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二(承智班)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承智班)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及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颤藻虽然没有叶绿体,却能进行光合作用 B. 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蛋白质可以在核仁中的核糖体上合成 C.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都依靠其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D. 一个草履虫属于两个生命系统层次,一颗花生粒属于一个生命系统层次 【答案】B 【解析】颤藻虽然没有叶绿体,但是具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但是核仁中没有核糖体,B错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都依靠其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正确;一个草履虫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而一颗花生粒只属于器官层次,D正确。 【点睛】解答D选项,关键要记住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组成,明确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 2.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细胞内寄生并依赖于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复制增殖 ②没有细胞结构,但有呼吸作用和生物合成等代谢的酶系 ③仅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④可以作为基因工程载体 ⑤同所有生物一样,能够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由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在细胞内寄生并依赖于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复制增殖,正确;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有呼吸和生物合成等代谢的酶系,必须营寄生生活,错误;③病毒仅有一种核酸,DNA或RNA,所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正确; ④基因工程载体有质粒和动植物病毒,因此病毒可以作为基因工程载体,④正确; ⑤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能够发生遗传、变异和进化,⑤正确,故选C。 3.以下关于组成细胞的物质及细胞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能发互补配对 B. C、H、0、N、P是ATP、DNA、RNA共有的化学元素 C. 线粒体、核糖体、酶等结构或物质的组成中,一定不含有核糖的是酶 D. 糖蛋白、抗体、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都是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核中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核糖体中能进行翻译过程,线粒体、叶绿体中都能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A正确;ATP、DNA和RNA中均含有C、H、O、N、P这五种元素,故B正确;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RNA中含有核糖,故C错误;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作用,抗体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限制酶能狗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组成物质和结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 ①此生物是动物,因为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原 ②关于糖的转化不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因为淀粉和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糖,而糖原是动物特有的糖 ③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它含有淀粉和麦芽糖 ④淀粉和糖原都是储存能量的多糖,麦芽糖是二糖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糖原是动物特有多糖,①正确,③错。动物消化道的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酶将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再将葡萄糖合成为储存,②错。淀粉和糖原都是储存能量的多糖,淀粉是植物特有多糖,糖原是动物特有多糖,麦芽糖是二糖,也是植物特有,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 考点:糖类种类和作用 5.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及其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构成单链RNA的两个相邻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氢键相连 B. 构成环状多肽的两个相邻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连 C. 构成ATP的腺苷与磷酸基团之间通过高能磷酸键相连 D. 构成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构成RNA的两个相邻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A项错误;构成环状多肽的两个相邻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相连,B项正确;构成ATP的磷酸基团与磷酸基团之间通过高能磷酸键相连,C项错误;构成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氢键相连,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核酸、氨基酸的脱水缩合、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下列有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苏丹Ⅲ鉴定浅色脂肪样液,要用到显微镜 B. 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黑藻细胞内叶绿体具双层膜结构 C.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用15%酒精洗去浮色 D. 体验制备细胞膜时,破裂哺乳动物红细胞利用的是渗透作用的原理 【答案】D 【解析】用苏丹Ⅲ鉴定浅色脂肪样液时,不需要用到显微镜,A错误;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B错误;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不需要用酒精洗去浮色,检测脂肪实验中需要用50%酒精洗去浮色,C错误;体验制备细胞膜时,破裂哺乳动物红细胞利用的是渗透作用的原理,D正确。 7.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核生物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无丝分裂 C.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 D.真核生物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 【答案】D 【解析】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部分物种含有有氧呼吸的酶,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如硝化细菌,A错误;真核生物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生物细胞增殖以二分裂方式进行,B错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C错误;真核生物细胞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构成的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D正确。 【考点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8.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好氧性细菌的呼吸作用的方式是有氧呼吸,氧气越多,好氧性细菌就越多;NaHCO3稀溶液的作用是提供二氧化碳并调节pH;没有空气是形成一个无氧的环境,以充分证明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要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就要提供一个无氧的条件,以排除空气中的氧气,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条件,还需要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分. 