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万州二中高2019级高二半期考试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遗传因子的说法 B.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C.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演绎的内容 D. “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答案】C ‎2. 下列有关遗传的基本概念或名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B.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C.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D. 性状分离是指杂合子之间的杂交后代出现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现象 ‎【答案】D ‎【解析】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A正确;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B正确;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C正确;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D错误。‎ ‎3. 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的是( )‎ A. F2表现型的比为3:1 B. 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 F2基因型的比为1:2:1 D. 测交后代比为1:1‎ ‎【答案】B ‎【解析】F2表现型的比为3:1,属于性状分离,A错误;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配子的比为1:1,B正确;F2基因型的比为1:2:1,是产生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的,属于结果而不是实质,C错误;测交后代比为1:1,是检测F1基因型的,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 ‎【名师点睛】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子细胞中.‎ ‎4. 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 B. 孟德尔的测交结果体现了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C. 杂合子(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 D. 用豌豆进行遗传试验,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人工授粉后应套袋 ‎【答案】A ‎【解析】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但是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A错误;测交实验可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还可检测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B正确;杂合子(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C正确;豌豆是雌雄同株同花植物,所以用豌豆进行遗传试验,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人工授粉后应套袋,D正确。‎ ‎5. 孟德尔对遗传定律的探索历程为( )‎ A. 分析→假设→实验→验证 B. 假设→实验→结论→验证 C. 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D. 实验→验证→假设→结论 ‎【答案】C ‎【解析】孟德尔假说-演绎法是通过杂交和自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对杂交和自交作出合理解释,演绎是假设测交实验的正确,再通过测交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即孟德尔对遗传定律的探索历程为:实验→假设→验证→结论,故选C。‎ ‎6. 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不是纯合子的最简便方法是( )‎ A. 杂交 B. 测交 C. 自交 D. 反交 ‎【答案】C ‎【解析】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杂合子,可采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省去了人工授粉的麻烦,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学中的鉴定常用的方法,如鉴定动物基因型只能用测交法;鉴定植物基因型有自交法和测交法,其中自交最简单,测交最好。‎ ‎7.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遗传学研究中,利用自交、测交、杂交、正反交及回交等方法都能用来判断基因的显隐性 B. 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全为粉红花的实验,不能支持孟德尔的遗传方式,也不能否定融合遗传方式 C. 基因型为YyRr的植株自花授粉,得到的后代中表现型与亲本不相同的概率为9/16‎ D. 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子代雌、雄果蝇都表现红眼,这些雌雄果蝇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红眼雄果蝇占1/4,白眼雄果蝇占1/4,红眼雌果蝇占1/2,由此可见,果蝇的眼色和性别表现为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正反交主要判断基因所在的位置,A错误;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出现了粉红色的,不能支持孟德尔的遗传方式,也不能否定融合遗传方式,B正确;基因型为YyRr的植株自花授粉,得到的后代中表现型与亲本不相同的概率为7/16,C错误;由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眼色和性别不能自由组合,D错误。‎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8. 继孟德尔之后,摩尔根也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探究,其果蝇杂交实验成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的经典,下列实验中,可以成功验证摩尔根演绎推理正确的是( )‎ A. 白眼雌×红眼雄→红眼雌∶白眼雄=1∶1‎ B. 红眼雌×白眼雄→红眼雌∶红眼雄=1∶1‎ C. 红眼雌×红眼雄→红眼雌∶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雄=1∶1∶1∶1‎ D. A、B、C都不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要求考生熟悉“假说——演绎”法的环节和研究过程,理解“假说——演绎”法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的应用,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果蝇杂交实验,得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染色体上”‎ 的实验结论,其实验过程是:让偶然发现的一只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子一代果蝇不论雌雄均为红眼,让子一代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到的子二代果蝇中雌性均为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然后摩尔根提出“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这一假说,对其杂交实验进行了解释,其理论结果与杂交实验结果吻合;为了验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说是否成立,摩尔根又对子一代果蝇进行测交,将测交的理论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一致,验证了自己提出的假说是成立的,即成功地验证了摩尔根的演绎推理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摩尔根用测交实验及其结果成功地验证了自己的演绎推理是正确的;测交是指让子一代果蝇与隐性纯合子的杂交,因此摩尔根所做的测交实验是:白眼雌(XwXw)×红眼雄(F1)(XWY)→红眼雌(XWXw)∶白眼雄(XwY)=1∶1,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按照摩尔根提出的假说,其杂交实验得到的子一代红眼雄蝇基因型为XWY,子一代红眼雌蝇基因型为XWXw,由于摩尔根实验进行到杂交实验结束时,手头已有的果蝇中,隐性性状的个体只有白眼雄果蝇(XwY)而没有白眼雌果蝇(XwXw),因此摩尔根最先做的测交实验只能是红眼雌(F1)×白眼雄,在这次测交实验中可获得白眼雌果蝇(XwXw),然后才能做白眼雌×红眼雄(F1)的测交实验。