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鹤岗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生物试题 ‎1.2010年3月22日至3月28日,我国31个省份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85例,住院治疗8例,死亡1人,流感再度引起人们对病毒感染的恐慌。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不能独立生活 B.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可以有生命特征 C. 病毒必须在活细胞中繁殖 D. 生物研究中,可以用含有病毒所需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去培养病毒 ‎【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因此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活.‎ ‎【详解】由分析可知,病毒没有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A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可以有生命特征,如代谢、繁殖等,B正确;病毒必须在活细胞中繁殖,离开活细胞无法生存,C正确;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因此不能用含有病毒所需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去培养病毒,D错误。‎ ‎2. 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群落层次 B.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具有生命的生物是病毒 C. 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 D. 生命系统最基本结构层次为具有活性的大分子 ‎【答案】C ‎【解析】‎ 一个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为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集合,其菌落属于种群层次,A项错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具有生命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B项错误;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如植物没有系统层次,C项正确;生命系统最基本结构层次为细胞,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相关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3.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①酵母菌 ②发菜 ③草履虫 ④乳酸菌 ⑤杏鲍菇 ⑥青霉菌 A. ①⑤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⑥‎ ‎【答案】B ‎【解析】‎ 发菜和乳酸菌均属于原核生物,②④正确;酵母菌、草履虫、杏鲍菇和青霉菌,都属于真核生物,①③⑤⑥错误。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4. 关于糖分解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甜菜里的蔗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果糖 B. 乳汁中的乳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 C. 发芽小麦种子中的麦芽糖经水解可产生果糖 D. 枯枝落叶中的纤维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蔗糖、乳糖、麦芽糖都是二糖。蔗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果糖,乳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麦芽糖水解的产物全部为葡萄糖。纤维素是多糖,经含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中化合物——糖类的知识,属识记水平的基础题。‎ ‎5.下列关于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多种多样 B. 多细胞生物由多种细胞构成 C. 真核细胞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D. 发菜与酵母菌基本结构相同 ‎【答案】D ‎【解析】‎ 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多种多样,A项正确;多细胞生物由形态、功能不同的多种细胞构成,B项正确;真核细胞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C项正确;发菜属于原核细胞,酵母菌属于真核细胞,前者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D项错误。‎ ‎6. 下列不属于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功能的是 A. 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 B. 催化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酶 C. 供给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D. 根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的载体 ‎【答案】C ‎【解析】‎ 蛋白质的功能——运输、组成成分、催化(免疫、调节)等功能,葡萄糖是供给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的功能。‎ ‎【考点定位】蛋白质的功能 ‎7.纤维素、纤维素酶和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 A. 葡萄糖、葡萄糖、氨基酸 B. 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 C. 氨基酸、氨基酸、核苷酸 D. 淀粉、蛋白质、DNA ‎【答案】B ‎【解析】‎ 纤维素属于多糖,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纤维素酶属于蛋白质,基本单位是氨基酸;DNA属于核酸,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选B。‎ ‎8.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鉴定还原糖、蛋白质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B. 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使用 C. 用苏丹Ⅳ鉴定花生组织中是否含有脂肪成分时,实验结果肯定可见橘黄色颗粒 D. 当实验试剂中提供了斐林试剂甲液、乙液和蒸馏水时,不但可以检验还原糖,也可以鉴定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要求考生理解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操作并完成实验的能力。‎ 鉴定还原糖需要进行水浴加热,鉴定蛋白质不需要进行水浴加热,A错误;斐林试剂需现配现用,不能久置,即剩余的斐林试剂应及时处理掉不能再用,B错误;用苏丹Ⅳ鉴定花生组织中是否含有脂肪成分时,若实验材料是子叶切片,则实验结果肯定可见红色颗粒,用苏丹Ⅲ鉴定可见橘黄色颗粒,C错误;当实验试剂中提供了斐林试剂甲液、乙液和蒸馏水时,不但可以检验还原糖,还可以将甲液稀释后与乙液用于鉴定蛋白质,D正确。‎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 ‎(1)区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一同三不同”:‎ ‎(2)三类有机物检测在操作步骤上的“三个唯一”:‎ ‎①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②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检测。‎ ‎③唯一使用酒精——脂肪的鉴定,实验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9.已知一种氨基酸的R基是一CH2—OH,在这种氨基酸分子中,含有C、H、0的原子数分别是 A. 3、4、7 B. 3、7、3 C. 3、2、5 D. 4、3、7‎ ‎【答案】B ‎【解析】‎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的简式是C2H4O2NR,如果R为-CH2-OH,则该氨基酸的简式是C3H7O3N,因此该氨基酸分子中C、H、0的原子数分别是3、7、3,故选B。