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湖南省株洲八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湖南省株洲八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湖南省株洲八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1-20,每题2分;21-25,每题3分;共55分)‎ ‎1.下列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2.下列有关人体糖类代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糖类可由某些非糖物质转化而来 B.糖类在供应过量的情况下可转化成脂质 C.肌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 D.肝糖原分解代谢出现障碍可导致低血糖 ‎3.为了确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检测正常叶片中该矿质元素的含量 B.分析根系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C.分析环境条件对该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D.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前、后植株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4.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 B.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不改变其通透性 C.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只发生结构上的联系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5.A、B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不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6.下列过程中存在无氧呼吸的是(  )‎ A.植物叶片在光下放出O2‎ B.动物细胞内的糖分解为H2O和CO2 C.酵母细胞不产生酒精的呼吸过程 D.苹果贮藏期间果肉积累酒精 ‎7.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长期接触癌症患者的人细胞癌变几率增加 B.癌症是致癌因子引发的,患病几率与年龄无关 C.艾滋病患者与正常人患癌症的几率相同 D.亚硝酸盐可通过改变基因的结构而致癌 ‎8.雄蛙的一个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C1、C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S1、S2).比较C1与C2、S1与S2细胞核中DNA数目及其贮存的遗传信息,正确的是(  )‎ A.DNA数目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B.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C.DNA数目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D.遗传信息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9.如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 A.母亲肯定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 B.这种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C.该遗传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 D.子女中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10.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1.HIV感染人体后,其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②以边解旋边复制的方式合成DNA分子 B.HIV通过过程①得到的DNA可以插入人体T细胞的DNA中 C.过程④中遗传信息由mRNA先流向tRNA,再流向蛋白质 D.过程①在病毒内进行,过程②、③、④在人体内进行 ‎12.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面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13.如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的描述是(  )‎ A.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④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DNA聚合酶用于⑨的形成 D.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 ‎14.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上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5.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此判断错误的是(  )‎ A.当兴奋到达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GABA,该过程依赖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 B.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过程说明,某些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 C.GABA受体实际上也是横跨突触后膜的Cl﹣通道,能与GABA特异性结合 D.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内流,进而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16.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对图中的相关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 A.图中甲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B.若乙表示垂体,对其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 D.信息分子可通过靶细胞上的受体影响细胞的生理活动 ‎17.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18.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B.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 C.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 D.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总体上不符合Nt=N0•λt ‎19.下列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  )‎ A.效应T细胞识别靶细胞 B.高等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连接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D.同种生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20.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年数 物种数量 植物类别 ‎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 B.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 C.表中的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D.该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等 ‎2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22.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23.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2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2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提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 ‎ 二、非选择题(共五道大题,共45分)‎ ‎26.如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为△h,此时S1和S2浓度大小关系为  .‎ ‎(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  ,两者在物质透过功能上的差异是  .