‎ ‎9. 图为某二倍体(AaBb)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的图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甲、乙、丙、丁可同时出现在卵巢中 B. 甲、乙、丙中的染色体组数分别为4、2、2,丁的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 C. 丙中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 若丁中的A基因进入同一配子,则由乙细胞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可能是AAB、B、ab、ab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生殖器官中既可以发生减数分裂,也可以进行有丝分裂,丙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质分配均等,属于雄性动物,这四图可以同时出现在睾丸中,A错误;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乙细胞和丙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丙、丁细胞中每一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B正确;丙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C正确;含A基因的染色体分裂异常,则两个A基因进入同一子细胞,B基因正常分裂,产生配子基因型是AAB、B,另一次级精母细胞产生配子基因型是ab、ab,D正确.‎ 考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象的识别,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 ‎10. 图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 若图表示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曲线的部分,则n等于1‎ B. 若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的部分,则n等于46‎ C. 若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核DNA分子数目变化曲线的部分,则n等于23‎ D. 若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数数目变化曲线的部分,则n等于2‎ ‎【答案】C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为1或2,因此n=1,A正确;人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最少时为46个,最多时为92个,因此,n=46个,B正确;人体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核DNA分子数目均为92,因此n=46,C错误;人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为2或4(后期),因此n=2,D正确。‎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点睛: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组数变化规律:‎ 结构时期 染色体数 染色单体数 DNA分子数 染色体组数 有 丝 分 裂 间期 ‎2n ‎0→4n ‎2n→4n ‎2‎ 分裂期 前、中期 ‎2n ‎4n ‎4n ‎2‎ 后期 ‎2n→4n ‎4n→0‎ ‎4n ‎2→4‎ 末期 ‎4n→2n ‎0‎ ‎4n→2n ‎4→2‎ 减 数 间期 ‎2n ‎0→4n ‎2n→4n ‎2‎ 分 裂 减Ⅰ 前、中期 ‎2n ‎4n ‎4n ‎2‎ 后期 ‎2n ‎4n ‎4n ‎2‎ 末期 ‎2n→n ‎4n→2n ‎4n→2n ‎2→1‎ 减Ⅱ 前、中期 n ‎2n ‎2n ‎1‎ 后期 n→2n ‎2n→0‎ ‎2n ‎2‎ 末期 ‎2n→n ‎0‎ ‎2n→n ‎2→1‎ ‎11. 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 )‎ A. 两者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B. 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C. 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D. 两者末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 ‎【答案】A ‎【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分裂期,二者最大的区别是染色体的行为不同。有丝分裂后期的主要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暂时性加倍,DNA分子数不变,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主要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A 正确;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被纺锤丝牵引,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主要特点是: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相同,染色体的行为不同,B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没有联会,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所以染色体行为不同,但因两者在细胞分裂间期已经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每条染色体均含有2个DNA分子,所以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相同,C错误;两者末期染色体解螺旋变成染色质,染色体行为相同,但染色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目不同,D错误。‎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的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若能将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进行准确定位,就会大大提升解答此类问题的效率。‎ ‎12. 下面是关于高等动物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及受精作用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每个卵细胞含有初级卵母细胞1/4的细胞质 B. 在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 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 D. 雌、雄配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 ‎【答案】C ‎【解析】每个卵细胞含有初级卵母细胞大部分的细胞质,A项错误;在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项错误;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C项正确;雄配子的数量远大于雌配子,D项错误。‎ ‎13. 假如图是某生物体(2n =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A.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④有基因A或a C. 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D.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有2 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该生物的体细胞有4条染色体,该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后者是前者的两倍,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染色体①和④是同源染色体,其上有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④上有基因A或a,B正确;染色体②和③是同源染色体,但二者形态不同,则②和③为X或Y染色体,若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C正确;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与亲代细胞相同,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D正确。