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大庆铁人中学高二学年上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兔的白毛与卷毛 B. 毛桃与甜桃 C. 鸡的光腿与长腿 D. 果蝇的长翅与残翅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兔的白毛与卷毛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毛桃与甜桃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鸡的光腿与长腿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果蝇的长翅与残翅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重点考查相对性状,要求考生识记相对性状的概念,能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 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A. 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 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 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D. 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A、所选相对性状必须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如果受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可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项错误;‎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应易于区分,才会使统计的结果准确,B项错误;‎ C、验证分离定律可通过下列几种杂交实验及结果获得:①‎ 显性纯合子和隐性个体杂交,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②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③杂合子自交,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由此可见,所选实验材料无论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都不会影响实验结论,C项正确;‎ D、若不遵守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实验结果很难准确,将无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D项错误。‎ 故选C。‎ ‎3.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学问题(    ) ‎ ‎①鉴定一只小鼠是否是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鉴定一株豌豆是否是纯种 A. 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 测交、杂交、自交、自交 C.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 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答案】B ‎【解析】‎ ‎【分析】‎ 常用的鉴别方法:(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①鉴定一只小鼠是否是纯种,可用测交法,如果后代全部是显性,则小鼠为纯种,否则小鼠为杂种; ②要区分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可以让生物进行杂交,有两种情况可以作出判断,若是两个相同性状的生物个体杂交后代中有另一个新的相对性状产生,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是不同性状的生物个体杂交,后代中只出现一种性状,则此性状为显性性状; ③提高植物抗病性状纯合度,最好方法用自交。连续多代自交,并淘汰不抗病品种,后代中抗病纯合度越来越高; ④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不是纯合体可以用杂交法或自交法,但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法。‎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会运用杂交法、自交法和测交法去鉴别显性动植物体是否为纯种、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检验杂种F1‎ 的基因型等,学会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方法。‎ ‎4.如图所示为某植株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对此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①过程 B. ②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 M、N、P分别代表16、9、3‎ D. 该植株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减数分裂,②表示受精作用,③表示生物性状,其中M、N、P分别代表16、9、3。‎ ‎【详解】A、a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A正确; B、②过程发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即受精作用,B正确; C、①过程形成4种配子,则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的方式是4×4=16种,基因型=3×3=9种,表现型为3种,说明具备A或B基因的表现型相同,C正确; D、该植株测交后代基因型以及比例为1(A_B_):1(A_bb):1(aaB_):1(aabb),则表现型的比例为2:1:1,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不是受精作用过程中。‎ ‎5.多瓦夫兔毛色有黑、灰、黄、白,分别由基因PA、PB、PC、PD控制,某兴趣小组为确定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取多只各色纯合个体分别与其他毛色纯合个体杂交,并形成6组杂交组合(不考虑正反交),子代毛色有3组为黑毛,有2组为灰毛,有1组为黄毛。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PA分别对PB、PC、PD显性 B. 该种群决定毛色的基因型有6种 C. PA、PB、PC、PD同源染色体上位置不同 D. 基因型为PAPB与PCPD个体杂交,子代毛色有3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PA、PB、PC、PD属于复等位基因。取多只各色纯合个体分别与其他毛色纯合个体杂交,形成的6组杂交组合分别为:黑兔×灰兔、黑兔×黄兔、黑兔×白兔、灰兔×黄兔、灰兔×白兔、黄兔×白兔。子代毛色有3组为黑毛,有2组为灰毛,有1组为黄毛,说明黑对灰、黄、白为显性,灰对黄、白为显性,黄对白为显性。‎ ‎【详解】A、依题意可知: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双亲毛色均不同的6组纯合个体杂交,杂交子代毛色有3组为黑毛,有2组为灰毛,有1组为黄毛,据此可推知PA分别对PB、PC、PD显性,A正确; ‎ B、该种群决定毛色的基因型有10种,分别为PAPA、PBPB、PC PC、PD PD、PA PB、PA PC、PA PD、PB PC、PB PD、PCPD, B错误;‎ C、PA、PB、PC、PD属于复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同,C错误;‎ D、基因型为PAPB与PCPD个体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PA PC、PAPD、PBPC、PBPD,毛色有2种,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依据题意,准确定位6组杂交组合并依据6组杂交组合的结果明辨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PA>PB>PC>PD。‎ ‎6.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均要发生的现象是( )‎ ‎①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 ‎②纺锤体的形成  ‎ ‎③同源染色体配对和分离 ‎④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 ‎⑤着丝点的分裂  ‎ ‎⑥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均会发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①正确;‎ ‎②有丝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都有纺锤体的形成,②正确;‎ ‎③只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和分离,③错误;‎ ‎④只有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④错误;‎ ‎⑤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均会发生着丝点的分裂,⑤正确;‎ ‎⑥只有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会发生交叉互换,⑥错误。‎ 故选D。‎ ‎7.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详解】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 蛋白质,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1个DNA中含有许多个基因。‎ 故选C。‎ ‎8.图中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某一高等动物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三个细胞内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B. 甲产生的是次级精母细胞 C. 乙产生的是精细胞 D. 丙产生的是体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甲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所以该细胞的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该高等动物的性别为雄性。