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红河州中小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红河州2019年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生物试题卷 一、选择题 1.酵母细胞和蓝藻细胞中都具有结构是( ) A. 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B. 细胞膜和核糖体 C. 核糖体和内质网 D. 核糖体和拟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蓝藻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本题考查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详解】A、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线粒体和高尔基体,A错误; B、蓝藻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细胞膜和核糖体,B正确; 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内质网,C错误; D、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含核糖体和拟核,但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不具有拟核,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一定不同 B. 蛋白质的肽键断裂后仍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C.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可按不同的方式脱水缩合 D. 蛋白质有催化、运输、调节、免疫等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1 - 27 -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中心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详解】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有21种,所以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可能相同,A错误; B、蛋白质的肽键断裂后不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B错误; 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的方式只有一种,即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C错误; D、蛋白质有催化、运输、调节、免疫等功能,D正确。 故选D。 3.某种生物分子只含C、H、O三种元素,则该种化合物最可能具有的功能是( ) A. 降低血糖 B. 抵抗某种病原体的侵害 C. 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 D. 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该化合物元素组成只含C、H、O,可推断该化合物可能是糖类、脂肪等有机物。糖类具有的功能有: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能够储存能量,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成分之一,说明糖类也是构成细胞的组成成分。 【详解】A、降低血糖的是胰岛素,胰岛素的组成元素含有C、H、O、N,A错误; B、帮助人体抵御某种病原体的侵害的物质是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组成元素含有C、H、O、N,B错误; C、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是糖类,糖类只含C、H、O,C正确; D、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磷脂的组成元素为C、H、O、N、P,D错误。 - 27 - 故选C。 4.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了阐明细胞自噬过程原理的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细胞自噬(即细胞通过相关细胞器来清除细胞内受损、衰老的细胞器的过程)是细胞组分降解与再利用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自噬过程不会发生于个体发育阶段 B. 和细胞自噬有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 C. 人体细胞的自噬过程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D. 细胞自噬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以及抵御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详解】A、细胞自噬即细胞通过相关细胞器来清除细胞内受损、衰老的细胞器的过程,所以可以发生于个体发育阶段,A错误; B、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在核糖体,B错误; C、人体细胞的自噬过程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细胞自噬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C。 5.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中的A与构成RNA中的碱基A是同一种物质 B. 细胞呼吸的每个阶段都能生成ATP C. 植物体内ADP转化为ATP所需的能量只来自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D. ATP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细胞内不会大量储存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 【详解】A、ATP中的A代表腺苷,不是含氮碱基,A错误; - 27 - B、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B错误; C、植物体内ADP转化为ATP所需的能量可以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错误; D、ATP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在细胞内不会大量储存,D正确。 故选D。 6.图中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酶量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B. 升高温度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 C. 降低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D. 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线AB段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在B点时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为酶的数量。 【详解】A、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A错误; B、图中可以看出,曲线b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如果升高温度,酶活性将会下降,即反应速率应在B点后下降,B错误; C、题干中提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因此如果减小pH,酶的活性会下降,A、B点位置都会下移,C错误; D、酶量减少后,酶促反应速率下降,其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D正确 故选D。 7.如图表示物质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示意图,其中●和▲的个数代表分子(或离子)的浓度。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27 - A. 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此细胞 B. 葡萄糖被运出此细胞的速率不受载体的影响 C. 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此细胞,不需要消耗ATP D. 人体的体温发生变化时会影响钠离子进入细胞的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而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 【详解】A、图中看出,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因此葡萄糖是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此细胞,此过程依赖于钠离子顺浓度运输提供的能量,A正确; B、葡萄糖从此细胞中运出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并且需要载体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故葡萄糖被运出此细胞的速率受载体的影响,B错误; C、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顺浓度梯度,需载体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方式为协助扩散,C正确; D、人体的体温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呼吸速率和生物膜上蛋白质的流动速率,因此会影响钠离子进入细胞的速率,D正确。 故选B。 8.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斐林试剂时,先加0.1g/mL的NaOH溶液,再加0.05g/mL的CuSO4溶液 B.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染色后,红色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C. 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升高 D. 酵母菌常被用作研究细胞呼吸的实验材料,其主要原因是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生物 【答案】D - 27 - 【解析】 【分析】 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详解】A、使用斐林试剂时,要将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与0.05g/mL的硫酸铜溶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A错误; B、甲基绿可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可将RNA染成红色,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后,绿色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红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B错误; C、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随着细胞吸水,细胞液的浓度逐渐降低,C错误; D、酵母菌常被用作研究细胞呼吸的实验材料,其主要原因是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生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还能进行无氧呼吸,D正确。 