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5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阶段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中学高二(上)第二阶段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 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其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恒定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的形成有许多器官、系统参与 D.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4.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5.图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给予图中刺激条件下,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 ) A.a B.b C.c D.d 6.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是( ) A. B. C. D. 7.我国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指出,艾滋病在我国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病毒 B.艾滋病患者体内T细胞的数量会逐渐增加 C.艾滋病患者的死因与免疫系统受损无关 D.发现艾滋病患者,应及时对其进行长期隔离 8.如图为血糖的三个来源和三个去路,以及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糖尿病患者体内由于血糖的去路发生了障碍,导致了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 B.人体在进食后4个小时左右的时候,血糖的主要来源是肌糖元和肝糖元的分解 C.在三个血糖去路中,糖的氧化分解是主要去向 D.血糖浓度过高时,血糖可以转化成的脂肪等非糖物质 9.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10.如图所示,A、B、C为对某一植物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组,D为同一种被纸盒罩住的固定植株,纸盒匀速旋转,有单侧光照.则A、B、C、D中表现为直立生长的是( ) A. B. C. D. 1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能提高插条的成活率 B.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能提高芹菜的产量 C.使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D.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风梨,能让风梨提前上市 12.图1曲线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茎生长的影响,图2是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由图1可知,茎弯曲生长时背光的一侧的生长素浓度应高于D点对应的浓度 B.从图2信息可确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8~12ppm之间 C.图1和图2分别说明生长素对茎和根的生长都具有两重性 D.利用低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单子叶作物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生长 13.甲、乙、丙及NAA等四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模式如图,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皆为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 B.甲、乙皆可促进果实成熟 C.乙、丙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D.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14.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图甲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15.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N D.在t1~t2时,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16.如图表示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7.细胞信息传递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率地发送与接受信息,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机制.下表列出的是部分细胞信息传递的类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类型 产生信号分子 的细胞或器官 信号 分子 信号分子传 递的途径 接受信号分子的 受体所在细胞 细胞反应 甲 垂体 激素a 血液 甲状腺细胞 分泌活动增强 乙 性腺 激素b 血液 多种细胞 调节基因的转录 丙 神经细胞 ① 突触 唾液腺细胞 分泌活动增强 A.激素a只能作用于甲状腺,这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特定的受体有关 B.激素b属于脂溶性激素,能够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 C.若某种神经毒素能够阻止①的分解,唾液的分泌将停止 D.上述三种信息传递都离不开内环境 18.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生过敏反应的人,之前必定接受过同种过敏原的刺激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但消退较慢 C.室内粉尘、青霉素、宠物的皮屑都可以成为过敏原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19.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细胞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计数时,将试管中的培养液震荡摇匀 20.如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 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 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个选择题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21.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B.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 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 22.如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的斜率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23.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24.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要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 25.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能根据此图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茎生长,抑制根、芽生长 C.生长素浓度不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必定不同 D.幼嫩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题,共计65分. 26.如图中A、B、C表示三种体液,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回答: (1)A、B、C中属于内环境的是 ;当组织细胞发生过敏反应时,将导致体液 (填图中字母)增多;HIV能特异性攻击 细胞. (2)如果①为淀粉,当正常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发生了③与②之间的转换,则③表示的物质是 ,此时 (激素)分泌量会降低.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A比B中的氧气浓度 ,A中红细胞中携带的氧气到达B中需要穿过 层磷脂双分子层. (4)用箭头和文字表示出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 27.图1表示某动物在寒冷环境中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A、B、C代表激素,图2表示激素分泌与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寒冷环境中,血液中含量增加的激素有 (填字母),除此之外还应该有 (激素)参与体温调节,图1中激素C是 . (2)A、B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是 . (3)若图2中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在应对寒冷的生理调节中,靶细胞是 ,则图中酶激活的细胞代谢具体是 ;此外,机体也会通过骨骼肌的 使产热量增加. (4)图2靶细胞表面的a物质的化学本质是 .