‎ ‎(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 实验器具: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不含溶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笔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0.3g/mL 的蔗糖溶液和与其等渗的KNO3溶液.‎ 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①选两套渗透装置,标上代号X 和Y.在两个烧杯里均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分别在装置X 和Y 的漏斗内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均调节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渗透平衡时出现液面差的装置有  (填代号).‎ ‎②选两片洁净的载玻片,  ,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  ,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并分别观察装片中细胞的初始状态.‎ ‎③观察临时装片中浸润在所提供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的变化,两者都能出现的现象是  .‎ ‎(4)上述实验中最能体现两种膜功能差异的实验现象是  .‎ ‎27.为了研究2个新育品种P1、P2幼苗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新育品种与原种(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净光合速率是采用叶龄一致的叶片,在  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  的释放量 ‎(2)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与C5结合生成  ,消耗的C5由  经过一系列反应再生 ‎(3)由图可知,P1的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最强,推断其主要原因有:一方面是其叶绿素含量较高,可以产生更多的  ;另一方面是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含有更多的  ‎ ‎(4)栽培以后,P2植株干重显著大于对照,但籽实的产量并不高,最可能的生理原因是  .‎ ‎28.鲤鱼和鲫鱼体内的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是同功酶(结构不同、功能相同的酶),由两条肽链构成.编码肽链的等位基因在鲤鱼中是a1和a2,在鲫鱼中是a3和a4,这四个基因编码的肽链P1、P2、P3、P4可两两组合成GPI.以杂合体鲫鱼(a1a2)为例,其GPI基因、多肽链、GPI的电泳(蛋白分离方法)图谱如下.‎ 请问答相关问题:‎ ‎(1)若一尾鲫鱼为纯合二倍体,则其体内GPI类型是  .‎ ‎(2)若鲤鱼与鲫鱼均为杂合二倍体,则鲤鲫杂交的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2a4个体的比例为  .在其杂交子一代中取一尾鱼的组织进行GPI电泳分析,图谱中会出现  条带.‎ ‎(3)鲤鲫杂交育种过程中获得了四倍体鱼.四倍体鱼与二倍体鲤鱼杂交,对产生的三倍体子代的组织进行GPI电泳分析,每尾鱼的图谱均一致,如下所示.‎ 据图分析,三倍体的基因型为  ,二倍体鲤鱼亲本为纯合体的概率是  .‎ ‎29.如图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城市生活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为了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态,还要引进  以控制藻类的过度繁殖.‎ ‎(2)敞开式的污水处理塘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净化污水,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的途径有  、   和化学分解.处理后的出水和流入污水相比,明显减少的元素是  .氧化塘每天处理污水的量是一定的,说明生态系统的  是有限的.‎ ‎(3)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类型变化顺序可能  ,它们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  (成分).‎ ‎ ‎ 三.【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30.某些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纤维素经过水解可以形成葡萄糖,葡萄糖再经过发酵可以生产酒精.如图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酒精的大致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纤维素要经过纤维素分解菌分解成葡萄糖.人们常常是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  .其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  →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   的菌落.‎ ‎(2)纤维素分解菌能合成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  .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  ,第三种酶将它分解成葡萄糖.‎ ‎(3)图中发酵阶段常用的菌种是酵母菌,在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  来检验.‎ ‎(4)利用葡萄能生产果酒,进而生产果醋,生产果醋常用的菌种是醋酸杆菌,醋酸杆菌与酵母菌在代谢类型上的区别是  .‎ ‎ ‎ ‎2016-2017学年湖南省株洲八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1-20,每题2分;21-25,每题3分;共55分)‎ ‎1.下列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动物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区别.‎ ‎(1)原核细胞只有唯一的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没有核膜,真核细胞有众多的细胞器,有真正的细胞核.‎ ‎(2)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没有叶绿体、液泡,高等植物细胞有叶绿体、液泡,没有中心体.‎ ‎【解答】解:A、细菌细胞属于原核生物,只有唯一的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没有线粒体,A错误;‎ B、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生物,只有唯一的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没有叶绿体,B错误;‎ C、水稻叶肉细胞是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C错误;‎ D、小鼠肝脏细胞属于动物细胞,D正确.‎ 故选:D.‎ ‎ ‎ ‎2.下列有关人体糖类代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糖类可由某些非糖物质转化而来 B.糖类在供应过量的情况下可转化成脂质 C.肌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 D.肝糖原分解代谢出现障碍可导致低血糖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在糖类代谢中,血糖含量升高时,葡萄糖可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而血糖含量低时,只有肝糖原能够分解成葡萄糖,肌糖原只能分解成乳酸利用.‎ ‎【解答】解:A、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形成含氮部分和不含氮部分,其中不含氮部分可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也可在细胞内转化成糖类、脂肪等其他物质,A正确;‎ B、糖类在细胞内的主要作用是氧化分解为细胞生命活动供能,过量后可转化成肝糖原、肌糖原暂时贮存或转化为脂肪,B正确;‎ C、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糖原能分解为葡萄糖并释放到血液中,从而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但是肌糖原不能再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只能氧化分解为骨骼肌供能,C错误;‎ D、当血糖含量低时,肝糖原会分解维持血糖平衡,因此肝糖元分解代谢出现障碍可导致低血糖,D正确.‎ 故选:C.‎ ‎ ‎ ‎3.为了确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检测正常叶片中该矿质元素的含量 B.分析根系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C.分析环境条件对该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D.