‎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14. 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型性染色体决定雌性个体,异型性染色体决定雄性个体 B. 性染色体上基因表达产物既存在于生殖细胞中,也存在于体细胞中 C. 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D. 各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答案】B ‎【解析】XY型的性别决定中,同型性染色体决定雌性个体,异型性染色体决定雄性个体,ZW型的性别决定与XY型相反,A项错误;性染色体上基因表达产物既存在于生殖细胞中,也存在于体细胞中,B项正确;含X染色体的配子可能是雄配子,C项错误;没有性别决定的生物没有性染色体,D项错误。‎ ‎15. 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BbXRXr B. 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16‎ C. 雌、雄亲本产生含Xr配子的比例相同 D. 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bXr的极体 ‎【答案】B ‎【解析】长翅与长翅交配,后代出现残翅,则长翅均为杂合子(Bb),子一代中残翅占1/4,而子一代雄性中出现1/8为白眼残翅,则雄性中残翅果蝇占1/2,所以亲本雌性为红眼长翅的双杂合子,亲本雌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A正确;F1中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1/2=3/8,B错误;亲本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则各含有一个Xr基因,产生含Xr配子的比例相同,C正确;白眼残翅雌蝇的基因型为bbXrXr,为纯合子,配子的基因型即卵细胞和极体均为bXr,D正确。‎ ‎【考点定位】自由组合定律与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与伴性遗传的知识,要求考生能正确分析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及与伴性遗传的联系,正确写出各种个体的基因型或可能的基因型是解题的关键。对于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应把基因分开一对一对的计算,再重新组合即可计算答案。‎ ‎16.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需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选用14C和3H来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 可选用32P和35S来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C. 可选用含有相应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D. 可选用含有相应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先培养酵母菌细胞,再用上述酵母菌培养噬菌体 ‎【答案】B ‎【解析】14C和3H是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不能用来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A错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所以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B正确;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不能用含有相应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直接培养,C错误;噬菌体在专门寄生于细菌体内的一类病毒,不能用酵母菌培养,D错误。‎ ‎17.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操作及结果正确的是( )‎ A. 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含35S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沉淀物中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含32P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上清液中 C. 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含35S的噬菌体 D. 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答案】D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留在外面,经过搅拌、离心后,35S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A错误; 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所以放射性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B错误;噬菌体营寄生生活,不能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C错误;噬菌体营寄生生活,应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D正确。‎ ‎18. 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 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 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 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 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答案】D ‎【解析】①S型菌的DNA+DNA酶,由于加入了DNA酶,所以DNA被水解,失去了生物活性,即对随后加入的R型菌没有转化作用;又因为R型菌无毒,所以注射入小鼠体内后小鼠可以存活。②R型菌的DNA+DNA酶,由于加入了DNA酶,所以R型菌的DNA被水解,失去了生物活性,而加入S型菌后,由于S型菌具有毒性,因此注射入小鼠体内会导致小鼠死亡。③R型菌+DNA酶,由于酶的专一性,所以DNA酶对细菌不起作用。高温加热后冷却,DNA酶变性失活,R型菌被杀死;加入S型菌的DNA后,由于没有R型活菌,也不能实现R型菌到S型菌的转化,因此不会产生毒性,从而小鼠可以存活。④S型菌+DNA酶,由于酶的专一性,所以DNA酶对细菌不起作用。高温加热后冷却,DNA酶变性失活,S型菌被杀死;随后加入R型菌的DNA,虽然之前S型菌的DNA仍具有生物活性,但由于没有R型活菌,也不能实现R型菌到S型菌的转化,因此不会产生毒性,从而小鼠可以存活。综上所述,实验结果分别为存活、死亡、存活、存活,所以C选项正确。‎ ‎19. 下列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成DNA分子的五碳糖和含氮碱基分别为脱氧核糖和A、T、G、C B. DNA分子中的每个磷酸基都与两个脱氧核糖相连,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两个磷酸基相连 C. 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G、C对越多的DNA分子稳定性越强 D. 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组成DNA分子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含氮碱基是A、T、G、C,A正确;DNA分子中的大多数磷酸基与两个脱氧核糖相连,大多数脱氧核糖与两个磷酸基相连,B错误;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其中G、C之间的氢键数多于A、T对,所以G、C对越多的DNA分子稳定性越强,C正确;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D正确。‎ ‎20. 如图是人体细胞中某DNA片段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 图中“X”代表磷酸基团,“A”代表腺苷 B. 图中“N” 键的名称为磷酸二酯键 C. 该DNA片段的碱基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法则 D. 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主要是Y种类的多样性造成的 ‎【答案】C ‎【解析】图示是人体细胞中某DNA片段结构示意图,其中N是氢键,X是磷酸,Y是脱氧核苷酸,M是磷酸二酯键。