与神经调节相比,写出激素调节生理活动的两个特点: . 28.如图1是人体内血糖调节的部分示意图. (1)图1中甲为 ,乙产生的部位为 . (2)发生a过程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消化吸收.图2是人体饭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浓度、胰岛素浓度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图.图中曲线A表示 ,曲线C表示 .从图中曲线的特点可知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具有 作用,除上述涉及的激素外, 激素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3)图1显示,下丘脑参与了血糖的调节过程,说明血糖调节过程属于 调节.此外,下丘脑的某些细胞还能合成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的激素是 激素. 29.图甲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乙为细胞e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所示的是 免疫过程,图甲中c是 细胞. (2)在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中,细胞b除了具有 的功能外,还可分泌 促进c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预防接种后,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抗体浓度更高,此免疫过程的主要途径是 (用图甲中数字表示). (4)图乙中与物质X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 (用图乙中数字表示). (5)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 细胞,该细胞在 内分化成熟. 30.如图为人体内的反射弧示意图及其中部分结构的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属于反射弧中的 ;图乙中的①是 ,④除作用于神经细胞外,通常还可以作用的细胞是 .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双向传导,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的;刺激B处时,该处膜内电位变为 . (3)兴奋在结构乙中传递时,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兴奋在突触上传递时具有单向性的原因是 . (4)成人不但能够憋尿,还能在没有尿意的时候排尿,但是当人因受伤丧失意识后就会像婴儿一样尿床.该现象说明大脑皮层与脊髓之间的关系是 . 31.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的问题: (1)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图一为实验示意图. ①如果其中两组实验的α相同,则这两块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 (一定、不一定)相同. ②α的范围为 (2)图二是生长素浓度与根、茎生长的关系曲线,图示字母中表示根的近地侧的是 、茎的远地侧的是 . (3)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了研究二者的关系,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物质.他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②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 ,作为对照组. 32.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时,应选择的取样方法是 .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大小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 (3)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 33.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 (1)目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有 和标志重捕法.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密度,小马同学对某池塘中的鲫鱼进行了调查:第一次捕获105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0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则该池塘中鲫鱼大概共 条.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① ; ② ; ③ (3)在培养后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这是因为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 . (4)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C)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Oh 24h 48h 72h 96h 120h 144h 168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①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法. ②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 ℃. ③如图所示96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 . (5)如图所示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 .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涟水中学高二(上)第二阶段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 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或血浆中. 【解答】解:A、血液内含有血细胞,并非细胞外液,血浆才是细胞外液,A错误; B、体液含有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只有细胞外液才是细胞生活的环境,B错误; C、肌肉细胞周围的液体是组织液,C正确; D、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非细胞生活的外部环境,D错误. 故选:C.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递质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①正确;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②错误; C、细胞外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调节物质如激素等,③正确; D、递质小泡属于神经细胞内的结构,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④错误. 故选:A.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其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恒定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的形成有许多器官、系统参与 D.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器官、系统参与,C正确; D、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A. 4.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这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A正确;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电位(内负外正),而不是零电位,B错误; C、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所以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A. 5.图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给予图中刺激条件下,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 ) A.a B.b C.c D.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共有3个突触结构,四个神经元;a为双向传导到每个神经元,b为单向传导,c为双向传导到两个神经元,d为双向传导到三个神经元.