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前、后植株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判断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通常用溶液培养法,在人工配制的完全培养液中,除去某种矿质元素,然后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确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溶液培养法,在人工配制的完全培养液中,除去某种矿质元素,然后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植物的生长发育仍正常,说明该元素不是植物所必需的;如果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出现特定的缺乏症状),且只有补充了该种元素(其他元素无效)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说明该元素是必需的矿质元素.‎ 故选:D.‎ ‎ ‎ ‎4.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 B.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不改变其通透性 C.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只发生结构上的联系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考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本题是对生物膜的组成和特点,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的综合应用.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上的特点是选择透过性,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成分上相似,结构和功能上有联系;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A正确;‎ B、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生物膜上有些的蛋白质可以充当物质运输的载体,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和通透性,B错误;‎ C、生长激素是蛋白质类的物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存在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膜的变化的离子通道的开发和关闭,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时,要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胞吐过程),作用于突触后膜,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因此生物膜发生的变化不同,D错误.‎ 故选:A.‎ ‎ ‎ ‎5.A、B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 B.甲酶不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考点】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分析】通过题干获取信息,本题考查酶的概念、本质及作用特点.解读曲线表达的含义,结合酶的概念、本质及作用特点解题.‎ ‎【解答】解: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的本质是具有催化能力的RNA.酶的功能具有专一性.曲线图上可以看出,甲酶用蛋白酶处理后,活性无变化,所以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A选项正确;甲酶用蛋白酶处理后,活性无变化,其本质不可能是蛋白质,有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B选项描述错误;B酶的活性用蛋白酶处理后,随时间而逐渐降低,所以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C选项描述正确;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破坏其结构,D选项描述正确.‎ 故:答案应为B ‎ ‎ ‎6.下列过程中存在无氧呼吸的是(  )‎ A.植物叶片在光下放出O2‎ B.动物细胞内的糖分解为H2O和CO2 C.酵母细胞不产生酒精的呼吸过程 D.苹果贮藏期间果肉积累酒精 ‎【考点】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本题的对有氧呼吸的产物和条件、无氧呼吸的方式和不同无氧呼吸方式的产物的考查,回忆与有氧呼吸的产物和条件及无氧呼吸的方式和不同无氧呼吸方式的产物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植物叶片在光下放出氧气,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不可能存在无氧呼吸,A错误;‎ B、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水生成,若动物细胞内的糖分解为H2O和CO2,说明细胞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酵母菌不产生酒精的呼吸过程是有氧呼吸,不是无氧呼吸,C错误;‎ D、苹果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有氧呼吸不产生酒精,如果苹果贮藏期间果肉积累酒精,说明细胞存在无氧呼吸,D正确.‎ 故选:D.‎ ‎ ‎ ‎7.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长期接触癌症患者的人细胞癌变几率增加 B.癌症是致癌因子引发的,患病几率与年龄无关 C.艾滋病患者与正常人患癌症的几率相同 D.亚硝酸盐可通过改变基因的结构而致癌 ‎【考点】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因主要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此外,患癌症的几率还与年龄、免疫能力等因素有关.‎ ‎【解答】解:A、癌症不是传染病,接触癌症病人不会增加细胞癌变的几率,A错误;‎ B、诱发癌症的主要因素是致癌因子,此外还与年龄等因素有关,B错误;‎ C、艾滋病患者比正常人患癌症的几率大,因为艾滋病患者的免疫能力差,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癌细胞,C错误;‎ D、亚硝酸盐是化学致癌因子,能引发基因突变,进而导致癌变,D正确.‎ 故选:D.‎ ‎ ‎ ‎8.雄蛙的一个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C1、C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S1、S2).比较C1与C2、S1与S2细胞核中DNA数目及其贮存的遗传信息,正确的是(  )‎ A.DNA数目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B.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C.DNA数目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D.遗传信息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DNA数目相同,遗传信息也完全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DNA数目虽然相同,但遗传信息不同.‎ ‎【解答】解:A、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DNA数目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DNA数目也相同,即C1与C2相同,S1与S2也相同,A错误;‎ B、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所含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所以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遗传信息不同,所以遗传信息S1与S2不同,B正确;‎ C、DNA数目C1与C2相同,S1与S2相同,C错误;‎ D、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D错误.‎ 故选:B.‎ ‎ ‎ ‎9.如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据图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 A.母亲肯定是纯合子,子女是杂合子 B.这种遗传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C.该遗传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 D.