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带解析)
2017-2018学年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1.如果图1表示纤维素的结构组成方式,那么符合图2所示结构组成方式的是 ①核酸 ②多肽 ③淀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图1 所示由同种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图2表示由不同的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淀粉和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可用图1表示;核酸是由4种不同的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可用图2 表示;多肽是由不同种类的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也可用图2 表示。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点睛】以“细胞中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组成方式”为切入点进行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准图示中的隐含信息:“不同的几何图形表示不同的单体,图1、2所示的两种生物大分子所含有的单体的种类”,再依据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物大分子的知识,对各选项进行综合分析作答。 2.下图表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简要概念图,下列对图示分析错误的是 ①A中肯定含有C、H、O、N、S等元素 ②组成人体的B约有20种 ③环形多肽中B的数目等于C的数目 ④蛋白质是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⑤过程①发生的场所是由蛋白质和RNA组成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②③⑤ 【答案】C 【解析】蛋白质主要由 C、H、O、N4种元素组成,很多蛋白质还含有P、S元素,有的也含有微量的Fe、Cu、Mn、I、Zn等元素,所以A中肯定含有C、H、O、N等元素,不一定有S元素,①错误;组成人体的B是氨基酸,大约有20种,绝大多数都能在人体内合成,另有8种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体内合成,②正确;图中B是氨基酸,C是肽键,链状多肽中氨基酸的数目等于肽键的数目+肽链的数目,环形多肽中氨基酸的数目等于肽键数的数目,③正确;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④错误;过程①表示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⑤正确,所以对图示分析错误的是①④,故选C。 3.一条多肽链的分子式为CxHyOpNqS,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半胱氨基(C3H7O2NS)、丙氨酸(C3H7O2N)、赖氨酸(C5H12O2N2)、苯丙氨酸(C9H11O2N)。分析可知,水解得到的氨基酸个数为( ) A. q+1 B. p-1 C. q-2 D. p+1 【答案】B 【解析】假设水解得到的氨基酸个数为N,则该多肽合成时脱去的水分子数目为N-1.根据氧原子数目进行计算,该多肽中氧原子数目=氨基酸数目×2-脱去的水分子数×1=2N-(N-1)=P,可计算出N=P-1,故选B。 【考点定位】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 【名师点睛】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分析水解所得的四种氨基酸:这四种氨基酸都只含有一个羧基,两个氧原子,因此可以根据氧原子数目进行计算。 4.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将生理状况相同的豌豆种子放在棉花上。实验过程与结果如下表所示: 装置 场所 温度 棉花状态 数日后的现象 甲 日光 23℃ 潮湿 全部发芽 乙 日光 23℃ 干燥 没有发芽 丙 黑暗 23℃ 潮湿 全部发芽 丁 黑暗 23℃ 干燥 没有发芽 以上实验最能证明种子发芽需要( ) 阳光 B.空气 C.温度 D.水 【答案】D 【解析】由题目可获取的主要信息有:(1)影响豌豆发芽的因素可能有光照、温度和水;(2)进行分组对照实验。解答本题时由表格中各条件变化可以看出,甲和乙对照,丙和丁对照,还可将甲、丙对照,乙、丁对照,将每组对照分析即可。 5.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抽提出来,并将它在空气和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这细胞最可能是 A. 人的白细胞 B. 鸡的红细胞 C. 蛔虫的体细胞 D. 幽门螺杆菌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抽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说明这个细胞只含有细胞膜,不含细胞器膜和核膜。人体白细胞含有细胞器膜与核膜,A错误;鸡的红细胞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B错误;蛔虫的体细胞虽然不含有线粒体,但含有除线粒体外的其他具膜细胞器和核膜,C错误;幽门螺杆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和具膜细胞器,只含有细胞膜,D正确。 6.下列生物或细胞中,不能合成蛋白质的是 A.乳酸菌 B.禽流感病毒 C.叶肉细胞 D.唾液腺细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乳酸菌是原核生物,含有核糖体,能自身合成蛋白质,A正确;禽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体内缺乏相应的酶,不能自身合成蛋白质,B错误;叶肉细胞是真核细胞,含有核糖体,能自身合成蛋白质,C正确;唾液腺细胞含有核糖体,能自身合成蛋白质,D正确。 考点:核糖体的功能 【名师点睛】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而核糖体普遍分布于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等)和真核细胞中,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含核糖体.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不含核糖体,因此不能合成蛋白质。 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性激素主要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B. 囊泡可以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 C. 胃蛋白酶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D. 内质网既参与物质合成,也参与物质运输 【答案】A 【解析】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合成场所是滑面内质网,而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是分泌蛋白,故A选项错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内质网形成囊泡,向高尔基体运输,故B选项正确;胃蛋白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故C选项正确;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故D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名师点睛】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初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8.