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2020届高三大数据精准教学第一次统一监测理综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四川省2017级高三大数据精准教学第一次统一监测 理科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活细胞能产生激素等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 高等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 C. 浆细胞中内质网膜形成的囊泡可与高尔基体膜融合 D. 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的间接联系: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2.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详解】A、激素对机体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发挥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是酶,A错误; B、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形成的胞间连丝具有信息交流和物质运输的作用,B正确; C、抗体是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在抗体加工过程中,内质网膜产生的囊泡可与高尔基体膜融合,C正确; D、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胞间连丝的功能、细胞器之间的联系和无氧呼吸的场所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2.2017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获得了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该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只克隆猴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B. 克隆猴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 C. 克隆猴体内衰老的细胞因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而导致其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 14 - D. 克隆猴体内的细胞癌变后其细胞膜两侧分布的糖蛋白数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全能性的证明实例: (1)植物组织培养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克隆动物证明了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发育的潜能。 3.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具有识别、保护和润滑作用。 【详解】A、动物体细胞克隆能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B正确; C、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C正确; D、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膜的外侧,在细胞膜内侧没有糖蛋白分布,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癌变和细胞全能性的实例,意在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 3.下列关于细胞分裂与生物遗传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可以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时发生 B.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C. 细胞分裂过程中,质基因与核基因都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 D. 用秋水仙素处理大肠杆菌,可诱导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分裂方式为二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真核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核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详解】A、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可同时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错误; - 14 - C、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基因是随机分配的,C错误; D、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和真原核细胞的比较,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4.植物体内生长素(IAA)与脂溶性小分子IAA甲酯(MeIAA)可以相互转化。在黑暗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IAA和MeIAA分别处理拟南芥的种子,种子萌发后形成的下胚轴相对长度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1AA对下胚轴生长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B. IAA对下胚轴生长的抑制作用比MelAA更显著 C. MeIAA进入细胞需要膜上载体协助并需要消耗能量 D. 若在生长素浓度0~1μmol·L–1之间再设置实验组,下胚轴相对长度可能大于1.0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与没有IAA、MeIAA的空白对照相比,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IAA、MeIAA浓度的增大,下胚轴长度逐渐缩短,说明IAA、MeIAA抑制下胚轴伸长,与IAA相比,在相同浓度条件下,MeIAA条件下培养的下胚轴更短,说明MeIAA的抑制作用更强。 【详解】AB、据图分析可知,用不同浓度IAA处理,几组实验组的下胚轴相对长度均小于对照组的下胚轴相对长度,说明实验组的IAA对下胚轴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不能体现其对下胚轴生长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并且MeIAA比IAA的抑制作用更强,AB错误; C、MeIAA为脂溶性小分子,进入细胞方式应为自由扩散,C错误; D、低浓度IAA促进生长,高浓度IAA抑制生长,图中IAA浓度为1μmol·L–1时已经具有抑制作用了,说明IAA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应在0~1μmol·L–1 - 14 - 之间;若在最适浓度附近再设置实验组,IAA会促进下胚轴生长,其相对长度应大于空白对照组,而图中将空白对照组的下胚轴长度设为1,即适宜浓度时下胚轴相对长度可能大于1.0,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从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两重性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5.工业废水中的物质甲在某些厌氧细菌的作用下可转化为物质乙,物质乙的毒性较大,脂溶性高,较稳定,易被生物吸收和积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工业废水随意向河流排放会导致海洋污染 B. 给水体通气不利于降低水体中物质乙的含量 C. 