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后习题:第4章测评
第 4 章测评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解析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种群数量的增长不 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有关;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 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答案 C 2.下列关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 Nt=N0λt 表示 B.K 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C.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 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答案 B 3.某农场面积约为 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 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了 100 只,标记后全部放回原来的环境,第二次捕获了 280 只,发现其中有 2 只带有标记。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鹰与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 解析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增加对黑线姬鼠的捕食,进而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 项正确;该农 场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 N= =14 000(只),种群密度= =100(只/hm2),B 项正确;物种丰 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量的多少,黑线姬鼠数量下降,物种丰富度不一定下降,C 项错误。鹰与 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D 项正确。 答案 C 4.近年来,美国人谈“鱼”色变,因为亚洲鲤鱼在美国境内泛滥成灾,在某些河流中已占鱼类总数的 90%。为了解美境内亚洲鲤鱼的数量特征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调查指标不包括( ) A.亚洲鲤鱼的种群密度 B.亚洲鲤鱼的年龄组成 C.亚洲鲤鱼的产卵量 D.亚洲鲤鱼的性别 解析性别是个体特征而不是种群的特征。 答案 D 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 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空间特征。明确种群空间特征的类型、成因和意义是解答此题的关 键。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 3 种基本类型,该种灌木空间特征类 型的变化会改变种群的密度,因而影响到群落的水平结构,A 项正确。群落演替是群落类型的改 变,在该灌木分布类型变化的过程中群落类型并没有改变,仍然为灌木群落,所以该灌木分布类 型变化的过程不是群落演替的结果,而是种内竞争阳光、水分、无机盐等资源的结果,B 项错误、 C 项正确。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D 项正确。 答案 B 6.在潮间带,滨螺能够吃掉很多种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浒苔)。右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 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种藻类间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类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答案 B 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导致计算的数值比实际值偏大;如果 以患者家系为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结果一定偏大;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调查蒲公 英的种群密度,数值偏小;D 项为正常计数。 答案 C 8.某同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操作,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结果。 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或结果分析科学的是( ) A.培养酵母菌前,加热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B.用吸管从静置的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进行计数 C.图中 C 点和 D 点相比,D 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 D.E 点和 F 点种群数量相同,两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相同 解析培养酵母菌时,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繁殖速度快,A 项错误; 吸取培养液前应先振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B 项错误;随培养的进行,酵母菌产生的 代谢废物增多,使酵母菌的生存环境恶化,不利于酵母菌的生长,C项正确;F点与 E点时对应的种 群数量相同,但前者种群数量处于增长时期,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后者则处于种群衰退时期, 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 项错误。 答案 C 9.科研人员对某岛屿连续两年中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比(♀:♂)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 不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数据 C.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D.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比(♀∶♂)利于种群密度恢复 解析岛屿环境相对封闭,排除了个体迁入和迁出对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因此决定社鼠种群数 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 项正确;调查该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宜采用标志重捕 法,B 项正确;秋冬季社鼠种群中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该季节社鼠种群数量相对较少,C 项错误;由 图可知,性比维持较低水平时种群数量相对较高,可见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比(♀∶♂)利于 种群密度恢复,D 项正确。 答案 C 10.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植物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植物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灌木阶段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而来,物种更丰富,群落的空间结构也更复杂,A、B 两项错误。 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小取决于生物的种类、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灌木阶段生物的种类较多, 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强,C 项错误。草本植物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增 加,通气性也较好,为群落由草本植物阶段向灌木阶段演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D 项正确。 答案 D 11.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 种群与 b 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 b 种群 B.a 种群与 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 种群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 种群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始终受到 a 种群的制约 解析从图中看出,a 种群的增长符合“S”型曲线,其增长到一定阶段,受空间、生活资源及种群本身 密度制约,其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b 种群和 a 种群的关系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应为从弱 到强,再到弱的动态变化。 答案 C 1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 K 值附近 解析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 项错误;经过一 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重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最终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 项错误; 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C 项正确;密闭培养瓶 中活酵母菌的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S”型增长,但是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最终会逐 渐减少而灭亡,D 项错误。 答案 C 13.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如下表。 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栎等硬木树 山核桃 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解析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A 项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 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 项;群落演替中物种组 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 项正确;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 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 项正确。 答案 A 14.蚜虫常聚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七星瓢 虫捕食蚜虫,是蚜虫的天敌。对于蚜虫的防治,重在预防,避免虫害的发生。关于蚜虫的调查与防 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B.取样时应选择蚜虫较为集中的地块 C.样方法可以准确计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 D.引入七星瓢虫,可以彻底消灭蚜虫 解析蚜虫属于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项正确; 取样时应随机取样,B 项错误;样方法只能估算出蚜虫的种群密度,C 项错误;七星瓢虫以蚜虫为 食,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捕食关系可调整种间关系,不会彻底消灭蚜虫,D 项错误。 答案 A 15.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 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 坡 处理方 式 小型土壤动 物 物种 数 个体 数 甲 种植植 物 97 37 260 19.8 乙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解析表中数据说明移栽植物后,动植物种类、数量增加,会增大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移栽植物后, 土壤有机质增多,小型土壤动物会增多;如果条件适宜,边坡甲上会发生演替,自然长出乔木;边坡 甲上的群落随时间延长而逐渐稳定、成熟,群落演替不会逐渐加剧。 