‎ ‎10. 当植物由代谢旺盛的生长期转入休眠期时,体内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通常会 A. 升高 B. 下降 C. 无变化 D. 产生波动 ‎【答案】A ‎【解析】‎ 体内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升高,植物体的抗逆性增加,新陈代谢降低,A正确;体内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下降,植物新陈代谢增强,B错误;体内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无变化,植物的代谢维持原来状态,C错误;体内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产生波动,植物新陈代谢波动,维持植物体稳定状态,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内的水与代谢的关系 ‎【名师点睛】自由水/结合水与代谢、抗逆性的关系 ‎11.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步骤是( )‎ A.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B.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染色→冲洗→水解→观察 C.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染色→冲洗→观察 D.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冲洗→水解→染色→观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DNA和RNA的分布的实验步骤,要注意在用盐酸水解之后,用蒸馏水冲洗,以免影响之后的染色效果.‎ 解: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应先取得口腔上皮细胞放在载玻片的中央,滴加生理盐水后,再进行盐酸解离,之后用蒸馏水洗去解离液盐酸,后用染色剂染色观察.故正确的步骤应该是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故选:A.‎ 考点: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12.马拉松赛跑进入最后阶段,发现少数运动员下肢肌肉抽搐,这是由于随着大量出汗而向体外排出了过量的( )‎ A. 水 B. 钙盐 C. 钠盐 D. 尿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当血钙过低时,肌肉会发生抽搐,故B正确,A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无机盐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 (2015秋•绵阳期末)下列各种生理活动中,没有涉及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 )‎ A. 水分在细胞内外的自由扩散 B. 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C. 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运输物质 D. 激素分子调节靶细胞的代谢过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水分进出细胞是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没有涉及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正确;‎ B、精子和卵细胞之间是通过细胞膜的直接接触完成信息交流的,B错误;‎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互相连接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错误;‎ D、激素分子调节靶细胞的代谢过程,需要激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该过程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间接交流方式,D错误.‎ 故选:A.‎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14. 下列物质在核糖体内合成的是 ‎①性激素 ②胰岛素 ③淀粉 ④消化酶 ⑤纤维素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②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核糖体:无膜的结构,能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如胰岛素、消化酶等),是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是纤维素的合成场所).‎ 叶绿体:双层膜结构,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解:①性激素属于脂质,其合成场所是内质网,①错误;‎ ‎②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②正确;‎ ‎③淀粉是光合作用合成的,因此其合成场所是叶绿体,③错误;‎ ‎④消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④正确;‎ ‎⑤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合成场所是高尔基体,⑤错误.‎ 故选:C.‎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15.下图是某些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是中心体,与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B. ②是线粒体,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C. ③是叶绿体,是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 ④是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 ‎【答案】A ‎【解析】‎ 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而洋葱根尖细胞为高等植物细胞,A错误;②是线粒体,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正确;③是叶绿体,是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C正确;④是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1、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是进行有氧呼吸和形成ATP的主要场所.线粒体有内外两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基质.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和基质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3、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由双层膜、类囊体和基质三部分构成.类囊体是一种扁平的小囊状结构,在类囊体薄膜上,有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色素和酶.许多类囊体叠合而成基粒.基粒之间充满着基质,其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4、内质网是细胞内表面积最大的膜结构.内质网的功能是蛋白质的加工运输以及与脂质合成有关.‎ ‎16.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将观察到的某个细胞大小变化情况绘制成了曲线(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细胞的初始大小相对值记为1)‎ A. a~b段,细胞失水死亡 B. c~d段,细胞吸水能力增大 C. d~e段,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 D. e时液泡的颜色比a时浅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c细胞大小的相对值减少,说明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c〜d段,细胞的相对值增加,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d〜e段,细胞的相对值大于细胞的初始大小,说明细胞吸水,但是由于细胞壁的存在细胞的体积不能无限增加.