水体中的厌氧细菌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 物质乙可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缩,是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详解】A、物质乙的毒性较大,脂溶性高,较稳定,易被生物吸收和积累,因此工业废水随意向河流排放最终会汇集到海洋,引起海洋污染,并且物质乙可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A正确; B、给水体通气不利于厌氧细菌将工业废水中的物质甲转化为物质乙,因此有利于降低水体中物质乙的含量,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水体中的厌氧细菌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正确; D、由A项解释可知,物质乙可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D正确。 故选B。 6.已知果蝇的灰体与黑檀体为一对相对性状,直毛与分叉毛为另一对相对性状,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只灰体分叉毛雄蝇与一只黑檀体直毛雌蝇杂交,F1为灰体直毛,F1果蝇相互交配得到的F2中,灰体直毛:黑檀体直毛:灰体分叉毛:黑檀体分叉毛=9:3:3: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灰体对黑檀体为显性、直毛对分叉毛为显性 B. 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 14 - C. 控制直毛和分叉毛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D. 控制灰体和黑檀体的基因可能仅位于X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可判断子代出现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隐性性状的雌性和显性性状的雄性杂交,若子代雌性均为显性性状,雄性均为隐性性状,则可判断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因为灰体分叉毛雄蝇与黑檀体直毛雌蝇杂交,F1表现为灰体直毛,因此灰体对黑檀体为显性、直毛对分叉毛为显性,A正确; B、F1果蝇相互交配得到的F2中,灰体直毛:黑檀体直毛:灰体分叉毛:黑檀体分叉毛=9:3:3:1,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单独分析毛型这对表现型,分叉毛雄蝇×直毛雌蝇,F1全为直毛,F2中直毛与分叉毛的比例为3:1,仅根据以上数据我们不能准确判断出控制果蝇毛型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需要补充数据,如统计分叉毛个体的性别比例,C正确; D、单独分析体色这对表现型,若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灰体雄蝇×黑檀体雌蝇,后代雌蝇应全为灰体,雄蝇应全为黑檀体,这与实验结果不符,因此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不可能仅位于X染色体上,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伴性遗传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的理解,根据子代表现型在雌雄个体间的比例判断性状遗传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性染色体的遗传的方法的掌握程度,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遗传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7.卡尔文给小球藻悬浮液中通入14CO2,光照不同的时间(从1秒到数分钟)后杀死小球藻,提取产物并分析。实验发现,在RuBP羧化酶的作用下,一分子的14CO2首先结合一分子的C5(核酮糖二磷酸RuBP),生成一分子不稳定的C6,随后这一分子的C6分解生成两分子C3(3–磷酸甘油酸),之后3–磷酸甘油酸在NADPH、ATP以及酶的作用下,形成三碳糖,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一个碳原子将会被用于合成葡萄糖而离开循环,剩下的五个碳原子经一系列变化,再生成一个C5,循环重新开始。循环运行六次,生成一分子的葡萄糖。这一过程被称为卡尔文循环,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14 - (1)卡尔文实验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__。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 (2)在光合作用开始后,二氧化碳可快速转化为许多种类的化合物。若要探究14CO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是否为C6,可对植物进行极短时间的光照,并检测叶绿体中__________。 (3)暗反应阶段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是__________。夏季晴天中午时分,由于气孔关闭,___________供应不足,某些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会明显降低。 【答案】 (1). 探究光合作用中CO2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转移途径 (2). 在光照条件下通入CO2后的时间 (3). 叶绿体中含有14C的化合物出现的顺序 (4). 是否除CO2外只有C6具有放射性 (5).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6). CO2 【解析】 【分析】 CO2是光合作用暗反应原料,用于合成暗反应过程中的有机物。卡尔文给小球藻悬浮液中通入14CO2,光照不同的时间(从1秒到数分钟)后杀死小球藻,提取产物并分析。说明本实验研究的是CO2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转移途径。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卡尔文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中CO2中的碳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转移途径。由于暗反应过程中有机物的形成是按照一定顺序逐步转化形成的,所以控制光照条件下通入CO2后的时间,可检测出暗反应形成有机物的先后顺序。即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在光照条件下通入CO2后的时间,因变量是叶绿体中含有14C的化合物出现的顺序。 (2)若14CO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是C6,则对植物进行极短时间的光照时,叶绿体中除CO2外只有C6具有放射性,若14CO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不是C6,则叶绿体中检测到放射性的C6时还会同时检测到具有放射性的其他有机物,所以要探究14CO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是否为C6,可对植物进行极短时间的光照,并检测叶绿体中是否除CO2外只有C6具有放射性。 (3)暗反应阶段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是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气孔是CO2进入细胞的通道,夏季晴天中午时分,由于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使暗反应的速率减慢,导致光合速率会明显降低。 【点睛】本题以同位素标记法为背景,要求考生掌握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识记光合作用的过程,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回答问题。 8.胰岛素抵抗是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胰岛素效应缺陷状态,是Ⅱ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患者多出现肥胖,机体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症状。科研人员发现口服二甲双胍对改善II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有较好的疗效。回答下列问题: - 14 - (1)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水平__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会使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含量__________。 (2)胰岛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反馈调节机制的? __________。 (3)胰岛素抵抗水平可以用空腹血糖水平×空腹胰岛素水平/22.5表示。某同学为了验证二甲双胍能够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以生理状况相同的患有II型糖尿病的小鼠、安慰剂(一种“模拟药物”,不含二甲双胍片的有效成份,其他特性与二甲双胍片相同)、二甲双胍片、血糖检测仪、胰岛素检测仪等材料和用具进行实验。下面是该同学实验的基本思路,请完善其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将患有II型糖尿病的小鼠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空腹时的血糖水平及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升高 (2). 胰岛B (3). 增加 (4). 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降低又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5). 实验思路:A组小鼠给予安慰剂治疗,B组小鼠给予二甲双胍片治疗,一段时间后再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水平及胰岛素水平,计算并比较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变化 (6). 预期实验结果:A组小鼠胰岛素抵抗水平无明显变化,B组小鼠胰岛素抵抗水平下降 【解析】 【分析】 1.Ⅱ型糖尿病患者是由于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胰岛素效应缺陷状态,使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无法促进血糖进细胞,所以其血浆渗透压高于健康人水平。 2.血糖平衡的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来源,以升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以降低血糖浓度,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详解】(1)胰岛素为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所以血糖水平升高。血糖升高又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 (2)胰岛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的反馈调节机制为: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降低又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 14 - (3)本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二甲双胍能够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所用的实验材料应为患有II型糖尿病的个体,实验自变量为是否服用二甲双胍,因变量为实验动物的胰岛素水平和血糖水平,实验中注意单一变量和等量原则,故实验思路为:将患有II型糖尿病的小鼠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空腹时的血糖水平及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水平;A组小鼠给予安慰剂治疗,B组小鼠给予二甲双胍片治疗,一段时间后再分别测定两组小鼠的血糖水平及胰岛素水平,计算并比较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变化。由于二甲双胍能够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故预期实验结果为:A组小鼠胰岛素抵抗水平无明显变化,B组小鼠胰岛素抵抗水平下降。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调节和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1859年,24只野兔被无意带入澳洲,一个世纪后,它们的后代达到了6亿只以上,对袋鼠等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后来,人们引入能特异性感染野兔的黏液瘤病毒才使野兔数量得到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野兔最初被引入澳洲时数量迅猛增加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野兔引入澳洲初期,其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最接近___________型。对野兔而言,当时生存的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等特点。 (3)引入黏液瘤病毒对野兔数量进行控制属于____________防治。引入该病毒能够解除野兔对袋鼠造成威胁的原因是黏液瘤病毒能特异性感染野兔,使野兔种群数量下降,减弱了其与袋鼠间的___________,从而有利于袋鼠种群的增长。 【答案】 (1).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 J (3).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4). 生物 (5). 竞争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J”型曲线是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详解】(1)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野兔最初被引入澳洲时,由于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天敌少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迅猛增加。 - 14 - (2)野兔引入澳洲初期,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其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增长模型最接近J型。 (3)引入黏液瘤病毒对野兔数量进行控制属于利用专性寄生的生物抑制种群数量增长,故为生物防治。引入该病毒能够解除野兔对袋鼠造成威胁的原因是黏液瘤病毒能特异性感染野兔,使野兔种群数量下降,减弱了其与袋鼠间的竞争,从而有利于袋鼠种群的增长。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和生物防治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0.二倍体生物(2n)体细胞中染色体多一条称为三体(2n+1),染色体少一条称为单体(2n–1)。三体在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移向一极,另一条移向另一极。单体在减数分裂时,未联会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野生烟草(2n=48)种群中普遍存在着各对染色体的相应三体与单体植株,常用来测定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现有若干纯合绿株(G)、黄绿株(g)的二倍体、三体和单体植株,假设各种配子育性相同,各种基因型的个体均能成活。回答下列问题: (1)野生烟草中有___________种三体植株。若选用纯合的三体与纯合的二倍体杂交,能不能只用一代杂交实验确定G/g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___________。 (2)若选用单体与二倍体进行一代杂交实验可以测定G/g基因所在的染色体,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 【答案】 (1). 24 (2). 不能 (3). 实验思路:选用各对染色体相应的绿株单体纯合植株分别与黄绿株二倍体纯合植株杂交,观察各杂交组合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杂交组合的子代全为绿株时,说明G/g基因就不位于相应染色体单体所缺少的那条染色体上;若某杂交组合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绿株:黄绿株=1:1时,说明G/g基因就位于相应染色体单体所缺少的那条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二倍体生物(2n)体细胞中,染色体多一条称为三体,染色体少一条称为缺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三体在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移向一极,另一条移向另一极。