子女中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父亲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分析遗传系谱图判定遗传病的类型,根据选项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若是隐性遗传病母亲是纯合子,子女也是纯合子,若是显性遗传病母亲不一定是纯合子,子女肯定是杂合子,A错误;‎ B、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本题不一定是伴X显性遗传病,因此该遗传病女性发病率不一定高于男性,B错误;‎ C、该病若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遗传系谱图中父亲正常,所以该遗传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C正确;‎ D、若该病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父亲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子代的致病基因一个来自父亲,D错误.‎ 故选:C.‎ ‎ ‎ ‎10.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考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共同点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离,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各自的作用.‎ ‎【解答】解:①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故①错误;‎ ‎②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故②错误; ‎ ‎③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推测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故③正确;‎ ‎④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DNA是遗传物质,故④正确; ‎ ‎⑤沃森和克里克根据DNA的X光衍射图谱推算出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故⑤错误.‎ 故选:C.‎ ‎ ‎ ‎11.HIV感染人体后,其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②以边解旋边复制的方式合成DNA分子 B.HIV通过过程①得到的DNA可以插入人体T细胞的DNA中 C.过程④中遗传信息由mRNA先流向tRNA,再流向蛋白质 D.过程①在病毒内进行,过程②、③、④在人体内进行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逆转录,②表示DNA自我复制,③表示转录,④表示翻译.‎ ‎【解答】解:A、过程①以边解旋边转录的方式合成RNA,②以边解旋边复制的方式合成DNA,A错误;‎ B、HIV通过过程①逆转录形成DNA,可以插入人体T细胞的DNA中,B正确;‎ C、过程④中遗传信息由mRNA流向蛋白质,而tRNA是翻译者,C错误;‎ D、过程①在宿主细胞内进行,D错误.‎ 故选:B.‎ ‎ ‎ ‎12.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面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 C、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来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 ‎ ‎13.如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的描述是(  )‎ A.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④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DNA聚合酶用于⑨的形成 D.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磷酸;②是脱氧核糖;③是含氮碱基;④是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胞嘧啶,但不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⑤、⑥、⑦、⑧都表示含氮碱基(⑤是腺嘌呤、⑥是鸟嘌呤、⑦是胞嘧啶、⑧是胸腺嘧啶);⑨是氢键.‎ ‎【解答】解:A、①磷酸和②脱氧核糖的交替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错误;‎ B、图中④不能表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②、③和下一个磷酸才能构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B错误;‎ C、⑨是氢键,其合成不需要DNA聚合酶,D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合成,C错误;‎ D、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D正确.‎ 故选:D.‎ ‎ ‎ ‎14.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上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a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入神经,e是感受器.Ⅰ是突触前膜,Ⅱ是突触后膜.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由于反射弧中的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A正确;‎ B、切断传入神经d、刺激传出神经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但不属于反射,B正确;‎ C、神经中枢c中的突触结构多,兴奋在其中的传递速度低于在传入神经行为上传导速度,C错误;‎ D、Ⅱ处表示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选:AB.‎ ‎ ‎ ‎15.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此判断错误的是(  )‎ A.当兴奋到达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GABA,该过程依赖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 B.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过程说明,某些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 C.GABA受体实际上也是横跨突触后膜的Cl﹣通道,能与GABA特异性结合 D.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内流,进而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考点】突触的结构;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GABA作为神经递质,贮存在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Cl﹣内流,进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解答】解:A、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方式是胞吐(外排),依赖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A正确;‎ B、GABA属于小分子物质,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过程说明某些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B正确;‎ C、由图可知,GABA受体实际上也是横跨突触后膜的Cl﹣通道,能与GABA特异性结合,C正确;‎ D、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内流,进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D.‎ ‎ ‎ ‎16.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对图中的相关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 A.图中甲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B.若乙表示垂体,对其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 D.信息分子可通过靶细胞上的受体影响细胞的生理活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动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两种调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2、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A、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 B、若乙表示垂体,对其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B错误;‎ C、肾上腺是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因此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C正确;‎ D、信息分子可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进而影响细胞的生理活动,D正确.