解:A、有空气不能排除空气中的氧气,A错误; B、光照能够保证光反应的进行,NaHCO3稀溶液能够保证暗反应的进行,这样光合作用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得到更多的氧气,B正确; C、黑暗的条件,光反应不能进行,也得不到氧气,C错误; D、黑暗的条件,光反应不能进行,也得不到氧气,D错误. 故选:B.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9.Na+—K+泵是一种常见的ATP—驱动泵(如图所示),一种在动物细胞的能量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载体,也是一种能催化ATP水解的酶。这种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由此可知( ) A. 该载体不一定能催化ATP水解,但一定能促进物质的运转 B. 图中,Na+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K+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C.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与图中Na+的跨膜运输的方式相同 D. Na+—K+泵对维持动物细胞的渗透压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Na+-K+泵是一种常见的ATP-驱动泵,也是能催化ATP水解的酶”,所以载体一定能催化ATP水解,A错误;钠离子和钾离子都是逆浓度运输,所以是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C错误;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是Na+-K+泵维持的结果,D正确。 【点睛】本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需要提取题干的信息,“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结合所学的知识“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主动运输的特点”,就可以准确的得出答案,这道题的启示就是要将知识点和实例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将题做正确的前提。 10.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必需使用高倍镜观察 B. 胡萝卜素处于滤纸最上方,是因为其在提取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C. 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冲洗卡诺氏液 D. 在用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为原料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中,常用单位时间内氧气释放量来检测实验结果 【答案】C 【解析】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需要低倍镜下观察即可,A错误;在叶绿体中色素分离实验中,由于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所以扩散速度最快,位于在滤纸最上方,B错误;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利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两次,C正确;温度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会干扰实验结果,所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宜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为底物,D错误。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分泌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 B. 依据渗透作用的原理可测定成熟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C. 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是依据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能进行细胞呼吸 【答案】C 【解析】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分泌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A项正确;依据渗透作用的原理可利用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根据质壁分离程度测定成熟植物细胞液的浓度,B项正确;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并不进入细胞,C项错误;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无氧呼吸,D项正确。 【点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并不进入细胞内部;但有些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如性激素,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并与胞内受体结合。 12.下列有关细胞代谢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中,不能合成ATP的部位只有叶绿体基质 B. 在丙酮酸的氧化分解、CO2的固定、蛋白质的合成等生化反应中,一定要在细胞器中才能完成的是蛋白质的合成 C. 在mRNA、ATP合成酶和RNA聚合酶等物质中,不能通过核孔的是ATP合成酶 D. 在细胞的吸能反应、放能反应的过程中,能使ADP/ATP的比值增大的是放能反应 【答案】D 【解析】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中,均有ATP的分解,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分别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均可产生ATP,故不能合成ATP的部位只有叶绿体基质,A正确;在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分解、CO2的固定、蛋白质的合成等生化反应中,一定是在细胞器中完成的是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mRNA主要在细胞核中通过转录形成,通过核孔出去,在核糖体上合成反应出蛋白质,RNA聚合酶在核糖体上合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催化转录形成RNA,ATP合成酶在核糖体上合成,能催化ATP的合成,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故ATP合成酶不能通过核孔,C正确;吸能反应要消耗ATP,产生ADP,故ADP/ATP的比值会增大,而放能反应要产生ATP,消耗ADP,其ADP/ATP的比值会减小,D错误。 13.采用黑白瓶法(黑瓶瓶外包黑胶布和铝箔,以模拟黑暗条件;白瓶为透光瓶)测定池塘群落各深度24小时内的平均氧浓度变化,结果如下表:则该池塘一昼夜产生氧气的量与消耗氧气的量分别为 深度 瓶中O2浓度变化(g/m3) 白瓶 黑瓶 1m +3 -1 2m +2 -1 3m 0 -1 4m -1 -1 水底 -3 -3 A. 5g/m3;7g/m3 B. 8g/m3;7g/m3 C. 8g/m3;11g/m3 D. 5g/m3;1g/m3 【答案】B 【解析】产生氧气的深度是1m、2m、3m,从4m开始就不在产生氧气,这是因为在4m的时候黑瓶白瓶的变化量都是一样的;消耗氧气的量就是黑瓶中减轻量,真正的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1m深度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为3+1=4,2m深度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为2+1=3,3m深度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为0+1=1,所以该池塘生物一昼夜生产氧气4+3+1=8g/m3;该池塘生物一昼夜消耗氧气1+1+1+1+3=7g/m3,故选B。 14.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B.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C.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 D.单基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遗传病的特点. 所谓遗传病,是指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的特征.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解: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A正确; B、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正确; C、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因此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C正确; D、单基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D错误. 故选:D.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15.