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 一片草地 B. 生物圈 C. 一个池塘 D. 一片森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一片草地、一个池塘和一片森林都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故选:B.‎ ‎2.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野兔属于 A. 生产者 B. 初级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野兔吃草,所以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其是初级消费者.‎ 故选:B.‎ ‎3. 下列有关食物链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关于猫吃鼠的食物链应写成:鼠→猫 B. 在一条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如果狼吃了羊,狼为第二营养级 C. 在生态系统中,最短的食物链有两个营养级,它们是由生产者与次级消费者构成 D. 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三级消费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食物链的知识点,解题要点是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组成。‎ A.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A项错误;‎ B.狼吃羊,狼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B项错误;‎ C.最短的食物链有两个营养级,它们是由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构成,C项错误;‎ D.在一条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后面的营养级是消费者,依次是初级、次级、三级消费者。D项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易错点是对食物链的理解:a.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后面的营养级是消费者;b.次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c.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4. 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 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 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 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的。D选项中水稻、鸭、害虫和杂草不能构成群落,更不能构成生态系统。所以答案选D。‎ ‎5. 如图中食物网所代表的生态系统中,施用了杀虫剂林丹,这种杀虫剂自然降解的速度极慢。这种杀虫剂在下列生物体内的浓度最高的是 A. A B. H C. G D. F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富集作用。杀虫剂自然降解的速度极慢,因此这种杀虫剂在生物体内有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杀虫剂在该生物体内的浓度最高。由图可知,G所处的营养级最高,在其体内的浓度最高。C正确,故本题选C。‎ ‎6.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流动。随营养级升高,获得的总能量减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 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 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量形式散失 C. 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 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后者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一部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未被利用。故ABC不符合题意;能量金字塔顶层的总生物量所含能量少,其中每个个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并不少,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7. 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A. 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B. 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 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D. 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答案】A ‎【解析】蚜虫释放出的化学物质,使邻近的蚜虫逃避敌害,属于种内互助;该过程传递的信息是某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8.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蝙蝠利用声波的回声对目标进行定位,可以保证取食和飞行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B. 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有害昆虫性外激素类似物,可吸引异性前来交尾,提高生育率 C. 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的信息有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 D. 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对种群的繁衍有重要意义 ‎【答案】B ‎【解析】A、蝙蝠的“回声定位”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蝙蝠能够捕食猎物,正常飞行,A正确;‎ B、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类似物,可以吸引异性前来交尾从而诱杀害虫,以降低种群的出生率,B错误;‎ C、草原的绿色(物理信息)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C正确;‎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这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B.‎ ‎9. 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生态瓶中生物数量越少,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越短 B. 生态瓶要适时打开瓶盖,适量补充氧气 C. 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各种成分应比例适中 D. 在强烈光照条件下,才能维持生态瓶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本题借助生态瓶的制作,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知识,解题要点是识记生态瓶制作原理。‎ A.生态瓶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维持合适的比例,有利于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其稳态,A项错误;‎ B.生态瓶要遵循物质循环的原理,必须是封闭的,所以不能打开瓶盖,B错误;‎ C.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各种成分应比例适中,C正确;‎ D.生态瓶不能放在强烈光照条件下,防止灼伤,应该放在散射光下,才能维持生态瓶的稳定性,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生态瓶的制作原理,是遵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特点.生态瓶制作要求:a.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b.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使生态瓶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c.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d.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e.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f.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10. 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A. 能量和营养级 B. 个体大小与营养级 C. 个体大小与个体数量 D. 个体数量与能量 ‎【答案】A ‎【解析】能量金字塔主要说明了是营养级和能量之间的关系,因为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低所含的能量就越多,而营养级越高所含的能量就越少,A正确。个体大小与营养级有一定关系,通常营养级较低个体较小,营养级越高个体较大,但也不是绝对的,B错误。个体大小和个体数量通常是个体越大数量越少,但也不是绝对的,C错误。个体数量与能量有时候会出现倒金字塔的现象,D错误。‎ ‎11. 对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进行保护 B. 