‎ ‎【详解】由于e点后,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说明a~b段,细胞没有失水过多而死亡,A错误;c~d段,细胞吸水能力减小,B错误;d〜e段,细胞大小相对值大于1,说明细胞吸水,故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C错误;由于e时细胞大小相对值大于1,说明细胞吸水,故e 时液泡内细胞液浓度降低,液泡的颜色比a时浅,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过程,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对于曲线的分析是本题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17.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属于(  )‎ A. 概念模型 B. 物理模型 C. 数学模型 D. 空间模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模型: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2.形式: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3.举例:挂图、细胞结构模式图和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都是物理模型;坐标曲线、公式(Nt=N0•λt)都是数学模型.‎ ‎【详解】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是以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属于物理模型。B正确,AC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模型模拟的制作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和理解模型的种类。‎ ‎18. 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的选择透过性与③无关 B.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识别与物质①有关,与②③无关 D. 由②参加的物质运输不一定为主动运输 ‎【答案】A ‎【解析】‎ 细胞的选择透过性与膜上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均有关,所以A选项错误。细胞识别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蛋白质载体参与的可能是协助扩散,所以A选项正确。‎ ‎19.交警为检测司机是否存在酒后驾驶的违章行为,用来检测司机呼出的气体的试剂是 A. 斐林试剂 B. 双缩脲试剂 C.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D.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答案】C ‎【解析】‎ 斐林试剂用于检验还原糖;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蛋白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用于检测酒精,遇酒精由橙色变为灰绿色;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用于检测二氧化碳。选C。‎ ‎20.若用呼吸酶抑制剂处理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会明显影响吸收的物质是 ‎①氧气 ②脂肪酸 ③葡萄糖 ④钾离子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氧气、脂肪酸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不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钾离子,需要消耗能量,用呼吸酶抑制剂处理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会明显影响葡萄糖和钾离子的吸收。选B。‎ ‎21.下列关于染色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染色质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B. 严格的说,只有在细胞分裂时才出现染色体 C. 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形态 D. 蓝藻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也能形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A项正确;细胞分裂时细丝状的染色质螺旋变粗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的染色体,B项正确;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形态,C项正确;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D项错误。‎ ‎22.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一种酶可存在于不同种类的活细胞中 B. 酶的形成都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C. 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 经沸水处理使酶失活可让刚采摘的甜玉米保持甜味 ‎【答案】B ‎【解析】‎ 同一种酶可存在于不同种类的活细胞中,如ATP酶,A项正确;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少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RNA,合成时不需要核糖体,B项错误;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所以可提高化学反应速度,C项正确;经沸水处理使酶失活,可让刚采摘的甜玉米中可溶性糖停止分解,保持甜味,D项正确。‎ ‎23.新鲜蔬菜和水果长时间储存、保鲜应保持 A. 低温、低氧、干燥 B. 低温、低氧、湿润 C. 高温、低氧、干燥 D. 低温、无氧、干燥 ‎【答案】B ‎【解析】‎ 在低温条件下,酶活性较弱,呼吸作用弱,有利于减少有机物消耗;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较弱,有机物消耗较少;湿润条件可保持水果、蔬菜的新鲜状态。选B。‎ ‎24.下列概念中哪项可用如图模型来表示 A. 1表示还原糖,2~4分别表示葡萄糖、果糖、蔗糖 B. 1表示双层膜的细胞结构,2~4分别表示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膜 C. 1表示具有色素的细胞器,2~4分别表示叶绿体、液泡、中心体 D. 1表示ATP,2?4分别表示腺嘌呤、核糖、3个磷酸基团 ‎【答案】D ‎【解析】‎ 还原糖包括葡萄糖和果糖,而蔗糖是非还原糖,A错误;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双层膜,而细胞膜是单层膜,B错误;液泡核仁叶绿体都含有色素,而中心体不含色素,C错误;ATP由一个腺嘌呤、一个核糖和三个磷酸集团,D正确。‎ ‎【考点定位】糖类的分类、细胞器的分类、ATP的组成 ‎【名师点睛】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都由膜构成,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系统.其中细胞器膜包括线粒体膜、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液泡膜和溶酶体膜。‎ ‎25.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的经典实验中,未用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是 A. 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 B. 卡尔文发现的卡尔文循环 C. 光合作用产物O2中O来源 D.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答案】A ‎【解析】‎ 萨克斯用碘蒸气检测光照下的叶片是否产生淀粉,没有用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卡尔文用14CO2‎ 发现了卡尔文循环;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光合作用产物O2中O来源于H2O;由35S标记的氨基酸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途径。选A。‎ ‎26.