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可以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答案】C 【解析】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A错误;因为那时还没有减数分裂理论,减数分裂理论是在1883年以后才出现,而孟德尔遗传定律是在1865年发现的,孟德尔不可能 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B错误;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正确;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可以从个体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 【考点定位】假说——演绎法 16.控制玉米株高的4对等位基因对株高的作用相等,且分别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aabbccdd的玉米高10cm,基因型为AABBCCDD的玉米高26cm.如果已知亲代玉米高10cm和26cm,则F1的株高及F2的表现型种类数分别是( ) A. 18cm、9种 B. 18cm、6种 C. 12cm、9种 D. 12cm、6种 【答案】A 【解析】已知基因型aabbccdd的玉米高10cm,基因型AABBCCDD的玉米高26cm,每个显性基因对高度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则每含一个显性基因玉米增高(26-10)÷8=2cm。aabbccdd和AABBCCDD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AaBbCcDd,含4个显性基因,表现型为10+4×2=18cm。F2中的基因型有:含8个显性基因的、含7个显性基因的…不含有显性基因的,共有9种情况,所以F2中可能有9种表现型,故选A。 17.在家蚕遗传中,黑色(B)与淡赤色(b)是有关蚁蚕(刚孵化的蚕)体色的相对性状,黄茧(D)与白茧(d)是有关茧色的相对性状,假设这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某基因型相同的雌雄家蚕杂交,F1的数量比为黑蚁黄茧∶黑蚁白茧∶淡赤蚁黄茧∶淡赤蚁白茧=9∶3∶3∶1,让F1中的黑蚁白茧类型自由交配,其后代黑蚁白茧中纯合子的概率为 A. 1/2 B. 7/16 C. 4/9 D. 5/16 【答案】A 【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在子一代中出现了9:3:3:3:1,所以亲本是双杂合子,那么在黑蚁白茧中有1/3是纯合子BBdd,2/3是杂合子Bbdd,如果自由交配产生的Bd配子占2/3,bd配子占1/3,后代的黑蚁白茧占1-1/3×1/3=8/9,其中杂合子占2×2/3×1/3=4/9,纯合子2/3×2/3=4/9,所以黑蚁白茧中纯合子的概率为4/9÷8/9=1/2,A正确,B、C、D错误。 18.果蝇的棒眼基因(B)和野生正常眼基因(b)只位于X染色体上,B和b指导合成的肽链中只有第8位的氨基酸不同。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棒眼雌果蝇品系XhBXb(如图所示)。h为隐性致死基因且与棒眼基因B始终连锁在一起(不发生交叉互换),h纯合(XhBXhB、XhBY)时能使胚胎致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次级精母细胞中移向两极的X染色体分别携带B、b基因,可能是交叉互换导致的 B. h基因的转录场所只能是细胞核,翻译场所只能是核糖体 C. B是b的等位基因,B是分裂间期时碱基对替换导致的 D. 该品系的棒眼雌果蝇与野生正常眼雄果蝇杂交,F1不会出现棒眼雄果蝇 【答案】A 【解析】B、b基因分布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基因,不可能是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A错误;h基因在染色体上,属于细胞核基因,其转录场所只能是细胞核,翻译的场所都是核糖体,B正确;B和b指导合成的肽链中只有第8位的氨基酸不同,可知B是碱基对替换导致的,C正确;棒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hB Xb,野生正常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bY,F1中XhBY致死,不会出现棒眼雄果蝇,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基因突变以及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解题关键能根据题干信息确定基因突变的类型,明确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基因,从而判断次级精母细胞中同时具有B和b不可能是基因重组。 19.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2号染色体应该指的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一条上为A,一条上为a,如果2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即是等位基因没有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开,那么产生的异常配子应该是Aa型配子,所以出现AA型配子,一定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对于性染色体,由于该配子不含性染色体,可能是同源的一对性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时末分离,两条性染色体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也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都进入了同一个精细胞中,另外一个精细胞也就没有性染色体,所以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而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末分离,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答案为A.①③。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20.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是( ) A.甲为AAbb,乙为aaBB B.甲为aaZBZB,乙为AAZbW C.甲为AAZbZb,乙为aaZBW D.甲为AAZbW,乙为aaZBZB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中,由于杂交1的雌雄都是褐色眼,说明亲本中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显性纯合子,故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1.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各种生物细胞中都含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B.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短小 C. 同型性染色体决定雌性个体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比较普遍 D. 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答案】C 【解析】有些生物雌雄同体,没有性染色体,如水稻,B错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不一定比X染色体短小,如果蝇的Y染色体就比X染色体长,B错误;在雌雄异体的生物中,绝大部分属于XY型,XX为雌性,XY为雄性,所以同型性染色体决定雌性个体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比较普遍,C正确;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或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D错误。 22.下图为马的生活史,有关此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有丝分裂发生在Ⅰ→Ⅱ、Ⅳ→Ⅰ ②基因重组发生在Ⅲ→Ⅳ之间 ③基因突变可发生在Ⅰ→Ⅱ、Ⅱ→Ⅲ、Ⅳ→Ⅰ ④Ⅳ为新个体发育的起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Ⅰ→Ⅱ表示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的增殖属于有丝分裂,Ⅱ→Ⅲ属于形成精子活卵细胞的过程,表示减数分裂,Ⅲ→Ⅳ表示受精作用,Ⅳ→Ⅰ个体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细胞进行有丝分裂。①雌雄个体产生原始生殖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即Ⅰ→Ⅱ过程;个体发育过程中进行的细胞分裂都是有丝分裂,即Ⅳ→Ⅰ过程,①正确;②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减数分裂发生在原始生殖细胞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即Ⅱ→Ⅲ过程,②错误;③基因突变的时间是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分裂的间期,即Ⅰ→Ⅱ、Ⅱ→Ⅲ、Ⅳ→Ⅰ过程,③正确;④Ⅳ受精卵为新个体发育的起点,④正确。 【考点定位】受精作用,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征 【名师点睛】变异类型与细胞分裂的关系 变异类型 细胞分裂方式 基因突变 可发生于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基因重组 可发生于减数分裂 染色体变异 可发生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23.在其他条件具备情况下,在试管中加入物质X和物质Z,可得到相应产物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X是DNA,Y是RNA,则Z是逆转录酶 B.