生物多样性锐减,是个别国家和地区的问题,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C.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D.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答案】B ‎【解析】A.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A项正确 B.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项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C项正确;‎ D.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D项正确;‎ 答案选B。‎ ‎12. 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A.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 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 C. 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 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答案】B ‎【解析】文学艺术创作属于属于直接价值,A错误;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为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作用,故属于间接价值,B正确;科学研究属于直接使用价值,C错误;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基因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名师点睛】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所起是调节作用,直接价值为食用、药用、工业原料以及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等,潜在价值是指人类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13. 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狗的长毛和卷毛 B. 猫的白毛和黑毛 C. 水稻的高茎和玉米的矮茎 D. 人的身高和体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故B正确。A和D中的性状是不同的性状,C中属于不同的生物,故AC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相对性状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 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理由及对豌豆进行异花传粉前的处理是 ‎ ‎①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 ‎ ‎②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③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有直接经济价值 ‎ ‎④豌豆各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差异较大而且容易区分的性状 ‎⑤开花时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 ‎⑥花蕾期母本去雄,然后套袋 A. ①②③④;⑥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④;⑥ D. ②③④;⑥‎ ‎【答案】C ‎【考点定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5. 对隐性性状的正确表述是 A. 后代中表现不出来的性状 B. 后代中不常出现的性状 C. 杂种F1未出现的亲本性状    ‎ D .F2未出现的亲本性状 ‎【答案】C ‎【解析】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出来,例如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A错误;后代中不常出现的性状与显隐性关系不大,B错误;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杂种F1未出现的亲本性状就是隐性性状,例如DD(高茎豌豆)×dd(矮茎豌豆)→Dd(矮茎豌豆),则矮茎豌豆没有表现出来,矮茎豌豆就是因性状,C正确;‎ F2未出现的亲本性状无法说明显隐性,D错误.‎ ‎【考点定位】 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名师点睛】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 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6. 在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某同学连续抓取三次,小球的组合都是Dd,则他第四次抓取Dd的概率是 A. 1/8 B. 1/4 C. 1/2 D. 1‎ ‎【答案】C ‎【解析】由于每次抓取前都要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匀,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所以每次抓取Dd的概率都是1/2。‎ 答案选C。‎ ‎17. 某种基因型为Aa的高等植物产生雌雄配子的数目是 A. 雌配子: 雄配子=1:1 B. a雌配子:a雄配子=1:1‎ C. A雌配子:A雄配子=1:1 D. 雄配子多,雌配子少 ‎【答案】D ‎【解析】高等植物的传粉方式一般是虫为媒或风为媒,为保证传粉的成功率,一般情况下是雄配子多,雌配子少。‎ 答案选D。‎ ‎18. 为鉴定一株高茎豌豆和一只黑色豚鼠的纯合与否,应采用的简便遗传方法分别是 A. 杂交、杂交 B. 杂交、测交 C. 自交、自交 D. 自交、测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则自交若发生性状分离则为杂合,不发生性状分离则为纯合,最为简便。豚鼠为动物,不能自交,所以采用测交的方法,因若为杂合子其测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概率高,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9. 两株高茎豌豆杂交,后代高茎和矮茎植株数量的比例如图所示,则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表示为 ‎ A. GG×gg B. GG×Gg C. Gg×Gg D. gg×gg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后代中高茎:矮茎=3:1,说明双亲的基因型均为Gg,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 ‎【名师点睛】能根据题目所给的扇形面积的大小找出子一代各种个体间的比例关系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20. 两只杂合体白羊为亲体,接连生下3只小羊是白色。若它们再生第4只小羊,其毛色 A. 一定是白色的 B. 一定是黑色的 C. 是白色的可能性大 D. 是黑色的可能性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后代的毛色可能是白色,用可能是黑色,A错误;B、后代的毛色可能是白色,用可能是黑色,B错误;C、后代为白色的可能性是3/4,为黑色的可能性是1/4,因此是白色的可能性大,C正确;D、后代是黑色的可能性小,D错误.故选:C.‎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白羊亲本为杂合子,说明白色相对于黑身是显性性状(用A、a表示),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它们所生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据此答题.‎ ‎2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可适用于下列哪种生物 A. 噬菌体 B. 乳酸菌 C. 果蝇 D. 蓝藻 ‎【答案】C ‎【解析】A.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适用,A错误;‎ B.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适用,B错误;‎ C.果蝇属于真核生物,能进行减数分裂,因而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C正确;‎ D.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适用,D错误.‎ 答案选C。‎ ‎22. 具有下列基因组合的植物体进行自花传粉,其后代能产生性状分离的是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答案】D ‎【解析】由于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而杂合子可以产生不同的配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答案选D。‎ ‎23. 水稻的迟熟和早熟是一对相对性状,迟熟受遗传因子E控制,早熟受遗传因子e控制。现有纯合的迟熟水稻和早熟水稻杂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Ee,表现型为迟熟 B. F1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数比为1:1‎ C. F1自交后得F2,F2的遗传因子组成是EE、Ee和ee,其比例为1:2:1‎ D. F2的表现型为迟熟和早熟,其比例为3:1‎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依题意可知:纯合的迟熟水稻和早熟水稻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为EE和ee,二者杂交,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Ee,表现型为迟熟,A项正确;F1自交时产生的雌配子及其比例为E:e=1:1,产生的雄配子及其比例为E:e=1:1,B项错误;因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所以F1自交后得到的F2的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为EE:Ee:ee=1:2: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迟熟:早熟=3:1,C、D项正确。