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西省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西省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带解析)

‎2017-2018学年广西省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 ‎④激素、唾液淀粉酶和氨基酸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人体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葡萄糖、CO2和胰岛素等激素、氨基酸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选A。‎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答案】B ‎【解析】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饥饿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因此血液流经肝脏时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故寒冷环境中产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量,C错误;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则其上含有抗利尿激素受体,即其细胞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能受其调控,则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中不能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 ‎【学科网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免疫调节过程中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理解体温调节的相关过程。‎ ‎3.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 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 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 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①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但③通过排泄系统来完成,A错误;‎ B、人体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内液,B错误;‎ C、④进入细胞,应该为养料和氧气,C正确;‎ D、⑥表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C.‎ ‎4.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 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 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 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答案】D ‎【解析】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血液中的CO2增加,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排出CO2,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C正确;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是在消化道中的大肠内形成的,由于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因此不属于内环境,所以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考点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C ‎【解析】0.9%的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但是机体血浆量会增加,当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会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名师点睛】熟知水盐平衡的机理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6.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A. Na+浓度 B. 渗透压 C. K+浓度 D. O2 浓度 ‎【答案】B ‎【解析】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水分进出是平衡的,进而保证二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主要是依靠二者的渗透压这一生理指标是接近来实现的,所以选B。‎ ‎【考点定位】稳态的维持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7.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该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 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D、E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①位于传入神经上、②为突触结构、③位于传出神经上.‎ 解:A、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所以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 B、由于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仅包含两个神经元,所以该图不是膝跳反射示意图,B错误;‎ C、图中②的结构为突触,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正确;‎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传出神经纤维,兴奋能传导到效应器,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B.‎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8.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B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又受激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 ‎【学科网考点定位】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B、D项易错,非条件反射由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而条件反射必须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又受激素调节。‎ ‎9.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结构①是线粒体,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A错误;③是突触前膜,当其兴奋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是胞吐,C错误;结构④是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是由Na+大量内流引起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学科网考点定位】突触结构。‎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神经元兴奋的传递。‎ ‎10.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B ‎【解析】神经递质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说明该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现在神经递质不能被分解,说明持续发挥作用,突触后神经元应持续性兴奋,B正确,D错误。神经递质作用的是突触后神经元,不能作用于突触前神经元,A、C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①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11.经过灯光刺激与食物多次结合,建立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后,下列操作不能使该反射消退的是 A. 灯光刺激+食物 B. 仅食物 C. 声音刺激+食物 D. 仅灯光刺激 ‎【答案】A ‎【解析】灯光刺激+食物可以强化该反射,而不会使该反射消失。‎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明确条件反射建立的条件。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12.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 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 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解析】小脑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脑和脊髓构成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B正确。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都在大脑皮层,C 正确。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参与体液调节,D错误。‎ ‎【学科网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熟知神经系统各部位功能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13.