若X是DNA,Y是mRNA,则Z是脱氧核苷酸 C.若X是RNA,Y是DNA,则Z是限制性内切酶 D.若X是mRNA,Y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则Z是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若X是DNA,Y是RNA,则试管中进行的是转录过程,Z可能是RNA聚合酶,故A选项错误;若X是DNA,Y是mRNA,则试管中进行的是转录过程,Z可能是核糖核苷酸,故B选项错误;若X是RNA,Y是DNA,则试管中进行的是逆转录过程,Z可能是逆转录酶,故C选项错误;若X是mRNA,Y是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则试管中进行的是翻译过程,Z可能是原料氨基酸,故D选项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应选择同位素标记的方案是( ) A.用14C或3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B.用18O或15N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 D.一组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答案】 D 【解析】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A错误;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B错误;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结果DNA和蛋白质都具有放射性,即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具有放射性,因而无法判断,C错误;DNA的特征元素是P,蛋白质外壳的特征元素是S,可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来确定是何种物质进行细菌内,因此,实验过程中,一组用32P标记噬菌体DNA,另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D正确. 【考点定位】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名师点睛】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朊粒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不可以整合到基因组中,A错误;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其增殖方式是二分裂,而朊粒的增殖是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二者增殖方式不同,B错误;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没有mRNA模板,不属于翻译过程,D错误。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名师点睛】据题意可知:疯牛病的原因是蛋白质的增殖,不同于其他病毒的增殖方式,是蛋白质诱导的蛋白质增殖,不属于翻译过程。 26.如图表示一个DNA分子的片段,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④代表的物质中储存着遗传信息 B. 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④的种类无特异性 C. 该图中是脱氧核糖或核糖 D. DNA分子中A与T碱基对含量越高,其结构越稳定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一个DNA分子的片段,其中①是含氮碱基、②是脱氧核糖、③是磷酸,①、②和③共同构成的④是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而④是脱氧核糖核苷酸,不能贮存遗传信息,A错误;不同生物的DNA分子都是由四种④脱氧核苷酸组成,即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④的种类无特异性,B正确;图示两条链都含有碱基T,因此都是DNA链,其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C错误;A和T之间有2个碱基,C和G之间有3个碱基,因此DNA分子中C与G碱基对含量越高,其结构越稳定,D错误。 27.关于以下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能够在生物膜上完成的过程是1、2、3、5、6 B. 图中7过程需要1过程的参与,而8过程中都完成了2过程 C. 将3、4过程合成的分子在体内完全氧化分解将形成8种小分子物质 D. 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2过程合成的ATP中线粒体比叶绿体合成的用途单一 【答案】B 【解析】1为ATP的水解发生在耗能的地方,2为ATP的合成可发生在线粒体内膜,3为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5为有氧呼吸第三步发生在线粒体内膜,6为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A错误。7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需要1过程提供ATP,8为有氧呼吸的第二步,会产生能量用于合成ATP,B正确。3、4过程合成的分子为RNA和DNA,完全氧化分解为水,二氧化碳, 尿酸,尿素,磷酸,C错误。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线粒体中合成的ATP,用于生命活动,叶绿体中合成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因此叶绿体比线粒体合成的用途单一,D错误。 28.如图表示某高等植物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图解,“→”表示物质转移的路径和方向,请仔细观察和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在基因表达的过程中,图中的Ⅱ、Ⅲ、Ⅳ代表的物质或结构依次为mRNA、核糖体、肽链 B.图中Ⅴ是叶绿体中的小型环状DNA,Ⅴ上的基因表达的产物是LUS,物质Ⅵ具有催化某种高分子物质合成的作用,则Ⅵ是DNA聚合酶 C.据图可知,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发生的细胞部位是细胞核和叶绿体基质 D.由SSU和LUS组装成的Rubisco能催化过程CO2+C5→2C3,由此推测Rubisco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 【答案】B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Ⅱ是转录的产物mRNA,Ⅲ是翻译的场所核糖体,Ⅳ是翻译的产物肽链,细胞核基因和叶绿体中的基因都可以表达。CO2+C5→2C3这一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所以Rubisco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物质Ⅵ是RNA聚合酶。 29.白化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由于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神经细胞中含有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基因 B. 白化病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正常夫妇后代出现白化病患者,体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 D. 通过性别检测可检测出白化病患儿 【答案】A 【解析】人体神经细胞中含有该个体的全套基因,既含有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基因,A正确;白化病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错误;正常夫妇后再出现白化病患者,是基因分离的结果,C错误;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能通过性别检测进行判断,D错误。 30.以下关于生物变异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细胞内发生染色体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 B. 正常人体,如果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不能正常分离,就可能形成21三体综合征 C. 可以利用秋水仙素作用在用二倍体植物花粉培育的种子或幼苗上,形成四倍体 D. 果蝇缺刻翅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变异 【答案】C 【解析】生物细胞内发生的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和染色体数目的增减,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A项正确;正常人体,如果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不能正常分离,就可能形成含有2条21号染色体的配子,该配子与正常的配子(含1条21号染色体)受精,所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B项正确;二倍体植物花粉含有1个染色体组,用该花粉培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高度不育,不能结种子,可以利用秋水仙素作用在用二倍体植物花粉培育的幼苗上,形成二倍体,C项错误;果蝇缺刻翅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变异,D项正确。 31.在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某两个家系中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遗传病(基因为B/b)患者,两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如下图所示,其中Ⅰ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Ⅰ1和Ⅰ2个体的基因型依次为AaXBY、AaXBXb C. 