‎ 故选:B.‎ ‎ ‎ ‎17.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分析】1、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这样光合作用强,积累的有机物多.‎ ‎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3、池塘中食物有限,当鲫鱼增长到一定数量是食物不足,要想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 ‎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所以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解答】解: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阳光等资源的充分利用,A正确;‎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由于环境变化,种群数量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波动,但不会明显,如果环境出现变化,K值可能会发生改变,B错误;‎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因为生产者少,固定的有机物不足,C正确;‎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D正确.‎ 故选:B.‎ ‎ ‎ ‎18.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B.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 C.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 D.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总体上不符合Nt=N0•λt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 ‎【解答】解:A、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A正确;‎ B、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B正确;‎ C、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猛禽提供更多栖息场所,猛禽的密度会更大,C错误;‎ D、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是Nt=N0•λt,而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不符合J型曲线,D正确.‎ 故选:C.‎ ‎ ‎ ‎19.下列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  )‎ A.效应T细胞识别靶细胞 B.高等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连接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D.同种生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效应T细胞上有糖蛋白,能识别靶细胞,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A错误;‎ B、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如高等植物的胞间连丝,B错误;‎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方式传导,属于在同一个细胞中传导信息,不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C正确;‎ D、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C.‎ ‎ ‎ ‎20.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年数 物种数量 植物类别 ‎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 B.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 C.表中的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D.该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等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种间关系.‎ ‎【分析】1、据表格分析,群落演替的起点是农田,属于次生演替,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A、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A正确;‎ B、乔木阶段物种种类最多,丰富度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B正确;‎ C、采用样方法获取数据时应随机采样,C错误;‎ D、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等,D正确.‎ 故选:C.‎ ‎ ‎ ‎2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C.蓝藻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2、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细胞质中含少量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细胞核中含少量RNA).‎ ‎3、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光反应,能合成ATP;在叶绿体的基质进行暗反应,可进行CO2的固定.‎ ‎【解答】解:A、核糖体是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溶酶体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A错误;‎ B、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和RNA(少量)两类核酸,B正确;‎ C、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是含有有氧呼吸酶,能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在叶绿体的基质可进行CO2的固定,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能合成ATP,D错误.‎ 故选:B.‎ ‎ ‎ ‎22.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2、分析题文: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解答】解: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是逆着浓度阶梯进行的,B错误;‎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减少能量的供应,进而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正确;‎ D、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因此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错误.‎ 故选:C.‎ ‎ ‎ ‎23.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考点】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分析】(1)酶活力的含义: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2)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酶的活力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者在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例如,通过测定单位时问内麦芽糖的生成量来检测淀粉酶的活力.由于麦芽糖与3,5一二硝基水杨酸试剂反应,能生成黄褐色产物,利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比色,可以测出麦芽糖的生成量.另外,还可以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消耗量来检测淀粉酶的活力.‎ ‎【解答】解:测定酶活性实验操作中,体积最大的物质一般最先加入;对反应条件最敏感的试剂一般最后加入.故先加入缓冲液,再加入底物,最后加入酶,然后立即混匀保温,并开始计时,故C选项正确.‎ 故选:C.‎ ‎ ‎ ‎24.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蛋白体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考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动物细胞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是细胞呼吸,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的吸能过程一般与ATP水解相偶联,放能过程一般与ATP合成相偶联.