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某一时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三者的数量比是1∶2∶2,此时细胞内最可能发生着 A. 细胞膜向内凹陷 B. 着丝点一分为二 C. 中心体移向两极 D. DNA正在进行复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三者的数量比是1︰2︰2,说明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细胞处于分裂前期或中期,属于这两个时期特点的是中心体移向两极,故C正确;细胞膜向内凹陷发生在末期,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后期,DNA分子进行复制是在间期,故ABD均错。‎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过程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7.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其数目加倍 B. 细胞分裂间期开始时与结束时相比物质运输效率相同 C.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的倍增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D. 植物分生区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较少,是由于大多数细胞没有进入细胞周期 ‎【答案】C ‎【解析】‎ 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两条染色单体共用一个着丝点,染色体数目不加倍,A项错误;细胞分裂间期细胞体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减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B项错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的倍增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C项正确;植物分生区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较少,是由于分裂期持续时间较短,在显微镜下不容易看到,D项错误。‎ ‎28. 菠菜根的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使根向远处生长,在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A. 细胞分裂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自产生一个新的中心粒 B. 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较固定数目较清晰 C. 细胞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 D. 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A错误;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清晰,B正确;分裂前期,核仁和核膜逐渐消失,C正确;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29.假设将标号为甲、乙、丙的同一种植物细胞(假设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同,实验前后细胞均保持活性)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得到如图所示状态(原生质层不再变化)。据图分析推理正确的是( )‎ ‎①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为a>b>c ‎ ‎②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为a>b>c ‎③实验后丙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 ‎ ‎④实验后细胞液浓度丙>乙>甲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据甲乙丙3个细胞的质壁分离程度判断,3个细胞丙失水最多,然后是乙,最后是甲(几乎没有失水),说明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为a<b<c,①错误;一般来讲,质壁分离后的活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和细胞外液浓度基本是相等的,根据图中3个原生质层的体积判断细胞液浓度是甲<乙<丙,所以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为a<b<c,②错误;由图中实验后原生质层的体积分析可知丙细胞失去的水最多,原生质层的体积最小,所以其吸水能力最强,③正确;根据图中3个原生质层的体积判断细胞液浓度是丙>乙>甲,④正确,B正确。 ‎ ‎30.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C6H12O6的吸收则不受影响。这种毒素的作用是 ( )‎ A. 抑制呼吸酶的活性 B. 抑制Ca2+载体的活动 C. 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 D. 改变了细胞膜两侧Ca2+的浓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对这些的吸收都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施用毒素后只影响对钙离子的吸收而不影响其它主动运输吸收的物质,说明不会影响ATP的产生,应是影响了吸收钙离子的载体,故A错误,B正确。改变细胞膜的结构后对所有物质都有影响,故C错误。改变细胞膜两侧钙离子的浓度时结果,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31. 活细胞内合成酶的原料是( )‎ A. 脂肪酸 B. 核苷酸 C. 氨基酸 D. 氨基酸或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是氨基酸,合成RNA的原料是核苷酸,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定位】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32. 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到2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 A. 不断上升 B. 没有变化 C. 先升后降 D. 先降后升 ‎【答案】B ‎【解析】‎ 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0,在pH为10时,胃蛋白酶彻底失活,因此将溶液pH由10降到2的过程中,胃蛋白酶活性将没有变化,B正确。‎ ‎【考点定位】酶的活性影响因素。‎ ‎33. 把一个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全部提取出来,在空气和水界面上将它们铺成单分子层(假定单分子间距离适当且相等),推测在下列细胞中,空气和水界面上磷脂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的表面积之比最大的细胞是 ( )‎ A. 大肠杆菌细胞 B. 人成熟的红细胞 C. 酵母菌细胞 D. 乳酸菌细胞 ‎【答案】C ‎【解析】‎ 细胞中生物膜越多,则空气和水界面上磷脂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的表面积之比越大,反之越少。酵母菌细胞是真核细胞,具有各种细胞器膜、核膜和细胞膜;乳酸菌细胞和大肠杆菌细胞都是原核细胞,其所含的生物膜只有细胞膜;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所含的生物膜只有细胞膜。所以空气和水界面上磷脂分子层的表面积与原细胞的表面积之比最大的细胞是酵母菌细胞。‎ ‎34. 据测定,世界著名重量级拳王――霍利菲尔德平均每次出拳的力量高达200磅,试问能引起如此之高的拳击力量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 人体细胞内的ATP B. 饮食中的ATP C. 人体细胞内的糖类 D. 人体细胞内的脂肪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体中直接能源物质是ATP,选A 考点:本题考查ATP,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的能力。‎ ‎35.