人联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诗中“关关”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次生 (2). 不能 (3). 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 (4). 正 (5). 物理 (6).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解析】 【分析】 演替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库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分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因此某胡泊受到重度污染后,经过治理呈现出了“春风烟柳”“鱼翔浅底”“水鸟翔集”“晴空一鶴排云上”等美丽景象,此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详解】(1)某胡泊受到重度污染后,经过治理呈现出了“春风烟柳”“鱼翔浅底”“水乌翔集”“晴空一鶴排云上”等美丽景象,此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蓝藻是由很多种群组成的,因比蓝藻不能构成一个种群。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种群密度表示单位面积或体积该种群的数量,因此单位体积中,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3)关关是水鸟的叫声,而声音属于物理信息,因此诗中“关关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行。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与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矢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ロ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加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及影向因素,种群密度的碉查方法,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类型及作用。 31.A 和 B 两道大题,请任选一道大题完成 A.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做了两项专题研究,下面是他们有关的考察内容和相关建议,请根据有关信息和原理回答问题: ①夏季,农民经常在田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②收获季节,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作物秸秆,其主要危害是___。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的同学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以减少塑料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再生纤维共混膜”在土壤中 1~2 个月就会分解掉,分解该“地膜”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称为___。 ③某农民因不慎使用了假化肥导致农作物迅速死亡。研究小组的同学对农田中的植物数量进行了统计并画出了如图的曲线。请在图中画出该农田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并注明各曲线的名称。 _____ B.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各物种旁或下括号内的数字分别表示该物种的数量和平均生物量( 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有机物质总量) 。请回答: (1) 绘制这一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并标注生物量。______ (2)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___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答案】 (1). 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2). 导致空气污染 (3). 分解者 (4). (5). (6). 食物链和食物网 (7).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8). 生产者 【解析】 【分析】 A部分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经常进行除草、灭虫,消除农作物与其它生物的捕食和竞争关系,进而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焚烧作物秸秆造成雾霾天气,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导致空气污染。“地膜”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等有机物,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将其分解。某农民因不慎使用了假化肥导致农作物迅速死亡,则该农田中以农作物为食的初级消费者数量减少,随后次级消费者在数量上也减少,绘图如下: B部分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题目要求绘制绘制这一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并标注生物量。需要明确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有机物质总量,而题中给出的是各物种的数量和平均生物量。因此可知某一营养级的生物量等于该营养级的各物种生物量总和,例如第二营养级生物量=蝗虫生物量+兔生物量+鼠生物量=蝗虫物种的数量×平均生物量+兔物种的数量×平均生物量+鼠物种的数量×平均生物量=10000×10g+600×30g+2000×100g=318kg,据此作答。 【详解】A.①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经常进行除草、灭虫,消除农作物与其它生物的捕食和竞争关系,进而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②焚烧作物秸秆中主要危害是导致空气污染,“地膜”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等有机物,能将它们分解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称为分解者。 ③某农民因不慎使用了假化肥导致农作物迅速死亡,则该农田中以农作物为食的初级消费者数量减少,随后次级消费者在数量上也减少,绘图如下: B.(1)由图可知,第一营养级生物量为生产者物种的数量×平均生物量=100000×50g=5000kg,第二营养级生物量为蝗虫物种的数量×平均生物量+兔物种的数量×平均生物量+鼠物种的数量×平均生物量=10000×10g+600×30g+2000×100g=318kg,第三营养级生物量为蜥蜴物种的数量×平均生物量+狐物种的数量×平均生物量+蛇物种的数量×平均生物量=300×20g+40×800g+50×200g=48kg,第四营养级生物量为灰鹰物种的数量×平均生物量=10×500g=5kg。由此得到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金字塔如下图: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点睛】本题易错点是生物量的计算,需要看清题目给出的数值含义,理解题目给的生物量的概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