‎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神经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A正确;‎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移动属于扩散,不消耗ATP,B错误;‎ C、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合成要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实现,需要消耗ATP,C正确;‎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外流,需要消耗ATP,D正确.‎ 故选:B.‎ ‎ ‎ ‎2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提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正确;‎ B、能量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 C、“退耕还林、还草”是提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正确.‎ 故选:B.‎ ‎ ‎ 二、非选择题(共五道大题,共45分)‎ ‎26.如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液面差为△h,此时S1和S2浓度大小关系为 S1>S2 .‎ ‎(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 原生质层 ,两者在物质透过功能上的差异是 原生质层能主动转运有关物质而半透膜不能 .‎ ‎(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 实验器具: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不含溶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笔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0.3g/mL 的蔗糖溶液和与其等渗的KNO3溶液.‎ 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①选两套渗透装置,标上代号X 和Y.在两个烧杯里均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分别在装置X 和Y 的漏斗内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均调节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渗透平衡时出现液面差的装置有 X (填代号).‎ ‎②选两片洁净的载玻片, 标号 ,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 蒸馏水 ,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并分别观察装片中细胞的初始状态.‎ ‎③观察临时装片中浸润在所提供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中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的变化,两者都能出现的现象是 质壁分离 .‎ ‎(4)上述实验中最能体现两种膜功能差异的实验现象是 KNO3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 .‎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据图分析,渗透装作用是指水分通过半透膜,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现象;漏斗内液面上升,则漏斗内溶液(S1)浓度大于漏斗外溶液(S2).‎ ‎【解答】解:(1)一般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相等,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故两者浓度关系仍是S1>S2. ‎ ‎(2)图中半透膜模拟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从功能上,半透膜只是利用孔径大小控制物质进出;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靠能量和载体控制物质出入,具有生物活性,可以完成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 ‎ ‎(3)①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而KNO3能够通过半透膜,渗透平衡时装置X能出现液面差,装置Y不能出现液面差. ‎ ‎②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选洁净的载玻片分别编号,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蒸馏水,制作临时装片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初始状态. ‎ ‎③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原生质层,蔗糖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不会自动复原,KNO3能被细胞吸收,导致细胞液和外界溶液的浓度差被消除,从而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现象. ‎ 故答案为:‎ ‎(1)S1>S2‎ ‎(2)原生质层 原生质层能主动转运有关物质而半透膜不能 ‎(3①X ②标号 蒸馏水 ③质壁分离 ‎(4)KNO3 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 ‎ ‎ ‎27.为了研究2个新育品种P1、P2幼苗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新育品种与原种(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净光合速率是采用叶龄一致的叶片,在 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 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 氧气 的释放量 ‎(2)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与C5结合生成 三碳化合物 ,消耗的C5由 三碳化合物 经过一系列反应再生 ‎(3)由图可知,P1的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最强,推断其主要原因有:一方面是其叶绿素含量较高,可以产生更多的 [H]和ATP ;另一方面是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含有更多的 参与光合作用的酶 ‎ ‎(4)栽培以后,P2植株干重显著大于对照,但籽实的产量并不高,最可能的生理原因是 品种2光合作用能力强,但是向籽实运输的光合作用产物少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分析题图:‎ 图1:看图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品种1和2的净光合速率都先上升后下降,且最适宜温度都是25度;品种1高于品种2,且两者都高于对照组,但是品种1下降的更快;‎ 图2:品种1和2的叶绿素互为蛋白质含量都都大于对照组,且品种1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最高 ‎【解答】解:(1)净光合速率指的是在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氧气的释放量,氧气释放量越多,说明净光合作用强度越高.‎ ‎(2)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然后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的作用下,生成五碳化合物、有机物.‎ ‎(3)图中P1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可以产生更多的[H]和ATP 用于暗反应,同时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含有更多的参与光合作用的酶,所以其光合作用能力最强.‎ ‎(4)P2光合作用能力强,但是向籽实运输的光合作用产物少,导致P2植株籽实的产量并不高.‎ 故答案为:‎ ‎(1)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 氧气 ‎(2)三碳化合物 三碳化合物 ‎(3)[H]和ATP 参与光合作用的酶 ‎(4)P2光合作用能力强,但是向籽实运输的光合作用产物少 ‎ ‎ ‎28.鲤鱼和鲫鱼体内的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是同功酶(结构不同、功能相同的酶),由两条肽链构成.编码肽链的等位基因在鲤鱼中是a1和a2,在鲫鱼中是a3和a4,这四个基因编码的肽链P1、P2、P3、P4可两两组合成GPI.以杂合体鲫鱼(a1a2)为例,其GPI基因、多肽链、GPI的电泳(蛋白分离方法)图谱如下.‎ 请问答相关问题:‎ ‎(1)若一尾鲫鱼为纯合二倍体,则其体内GPI类型是 P3P3或P4P4 .‎ ‎(2)若鲤鱼与鲫鱼均为杂合二倍体,则鲤鲫杂交的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2a4个体的比例为 25% .