答案 B 16.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 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 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 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析此题解题的切入点是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 K/2 时,种群 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得最快,故捕获家畜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 K/2 时进行,并使剩余 量保持在 K/2 左右,这样既可较多地获得家畜,又能使家畜数量恢复得最快。由题图可知,丁点对 应的种群数量略大于 K/2,此时适合捕获。 答案 D 17.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样方法,不需要对个体进行标记,A 项错误。采用样方法调查种 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常采用等距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但个体数量较少时,应适当扩大样 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B 项正确,C、D 两项错误。 答案 B 18.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树组成一个种群 C.群落中食物相似的物种竞争相对更加激烈 D.农田生态系统退化成荒地时,物种丰富度随之降低 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 项错误;常绿阔叶树包含多个物种,不能构成一个种群,B 项 错误;食物相似的物种为争夺食物,竞争会相对更加激烈,C 项正确;农田生态系统退化为荒地时, 生物的种类增加,物种丰富度提高,D 项错误。 答案 C 19.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 a 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 点为衰退型 B.a 点和 c 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 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 K 值为 2b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 解析 c 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 点比 a 点种群数量多,所以种内斗争较 激烈;种群的增长速率在 K/2 时最大,所以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 K 值为 2b;如果标记个体易于被 捕食,根据公式: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种群数量=重捕标记个体数/重捕数量,由于重捕的标记个 体数目偏小,则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偏大。 答案 C 20.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 N 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相同 解析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物种丰富度并非为“0”,故 A 项不正确;在某些条件不适宜的地方, 即使时间允许,其他条件(如缺水)不适宜,群落演替也未必能达到“森林”阶段,故 B 项不正确;第 N 年时,甲、乙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群落结构未必相同,故 D 项不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21.(10 分)请回答关于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将 S1、S2 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 T1、T2 条件下,测得的种群数量变 化如图 1 中 A 与 B 所示。 图 1 ①S1 种群与 S2 种群的关系是 。 ②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 T1、T2 的交替变化,S1 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 图 C,S2 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 。试在图 C 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如图 2 所示。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图 2 ①在 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 ②该图所示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 。 答案(1)①竞争 ②此起彼落(如图) (2)①B D ②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及环境的最大负荷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 既能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又不危及海洋种群的持续生存,实现环境和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22.(6 分)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下表为冰 碛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 pH。 演替过程中优 冰川退 苔藓→草 赤 杨 云杉、铁杉 势 种的替代顺序 去 后的裸 地 本 植物→柳 树 第 9 年 第 18 年 第 35~50 年 第 80~100 年 土壤的 pH 7.9~8.0 — 7.2 6.5 5 4.8 (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 (填写演替类型)。 (2)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土壤 pH 的变化主要与 (填写生物名称)有关。 (3)赤杨定居后,一些固氮微生物侵入赤杨根部,形成根瘤。这些固氮微生物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 同时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式。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 是 。根据分析,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① ; ② 。 (4)据表分析,从冰碛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 的结果。 解析(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是从冰川退去后的裸地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 (2)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在赤杨阶段时土壤 pH 的变化较大,说明土壤 pH 的变化主要与赤 杨有关。 (3)根据题意可知,这些侵入赤杨根部的固氮微生物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同时也将空气中 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式,说明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综上分 析可知,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①土壤的酸化;②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 (4)据表分析,从冰碛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 向选择的结果。 答案(1)初生演替 (2)赤杨 (3)互利共生 ①土壤的酸性 ②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 (4)选择 23.(10 分)如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鸟类丰富度/ 种 平均种群密度 /(只·hm-2) 次生杂木林 55 11.51 灌木丛 51 16.36 农 田 21 3.94 人工马尾松 林 23 14.39 (1)次生杂木林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 结构。 (2)表中数据表明,4 种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最低的原因 是 ;灌木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木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 的 。 (3)决定麻雀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 。 (4)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可知 是捕食者。 解析(1)次生杂木林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2)表中数据表明,4 种生 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最低的原因是植物种类单一,食物 种类少;灌木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木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或栖息 空间。(3)决定麻雀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4)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 在捕食关系,甲的种群数量先达到峰值,乙随后达到峰值,且乙的最大个体数量少于甲的最大个 体数量,乙是捕食者。 答案(1)水平 (2)食物种类少 食物和栖息空间 (3)出生率和死亡率 (4)乙 24.(14 分)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数量增长的坐标曲线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 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 符合马缨丹疯狂蔓 延的趋势。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 。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 。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的美丽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增长速率为 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在 点后进行, 原因是 。 (6)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 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据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 案: 。 解析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 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当种群数量达到 F 点后,出生率=死 亡率,即种群增长速率为0,而种群数量达到E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鼠种群数量下降到 C 点以下,但很快又恢 复到 C 点。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 K 值),如清除垃圾、封存好粮食,可有效地控制鼠害。 答案(1)Ⅰ (2)Ⅱ (3)Ⅱ (4)F (5)E E 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6)增加老鼠的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 量降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