若Ⅲ2的性染色组成为XXY,则是由母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D. 若Ⅱ5和Ⅱ6结婚,则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1/9 【答案】C 【解析】由于Ⅰ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Ⅱ1患乙病,Ⅱ2 (女性)患甲病,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硬性遗传病,A项正确;Ⅱ2患甲病,Ⅱ1患乙病,Ⅰ1和Ⅰ2个体基因型依次为AaXBY、AaXBXb,B项正确;由于Ⅲ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其基因型为XbXbY,是因为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体单体未分离,C项错误;Ⅱ5关于甲病的基因组成为1/3AA或2/3Aa,Ⅱ6关于甲病的基因组成为1/3AA或2/3Aa,二者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2/3×2/3×1/4=1/9,D项正确。 32.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男子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7条 B. 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期的细胞 C. 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 D. 不考虑其它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6种 【答案】A 【解析】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故该男子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5条,A错误;间期是染色质状态,分裂期是染色体状态,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期的细胞,B正确;当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正常的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在一起时,就能产生正常的精子,因而生育出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C正确;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应该产生14号和21号、异常,14号和异常、21号,14号、异常和21号共6种精子,D正确。 33.下图所示为某二倍体生物的正常细胞及几种突变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 B. 突变体Ⅰ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基因发生了突变 C. 突变体Ⅲ中基因A和a的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D. 突变体Ⅱ所发生的变异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答案】C 【解析】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AX、AY、aX、aY,A项正确;与正常细胞相比,突变体Ⅰ中的A基因变成a基因,其成因可能是基因突变,B项正确;突变体Ⅲ中的一条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A所在的片段移接到Y染色体上,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导致基因A和a位于一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它们的分离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C项错误;突变体Ⅱ中的一条2号染色体缺失了一部分,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D项正确。 【点睛】本题通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遗传定律和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与正常细胞中的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染色体的形态组成为参照,找出其差异性变化,据此分析其变异的类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4.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一定不利于生物适应环境,但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病因是亲代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分离异常 C. 害虫在接触到农药后,会产生抗药性的变异 D.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等知识,要求考生能正确把握相关知识的要点,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的判断。突变是不定向的,不一定不利于生物适应环境,但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病因是亲代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分离异常导致形成了比正常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多一条的配子参与了受精作用,B正确;害虫在接触到农药前,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农药的使用仅起到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变异,C错误;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四倍体有子西瓜,其内部的种子是三倍体,D错误。 【点睛】本题属于易错题,主要的错误原因是学生的思维定势及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够,表现在: 1)错误的认为使用农药会引起害虫发生抗药性变异,没有注意到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有没有使用农药害虫都会产生变异,农药的使用仅起到定向选择作用,即淘汰掉抗药能力弱的害虫个体,导致害虫种群内抗药基因频率升高。 2)在无籽西瓜育种过程中,对第一年和第二年收获的果实及种子分辨不清,要注意西瓜的果肉(正常食用的部分)是母本的体细胞发育来的,与该次受精作用无直接关系,而种子内部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与该次受精作用直接有关,即第一年在四倍体母本植株上收获的是四倍体有籽西瓜,其胚细胞内含有三个染色体组,而第二年收获的才是三倍体无籽西瓜。 35.下列有关利用基因型MMNN与mmnn的小麦进行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杂交育种可获得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单倍体育种获得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育种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 多倍体育种获得基因型为MMmmNNnn的小麦,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D. 将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人工诱变可获得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则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杂交育种可获得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错误;单倍体育种可获得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首先将基因型为MMNN与mmnn的小麦进行杂交,再进行单倍体育种),育种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正确;多倍体育种获得的基因型为MMmmNNnn,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正确;将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人工诱变可获得基因型为mmNn的小麦,则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D正确。 36.下列有关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 B.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C. 基因工程育种能使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体中 D. 单倍体育种中,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可遗传的变异及生物育种的知识,要求考生明确可遗传的变异的类型及其特点,掌握生物育种的方式、原理及其操作要点,进而正确判断各选项,此题难度一般。 