故选D。 9.下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对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三细胞内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与核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2 B. 该生物可能是低等植物 C. 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D. 甲细胞进行中心体倍增,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7 -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散乱分布于细胞中,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A、乙细胞着丝点已经分裂,不存在染色单体,A错误; B、该生物细胞内含有中心体,没有细胞壁,分裂后期细胞质从中间缢裂,为动物细胞的分裂,所以该生物为动物,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C正确; D、细胞分裂的间期中心体复制后数量倍增,而甲为分裂前期,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的JamesP.Allison和日本的Tasuku Honjo,表彰他们在肿瘤免疫疗法中的卓越贡献。两名科学家的研究“松开”了人体的抗癌“刹车”,让免疫系统能全力对抗癌细胞,让癌症的治愈成为了可能。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易扩散,是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引起的 B. 原癌基因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抑制细胞癌变 C. 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是细胞凋亡的过程 D. 导致细胞癌变的因子仅有物理致癌因子和化学致癌因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彼此间的黏着性减少,容易分散和转移。 【详解】A、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所以易扩散,A错误; B、原癌基因调控细胞周期,抑癌基因抑制细胞不正常的分裂,B错误; C、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 D、导致细胞癌变的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D错误。 故选C。 11.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 )种,产生AaBbcc的概率是( ) A. 27、1/16 B. 9、1/16 C. 27、3/16 D. 9、3/16 【答案】A - 27 - 【解析】 【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aBbCc的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3×3×3=27种,产生AaBbcc的概率为1/2×1/2×1/4=1/16。 故选A。 12.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红绿色盲的男孩,则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既不患白化病又不患红绿色盲的孩子的概率是( ) A. 9/16 B. 7/16 C. 3/16 D. 1/16 【答案】A 【解析】 【分析】 已知红绿色盲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设由b基因控制,而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设为a基因控制。单独分析每对基因:根据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的儿子,说明该夫妇的基因型是Aa×Aa;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则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所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求再生一个既不患白化病又不患红绿色盲的孩子的概率,可以把亲本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Aa×Aa→3A_(正常)∶1aa(白化病);XBXb×XBY→1XBXB(女性正常)∶1XBXb(女性携带者)∶1XBY(男性正常)∶1XbY(男性色盲);所以该夫妇再生一个既不患白化病又不患红绿色盲的孩子的概率是3/4(不患白化病)×3/4(不患色盲病)=9/16。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若要表示某动物细胞(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 27 -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配对,应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 B、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B正确; C、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D、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应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D错误。 故选B。 14.下列关于探索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 B. 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的实验思路都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 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 27 -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最终得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在小鼠体内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他并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DNA,A错误; B、艾弗里和赫尔希、蔡斯的实验思路都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各自的作用,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15.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 A.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依据 B.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C. 探究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D. 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H2O的实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用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研究DNA半保留复制时,用15N标记亲代DNA分子,实验后通过离心研究子代DNA在试管中的分层,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A不符合题意; - 27 - B、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实验中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B不符合题意; C、诱导人鼠细胞融合实验采用了荧光标记法,没有采用同位素标记法,C符合题意; D、鲁宾和卡门采用18O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mRNA上的每三个相邻的碱基为一个密码子 B. 真核细胞转录的场所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C. 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 D. 转录和逆转录所需要的原料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2、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密码子是指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并不是随意三个相邻的碱基就是密码子,A错误; B、真核细胞转录的场所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能进行转录,B错误; C、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C正确; D、转录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逆转录需要的原料是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C。 17.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从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C. 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D.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手段主要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答案】D - 27 -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类型 (1)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2、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对人群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的遗传病一般选择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选取的样本应该足够大。 3、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选择单基因遗传病,要选取具有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指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B错误; C、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C错误; D、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手段主要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D正确。 