蘑菇必须生长在有机质丰富的环境中,根据这一特点可推知,蘑菇细胞中不可能有 A. 叶绿体 B. 线粒体 C. 核糖体 D. 内质网 【答案】A 【解析】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场所,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不需要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环境中,A正确;蘑菇想需氧型生物,细胞中含有线粒体,B错误;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所有蘑菇细胞肯定有核糖体,C错误;蘑菇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内质网,D错误。 9.有关细胞内囊泡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核内的RNA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质 B.蛋白质类激素经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 C.细胞器之间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 D.囊泡运输依赖膜的流动性且不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核内的RNA是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的,故A错误;蛋白质类激素需要经过囊泡运输分泌到细胞外,故B正确;细胞器之间不是都能通过囊泡进行物质运输的,如核糖体没有膜结构,故C错误;囊泡运输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但需要消耗能量,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囊泡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把握知识点内在联系综合运用能力。 10.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乳酸菌有核糖体,无线粒体 B. 水稻叶肉细胞有叶绿体和液泡 C. 酵母菌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D. 小鼠肝细胞有线粒体和内质网 【答案】C 【解析】乳酸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线粒体,A正确;水稻叶肉细胞有叶绿体和液泡,B正确;酵母菌细胞中有线粒体,但是没有叶绿体,C错误;小鼠肝细胞有线粒体和内质网,D正确。 11.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核孔复合体是DNA、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B. 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C. 核被膜的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 D. 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答案】A 【解析】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但DNA不能通过核孔,A错误;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B正确;核被膜的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C正确;核仁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正确。 12.下列关于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真核生物有DNA,原核生物无DNA B. 真核生物有生物膜,原核生物无生物膜 C. 真核生物有染色体,原核生物无染色体 D. 真核生物有细胞器,原核生物无细胞器 【答案】C 【解析】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细胞中都有DNA,A错误;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都有细胞膜,B错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真核生物有染色体,C正确;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有核糖体,D错误。 13.将有关生物材料直接制成临时装片,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 黑藻叶肉细胞中具有多个叶绿体 B. 花生子叶细胞中存在多个橙黄色油脂颗粒 C. 质膜是两条细线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呈紫色 【答案】A 【解析】黑藻叶肉细胞中含有较多呈椭球状的叶绿体,A正确;经苏丹Ⅲ染色后可观察到花生子叶细胞中存在多个橙黄色脂肪颗粒,B错误;质膜是一条细线,C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呈紫色,内表皮细胞呈无色,D错误。 14.如图为研究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类型的实验装置。同时关闭活塞,经过20min后再观察红色液滴移动情况,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符合实际的是 A.装置l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的体积是呼吸作用消耗O2的体积,装置2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的体积是呼吸作用释放CO2和消耗O2的体积之差 B.若装置1的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的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萌发的种子既进行需氧呼吸也进行厌氧呼吸[来源:Z+xx+k.Com] C.若装置l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萌发的种子只进行需氧呼吸 D.若装置1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2红色液滴右移,则说明萌发的种子只进行厌氧呼吸 【答案】B 【解析】略 15.右图表示多种植物成熟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内质壁分离的百分率,图中曲线说明这些植物细胞 ( ) A. 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浓度 B. 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浓度 C. 有不同浓度的细胞液 D. 细胞膜有不同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有关内容。由图可知,在蔗糖溶液浓度小于0.4时,质壁分离的百分率小于100%,表明不同植物细胞有不同浓度的细胞液,有的大于蔗糖溶液浓度,有的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膜均具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故本题选C。 16.下列的几个小实验,结果有错误的是 A.叶绿体色素的丙酮提取液放在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从三棱镜的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变暗(或出现黑带)的区域是红橙光和蓝紫光区 B.在温暖晴朗的一天下午,从某植物向阳处采得一片叶,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用碘液处理后做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被染成蓝色的结构是叶绿体。 C.