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带解析)

‎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1.下列各组物质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CO2、O2、血红蛋白、H+ B. 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 丙酮酸、Ca2+ 载体 D. 葡糖糖、氨基酸、HPO42-‎ ‎【答案】D ‎【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呼吸氧化酶位于组织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葡糖糖、氨基酸、HPO42-均可以进入内环境。选D。‎ ‎2.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①和结构②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 长期营养不良会使C液减少 C. ③中pH的稳定与HCO3-有关 D. 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可在A液中进行 ‎【答案】C ‎【解析】结构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结构②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A项错误;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C组织液吸水力相对增大,使组织液增加,B项错误;③组织细胞中pH的稳定与HCO3-有关,C项正确;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在组织细胞中进行,D项错误。‎ ‎3.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 A. 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B. 毛细血管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外溢,使局部组织液增多 C. 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减少 D. 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增多 ‎【答案】A ‎【解析】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导致组织液增加,出现局部水肿现象。选A。‎ ‎4.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 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 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 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答案】B ‎【解析】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A项错误;BC段下降的原因: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以及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进而运输氧气的能力增强所致,B项正确;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项错误;乳酸与NaHCO3反应,D项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细胞呼吸 ‎【名师点睛】本题以“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的某人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图”为情境进行考查。熟记并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血浆PH的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前提;以题意中的“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为解题的切入点,据此结合细胞呼吸的知识分析曲线是变化趋势是解题的关键。‎ ‎5.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最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一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 A. 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 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 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 细胞的代谢过程和内环境的稳态是互为因果的 ‎【答案】B ‎【解析】内环境正常状态下可保持相对稳定,A项错误;通常检测血浆中转氨酶的含量,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是否受到病毒侵染,说明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B项正确;稳态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C项错误;细胞的代谢过程和内环境的稳态是互为因果的,但题干事实不能说明内环境的变化影响细胞代谢,D项错误。‎ ‎6.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B.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前提条件,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故A错误,B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故C正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7.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② D. ④→①‎ ‎【答案】D ‎【解析】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是外正内负,受到兴奋时变为外负内正,分析图中所给图形,静息状态应是④,A、B、C错误。兴奋时是①,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8.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 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 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 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 ‎【答案】A ‎【解析】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A正确;一个神经元由于末端可以形成多个突触小体,分别可以与突触后膜形成突触,B错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C错误;神经递质只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穿过突触后膜,D错误。‎ ‎【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和作用 ‎【名师点睛】突触结构:突触前膜是突触前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后膜是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间隙实际上就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隙;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 类型及简化图:‎ ‎9.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刺激下丘脑某一区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A正确;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错误;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C错误;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高级中枢调节控,D错误。‎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生理或病理现象与神经中枢的关系 生理或病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千手观音”聋哑人 学习舞蹈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和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损伤,其他部位正常 ‎10.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 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 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A正确;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调节作用,没有催化作用,B错误;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例如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例如甲状腺的负反馈调节,D正确。