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结合对甲细胞的分析可知,丙细胞为高等雄性动物的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 ‎【详解】A、甲、乙细胞内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A错误; ‎ B、甲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所以甲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甲细胞产生的是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 C ‎、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说明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产生的是体细胞或原始的生殖细胞,精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C错误;‎ D、由题意与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进行均等分裂可知,丙细胞为高等雄性动物的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丙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所以丙细胞产生的是精细胞,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并理解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据此明辨图中各细胞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及其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果蝇的生物钟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节律(XB)对无节律(Xb)为显性;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在基因型为AaXB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AAXBXb类型的变异细胞,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 B. 该细胞的核DNA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C.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A和a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了分离 D.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有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果蝇为例,考查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与变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等物质的行为变化规律,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A、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进行减数分裂时,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复制,即初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是AAaaXBXBYY,而基因型为AAXBXb的细胞基因数目是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说明其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即该细胞不是初级精母细胞,而属于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经过了间期的DNA复制(核DNA加倍)和减一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核DNA减半),该细胞内DNA的含量与体细胞相同,B错误;‎ C、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A与a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 D、该细胞的亲本AaXBY没有无节律的基因,而该细胞却出现了无节律的基因,说明在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节律的基因发生了突变,D正确。‎ 故选D。‎ ‎【点睛】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影响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或者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进而产生异常的细胞,考生要能够根据所给细胞的基因型或者染色体组成,判断出现异常细胞的原因。‎ ‎10.如图为甲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和乙病(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的遗传系谱图,已知Ⅲ1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Ⅱ8。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C. Ⅱ5的基因型为aaXDXD或aaXDXd D. Ⅲ10为纯合体的概率是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Ⅱ3、Ⅱ4和Ⅲ9的表现型”可推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Ⅰ1、Ⅰ2和Ⅱ7的表现型”可推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再依据题意“Ⅲ1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Ⅱ8”可进一步推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系谱图显示,Ⅱ3和Ⅱ4均患甲病,其女儿Ⅲ9正常,说明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正确;‎ B、Ⅰ1和Ⅰ2均不患乙病,Ⅱ7为乙病患者,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再结合题意“乙病男性患者Ⅲ1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Ⅱ8”可进一步推知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正确;‎ C、Ⅱ5正常,说明其不含甲病的致病基因A,若只考虑乙病,则Ⅱ7的基因型为XdY,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XDXd和XDY,进而推知为Ⅱ5的基因型为XDXD或XDXd,所以Ⅱ5的基因型为aaXDXD或aaXDXd,C正确;‎ D、若只考虑甲病,由“Ⅱ3、Ⅱ4和Ⅲ9的表现型”可知Ⅱ3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Aa,Ⅲ10的基因型为1/3AA、2/3Aa,若只考虑乙病,则Ⅱ3的基因型为XDY,Ⅱ4的基因型为1/2XDXD、1/2XDXd,进而推知Ⅲ10的基因型为3/4XDXD、1/4XDXd,所以Ⅲ10为纯合体的概率是1/3AA ×3/4XDXD =1/4,D错误。‎ 故选D。‎ ‎【点睛】遗传系谱题的解题技巧:‎ ‎(1)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思路 ‎ ‎①寻求两个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②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 ‎③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将表现型以基因型填空的形式呈现,再看亲子关系)。‎ ‎(2)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若不知道遗传方式,首先要以系谱图中每个家庭的亲子代的表现型为切入点,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已知遗传方式,则需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答案。‎ ‎11.遗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00多年前,这100多年中,由于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遗传学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科学家在遗传学方面成就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 摩尔根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格里菲斯首先证明了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D.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项正确;‎ B、摩尔根通过果蝇眼色的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项正确;‎ C、格里菲斯只证明了死S型菌含有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转化因子”,没有证明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C项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首先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D项正确。‎ 故选C。‎ ‎12.下列关于遗传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父亲通过儿子将其细胞中的染色体传至孙子体细胞中,最少可能有1条,最多可能有23条 B. 让杂合体Aa连续自交三代,则第四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8‎ C. 男人的色盲基因不传给儿子,只传给女儿.所以色盲男人的女儿一定会患色盲,也会生下患色盲的外孙 D. 