酵母菌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将酵母菌放在含有培养液的密闭锥形瓶中,测得CO2的释放量比O2的吸收量大1倍,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 )‎ A. 1:6 B. 1:3 C. 1:2 D. 1:1‎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利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进行计算的题目,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解:由题意可知,酵母菌呼吸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是氧气吸收量的2倍,设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X,由有氧呼吸的反应式可得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是6X,产生的二氧化碳是6X;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Y,根据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可得,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2Y;则:=2,化简得X:Y=1:3.‎ 故选:B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36.提取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分离,对该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未见色素带,说明材料可能为黄化叶片 B. 色素始终在滤纸条上,是因为色素不溶于层析液 C. 提取液呈绿色是因为含有较多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 D. 胡萝卜素位于滤纸条的最前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如:丙酮(无水乙醇)等,所以可以用丙酮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纸层析分离后,未见色素带的原因有多种,如忘记画滤液细线、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等,且材料为黄化叶时,如果操作正确也能得到胡萝卜素、叶黄素两条色素带,A 错误;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且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而分开,色素始终在滤纸上,是因为层析液已挥发,B错误;四条色素带从上往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颜色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所以提取液呈绿色是由于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C正确;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所以扩散最快,位于滤纸最前方,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不难得出答案.‎ ‎37.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H]和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分别用于(  )‎ A. 氧化O2和CO2 B. 氧化CO2和O2‎ C. 还原O2和C3 D. 还原C3和O2‎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要求考生理解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能比较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中[H]的来源和去路。‎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产生的[H]用于暗反应中还原C3,有氧呼吸过程第一、二阶段产生的[H]用于第三阶段与O2结合形成水,所以D正确,ABC错误。‎ ‎38.如图是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各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属于生物膜系统,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 ②是所有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 C. ③与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 ④在所有细胞中的数量是不变的 ‎【答案】A ‎【解析】‎ ‎①为核膜,其属于生物膜系统,能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正确。②染色质,是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但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未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B错误。③核仁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错误。④核孔,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其数量会增多,D错误。‎ ‎【点睛】学生对细胞核的结构及作用理解不清 细胞核的结构 ‎(1)填写图中字母对应的结构名称a.核膜,b.染色质,c.核仁。‎ ‎(2)写出图中结构的相应功能 ‎①b功能:是DNA的主要载体。‎ ‎②c功能: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③d功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39.有关“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光合作用一定要在叶绿体中进行 ②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 ③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④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一定是37℃⑤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⑥产生CO2一定不是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⑦有H2O生成一定不是无氧呼吸.‎ A. 4 B. 3 C. 5 D. 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综合考查了对光合作用的场所、呼吸作用、生物体的结构、酶的最适温度、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无氧呼吸的物质变化等,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 ‎【详解】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不一定在叶绿体中进行.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①错误;真核细胞的有氧呼吸第二、三步是在线粒体中的;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在细胞质中有有氧呼吸酶,所以在细胞质中进行,②错误;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不是原核生物,③错误;酶促反应速度随温度升高而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就称为酶的最适温度,不同的酶有不同的最适温度,④错误;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时,遗传物质一定是DNA,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⑤正确;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分解成乳酸(有机物不彻底分解),⑥正确;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因此有H2O生成一定不是无氧呼吸,⑦正确.故⑤⑥⑦正确,其余的均错误。‎ 故选B。‎ ‎【点睛】此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范围广,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难度较大.‎ ‎40.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其遗传物质也随之改变 B. 衰老的生物体中,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 C. 