‎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1.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②通过作用于垂体b,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B.激素③含量增加可通过反馈调节使①②激素分泌减少 C.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 D.幼年时激素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b产生的激素③可以作用与a、c,则b为甲状腺,c为下丘脑、a为垂体,C正确;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和下丘脑分泌①②激素减少,B正确;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它是作用器官是甲状腺,不是垂体,A错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生长发育受阻,智力低下而患呆小症,D正确。‎ 考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名师点睛】解读分级调节基本类型(虚线为反馈调节)‎ ‎(1)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 ‎(2)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垂体直接调节,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实现。‎ ‎(3)下丘脑可以通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实现对甲状腺的间接调节。‎ ‎(4)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活动受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少;反之,则多。‎ ‎12.烟台冬泳爱好者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兴奋中枢祌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通过神经凋节减少汗腺分泌 D.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冬泳入水后,机体散热增多,通过调节散热减少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恒定,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A正确;通过神经调节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促进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使产热增加,B错误;冬泳入水后,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C正确;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D正确。‎ 考点: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之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13.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则尿量减少 ‎【答案】C ‎【解析】大量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只调节人体饮水,B错误;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C正确;尿量多少取决于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强弱,而重吸收是靠原尿和细胞外液的浓度差决定的,所以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导致浓度差减小,重吸收的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水平衡的调节。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 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14.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 B. 神经调节结果是使效应器作出反应,而激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 C. 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 D. 所有生物都同时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A正确,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小,B错误,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C错误,单细胞生物不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一般依据反应速度的快慢和参与的机体结构或物质。‎ ‎1.依据反应速度的快慢:反应快速地为神经调节,反应较慢的为激素调节。‎ ‎2.依据参与的机体结构或物质:只有神经元参与则为神经调节,只有有内分泌腺或激素参与则为激素调节。‎ ‎15.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B.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B ‎【解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项错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项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C项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项错误。‎ ‎16.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 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周期变长 D. 物质④是免疫球蛋白,可特异性清除抗原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细胞b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能将抗原呈递给细胞C,说明b是T细胞,c是B细胞,因此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e(记忆T细胞)、g(记忆B细胞),a(吞噬细胞)和f(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B错误;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周期变短,C错误;④表示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特异性清除抗原,D正确。‎ ‎17.酿脓链球菌可以引发咽炎、扁桃体炎等疾病,但由于该菌表面的物质结构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因此当人体产生抗体消灭该菌时,也会“攻击”心脏瓣膜,从而导致人患风湿性心脏病。根据以上叙述,判断下列哪项结论是正确的(  )‎ A. 由酿脓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都是自身免疫病 B. 由酿脓链球菌感染而引发的咽炎、扁桃体炎都是遗传病 C. 由酿脓链球菌感染而引发的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D. 治疗由酿脓链球菌感染而引发的风湿性心脏病的方法是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答案】C ‎【解析】由酿脓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等不是自身免疫病,A错误; 酿脓链球菌感染而引发的咽炎、扁桃体炎与遗传物质的改变无关,不属于遗传病,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由酿脓链球菌感染而引发的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C正确;治疗由酿脓链球菌感染而引发的风湿性心脏病的方法是抑制人体自身的免疫力,D错误。‎ ‎18.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 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要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另设一组去尖端胚芽鞘并倒置的实验,故A错误;‎ B、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则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故B正确;‎ C、虽然可以证明是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却没有证明该物质就是吲哚乙酸,故C错误;‎ D、该试验未提及光源问题,故D错误.‎ 故选:B.‎ ‎19.