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病毒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 B. 细胞中元素大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C.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不可缺少,如叶绿素的组成离不开Mg元素 D. 蛋白质、核酸、淀粉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在排列顺序上都具有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没有水,A错误。细胞中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形式存在,B正确。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少,但不可缺少,但Mg是大量元素,C错误。蛋白质、核酸的单体在排列顺序上具有多样性,但淀粉的单体都是葡萄糖,在排列顺序上没有多样性,D错误。 2.下列描述与相关细胞结构相匹配的是( ) 细胞结构 描述 A 内质网 是细胞内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 B 染色质 易被酸性染料(如龙胆紫、醋酸洋红)染成深色的物质 C 核孔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很少,因此红细胞代谢较弱 D 细胞质基质 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质网与蛋白质的加工运输以及与脂质合成有关,而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A错误;染色质是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醋酸洋红)染成深色的物质,B错误;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RNA和某些蛋白质等大分子的运输通道,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无核孔,C错误;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D正确。故选D。 3.如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选项 管腔中氨基酸→上皮细胞 管腔中Na+→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中氨基酸→组织液 A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B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C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D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肾小管管腔中的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是从低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到达高浓度一侧,属于主动运输(其动力来自于Na+协同运输中的离子梯度);管腔中的钠离子进入上皮细胞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上皮细胞中的氨基酸进入组织液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被动运输。综上所述,A、B、C均错误,D正确。 4.如图为人体神经细胞中ATP与ADP相互转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伴随着吸能反应 B. 过程②只发生于线粒体中 C. 能量A主要来自糖类的氧化分解 D. 能量B可以用于Na+进入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过程①为ATP的合成,伴随着放能反应,A错误;过程②为ATP的分解,可以发生在生物体的多个部位,B错误;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能量A为合成ATP 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的氧化分解,C正确; Na+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C。 5.硝化细菌是是一类好氧性细菌,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砂层中,在氮循环水质净化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被称为自养生物是因为 A. 能还原NH3释放能量 B. 能氧化NH3释放能量 C. 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D. 能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详解】硝化细菌能氧化NH3释放能量,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个过程称为化能合成作用。之所以把硝化细菌称为自养生物,是因为其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C正确。 故选C。 6.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是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制成的,它可以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使癌症手术更加容易和有效。下列关于这种“染色剂”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蝎毒“染色剂”的化学成分中含有C、H、O、N等大量元素 B. 氯代毒素水解可以得到氨基酸 C. 患者能用口服的方法摄入这种“染色剂” D. 氯代毒素可辅助癌症的治疗 【答案】C 【解析】 【详解】A、蝎毒“染色剂”的本质是蛋白质,含有C、H、O、N等元素,A正确; B、氯代毒素本质是蛋白质,水解可以得到氨基酸,B正确; C、蝎毒“染色剂”的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水解而失去药效,因此不能用口服的方法摄入这种“染色剂”,C错误; D、由题意可知,这种染色剂可以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可辅助癌症的治疗,D正确。 故选:C。 7.如图为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简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细胞的分裂顺序依次是②③①④ B. 细胞①和②中均含有8条染色单体 C. 细胞③最适合用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D. 细胞④中新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答案】B 【解析】 由图可知,①是后期,②是前期,③是中期,④是末期,因此该细胞的分裂顺序是②③①④,A项正确;细胞①没有染色单体,细胞②含有8个染色单体,B项错误;最适合用于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时期是中期,即细胞③,C项正确;细胞④中部出现细胞板,细胞板进而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与高尔基体有关,D项正确。 8.人类的秃顶和非秃顶相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关系如下表。一对夫妇中,妻子非秃顶,妻子的母亲秃顶; 丈夫秃顶,丈夫的父亲非秃顶.则这对夫妇所生的一个女孩秃顶的概率和秃顶男孩的概率分别为 BB Bb bb 男 非秃顶 秃顶 秃顶 女 非秃顶 非秃顶 秃顶 A. 1/4 3/8 B. 1/4 3/4 C. 1/8 3/8 D. 1/8 3/4 【答案】A 【解析】 【详解】已知妻子非秃顶,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又因为妻子的母亲秃顶(bb),所以妻子的基因型为Bb;丈夫秃顶,丈夫的父亲非秃顶,说明丈夫的基因型为Bb,则这对夫妇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所以这对夫妇所生的一个女孩秃顶的概率为1/4,秃顶男孩的概率3/4×1/2=3/8,故选A。 9.下列关于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标记 【答案】C 【解析】 格里菲思证明了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A错误;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正确; 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复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的带有32P标记,有的不带有32P标记,D错误。 10.青霉菌中某基因含有300个碱基对,其中鸟嘌呤占20%,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该基因中含有氢键720个,其转录的RNA中也可能含有氢键 B. 该基因第三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1260个 C. 该基因可边转录边翻译 D. 