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等有着重要作用 D. 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较少,呼吸速度减慢,形态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细胞分化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但其遗传物质不会改变,A错误;衰老的生物体中,大多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B错误;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等有着重要作用,C正确;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较少,呼吸速度加快,形态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和细胞癌变 ‎【名师点睛】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和细胞癌变知识点总结: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1)无限增殖;(2)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41.甲状腺细胞可以将氨基酸和碘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①含18O的氨基酸在甲状腺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中产生了H218O,那么水中的18O最可能来自氨基酸的―COOH ‎②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的碘浓度,同时合成的甲状腺球蛋白能不断地分泌到细胞外,这表明a、c过程均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质 ‎③与c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图乙中的①②③⑤结构 ‎④图乙表明甲状腺球蛋白合成、运输、分泌出细胞外至少需要跨4层膜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a表示主动运输,b表示脱水缩合,c表示加工和分泌;①表示核糖体,②表示高尔基体,③表示内质网,④表示细胞分泌物,⑤表示线粒体,⑥表示囊泡.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时,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连接,脱去一分子水,故水分子中的氢来自氨基和羧基,氧来自羧基,①正确;a过程表示I-逆浓度梯度进入甲状腺细胞,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c过程表示蛋白质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甲状腺细胞,需要能量,但不需载体,②错误;c过程属于胞吐,需要能量,但不需载体,与之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即⑤结构,③错误;甲状腺球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依次通过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穿过的生物膜层数为0,④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以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为载体,意在考查学生了解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理解主动运输的实例,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 ‎42. 下图表示的是一昼夜北方某作物植株CO2吸收量的变化。甲图为盛夏的某一晴天,乙图为春天的某一晴天。对两图的相关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甲图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是G点,两图中B点植物干重均低于A点时的干重 B. 植株有机物总积累量可用横轴上下曲线围成的有关面积表示,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增加OA的绝对值 C. 两图中DE时间段叶绿体中C3含量均大大减少 D. 甲图中E点与G点相比,叶绿体中的ATP含量较多 ‎【答案】C ‎【解析】‎ ‎43.请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 ‎ A. A处上升,B处下降 B. A、B两处都下降 C. A处下降,B处上升 D. A、B两处都不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有氧呼吸的相关知识点,要读懂图形,根据实验装置,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小白鼠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是:‎ C6H12O6+6H20+6O26CO2+12H2O+能量 解:由于小白鼠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则导致容器内的气体体积减小,所以A处下降、B处上升.‎ 故选:C.‎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44.在光照最强的夏季的中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反而会降低。此时,细胞内C3、C5以及ATP含量的变化依次是( )‎ A. 增加、减少、减少 B. 减少、增加、增加 C. 减少、增加、减少 D. 增加、减少、增加 ‎【答案】B ‎【解析】‎ 夏季中午,由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导致部分气孔关闭,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减少时,C5化合物无法与二氧化碳结合而积累,导致C5增加,而C3化合物生成量减少;由于C3化合物生成量减少,导致光反应产生的ATP也不会消耗,短时间内会出现ATP增加。‎ ‎【考点定位】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名师点睛】夏季中午气温很高,为减少蒸腾作用,气孔关闭,所以二氧化碳供给不足;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中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温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酶的活性;而二氧化碳浓度影响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 ‎45.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0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 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 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在3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 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30℃‎ C.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0℃的条件下,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 D. 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10℃时的2倍 ‎【答案】C ‎【解析】‎ 表中“光照下吸收CO2(mg/h)”代表的是净光合作用速率,“黑暗中释放CO2(mg/h)”代表的是呼吸作用速率.由表可知,在昼夜不停地光照条件下,只要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0,植物就可以正常生长,所以在5℃时该植物能正常生长,A错误;净光合作用速率越大,植物生长越快,故昼夜不停地光照,在25℃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B错误;有机物积累量=光照下积累的有机物量-黑暗下消耗的有机物量,故每天光照12小时,黑暗12小时,在20℃时该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多,C正确;每天进行12小时光照,温度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温度在10℃时的(3.50×12-3.00×12)÷(1.75×12-0.75×12)=6÷12=0.5倍,D错误.