‎ 考点:基因的分离定律 ‎【名师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F1产生的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是指雌雄配子数比为1:1,而事实是:F1配子的种类有两种是指雌雄配子分别为两种(E和e),E和e的比例为1∶1,雄配子数量要远多于雌配子数量。‎ ‎24. 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一—演绎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B.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C.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D.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等位基因的说法 ‎【答案】D ‎【解析】据假说内容和其实验图解,“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推理内容,应理解为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雌配子和两种雄配子,所以A正确;‎ 孟德尔利用测交试验对其假说内容进一步进行了验证,并且成功,所以B正确;‎ 据孟德尔的假说内容,C正确;‎ 等位基因是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孟德尔并没有提出,因其实质孟德尔也不清楚,所以D错误。‎ 答案选D。‎ ‎25.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进行测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的基因型是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答案】C ‎.......................................‎ 答案选C。‎ ‎26. 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两种豌豆杂交,其子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A. 1/4 B. 1/8 C. 1/16 D. 0‎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两种豌豆杂交,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子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1/2×1/2×0=0。‎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7. 假定某一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CcDDEeFf,此个体能产生配子的类型最多为 A. 5种 B. 8种 C. 16种 D. 32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解题要点是识记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某一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CcDDEeFf,这些基因位于6对同源染色体上,即这6对遗传因子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则此个体能产生配子的类型数是2×1×2×1×2×2=16种.‎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最简单的方法是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28. 一组杂交品种AaBb×aaBb,各对基因之间是自由组合的,则后代(F1)有表现型和基因型各几种 A. 2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 B. 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 C. 2种表现型,4种基因型 D. 4种表现型,6种基因型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最简单的方法是逐对分析法,如Aa×aa,后代有2种表现型,2种基因型;Bb×Bb,后代有2种表现型,3种基因型。故AaBb×aaBb杂交,后代有表现型为2×2=4种,基因型为2×3=6种;‎ 答案选D。‎ ‎29. 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下图中的哪个过程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表现为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选A。‎ ‎30. 下列对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 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C.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D. 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基因型为AA和Aa的表现型相同,A项正确;‎ B.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决定,所以基因型相同,生活环境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型可能不同,B项正确;‎ C.基因型相同,生活环境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型可能不同,C项错误;‎ D.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所以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D项正确;‎ 答案选C。‎ ‎31.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是 ‎①同源染色体分离  ②联会  ③交叉互换 A. ②③① B. ①③② C. ③①② D. ②①③‎ ‎【答案】A ‎【解析】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2.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时期可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3.减一中期,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上;4.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5.减一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选A。‎ ‎32.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着丝点的分裂分别发生在减数分裂的 A. 减数分裂间期、减数分裂间期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D. 减数笫二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B ‎【解析】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正确。‎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学生对减数分裂理解不清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3. 动物的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点是 ‎①次级卵母细胞将进行普通的有丝分裂 ‎ ‎②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 ‎③一个卵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 ‎④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重点考查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要求考生根据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比较两者的异同。 ‎ ‎①次级卵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的分裂均类似于有丝分裂,①错误;‎ ‎②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形成4个精子,②正确;‎ ‎③一个卵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一个精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也形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③错误;‎ ‎④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而精子的形成需要经过变形阶段,④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关键点: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 卵巢 过程 变形期 无变形期 性细胞数 一个精母细胞形成四个精子 一个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 细胞质的分配 均等分裂 不均等分裂 相同点 成熟期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34. 