在其杂交子一代中取一尾鱼的组织进行GPI电泳分析,图谱中会出现 3 条带.‎ ‎(3)鲤鲫杂交育种过程中获得了四倍体鱼.四倍体鱼与二倍体鲤鱼杂交,对产生的三倍体子代的组织进行GPI电泳分析,每尾鱼的图谱均一致,如下所示.‎ 据图分析,三倍体的基因型为 a1a2a3 ,二倍体鲤鱼亲本为纯合体的概率是 100% .‎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 ‎【解答】解:(1)由题图可知,鲤鱼中是基因a1和a2分别编码P1、P2肽链,则鲫鱼基因a3、a4分别编码P3、P4肽链,所以纯合纯合二倍体鲫鱼体内的GPI类型是P3P3或P4P4.‎ ‎(2)若鲤鱼与鲫鱼均为杂合二倍体,基因型分别是a1a2、a3a4,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1a3:a1a4:a2a3:a2a4=1:1:1:1,基因型为a2a4个体的比例是25%;由于杂交后代都是杂合子,因此杂交子一代中取一尾鱼的组织进行GPI电泳分析,会出现3条电泳带.‎ ‎(3)由电泳图可知,三倍体子代的组织进行GPI电泳分析出现了P1P1、P2P2、P3P3,因此三倍体同时含有a1、a2、a3基因,三倍体基因型为a1a2a3;二倍体鲤鱼亲本为纯合体.‎ 故答案为:‎ ‎(1)P3P3或P4P4‎ ‎(2)25% 3‎ ‎(3)a1a2a3 100%‎ ‎ ‎ ‎29.如图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城市生活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含有的能量,藻类固定的太阳能 .为了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态,还要引进 以藻类为食的动物 以控制藻类的过度繁殖.‎ ‎(2)敞开式的污水处理塘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净化污水,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的途径有 物理沉降 、 微生物分解(或藻类吸收)  和化学分解.处理后的出水和流入污水相比,明显减少的元素是 N、P .氧化塘每天处理污水的量是一定的,说明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 是有限的.‎ ‎(3)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类型变化顺序可能 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它们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 分解者 (成分).‎ ‎【考点】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流入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是利用物理沉降、微生物的分解、化学分解和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的.由图可知,细菌和藻类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细菌通过分解有机物,为藻类生长提供二氧化碳、N、P矿物质等;藻类的光合作用为细菌的分解作用提供氧气和有机物.不同水层由于受到物理扩散、生物消耗等因素的影响,水中溶解氧气量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生存的生物类群也会因此而变化.‎ ‎【解答】解:(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含有的能量,藻类固定的太阳能.为了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态,还要引进以以藻类为食的动物控制藻类的过度繁殖.‎ ‎(2)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的途径有物理沉降、微生物的分解、化学分解和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的.由图可知,细菌和藻类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细菌通过分解有机物,为藻类生长提供二氧化碳,N、P矿物质等;藻类的光合作用为细菌的分解作用提供氧气和有机物.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类型变化顺序可能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它们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分解者.‎ 故答案为:‎ ‎(1)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含有的能量,藻类固定的太阳能(答不全不得分) 以藻类为食的动物.‎ ‎(2)物理沉降 微生物分解(或藻类吸收) N、P 自我调节能力 ‎(3)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分解者 ‎ ‎ 三.【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30.某些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纤维素经过水解可以形成葡萄糖,葡萄糖再经过发酵可以生产酒精.如图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酒精的大致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纤维素要经过纤维素分解菌分解成葡萄糖.人们常常是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 刚果红染色法 .其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 梯度稀释 →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 透明圈  的菌落.‎ ‎(2)纤维素分解菌能合成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 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 .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 纤维二糖 ,第三种酶将它分解成葡萄糖.‎ ‎(3)图中发酵阶段常用的菌种是酵母菌,在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18﹣25 ℃.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 酸性重铬酸钾 来检验.‎ ‎(4)利用葡萄能生产果酒,进而生产果醋,生产果醋常用的菌种是醋酸杆菌,醋酸杆菌与酵母菌在代谢类型上的区别是 醋酸杆菌是好氧性的,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 .‎ ‎【考点】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1、刚果红染色法特指纤维素的染色法,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对纤维二糖和葡萄糖无作用;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生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用此来鉴别纤维素或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作用.‎ ‎2、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3、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4、酵母菌在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5、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6、酵母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醋酸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好氧型.‎ ‎【解答】解:(1)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而刚果红对纤维二糖和葡萄糖无此作用,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其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其中的C1酶和Cx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3)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酵母菌在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 ‎(4)醋酸杆菌与酵母菌在代谢类型上的区别是:醋酸杆菌是好氧性的,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 ‎ 故答案为:‎ ‎(1)刚果红染色法 梯度稀释 透明圈 ‎(2)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 纤维二糖 ‎(3)18﹣25 酸性重铬酸钾 ‎(4)醋酸杆菌是好氧性的,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 ‎ ‎ ‎2016年12月6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