‎ ‎【考点定位】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的实验变量有两个:温度和有无光照,而做出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光照下吸收CO2数值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黑暗中释放CO2表示呼吸作用速率.然后,比较表格中的数字,根据数据的变化特点可以得出呼吸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而净光合速率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出现先增强后下降的趋势,25℃达到最大值.‎ ‎46.下图甲为动物细胞内囊泡参与的生理过程图,图乙为图甲部分过程放大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囊泡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其参与到物质运输过程中依赖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细胞内不同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由膜上______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结构⑤是______,其中含有大量的水解酶,所以被称为细胞的“消化车间”,其中的水解酶合成场所是____。‎ ‎(3)乙图中的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到细胞膜并分泌到细胞外,其原因是依赖于图中蛋白质A和蛋白质B之间的_____来完成的,这些“货物”排到细胞外的现象叫____,此过程______(是或否)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 (1). 磷脂双分子层 (2). 流动性 (3). 蛋白质 (4). 溶酶体 (5). 核糖体 (6). 识别 (7). 胞吐 (8). 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结构及功能。要求学生熟知细胞的结构、细胞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1)囊泡膜和细胞膜一样,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其参与到物质运输过程,涉及到膜融合,依赖了生物膜的流动性,细胞内不同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由膜上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结构⑤含有大量的水解酶,是溶酶体,其中的水解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3)乙图中的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据图推测其原因是囊泡上的蛋白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B(特异性)结合(或识别),这些“货物”排到细胞外的现象叫胞吐,整个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47.图甲表示物质A通过细胞膜的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物质A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其运输方式也可用图乙中的曲线______(填“①或②”)表示.如果物质A释放到细胞外,则转运方向是______(填“Ⅰ→Ⅱ”或“Ⅱ→Ⅰ”).‎ ‎(2)图甲中细胞膜是在______显微镜下放大的结果.该膜的模型被称为______,科学家用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生物膜的结构及特点.‎ ‎(3)图中物质B指的是______,该物质彻底水解的产物是______.‎ ‎(4)图乙中曲线①反映出物质运输的动力来自膜两侧物质的______,曲线②Q点时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可能有______和______.‎ ‎【答案】 (1). 主动运输 (2). ② (3). Ⅱ→Ⅰ (4). 电子 (5). 流动镶嵌模型 (6). 载体(蛋白) (7). 氨基酸 (8). 浓度差 (9). 载体(蛋白)数量 (10). 能量 ‎【解析】‎ ‎【分析】‎ ‎1、据图甲分析,物质A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应属于主动运输,其中B物质表示载体蛋白;Ⅰ侧含有糖蛋白,表示细胞膜外. 2、根据图乙分析,①曲线图表示细胞外浓度与运输速率成正比,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曲线图②表示物质运输可逆浓度进行,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详解】(1)物质A的跨膜运输能逆浓度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图乙中,曲线②反映出物质进入细胞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说明物质运输方式与A相同.Ⅰ侧含有糖蛋白,代表膜外,如果物质A进入到细胞外,则转运方向是Ⅱ→Ⅰ.‎ ‎(2)图甲中细胞膜的结构图是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该图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得到的,该膜的模型被称为流动镶嵌模型,科学家用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生物膜的结构及特点.‎ ‎(3)图中物质B指的是载体蛋白,蛋白质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 ‎(4)图乙中曲线①反映的是自由扩散,而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主要是膜两侧的浓度差;曲线②反映的是主动运输,而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主要是载体蛋白的数量和能量.‎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条件,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48.下图甲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某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乙表示该绿色植物的细胞代谢状况;图丙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将植物栽培在密闭玻璃温室中,用红外线测量仪测得室内的CO2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a点表示_______________,c点时,细胞中产生ATP的非细胞器有____________。‎ ‎(2)在相同温度下,将该植物的叶片置于8 klx光照下10小时,然后移到黑暗处14小时,则该24小时每100cm2叶片光合作用所吸收CO2的量为___________mg。‎ ‎(3)图乙所示的该植物细胞代谢情况,可用图甲中a—d四点中的__________来表示。‎ ‎(4)若图甲曲线表示该植物在30℃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并且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那么在原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降低到25℃,理论上分析c点将____(左移、右移、不变)。‎ ‎(5)由图丙可推知,经过24h后植物体内有机物含量_____(增加、减少、不变)。‎ ‎【答案】 (1). 呼吸作用强度(或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 (2). 细胞质基质 (3). 36 ‎ ‎ (4). d (5). 左移 (6). 减少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要求学生熟知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与净光合作用有关的计算。‎ ‎(1)据图可知,a点的光照强度为0,此时的数值表示呼吸作用速率;c点有光照,此时细胞中能合成ATP的部位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由于线粒体和叶绿体属于细胞器,细胞中产生ATP的非细胞器有细胞质基质。‎ ‎(2)该植物的叶片置于8 klx光照下10小时,其吸收CO2的量为12×10=120mg。移到黑暗处14小时,只进行呼吸作用,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的量为6×14=84mg。