下列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的是 A. B. C. D. ‎ ‎【答案】C ‎【解析】A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B是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C是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D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 ‎35. 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受精卵中全部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B. 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双方的细胞核相互融合 C. 受精卵中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同 D.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答案】A ‎【解析】受精卵中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但是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母亲,A错误;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双方的细胞核相互融合、受精卵中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同、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B、C、D正确;‎ ‎【考点定位】动物胚胎发育的概念 ‎36. 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有误的是 A. 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 C所同化的能量为B的10%~20%‎ C. A固定的能量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A固定的能量是B、C、D的能量之和 ‎【答案】D ‎【解析】A、据图判断图中A为生产者,B、C、D为消费者,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图中方框的大小可表示该营养级生物所具有的能量多少,A正确;‎ B、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所以图中C所具有的能量为B的10%~20%,B正确;‎ C、已知A为生产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 D、每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3个去向:流入下一营养级(最后一个营养级除外)、被分解者分解和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所以图中A具有的能量应该大于B、C、D的能量之和,D错误.‎ 故选:D.‎ ‎37. ‎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D为大气,a~d代表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作用,A、B、C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生物。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a过程太阳能便进入了生物群落 B.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C所含的能量最多 C. b、c、d过程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D. 此图中包含了该生态系统的全部成分 ‎【答案】D ‎【解析】此图中缺少太阳能、水分、无机盐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8. 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A. 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很快消除污染,其中生物不会受明显影响 B. 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数量也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受到抑制 C. 一片草地上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就又长出茂密的草本植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很快恢复 D. 当气候干旱时,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答案】C ‎【解析】A.生态系统的抗外界干扰能力属抵抗力稳定性,A项正确;‎ B.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属于抵抗力稳定性,B项正确;‎ C.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具有恢复原状的能力,称为恢复力稳定性,C项错误;‎ D.当气候干旱时,森林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这属于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答案选C。‎ ‎39. 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杂合子(Aa)连续自交若干代,子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的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杂合子的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1/2)n,其中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1/2[1-(1/2)n]。由以上分析可知,杂合子自交n代,Fn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为1/2[1-(1/2)n]。杂合子(Aa)连续自交1代,即n=1,代入即可计算出F2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1/2[1-(1/2)1]=1/4;杂合子(Aa)连续自交2代,即n=2,代入即可计算出F2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1/2[1-(1/2)2]=3/8;杂合子(Aa)连续自交3代,即n=3,代入即可计算出F2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1/2[1-(1/2)3]=7/16。依此类推,杂合子(Aa)连续自交n代,则F2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接近1/2,故B正确。‎ ‎40. 番茄的红果对黄果是显性,现让纯合的红果番茄与黄果番茄杂交得F1,F1自交得F2,现让F2中的红果番茄自交,其后代中杂合体占多少?‎ A. 1/3 B. 1/2 C. 1/9 D. 1/4‎ ‎【答案】A ‎【解析】纯合的红果番茄与黄果番茄杂交得F1,F1的基因型都为Aa,F1自交得F2,F2红果为AA:Aa,比例为1:2,所以F2的红果番茄自交,即 1/3AA自交,后代全部为AA,2/3的Aa自交,后代杂合子Aa占2/3×1/2=1/3。‎ 答案选:A.‎ ‎41. 豌豆黄色(Y)对绿色(y)呈显性,圆粒(R)对皱粒(r)呈显性,这两对遗传因子是自由组合的。甲豌豆(yyRr)与乙豌豆(yyRr)杂交,其后代中四种性状表现的比例是 A. 9∶3∶3∶1 B. 3∶1 C. 1∶1∶1∶1 D. 3∶1∶3∶1‎ ‎【答案】B ‎【解析】Yy×yy →1Yy:1yy;Rr×Rr→3R_:1rr;所以YyRr×yyRr→(1Yy:1yy)(3R_:1rr)=3∶1∶3∶1。‎ ‎【考点定位】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已知双亲基因型,求双亲杂交后所产生子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规律:两基因型已知的双亲杂交,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等于将各性状分别拆开后,各自按分离定律求出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的乘积(按乘法分配率计算方式进行)。‎ ‎42. 下表列出了纯合黄色圆粒豌豆和纯合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实验中F2的部分基因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配子 YR Yr yR yr YR ‎①‎ ‎②‎ YyRr Yr ‎③‎ yR ‎④‎ yr yyrr A. F2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B. 表中Y与y、R与r的分离以及Y与R或r、y与R或r的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C. ①②③④代表的基因型在F2中出现的概率之间的关系为③>②=④>①‎ D. F2中出现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概率是3/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要求考生识记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实验现象及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现象的解释.‎ A.据题意分析,F2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A项正确;‎ B.决定粒色和粒形的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Y与y、R与r的分离以及Y与R或r、y与R或r的组合是互不干扰的。B项正确;‎ C.