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 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 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 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A正确;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错误。‎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 ‎14.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用于供能 B. 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 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 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答案】B ‎【解析】比赛中球员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此时糖原会分解用于供能,A正确;运动时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会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B错误;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C正确;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比赛,D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5.在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联系 B. 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 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D. 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答案】B ‎【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故错误选项为B.‎ ‎【考点定位】酶和激素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激素和酶的区别,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酶和激素的几个易混点 ‎(1)化学本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激素有多肽、蛋白质(如胰岛素)、固醇类(如性激素)或氨基酸的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等。‎ ‎(2)产生细胞:活细胞(人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除外)都能产生酶,但激素只能由内分泌腺细胞或下丘脑细胞产生。‎ ‎(3)作用:酶的作用是催化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促进或抑制)生命活动。‎ ‎(4)作用部位:酶在细胞内外均能发挥作用,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激素要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 ‎16.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史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时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 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 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 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答案】C ‎【解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拮抗作用调节血糖平衡,A错误;胰腺导管堵塞不会导致胰岛素排出,不影响血糖平衡调节,B错误;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正确;根据题意可知,胰岛B细胞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D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调节及糖尿病 ‎【名师点睛】‎ ‎1.血糖平衡调节过程:‎ ‎2.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1)血糖浓度高时,可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含量相对较低。‎ ‎(2)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血糖平衡。‎ ‎17.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B. 肾上腺髄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 C. 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二氧化碳属于调节因子,二氧化碳需要先进入血液,然后形成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所以二氧化碳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 B、肾上腺髄质的分泌活动受下丘脑的分级调节,B错误;‎ C、水盐平衡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作用的结果,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是抗利尿激素,C正确;‎ D、血糖浓度的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可反馈调节胰岛素的分泌,D正确.‎ 故选:B.‎ ‎18.关于动物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B.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迅速而准确 C. 血液中某激素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 D.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答案】B ‎【解析】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低会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影响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为反馈调节,A正确。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迅作用范围广,速度较缓慢,B错。血液中某激素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C正确。内外环境的改变会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作用于相关内分泌腺,调节激素的分泌,D正确。‎ ‎【考点定位】体液调节 ‎【名师点睛】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 ‎ 神经调节 ‎ 体液调节 ‎ 作用途径 ‎ 反射弧 ‎ 体液运输 ‎ 反应速度 ‎ 迅速 ‎ 较缓慢 ‎ 作用范围 ‎ 准确、比较局限 ‎ 较广泛 ‎ 作用时间 ‎ 短暂 ‎ 比较长 ‎ ‎19.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不变的 B.激素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 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D.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各种细胞上 ‎【答案】B ‎【解析】受内外因素影响,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变化的,A项错误;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其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B项正确;性激素属于脂质类,C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上, D项错误。‎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 ‎【名师点睛】酶和激素的几个易混点 ‎(1)化学本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激素有多肽、蛋白质(如胰岛素)、固醇类(如性激素)或氨基酸的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等。‎ ‎(2)产生细胞:活细胞(人和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除外)都能产生酶,但激素只能由内分泌腺细胞或下丘脑细胞产生。‎ ‎(3)作用:酶的作用是催化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促进或抑制)生命活动。‎ ‎(4)作用部位:酶在细胞内外均能发挥作用,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激素要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 ‎20.在正常情况下,进餐后血糖浓度会相应升高。在此过程中 A. 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 B. 延髓糖中枢兴奋抑制糖原合成 C. 胰岛素的作用强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D. 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小肠黏膜细胞 ‎【答案】C ‎【解析】进餐后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降低血糖浓度,A项错误、C项正确;葡萄糖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D项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影响因素。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明确血糖浓度升高后降低的途径。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特别是促进糖原的合成。