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神经冲动能在被刺激的神经元上双向传导,所以B不正确;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不能传递到上一个神经元,所以A不正确;但神经冲动能通过突触结构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C不正确;因此,正确的是D. 故选:D. 6.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是( ) A. B. C. D.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钠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据此答题. 【解答】解:(1)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故选:A. 7.我国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指出,艾滋病在我国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病毒 B.艾滋病患者体内T细胞的数量会逐渐增加 C.艾滋病患者的死因与免疫系统受损无关 D.发现艾滋病患者,应及时对其进行长期隔离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1、艾滋病病毒(HIV)没有细胞结构,属于病毒. 2、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等. 3、艾滋病病人发病后,常死于各种感染,主要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进而破坏了整个免疫系统,导致无法抵御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解答】解: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属于一种病毒,A正确; B、HIV病毒专门攻击人的T细胞,使得T细胞数量减少,B错误; C、T细胞数量减少,则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免疫功能缺失,最终使人丧失一切免疫能力,C错误; D、艾滋病属于传染病,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的接触不会传播,因此不需要隔离,D错误. 故选:A. 8.如图为血糖的三个来源和三个去路,以及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糖尿病患者体内由于血糖的去路发生了障碍,导致了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 B.人体在进食后4个小时左右的时候,血糖的主要来源是肌糖元和肝糖元的分解 C.在三个血糖去路中,糖的氧化分解是主要去向 D.血糖浓度过高时,血糖可以转化成的脂肪等非糖物质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糖尿病患者体内由于血糖的去路发生了障碍,导致了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A正确; B、人体在进食后4个小时左右的时候,血糖的主要来源是肝糖元的分解,肌糖元不能分解产生葡萄糖,B错误; C、在三个血糖去路中,糖的氧化分解是主要去向,C正确; D、血糖浓度过高时,血糖可以转化成的脂肪等非糖物质,D正确. 故选:B. 9.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1为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为效应B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为抗体.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细胞2和3是T细胞和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的是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是T细胞,A正确. B、人体细胞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只在细胞4中合成物质a的基因进行了表达,B错误. C、2和3是细胞之间的识别和传递,和糖蛋白有关,C正确. D、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B. 10.如图所示,A、B、C为对某一植物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组,D为同一种被纸盒罩住的固定植株,纸盒匀速旋转,有单侧光照.则A、B、C、D中表现为直立生长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可以使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方式横向运输,使向光侧的生长素比背光侧的生长素少,生长素可以促进尖端以下的部位的生长,这样背光侧生长得快,向光侧生长得慢,植物就弯向光源生长. 【解答】解: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A正确; 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错误; C、胚芽鞘无尖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C错误; D、由于固定植株被纸盒罩住,单侧光照不能影响到植株,所以表现为直立生长,D正确. 故选:AD. 1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能提高插条的成活率 B.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能提高芹菜的产量 C.使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D.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风梨,能让风梨提前上市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A、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可用于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A正确; B、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芹菜产量与茎秆有关,B正确; C、脱落酸抑制种子的萌发,C错误; D、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故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风梨,能让风梨提前上市,D正确. 故选:C. 12.图1曲线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茎生长的影响,图2是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由图1可知,茎弯曲生长时背光的一侧的生长素浓度应高于D点对应的浓度 B.从图2信息可确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8~12ppm之间 C.图1和图2分别说明生长素对茎和根的生长都具有两重性 D.利用低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单子叶作物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们在了解天然植物激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后,通过人工合成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解答】解:A、茎弯曲生长时背光的一侧的生长素的浓度为促进生长的浓度,应小于D点对应的浓度,A错误; B、从图2信息可确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8~16ppm之间,B错误; C、图1可说明生长素对茎由促进和抑制作用,图2可说明生长素对根由促进和抑制作用,图l和图2分别说明生长素对茎和根的生长都具有两重性,C正确; D、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单子叶植物,因此农业生产上可利用高浓度的2、4﹣D作为双子叶植物除草剂,D错误. 故选:C. 13.甲、乙、丙及NAA等四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模式如图,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皆为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 B.甲、乙皆可促进果实成熟 C.乙、丙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D.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图可知,甲是脱落酸,乙是赤霉素促进果实生长,通常促进成熟的应该是乙烯;这两种激素都是小分子有机物,丙是生长素,乙丙之间可以具有协同作用,甲乙之间应该是拮抗作用. 【解答】解:A、脱落酸、赤霉素、生长素都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微量有机物,A正确; B、脱落酸、赤霉素不能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乙、丙都促进植物生长,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甲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生长,乙抑制种子休眠促进生长,二者作用相互拮抗,D正确. 故选:B. 14.