单体在减数分裂时,未联会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 - 14 - 【详解】(1)野生烟草中2n=48,说明有24对同源染色体,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都会形成一种三体,故野生烟草中有24种三体植株。无论G/g基因在不在三体上,纯合的三体与纯合的二倍体杂交,后代都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不能只用一代杂交实验确定G/g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2)各对染色体相应的绿株单体纯合植株中,若G基因在单体上,则单体基因型为G0,能产生含G基因和不含G基因的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若G基因不在单体上,则单体基因型为GG,产生的配子都含G基因,黄绿株的二倍体基因型为gg,若为G0×gg,后代会出现黄绿株:绿株=1:1,而GG×gg,后代均为绿株。所以可选用各对染色体相应的绿株单体纯合植株分别与黄绿株二倍体纯合植株杂交,观察各杂交组合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若杂交组合的子代全为绿株时,说明G/g基因不位于相应染色体单体所缺少的那条染色体上;若某杂交组合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绿株:黄绿株=1:1时,说明G/g基因就位于相应染色体单体所缺少的那条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考查三体和单体在育种中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设计实验判断基因位置的能力。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根据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常用的凝固剂是____________ (2)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过程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____________,因此需要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___________处理。 (3)在纯化微生物的过程中,进行平板划线时,划线结束后仍然要灼烧接种环,目的是___________。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在涂布平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的量一般不超过0.1mL,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4)甲、乙两同学在接种完成后,先将平板倒置,然后再放入培养箱中培养,倒置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若要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常用刚果红(CR)染色法进行筛选。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琼脂 (2). 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3). 灭菌 (4). 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污染环境和感染实验操作者 (5). 避免培养基表面的菌液出现积液,导致菌体堆积,影响分离效果 (6). 避免培养基被污染和防止培养基水分过快挥发 (7). 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因而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 【解析】 - 14 - 【分析】 1.筛选纤维素分解菌需要使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刚果红和纤维素结合能形成红色复合物,纤维素分解菌可以产生纤维素酶而分解纤维素使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所以可以用刚果红培养基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实验室中常用的凝固剂是琼脂。 (2)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过程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因此需要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处理。 (3)进行平板划线时,在划线结束后,由于接种环上残留部分菌种,所以要灼烧接种环,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以避免污染环境和感染实验操作者。若用稀释涂布平板进行接种,为避免养基表面的菌液会出现积液,导致菌体堆积,影响分离效果,应注意在涂布平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0.1mL。 (4)接种完的平板倒置培养的目的是避免培养基被污染和防止培养基水分过快挥发。 (5)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因而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如图是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干扰素的简化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 14 - (1)进行过程I的前提是要根据干扰素基因的____________设计引物。 (2)过程I需加热至90~95℃,然后冷却至55~60℃,如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据图可知欲获得干扰素基因,至少需要复制____________次。 (3)图中A的名称是___________,A上与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称为___________。 (4)为检测干扰素基因在酵母菌细胞中是否转录,可用_____________作探针,与从细胞中提取的____________进行分子杂交。 【答案】 (1). 核苷酸序列 (2). 使DNA解链,然后使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上 (3). 3 (4). 重组质粒 (5). 启动子 (6). 放射性同位素、生物素或荧光染料等标记干扰素(目的)基因 (7). mRNA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2.PCR的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 3.题图分析:Ⅰ是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Ⅱ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Ⅲ是将重组质粒导入到酵母菌细胞中。 【详解】(1)PCR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一对引物,因此进行过程Ⅰ的前提是要根据干扰素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 - 14 - (2)PCR过程中需加热至90〜95℃,然后冷却至55〜60℃,如此操作的目的是使DNA解旋,然后使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上。根据PCR复制的特点,结合图示可知,图示中干扰素基因的两条链应是第二次复制才能形成的子链,所以至少需要复制三次才能形成图中的干扰素基因。 (3)图中A是干扰素基因和质粒连接形成的重组质粒(基因表达载体),A上与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称为启动子。 (4)基因转录的产物为mRNA,由于转录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为检测干扰素基因在酵母菌细胞中是否转录,可用放射性同位素、生物素或荧光染料等标记的干扰素(目的)基因作探针,与从细胞中提取的mRNA进行分子杂交。 【点睛】本题结合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干扰素的简化流程,考查基因工程的技术及原理、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题。 - 14 - -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