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6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实验班)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实验班)试题 解析版 一 选择题 1. 如图是部分同学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中制作的细胞分裂的模型,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正确。B中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旁,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B正确。C中上下对应的不是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D中发生了染色单体分开后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的两极,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图像,D正确。 点睛:一定要分清同源染色体,是指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一般形态、大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然后要牢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根据图像中染色体的行为确定是哪个时期的图像。 2. 下列关于DNA复制和表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rRNA上的一个密码子对应某种氨基酸 B. 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和转录一次分别得到的产物长度相同 C. 在一个细胞分裂周期中,核DNA的复制只发生一次,某个基因也只能转录一次 D. 在效应B细胞中,一定不会发生DNA的复制,但一定会发生转录和翻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密码子位于mRNA中,故A错;转录后形成的mRNA需要剪切,因此转录产物与DNA复制产物短,故B错;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但某个基因可以进行多次转录,故C错;效应B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细胞中不进行DNA复制,但进行转录,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DNA复制和转录,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 一个用32P标记了所有DNA的双链果蝇精原细胞,在A点时置于只含31P的培养液中培养,发生了a、b连续两个分裂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D段一个细胞中一定有2条Y染色体 B. GH段一个细胞中可能有两条Y染色体 C. IJ段一个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可能有8条 D. GH段一个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一定有8条 【答案】D 【解析】CD段细胞中着丝点没有分裂时,只有一条Y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含有2条Y染色体,A错误;GH段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分离,着丝点不分裂,因而不可能有两条Y染色体,B错误;IJ段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时,只有4条染色体,所以含32P的染色单体有4条.每条染色体上的2个DNA分子中一条链为32P,三条链为31P,着丝点分裂后,含32P的染色体仍为4条,C错误;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产生的细胞中的DNA都是一条链为32P,一条链为31P。再经减数分裂间期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2个DNA分子中一条链为32P,三条链为31P,所以GH段细胞中含的染色体一定有8条,D正确。 【名师点睛】细胞增殖与DNA复制 此类问题可通过构建模型图解答,如下图: 这样来看,最后形成的4个子细胞有3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4个细胞都是;第2种情况是2个细胞是,1个细胞是,1个细胞是;第3种情况是2个细胞是,另外2个细胞是。 4. 基因型为AaBbDdEeGgHhKk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下列有关其子代叙述正确的是( ) A. 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5/64 B. 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35/128 C. 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67/256 D. 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6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不同 【答案】B 【解析】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C71×1/2×(1/2)6=7/128,A错误;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C73×(1/2)3×(1/2)4=35/128,B正确;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5×(1/2)2×C72=21/128,C错误;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与6对等位基因杂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相等,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5. 限制酶是一种核酸切割酶,可辨识并切割DNA分子上特定的核苷酸碱基序列。下图为四种限制酶BamHI,EcoRI,HindⅢ以及BglⅡ的辨识序列。箭头表示每一种限制酶的特定切割部位,其中哪两种限制酶所切割出来的DNA片段末端可以互补黏合?其正确的末端互补序列为何?( ) A. BamHI和EcoRI;末端互补序列—AATT— B. BamHI和HindⅢ;末端互补序列—GATC— C. EcoRI和HindⅢ;末端互补序列—AATT— D. BamHI和BglII;末端互补序列—GATC—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BamHI 切割后露出的黏性末端是,EcoRI切割后露出的黏性末端是,HindⅢ切割后露出的黏性末端是,BglII切割后露出的黏性末端是。分析比较四种限制酶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可知,BamHI和BglII切割后露出的黏性末端相同,可以互补黏合,A、B、C三项均错误,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限制酶的作用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6. 如图是某家庭遗传图谱,该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 )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D. 伴Y染色体遗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由于男患者的母亲正常,因此不可能是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C正确;该遗传病可能是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D错误。 考点:人类遗传病 7. 某遗传病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都为隐性纯合时表现患病。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常男、女婚配生出患此病孩子的最大概率是1/4 B. 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该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 C. 产前诊断能一定程度上预防该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D. 该遗传病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无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两对基因都为隐性纯合时表现患病,当两对基因存在于常染色体上时,患此病孩子的概率=1/4,若有1对基因存在于性染色体上时,患此病孩子的概率=1/4,A正确;禁止近亲结婚可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B正确;产前诊断是预防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方法之一,C正确;遗传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环境因素有关,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 8.