基因突变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发生改变,但不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A错误;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能随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基因工程育种能使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个体中,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C正确;单倍体具有高度不育的特点,故单倍体育种中,一般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D错误。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 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大类,其中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可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但不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基因重组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两种类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2.基因工程育种可打破不同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实现不同物种间基因交流,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单倍体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易发生染色体联会紊乱,很难产生可育配子,故单倍体一般不能结出种子,所以单倍体育种中一般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多倍体育种一般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37.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 ①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所以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②在无自然选择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③马和驴能杂交并产生活的后代,说明两者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④野兔伪装性较好的体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相互选择的结果 ⑤若某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则该种群一定发生进化 A. ①③ B. ②⑤ C. ④ D. ④⑤ 【答案】C 【解析】①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①错误;②在无自然选择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由于基因突变等因素而发生变化,②错误;③马和驴能杂交并产生活的后代,但后代不可育,说明两者间存在生殖隔离,③错误;④生物是共同进化的,野兔伪装性较好的体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相互选择的结果,④正确;⑤若某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但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则该种群未发生进化,⑤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特别要注意生殖隔离的概念。 38.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环境发生变化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其适应能力不—定越强 D. 在浅色环境中,基因型SS和Ss的黑色桦尺蠖个体被淘汰概率基本相同 【答案】A 【解析】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其中隔离是必要条件,A错误;环境发生变化会对种群进行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其适应能力不—定越强,C正确;在浅色环境中,基因型SS和Ss的黑色桦尺蠖个体被淘汰概率基本相同,D正确。 39.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出现耐药性,长此以往,应对细菌感染,人类将无药可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抗生素的使用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会引起细菌的定向变异 B. 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 “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病菌发生了进化 D.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优选出来,是细菌对抗生素进行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且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不能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A错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群落,B错误;“耐药性”基因突变导致基因频率改变,进而导致细菌进化,C正确;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优选出来,实质是抗生素对细菌选择的结果,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基因突变是不定向性,抗生素的使用只是对具有抗药性的细菌进行了选择,而不是诱导细菌发生了抗药性突变。 40.下图是血液流经肾脏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液中的血浆蛋白和尿素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红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肾小囊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 C. 红细胞内被血红蛋白携带的O2进入肾小囊壁细胞被利用至少需穿过12层磷脂分子 D. 肾小囊肾炎可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和尿素,它们都是内环境成分,A项正确;红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肾小囊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B项正确;红细胞内被血红蛋白携带的O2进入肾小囊壁细胞依次经过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2层)→肾小囊壁细胞膜(1层)→线粒体膜(2层),共6层膜,12层磷脂分子,C项正确;肾小囊肾炎时,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可进入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成分相关知识,难点是氧气分子通过的磷脂分子层数。同时还需要明确组织水肿是组织液增多导致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浆中的成分有血浆蛋白、尿素、氧气、二氧化碳、激素、无机盐等多种物质。 41.下图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识别、黏着后,白细胞迁移并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使白细胞黏着 B.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ATP C.黏着、迁移过程中白细胞需进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 【答案】D 【解析】内皮细胞识别结合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使白细胞黏着,A正确;白细胞在血管内黏着、迁移需要消耗ATP,B正确;发生炎症反应时,炎症部位的中性粒细胞(一种白细胞)释放出信号分子,吸引单核细胞(一种白细胞)也到达炎症部位,并且单核细胞在信号分子作用下,分化为巨噬细胞,因此该过程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白细胞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穿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组织,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膜的结构特点;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细胞的分化 【名师点睛】1、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2、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2.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B.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C. 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 D.