由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最多含有100种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细胞核中某基因含有300个碱基对,其中鸟嘌呤占20%,则该基因中含有氢键数=600×20%×3+600×(50%-20%)×2=720个,基因转录形成的RNA包括tRNA、rRNA、mRNA,其中tRNA分子中含有少量的氢键,A正确; B、该基因中腺嘌呤有180个,该基因第三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23-22)×180=720个,B错误; C、只有原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可以边转录边翻译,青霉菌属于真菌,其细胞核基因不可边转录边翻译,C错误; D、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最多20种,D错误。 故选A。 11.下图所示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相同 B. ②③过程发生的场所相同 C. ①②过程所需要的酶相同 D. ③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①是DNA的复制,②是转录,二者所示过程中碱基配对情况不完全相同,A错误; B、②所示的转录过程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③所示的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中完成,B错误; C、①所示的DNA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②所示的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C错误; D、③是翻译过程,由肽链的长短可判断出③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由左向右,D正确。 故选D。 12.染色体部分缺失在育种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下图表示育种专家对棉花品种的培育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太空育种依据的原理主要是基因突变 B. 粉红棉M的出现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C. 深红棉S与白色棉N杂交产生深红棉的概率为1/4 D. 粉红棉M自交产生白色棉N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太空育种属于诱变育种,其依据的原理主要是基因突变,A正确; B、粉红棉M的出现是一条染色体上的b基因缺失导致的,所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B正确; C、深红棉S与白色棉N杂交,后代都是粉红棉,产生深红棉的概率是0,C错误; D、粉红棉M经减数分裂产生2种比例相等的配子,一个含b基因,一个不含b基因,所以自交产生白色棉N的概率为1/2×1/2=1/4,D正确。 故选C。 13.用杂合子(DdEe)种子获得纯合子(ddee),操作最简单的方法是 A. 种植→自交→F1→选出双隐性个体→纯合体 B.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C. 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D. 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DdEe可获得四种表现型,由于表现型为隐性个体(ddee)的全为纯合子,因此选择出性状不分离的个体即可,并且该方案最简便,A正确; B、杂合子(DdEe)种子种植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仍是杂合子,B错误; C、种植(DdEe)→花药离体培养(DE、De、dE、de)→用秋水仙素处理→纯合子(DDEE、DDee、ddEE、ddee),可以从中选择出ddee个体,但是该方案与C选项的方案比较,比较复杂,且技术要求较高,C错误; D、杂合子(DdEe)直接种植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是DDddEEee,更加复杂,方案不可取,D错误。 故选A。 14.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 AA(%) Aa(%) aa(%) 1 30 40 30 2 25 50 25 A. 该种群的生物没有发生进化 B. 该种群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很高 C. 该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D. 若该种群在第2、3年连续自交,则A的基因频率会增加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表格中信息计算可知,两年内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了生物没有发生进化,A正确;该种群没有产生新的基因,该种群没有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该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由此可推测该种群生活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化,C错误;如果条件不变第三年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错误。 15.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相对稳定 B. 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C. 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 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③中pH的剧烈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肌肉缺氧时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使③的pH变化不大,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细胞完成正常代谢的基础,B正确; 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需要经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共4层膜,氧气由②向④处扩散,故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C错误; D、②红细胞只进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没有二氧化碳产生,D错误。 故选B。 16.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甲状腺激素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⑤钠离子、血浆蛋白⑥呼吸道内的气体、消化道内的消化液、膀胱内的尿液 A. ①③⑤ B. ①③⑥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故①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①正确; ②血红蛋白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②错误; ③葡萄糖、CO2和甲状腺激素可以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③正确; ④突触小泡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④错误; ⑤钠离子、血浆蛋白可以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⑤正确; ⑥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属于体外环境,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⑥错误。 综上正确的有①③⑤,A正确。 故选A。 17.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C. PM2.5在呼吸系统的参与下能进入人体内环境 D. 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肺泡与外界环境相通,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没有进入内环境,A正确; B、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脑干,不在大脑皮层,B正确; C、PM2.5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即在呼吸系统的参与下能进入人体内环境,C正确; D、由于人体内环境中有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缓冲物质,所以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D错误。 故选D。 18.用某种药物饲养动物一段时间,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偏高。 该药物的作用最可能是 A. 增加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B. 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 C. 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D. 增加红细胞的合成数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用药物处理动物后,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偏高,很可能是该药物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其中的血红蛋白进入血浆中。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9.