图中“X”代表磷酸基,“A”代表腺嘌呤,A错误;图中“N” 键的名称为氢键,B错误;该DNA片段的碱基之间,A与T配对,C与G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法则,C正确;构成DNA的Y只有四种,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主要是Y的排列顺序多样性造成的,D错误。‎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1. 下列细胞结构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是( )‎ ‎①细胞核 ②核糖体 ③高尔基体 ④中心体 ⑤线粒体 A. ①②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少量分布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在复制过程中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①⑤正确;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在翻译时,组成tRNA上的反密码子的三个碱基能与mRNA上的构成相应密码子的三个碱基互补配对,②正确;高尔基体和中心体中均不含有核酸,均不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③④错误。综上分析,A正确,B、C、D均错误。‎ ‎22. 下面是4种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对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可表示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B. 乙可表示逆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C. 丙可表示DNA病毒(如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D. 丁可表示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答案】A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甲图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只对应甲图中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不包括DNA复制过程,A错误;乙图包括逆转录、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可表示逆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B正确;丙图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可表示DNA病毒(如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C正确;丁图包括RNA复制和翻译过程,可表示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D正确。‎ ‎【考点定位】中心法则 ‎【名师点睛】生物界的各类生物中,细胞生物及DNA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为上图中的丙类型;一般RNA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为上图中的丁类型;逆转录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为上图中的乙类型;解题时必需分清,不得混淆。‎ ‎23. 下列有关DNA与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每个DNA分子中,都是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苷酸数=脱氧核糖数 C.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 每个核糖上均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答案】D ‎【解析】双链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项正确;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因此每个DNA分子中,都是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苷酸数=脱氧核糖数,B项正确;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项正确;在DNA 分子中含脱氧核糖而不含核糖,而且DNA分子中的一个脱氧核糖可连接一个含氮碱基和两个磷酸,故D项错误。‎ ‎24. 如图是人体细胞内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中的一个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该过程表示转录 B. 该过程表示翻译 C. 该过程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D. 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A ‎【解析】图示是人体细胞内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中的一个过程示意图,该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为转录过程,A正确,B错误;转录过程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C错误;转录过程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细胞内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中的一个过程示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解题关键能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图示过程的名称,再准确判断各选项。‎ ‎25.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翻译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上可结合两个tRNA,一个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 B. 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此过程有水的生成 C. 若某蛋白质由51个氨基酸组成,则翻译时一定需要51种tRNA参与 D. 基因突变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但表达的蛋白质的功能可能不变 ‎【答案】C ‎【解析】翻译时,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2个tRNA的结合位点,因此一个核糖体上可结合两个tRNA,核糖体可以沿着mRNA移动,一个mRNA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A正确;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此过程涉及到氨基酸脱水缩合,因此有水的生成,B正确;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 种,tRNA上的反密码子能够与它所搬运的氨基酸的密码子互补配对,若某蛋白质由51个氨基酸组成,则编码这些氨基酸的密码子不一定是51种,因此翻译时不一定需要51种tRNA参与,C错误;基因突变导致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但因多个密码子可以决定同一种氨基酸,因此表达的蛋白质的结构可能不变,功能也可能不变,D正确。‎ ‎26. 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UAA、UGA、UAG为终止密码。某原核生物的一个信使RNA碱基排列顺序如下:A—U—U—C—G—A—U—G—A—C……(40个碱基)……C—U—C—U—A—G—A—U—C—U(省略号中的序列不含终止密码子),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为( )‎ A. 20个 B. 16个 C. 15个 D. 18个 ‎【答案】B ‎【解析】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信使RNA中碱基排列顺序可知,从左向右查,第6、7、8位的3个碱基在一起构成起始密码AUG,是翻译的起点;mRNA中的密码子在读序时是从一个固定的起始(即第6、7、8位的AUG)开始,以非重叠的方式阅读,编码之间没有分隔符,因此图中的mRNA从起始密码AUG向后,共有52个碱基,其中倒数第7、6、5位是终止密码子UAG,因此在图中的起始密码子AUG和终止密码子UAG还有2+40=3=45个碱基,这45个碱基可构成45/3=15个密码子;由于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而起始密码子可决定氨基酸,故此信使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为1+15=16个,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27.