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答案】D 【解析】A、血液中氧气含量多少不会刺激了呼吸中枢,二氧化碳增多时会刺激了呼吸中枢,故A错误; B、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因为内环境中存在着缓冲物质,所以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仍为弱碱性,故B错误; C、肝糖原能够直接分解为葡萄糖,肌糖原不能,故C错误;D、钾离子在细胞内,钠离子在细胞外,分别维持细胞内和细胞外的渗透压,所以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故D正确。 故选:D. 43.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结构①是线粒体,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A错误;③是突触前膜,当其兴奋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是胞吐,C错误;结构④是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是由Na+大量内流引起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考点定位】突触结构。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神经元兴奋的传递。 44.神经损伤后产生的信号会激活脑室下的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向脑内病灶迁移和分化,从而实现组织修复。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现组织修复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 B. 组织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C. 神经细胞若产生兴奋,则膜内K+/Na+的值增大 D. 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中消耗ATP 【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题给信息考查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膜的流动性、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神经递质的释放等知识,要求考生明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知道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理解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以及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进而正确答题。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根据题意,神经损伤后产生的信号会激活脑室下的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向脑内病灶迁移和分化,从而实现组织修复,可知实现组织修复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A正确;组成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B正确;神经细胞若产生兴奋,则钠离子内流,导致膜内K+/Na+的值减小,C错误;神经细胞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其过程需消耗ATP,D正确。 45.下图为某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d处为组织液,若刺激神经元甲,则在神经元丙上可检测到动作电位。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结构中可见2个突触和3个突触小体 B. 给予b处适宜刺激,电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C. 刺激c处,可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D. 兴奋由d→e,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图示结构中可见2个突触和2个突触小体,A错误;给予b处适宜刺激,电表指针发生两次偏转,B错误;刺激c处,可通过观察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和肌肉的收缩情况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C正确;兴奋由d→e只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综合题 46.请仔细阅读豌豆的杂交实验过程图解,并回答问题: (1)图中________品种是杂交实验的母本。 (2)若甲品种开红花(AA),乙品种开白花(aa),则图示杂交过程获得的种子长成的豌豆植株开的花为________花。 (3)某实验小组,以纯种黄色圆滑(YYRR)豌豆做父本,纯种绿色皱缩(yyrr)豌豆做母本,进行杂交实验,收获的种子中绝大多数是圆滑的,但有一粒是皱缩的。观察该种子子叶的性状表现可判断“皱缩”出现的原因之一是:若该种子子叶的颜色为________,则是操作①不彻底,引起母本自交造成的。 (4)现有数粒基因型相同的黄色圆滑(Y_R_)种子,要鉴定其基因型,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预测根据这种方法所做的鉴定实验的实验结果,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若子代全部表现为黄色圆滑,则种子的基因型为YYRR;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种子的基因型为YyRR;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种子的基因型为YYRr;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种子的基因型为YyRr。 【答案】 甲 红 绿色 种植豌豆种子,自花传粉,观察子代性状表现 子代中黄色圆滑∶绿色圆滑接近3∶1 子代中黄色圆滑∶黄色皱缩接近3∶1 子代中黄色圆滑∶绿色圆滑∶黄色皱缩∶绿色皱缩接近9∶3∶3∶1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人工异花授粉过程: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所以操作①是去雄,操作②是传粉,据此答题。 (1)在豌豆杂交实验中,提供花粉的植株是父本即乙品种,接受花粉的植株是母本即甲品种。 (2)已知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则杂种种子(Aa)播下去后,长出的豌豆植株开红花。 (3)杂交组合♂YYRR×yyrr♀的子代理论上应全部为YyRr(黄色圆滑),若出现皱粒(rr)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为母本去雄不彻底,发生了母本自交,从而产生yyrr(绿色皱粒)个体;也可能是父本的RR突变成Rr,与母本rr杂交后出现rr的个体。 (4)对于能自花传粉的植物来说,鉴定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若待测个体基因型为YYRR,则子代全部为黄色圆滑;若基因型为YyRR,则子代黄圆:绿圆=3:1;若基因型为YYRr,则子代黄圆:黄皱=3:1;若基因型为YyRr,则子代黄圆:黄皱:绿圆:绿皱=9:3:3:1。 47.果蝇的翅膀有长翅和残翅两种,颜色有红眼和白眼两种,分别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为某果蝇的染色体及基因组成,该果蝇与“另一亲本”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1)左图所示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DNA复制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一个原始生殖细胞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XB配子,则同时产生的另外三个配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只根据子代果蝇的眼色就能判断其性别,则选作亲本的另一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若进行测交实验,则选作亲本的另一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 (3)从右表中信息分析可知“另一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子代的长翅红眼雌蝇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答案】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aXB、AY、AY XbXb aaXbX AaXBXb 5/6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考查减数分裂和伴性遗传。 (1)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分析图形可知该果蝇基因型是AaXBY,如果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配子,产生的另外三个配子中有一个与该精细胞的基因型完全相同为aXB,另外两个是AY和AY。 (2)该果蝇的性染色体不同,所以是雄性果蝇,如果要根据颜色就能判断其性别,另外一个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这样子代中白眼都是雄性,红眼都是雌性。要进行测交必须和隐性纯合子杂交,即和aaXbXb果蝇杂交。 (3)分析子代表现型发现长翅:残翅为3:1,所以控制这对性状的亲本的基因型都是杂合子。而子代雌蝇中没有白眼,雄性中红眼:白眼为1:1,所以这对亲本类似测交,因此另一亲本的果蝇基因型是AaXBXb,子代的长翅红眼雌蝇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1-1/3×1/2=5/6。 48. 