在显微镜的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时,可看到叶绿体在细胞溶胶中向光集中移动,当光照过强时叶绿体会以较小的侧面朝向光源。 D.在天气晴朗的一天的上午10时左右,用钻有直径为lcm左右的小孔的锡铂纸将田间一株植物的叶片夹住,下午2时左右取下这片叶,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用碘液处理,小孔处照光的部位成蓝色,而被锡铂纸遮住的部分则呈黄白色。 【答案】D 【解析】在天气晴朗的一天的上午10时左右,用钻有直径为lcm左右的小孔的锡铂纸将田间一株植物的叶片夹住,下午2时左右取下这片叶,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用碘液处理,小孔处照光的部位成蓝色,被锡铂纸遮住的部分则也呈淡蓝色,因为叶片中原来含有部分淀粉。故选D 17.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胞吞方法进入细胞的一定是固体物质 B. 垂体细胞生长激素(蛋白质类激素)的分泌过程一定属于易化扩散 C. 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一定属于主动转运 D. 胞吐过程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质膜的融合 【答案】D 【解析】被细胞胞吞的可以是固体物质,也可以是液体,A错误;垂体细胞生长激素(蛋白质类激素)的分泌过程属于胞吐,B错误;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可能是主动运输,也有可能是易化扩散,C错误;胞吐过程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质膜的融合,D正确。 18.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根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溶胶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降低Na+对细胞溶胶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转运 B. 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性 C. 该载体蛋白导致细胞的吸水能力减弱 D. 该载体蛋白导致植物的耐盐性提高 【答案】C 【解析】细胞的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能逆浓度运输Na+,说明Na+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主动运输的方式就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当Na+运入细胞液后,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可以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使植物更好地在盐碱地生活,C错误;由于该载体蛋白的作用,液泡内Na+浓度增大,有利于吸水,从而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D正确。 19.随外界溶液葡萄糖浓度升高,葡萄糖穿越细胞膜进入红细胞的运输速率存在一个饱和值,该值的大小取决于 A. 细胞内的氧浓度 B. 细胞膜外的糖蛋白数量 C. 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 D. 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差值 【答案】C 【解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由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而氧浓度与细胞呼吸提供能量有关,所以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红细胞的运输与细胞内的氧浓度无关,A错误;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而与运载物质无关,B 错误;由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协助,所以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红细胞的运输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相应载体的数量,C正确;由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所以其运输速度的饱和值大小主要取决于相应载体的数量,而不是由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差决定,D错误。 20.在细胞生命活动中,不可能发生的过程是 A. 唾液腺细胞胞吐唾液淀粉酶 B. 细菌细胞吸收氨基酸 C. 衰老或受损的细胞器融入溶酶体中 D. O2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线粒体 【答案】D 【解析】唾液淀粉酶属于蛋白质,大分子物质从唾液腺细胞出来通过胞吐作用,A正确;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菌细胞可以选择吸收氨基酸,B正确;衰老或受损的细胞器融入溶酶体中,被溶酶体的水解酶消化,C正确;O2属于非极性小分子物质,可以直接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即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线粒体,D错误。 21.以紫色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缩小 B. 滴加30%的蔗糖溶液比10%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长 C. 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复原,说明细胞保持活性 D. 用高浓度的尿素溶液代替蔗糖溶液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答案】B 【解析】质壁分离是细胞失水引起的,因此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缩小,A正确;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浓度差越大,其扩散的速度越快,因此滴加30%的蔗糖溶液比10%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短,B错误;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前提条件是保持细胞活性,所以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复原,说明细胞保持活性,C正确;当洋葱鳞茎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会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用高浓度的尿素溶液代替蔗糖溶液时,尿素可以被细胞吸收进入细胞液,因此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渗透作用的原理,明确细胞外液的浓度越高,细胞失水的速度越快,时间越短。 22.将一个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若干片,放入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 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如图所示).若土豆片为4片时,在温度为35℃的条件下,每隔5分钟收集一次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出如图曲线1.利用同样的实验装置,改变某条件后,收集数据可绘制出曲线2,则改变的条件是( ) A. 降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B. 