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图甲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率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图乙由于老年个体占得比例较大,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超过D点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年龄组成才属于衰退型;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维持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 【解答】解:A、图乙由于老年个体占得比例较大,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图甲C点时增长率大于零,为增长型,A错误; B、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B错误; 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错误; D、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即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D正确. 故选:D. 15.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N D.在t1~t2时,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由题可知,0~t1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到t1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t1~t2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减少,到t2时种群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依然增长,到t2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K值. 【解答】解:A、在t2时种群与在t0时种群增长速率相等,但个体的数量不同,A错误; B、在t0﹣t2 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正确; C、由于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此时种群数量为,到t2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K值,因此环境负荷量(K值)约为2N,C错误; D、t1~t2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减少,但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故选:B. 16.如图表示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①J型曲线与S型曲线间差值表示环境阻力,即被淘汰的个体数,①正确; ②a种群数量无限增加,表示“J”型曲线,b曲线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表示“S”型曲线,②正确;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③正确; ④K值表示该环境下对于该种生物的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当环境条件改变时K值会发生波动,④正确. 故选:D. 17.细胞信息传递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率地发送与接受信息,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机制.下表列出的是部分细胞信息传递的类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类型 产生信号分子 的细胞或器官 信号 分子 信号分子传 递的途径 接受信号分子的 受体所在细胞 细胞反应 甲 垂体 激素a 血液 甲状腺细胞 分泌活动增强 乙 性腺 激素b 血液 多种细胞 调节基因的转录 丙 神经细胞 ① 突触 唾液腺细胞 分泌活动增强 A.激素a只能作用于甲状腺,这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特定的受体有关 B.激素b属于脂溶性激素,能够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 C.若某种神经毒素能够阻止①的分解,唾液的分泌将停止 D.上述三种信息传递都离不开内环境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垂体分泌的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使其分泌活动增强. 性腺分泌的激素b是性激素,本质是固醇,属于脂质, 神经细胞分泌的①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 【解答】解:A、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因为甲状腺细胞膜上有特定的受体,A正确; B、激素b是性激素,属于脂质,具有脂溶性,能够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B正确; C、①是神经递质,若神经毒素阻止①分解,则①持续发挥作用,使唾液腺细胞持续分泌,C错误; D、激素运输方式是通过体液运输,神经递质释放到组织液,所以上述三种信息都离不开内环境,D正确. 故选:C. 18.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生过敏反应的人,之前必定接受过同种过敏原的刺激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但消退较慢 C.室内粉尘、青霉素、宠物的皮屑都可以成为过敏原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2、过敏反应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说明发生过敏反应的人,之前必定接受过同种过敏原,A正确;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B错误; C、室内粉尘、青霉素、宠物的皮屑都可以成为过敏原,C正确;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正确. 故选:B. 19.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细胞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计数时,将试管中的培养液震荡摇匀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随机取样;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 【解答】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正确; B、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B错误;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会使计算所得值偏小,C错误; D、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计数时,将试管中的培养液震荡摇匀,会使计算所得值更加准确,D错误. 故选:A. 20.如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1~5年种群呈“J”型增长 B.20~30年之间种群增长率为零 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多 D.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据图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解答】解:A、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符合J型曲线,A正确; B、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B正确; C、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C错误; D、15~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D正确. 故选:ACD.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个选择题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21.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B.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 C.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 【解答】解: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存在于皮肤,A错误; B、甲的含义是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B正确; C、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C正确; D、骨骼肌战栗时增加有氧呼吸强度,D错误. 故选:AD. 22.如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在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的斜率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3、二次免疫的特点:快而强,且产生的抗体数量多. 