一个家族中仅在一代人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而一个家族中几代人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①男性体细胞中除了含有22对常染色体外,还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用X和Y表示,产生的精子中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或1条Y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含有22对常染色体和两条同型的用X和X表示的性染色体,产生的卵细胞中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②杂合子连续自交n代,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因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的比例相等,所以后代中显性(隐性)纯合子=1/2×[1-(1/2)n]。③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④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详解】A、正常情况下父亲传给儿子的染色体为22条常染色体和Y一条染色体,儿子产生的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的精子中,Y染色体一定来自父亲,但来自父亲的常染色体数目最少为0条、最多为22条,所以正常情况下父亲通过儿子将其细胞中的染色体传至孙子体细胞中,最少可能有1条,最多可能有23条,A正确;‎ B、让杂合体Aa连续自交三代,则第四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23)÷2=7/16,B错误;‎ C ‎、女儿含有两条X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男人的色盲基因不传给儿子,只传给女儿,但色盲男人的女儿不一定会患色盲,也不一定会生下患色盲的外孙,C错误;‎ D、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一个家族中仅在一代人出现过的疾病也可能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因此可能是遗传病,而一个家族中几代人都出现过的疾病,若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如支原体肺炎),则不是遗传病,D错误。 ‎ 故选A。‎ ‎13.科学研究发现,小鼠体内HM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具有HMGIC基因缺陷的实验小鼠与作为对照的正常小鼠,吃同样多的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对照组小鼠变得十分肥胖,而具有HMGIC基因缺陷的实验小鼠体重仍然保持正常,这一现象说明基因( )‎ A. 在DNA 上 B. 在染色体上 C. 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D. 具有遗传效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分析题意可知:小鼠体内HMGIC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对照的正常小鼠体内含有MGIC基因,实验小鼠体内不含MGIC基因,据此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各选项。‎ ‎【详解】依题意可知:吃同样多的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缺乏HMGIC基因的小鼠体重保持正常,含有HMGIC基因的小鼠变得肥胖,这一现象说明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故选D。‎ ‎14.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碱基数为n,以下有关结构数目不正确的是 A. 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3m—2n)/2‎ B. 一条链中A+T的数值为n C. G的数量为m-n D. —条链中(A+T)/(G+C)的比值为2n/(m-2n)‎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干可知,该双链DNA分子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碱基数为n,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T,G=C,则A=T=n,G=C=(m-2n)/2,据此即可回答。‎ ‎【详解】由题干可知,该双链DNA分子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碱基数为n,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T,G=C,则A=T=n,G=C=(m-2n)/2,C项错误;因G与C之间形成3个氢键,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故氢键数为2n+3×[(m-2n)/2]=(3m-2n)/2,A项正确;由于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整个DNA分子中以及任何一条链中都相等,因两条链中A+T的总量为2n,故一条链中A+T的数量应为n,B项正确;—条链中(A+T)/(G+C)的比值=2n/2×[(m-2n)/2]= 2n/(m-2n),D项正确。‎ ‎【点睛】熟记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 规律一:DNA双链中的A=T,G=C,两条互补链的碱基总数相等,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恒等,占碱基总数的50%,即:A+G=T+C=A+C=T+G。‎ 规律二: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整个DNA分子中为1,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如在一条链中=a,则在互补链中=,而在整个DNA分子中=1。‎ 简记为:“DNA两互补链中,不配对两碱基和的比值乘积为1。”‎ 规律三: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整个DNA分子中以及任何一条链中都相等。如在一条链中=m,则在互补链及整个DNA分子中=m。而且在由DNA双链中任一链转录来的RNA分子中该比例(T换为U)仍为m。‎ 简记为“配对的两碱基之和在单、双链中所占比例相等”。‎ ‎15. 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每个基因都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 B. DNA分子上的每一个片段都是基因 C.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D.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A正确。DNA分子上的每一个片段不一定是基因,故B错误。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的基本单位,故C正确。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6.在DNA分子模型的搭建实验中,若仅用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连为一体并构建一个含10对碱基(A有6个)的DNA双链片段,那么使用的订书钉个数为(    )‎ A. 78 B. 82 C. 86 D. 88‎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层次图及解读如下,每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位于图中的5′端),两条链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依题意可知:构建一个DNA的基本单位需要2个订书钉;构建一个含10对碱基(A有6个)的DNA双链片段,先要构建20个基本单位,需要40个订书钉;将2个基本单位连在一起,需要1个订书钉,连接10对碱基组成的DNA双链片段,需将40个基本单位连成2条,需要18个订书钉;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A有6个,则T也有6个,C和G各有4个,碱基对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碱基对之间的氢键需要6×2+4×3=24个订书钉。综上所述,共需要40+18+24=82个订书钉。‎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的化学键。属于中档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悉DNA双螺旋结构,DNA的三种组成成分之间、基本单位之间、双链之间的连接方式。‎ ‎17.假设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14N 的原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的比例是( )‎ A. 0 B. 25% C. 50% D. 100%‎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是DNA的载体,细胞中每1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放射性同位素(如15N)标记、在非同位素标记的环境中复制1次所产生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且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由此并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分析各选项。‎ ‎【详解】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每个DNA分子的双链均用15N标记,以14N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完成复制后,每个亲代DNA分子经过复制形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1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这两个DNA分子分别存在于同1条染色体所含有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所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每条染色单体都含有15N;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成为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所形成的4个精细胞都含有15N;精细胞变形发育形成精子。可见,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的比例是100%。‎ 故选D。‎ ‎18.取1个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用15N标记细胞核中的DNA,然后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形成4个细胞,这4个细胞中含15N的细胞个数可能是 A. 2 B. 3‎ C. 4 D. 