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其中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该作用于下图中的( ) A. ①和② B. ① C. ② D. ③ 【答案】B 【解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作用于①减数分裂产生4种配子的步骤,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9.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涉及到了自交和测交。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自交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不能 B. 测交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自交不能 C. 自交可以用于优良性状的品种培育过程 D. 自交和测交都不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A、自交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也能,A错误; B、测交不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但自交能,B错误; C、自交可以用于显性优良性状的品种培育过程,淘汰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得到纯合体,C正确; D、自交不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可用测交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自交是指植物中自花受粉和同株异花受粉,可以是纯合子(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自交、杂合子自交.杂交是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的方式,可以是同种生物个体杂交,也可以是不同种生物个体杂交.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也可以用来判断另一个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鉴定生物是否是纯种,对于植物来说可以用测交、自交的方法,其中测交是最简单的方法;对于动物来讲则只能用测交的方法.采用自交法,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中没有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子.采用测交法,若后代中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 10. 将一批基因型为AA与Aa的豌豆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比为3∶2∶1,则这批种子中,基因型为Aa的豌豆所占比例为( ) A. 1/3 B. 1/2 C. 2/3 D. 3/4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自然状态下豌豆自花传粉,假设基因型为Aa的豌豆所占比例为X,则AA所占比例为1—X,则基因型为Aa的豌豆子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1/4X、Aa2/4X、aa1/4X,基因型为AA的豌豆子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1—X),已知子代中AA、Aa、aa的数量比为3:2:1,即aa=1/6=1/4X,算出X=2/3。故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11. 紫色企鹅的羽毛颜色是由复等位基因决定的:A1—深紫色、A2—中紫色、A3—浅紫色、A4—很浅紫色(近于白色)。其显隐性关系是:A1>A2>A3>A4(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若有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交配,则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可能是( ) A. 1深紫色∶1中紫色 B. 2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 C. 1中紫色∶1浅紫色 D. 1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1很浅紫色 【答案】A 【解析】深紫色企鹅的基因型为:A1A1、A1A2、A1A3、A1A4,所以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A1A-)交配,有以下四种情况: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A1A1)交配,后代小企鹅均为深紫色;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A1A2)交配,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为:1深紫色:1中紫色;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A1A3)交配,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为:1深紫色:1浅紫色;浅紫色企鹅(A3A4)与深紫色企鹅(A1A4)交配,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为:2深紫色:1中紫色:1很浅紫色.A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12. 下图表示不同基因型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这两对基因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从理论上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植株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是1∶1∶1∶1 B. 甲、丙植株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1∶1∶1 C. 丁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 D. 正常情况下,甲植株中基因A与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分离 【答案】D 【解析】乙植株杂交后后代中Aa和aa的表现型是1:1,Bb和bb的表现型是1:1,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自由定律,所以后代表现型比例是1∶1∶1∶1,A正确。甲、丙植株杂交后代中Aa和AA的基因型比例是1:1,Bb和bb的基因型比例是1:1,所以它们的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1∶1∶1,B正确。丁植株自交时,Aa的后代中有3种基因型,比例为1:2:1,而bb自交后只有一种,所以丁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1:2:1,C正确。正常情况下,甲植株中基因A和a的分离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D错误。 点睛: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利用分离定律来进行计算,然后结果相乘即可。 13. 人类某遗传病受X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系谱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Ⅰ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 B. Ⅱ3的基因型一定为XAbXaB C. Ⅳ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Ⅰ1 D. 若Ⅱ1的基因型为XABXaB,与Ⅱ2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分析可知I-2的基因型为XAbY,子代II -3正常(同时含有A、B基因),I-1患病,只含B基因,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A正确;II-3的基因来自I-1和I-2,且表现正常,同时含A、B基因,基因型一定为XAbXaB,B正确;II-4和Ⅲ-2的基因型均为XABY,II-4和II-3婚配,Ⅲ-3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表现型为正常,Ⅲ-2和 Ⅲ-3婚配, IV-1的基因型为XaBY或XAbY,致病基因来自于I-1或I-2,C错误;若II-1的基因型为XABXaB,与II-2(XaBY或XabY)生一个患病女孩儿的概率为1/4,D正确。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人类常见遗传病。 14. 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国部分地市对新生儿进行免费筛查并为患儿提供低苯丙氨酸奶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检测出携带者对于预防该病没有作用 B. 