【解答】解:A、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的就能产生只有①②③,而④⑤⑥⑦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产生,A正确; B、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因为分化而产生差异,B错误; C、图乙中de段斜率大于bc段,C错误;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浆细胞,D错误. 故选:A. 23.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①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 【解答】解: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 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C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D正确. 故选:B. 24.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要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实验注意事项: (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解答】解:A、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A错误; B、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所以在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正确; C、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大量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稀释培养后期的培养液,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C正确; 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放置盖玻片,然后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D正确. 故选:BCD. 25.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能根据此图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茎生长,抑制根、芽生长 C.生长素浓度不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必定不同 D.幼嫩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曲线图: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芽和茎的敏感程度大小是:根最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图中A、B和C分别是促进根、芽和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解答】解:A、由图可以看出生长素对3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正确; B、由图可以看出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促进茎生长,抑制根、芽生长,B正确; C、由图可知,生长素浓度不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可能相同,C错误; D、由该曲线图可知:根、芽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小是:根最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但不能看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不敏感,D错误. 故选:CD.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题,共计65分. 26.如图中A、B、C表示三种体液,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回答: (1)A、B、C中属于内环境的是 A和C ;当组织细胞发生过敏反应时,将导致体液 C (填图中字母)增多;HIV能特异性攻击 T淋巴 细胞. (2)如果①为淀粉,当正常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发生了③与②之间的转换,则③表示的物质是 肝糖元 ,此时 胰岛素 (激素)分泌量会降低.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A比B中的氧气浓度 大 ,A中红细胞中携带的氧气到达B中需要穿过 4 层磷脂双分子层. (4)用箭头和文字表示出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为细胞内液;C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①→②→③、③→②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知,题图中的A是血浆,B是细胞内液,C是组织液,其中属于内环境的是血浆和组织液;当组织细胞发生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渗透压变小,导致题图中的C组织液增多;HIV侵入人体后,特异性攻击T淋巴细胞,并最终使人体免疫系统崩溃. (2)如果①为淀粉,当正常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会升高而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若发生了③与②之间的转换,则③表示肝糖原,此时胰岛素分泌量会降低.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为血浆,B为细胞内液,氧气的运输属于自由扩散,因此A比B中的氧气浓度大.血浆中红细胞中携带的氧气到达细胞内液中至少需要穿过 :出红细胞膜(1层膜),穿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入组织细胞(1层膜),共4层膜. (4)内环境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故答案为: (1)A和C C T淋巴 (2)肝糖元 胰岛素 (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大 4 (4) 27.图1表示某动物在寒冷环境中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A、B、C代表激素,图2表示激素分泌与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寒冷环境中,血液中含量增加的激素有 A、B、C (填字母),除此之外还应该有 肾上腺素 (激素)参与体温调节,图1中激素C是 促甲状腺激素 . (2)A、B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是 促进、抑制 . (3)若图2中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在应对寒冷的生理调节中,靶细胞是 几乎全身组织细胞 ,则图中酶激活的细胞代谢具体是 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此外,机体也会通过骨骼肌的 骨骼肌战栗 使产热量增加. (4)图2靶细胞表面的a物质的化学本质是 糖蛋白 .与神经调节相比,写出激素调节生理活动的两个特点: 反应速度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甲状腺激素,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D表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图2表示激素调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后,随着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靶细胞,调节靶细胞的代谢. 【解答】解:(1)据图甲可知: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的A增多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C,C又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的B增多.除此之外还应该有肾上腺激素参与体温调节,图l中激素C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2)据图分析,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因此A、B对垂体的作用分别为促进、抑制. (3)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其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组织细胞,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促进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产热增加,此外,机体也会通过立毛肌收缩和骨骼肌战栗,使产热量增加. (4)图2靶细胞表面的a物质是激素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与神经调节相比,写出激素调节生理活动的两个特点:反应速度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 故答案为: (1)A、B、C 肾上腺素 促甲状腺激素 (2)促进 抑制 (3)几乎全身组织细胞 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骨骼肌战栗 (4)糖蛋白 反应速度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 28.