由于轻微创伤使胳膊某处皮下青紫且局部水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B. 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C. 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增加 D. 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A、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会使组织液减少,与题干信息矛盾,A错误; B、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组织液增多,B正确; 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减少,不会出现组织水肿,与题干信息矛盾,C错误;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不会使局部组织液减少,再有不会造成“某处皮下青紫”,与题干信息矛盾,D错误。 故选B。 20.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 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H2CO3反应 C. 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 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 B、在BC段,乳酸与NaHCO2反应,B错误; C、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D正确。 故选D。 21.在“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中,以下判断正确是 A. 根据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B. 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 C. 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都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缓冲对是NaH2PO4/Na2HPO4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A错误; B、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B正确; C、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只要通过体液调节,C错误; D、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缓冲对是H2CO2/NaHCO3,D错误。 故选B。 22.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血浆蛋白提供的渗透压小于血浆无机盐提供的渗透压 B. 血浆pH近中性与Na+、C1-的含量高有关 C. 某肺炎病人在发烧时体温维持在39℃,此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 健康人内环境中的含糖量与细胞内的相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因为在血浆中无机盐的颗粒数较多,所以血浆蛋白渗透压小于血浆无机盐渗透压,A正确; B、正常人体血浆pH近中性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调节有关,B错误; C、人体体温维持39℃时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 D、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一般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所以健康人内环境中的含糖量与细胞内的不相等,D错误。 故选A。 23.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某些反射仅靠2个神经元参与即可完成 C. 兴奋是以电信号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D. 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通过反射弧来实现,A正确; B、膝跳反射是一个简单的反射,通过2个神经元即可完成,B正确;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双向传导,C正确; D、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 故选D。 24.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 脑干和小脑 B. 小脑和脊髓 C. 脊髓和脑干 D. 只有脊髓 【答案】C 【解析】 【详解】“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没有意识,不能维持身体平衡,说明大脑和小脑失去正常功能;但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脑干和脊髓保持正常功能,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5.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图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C处,A、D点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 刺激A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 刺激A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活动属于反射 D. 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的传递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神经突触的类型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两种,甲图这C与D之间的突触是轴突—胞体型,即兴奋的传递方向是C→D;离体条件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由于突触延搁,刺激C处时,A点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点后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刺激A处,肌肉和突触乙均会发生电位变化,故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B正确;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才能完成,刺激A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活动中只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参与,故不属于反射,C错误;乙图中兴奋只能从F传递给E,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不能从E到F, D错误。 26. 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 = bd,则分别刺激b、c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 )次 A. b点1次,c点1次 B. b点2次,c点1次 C. b点1次,c点2次 D. b点2次,c点0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速度快,而在神经元之间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速度较慢;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先传到a点,后传到d点;当兴奋传到a点时,a点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而此时d点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d两点间出现电位差,引起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当兴奋传到d点时,d点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而此时a点的膜电位早已恢复为外正内负,ad两点间又出现电位差,引起灵敏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即刺激b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到a点,但能传到d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只能偏转1次。综上所述,A、C、D三项均错误,B项正确。 27.有一种基因突变使神经细胞兴奋过程的电位变化发生异常,如图所示,这种 异常导致哪种物质的跨膜运输障碍( ) A. K+进入细胞 B. K+离开细胞 C. Na+进入细胞 D. Na+离开细胞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通过实线可以看出动作电位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是说钠离子内流的通道没有问题;但在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中,即复极化过程中,突变体则不正常,说明钾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过程出现异常,故选B。 28.将新生小鼠脑神经元置于适宜的溶液中,制成较高细胞密度的细胞悬液,并将其低温保存,在低温保存过程中神经元会受到损伤。