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 000,则携带者的频率约为1/100 C. 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可明确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 D. 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 【答案】D 【解析】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检测出携带者可以大大降低后代发病的风险,A项正确;该病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 000,则隐性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正常显性基因频率为99/100,则携带者的频率为2×1/100×99/100="198/10" 000,B项错误;该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不能通过染色体检查来诊断,C项错误;减少苯丙氨酸摄入量可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D项正确。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 15. 猫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当猫体细胞中存在两条X染色体时,其中1条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巴氏小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B. 不能利用醋酸洋红染液对巴氏小体进行染色 C. 巴氏小体上的基因可能由于解旋过程受阻而不能表达 D. 失活的X染色体可来源于雌性亲本,也可来源于雄性亲本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染色体易被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巴氏小体是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形成,因此,能利用醋酸洋红染液对巴氏小体进行染色,B错误。 考点:本题以巴氏小体为素材,考查伴性遗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16. 下列与伴性遗传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属于XY型性别决定类型的生物,XY(♂)个体为杂合子,XX(♀)个体为纯合子 B. 人类红绿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既无红绿色盲基因b,也无它的等位基因B C. 若某女孩是红绿色盲携带者,则其红绿色盲基因必定来自母亲 D. 一男子将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他的女儿的几率是1/2 【答案】B 【解析】XY是染色体组成,不是基因组成,而纯合子和杂合子是针对基因组成而言的,A错误。人类红绿色盲基因b是在X染色体上,Y上没有该基因和其等位基因,B正确。如某女孩是红绿色盲携带者,其红绿色盲基因可能是来自父亲也可能是来自母亲,C错误。一男子将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他的女儿的几率是1,D错误。 点睛:男性的X染色体一定传给女儿,而女儿的X染色体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17. 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 枯草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 核糖体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 -P--K-P- 能 0 突变型 -P--K-P- 不能 100 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C. 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D. 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答案】A 【解析】SI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A正确;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B错误;突变型的产生是由子碱基对的替换所致,C错误;链霉素可以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枯草杆菌进行选择,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 18. 如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 B. 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 C. 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D. 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个体甲的变异属于缺失,会影响表现型,A错误;个体乙发生的变异是倒位,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呈“十字型”,B正确;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败育的,故其后代一般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倒位,可能导致表型异常,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 19.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PCR过程一般经历下述三十多次循环:95℃下使模板DNA变性、解链→55℃下复性(引物与DNA模板链结合)→72℃下引物链延伸(形成新的脱氧核苷酸链)。下列有关PCR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B. 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 C. 延伸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 D. 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要酶的最适温度较高 【答案】C 【解析】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解旋酶也具有该作用,A正确。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的,B正确。延伸是合成DNA的,所以该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ATP、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酶的最适温度较高,因为PCR过程需要高温变性,即使在复性时的温度也比较高,D正确。 20. 绿色荧光标记的X染色体DNA探针(X探针),仅能与细胞内的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Y染色体DNA探针(Y探针)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同时用这两种探针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X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X探针相同的碱基序列 B. 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 C. 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D. 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根据题干背景,X探针与Y探针分别具有一段与X和Y染色体相同的碱基序列,可以分别与X和Y染色体结合,使相应染色体呈现荧光标记,A正确; B、据图分析,妻子具有3条X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至于妻子是否由于X染色体上具有致病基因导致的伴性遗传,本题的图形中没有显示相关基因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不能判断,B错误; C、妻子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形成既有可能是父母中一方减数分裂异常产生异常的配子所导致,也可能是受精卵形成之后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配异常导致,不能判断,C错误; D、由图形显示分析,流出胎儿的遗传配子既有可能来自母亲产生的XX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含Y精子的结合的结果,也有可能来自母亲产生的含X的正常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含XY精子的结合的结果,因此,对于该对夫妇来说,选择性生育并不能解决该遗传病出现的问题,D错误. 故选:A. 21. 下列优生措施不属于遗传咨询内容的是( ) A. 详细了解家庭病史 B. 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 C. 