如图1是人体内血糖调节的部分示意图. (1)图1中甲为 胰岛素 ,乙产生的部位为 胰岛A细胞 . (2)发生a过程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消化吸收.图2是人体饭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浓度、胰岛素浓度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图.图中曲线A表示 血糖浓度 ,曲线C表示 胰高血糖素浓度 .从图中曲线的特点可知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具有 拮抗 作用,除上述涉及的激素外, 肾上腺素 激素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3)图1显示,下丘脑参与了血糖的调节过程,说明血糖调节过程属于 神经﹣体液 调节.此外,下丘脑的某些细胞还能合成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的激素是 抗利尿 激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分析图1可知,甲为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乙为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发生a过程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消化吸收,发生b过程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2、分析图2可知,表示人体饭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浓度、胰岛素浓度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图,曲线A表示血糖浓度,曲线B表示胰岛素浓度,曲线C表示胰高血糖素浓度. 3、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而具有拮抗作用;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 【解答】解:(1)图1中甲为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乙为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2)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分析图2可知,曲线A表示血糖浓度,曲线B表示胰岛素浓度,曲线C表示胰高血糖素浓度.从图中曲线的特点可知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除上述涉及的激素外,肾上腺素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3)图1显示,下丘脑参与了血糖的调节过程,说明血糖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此外,下丘脑的某些细胞还能合成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故答案为: (1)胰岛素 胰岛A细胞 (2)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浓度 拮抗 肾上腺素 (3)神经﹣体液 抗利尿 29.图甲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乙为细胞e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所示的是 体液 免疫过程,图甲中c是 B淋巴 细胞. (2)在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中,细胞b除了具有 呈递抗原 的功能外,还可分泌 淋巴因子 促进c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预防接种后,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抗体浓度更高,此免疫过程的主要途径是 ⑥→⑧→⑨ (用图甲中数字表示). (4)图乙中与物质X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 Ⅱ、Ⅲ、Ⅳ、(Ⅴ) (用图乙中数字表示). (5)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 T 细胞,该细胞在 胸腺 内分化成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根据图甲分析,a表示吞噬细胞,b表示T淋巴细胞,c表示B淋巴细胞,d表示记忆细胞,e表示浆细胞. 2、根据图乙分析,Ⅰ表示细胞膜,Ⅱ表示高尔基体,Ⅲ表示核糖体,Ⅳ表示线粒体,Ⅴ表示内质网. 3、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4、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5、预防接种后,有记忆细胞产生,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则途径是⑥→⑧→⑨. 【解答】解:(1)图甲中属于体液免疫过程,a是吞噬细胞,b是T淋巴细胞,c是B淋巴细胞,d是记忆细胞,e是将细胞. (2)T淋巴细胞具有呈递抗原的功能外,还可分泌白细胞介素﹣2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预防接种后,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抗体浓度更高,此免疫过程的主要途径是⑥→⑧→⑨. (4)抗体的合成、分泌与Ⅲ核糖体、Ⅴ内质网、Ⅱ高尔基体、Ⅳ线粒体相关. (5)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细胞,该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故答案为: (1)体液 B淋巴 (2)呈递抗原 淋巴因子 (3)⑥→⑧→⑨ (4)Ⅱ、Ⅲ、Ⅳ、(Ⅴ) (5)T 胸腺 30.如图为人体内的反射弧示意图及其中部分结构的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属于反射弧中的 传出神经 ;图乙中的①是 线粒体 ,④除作用于神经细胞外,通常还可以作用的细胞是 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 .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 电信号(局部电流) 的形式双向传导,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单向 的;刺激B处时,该处膜内电位变为 负电位→正电位 . (3)兴奋在结构乙中传递时,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兴奋在突触上传递时具有单向性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4)成人不但能够憋尿,还能在没有尿意的时候排尿,但是当人因受伤丧失意识后就会像婴儿一样尿床.该现象说明大脑皮层与脊髓之间的关系是 低级神经中枢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是反射弧模式图,其中B是传入神经,A是传出神经;图乙是突触的放大,其中①是线粒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后膜上递质的受体,④是神经递质.据此答题 【解答】 解:(1)由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来看,甲中A属于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纤维,其产生神经递质通常可以作用的两类细胞是腺体细胞和肌肉细胞,因为传出神经纤维连着效应器,而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组成,图乙中的①是线粒体,可提供能量.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但在人体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结构决定的;刺激B处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变为负电位→正电位. (3)突触在传递信号时,信号的转换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枢施加促进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 故答案为: (1)传出神经 线粒体 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 (2)电信号(局部电流) 单向 负电位→正电位 (3)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低级神经中枢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31.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的问题: (1)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角度(α).图一为实验示意图. ①如果其中两组实验的α相同,则这两块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 不一定 (一定、不一定)相同. ②α的范围为 90°≥α>0° (2)图二是生长素浓度与根、茎生长的关系曲线,图示字母中表示根的近地侧的是 B 、茎的远地侧的是 C . (3)有科学家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了研究二者的关系,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物质.