故选D。 18.下列育种方法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错误的是( ) A. 杂交育种——基因重组 B. 无子西瓜——染色体变异 C. 高产青霉素菌株——基因重组 D. 转基因抗虫棉——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用普通二倍体有子西瓜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培育高产青霉素菌株,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详解】A、杂交育种的过程包括杂交和连续自交并筛选的过程,原理为基因重组,A正确; B、无子西瓜是让二倍体西瓜植株加倍形成四倍体植株,然后四倍体植株和二倍体植株杂交形成的种子种植后形成的,利用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理,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高产青霉素菌株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C错误; D、转基因抗虫棉的形成是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D正确。 - 27 - 故选C。 1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B.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C.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 D. 物种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正确;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生物的表现型,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正确;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 故选A。 20.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36%、Bb的个体占16%,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 ) A. 44%、8% B. 60%、40% C. 44%、56% D. 40%、6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方法: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基因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基因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 27 - 【详解】由题意知,该种群中BB=36%,Bb=16%,bb=1-36%-16%=48%,因此B=36%+1/2×16%=44%;b=48%+1/2×16%=56%。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1.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C. 人在剧烈运动时,血浆会由弱碱性变成弱酸性 D.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B正确; C、人在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但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对,可以维持pH平衡,所以不会由弱碱性变成弱酸性,C错误; 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 故选C。 2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B. 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C. 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D. 突触小体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 27 -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望梅止渴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 【详解】A、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的,A错误; B、静息电位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相同,B正确; C、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即可完成,C错误; D、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而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D错误。 故选B。 23.下列关于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B.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尿量减少 C. 渴感由大脑皮层产生 D. 人体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此时下丘脑合成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详解】A、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A正确;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进机体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B正确; C、渴感由大脑皮层产生,C正确; D、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D错误。 故选D。 24.近年,西班牙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艾滋病疫苗MVA-B,能够降低人类免疫缺路病毒(HIV)的感染程度。下列关于HIV和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不能复制 B. 艾滋病患者比健康人更易被病原体感染 C. HIV侵入人体后与T - 27 - 淋巴细胞相结合,机体不发生体液免疫,故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 D. 接种MVA-B后的机体可通过免疫细胞直接消灭入侵的HIV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HIV存在潜伏期的原因是人体免疫系统在感染初期仍能发挥作用,A错误; B、由于HIV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导致人的免疫力降低,所以艾滋病患者比健康人更易被病原体感染,B正确; C、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机体可以发生体液免疫,C错误; D、免疫细胞不能直接消灭HIV,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消灭病毒,D错误。 故选B。 25.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的向光性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B. 生长素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 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均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 - 27 - 2、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的一种,它与酶、动物激素一样都属于微量高效物质,主要对细胞代谢其调节作用。 【详解】A、植物的向光性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A正确; B、生长素的本质不是蛋白质,B错误; C、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均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正确; D、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D正确。 故选B。 2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赤霉素主要作用是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引起植株增高 B. 乙烯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C. 低浓度的2,4-D可以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D. 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不同种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2、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3、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引起植株增高,A错误; B、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发育,B错误; C、高浓度的2,4-D用来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因为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要强,C错误; D、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D正确。 故选D。 27.下图为某沙漠地区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的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B. 蚂蚁的数量最多,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 27 - C.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是固定不变的 D. 蜥蜴和蛇、蛇和山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相互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仙人掌属于生产者,其他动物为消费者,形成的食物链有4条。 【详解】A、该食物网只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生物群落包括分解者,A错误; B、生产者仙人掌才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B错误; C、每种生物的食物可能会发生改变,故其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也是会变的,C错误; D、蜥蜴和蛇、蛇和山狗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相互的,即双向的,D正确。 故选D。 2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B.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中都以CO2的形式流动 C.