‎ ‎21.医生给呆小症、侏儒症和糖尿病患者分别口服相应的激素,有疗效的是 A. 呆小症和侏儒症 B. 侏儒症和糖尿病 C. 呆小症和糖尿病 D. 只有呆小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呆小症是由于婴幼儿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的衍生物,口服不会被分解,因而有疗效;侏儒症是由于婴幼儿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导致的,糖尿病患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使得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口服均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分解而失去疗效。综上所述,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其防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2.血液中 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 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 K+的通透性增大 ‎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D ‎【解析】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入肌纤维内部;A错误。传出神经去极化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对K+的通透性减小;B错误。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与Na+进出神经纤维膜有关;C错误。静息电位的形成与K+外流有关,降低膜外K+浓度,增加了膜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则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维持稳态的机制。‎ ‎23.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 损害呼吸道黏膜 ‎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 影响细胞免疫 D.‎ ‎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呼吸道粘膜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不参与细胞免疫,C错误;抗体只参与体液免疫,D正确。‎ ‎【学科网考点定位】免疫调节,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要求学生熟记非特异性免疫的类型,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4.下列不能看作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是(  )‎ A. 一只喜鹊 B. 培养皿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C. 人工合成的病毒 D. 池塘 ‎【答案】C ‎【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只喜鹊属于个体层次,A错误;培养皿上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种群层次,B错误;人工合成的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C正确;池塘属于生态系统层次,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特别要注意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病毒都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5.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抗原特异性方面显著不同。此外,这两者的主要区别还表现在 区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①‎ 具有免疫持久性 具有免疫短促性 ‎②‎ 对抗原缺乏记忆功能 对抗原具有记忆功能 ‎③‎ 涉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不涉及巨噬细胞的功能 ‎④‎ 包含抗原诱导的细胞增殖与分化 不存在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可以持久起作用;非特异性免疫,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对抗原缺乏记忆功能,特异性免疫中记忆细胞对抗原具有记忆功能;二者均涉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非特异性免疫不包含抗原诱导的细胞增殖与分化,特异性免疫存在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选B。‎ ‎26.下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实验组合是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④和⑥ D. ⑤和⑥‎ ‎【答案】D ‎【解析】①和②说明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A错误;③和④说明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B错误。④和⑥说明感受光刺激部位不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C错误;⑤和⑥对比可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尖端的下面,D正确。‎ ‎2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A、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即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都能利用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A正确;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B正确;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相同,C错误;D、生长素浓度升高时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浓度升高时抑制生长素的作用,故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正确。故选:C。‎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的情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简单题。考生在积累知识点时注意:生长素一般产生于生长旺盛的部位,而分布比较广泛,即植物的各器官中都有分布。‎ ‎【名师点睛】生长素的产生: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即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都能合成生长素。‎ 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的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分布: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28.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B. 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 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 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答案】A ‎【解析】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为根、芽、茎,A错。‎ ‎【考点定位】其他的植物激素 ‎29.研究小组探究了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自变量是NAA,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 B. 不同浓度的NAA 均提高了插条生根率 C. 生产上应优选320 mg/ L NAA 处理插条 D. 400 mg/ L NAA 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NAA的浓度,A错误;与NAA浓度为0时比较,浓度低于300 mg/L时能提高生根率,浓度高于300 mg/L时会降低生根率,B错误;320mg/LNAA处理插条时,生根率过低,不能用于生产,C错误;与NAA浓度为0时比较,400 mg/L的NAA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D正确。‎ ‎【学科网考点定位】NAA对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实验设计。‎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以NAA为背景考查实验分析,要求学生理解实验分析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30.‎ 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 ‎【答案】 血浆 增加 降低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1)血浆(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体内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维持细胞渗透压,给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及时将细胞代谢终产物运走。‎ ‎【学科网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调节机制、异常情况分析及内环境的作用等知识。‎ ‎31.进食可刺激胃腺细胞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有利于消化。‎ ‎(1)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机体的 免疫;胃蛋白酶仅对食物中的蛋白质成分有消化 作用,这体现了酶的 性。