进行羊水检查 D. 推算后代的再发风险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详细了解家庭病史,然后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推算后代的再发风险率属于遗传咨询的步骤,故A、B、D正确。而羊水检查属于产前检查,故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22. 在某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水稻根尖中,发现一个如下图所示的细胞(图中Ⅰ、Ⅱ表示该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其他染色体均正常),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A. a基因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其亲代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 该细胞一定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一定没有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C. 该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D. 该细胞的变异均为可遗传变异,都可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该根尖细胞的基因型是AA,现在产生了Aa,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是根尖进行有丝分裂时基因突变产生的,A错误。该细胞的II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因为是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一定没有发生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该细胞中是II染色体是三体,而不是含三个染色体组,C错误。该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是可遗传的变异,但发生在根尖中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D错误。 23.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组成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中不含减数分裂中能联会的染色体 B.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C. 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未必含一个染色体组 D. 人工诱导多倍体唯一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同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除X与Y外形态大小均不相同,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B正确;单倍体是由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的配子直接发育而成的个体,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人工诱导多倍体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也可以用低温诱导的方法,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4. 下面图中a、b、c、d代表的结构正确的是( ) A. a—质粒RNA B. b—限制性外切酶 C. c—RNA聚合酶 D. d—外源基因 【答案】D 【解析】质粒的化学本质是小型环状DNA,不是RNA,A错误;图中利用b将质粒上的AATT序列进行切割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因此b表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而不是外切酶 ,B错误;图中利用c将目的基因和质粒连接,形成重组质粒,因此c表示DNA连接酶,C错误;图中d为外源基因,即目的基因,D正确。 25. 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要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以固定细胞的形态 B. 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后,需用清水冲洗2次再制作装片 C.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和醋酸洋红染液均可使染色体着色 D. 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实验中要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以固定细胞的形态,有利观察,A正确。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再制作装片,B错。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和醋酸洋红以及龙胆紫都是碱性染料,染液均可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使细胞染色体组加倍,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能力。 26. 普通果蝇第3号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按猩红眼—桃色眼—三角翅脉的顺序排列(St—P—DI),而这三个基因在另一种果蝇中的顺序是St—DI—P,染色体的这种结构变异方式称倒位。仅这一倒位的差异便构成了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别。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于倒位没有改变基因的种类,发生倒位的果蝇性状不变 B. 倒位和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都属于基因重组 C. 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之间完全不能发生联会 D. 这两种果蝇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倒位时基因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但由题意可知果蝇的性状发生了改变,A错误。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不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之间可能有部分还能发生联会,C错误。因为已经是两个物种,所以这两种果蝇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27. 从某动物个体的睾丸中取出的两个精细胞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如果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关于这两个精细胞的来源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不可能来自一个精原细胞 B. 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C. 可能来自两个初级精母细胞 D. 不可能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A 【解析】如果将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起来分析,正好是三对同源染色体,所以它们可能来自一个精原细胞,A正确;如果将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起来分析,正好是三对同源染色体,它们可能来自一个精原细胞,染色体复制后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所以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B正确;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不同,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来自两个初级精母细胞,C正确;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如果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产生的两个精细胞染色体组成应完全相同,所以图示的两个精细胞,不可能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精细胞的形成过程,明确一个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可形成2种精细胞,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只能形成一种精细胞。 28. 如图为中华大蟾蜍部分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细胞表示初级卵母细胞,在此时期正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B. 