遗传学是一门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学科,兴起于20世纪,发展异常迅速。请分析回答: ⑴最早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 (填“孟德尔”、“萨顿”或“摩尔根”),他发现了控制果蝇红白眼色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 ⑵格里菲思用小鼠进行了体内转化实验,发现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从可遗传变异的来源角度分析,上述现象的发生属于____________。 ⑶在此基础上,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设计体外转化实验,成功证明“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 ⑷在遗传学研究中,经常要通过实验来确定某基因位于哪一条常染色体。对于植物核基因的定位常用到下列方法(三体和单体产生的配子均为可育配子,且后代均存活),例如: ①让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型和野生型三体(2号染色体多一条)品系杂交,子一代中的三体个体再与隐性亲本回交。如果在它们的子代中野生型和突变型之比是5:1,而不是_________,则说明该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②也可让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型和野生型单体(2号染色体缺少一条)品系杂交,如果子一代中野生型和突变型之比是_____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_____,则说明该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答案】 摩尔根 X 基因重组 DNA 1:1 1:1 1:0(全为野生型)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能采用逆推法判断出“该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时和“该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不在2号染色体上”时的情况。 (1)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他发现了控制果蝇红白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由于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的转录是在拟核中进行的,转录的模板是重组DNA。因此,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这种现象属于可遗传变异的基因重组。 (3)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设计体外转化实验,成功证明“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是DNA。 (4)①若该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用A、a表示),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型为隐性亲本,其基因型为aa,野生型三体(2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基因型为AAA,它们杂交所得子一代中三体的基因型为AAa,让该三体(AAa)与隐性亲本(aa)回交,由于该三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种类为A:Aa:AA:a=2:2:1:1,隐性亲本产生的配子为a,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野生型):Aaa(野生型):AAa(野生型):aa(突变型)=2:2:1:1,因此它们的子代中野生型和突变型之比是5:1。若该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不在2号染色体上,则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型(aa)和野生型三体(2号染色体多一条)品系(AA)杂交子一代为Aa,子一代中三体再与隐性亲本(aa)回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野生型):aa(突变型)=1:1。 ②若该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用A、a表示),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型为隐性亲本,其基因型为aa,野生型三体(2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基因型为A,它们杂交,如果子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野生型):a(突变型)=1:1;若该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不在2号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用A、a表示),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型为隐性亲本,其基因型为aa,野生型三体(2号染色体多一条)的基因型为AA,它们杂交,如果子一代均为Aa(野生型)。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第(4)题,解答本题的技巧是逆推法,即假设“该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计算出后代的情况,再根据“该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不在2号染色体上”计算出后代的情况。 49.下面是百度百科关于抗利尿激素(ADH)的部分阐述,请回答相关问题。 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此外,该激素还能增强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⑴ADH合成后主要经由下丘脑神经细胞的____________(细胞体、树突、轴突)输送至脑下垂体后叶,垂体后叶中的ADH通过_______________的方式从细胞进入血液,最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失活。 ⑵ADH合成过程脱去______个水分子,与ADH合成、加工、分泌直接相关的单层膜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人的抗利尿激素的化学结构是:半胱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脯氨酸-精氨酸-甘氨酸─NH2;而猫的抗利尿激素的化学结构为:半胱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脯氨酸-赖氨酸-甘氨酸─NH2。这两者本质都是抗利尿激素,所以这两者的生理效应_________(相同、不同),导致它们差异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ADH的基因有1个___________(碱基、密码子、碱基对)不同。 ⑷尿崩症患者有多尿、剧渴等表征。90%尿崩症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28位置(Xq28)上的AVPR2(AVPR2基因决定抗利尿激素接受体蛋白-2)。当AVPR2基因缺陷时,患者体内血浆渗透压较普通人______。 【答案】 轴突 胞吐 肾小管、集合管 8 内质网、高尔基体 相同 碱基对 高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的九肽类激素,合成后由垂体后叶释放,它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由于该九肽的分子量较大,因此通过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外,因此相当于分泌蛋白,因此其合成场所为核糖体,同时依次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并需要细胞膜的分泌功能,在整个过程中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1)突触的类型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都是由轴突释放传给突触后膜,ADH合成后也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的轴突输送至脑下垂体后叶;由于该九肽的分子量较大,因此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运输到血液,最终选择性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并发挥作用,ADH的靶器官是肾小管、集合管。 (2)ADH是9肽,其合成过程脱去9-1=8个水分子;由分析可知,与ADH合成、加工、分泌直接相关的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其中单层膜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 (3)人的抗利尿激素的化学结构是:半胱氨酸一酪氨酸一苯丙氨酸一谷氨酰胺一天冬氨酸一半胱氨酸一脯氨酸一精氨酸一甘氨酸一NH2;而猫的抗利尿激素的化学结构为:半胱氨酸一酪氨酸一苯丙氨酸一谷氨酰胺一天冬氨酸一半胱氨酸一脯氨酸一赖氨酸一甘氨酸一NH2。 这两者本质都是抗利尿激素,则生理效应相同,导致它们差异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ADH的基因有1个碱基对不同,使得氨基酸序列中倒数第二个氨基酸有差异,而其他氨基酸没有区别。 (4)AVPR2基因决定抗利尿激素接受体蛋白-2,当AVPR2基因缺陷时,抗利尿激素接受体蛋白-2不足,但不影响ADH的合成与释放,所以患者体内ADH含量和正常人相同,但内环境中大量水随尿排出导致血浆渗透压较普通人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