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 B. 交叉互换和易位均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C.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均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D.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使染色体复制,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C ‎【解析】DNA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如果发生在基因间区,没有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则不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易位均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错误;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染色体数目变异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所以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均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点睛】本题中最大的易错点是混淆了“易位”与“交叉互换”的区别:‎ 项目 染色体易位 交叉互换 图解 区别 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发生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 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属于基因重组 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28. 下面有关单倍体和染色体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B. 一个染色体组中无等位基因 C. 有性生殖的配子细胞中染色体肯定为一个染色体组 D. 普通小麦含6个染色体组、42条染色体,它的单倍体含3个染色体组、21条染色体 ‎【答案】C ‎【解析】单倍体通常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则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A正确;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一个染色体组内无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B正确;有性生殖的配子细胞中染色体不一定为一个染色体组,如由四倍体物种形成的配子含有2个染色体组,C错误;普通小麦含6个染色体组、42条染色体,则它的配子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21条染色体,所以单倍体中也含3个染色体组、21条染色体,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单倍体、染色体组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染色体组及单倍体的概念,大小、形态功能各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携带着生物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内无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单倍体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是单倍体。‎ ‎29. 下列实例中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的是( )‎ A. 通过辐射青霉菌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B. 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比例越来越高 C. 杂交育种过程中通过不断自交、筛选提高纯合矮秆抗病小麦的比例 D. 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答案】B ‎....................................‎ ‎30.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项 ‎①生物变异和自然选择共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②自然选择导致有利变异不断积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变异的方向 ‎④隔离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⑤判断两种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依据为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⑥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来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⑦捕食关系的存在有利于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A. 四项 B. 五项 C. 六项 D. 七项 ‎【答案】B ‎【解析】生物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①错误;自然选择导致有利变异不断定向积累从而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变异的方向,因变异是不定向的,③正确.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种群基因库的改变,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比如地理隔离,④错误;判断两种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的依据为是否存在生殖隔离,⑤正确;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来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⑥正确;捕食关系的存在有利于物种间的共同进化,⑦正确;故选B。‎ ‎31. 下图中甲、乙分别为某雌雄异株植物的花瓣中色素的控制合成过程及花色遗传图解。某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和紫色)由两对仅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 A. 根据图乙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图乙中甲、乙两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 C. 从图甲可看出基因和性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D. 在该植物种群中,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植株作亲本,杂交后产生的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蓝花:白花=3:4:1‎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植物M花色性状的遗传涉及常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紫花自交后代为紫花:蓝花:白花=9:3:4,说明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蓝花的基因型为A_bb,白花的基因型为aaB_和aabb。植株M花色的遗传涉及常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根据图乙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由于亲本蓝花×白花的后代是紫花,且F2紫花:蓝花:白花=9:3:4,说明F1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亲本蓝花与白花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B正确;从图甲可看出,一种性状可由两对基因控制,说明基因和性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C正确;在该植物种群中,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植株作亲本,杂交后产生的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紫花(A-Bb):蓝花(A-bb):白花(aaBb和aabb)=3:1:4,D错误。