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D.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详解】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A错误; B、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错误; C、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C。 2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 27 - B.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C. 在草→兔→狐食物链中,一只兔最多有20%的能量传递给了狐 D. 细菌和真菌位于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 【详解】A、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到生物群落,A正确; 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每个营养级是以占据同一生态位的不同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不能以个体为单位来衡量,C错误; D、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是生产者,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不在能量金字塔中,D错误。 故选A。 30.人类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引入外来物种一定能提高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B. 生物圈中氮可以循环利用,但每年农田依然要施加氮肥 C. 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造成生物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降低,A错误; B、生物圈中氮可以循环利用,但每年农田依然要施加氮肥,B正确; - 27 - C、人类活动不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基因、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内容,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1.图一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两种细胞器之间的气体转移途径。图二是最适温度下光照强度对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常用的有机溶剂是____________,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__光。 (2)图一A细胞器中含有N元素的物质,除磷脂和核酸之外,还有____________(答出两种):A、B细胞器中能产生ATP却不能产生[H]的场所是____________。 (3)图二中C点时,叶肉细胞内能发生的生理过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所对应图一中的气体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D点之后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水乙醇 (2). 蓝紫光 (3). 蛋白质、ATP (4). 线粒体内膜 (5).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6). ①②⑤⑥ (7). 二氧化碳浓度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一的细胞器A表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器B表示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详解】(1)色素的提取原理是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提取色素常用的有机溶剂是无水乙醇。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2)图一A细胞器是叶绿体,含有N元素的物质,除磷脂和核酸之外,还有蛋白质、ATP。图一中的A表示叶绿体,B表示线粒体,能产生ATP却不产生[H]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 27 - (3)图二中C点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叶肉细胞内能发生的生理过程主要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C点时光合作用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故对应图一中的气体转移途径是①②⑤⑥。D点为光饱和点,故D点之后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因温度是最适温度)。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要求学生熟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同时能理清二者的联系。 32.(1)果蝇是昆虫纲双翅目的一种小型蝇类,生物学家常用它作为进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下图为某一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常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②1910年,摩尔根发现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规律,其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 ③该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可表示为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若要对果蝇基因组进行测序,需测定____________条染色体。 (2)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有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现有以下实验材料和仪器:纯种非糯性水稻和纯种糯性水稻、显微镜、碘液等,请设计实验验证分离定律。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花粉的颜色及其比例。 预期结果与结论: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分离定律成立。 【答案】 (1). 易饲养、繁殖快;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子代数目多,有利于统计分析 (2). 假说-演绎法 (3). Ⅱ、Ⅲ、Ⅳ、X (4). Ⅱ、Ⅲ、Ⅳ、Y (5). 5 (6). 用纯种非糯性水稻与纯种糯性水稻杂交,获得F1 (7). 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 (8). 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1∶1 - 27 -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欲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只需要证明杂合子能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即可。 【详解】(1)①常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其优点是:易饲养、繁殖快;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子代数目多,有利于统计分析。 ②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③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该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可表示为Ⅱ、Ⅲ、Ⅳ、X或Ⅱ、Ⅲ、Ⅳ、Y;果蝇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由于X、Y染色体是异型同源染色体,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所以对果蝇基因组进行研究时,应测序5条染色体,即3+X+Y。 (2)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有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是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若要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就是想办法证明杂合子能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根据所提供的的实验材料,可设计实验步骤为: ①用纯种非糯性水稻与纯种糯性水稻杂交,获得F1; ②取F1的花粉,用碘液染色;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花粉的颜色及其比例。 预期结果与结论:若蓝黑色花粉∶橙红色花粉=1∶1,说明F1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则分离定律成立。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对分离定律等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熟记和理解基础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3.近年来,糖尿病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顽疾。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试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清晨,可以通过静脉取血液测定人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血糖升高时,下丘脑相关区域会兴奋并通过有关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_______________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 - 27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人可通过反馈调节维持血糖的稳定,反馈调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一糖尿病想者是由于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种糖尿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病;而另一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是正常的,由此推测该患者的致病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肝糖原的分解 (2). 非糖物质转化 (3). 神经递质 (4). 胰岛B (5).