前三项都对 ‎【答案】D ‎【解析】‎ ‎【详解】细胞分裂过程中先进行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图示辨析如下:‎ 可以看出,最后形成的4个子细胞有3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4个细胞都是;第2种情况是2个细胞是,1个细胞是,1个细胞是;第3种情况是2个细胞是,另外2个细胞是。‎ 故选D。‎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基因均位于染色体上;② DNA和基因是同一概念;③ 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④基因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⑤每条染色体上总是只含一个 DNA分子;⑥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⑦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⑧ DNA指纹技术的原理是DNA的多样性。‎ A. ①④⑤ B. ③⑥ C. ⑤⑥ D. ⑥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每条染色体上含一个或两个DNA分子。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少量分布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详解】①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①错误;‎ ‎②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基因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都是特定的,②④错误;‎ ‎③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即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③正确;‎ ‎⑤每条染色体上含一个 或两个DNA分子,⑤错误;‎ ‎⑥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遗传物质,⑥正确;‎ ‎⑦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⑦错误;‎ ‎⑧DNA指纹技术的原理是DNA的特异性,⑧错误。综上分析,只有③和⑥正确。‎ 故选B。‎ ‎20.下列有关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转录和翻译的场所都是细胞质 B. 参与翻译过程的RNA均为单链结构,其内部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C. 基因表达过程所需的原料有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D. 有丝分裂的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都有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主要场所是细胞核。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以tRNA为运载氨基酸的工具、以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翻译的场所是细胞质,A错误;‎ B、参与翻译过程的RNA包括mRNA、rRNA、tRNA,其中tRNA链上的部分互补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连,因此tRNA内部存在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 C、基因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和翻译所需的原料分别是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C正确;‎ D、有丝分裂的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有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在分裂期,因染色体螺旋化而导致基因的转录不能进行,但存在mRNA,所以能够进行翻译过程,D错误。‎ 故选C。‎ ‎21.如图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示意图,从中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 R基因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B. R、S、N、O互为非等位基因 C. 果蝇的每个基因是由成百上千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 D. 每个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基因是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组成。在双链DNA分子中,每条链只有一个位于一端的脱氧核糖直接与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相连,其余的脱氧核糖都是直接与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相连。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多个密码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当基因发生突变后,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详解】A、R基因中,每条链只有一个位于一端的脱氧核糖直接与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相连,其余的脱氧核糖都直接与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相连,A错误;‎ B、R、S、N、O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互为非等位基因,B正确;‎ C、果蝇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基因是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组成,C错误;‎ D、每个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都会引起基因突变,但因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多个密码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所以生物性状不一定改变,D错误。‎ 故选B。‎ ‎22.下列叙述中,最能准确表达基因突变概念的是 A. DNA分子碱基对的增添 B. DNA分子碱基对的缺失 C. DNA分子碱基的替换 D. 基因结构的改变 ‎【答案】D ‎【解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23.引起生物可遗传变异的原因有3种,以下几种生物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同一种变异类型的是( )‎ ‎①果蝇的白眼 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③八倍体小黑麦 ④人类的色盲 ⑤玉米的高茎皱形叶 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变异的类型及其关系如下:‎ ‎【详解】①果蝇的白眼、④人类的色盲与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它们都是由于基因突变而产生的;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与⑤玉米的高茎皱形叶,均来源于基因重组;③八倍体小黑麦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变异。‎ 故选C。‎ ‎24.韭菜的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这32条染色体有8种形态结构,韭菜是(   )‎ A. 二倍体 B. 四倍体 C. 六倍体 D. 八倍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组成染色体组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上各不相同。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做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做多倍体。‎ ‎【详解】韭菜的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这32条染色体有8种形态结构,说明韭菜的一个染色体组内有8条染色体,进而推知:韭菜体细胞中含有32÷8=4个染色体组,所以韭菜是四倍体。‎ 故选B。‎ ‎25. 关于多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多倍体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 B. 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基因突变创造的新物种 C. 二倍体植株加倍为四倍体后,营养成分必然增加 D. 多倍体在植物中比动物中常见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植物多倍体很多都是可育的,A错误; 八倍体小黑麦及六倍体小麦都是通过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而获得的可育的多倍体,通常情况下多倍体营养成分增加,但不是绝对的,B、C错误; 多倍体在植物中比较常见,动物中很少。D正确。‎ ‎2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遗传病是指基因结构改变而引发的疾病 ‎②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③原发性高血压、哮喘病为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 ‎④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⑤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只需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⑥软骨发育不全是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 ‎⑦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但也有可能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A. 3 B. 4 C. 5 D. 6‎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常有家族聚集现象。