表格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基因型的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在F2中出现概率分别为:1/16、2/16、2/16、2/16,C项错误;‎ D.F2中出现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是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占F2的6/16,D项正确;‎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是识记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纯种绿色皱粒豌豆(yyrr)→F1均为黄色圆粒(YyRr),F1自交,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Y_R_):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绿色皱粒(yyrr)=9:3:3:1.据此答题.‎ ‎43. 如图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其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基因是 A. B. C. D. ‎ ‎【答案】A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有4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互换定律。由图分析可知Aa与Dd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图中BB与Aa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图中Aa与Cc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图中Cc与Dd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44. 图为某二倍体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含同源染色体2对,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条 C. 每个子细胞都不含同源染色体,仅一个具有生殖功能 D. 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卵子的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点,解题要点是识记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 A.据图分析,图中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且该细胞分裂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此细胞应是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项错误;‎ B.图中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有染色体4条,DNA4个,无染色单体,B项错误;‎ C.此细胞分裂后,可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每个子细胞中都不含同源染色体,C项正确;‎ D.图中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细胞分裂图像的分析判断: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首先是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并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无同源染色体,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若有同源染色体,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可根据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行为分析判断,如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的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 ‎45. 基因型为Mm的动物,在其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MM、mm、Mm分开,分别发生在 ‎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 ‎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 ‎ ‎④精子细胞形成精子 A. ①②③ B. ③③② C. ②②②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基因M和M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即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过程中;基因m和m的分离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即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过程中; M和m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本题重点考查减数分裂过基因的分离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相同基因随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 二、非选择题 ‎46. 如下两幅图中,图甲是食物关系图,图乙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乙图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途径.请仔细分析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含有______条食物链.如果兔突然减少,蚯蚓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将先______________.‎ ‎(2)图甲绿色植物→兔→鹰这条食物链中,若鹰要增加1千克生物量,至少消耗生产者_______________千克.‎ ‎(3)同时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甲图若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可构成较完整的生物群落.‎ ‎(4)图乙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碳在C中以______形式存在,代表分解者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5)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与碳循环平衡被破坏有关,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_______与__________的速率相同(用图中数字序号表示)。‎ ‎【答案】 (1). 3 (2). 增加 (3). 25 (4). 鹰 (5). 分解者 (6). ③ (7). (含碳)有机物 (8). B (9). ③ (10). ②⑤⑦‎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和碳循环相关知识,解题要点是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能结合图形分析判断相关问题。‎ ‎(1)据图甲分析可知,图甲中含有3条食物链,兔和蚯蚓是竞争关系,如果兔突然减少,蚯蚓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将会先增加。‎ ‎(2)绿色植物→兔→鹰这条食物链中,若鹰要增加1千克生物量,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至少消耗生产者1 ÷20%÷20%=25千克。‎ ‎(3)图甲中,鹰分别占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图甲的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加上分解者可构成较完整的生物群落。‎ ‎(4)据图乙分析可知,ABCD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大气中CO2库,③代表光合作用;碳在C消费者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 ‎(5)图中大气中CO2的来源有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即②⑤⑦,去路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即③。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③与②⑤⑦的速率相同。‎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分析图乙各个字母的含义;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47.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kJ。‎ ‎(2)从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 ‎(3)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 ‎ ‎ ‎①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 ‎②从图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③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了能量流动之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250 (2). 16% (3).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4). 