他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生长素浓度 ,因变量是 乙烯浓度、根尖的生长长度 . ②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 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作为对照组.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因为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所以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记录的弯曲度应如图1所示.在最适浓度之前,随浓度增加,弯曲度越大,α越小,但是超过最适浓度,促进作用越来越小,弯曲度越小,而α值越大. 由于根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曲线AB表示根,曲线CD表示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但是抑制根的生长,因此对应曲线中B点;而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即对应图中D点. 【解答】解:(1)①由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在最适生长素浓度的两侧,存在两个促进作用相同的生长素浓度,因此在两组实验中若α相同,则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的浓度不一定相同. ②由于琼脂块中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去顶胚芽鞘左侧生长,使胚芽鞘向右弯曲,α 的范围为90°≥α>0°. (2)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生长素对根的近地侧表现为抑制作用,对根的远地侧和茎的近地侧及远地侧都表现为促进作用,但促进程度不同,茎的近地侧促进程度大于远地侧.从图中看出,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B点最长,表示根的近地侧,则A表示根的远地侧,C表示茎的远地侧,D表示茎的近地侧. (3)①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及根尖的生长长度. ②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和蒸馏水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组. 故答案为: (1)①不一定 ②90°≥α>0° (2)B C (3)①生长素浓度 乙烯浓度、根尖的生长长度 ②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32.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随机取样 .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时,应选择的取样方法是 五点取样法 .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大小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大 . (3)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8 .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10m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14株/㎡ .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解答. 【解答】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首先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其中五点取样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而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由于乔木体积大,所以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只计算样方内的个体数目和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个体,数目为8. (4)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应该按长条形地块的长度除以样方的数量计算,所以,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10m.调查种群的密度为各样方中的数量的平均值,即:(12+18+16+16+15+13+15+11+13+13)÷10=14株/m2. 故答案为: (1)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2)大 (3)8 (4)10m 14株/㎡ 33.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 (1)目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有 样方法 和标志重捕法.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密度,小马同学对某池塘中的鲫鱼进行了调查:第一次捕获105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0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则该池塘中鲫鱼大概共 378 条.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① 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 ② 取样前振荡试管 ; ③ 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3)在培养后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这是因为 酵母菌密度太大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 (4)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C)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Oh 24h 48h 72h 96h 120h 144h 168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①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抽样检测 法. ②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温度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 25 ℃. ③如图所示96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养分等越来越少,酵母菌种内斗争加剧 . (5)如图所示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 .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2、分析表格的数据:①无论在哪个时间段内,都是25摄氏度的酵母菌的数量最多,所以25摄氏度为酵母菌的最适温度. 【解答】解:(1)目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105=90:25,N=378条. (2)该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三个错误是:①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②取样前振荡试管;③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3)在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密度太大,所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时应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4)①利用血球计数板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②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则自变量是温度.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 ③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养分等越来越少,酵母菌种内斗争加剧,所以96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呈下降趋势. (5)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378 (2)①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②取样前振荡试管 ③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球计数板计数室 (3)酵母菌密度太大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4)①抽样检测 ②温度 25 ③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养分等越来越少,酵母菌种内斗争加剧 (5) 2017年2月6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