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陕西咸阳彩虹学校模拟)下列叙述不能说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D ) A.T2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后能合成T2噬菌体的外壳蛋白 B.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后并整合到染色体上,随受体细胞稳定遗传 C.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与霍氏车前草病毒的蛋白质重建而成的新病毒能感染烟草,并增殖出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 D.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最终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 解析:T2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后能复制并指导合成T2噬菌体的外壳蛋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能指导蛋白质合成,A正确;通过基因工程,将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后并整合到染色体上,随受体细胞稳定遗传,从而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B正确;由于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故感染后增殖出新的病毒为烟草花叶病毒,C正确;以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进行的体内转化实验,只能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不能证明该转化因子是什么,D错误。 2.(2019·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段考)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 A )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 B.TMV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 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逆转录过程 D.RNA是TMV的主要遗传物质 解析:从图示分析,TMV放入水和苯酚中后,RNA和蛋白质分离,A正确;通过接种的方式,TMV的蛋白质可以进入烟草细胞中,B错误;此实验不能看出TMV的RNA在烟草细胞中进行了逆转录过程,C错误;此实验说明TMV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同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没有主次之分,D错误。 3.(2019·山东菏泽模拟) 病毒有DNA病毒和RNA病毒之分,病毒所含有的核酸有的为双链结构,有的为单链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病毒能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所需的蛋白质 B.HIV和T2噬菌体分别属于DNA病毒和RNA病毒 C.DNA病毒的嘌呤碱基数量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量 D.利用病毒侵染35S标记的宿主细胞可标记病毒的核酸 解析:病毒无细胞结构,无核糖体,其利用宿主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A错误。HIV和T2噬菌体分别属于RNA病毒和DNA病毒,B错误。若病毒的DNA为单链,则嘌呤碱基数量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量,若病毒的DNA为双链,则嘌呤碱基数量等于嘧啶碱基数量,C正确。病毒的核酸中含有C、H、O、N、P元素,不含S,因此利用病毒侵染35S标记的宿主细胞不能标记病毒的核酸,D错误。 4.(2019·陕西榆林二中月考)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大肠杆菌的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B ) A.实验中温度对实验结果无影响,因此属于无关变量 B.噬菌体保温时间过短会导致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减弱 C.子代噬菌体的DNA双链不可能均被标记上32P D.本实验证明了DNA才是噬菌体真正的遗传物质 解析: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DNA进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细胞外,在噬菌体的DNA的指导下,利用大肠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因为噬菌体较轻,搅拌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噬菌体及其蛋白质外壳存在于上清液中。实验中温度属于无关变量,通过影响有关酶的活性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项错误;用32P标记的是大肠杆菌DNA,若保温时间过短,在大肠杆菌内增殖的子代噬菌体没有被释放出来,会导致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减弱,B项正确;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从第二代起,会出现DNA双链均被标记上32P的子代噬菌体,C项错误;若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需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实验,所以本实验不能证明DNA才是噬菌体真正的遗传物质,D项错误。 5.(2019·宁夏银川一中模拟)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 D.在32P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后只有沉淀物中才能测到放射性同位素32P 解析: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A正确;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实质是,R型细菌吸收S型细菌的DNA后,将S型细菌的基因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上,使之表现出了和S型细菌相同的性状,从变异类型来看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艾弗里的实验之所以被怀疑,就是因为DNA和蛋白质的分离提纯度不够,而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能够完全分开,更好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可能会因为某些噬菌体还未侵染大肠杆菌而被离心至上清液,D错误。 6.(2019·江西阶段性检测)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持反对观点者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已知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这种对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下列实验设计思路能反驳上述观点的是( A ) A.R型菌+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菌 B.R型菌+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预期出现S型菌 C.R型菌+S型菌DNA→预期出现S型菌 D.R型菌+S型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菌 解析: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而且这种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所以R型菌与抗青霉素的S型菌的DNA混合培养,若出现的S型菌也抗青霉素,说明抗青霉素性状的出现不是荚膜造成的,即DNA不是只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是起遗传作用,A符合题意。选项B的预期结果与实验处理不相符,选项C处理的结果不能证明产生荚膜的真正原因,选项D的预期结果与实验处理不相符,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7.(2019·河南郑州一中测试)噬藻体是一种感染蓝藻的病毒(DNA病毒),用32P标记的噬藻体感染蓝藻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再经搅拌离心后进行放射性检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32P标记的是噬藻体DNA中的碱基胸腺嘧啶 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蓝藻上的噬藻体与蓝藻分离 C.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中 D.此实验证明蛋白质不是噬藻体的遗传物质 解析:32 P标记的是噬藻体DNA中的磷酸,A错误;噬藻体侵染蓝藻的时候,只有DNA进入蓝藻,其蛋白质外壳留在蓝藻外,所以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蓝藻上的噬藻体与蓝藻分离,B正确;离心后蓝藻分布在沉淀物中,故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C错误;该实验缺乏对照实验,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同时也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噬藻体的遗传物质,D错误。 8.(2019·河南豫南九校质量考评)细菌转化是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供体细菌的一些含有特定基因的DNA片段,从而获得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的现象,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可致病,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S型菌中分离出了两种突变型:R型,无荚膜,菌落粗糙,不致病;抗青霉素的S型(记为PenrS型)。现用PenrS型菌和R型菌进行下列实验,对其结果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D ) A.甲组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均可康复 B.乙组中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仍有两种菌落继续生长 C.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所以生长的菌落是PenrS型菌 D.丁组中因为DNA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无菌落生长 解析:甲实验中能转化形成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所以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不能恢复健康,A错误;乙实验中R型菌能转化形成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因此可观察到两种菌落,但是由于R型菌不抗青霉素,加青霉素后只有一种菌落(PenrS型菌)继续生长,B错误;由于R型菌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所以不能转化出PenrS型细菌,C错误;丁组中因为DNA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没有PenrS型细菌的生长,且丁组中加入了青霉素,R型菌也不能生长,故丁组中无菌落生长,D正确。 