增加土豆片的数量 C. 将温度提高到80℃ D. 将针筒换成更大容积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的条件下,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大.高温使酶永久失活,而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适宜温度下活性会恢复. (2)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过酸或过碱会使酶永久失活. (3)酶的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4)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解:A、降低底物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反应速率变慢,且产物的产生的量减少,A正确; B、增加土豆片的数量相当于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数量,酶加速化学反应的速度,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B错误; C、将温度提高到80℃,过氧化氢酶失活,化学反应不再进行,C错误; D、将针筒换成容积更大的,反应速率不变,D错误. 故选:A.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3.科学家从牛的胰脏中分离出一种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Ub),通过研究发现Ub在细胞自我监测和去除某些“不适用蛋白”(即靶蛋白)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某个蛋白质分子被贴上了Ub这个“标签”,就会被运送到细胞内的蛋白酶处被水解掉,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如果该靶蛋白不与Ub结合,便不能被水解 B. 第二步反应中ATP分子断裂一个高能键 C. 去除“不适用蛋白”所需的ATP全部由线粒体提供 D. 上述过程得到的氨基酸可以用于正常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靶蛋白只有与Ub结合后,形成Ub-靶蛋白,才能被水解成氨基酸,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②过程需要相应的酶的催化作用,与ATP水解相偶联,ATP分子断裂一个远离腺苷的高能键,B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不是唯一场所,提供ATP的场所既有线粒体,也有细胞质基质,C错误;上述过程得到的氨基酸可以用于正常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确定①表示U与靶细胞结合的过程,该过程需要酶的催化,也需要消耗ATP,且ATP中的两个高能磷酸键均断裂;②表示靶蛋白水解过程,该过程需要蛋白酶,也需要ATP提供能量,但只需要断裂末端的高能磷酸键。 24.如图为细胞膜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O2和CO2以图中a方式通过细胞膜 B. 被动转运过程有时也需要膜蛋白的参与 C. 图中c可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过程 D. 图中①②④都能运动,而③一般不能运动 【答案】B 【解析】O2和CO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分别以图中b、d方式通过细胞,A错误;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B正确;葡萄糖进入活细胞是协助扩散,能用c表示,而葡萄糖进入口腔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C错误;图中①②③④都能运动,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确定图中每一个数字代表的细胞膜成分,根据载体、能量、浓度等判断各个字母代表的运输方向和方式。 25.在下列两种情形下,叶肉细胞内C3酸、C5、ATP瞬时含量应分别是 :I.夏季中午光照由正常变为最强时 II.将植物由光下移到荫处 ①C3酸含量升高 ②C3酸含量降低 ③C5含量升高 ④C5含量降低 ⑤ATP含量降低 ⑥ATP含量升高 ⑦ATP含量不变 A. ②③⑥,①④⑦ B. ①④⑤,②③⑥ C. ②③⑦,①④⑤ D. ②③⑥,①④⑤ 【答案】D 【解析】夏季中午光照最强时,首先光反应过程中的[H]、ATP增加,进而促进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因此导致C3减少,C5增加,即②③⑥;将植物由光下移到荫处,光反应减弱,首先导致[H]、ATP生成量减少,这将抑制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从而使因此导致C3增加,C5减少,即①④⑤,故选D。 26.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 A. 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低 B. 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 a组细胞放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 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答案】AD 【解析】试题分析: 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比值为1时,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平衡;比值小于1表明细胞吸水,且比值越小花冠吸水越多,则吸水量a>b>c;比值大于1表明细胞失水,且比值越大,花冠失水越多,则失水量d<e<f. 解:A、据图可推知a组吸水多于b组,因此实验后a组细胞液中溶质浓度低于b组,A正确; B、比值小于1表明细胞吸水,则b组细胞吸水;比值大于1表明细胞失水,则f组细胞失水,因此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b组,B错误; C、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 D、由c组吸水,d组失水知细条细胞液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D正确. 故选:AD.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27.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d点右移 B. 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d点左移 C. pH=c时,e点为0 D. 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答案】A 【解析】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下降,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A正确;底物(H2O2量)增加时,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升高,到达化学反应平衡点所需的时间延长,即e点上移,d点右移,B错误;pH=c时,酶变性失活,但H2O2在常温下也能缓慢分解,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C错误;乙图表示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pH=a时,酶的活性减弱,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化学反应的平衡点不变,所以e点不变,d点右移,D错误。 