‎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点睛:该题的突破口在于植物M花色性状的遗传涉及常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紫花自交后代为紫花:蓝花:白花=9:3:4,9:3:4是9:3: 3 :1的变式,可说明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2. 下列关于孟德尔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为显性性状,这一结果否定融合遗传 B. 杂合子高茎豌豆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两种配子 C. 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对测交实验进行结果预测属于演绎过程 D.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 ‎【答案】C ‎【解析】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2出现性状分离,这一结果否定融合遗传,A项错误;杂合子高茎豌豆产生的雄配子远多于雌配子,B项错误;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对测交实验进行结果预测属于演绎过程,C项正确;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D项错误。‎ ‎33. 下图是人类某甲病(A、a)、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已知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个体3只携带一种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且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 B. 个体5的基因型是BbXAXA,产生的正常卵细胞的比例为1/6‎ C. 个体7的甲病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个体1‎ D. 个体10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是1/12‎ ‎【答案】B ‎【解析】系谱图显示,个体5和6正常,其女儿个体8患乙病,据此可判断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个体8含有bb,个体9为XaY,所以个体5的基因型是BbXAXa,B 错误;只研究甲病,个体7和1均为XaY,个体7的Xa遗传自个体4,个体4的Xa遗传自个体1,即个体7甲病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个体1,C正确;若只研究甲病,个体7和9均为XaY,因此个体5和6依次为XAXa、XAY,进而推知个体8为1/2 XAXA、1/2XAXa,个体7和8生育一个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2×(1/4XaXa+1/4XaY)=1/4;若只考虑乙病,个体2和8均为bb,个体4为Bb,因个体3正常且只携带一种致病基因,所以个体3为Bb,进而推知个体7为2/3Bb、1/3BB,所以个体7和8生育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2/3×1/2bb=1/3。综上分析,个体10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是1/3×1/4=1/12,D正确。‎ ‎【点睛】遗传系谱图题的解题技巧 ‎(1)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思路 ‎ ‎①寻求两个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②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 ‎③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写出基因型,再看亲子关系)。‎ ‎(2)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首先要以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为切入点,依据“无中生有”为隐性(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 、“有中生无”为显性(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正常的) 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答案。‎ ‎34. 如图是细胞分裂过程物质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a--d阶段(不含a、d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 细胞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 B. 细胞中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C. 此阶段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但不分离 D. 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的比由1∶2变为1∶1‎ ‎【答案】D ‎【解析】图示细胞分裂过程完成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应为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bd段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项错误;着丝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裂,ac段存在姐妹染色单体,B项错误;ab段完成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C项错误;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的比由ac段的1∶2变为cd段的1∶1,D项正确。‎ ‎35. 下面是有关细胞分裂的图像,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图甲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则上一时期为四分体时期 B. 若图乙属于有丝分裂,则图示阶段会形成细胞板 C. 若图乙属于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则图示阶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 D. 若图丙为果蝇精巢内的细胞,则a组细胞一定发生了着丝点分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像可知,若图甲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则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其上一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A错误;若图乙属于有丝分裂,由于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1:2:2,则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形成细胞板是在末期,B错误;若图乙属于减数分裂,由于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1:2:2,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该阶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若图丙为果蝇精巢内的细胞,由于a组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N,则a组细胞一定不会发生着丝点分裂,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6. 用卡片构建 DNA平面结构模型,所提供的卡片类型和数量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最多可构建44种不同碱基序列的DNA B. 构成的双链DNA片段最多有10个氢键 C. DNA中每个脱氧核糖均与1分子磷酸相连 D. 