形成乙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XCXC C. 丙细胞表示的是次级卵母细胞后期分裂图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第二极体和卵细胞 D. 用中华大蟾蜍的睾丸作材料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有可能观察到图中三种物像 【答案】D 【解析】A、根据丙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蟾蜍的性别为雌性,甲细胞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因此甲细胞表示初级卵母细胞,,A正确; B、甲细胞形成乙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与亲代细胞相同,即AaBbXDXD,B正确; C、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第二极体,C正确; D、根据丙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蟾蜍的性别为雌性,因此用中华大蟾蜍的卵巢作材料制作装片,才有可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图中三种物像,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29. 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分子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置于只含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1.3×104 B. 复制过程需要2.4×104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 : 7 D. 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分子数与只含31P的分子数之比为1: 3 【答案】B 【解析】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NA中A=T═2000,C=G=3000,A、T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有2个, C、G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有3个,因此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2000×2+3000×3=1.3×104(个),A正确;复制过程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3000×(23-1)=2.1×104(个),B错误;由题意知被32P标记的DNA单链有2条,含有31P的单链是2×8-2=14(条),因此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C正确;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DNA分子有2个,只含31P的分子数是6个,二者之比是1∶3,D正确。 30. 如图示真核细胞中的不同生理过程,乙图所示过程可产生甲图中的①。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表示翻译过程,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B. 乙图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甲图相同 C. 核糖体在①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①中的碱基改变一定导致②的结构改变 D. 若①上A:C:U:G=1:2:3:4,则乙图模板链对应的DNA片段中A:C:T:G= 2:3:2:3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甲图表示翻译过程,多个核糖体可以合成多条多肽链,A错误;乙图表示转录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G-C、C-G,而图甲中为A-U、U-A、G-C、C-G,转录产物可以是甲图的模板,也可以是tRNA或rRNA,B错误;核糖体在①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由于一种氨基酸可以对应一种或多种密码子,故①中碱基改变不一定导致②的结构的改变,C错误;若①上碱基A:C:U:G=1:2:3:4,则对应模板链中A:C:T:G=3:4:1:2,非模板链中A:C:T:G=1:2:3:4,因此整个DNA分子中A:C:T:G=2:3:2:3,D正确。 考点:基因的表达 31. 有一种蜘蛛能产生多种毒素,作用于动物细胞膜的载体蛋白,用以麻痹和杀死猎物,其中一种毒素是一条由3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控制该毒素的基因至少包含204个碱基 B. 控制该毒素的基因在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 该毒素主要是在蜘蛛细胞游离的核糖体上合成 D. ATP可以为该毒素的合成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A、已知其中一种毒素是一个由3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时,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考虑到终止密码子,控制该毒素合成的基因至少含有(33+1)×3×2=204个碱基,A正确. B、控制该毒素的基因的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正确; C、由题意可知该毒素合成后要分泌到细胞外,属于分泌蛋白质,而分泌蛋白质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C错误; D、该毒素合成时需要能量,能为生命活性之间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32. 近日,德国的科学家提出,CAF1(负责染色质组装的蛋白质复合物)可能通过保证DNA包绕在组蛋白周围维持干细胞的全能性。基于这一假设,他们通过抑制CAF1复合体表达,导致染色体重编程进入一种凝集化程度更低的状态,成功地诱导出具有全能性的干细胞。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能够被酸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B. 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全能性的干细胞可以过细胞分裂发育成个体 C. CAF1基因是通过控制CAF1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 D. 科学家诱导出具有全能性的干细胞的过程就是诱导基因突变的过程 【答案】C 【解析】染色质能够被碱性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A错误;全能性的干细胞还保持分裂能力,通过分裂和分化才能发育成个体,B错误;CAF1基因能翻译成染色质组装的蛋白质复合物,从而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C正确;科学家诱导出具有全能性的干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分化的过程,没有出现基因突变,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分化 33. 甲、乙、丙是某二倍体动物3个正常细胞,其染色单体数分别为0、2N、4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最多 B. 乙细胞中染色体可能正向细胞两极移动 C. 丙细胞中可能有四个染色体组 D. 甲、乙、丙可能都在进行有丝分裂 【答案】A 【解析】依题意可知:甲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细胞中的的染色体数目最多,为4N,A项正确;乙细胞中含有2N条染色单体,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而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项错误;丙细胞中含有4N条染色单体,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而这些时期的细胞中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项错误;甲、丙可能都在进行有丝分裂,但乙进行的是减数分裂,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的解答此题的关键 34. 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人的22号染色体约由5000万个碱基对组成,分析发现22号染色体上约有545个基因。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由22号染色体DNA转录的mRNA分子中碱基约2500万个 B. 神经细胞内的22号染色体DNA可转录出545种mRNA C.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D. 