一段时间后,与常温保存组相比,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是( ) A. K+浓度升高 B. K+浓度降低 C. Na+浓度不变 D. Na+浓度升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正常情况下,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液,Na+的浓度低于细胞外液,但当低温保存过程中神经元会受到损伤,造成K+外流,且主动运输受到影响,故溶液中K+浓度升高。 故选:A。 29.将含有一定浓度的可使神经麻醉的可卡因棉球放在脊蛙的坐骨神经处,然后用蘸有稀硫酸的纸片刺激皮肤(如下图所示),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刺激时间 刺激部位 现象 麻醉较短时间 趾尖皮肤 无屈反射 背部皮肤 有搔扒反射 麻醉几分钟后 趾尖皮肤 无屈反射 背部皮肤 无搔扒反射 A. 麻醉较短时间: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元无动作电位 B. 麻醉较短时间:搔扒反射的传出神经元有动作电位 C. 麻醉几分钟后:搔扒反射的传入神经元无动作电位 D. 麻醉几分钟后:搔扒反射的传出神经元无动作电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AB、据表分析可知,麻醉较短时间,刺激趾尖无反应,推测可能是传入或传出神经纤维被麻醉,后刺激背部部皮肤出现播扒反射,说明传出功能功能正常,从而推导出是坐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被麻醉,故坐骨神经的传入神经元无动作电位,而传出神经会有动作电位的产生,AB正确。 CD、麻醉几分钟后,刺激趾尖无反应,推测可能是传入或传出神经纤维被麻醉,后刺激背部部皮肤没有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传入神经可能正常而传出神经被麻醉,故搔扒反射的传入神经元可能会有动作电位产生而传出神经无动作电位,C错误,D正确。 故选C。 30.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A. 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 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C. 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D. 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因为膜需要融合,故A正确。 B、过程②是钠离子内流,但不是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是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后导致的动作电位的产生,故B错误。 C、过程③是将神经递质重新摄入到突触前膜内,所以可以避免神经递质一直存在突触间隙中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C正确。 D、轴突末端细胞膜对钙离子通透性瞬间增大促进了过程①即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故D正确。 故选B。 31. 学习了“促胰液素的发现”的相关的科学史,你认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胰腺分泌 ②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③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④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⑤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增加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①错误;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②正确;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③正确;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④正确;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不会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不会引起胰液增加,⑤错误。故选A。 32.有三个均表现为低甲状腺激素的病人,他们分别患有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缺陷症。给这些病人及健康人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分别测定每个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结果如下: 健康人 病人甲 病人乙 病人丙 注射TRH前 <10mU/L <10mU/L <10mU/L 10~40mU/L 注射TRH后 10~40mU/L 10~40mU/L <10mU/L >40mU/L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不正确是 A. 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TRH或TSH都不能治愈 B. 病人甲的下丘脑功能缺陷,应直接注射TRH进行治疗 C. 病人乙的垂体功能缺陷,该类病人体内的TRH浓度较高 D. TRH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中表格,病人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与注射前相比无变化,说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作用于垂体,即乙垂体缺陷;病人丙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说明失去了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功能,即甲状腺功能缺陷;因此病人甲患有下丘脑功能缺陷症,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相关数据恢复正常。 根据此分析可知: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TRH或TSH都不能治愈,A正确;病人甲的下丘脑功能缺陷,应直接注射TRH进行治疗,B正确;病人乙的垂体功能缺陷,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抑制作用减弱,该类病人体内的TRH浓度较高,C正确;TRH是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的一种激素,D错误。 33.下列有关动物体液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体液调节中的信息分子都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B.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C. 激素和酶相似,都是微量高效的物质 D. 当血糖含量较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可促进糖原合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体液调节中的信息分子可以是二氧化碳或组织胺等,其可以由组织细胞产生,A错误; B、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随血液流到全身,B正确; C、激素和酶都有微量高效的特点,C正确; D、当血糖含量较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可促进糖原合成,降低血糖浓度,D正确。 故选A。 34.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食盐加碘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预防大脖子症 B. 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少可能引发尿崩症,患者因尿量过多导致严重缺水 C. 口服雌激素可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 口服胸腺激素可增强免疫系统活性,提高身体抵抗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碘盐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预防大脖子症,A正确; B、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其分泌过少会使尿量过多导致严重缺水,B正确; C、口服雌激素可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达到避孕效果,C正确; D、由于胸腺激素的成分是蛋白质,人口服的胸腺激素会被消化酶催化分解,因此胸腺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D错误。 故选D。 35.某人在一次意外中损伤到下丘脑,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 ①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 ③体温调节发生变化 ④血糖含量发生变化 ⑤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 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A. ①②④⑤⑥ B. ②③⑤⑥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睾丸的生长发育,故下丘脑受到损伤,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①正确; ②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下丘脑受到损伤,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②正确;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故下丘脑受到损伤,体温调节受到影响,③正确; ④下丘脑是血糖调节的中枢,故下丘脑受到损伤,血糖调节受到影响,④正确; ⑤下丘脑是水盐调节的中枢,故下丘脑受到损伤,水盐平衡的调节受到影响,⑤正确; ⑥言语区位于大脑皮层,故下丘脑受到损伤,言语活动功能不受影响,⑥错误。 