‎ ‎(2)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 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如图所示。‎ ‎①胃泌素通过 运输到达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 ‎②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 。‎ ‎(3)为探究两种调节机制对头期胃液分泌的影响,有人用同一只狗连续进行了以下实验:‎ 步骤 ‎ 实验条件 ‎ ‎4小时胃液分泌量 ‎ ‎1 ‎ 假饲 ‎ ‎+ + + + + + + + + ‎ ‎2 ‎ 切除胃窦,再假饲 ‎ ‎+ ‎ ‎3 ‎ 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 (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1相当) ‎ ‎+ + + + + + + + + ‎ ‎4 ‎ 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 ‎ ‎+ + + + ‎ ‎(假饲是让狗吃肉,但吞下的肉从食道上的人工瘘口掉出,不进入胃;“+”数量表示胃液分泌量多少)‎ ‎①步骤2中胃液的分泌是 调节的结果。‎ ‎②步骤3的目的是 。‎ ‎③步骤4是为了确定在 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 ‎④重复上述实验均得到相同结果,表明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 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 (大于/小于/等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 ‎【答案】(1)非特异性 专一 ‎(2)①血液 负反馈调节 ②神经递质 ‎(3) ①神经 ②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 ③体液(激素)‎ ‎④体液调节(激素) 大于 ‎【解析】(1)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胃蛋白酶仅对食物中的蛋白质成分有催化作用,这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2)胃泌素通过体液(血液)运输到达胃腺细胞,促进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由图示信息可知,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神经元细胞分泌的神经递质。‎ ‎(3)①步骤2中切除胃窦后,胃液的分泌仅是神经调节的结果;②步骤3的目的是排除体液调节的干扰;③步骤4中仅注射胃泌素,是为了确定在体液调节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④重复上述实验均得到相同结果,表明在头期胃液分泌的两种调节机制中,神经-体液的作用效应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应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效应之和。‎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 ‎32.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为了寻找治疗EV病的有效方法,中外科学家进行了系列研究。‎ ‎(1)EV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_____________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_____性免疫反应。‎ ‎(2)科学家采集了多年前感染EV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抗EV-GP抗体的水平。据图1,应选取___________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 ‎(3)将制备的多种单抗分别与病毒混合,然后检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根据图2,抑制效果最好的两种单抗是_____________。‎ ‎(4)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个)。以下不属于第1道免疫防线的是______。‎ A.溶酶体 B.汗液 C.口腔粘膜 D.胃酸 ‎(5)下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图②和④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⑧和⑨分别表示________和________。接种疫苗后,若有相应病原体再次入侵入体,则人体会迅速产生免疫应答,结合图示分析此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 ‎【答案】 抗原 特异 甲 Ⅲ和V 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结 A 非特异性 B淋巴细胞 记忆T细胞 抗体 淋巴因子 初次免疫后,体内已存在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应的病原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也会迅速启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免疫,考查对免疫过程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最后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或细胞判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进而逆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有关细胞或物质的名称。‎ ‎(1)EV表面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2)据图1可知,甲的血液中,抗EV-GP抗体的水平较高可选取甲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 ‎(3)根据图2可知,编号为Ⅲ和V的两种单抗处理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最低,说明这两种单抗对病毒的抑制效果最好。‎ ‎(4)人体免疫器官指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主要包括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结等,第1道免疫防线是指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的屏障作用,溶酶体是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不属于第1道免疫防线。 ‎ ‎(5)图中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不具有特异性。根据物质⑧作用于抗原,可判断其为抗体;根据⑤可作用于靶细胞,⑨可促进这一过程,可判断⑨为淋巴因子;据此可逆推②和④的名称分别是B淋巴细胞和记忆T细胞;接种疫苗后,体内可产生⑦记忆B细胞和④记忆T细胞,相应病原体再次入侵入体,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也会迅速启动,使人体不会表现出病症。‎ ‎33.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见下左图;‎ 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测定去顶8h时侧芽附近‎14C放射性强度和IAA含量,见下右图。‎ ‎(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 的分子,顶芽合成的IAA通过 方式向下运输。‎ ‎(2)实验一中,去顶32 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 。‎ ‎(3)实验二中,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 ,该物质被还原成糖类需要光反应提供 。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 。‎ ‎(4)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8h时Ⅰ组和Ⅲ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大于/小于/等于)Ⅲ组;去顶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请对些结果提出合理的假设: 。‎ ‎【答案】(1)信息 主动运输 ‎(2)涂抹的IAA运输到侧芽附近,髙浓度的IAA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3)三碳化合物 ATP 和[H] 增多 ‎(4)等于 Ⅱ组去顶后网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生长 ‎【解析】(1)IAA(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通过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并引发信号转导来控制植物细胞的代谢活动;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一种极性运输,即由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所以一般通过主动运输来实现。‎ ‎(2)Ⅱ组去顶后,顶端优势被解除,侧芽得以较好地生长;而Ⅲ组涂抹IAA,且涂抹的IAA被运输到侧芽附近。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所以在第Ⅲ组中,侧芽生长被抑制。‎ ‎(3)在卡尔文循环中,二氧化碳被C5所固定,形成C3,所以放射性二氧化碳被固定后首先检测到放射性碳的有机物是三碳化合物;三碳酸被还原成糖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由图可知,去顶组的放射性浓度明显较高,说明去顶后,顶端优势被解除,光合产物往顶芽分配增多。‎ ‎(4)由实验二图可知,去顶8h时,Ⅰ组和Ⅱ组侧芽附近IAA浓度相等,又由实验一图可知,Ⅱ组和Ⅲ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相等,所以此时Ⅰ组和Ⅲ组侧芽附近IAA浓度相等;由实验二图可知,去顶与否并不影响侧芽附近的IAA浓度,但明显影响光合产物的分配,所以Ⅱ组侧芽长度大于Ⅰ组主要是因为去顶促进光合产物向侧芽分配。‎ ‎【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其他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的应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