在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在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A、真核基因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组成,其中非编码区不能转录,因此由22号染色体DNA转录的mRNA分子中碱基数量少于2 500万个,A错误; 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神经细胞内的22号染色体DNA可转录出的mRNA种类少于545种,B错误;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C错误; D、在细胞周期中,基因也会发生选择性表达,因此mRNA的种类和含量在不断发生变化,D正确。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名师点睛】1、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1)转录: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翻译: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真核生物的基因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其中编码区有包括外显子和内含子。 35. 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使人体内的病菌抗药性大增。如图是某细菌的进化过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中的所有某细菌原种构成了一个群落 B. 若①②③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①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 抗生素使某细菌发生了定向变异 D. ②过程使某细菌原种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D 【解析】人体中的所有某细菌原种构成了一个种群,A错误;细菌没有染色体,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细菌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也不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选择是定向的,抗生素起到选择的作用,C错误;②抗生素的选择过程使某细菌原种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进化 36.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隔离的实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B. 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C. 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不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 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答案】D 【解析】隔离的实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但只有生殖隔离的形成才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错误。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会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进而产生生殖隔离,D正确。 点睛: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37. 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其结果产生的蛋白质是( ) A. 氨基酸种类增多 B. 氨基酸种类减少 C. 仍为天然存在蛋白质 D. 可合成天然不存在蛋白质 【答案】D 【解析】蛋白质工程中的氨基酸种类还是原来的20种,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A、B错误。蛋白质工程可以改变原有蛋白质也可以合成原来不存在的蛋白质,即新的蛋白质,C错误,D正确。 38. 某小岛上的部分昆虫原种,通过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演化成昆虫新种。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昆虫原种发生进化的过程中,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昆虫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C. 隔离是昆虫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昆虫原种和昆虫新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 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控制有利性状的基因从而保留有利性状 【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B正确;昆虫原种和昆虫新种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正确;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D错误。 39. 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左表所示(设眼色基因用A、a表示,翅型基因用B、b表示)。分析图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眼色中的红眼,翅型中的长翅均为显性性状 B. 右图所示基因型即为左表中红眼雄蝇基因型 C. 若研究果蝇的基因组,则需测定右图中Ⅱ、Ⅲ、Ⅳ、X和Y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 D. 若右图果蝇产生了含YB的配子,说明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亲本是红眼长翅,子代中出现了残翅和白眼,说明红眼和长翅是显性性状,白眼和残翅是隐性性状,A正确。根据亲本和子代表现型,亲本应是杂合子,而控制果蝇红白眼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B错误。果蝇有性染色体,其基因组是常染色体的一条加一对性染色体,即右图中Ⅱ、Ⅲ、Ⅳ、X和Y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C正确。如果右图果蝇产生了含YB的配子,它们原本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说明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使Y上的b成为了B,D正确。 点睛: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的是只在X染色体上有,Y上没有其相同或等位基因,如果蝇的红白眼,而有的在X和Y的同源区段,有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 40. 1987年,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获得高水平的表达。长成的植物通体光亮,堪称自然界的奇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 ) ①萤火虫与烟草植物的DNA结构基本相同 ②萤火虫与烟草植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③烟草植物体内合成了萤光素 ④萤火虫和烟草植物合成蛋白质的方式基本相同 A. ①和③ B. ②和③ C. ①和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后,需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才能遗传复制并表达,说明萤火虫与烟草植物的DNA结构基本相同,①正确,萤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后能成功表达,说明萤火虫和烟草植物合成蛋白质的方式基本相同,这两种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在烟草植物体内指导萤光素基因合成了萤光素,②③④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基础及应用,把教材内容转变为具体实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41.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工程经常以抗菌素抗性基因为目的基因 B. 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 C. 通常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处理运载体DNA D. 为育成抗除草剂的作物新品种,导入抗除草剂基因时只能以受精卵为受体 【答案】B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42. 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把DNA上某些化学键打断,一种能对GAATTC专一识别的限制酶,打断的化学键是( ) A. G与A之间的键 B. G与C之间的键 C. A与T之间的键 D. 