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从此图中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 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 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 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茎和芽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 D. 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差 ‎【答案】D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生长素对3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正确;由图可以看出A、B、C点对应的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B正确;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茎是促进生长的作用,对根是抑制生长的作用,C正确;由该曲线图可知:根、芽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小是:根最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但不能看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不敏感,D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作用两重性 ‎【名师点睛】学生对于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曲线理解不清 有关“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曲线”的思考:‎ 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而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生理效应不同。‎ Ⅱ.图中A、B、C三点所对应的浓度为最适浓度,根、芽、茎三者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大小关系是根>芽>茎。‎ Ⅲ.图中AA′、BB′、CC′反映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大逐渐减弱。‎ ‎20.植物激素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B.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生长素和乙烯的作用相同 C.脱落酸既能促进叶片衰老,也能促进细胞分裂 D.赤霉素既能促进细胞伸长,也能促进种子萌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只是起调节作用,故A错误;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发育,而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故B错误;脱落酸可以促进叶片衰老,抑制细胞分裂而不是促进细胞分裂,故C错误;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也能促进种子萌发,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 A. 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 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D.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答案】C ‎【解析】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促进果实脱落,A错误;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缩短其休眠时间不利于储存,B错误;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未成熟的幼果,可促其成熟,C错误;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只能促进无子果实的形成,不能得到多倍体番茄,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应用。‎ ‎22.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下图处理:①的胚芽鞘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②将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③在尖端横向插入锡箔;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⑤切去胚芽鞘尖端。请据图判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 )‎ A.有单侧光照时仍直立生长的是①‎ B.给予右侧光照时,弯向光源生长的是②④‎ C.单侧光照时,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⑤‎ D.如把④放在匀速转盘上,并给予右侧光照,生长情况是向右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若用单侧光照射,则①直立生长;②弯曲生长;③不生长;④弯曲生长;⑤不生长AC正确;给予右侧光照,则①直立生长;②向光弯曲生长;③不生长;④向光弯曲生长;⑤不生长;B正确;若把4放在匀速转盘中心,并给予右侧光照,此时受光均匀,故直立生长;D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及其作用特点 ‎【名师点睛】学生对于生长素的产生及其作用特点理解不清 判断植物“长不长、弯不弯”的简单方法 ‎(1)判断“长不长”:看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能否获得生长素。‎ ‎①能获得生长素,则生长。‎ ‎②不能获得生长素,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2)判断“弯不弯”:看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生长素的分布是否均匀。‎ ‎①若生长素分布均匀,则直立生长。‎ ‎②若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则弯曲生长。‎ ‎23.下图是达尔文利用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实验,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究( )‎ A. 生长素是否会受到强光的破坏 B. 胚芽鞘是否表现向光性,取决于尖端存在 C. 胚芽鞘背光的一侧促进生长的物质含量是否较多 D. 胚芽鞘尖端对光线是否敏感,照光后是否会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实验不能得出生长素是否会受到强光的破坏,A错误;由①④组实验可得出胚芽鞘是否表现向光性,取决于尖端是否能感受到单侧光照,B错误;由实验不能得出胚芽鞘背光的一侧促进生长的物质含量是否较多,C错误;由②④组实验可得出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单侧光照射尖端,会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D正确。‎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4.现将去胚的大麦种子分别放在赤霉素溶液、防线霉素D(转录抑制剂)溶液以及赤霉素和放线菌素D溶液(两种溶液均为适宜浓度)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α-淀粉酶的生成情况,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与实验不符合的是 A.实验前种子去胚的目的是排除干扰 B.该实验自变量是赤霉素和防线霉素D C.赤霉素可通过促进翻译过程来影响α-淀粉酶的合成 D.赤霉素能解除防线霉素D对α-淀粉酶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答案】D ‎【解析】验证赤霉素是诱导淀粉酶合成的必要条件,自变量为赤霉素和防线霉素D,为了排除内源赤霉素的影响需要去掉大麦种子中的胚,AB正确;第四组加赤霉素和防线霉素D,结果淀粉酶合成减少,说明赤霉素不能解除防线霉素D对α-淀粉酶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D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作用 ‎25.为研究乙烯和生长素对植物根生长的影响,将拟南芥幼苗放在含一定浓度的ACC(乙烯前体,分离后产生乙烯)、IAA(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培养,实验处理和结果如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由I组可知拟南芥不产生生长素 B.IAA的作用效果随浓度增加而增强 C.3组时的生长素浓度抑制根的生长 D.乙烯通过抑制生长素的合成而影响根生长 ‎【答案】C ‎【解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对拟南芥幼苗的处理,因变量是根伸长区细胞长度,其余都为无关变量.分析表可得:由第一组分别与2、3组实验对比可得乙烯和生长素都能够抑制根的生长;第4组与2、3组实验对比可得:与单独处理相比较,两者共同作用时抑制作用增强,C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作用 ‎26.