单向流动 (5). 逐级递减 (6). 物质循环 (7). 信息传递 (8). 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解题要点是结合图形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这部分能量通过生产者流向三个方向:一是生产者本身生命活动的消耗;二是枯枝败叶和死亡后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而将其能量释放;三是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题中A 是生产者,其固定的总能量为:175+200+875=1250(kJ)。‎ ‎(2)据图分析,A的同化量是1250KJ,B的同化量是200KJ,从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1250×100%=16%;‎ ‎(3)据图分析可知,①图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②从图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③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④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睛]:本题易错点是对能量在两个营养级间流动过程的分析:‎ ‎48. 下图一是某雄性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示意图,曲线图二表示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分析回答: ‎ ‎(1)该动物精细胞内有染色体____________条;表示细胞减数分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该动物体细胞含有__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 ‎(3)在图一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 (填字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填字母),B图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4)在曲线图中,ab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cd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A、B、C三图中,与bc段相对应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6)该生物体内,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以形成_____________种精子。‎ ‎(7)就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是十分重要的。‎ ‎【答案】 (1). 2 (2). B.C (3). 4 (4). A.B (5). A.B (6). 初级精母细胞 (7). DNA(染色体)复制 (8).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9). A.B (10). 2 (11). 减数分裂 (12). 受精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解题要点是对细胞分裂图像的分析判断。‎ ‎(1)据图1分析可知,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细胞处于减一中期,C细胞处于减二后期,故该动物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含2条染色体;‎ ‎(2)据图1分析可知,A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该动物体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 ‎(3)在图一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A和B;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是A、B;B细胞称初级精母细胞;‎ ‎(4)在曲线图中,ab段变化的原因是DNA复制,cd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5)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A和B细胞.‎ ‎(6)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细胞,且两两相同;‎ ‎(7)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是十分重要的。‎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的分析,根据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分析曲线图中各区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 ‎49. 番茄果实的颜色由1对等位基因B,b控制着,下表是关于果实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分析回答: ‎ 实验组 亲本表现型 ‎ 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红果 黄果 ‎1‎ 红果x黄果 ‎492‎ ‎504‎ ‎2‎ 黄果x黄果 ‎0‎ ‎997‎ ‎3‎ 红果x红果 ‎1511‎ ‎508‎ ‎(1)从第_______________组实验可以看出,番茄的果色中,隐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2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第____________________个组合实验为测交实验。‎ ‎(4)第3个组合中,子代的所有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率是___________,子代红果的遗传因子的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第3组实验中两亲本杂交的遗传图解: ‎ ‎_____________‎ ‎【答案】 (1). 3 (2). 黄果 (3). bb×bb (4). 1 (5). 1/2 (6). BB或Bb (7). ‎ ‎【解析】本题考查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解题要点是对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理解。‎ 据实验3数据分析可知,番茄的果色中,隐性性状是黄果;‎ ‎(2)据实验3分析,黄果是隐性性状,故实验2的两亲本基因型为bb×bb;‎ ‎(3)表格中的实验1组合交配类型为测交;‎ ‎(4)实验3亲本杂交产生后代中,纯合子占1/2;子代红果的基因型为BB或Bb;‎ ‎(5)第3组实验中两亲本杂交的遗传图解:‎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出实验3的后代中,红果为显性性状,黄果为隐性性状,由此可推测出各实验组合中亲本的基因型。‎ ‎50. 某育种科学家在农田中发现一株大穗不抗病的小麦(控制麦穗大与小的遗传因子分别用D、d表示,控制不抗病与抗病的遗传因子分别T、t表示),自花授粉后获得160粒种子。这些种子发育成的小麦中有30株为大穗抗病,有X(X≠0)株为小穗抗病,其余为不抗病。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小麦大穗、小穗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杂交过程中符合_____________定律。‎ ‎(2)亲本小麦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0株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从理论上推测能稳定遗传的约为________________株。‎ ‎(4)理论上小穗抗病的植株X=____________株。‎ ‎(5)若将这30株大穗抗病的小麦作为亲本自交,在其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占的比例约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分离 (2). DdTt (3). 大穗不抗病:大穗抗病:小穗不抗病:小穗抗病=9:3:3:1 (4). DDtt或Ddtt (5). 10 (6). 10 (7). 1/2‎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控制小麦大穗、小穗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杂交过程中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2‎ ‎)亲本为大穗不抗病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大穗、小穗、抗病和不抗病的性状分离,由此可推测出亲本基因型为DdTt;自交后代表现型为大穗不抗病:大穗抗病:小穗不抗病:小穗抗病=9:3:3:1;‎ ‎(3)自交后代表现为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DDtt或Ddtt;其中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占1/3,大约为10株;‎ ‎(4)小穗抗病占后代比例为1/16,理论上X=10;‎ ‎(5)后代表现为大穗抗病小麦的基因型为1/3DDtt和2/3Ddtt,这30株大穗抗病的小麦作为亲本自交,在其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大穗抗病小麦DDtt占的比例约1/2;‎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内容的识记和理解:首先根据题干分析出两对相对性状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再根据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来分析答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