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的键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限制酶的作用部位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而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的化学键为-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43.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是否已表达,其检测方法是( ) A. 是否有抗生素抗性 B. 是否能检测到标记基因 C. 是否有相应的性状 D. 是否能分离到目的基因 【答案】C 【解析】抗生素抗性基因属于标记基因,标记基因表达不能说明抗虫基因表达,A错误;检测到标记基因只能说明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成功,但不一定表达,B错误;有相应的性状产生说明抗虫基因已表达,C正确;分离到目的基因说明导入成功,但不一定表达,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名师点睛】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2)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方法是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与mRNA杂交。 (3)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4)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转基因抗虫植物是否出现抗虫性状。 44.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所需的条件是( ) ①同一种限制酶 ②具有标记基因的质粒 ③RNA聚合酶 ④目的基因 ⑤DNA连接酶 ⑥四种脱氧核苷酸 ⑦ATP A. ①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⑦ D. ①②④⑤⑦ 【答案】D 【解析】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需要用同种限制酶进行切割,以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①正确。运载体上要有标记基因,以便筛选,质粒常作为运载体,②正确。不需要RNA聚合酶,③错误。要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相连,必须有目的基因,④正确。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连接时需要DNA连接酶,⑤正确。四种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此时不需要,⑥错误。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连接需要ATP,⑦正确,D正确,A、B、C错误。 点睛:目的基因和运载体需要用同种限制酶切,有了相同的黏性末端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才能将目的基因运载体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此时运载体上要有标记基因,以便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DNA。 45.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必须使用基因探针才能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这里的基因探针是指( ) A. 人工合成的免疫球蛋白的DNA分子 B. 人工合成的苯丙氨酸羟化酶的DNA分子 C. 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标记的蛋白质分子 D. 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基因探针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单链;基因探针与患者基因进行DNA分子杂交,进行碱基互补配对产生杂交带,即可从浩翰的基因组中把致病基因显示出来。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二 非选择题 46. 玉米的甜度由等位基因D、d控制,DD、Dd表现为非甜味,dd表现为甜味。玉米的糯性由等位基因G、g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现以甜味非糯性玉米和非甜味糯性玉米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在玉米的糯性性状表现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_。 (2)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理论上F2还应该出现_________性状的个体,但实际并未出现,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的个体本应表现出该性状,却表现出非甜味糯性的性状。 (3)甜玉米比普通玉米蔗糖含量高,基因e对d起增强效应,从而形成超甜玉米。研究发现,d位于9号染色体上,e对d增强效应的具体表现是:ee使蔗糖含量提高100%(非常甜),Ee提高25%(比较甜),EE则无效。研究者为了探究e是否也在9号染色体上,设计了如下实验:用普通玉米(DdEe)与超甜玉米(ddee)杂交,_________________。若______,则e不在9号染色体上;若______,则e在9号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叉互换。 【答案】 (1). 非糯性 (2). 甜味糯性 (3). ddgg (4). 取所结的子粒,测定蔗糖的含量 (5). 普通(非甜):比较甜:非常甜=2:1:1 (6). 普通(非甜):非常甜=1:1或者普通(非甜):比较甜=1:1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题意的分析及应用能力。 (1)由表格中的表现型可知亲本是糯性和非糯性,而子一代都是非糯性,说明非糯性是显性性状,糯性是隐性性状。 (2)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因为有两对基因控制的性状应该可以自由组合,理论上F2还应该出现甜味糯性的性状个体,而甜味糯性是双隐性基因控制的,但分析子二代表现型发现并未出现。并且非甜味糯性占了4/16,说明ddgg的个体表现出了非甜味糯性的性状。 (3)判断两对基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用双杂合子进行测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此时应是用普通玉米(DdEe)与超甜玉米(ddee)测交后,取所结的子粒,测定蔗糖的含量。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子代会出现1:1:1:1或其变形,而题干中说明ee是非常甜,Ee是比较甜的,EE是普通,那么子代表现型应是普通(非甜):比较甜:非常甜=2:1:1。如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不发生交叉互换DdEe只能产生两种配子,所以测交后后代是普通(非甜):非常甜=1:1(此时D和e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或者普通(非甜):比较甜=1:1(此时D和E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点睛:对于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后代有16种结合方式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一定要牢牢掌握,然后根据其变形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即可。 47. 下图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Ⅱ-6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Ⅲ-15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为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100,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_____,患丙病的女孩的概率是____。 (4)有些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启动子缺失引起的。启动子缺失常导致________缺乏正确的结合位点,转录不能正常起始,而使患者发病。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DDXABXab、DdXABXab (3). Ⅱ6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XAb的配子 (4). 301/1200 (5). 1/1200 (6). RNA聚合酶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判断方式,减数分裂的过程,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及对数据的计算能力。 (2)Ⅲ-13患两种遗传病,6号的基因型为DDXABXa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产生了XAb的生殖细胞,与Y染色体结合,生出XAbY的男孩,表现为同时患甲乙两种病,都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且13号是男性患者,只要X染色体上有相应致病基因,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即患病。 (3)根据题意可知,15号的基因型为1/100DdXaBXab,16号的基因型为1/3DDXaB或 2/3DdXaBY,单独计算,后代患丙病的概率=XaBXab,16号的基因型为1/3DDXaBY或2/3DdXaBY,单独计算,后代患丙病的概率=1/100×2/3×1/4=1/600,正常的概率=1-1/600=599/600;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4,正常的概率为3/4,因此只患一种病的概率=599/600×1/4+1/600×3/4=301/1200;患丙病的女孩的概率=1/100×2/3×1/4×1/2=1/1200。 (4)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和识别的位点,如果缺乏了启动子,RNA聚合酶无法与启动子结合,无法转录,从而患病。 点睛:对于遗传病判断方式,首先看双亲有病的而子女无病,或双亲无病子女有病的,如果双亲有病子女无病是显性遗传病,如果女儿无病,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果双亲无病子女有病是隐性遗传病,如果是女儿有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有些需要结合题干所给条件确定是哪种遗传病,然后写出基因型进行相关计算。 48. 广西、广东地区高发的β地中海贫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研究发现,患者的β珠蛋白(血红蛋白的组成部分)合成受阻,原因是血红蛋白β链第39位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发生了基因突变,由正常基因A突变成致病基因a(见甲图,AUG、UAG分别为起始和终止密码子)。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过程②在________中进行。①与②过程相比,碱基互补配对的不同点是______。 (2)正常基因A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_,突变成β地中海贫血症基因a。该病体现了基因通过_____________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若异常mRNA进行翻译产生了异常β珠蛋白,则该蛋白与正常β珠蛋白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______。 (4)事实上,基因型aa患者体内并没有发现上述异常蛋白,这是因为细胞里出现的异常mRNA被SURF复合物识别而发生了降解(见乙图)。异常mRNA的降解产物是________。除SURF复合物外,科学家还发现了具有类似作用的其他复合物,他们被统称为mRNA监视系统。试说明mRNA监视系统对生物体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核糖体 (2). 有A-T配对 (3). 没有 (4). 替换 (5). 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 (6). 肽链较短 (7). 4种核糖核苷酸 阻止错误基因产物的产生,避免可能具有潜在危害的蛋白的表达,保护自身机体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相关知识,分析甲图①过程是转录,②过程是翻译,乙图中显示异常mRNA会被降解,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甲图中过程②翻译是在核糖体进行的。转录中有T-A的配对,而翻译过程中没有。 (2)分析甲图,正常基因A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突变成了β地中海贫血症基因a,进而编码成了异常蛋白,该病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若异常mRNA进行翻译产生了异常β珠蛋白,则该蛋白与正常β珠蛋白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肽链较短,因为提前出现了终止密码子UAG。 (4)异常mRNA也是有核糖核苷酸组成的,所以其降解产物是4种核糖核苷酸。因为mRNA监视系统能降解异常的mRNA,所以对生物体的意义是阻止错误基因产物的产生,避免可能具有潜在危害的蛋白的表达,保护自身机体。 49. 图示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通过途径______(填编号)获得幼苗的过程都应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途径4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 (2)通过途径2获得的新品种,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_______。 (3)品种A与途径3 中幼苗表现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 (4)若想获得基因型为hhrr的番茄植株,最简便的方法是利用途径_________(填编号)。 (5)如果想得到基因型为HhRrT(T不属该物种基因库的基因)这样的植株,常采用___________技术。 【答案】 (1). 2、3 (2). 基因突变 (3). 100% (4). 9/16 (5). 1 (6). 基因工程 【解析】本题考查变异和育种相关知识,分析图形途径1是通过种子获得的,应是杂交育种;途径2是通过花粉粒得到单倍体然后秋水仙素处理所以是单倍体育种;途径3是用叶肉细胞直接培养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是多别体育种;途径4是经过射线处理,是诱变育种;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在途径2的花药离体培养和途径3叶肉细胞的培养都需要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途径4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2)通过途径2获得的新品种,因为秋水仙素处理后都是纯合子,所以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00%。 (3)品种A是杂交育种,途径3 中幼苗表现型是和母本一样,即HhRr,品种A表现型是双显性的占9/16,故相同的概率为9/16. (4)若想获得基因型为hhrr的番茄植株,最简便的方法是利用途径1,因为此时需要的是双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能稳定遗传,所以是杂交育种。 (5)如果想得到基因型为HhRrT(T不属该物种基因库的基因)这样的植株,常采用基因工程育种将T基因导入。 50. 下面是将某细菌的基因A导入大肠杆菌内,制备“工程菌”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获得A有两条途径:一是以A的mRNA为模板,在________酶的催化下,合成互补的单链DNA,然后在________作用下合成双链DNA,从而获得所需基因;二是根据目标蛋白质的________序列,推测出相应的mRNA序列,然后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测其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再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所需基因。 (2)利用PCR技术扩增DNA时,需要在反应体系中添加的有机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4种脱氧核苷酸和耐热性的DNA聚合酶,扩增过程可以在PCR扩增仪中完成。 (3)由A和载体B拼接形成的C通常称为________。 (4)在基因工程中,常用Ca2+处理D,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逆转录 (2). DNA聚合酶 (3). 氨基酸 (4). 引物 (5). 模板DNA (6). 重组DNA (7). 提高受体细胞的转化率 【解析】试题分析:(1)获得A有两条途径:一是以A的m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合成双链DNA,从而获得所需基因;二是根据目标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相应的mRNA序列,然后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测其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再通过人工合成(化学)方法合成所需基因。 (2)利用PCR技术扩增DNA时所需的条件:引物、模板DNA、原料(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耐热性的DNA聚合酶等。 (3)由A和载体B拼接形成的C称为重组DNA。 (4)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时,常用Ca2+处理,使之成为易于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感受态细胞,这样可以提高受体细胞的转化率。 考点:本题结合制备“工程菌”的示意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步骤中的相关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