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跳蝻属于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所以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正确;对于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考点定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名师点睛】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27.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 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 B. E点是生物防治,A、B、‎ C. D点是药物防治 C.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 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和随机性,与农药的使用无关,A错误;由图可知,E点后种群密度降低并稳定在一定程度,进行的是生物防治,而ABCD防治后种群密度又会上升,是药物防治,B正确;图中F→J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是稳定型,C错误;由图可知,害虫的存活率降低与药物和天敌有关,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8.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演替的先后顺序:乙→丙→甲→丁 B. 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 C. 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 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D ‎【解析】群落的自然演替一般是向着物种越来越丰富的方向演替,故演替先后顺序:丁→甲→丙→乙,A错误;由图可知,生物多样性大小为:乙>丙>甲>丁,B错误;此群落演替是在废弃鱼塘上开始的,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D正确。‎ ‎【点睛】解答CD选项,关键能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9.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 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 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 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 ‎【学科网考点定位】种群数量S型增长模型。‎ ‎【名师点睛】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是解题的关键,把种群数量看成是时间,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 ‎30.如图所示的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 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C. 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D. 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图1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增长曲线,该曲线还可变式为图2和3,因此图1、2、3都可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A项正确;图1中a点、图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均为K/2,种群的增长速率均最快,B项正确;图1中的b点、图2中的d和图3中的f点,种群的增长速率均为0,种群的数量都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项正确;图1、2、3中的b、d、f点都表示种群的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图2中的c点时种群的数量为K/2,D项错误。‎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 ‎31.图一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图二表示图一中A点在受到适宜刺激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过程.图一中P结构放大为图三,该图表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的原因.请据图回答:‎ ‎ ‎ ‎(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 ‎(2)图一中,肌肉受到刺激,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时,导致肌肉不由自主的收缩;在反射弧中,效应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3)图二中,a﹣c段离子的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b时刻膜内外离子的流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c时刻膜两侧的电荷为_________________。 ‎ ‎(4)图三中,当S与T结合时,引起的生理反应是促进肌细胞_____________,而当发生了自身浆细胞产生的______________与肌细胞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时,会导致神经递质S和T结合减少,使肌肉减少或不发生收缩,这种免疫失调的疾病称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c、b、d(c→b→d) 传出神经元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协助扩散 膜外Na+大量内流 外负内正 收缩 抗体(R) 自身免疫病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根据突触的结构可判断,图一中e能将兴奋传入大脑,a能将大脑发出的兴奋传出.g、f、b、c所属的神经元上明显有神经节,属于传入神经纤维上的部分,d属于传出神经纤维上的部分.‎ 图二中,a﹣﹣c电位变化的原因的钠离子通道开放,造成钠离子内流,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 时刻膜内外离子的变化情况是膜外Na+大量内流;c时膜电位的外负内正.‎ 图三中S是神经递质,T是神经递质受体,当当S与T结合时,引起肌肉细胞收缩;当U中自身抗体与肌细胞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T结合时,神经冲动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的机会减小甚至失去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机会,使肌肉收缩减少或不发生.‎ 解:(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轴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倒过来,因此图一中,肌肉受到刺激,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顺序为c→b→d时导致肌肉不由自主的收缩.在反射弧中,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元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的.‎ ‎(3)图二中,a﹣﹣c电位变化的原因的钠离子通道开放,造成钠离子内流,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 时刻膜内外离子的变化情况是膜外Na+大量内流;c时膜电位的外负内正.‎ ‎(4)图三中S是神经递质,T是神经递质受体,当S与T结合时,引起肌肉细胞收缩.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当发生了自身浆细胞产生的抗体(R)与肌细胞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时,会导致神经递质S和T结合减少,使肌肉减少或不发生收缩,这种免疫失调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为:‎ ‎(1)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2)c、b、d(c→b→d) 传出神经元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协助扩散 膜外Na+大量内流 外负内正 ‎(4)收缩 抗体(R) 自身免疫病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2.甲型H1N1流感病毒表面有一层脂质包膜,膜上有糖蛋白突起,是引起冬季流感的主要病原体,患者常表现为畏寒、发热、头育、全身酸痛、乏力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侵染人体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使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从而引起人体 免疫功能降低.