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6). 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7). 自身免疫病 (8). 靶细胞的受体受损或数目减少,不能或者减少与胰岛素结合,导致血糖的去路发生障碍而出现高血糖 【解析】 【分析】 血糖调节的过程: 【详解】(1)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2)当血糖升高时,下丘脑相关区域兴奋并传导至神经,而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为信息分子(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反馈调节指是指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3)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细胞产生攻击行为,属于自身免疫病;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是正常的但血糖浓度高,可能的原因是靶细胞的受体受损或数目减少,不能或者减少与胰岛素的结合,导致血糖的去路发生障碍而出现高血糖。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过程,需要考生识记调节的过程进行解答。 3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屏县建立了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了有名的旅游胜地。请回答下列问题: - 27 - (1)为更好地保护湿地公园中的珍稀动物紫水鸡,研究人员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法估算该湿地中紫水鸡的种群数量,然后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绘制了紫水鸡种群数量Nt+l/Nt比值与时间(t)的变化曲线,调查时间范围内,C~D段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异龙湖湿地公园的物种丰富度逐年增大,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营养结构更复杂,__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异龙湖中的荷花需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才能开花,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荷花盛开时节,人们纷纷前来观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 (3)湖中的芦苇能分泌抑制藻类生长的物质,这两类生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红嘴鸥在冬季迁徙入异龙湖,红嘴鸥食物来源除小鱼、小虾外,还有游客用鸥粮投喂。此阶段,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 【答案】 (1). 标志重捕 (2). 增长型 (3).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 抵抗力 (5). 信息传递 (6). 直接 (7). 竞争 (8). 大于 【解析】 【分析】 1、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1)紫水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应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湿地中紫水鸡的种群数量。由图可知,调查时间范围内,C~D段Nt+1/Nt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该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营养结构更复杂, - 27 - 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异龙湖中的荷花需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才能开花,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荷花盛开时节,人们纷纷前来观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芦苇与藻类均为自养生物,湖中的芦苇能分泌抑制藻类生长的物质,说明这两类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4)红嘴鸥在冬季迁徙入异龙湖,红嘴鸥食物来源除小鱼、小虾外,还有游客用鸥粮投喂。此阶段,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仅来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投食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所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35.木质素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资源。通过木质素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降解,木质素可分解为能被动物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某研究小组欲从土壤微生物中筛选出能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并进一步筛选出更适合提取木质素酶的微生物(木质素降解后能与愈创木酚反应生成棕红色或棕褐色的轮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应配制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来筛选出能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培养基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___法进行灭菌。 (2)从获得的木质素降解菌中,要筛选出更适合提取木质素酶的目的菌,还需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产生棕红色或棕褐色轮环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以确定目的菌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此培养基从功能上属于_______________培养基。 (3)筛选出的目的菌能产生多种酶,为分离出木质素酶,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法和电泳法。 (4)由于酶很难回收,为了降低成本,使木质素酶能被多次利用,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或____________________法将其固定,而不采用包埋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木质素 (2). 高压蒸汽灭菌 (3). 愈创木酚 (4). 大小 (5). 鉴别 (6). 凝胶色谱 (7). 物理吸附 (8). 酶分子较小,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混合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鉴别培养基是在制备培养基时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的。 - 27 - 【详解】(1)为了从土壤微生物中分离出具有木质素分解能力的微生物,应配置以木质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在此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木质素的微生物才能生存,而其它微生物则因为缺少碳源而不能生长;培养基一般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 (2)木质素降解后能与愈创木酚反应生成棕红色或棕褐色的轮环,所以要筛选出更适合提取木质素酶的目的菌,还需在培养基中加入愈创木酚,根据产生棕红色或棕褐色轮环的大小,以确定目的菌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此培养基从功能上属于鉴别培养基。 (3)木质素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分离该木质素酶常用的方法有凝胶色谱法和电泳法。 (4)固定化酶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将木质素酶固定在某种介质上,使之成为不溶于水而又有酶活性的制剂;由于酶分子较小,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因此一般不采用包埋法。 【点睛】本题考查分解木质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及固定化酶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操作。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6.“滔滔”是我国第一例转入人体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试管牛,人们利用该转基因奶牛的乳汁生产人类血清白蛋白。请回答问题: (1)人体白蛋白基因通常可以从基因文库中获取,获得人体白蛋白基因后可以利用_________技术进行扩增,利用该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牛培育中,需要用到体外受精技术。体外受精前需要对奶牛的精子进行获能处理,通常采用的体外获能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受精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胚胎工程的终端环节是胚胎移植,用于胚胎移植的胚胎一般需要发育到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若暂时不移植,可以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_中保存。 【答案】 (1). PCR (2). 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3). 引物 (4). 培养法 (5). 化学诱导法 (6). 雌、雄原核融合为合子 (7). 桑椹胚或囊胚 (8). -196°C的液氮 【解析】 【分析】 1、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受精的标志是在卵黄膜和透明带之间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一个是第一极体,还有一个是第二极体);受精完成的标志是雌、雄原核的融合。 - 27 - 【详解】(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的人体白蛋白基因可以利用PCR技术进行体外扩增,利用该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 (2)体外受精前需要对奶牛的精子进行获能处理,通常采用的体外获能方法有培养法和化学诱导法。受精完成的标志是雌、雄原核融合为合子。 (3)用于胚胎移植的胚胎一般需要发育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若暂时不移植,可以放入-196°C的液氮中保存。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识记体外受精技术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