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是指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2)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并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绘制遗传系谱图。‎ ‎(3)先天性疾病是指出生前已形成的畸形或疾病;家族性疾病是指一个家族中多个成员都表现出来的同一种病。‎ ‎【详解】①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发的疾病,①错误;‎ ‎②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可能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也可能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因此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②错误;‎ ‎③原发性高血压、哮喘病为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③正确;‎ ‎④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④正确;‎ ‎⑤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除了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外,还需要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⑤错误;‎ ‎⑥软骨发育不全是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⑥错误;‎ ‎⑦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但也有可能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⑦正确。综上分析,只有③④⑦正确。‎ 故选A。‎ ‎27.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富含V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如图是某科研小组以大量的野生猕猴桃种子(aa)为实验材料培育抗虫猕猴桃无籽新品种的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培育过程中不可使用花药离体培养 B. ③⑦过程必须使用秋水仙素 C. ⑤的亲本不是同一物种 D. ⑥过程得到的个体是四倍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中②过程使用花药离体培养,A错误;‎ B、③⑦过程也可以使用低温,B错误;‎ C、⑤个体高度不育,说明两亲本具有生殖隔离,是不同物种,C正确 ;‎ D、⑥是基因工程,实质是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不变,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育种原理与方法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8.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常用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处理质粒的DNA B. DNA连接酶和运载体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 C. 可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 D. 质粒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一种颗粒状的细胞器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为了使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能完美的结合,一般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出相同的黏性末端,A错误;‎ B、运载体是基因工程的工具之一,但不属于工具酶,B错误;‎ C、质粒上要求具有一些抗生素抗性基因等标记基因,可通过大肠杆菌能否在含某种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生存来判断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C正确;‎ D、质粒是细菌细胞中的一种小型环状DNA分子,不属于细胞器,D错误。‎ 故选C。‎ ‎29.下列各项不属于基因工程的应用的是(  )‎ A. 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成功 B. 利用DNA探针检测饮用水中有无病毒 C. 利用工程菌生产胰岛素 D. 将甲植物的叶绿体移入乙植物,使光合效率提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①抗虫转基因植物;②抗病转基因植物;③抗逆转基因植物;④转基因改良植物品质;‎ 动物基因工程的成果:①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外源生长激素基因;②改善畜产品的品质;③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④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⑤基因工程药物,如人胰岛素、细胞因子、抗体、疫苗、生长激素、干扰素等。‎ ‎【详解】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成功属于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A错误;探针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标记的含有目的基因单链DNA片段,所以属于基因工程在实际中的应用,B错误;工程菌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所以属于基因工程在实际中的应用,C错误;将甲植物细胞内的叶绿体移入乙植物细胞内属于细胞工程,不属于基因工程在实际中的应用,D正确。‎ ‎【点睛】注意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的关键。‎ ‎30. 现有一长度为3000碱基对(bp)的线性DNA分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后进行凝胶电泳,使降解产物分开。用酶H单独酶切,结果如下图l。用酶B单独酶切,结果如下图2。用酶H和酶B同时酶切,结果如下图3。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酶H有2个识别位点和切割位点 B. 酶B和酶H同时切割时,有3个识别位点和切割位点 C. 酶B和酶H同时切割时,能产生完全相同的酶切片段 D. 酶B和酶H有相同的识别和切割位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1可知,酶H单独切割,能产生两个DNA片段,说明酶H有1个识别位点和切割位点,A项错误;‎ B、根据图3可知,用酶B和酶H同时切割,有四个片段,1个1400个碱基对,2个600碱基对,1个400碱基对的片段,说明两种酶同时使用时,有3个切割位点,B项正确;‎ C、酶B和酶H同时切割时,能产生长度相同的酶切片段,但是碱基序列是否相同则不能确定,C项错误;‎ D、根据前面分析可知,酶H有1个识别位点和切割位点,酶B有2个识别位点和切割位点,两种酶同时使用时,有3个切割位点,说明酶B和酶H没有相同的识别和切割位点,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和识图能力。‎ ‎31. 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决定表现型的是( )‎ A. 母鸡因创伤或患病而卵巢退化,精巢发育,性反转成公鸡 B. 水毛莨水上叶片为片状,水下叶片为丝状 C. 紫花豌豆的基因型可能为CC,也可能为Cc D. 基因型为AA的藏报春在20~25℃环境中开红花,在30℃环境中开白花 ‎【答案】C ‎【解析】‎ ‎【详解】A、母鸡因创伤或患病而卵巢退化,精巢发育,性反转成公鸡,该过程中母鸡的基因型没有发生改变,性反转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说明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 B、同一株水毛茛的基因型相同,水上叶片为片状,水下叶片为丝状,是由于水毛茛不同叶片所处的还原不同所致,因此可以说明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 C、基因型为CC、Cc的个体表现为紫花是由基因型决定的,没有显示环境对花色的影响,因此紫花豌豆的基因型可能为CC,也可能为Cc,不能说明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基因型都是AA的个体在20~25℃环境中开红花,在30℃环境中开白花,说明臧宝春花色不仅受基因型控制,还受环境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点睛】对于基因型、环境、表现型之间关系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2. 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 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 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答案】C ‎【解析】‎ 某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打开,说明该物质会阻碍DNA分子的解旋,因此会阻碍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抑制细胞增殖,A、B、D三项均正确;因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间期,所以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细胞增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3. PDGF是一种由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它表达过量和持续释放会导致癌症。而在伤口愈合时,血小板分泌的PDGF却不会引发癌症,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血小板凋亡是PDGF决定的 B. 伤口处的PDGF可以被降解 C. 血小板分泌的PDGF抑制细胞分裂 D. 