9.(2019·安徽五校联考)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经短时间保温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35S和32P的放射性以及被侵 染细菌的存活率,得到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B.搅拌时间小于1分钟时,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 C.在实验过程中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D.若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下降,细胞外35S放射性会增高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外面,通过搅拌使蛋白质外壳与细菌、没侵染成功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A正确;搅拌时间小于1 min时,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不能很好地分离,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B正确;由图可知,被侵染细菌全部存活,即噬菌体没有裂解,故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C正确;如果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下降,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D错误。 10.(2019·江西师大附中模拟)下列关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及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对比分析中,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两个实验共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两个实验基本上都能把DNA和蛋白质区分开 C.两个实验的实验材料在培养基上都易直接培养 D.他们在开始实验之前并不知道遗传物质的作用 解析:两个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共同点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B正确;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上培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C错误;他们在开始实验之前就已经了解到遗传物质的作用,但遗传物质是什么不太清楚,D错误。 11.(2019·河南名校联考)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基本步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A.①要加热处理,②要将各提取物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③ 转入固体培养基 B.①不加热处理,②要将所有提取物与R型细菌共同培养,③转入液体培养基 C.③转入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只有S型或R型一种菌落 D.③转入固体培养基培养,结果可能有S型、R型两种菌落 解析:图中①是分离提纯S型细菌各组成成分,此时为了保持成分的活性,不进行加热处理,②是将提取物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③是转入固体培养基中培养,A、B错误;S型菌的提取物会使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因此培养基上可能有R型、S型两种细菌,C错误、D正确。 12.(2019·湖北七市联考)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B.格里菲思对S型细菌进行加热处理,使蛋白质变性,而DNA相对稳定 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放射性较高,则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D.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解析: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能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A错误;格里菲思对S型细菌进行加热处理,使蛋白质变性,而DNA相对稳定,仍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B正确;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放射性较高,则可能原因是培养时间过短或过长,C错误;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但没有证实遗传因子的化学本质,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山东潍坊统考)S型肺炎双球菌有SⅠ、SⅡ、SⅢ等不同类型,它们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对小鼠均有致死效应,其区别主要是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科学家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初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请回答: (1)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的存在表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的特点,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生存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没有(填“有”或“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2)研究人员用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正常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小鼠死亡的原因可能是R型菌突变成S型菌,也可能是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研究人员通过检测死亡小鼠体内S型菌的类型,探究小鼠死亡是由上述哪种原因所致,请预期结果和结论:若只检测到SⅢ型菌,则小鼠的死因可能是加热杀死的SⅢ 型菌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也可能是R型菌突变成S型菌;若检测到其他类型的S型菌,则小鼠的死因是R型菌突变为S型菌。 解析:(1)肺炎双球菌的多种类型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生物生存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发挥的是选择作用,不能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因此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生存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2)研究人员检测小鼠体内S型菌的类型,SⅢ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若死亡小鼠的体内只检测到SⅢ型菌,可能是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为SⅢ型菌;也可能是R型菌突变成了SⅢ型菌;若检测到死亡小鼠体内出现了其他类型的细菌,则一定不是SⅢ型菌的DNA使R型菌转化而成的,只能是R型菌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的。 14.(2019·河南三市调研)猪流感病毒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严重危害人体的生命。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常见的流感病毒都是RNA病毒,同时提出疑问:猪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下面是兴趣小组探究猪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时设计的实验步骤,请将其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探究猪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猪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液。猪胚胎干细胞,DNA水解酶和RNA水解酶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把猪流感病毒核酸提取液分成相同的A、B、C三组,分别用等量的相同浓度的DNA水解酶、RNA水解酶处理A、B两组核酸提取液,C组不做处理; 第二步:取等量的猪胚胎干细胞分成三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分别把A、B、C三组处理过的核酸提取物注射到三组猪胚胎干细胞中; 第三步:将三组猪胚胎干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从培养好的猪胚胎干细胞中抽出取样品,检测是否有猪流感病毒产生。 请预测结果及结论: ①若A、C两组出现猪流感病毒,B组没有出现,则猪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②若B、C两组出现猪流感病毒,A组没有出现,则猪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③若A、B、C三组出现猪流感病毒,则猪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既不是DNA也不是RNA。 解析: 在设计实验时,注意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实验原则。探究的目的是判断遗传物质是RNA还是DNA,所以要用DNA水解酶和RNA水解酶处理,作为变量。最后在讨论实验结果时注意讨论各种情况,一定要严密。 15.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2)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理论上讲,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升高,其原因是: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来,经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是(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解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2)DNA中含有P元素,蛋白质中没有,故32P只能标记噬菌体的DNA。在侵染过程中,由于噬菌体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是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因此理论上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 (3)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如果时间过长,带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在实验中如果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也会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