‎ ‎(2)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经 摄取处理后,病毒表面的糖蛋白突起被传递给 细胞,刺激该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在免疫学上称作 .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细胞免疫发生作用,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该过程:流感病毒→ →靶细胞裂解死亡.‎ ‎(3)研究表明: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其一方面通过神经支配,使 ,减少散热;另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 ,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进产热,从而引起发热症状.此时,体温调节中枢细胞的膜内电位为 .发热时,体表与外界温差增大,体表散热增多,皮肤内 感受器兴奋,继而引起畏寒的感觉.‎ ‎(4)全身酸痛是由于流感病毒影响了机体呼吸机能,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增多造成的,该物质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浆中 等离子发生作用,以维持血浆PH值的相对稳定.‎ ‎【答案】(1)非特异性 ‎(2)吞噬细胞 T 抗原 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3)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正电位 冷觉 ‎(4)HCO3﹣、HPO42﹣‎ ‎【解析】试题分析:(1)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侵染人体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使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从而引起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 ‎(2)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病毒表面的糖蛋白突起被传递给T细胞,刺激该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在免疫学上称作抗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细胞免疫发生作用,具体过程为:流感病毒→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靶细胞裂解死亡.‎ ‎(3)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其一方面通过神经支配,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另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进产热,从而引起发热症状.此时,体温调节中枢细胞兴奋,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故膜内电位为正电位.发热时,体表与外界温差增大,体表散热增多,皮肤内冷觉感受器兴奋,继而引起畏寒的感觉.‎ ‎(4)全身酸痛是由于流感病毒影响了机体呼吸机能,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增多造成的,该物质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浆中HCO3﹣、HPO42﹣等离子发生作用,以维持血浆PH值的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1)非特异性 ‎(2)吞噬细胞 T细胞 抗原 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3)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正电位 冷觉 ‎(4)HCO3﹣、HPO42﹣‎ ‎33.为探究光照和重力两种因素对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的影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索:‎ 材料用具:大小相同的玉米种子若干,带盖的足够长的硬纸盒四个,沙土,剪刀等.‎ 方法步骤:‎ ‎①取四个硬纸盒,装入湿润沙土并分别标号(甲、乙、丙、丁);在每个盒内种入五粒玉米种子,盖上盒盖,放在温度适宜的阴暗处培养,待苗出土‎2cm左右时备用.‎ ‎②将甲、乙、丙、丁适当处理后放在实验台上.甲、乙直立放置,在乙装置的一侧开直径‎1cm左右的小孔,在它们的侧面‎0.5m处用100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丙、丁水平放置,在丁装置的正对地面处开直径‎1cm左右的小孔,在它们的下方‎0.5m处用100W的白炽灯连续照射(装置如图所示);甲、乙、丙、丁的其他条件相同.‎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玉米苗生长和弯曲情况.‎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乙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丙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2)讨论丁的生长情况,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失重状态下进行实验,丙、丁两个装置的幼苗生长方向将是:丙______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向光生长(向小孔生长) 背地生长 若水平生长,则光照和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相同 若向上生长,则重力比光照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 若向下生长,则光照比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 水平向前生长 向下弯曲生长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考查对植物向光性和背地性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图示,判断在重力、单侧光的影响下,生长素在幼苗中的分布状况。‎ ‎(1)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和背地性,乙将向光生长(向小孔生长),丙将背地生长。‎ ‎(2)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和重力两种因素对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的影响,‎ ‎①若光照和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相同,则丁中幼苗上下两侧生长素浓度相同,幼苗水平生长;‎ ‎②若重力比光照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则丁中幼苗下侧生长素浓度较大,幼苗向上生长;③若光照比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则丁中幼苗上侧生长素浓度较大,幼苗向下生长。‎ ‎(3)植物的背地性生长受重力影响,在失重状态下进行实验,丙将水平向前生长,丁在下部照光的情况下,将向下弯曲生长。‎ ‎34.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三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则之后的群落演替将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上与人工养殖时存在很大不同。‎ ‎(5)该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占据不同的高度,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答案】 福寿螺的密度 等距取样法 捕食 大于 S 次生 狐尾草 速度 方向 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考查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种群增长、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理解。解答本题,应明确图中纵坐标的含义:日均密度增长率应是与对照组即福寿螺密度为0时相比较得到的数据。‎ ‎(1)本实验中,各小区水稻苗和杂草密度均相等,只有福寿螺密度不等,即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取食水生植物,和鸭舌草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对照组,即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呈S型增长。‎ ‎(4)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在具有一定生物的基础上,将经历次生演替,从图中可以看出,狐尾草日均密度增长率在各小区均最大,具有竞争优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停止人工管理,之后的群落演替将在速度和方向上与人工养殖时存在很大不同。 ‎ ‎(5)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由光照决定,动物的垂直结构由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造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