血小板含有的原癌基因与其他体细胞的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血小板凋亡是基因决定的,A错误;‎ B、伤口处的PDGF可以被降解,所以才不会过量,B正确;‎ C、血小板分泌的PDGF是否抑制细胞分裂,从题中所给信息看不出来,C错误;‎ D、血小板含有的原癌基因与其他体细胞的相同,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34.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 B. 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区(Ⅱ)上 C.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 D.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是患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Ⅲ片段位于Y的非同源区段,其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人群中患病者全为男性,A正确;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只有在同源区Ⅱ上存在等位基因,B正确;非同源区Ⅰ段位于X染色体上,则男性患者的基因型可用XAY表示,该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遗传给女儿,儿子是否患病看母亲,C错误。若该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Ⅰ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患病女性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Xa,儿子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母亲,因此儿子肯定患病,D正确。‎ ‎【考点定位】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探究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方法:纯合隐性雌性个体×纯合显性雄性个体。结果预测及结论:‎ ‎(1)若子代雌雄全为显性,则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 ‎(2)若子代雌性个体为显性,雄性个体为隐性,则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35. STR是DNA分子以2~6个核苷酸为单元重复排列而成的片段,单元的重复次数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现已筛选出一系列不同位点的STR用作亲子鉴定,如7号染色体有一个STR位点以“GATA”为单元,重复7~14次;X染色体有一个STR位点以“ATAG”为单元,重复11~15次。某女性7号染色体和X染色体DNA的上述STR位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筛选出用于亲子鉴定的STR应具有不易发生变异的特点 B. 为保证亲子鉴定的准确率,应选择足够数量不同位点的STR进行检测 C. 有丝分裂时,图中(GATA)8和(GATA)14分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D. 该女性的儿子X染色体含有图中(ATAG)13的概率是1/2‎ ‎【答案】C ‎【解析】‎ ‎【详解】亲子鉴定过程利用了碱基互补配对,所以筛选的STR应不易发生变异,A正确;‎ 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应选择足够数量不同位点的STR进行检测,以保证鉴定的准确性,B正确;‎ 有丝分裂过程DNA复制后平均分配,形成的子细胞中遗传物质完全相同,所以(GATA)8和(GATA)14在子细胞中同时存在,不会分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C错误;‎ 女性的X染色体有两条,只有一条X染色体遗传给儿子,所以X染色体含有图中(ATAG)13的概率是1/2,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遗传和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6.如图所示,甲、乙分别代表某种植物两个不同个体细胞的部分染色体与基因组成,其中高茎(A)对矮茎(a)为显性,卷叶(B)对直叶(b)为显性,红花(C)对白花(c)为显性,已知失去图示三种基因中的任意一种,都会导致配子死亡,且甲、乙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植株均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 若要区分甲、乙植株,可选择矮茎直叶白花植侏进行测交实验 C. 由图判断乙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因此两植株的基因型不同 D. 甲、乙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卷叶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9/16和1/4‎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甲可以产生4中不同的配子比例相等,而乙因为一条染色体发生了易位,Aac和BbC的胚子致死,所以只能产生2种配子,A错误;‎ B、因为乙只能产生2中配子,所以测交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而甲测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所以可以区分出甲乙植株,B正确;‎ C、由图判断图乙为变异个体,但由于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所以甲乙两植株基因型没有改变.均为AaBbCc,C错误;‎ D、甲植株自交后代高茎卷叶占9/16,乙自交后代中因为缺失一种配子,自交后代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三种,比例为1:2:1,高茎卷叶占1/2,D错误。‎ 故选B。‎ ‎37.鸟类性别决定为ZW型,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根据杂交结果,推测杂交Ⅰ的亲本基因型是 ( )‎ A. 甲为AAbb,乙为aaBB B. 甲为AAZbZb,乙为aaZBW C. 甲为aaZBZB,乙为AAZbW D. 甲为AAZbW,乙为aaZBZB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杂交1和杂交2是正反交,组合1中子代都是褐色眼,说明褐色眼为显性性状,杂交2中雄性都是褐色眼,雌性都是红色眼,说明该性状和性别有关,所以应是位于性染色体上,A错误;‎ BCD、杂交组合1中后代雌雄表现型相同,且都与亲本不同,可见子代雌雄个体应是同时含A和B才表现为褐色眼,则甲的基因型为aaZBZB,乙的基因型为AAZbW,因此后代褐色眼的基因型为AaZBZb和AaZBW,由此可知反交的杂交组合2中亲本基因型为aaZBW和AAZbZb,后代雌性的基因型为Aa ZbW(红色眼)、雄性的基因型为Aa ZBZb(褐色眼),这个结果符合杂交2的子代表现,说明最初推测正确,即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为AaZBZb和AaZBW,故C正确,B、D错误。‎ 故选C。‎ ‎【点睛】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的解题思路 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等位基因就可分解为几组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如下两组: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38.因一种环境温度的骤降,某育种工作者选取的高茎(DD)豌豆植株与矮茎(dd)豌豆植株杂交,F1全为高茎;但是其中有一F1植株自交得到的F2中出现了高茎:矮茎=35:1的性状分离比。下列与此F1植株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F1植株的基因型是DDdd B. 该F1植株产生的含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配子的比例分别为5/6、1/6‎ C. 该F1植株自交,产生的F2基因型有5种,其比例为1:8:18:8:1‎ D. 可选择表现型为矮茎的豌豆对该F1植株进行异花授粉,以确定F1的基因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A、正常情况下,F2出现高茎:矮茎=3:1的性状分离比,但实际出现了高茎:矮茎=35:1的性状分离比,是因为F1植株的染色体发生了变异,数目加倍,其基因型变为DDdd,A正确;‎ B、四倍体DDdd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配子中的基因只有体细胞一半的,同时4个等位基因间的分离是随机的,进入同一个配子的是4个等位基因中的任意2个,故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4:1,所以四倍体DDdd植株产生含有显性基因的配子所占比例为5/6,隐性基因的配子Dd和dd的比例为5/6,B错误;‎ C、该F1自交,产生的F2基因型有DDDD、DDDd、DDdd、Dddd、dddd,共5种;其比例为(1/6×1/6):(1/6×1/6×2):(1/6×1/6×2+4/6×4/6):(4/6×1/6×2):(1/6×1/6)=1:8:18:8:1,C正确;‎ D、要确定F1的基因型,可用测交实验来验证,即为子一代豌豆F1和矮茎豌豆(dd)杂交,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此题的关键是写出四倍体DDdd所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值。‎ ‎39.科研人员将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烟草细胞培育转基因烟草。下图①②③表示两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随机整合在染色体上的三种转基因烟草的体细胞示意图。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株①自交后代中有1/4个体散发红色荧光 B. 植株③的一个花粉细胞中至少含有1个红色荧光蛋白基因 C. 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有4条染色体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来自植株①②③‎ D.