该24小时每100cm2叶片光合作用所吸收CO2的量为120-84=36mg。‎ ‎(3)图乙表示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与图甲中的d点相符;‎ ‎(4)若将温度降低到25℃,则光合作用速率增强,呼吸作用速率下降,而c点的含义是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因此更低的光照强度就可以使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即c点左移。‎ ‎(5)与e点相比,j点二氧化碳浓度高,说明24h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即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有机物在减少。‎ ‎49.如图所示,图1是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图2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图3表示在低倍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洋葱根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A图表示的是________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此时细胞中有DNA分子_____个。‎ ‎(2)图1中的B图表示的有丝分裂过程相当于图2中曲线的哪一段?___________ ,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正常有染色体________条。‎ ‎(3)图3中属于分生区细胞的是________(填图中字母)。若使分生区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___(“右上”或“左下”)方移动。‎ ‎(4)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保证了亲子代细胞之间_____________的稳定性;与有丝分裂相比,无丝分裂过程中无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变化。分裂后的细胞遗传物质可能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胞癌变,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基因发生突变。‎ ‎【答案】 (1). 动物 (2). 中 (3). 12 (4). ab (5). 6 (6). B (7). 右上 ‎ ‎ (8). 遗传性状 (9). 染色体 (10). 纺锤丝 (11). 原癌基因 (12). 抑癌基因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观察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要求学生熟知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物质的变化、以及观察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操作过程。‎ ‎(1)图1是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图中存在中心体,且无细胞壁,其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说明其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此时细胞中的DNA有12个。‎ ‎(2)图1中的B图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图2中ab段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数目为12条,则体细胞中正常有染色体6条。‎ ‎(3)细胞排列紧密,呈正方形,表示分生区,则属于分生区细胞的是B。据图分析,B处在右上方,由于显微镜成的像为倒像,要移到视野中央,要向右上方移动。‎ ‎(4)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保证了亲子代细胞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无丝分裂指分裂过程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变化。分裂后的细胞遗传物质可能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胞癌变,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等基因发生突变。‎ ‎50.请根据下列有关酶促反应的实验操作,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 试管 A B C D E F ‎1、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可溶性淀粉溶液1mL ‎+‎ ‎+‎ ‎-‎ ‎-‎ ‎+‎ ‎-‎ ‎2、加入质量分数为2%的蔗糖溶液1mL ‎-‎ ‎-‎ ‎+‎ ‎+‎ ‎-‎ ‎+‎ ‎3、加入唾液淀粉酶溶液1mL ‎+‎ ‎-‎ ‎+‎ ‎-‎ ‎-‎ ‎-‎ ‎4、加入蔗糖酶溶液1mL ‎-‎ ‎+‎ ‎-‎ ‎+‎ ‎-‎ ‎-‎ ‎5、加入蒸馏水1mL ‎-‎ ‎-‎ ‎-‎ ‎-‎ ‎+‎ ‎+‎ ‎6、酶促水解反应 摇匀,37℃水浴中保温10min ‎7、向每个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1mL 摇匀,50—65℃水浴中加热1—2min ‎8、观察并记录各试管内的变化 注:表中“+”为加入,“-”为未加入。‎ ‎(1)上述实验中,_________号试管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E、F号试管起_________作用。如果E、F号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可能有很多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用序中表示)_________。‎ ‎①淀粉溶液、蔗糖溶液不纯,混有还原性糖 ‎②淀粉溶液、蔗糖溶液放置的时间太长,其中的微生物将部分淀粉、蔗糖分解成还原性糖 ‎③试管不干净,上面留有还原性糖 ‎④实验操作过程中,胶头滴管混用、错用 ‎(2)若只考虑AC两组实验,此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实验的结论为_________。若只保留两支试管,也能初步得出此结论,请你写出表格中其他可能的组合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能否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你的答案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D (2). 对照 (3). ①②③④ (4). 可溶性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 (5). 酶具有专一性 (6). AB、CD、BD (7). 不能,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酶,考查对酶专一性的理解和酶专一性实验的分析。验证酶的专一性,可设计一种酶和两种反应物的催化实验,或者是两种酶和一种反应物的催化实验。解答本题,可根据酶的专一性分析各试管中可能的实验结果。‎ ‎(1)A试管中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生成还原糖麦芽糖;B试管中蔗糖酶可以催化蔗糖水解,生成还原糖果糖和葡萄糖,二者均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E、F号试管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如果E、F号试管也出现砖红色沉淀,可能是淀粉溶液、蔗糖溶液不纯,混有还原性糖;或是淀粉溶液、蔗糖溶液放置的时间太长,其中的微生物将部分淀粉、蔗糖分解成还原性糖;或是试管不干净,上面留有还原性糖;或是实验操作过程中,胶头滴管混用、错用。‎ ‎(2)AC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反应物的不同, A组加入的是淀粉溶液,C组加入的是蔗糖溶液,实验证明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即证明了酶的专一性。AB两组实验证明淀粉只能由淀粉酶催化水解,而不能由蔗糖酶催化水解;CD两组实验证明蔗糖只能由蔗糖酶催化水解,而不能由淀粉酶催化水解;BD两组实验证明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催化水解,而不能催化淀粉水解,三个组合均可以证明酶的专一性。‎ ‎(3)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因此此实验不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