综上①②③④⑤正确,D正确。 故选D。 36.如图所示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代表物质,下列各项不符合该示意图的是( ) A. ①为前一神经元、②为后一神经元、A为神经递质 B. ①为垂体细胞、②为甲状腺细胞、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①为下丘脑细胞、②为肾小管细胞、A为抗利尿激素 D. ①为甲状腺细胞、②为下丘脑细胞、A为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图形可知,若①为传入神经元、② 为传出神经元,则A为神经递质,A正确;若①是垂体细胞、②是甲状腺细胞,则A是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若①是下丘脑细胞、②是肾小管细胞,则A是抗利尿激素,C正确;若①是甲状腺细胞、②是下丘脑细胞,则A是甲状腺激素,D正确。 37.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分泌细胞的分泌物需要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靶细胞 B. 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蛋白结合 C. 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 如果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A正确; B、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糖蛋白)结合,B正确;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垂体细胞,不可能是甲状腺细胞,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负反馈调节,所以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时,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38.如图表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几种调节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单独给Y处一适宜刺激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B. 如果分泌物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激素b可能是甲状腺激素 C. 在X处给一刺激,导致甲分泌a,该过程为反射 D. 在图中Z处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X,无分泌物a产生,但检测到Z处神经递质的量不变,则药物可能影响神经递质与递质受体的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刺激Y点时,由于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而电流表的两极都位于上一个神经元上,因此电流表的两极没有电位变化,因此电流计指针不偏转,A正确; B、如果分泌物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甲细胞是下丘脑分泌细胞,激素b可能是通过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分泌细胞的甲状腺激素,B正确; C、在X处给一刺激,导致细胞甲分泌a激素,由于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该过程不能叫做反射,C错误; D、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药物没有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但神经冲动被阻断,推测药物可能抑制了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D正确。 故选C。 39.下丘脑是联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在体温、血糖、水盐平衡的调节中都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健康人体内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释放的某种激素能与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B. 大量出汗时,皮肤等处的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可将刺激传到下丘脑形成渴觉 C. 下丘脑可通过控制垂体产生激素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 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只通过体液调节来维持体温恒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下丘脑可以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与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A正确;大脑皮层形成渴觉,B错误;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C错误;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40.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有几项是正确的( ) 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②胰岛素的分泌不仅仅受下丘脑的神经调节 ③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抑制胰岛素分泌,因此两激素相互拮抗 ④垂体分泌的生长素可促进人体的生长 ⑤促甲状腺激素从合成到最后发挥作用总共穿过 0层生物膜 ⑥激素、神经递质、酶在发挥生理作用后即被灭活 A. 1项 B. 2项 C. 3项 D. 4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依赖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的作用,突触小泡膜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①错误;胰岛素的分泌一方面受下丘脑的神经调节,一方面可由血糖浓度或胰高血糖素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其分泌,②正确;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③错误;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垂体分泌的是生长激素,④错误;促甲状腺激素经由细胞膜的转运是胞吐,非跨膜运输,穿过0层生物膜,⑤正确;酶是催化剂,在发生作用后一般不会被灭活,⑥错误,因此,正确的选项有2项,A、C、D均错误,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 41.图甲是某雄性二倍体动物细胞亚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图乙是该动物体内5个不同时期细胞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图乙中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分裂图像有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细胞发生癌变,往往容易扩散转移,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减少所致;若图甲是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则该细胞可能会发生类似于图乙中________(填字母)所示的分裂现象,在这其中核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为2:1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3)图乙中A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组数和四分体个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D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②③⑦⑨ (2). ABCE (3). 糖蛋白/糖被 (4). A、C (5). C (6). 4 (7). 0 (8). 次级精母细胞 【解析】 【详解】(1)生物膜系统指由细胞膜、核膜及细胞器膜构成的膜结构,则图甲中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①②③⑦⑨。图乙中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则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分裂图像有A、B、C、E。 (2)细胞发生癌变易扩散转移,主要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若图甲是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即体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而图乙中代表有丝分裂的有A、C。据图可知其中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为2:1的是C。 (3)图乙中A细胞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其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没有四分体,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质均等分裂,且为雄性动物,故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42.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其发病机理如下图: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苯丙氨酸羟化酶(酶①)结构异常,苯丙氨酸只能在酶②的催化下形成苯丙酮酸并在体内积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苯丙酮尿症病因,请用一句话描述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该病属于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___________。 (2)以下为某家族苯丙酮尿症(设基因为B、b)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II-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 ①可知,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 ②Ⅲ-4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II-1和II-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__。 ③若Ⅲ-1与一正常男人婚配,他们所生的孩子最好是__________(填“男孩”或“女孩”);在父亲基因型为Bb的情况下,该性别的孩子有可能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 替换 (3).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5). BbXDXd或BbXDXD (6). 100%或1 (7). 女孩 (8). 1/6 【解析】 【详解】(1)材料中的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的模板链局部碱基序列由GTC突变为GTC,导致其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化,最终导致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而形成的,该过程中相应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苯丙酮尿症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①Ⅱ1和Ⅱ2都不患苯丙酮尿症,其女儿Ⅲ2患苯丙酮尿症,故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3和Ⅱ4不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其儿子Ⅲ5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因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也是隐性遗传病,且II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即II4不携带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致病基因,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②关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Ⅱ3的基因型为XDXd,Ⅱ4的基因型为XDY,Ⅲ4的基因型为XDXD或XDXd;关于苯丙酮尿症,Ⅱ3的基因型为Bb,Ⅱ4的基因型为bb,Ⅲ4的基因型为Bb。故Ⅲ4的基因型是BbXDXd或BbXDXD。关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因为Ⅱ1的女儿Ⅲ1为患者,故可推知Ⅱ1的基因型为XDXd,关于苯丙酮尿症,Ⅱ1的基因型为Bb,故Ⅱ1和Ⅱ3的基因型都是BbXDXd,所以Ⅱ1和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00%。 ③关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Ⅲ1的基因型为XdXd,其所生儿子一定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XdY);关于苯丙酮尿症,Ⅲ1的基因型为1/3BB或2/3Bb,男女患病的概率相等,而且较低,故建议生女孩。父亲基因型为Bb的情况下,Ⅲ1的基因型为2/3Bb时,女儿有可能患苯丙酮尿症(bb),患病的概率为2/3×1/4=1/6。 43.如下图1为人体内环境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肾脏某部位的放大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主要由图1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组成。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文字)。 (2)一般情况下,图1③中的O2被细胞利用至少要通过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_________(填“A端”或“B端”)的CO2浓度更高;________(填序号)的O2浓度最低。 (3)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4个系统包括消化、呼吸、_______和_______系统。 (4)若科学家用三支微玻璃管,分别从正常人肾单位的甲、乙、丙处,抽取其内容物进行分析如图2,则下列有关其中化学成分的比较,正确的是______。 A.尿素的浓度:甲>丙 B.尿素的浓度:乙<丙 C.葡萄糖的浓度:甲<丙 D.葡萄糖的浓度:乙<丙 【答案】 (1). ①④⑥ (2). 血浆和组织液 (3). 6 (4). B端 (5). ⑦ (6). 循环 (7). 泌尿 (8). B 【解析】 【详解】(1)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即由图中①④⑥组成。毛细血管壁细胞内侧是④血浆,外侧是⑥组织液,即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④血浆和⑥组织液。 (2)一般情况下,图1③红细胞中的O2被细胞利用至少要通过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6层磷脂双分子层;B端属于静脉端,其CO2浓度更高;⑦细胞内液中氧气被消耗,故其O2浓度最低。 (3)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4个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系统。 (4)丙为集合管,会对原尿中的水和葡萄糖进行重吸收,故尿素浓度丙大于乙和甲,葡萄糖浓度甲>乙>丙,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4.下图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①~⑦表示生理过程,字母a~d表示激素,甲~丙表示器官、结构或细胞。请回答: (1)当人大量失水后,调节过程包括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乙表示________________。 (2)a表示______________,过程②③和过程④ 体现的激素调节方式分别为____________调节、____________调节。 (3)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可通过⑦过程促进________细胞分泌相关激素,该激素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②⑥ (2). 抗利尿激素 (3). 肾小管、集合管 (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5). 分级 (6). (负)反馈 (7). 胰岛A (8). 促进糖原的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析】 【详解】(1)当人大量失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故调节过程为①②⑥。d表示抗利尿激素,乙表示肾小管、集合管。 (2)由上分析可知,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过程②③过程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c的合成和分泌,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④为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体现了激素的反馈调节。 (3)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作用,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时,下丘脑通过⑦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糖原的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