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可能含四种红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细胞来自植株①和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A、植株①自交后代中有3/4个体散发红色荧光,A错误;‎ B、植株③的一个花粉细胞中可能不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B错误;‎ C、植株①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2条染色体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C错误;‎ D、植株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一定含有2种红色荧光蛋白基因,②③植株可能含有4种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正确。‎ 故选D。‎ ‎40.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B. 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C. 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D. 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之一,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征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等。‎ ‎【详解】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可能恢复为敏感型,A错误;‎ 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缺失的染色体片段不能再经诱变而回归原来的位置,因此不能恢复为敏感型,B错误; ‎ C、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说明经诱变后,显性的敏感型基因随那段染色体的缺失而消失了,剩下的是隐性的抗性基因,所以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C正确;‎ 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突变后的抗性基因也可能编码肽链, 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41.基础知识填空:‎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遗传病监测和预防最有效的手段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等。‎ ‎(2)杂交育种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与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创造___________。‎ ‎(3)要使两种来源不同的DNA连接起来,常用的基因工程操作工具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基因工程操作步骤的第四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生物进化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_______________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答案】 (1). 遗传物质 (2). 遗传咨询 (3). 产前诊断 (4). 基因重组 (5). 新的基因 (6). 限制酶 (7). DNA连接酶 (8).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9). 种群 (10).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11). (生殖)隔离 (12). 共同进化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2)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其变异来源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而导致的基因重组。‎ ‎(3)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其原理是基因突变。‎ ‎(4)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DNA连接酶是将双连DNA片段“缝合”起来,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进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1) 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遗传病监测和预防最有效的手段包括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2)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能创造新的基因。‎ ‎(3) 要使两种来源不同的DNA连接起来,需先用限制酶对两种来源不同的DNA进行切割,再用DNA连接酶将切割后获得的两种来源不同的DNA片段进行连接。基因工程操作步骤的第四步是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42.图中Ⅰ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比例的变化关系;图Ⅱ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请据图回答: ‎ ‎ ‎ ‎(1)图Ⅰ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一定处于图Ⅰ中的CD段。‎ ‎(3)图Ⅱ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 ‎(4)若甲细胞处于图Ⅰ中的DE段,则①和④是________。‎ A.染色单体 B.非同源染色体 ‎ C.同源染色体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5)图Ⅱ中丁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__________。M与N的自由组合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填分裂时期)。‎ ‎【答案】 (1). DNA复制 (2). 着丝点分裂(或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3). 丙、丁 (4). 甲、乙、丙 (5). C (6). 第一极体 (7). 常染色体 (8).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解析】‎ ‎【分析】‎ 分析图Ⅰ:在BC段,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由1减至1/2,说明正在进行DNA复制并形成染色单体;在DE段,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由1/2增至1,说明发生了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可见,CD段存在染色单体,AB段与EF段不存在染色单体。‎ 分析图Ⅱ: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为有丝分裂结果形成的子细胞;丙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所以丙细胞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但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再与丙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对比可知,丁细胞的名称为第一极体。‎ ‎【详解】(1) 图Ⅰ中BC段的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由1减至1/2,说明其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DE段的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由1/2增至1,说明其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或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2) 图Ⅰ中的CD段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2,说明存在染色单体,而图Ⅱ中的丙、丁细胞也存在染色单体,因此图Ⅱ中丙、丁细胞一定处于图Ⅰ中的CD段。‎ ‎(3) 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的一对染色体,据此分析图Ⅱ可知: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丙细胞。‎ ‎(4) 若甲细胞处于图Ⅰ中的DE段,即正在发生着丝点分裂,而①和④形态、大小相同,但颜色不同,说明①和④中的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所以①和④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故选C。‎ ‎(5) 在图Ⅱ中,丙细胞呈现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所以丙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丁细胞是丙细胞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不含同源染色体,但有染色单体,含有的M染色体为白色且较大,N染色体为黑色且较小,据此并结合丙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及分布可推知:丁细胞的名称是第一极体。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常染色体。M与N的自由组合,即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点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明辨图Ⅰ曲线中各段形成的原因及对应的细胞类型与所处的时期,准确判断图Ⅱ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43.回答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问题:‎ ‎(1)如图甲表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图中①②表示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分别是①_______;②_______;α链碱基组成为_______,缬氨酸的密码子(之一)为_______。‎ ‎(2)图乙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则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丙表示两种类型的变异。