【考点定位】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名师点睛】酶的活性受温度、PH影响的注意事项: ①低温时,酶分子活性收到抑制,但并未失活,若恢复最适温度,酶的活性也升至最高;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结构被破坏而使酶失活; ②温度或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 ③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反应溶液温度的变化也不改变酶作用的最适pH。 28.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如甲图A所示),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酶抑制剂是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的分子,其中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a表示没有酶抑制剂存在时的作用效果 B.曲线c表示在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下酶的活性降低 C.曲线a、b酶促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是由于酶处于饱和状态 D.竞争性抑制剂与该酶催化的底物化学结构相似 【答案】B 【解析】从乙图可知,曲线a表示没有酶抑制剂存在时的作用效果;A正确。曲线c表示在非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上酶的活性降低;B错误。曲线a、b反应速率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是受酶浓度的限制;C正确。由于酶具有专一性,Z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故与该酶催化的底物结构相似;D正确。 【考点定位】酶的作用原理 29.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细胞结构 B. 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 C.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D. 细菌、真菌、动物和植物都具有细胞结构 【答案】C 【解析】病毒属于生物,但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正确;细胞学说提出,新细胞来自于老细胞,因此细胞必定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B正确;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等生物,真菌属于真核生物,C错误;细菌、真菌、动物和植物都具有细胞结构,D正确。 30.MRSA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有抗性。为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菌死亡与否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核的有无来确定 B. 第2组和第3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即可杀死MRSA菌 C. 实验还需设计有2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 D. 蛋白质H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是一种新型抗生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细菌是原核细胞,无细胞核,A错误;第2组和第3组对比说明使用低浓度青霉素和高浓度蛋白H可杀死MRSA菌,B错误;第3组缺少2ug/mL的对照组,C正确;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而蛋白H是乳腺细胞产生,不属于抗生素,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实验原则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1.下图是两种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一细胞中与合成和分泌抗体有关的具膜结构的三种细胞器是 ________ (填标号)。 (2)图一细胞中通过结构④进入细胞质的物质有 ________ (举一例)。 (3)图二细胞与图一细胞相比,特有的两种具膜细胞器是 ________ (填标号)。 (4)细胞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其内部的各种结构及其功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若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乳腺细胞,测得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三所示,以及在此过程中高尔基体、细胞膜、内质网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四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三中的a、b、c曲线所指代的细胞器依次是: ________ 。 ②图四中的d、e、f曲线所指代的生物膜所属的细胞结构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③⑤⑦ RNA ②⑧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内质网、细胞膜、高尔基体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一:图一为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细胞膜、②为核糖体、③为内质网、④为核孔、⑤为线粒体、⑥为中心体,⑦为高尔基体。分析图二:图二为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结构①为细胞壁,②为液泡,③为线粒体,④为高尔基体,⑤为细胞核,⑥为内质网,⑦为核糖体,⑧为叶绿体。 (1)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与合成与分泌抗体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是③内质网、⑤线粒体、⑦高尔基体。 (2)图一中④为核孔,是生物大分子进出的通道,如细胞核中RNA通过该结构进入细胞质。 (3)图二细胞与图一细胞相比,特有的两种具膜细胞器是②液泡和⑧叶绿体。 (4)①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因此图三中的a、b、c曲线所指代的细胞器依次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②在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粗加工后“出芽”形成囊泡,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这样内质网膜转化为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再加工后,也“出芽”形成囊泡,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这样高尔基体膜就转化为细胞膜。所以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少,即曲线d;细胞膜面积增多,即曲线e;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即曲线f。 32.如图为研究淹水时KNO3 对甜樱桃根呼吸的影响,设四组盆栽甜樱桃,其中一组淹入清水,其余三组分别淹入不同浓度的KNO3 溶液,保持液面高出盆土表面,每天定时测定甜樱桃根需氧呼吸速率,结果如图。请回答: (1)细胞需氧呼吸过程中,分析图中A、B、C 三点,可知______点在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H]最多。 (2)图中结果显示,淹水时KNO3 对甜樱桃根需氧呼吸速率降低有____作用。 (3)淹水缺氧使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长均受到阻碍,地上部分叶色变黄,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合作用减弱;根系缺氧会导致根细胞厌氧呼吸增强,实验过程中能否改用CO2 释放速率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______(能/不能)请结合方程式分析说明_______。 【答案】 A 减缓 不能,因为厌氧呼吸可能会产生CO2 无氧呼吸方程式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硝酸钾溶液的浓度和水淹时间,因变量是有氧呼吸速率;由题图曲线可知,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呼吸有影响,淹水天数相同时,硝酸钾溶液浓度越大,细胞呼吸速率越大,说明KNO3能抑制水淹过程中有氧呼吸速率的降低,且随着KNO3溶液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 (1)图中A、B、C三点中,A点有氧呼吸速率最高,此时单位时间内产生的[H]最多,因此与氧结合的[H]最多。 (2)从曲线走势分析,与清水组相比,KNO3浓度越高,有氧呼吸速率越高,说明淹水时KNO3浓度对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减缓作用。 (3)实验中不能改用CO2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因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CO2,对实验结果有干扰,最好用氧气的消耗速率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弄清楚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明确与清水组相比,KNO3浓度越高,有氧呼吸速率越高。 33.如图为测定透明密闭玻璃罩内某植物在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或O2消耗量(相对值)随温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与植物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据图推测,该植物的光合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呼吸酶对温度的敏感度_____(填“高”或“低”)。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______℃。 (2)图中A点时该植物的叶肉细胞中氧气的扩散方向是__________。B、D点时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 【答案】 类囊体膜,叶绿体基质 高 20 部分扩散到线粒体,部分扩散出细胞 大于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某植物在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量或O2消耗量,其中O2消耗量可以表示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从空气中吸收的CO2量表示净光合速率,因此图中A点时,从空气中吸收的CO2量为0,表示此时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刚好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超过A点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此时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来源有:线粒体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 (1)与植物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叶绿体基质和基粒;图中的实线表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虚线表示呼吸速率,高于20℃后实线不再上升,而虚线继续升高,表明该植物的光合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呼吸酶对温度的敏感度高;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20℃。 (2)A点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而叶肉细胞中的光合作用大于其呼吸作用,因此光合作用产生的O2部分扩散到线粒体,部分扩散出细。B、D点均在横轴的上方,净光合速率均大于0,植物光合作用实际制造的有机物大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实验的自变量与因变量,明确A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刚好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而超过A点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34.小麦的穗发芽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分组 步骤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① 加样 0.5mL提取液 0.5mL提取液 C ② 加缓冲液(mL) 1 1 1 ③ 加淀粉溶液(mL) 1 1 1 ④ 37℃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显色结果 +++ + +++++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问题: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___________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_____;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_______。 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______。 【答案】 0.5 ml蒸馏水 控制pH 红粒小麦 低 缩短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小麦籽粒,则“加样”属于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所以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0.5mL蒸馏水作为对照;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调节PH,实验的因变量是显色结果,颜色越深,说明淀粉被分解得越少,种子的发芽率越低。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小麦籽粒,则“加样”属于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所以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0.5mL蒸馏水作为对照;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调节PH ;实验的因变量是显色结果,颜色越深,说明淀粉被分解得越少,则种子的发芽率越低;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湿时间应缩短。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信息和实验设计的表格信息可知,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加样”的种类(有无小麦籽粒的提取液及小麦籽粒提取液的有无),实验的因变量是显色结果(淀粉遇碘液变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