最多可构建4种脱氧核苷酸,5个脱氧核苷酸对 ‎【答案】B ‎【解析】分析表格: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且配对的碱基数目彼此相等,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这些卡片最多可形成2对A-T碱基对,2对C-G碱基对,即共形成4个脱氧核苷酸对。这些卡片可形成2对A-T碱基对,2对C-G碱基对,且碱基对种类和数目确定,因此可构建的DNA种类数少于44种,A错误;这些卡片最多可形成2对A-T碱基对,2对C-G碱基对,而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构成的双链DNA片段最多有10个氢键,B正确;DNA中绝大多数脱氧核糖与2分子磷酸相连,只有末端的脱氧核糖与1分子磷酸相连,C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最多可构建4种脱氧核苷酸,4个脱氧核苷酸对,D错误。‎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7.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与性别的决定有关 B.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C. 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 D.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答案】B ‎【解析】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都与性别决定有关,A正确;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B错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基因的遗传信息,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的,C正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D正确。‎ ‎38.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中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模板 ‎ ②原料 ‎③能量 ‎④酶(主要)‎ ‎⑤场所 复制 DNA分子的 两条链 四种脱氧核苷酸 需要 解旋酶、DNA聚合酶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转录 DNA分子的 一条链 四种核糖核苷酸 需要 解旋酶、RNA聚合酶 细胞核 翻译 mRNA 氨基酸 需要 不需要 核糖体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⑤ C. 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DNA分子复制的模板是DNA分子的两条链,转录的模板是DNA分子的一条链,翻译的模板是mRNA,①正确;DNA分子复制的原料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转录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翻译的原料是氨基酸,②正确;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都需要消耗能量,③正确;DNA分子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的催化,转录需要解旋酶、RNA聚合酶的催化,翻译也需要相关酶的催化,④错误;DNA分子复制和转录都可以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反应发生在核糖体,⑤错误。故选D。‎ ‎39. 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代表着生物的三种遗传和表达方式,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 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有2、5、9‎ B. 上述三种方式的遗传信息流动可总结为:‎ C. 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用甲表示 D. 可与模板链上的碱基A发生A—T配对的过程是3、7‎ ‎【答案】B ‎【解析】甲、乙、丙三图代表着生物的三种遗传和表达方式,其中1、8表示转录过程;2、5、9表示翻译过程;3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4、6表示RNA的复制;7表示逆转录过程。tRNA和核糖体参与的是翻译过程,图中2、5、9都属于翻译过程,A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上述三种方式的遗传信息流动可总结为:‎ ‎,B错误;原核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为:,可用甲表示,C正确;可与模板链上的碱基A发生A-T配对的过程是3(DNA复制)、7(逆转录),D正确。‎ ‎40. 如图表示以某种作物中的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新品种的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①和②培育成⑤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I和II分别称为杂交和测交 B. 用③培育出④常用的方法III是花药离体培养 C. 用③培育出⑥常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进行诱变处理 D. 图中通过V获得⑤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B ‎【解析】Ⅰ、Ⅱ是杂交育种,Ⅲ、Ⅴ是单倍体育种,Ⅳ是多倍体育种.I和II分别称为杂交和自交,A错误;III是花药离体培养,B正确;用③培育出⑥是多倍体育种,常用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C错误;经花药离体培养④只能得到幼苗,④到⑤过程中即V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D错误。选择B。‎ ‎【点睛】‎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二、非选择题 ‎41. 回答下列与遗传相关的问题: ‎ Ⅰ、某地生活着一种植物,其叶片形状有圆形(A)和针形(a)。若 a基因可使 50%的花粉致死, 则基因型 Aa的植物间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 ‎ Ⅱ、某植物雌雄异株(2N=24),其性别决定方式为 XY型。该植物的隐性基因 ‎ a纯合时能够使雌性植株变为雄性植株,但变性植株不可育,雄性植株中无此效应。该植物叶形有披针 形和窄披针形两种,由基因 B和 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一雄性植株和一雌性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不考虑性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 ‎(1)可育雄性植株的细胞中可能具有的Y染色体的条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雄性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3)若亲本雌性植株为窄披针形,F1中雌雄植株随机交配,则 F2中雌雄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 ‎【答案】 (1). 圆形叶 :针形叶=5:1 (2). 0或1或2 (3). aaXBY (4). 5:11‎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能结合题干中信息“a基因可使50%的花粉致死”、“隐性基因a纯合时能够使雌性植株变为雄性植株,但变性植株不可育,雄性植株中无此效应”和表中数据答题。‎ Ⅰ、若a基因使雄配子一半致死,则Aa植物相互交配,父本能产生两种雄配子A:a=2:1,母本产生两种雌配子A:a=1:1,故后代有三种基因型比例为:AA:Aa:aa=2:3:1,故表现型及其比例为圆形叶:针形叶=5:1。‎ Ⅱ、(1)可育雄株的染色体组成是10对+XY,正常体细胞中的Y染色体是一条,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含有2条Y染色体,精子细胞中可能不含有Y染色体,故可育雄性植株的细胞中可能具有的Y染色体的条数为0或1或2条。‎ ‎(2)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子一代中雌性都是披针形叶,雄性中既有披针形又有狭披针形,说明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披针形是对狭披针形是显性性状,雄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Y、雌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Xb,又由表格中可知,子一代雌株:雄株=1:3,说明有一半的雌株发生了性逆转,对于A(a)来说亲本的基因组合是Aa×aa,并且只有雄性亲本的基因型是aa,才可以出现子一代雌株:雄株=1:3,因此对两对等位基因来说,雄性亲本的基因型是aaXBY。 (3)若亲本雌性植株为狭披针形,则基因型为AaXbXb ,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杂交后F1的基因型为AaXBXb 、aaXBXb(成为变性植株,不可育) 、AaXbY 、aaXbY ,F1中雌雄植株随机交配,AaXBXb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AaXbY 、aaXbY 产生四种配子AXb:AY:aXb: aY =1:1:3:3,利用棋盘法(见下表),不考虑变性,可知后代中雌雄各占16/32,由于a纯合时能够使雌性植株变为雄性植株,雌性中有6/32的个体变为雄性,所以雌性个体占 ‎16/32-6/32=10/32,雄性个体占6/32+16/32=22/32,F2中雌雄的比例为5:11。‎ 产生雌雄配子的概率 ‎1/8AXb ‎1/8AY ‎3/8 aXb ‎3/8aY ‎1/4AXB ‎1/32AAXBXb ‎1/32AAXBY ‎3/32AaXBXb ‎3/32AaXBY ‎1/4AXb ‎1/32AAXbXb ‎1/32AAXbY ‎3/32AaXbXb ‎3/32AaXbY ‎1/4aXB ‎1/32AaXBXb ‎1/32AaXBY ‎3/32aaXBXb ‎3/32aaXBY ‎1/4aXb ‎1/32AaXbXb ‎1/32AaXbY ‎3/32aaXbXb ‎3/32aaXbY ‎42. 下图中图1和图2分别表示某动物(2n=4)体内细胞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分裂图象,请分析回答:‎ ‎(1)图1中a~c柱表示染色单体的________,图1中所对应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 ‎(2)图1中Ⅱ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________。‎ ‎(3)图2中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Ⅰ、Ⅱ (3). 乙 (4). 次级卵母细胞、极体 ‎【解析】试题分析:图1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Ⅰ表示正常体细胞未进行DNA复制;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图2中,甲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且含同源染色体,所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上,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1)图1三种柱状结构a、b、c中,表示染色单体的是b,在着丝点分裂后消失。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Ⅰ和Ⅱ时期所对应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Ⅲ和Ⅳ时期所对应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2)图1中Ⅱ的数量关系为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对应于图2中乙。‎ ‎(3)图2中,由于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考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43. 如图是某DNA分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写出图中序号⑦所代表的结构的中文名称:________________。‎ ‎(2) 如果将14N标记的细胞培养在含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此图所示的________ (填图中序号)中可测到15N。‎ ‎(3)若细胞在该培养液中分裂四次,该DNA分子也复制四次,则得到的子代DNA分子中含14N的DNA分子和含15N的DNA分子的比例为________。‎ ‎(4)若该DNA分子共有a个碱基,其中腺嘌呤有m个,则该DNA分子第4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________个。‎ ‎【答案】 (1). 脱氧核糖 (2). ①②③④ (3). 1:8 (4). 4(a-2m)‎ ‎【解析】试题分析:图示是某DNA分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胞嘧啶,②是腺嘌呤,③是鸟嘌呤,④是胸腺嘧啶,⑤是磷酸,⑥是含氮碱基,⑦是脱氧核糖,⑧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⑨是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 ‎(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⑦是脱氧核糖。‎ ‎(2)N元素位于脱氧核苷酸的碱基上,所以15N位于①②③④中。DNA复制4次,获得16个DNA分子,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有2个DNA分子同时含有14N和15‎ N,14个DNA分子只含有15N,所以子代DNA分子中含14N的DNA分子和含15N的DNA分子的比例为2:16=1:8。‎ ‎(3)DNA分子中,四种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A+C=T+G=a/2,由题意知,A=m,故DNA分子中C=a/2-m,DNA分子第4次复制中,增加的DNA分子数是:24-23=8个,此过程中需要C=8×(a/2-m)= 4(a-2m)。‎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44. 下图1为四种不同的育种方法,图2为亲本基因型的四种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亲本相互杂交,后代表现型为3∶1的杂交组合是图2中的________。‎ ‎(2)选乙、丁为亲本,经A、B、C途径可培育出4种纯合植物。该育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通过E方法育种所运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植物中,是通过图中F方法培育而成的是________。‎ A.太空椒 B.无子番茄 C.白菜—甘蓝 D.四倍体葡萄 ‎【答案】 (1). 甲×乙 (2).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 基因突变 (4). 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亲本→A→D新品种”是杂交育种,“A→B→C新品种”是单倍体育种,“种子或幼苗→E→新品种”是诱变育种,“种子或幼苗→F→新品种”是多倍体育种。‎ ‎(1)甲×乙杂交即AaBb×AABb,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故两亲本相互杂交,后代表现型为3:1的杂交组合是图2中的甲×乙;‎ ‎(2)乙、丁为亲本,F1代中有AaBb和Aabb,而AaBb可产生4种配子,经A、B、C途径的育种方式为单倍体育种,故可培育出4种纯合植物,单倍体育种最突出的优点为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图中“种子或幼苗→E→新品种”是诱变育种,故通过E方法育种所运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4)F是多倍体育种;太空椒是利用的诱变育种,无子番茄是用生长素处理,白菜—甘蓝为植物体细胞杂交,四倍体葡萄是利用的多倍体育种,故D正确;‎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杂交育种、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点睛: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45. 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地理隔离 (2). 生殖隔离 (3). 没有 (4). 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解答此题,应明确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不同含义,明确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使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产生了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说明已产生了生殖隔离。‎ ‎(2) b植物的某一种群中,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20%,D基因频率为10%+(1/2)×20%=2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D基因频率为4%+(1/2)×32%=20%,基因频率不变,说明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未发生了进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