其中属于基因重组的是_______(填序号),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_______(填序号),从发生的染色体种类说,两种变异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NA复制 (2). 转录 (3). CAT (4). GUA (5). 发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6). ① (7). ② (8). ①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②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解析】‎ ‎【详解】(1)图中①②分别表示DNA复制和转录,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的一条链为GTA,因此α链碱基组成为CAT,β链为α链转录形成的mRNA,因此其密码子为GUA。‎ ‎(2)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3)图丙中①的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②是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 ‎44.研究发现,水稻的大穗(D)对小穗(d)为显性,不抗病(T)对抗病(t)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如图表示利用大穗不抗病和小穗抗病的两种水稻品种进行的育种实验过程,请分析回答:‎ ‎(1)F1自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F1与某个体杂交,得到的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大穗不抗病∶大穗抗病∶小穗不抗病∶小穗抗病=3∶3∶1∶1,那么该个体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若让该个体连续自交2代,则后代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对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形成的幼苗的基因型是________,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幼苗还需要用________处理才能获得可育的植株,用这种方法培育出的大穗抗病植株自交的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_。‎ ‎(4)若要改变上述小麦亲本原有的遗传信息,则应该采用的常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 ‎【答案】 (1). DDtt (2). 1/16 (3). 大穗抗病 (4). Ddtt (5). 75% (6). DT、Dt、dT、dt (7). 秋水仙素(或低温) (8). 100% (9). 诱变育种 ‎【解析】‎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F1的基因型为DdTt,其自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是DDtt和1/16。‎ ‎(2)F1与某个体杂交,得到的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大穗不抗病∶大穗抗病∶小穗不抗病∶小穗抗病=3∶3∶1∶1,即大穗∶小穗=3∶1,不抗病∶抗病=1∶1,则该个体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分别是大穗抗病和Ddtt;若让Ddtt连续自交2代,则后代中纯合子占75%;‎ ‎(3)F1的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幼苗都是单倍体,其基因型有DT、Dt、dT、dt四种,单倍体幼苗要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才能获得可育的植株,这种方法培育出的大穗抗病植株是纯合子。‎ ‎(4)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育种和基因自由组定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45.斯氏鼠种类众多,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材料。如图是某种斯氏鼠(2N=44)的一些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情况。该种成年鼠的尾长受三对等位基因A-a、D-d、F-f控制(独立遗传)。这三对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AADDFF的成鼠尾最长,aaddff的成鼠尾最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鼠的种群中,与尾长有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有 ____________ 、_________ 种。用图中亲本杂交获得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则F2中成鼠尾长与亲本不相同的个体占 ________。‎ ‎(2)斯氏鼠的有毛与无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 E、e控制,位于1、2号染色体上。经多次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亲本杂交得到F1后,让F1的雌雄鼠自由交配,所得F2中有毛所占比例总是2/5,请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氏鼠的体色由两对基因控制,Y代表黄色,y代表鼠色,B决定有色素,b决定无色素(白色)。已知Y与y位于1、2号染色体上,以纯合黄色鼠作母本,隐性纯合白色鼠作父本,设计实验探究另一对等位基因(B、b)是否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只考虑体色,不考虑其他性状和交叉互换)。‎ 第一步:父本和母本杂交得到F1;‎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观察统计F2中鼠的毛色性状分离比。‎ 结果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 ‎【答案】 (1). 27 (2). 7 (3). 31/32 (4). E基因显性纯合致死 (5). 让F1雌雄成鼠自由交配得到F2(或让多只F1雌鼠与父本小白鼠测交得到F2) (6). 若子代小鼠毛色表现为黄色∶鼠色:白色=9∶3∶4(或黄色∶鼠色∶白色=1∶1∶2) (7). 若子代小鼠毛色表现为黄色∶白色=3∶1(或黄色∶白色=1∶1)‎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该品系成年小鼠的尾长受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A-a、D-d、F-f控制,且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同时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显性基因具有叠加效应。根据亲本杂交的F1的基因型分别是Ee、ee(各占一半),又由于F1中雌雄个体自由交配,根据基因频率来计算F2代中各基因型频率。也就是E=1/4,e=3/4。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F2代中的EE基因型频率为1/16,Ee基因型频率为6/16,ee基因型频率为9/16,所以正常情况下F2中有毛应占7/16(大于实际情况F2中有毛占2/5),说明有毛性状中存在致死现象。若EE为致死个体,去掉该部分后Ee(有毛)占6/15,即2/5,无毛ee占3/5,符合题意,故是EE纯合致死。‎ ‎【详解】(1)该小鼠的种群中每对等位基因的基因型有三种,即显性纯合、显性杂合、隐性纯合共三种基因型,对三对等位基因来说,控制尾长的基因型是3×3×3=27种;由于这三对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故表现型的种类有:含有6个显性基因的、5个显性基因的、含有4个显性基因的、含有3个显性基因的、含有2个显性基因的、含有1个显性基因的、不含显性基因的共7种表现型。用图中亲本杂交获得F1(AaDdFf),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则F2中成鼠尾长与亲本(AADDFF、aaddff)相同的个体占1/4×1/4×1/4+1/4×1/4×1/4=1/32,所以F2中成鼠尾长与亲本不相同的个体占1-1/32=31/32。‎ ‎(2)由题图可知,对于有毛和无毛这一对相对性状来说,母本的基因型是Ee,父本的基因型是ee,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Ee:ee=1:1,子一代小鼠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1:3,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1:3,因此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EE:Ee:ee=1:6:9,如果EE致死,则有毛的比例占2/5。所以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E基因显性纯合致死。‎ ‎(3)根据“Y代表黄色,y代表鼠色,B决定有色素,b决定无色素(白色)”,可知纯合黄色鼠基因型为YYBB,隐性纯合白色鼠基因型为yybb,二者杂交的子一代基因型为YyBb,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B、b等位基因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则子一代产生的配子为YB:yb=1:1,F1雌雄成鼠自由交配得到F2的基因型为YYBB:YyBb:yybb=1:2:1,表现型为黄色:白色=3:1。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即B、b等位基因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则F1雌雄成鼠自由交配得到F2的基因型和比例为9Y-B-:3Y-bb:3yyB-:1yybb,表现型和比例为黄色∶鼠色:白色=9:3:4。故实验方案为:第一步:父本和母本杂交得到F1;第二步:让F1雌雄成鼠自由交配得到F2;第三步:观察统计F2中鼠的毛色性状分离比。‎ 结果及结论:‎ ‎①若子代小鼠毛色表现为黄色∶鼠色:白色=9∶3∶4,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小鼠毛色表现为黄色∶白色=3∶1,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和应用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对遗传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计算的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