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5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孟德尔定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F1高茎豌豆自交所得F2中出现了高茎和矮茎,这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 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推测出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数量,从而验证其假说正确与否 C. 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单倍体育种也可证明“分离定律” D.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及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基于对减数分裂的研究而提出的假说 【答案】C 【解析】 F1高茎豌豆自交所得F2中出现了高茎和矮茎,这是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A项错误;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推测出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从而验证其假说是否正确,B项错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进行单倍体育种,可直接反应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数量,可直接证明“分离定律”,C项正确;孟德尔在当时未发现减数分裂的前提下对分离现象及自由组合现象进行了科学的推理,D项错误。 2. 一个精原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一个基因的一条链发生突变,则该精原细胞分裂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含有突变基因的细胞数是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答案】D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了一次,若某一染色体上一个基因的一条链发生突变,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最终只能形成一个突变基因,因此只有一个精细胞含有突变基因.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某一DNA分子中含有800个碱基对,其中含有腺嘌呤6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数次后,消耗周围环境中的含G的脱氧核苷酸6200个,该DNA分子已经复制了( ) A. 4次 B. 5次 C. 6次 D. 7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DNA复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连结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详解】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形成的子代DNA分子和亲代相同,不配对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根据腺嘌呤600个,共800个碱基对,推断G占200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数次后,消耗周围环境中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个数是(2n-1)×200=6200个,解得n=5,所以复制5次,到了第六代。 故选:B。 4.遗传信息、密码子、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分别是指( ) ①信使RNA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②D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③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④DNA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⑤转运RNA上一端的三个碱基 ⑥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A. ①③⑤ B. ④③⑥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是信使RNA上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①错误; ②密码子位于mRNA上,不是D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②错误; ③密码子是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③正确; ④遗传信息是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④正确; ⑤密码子是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转运RNA上一端的三个碱基是反密码子,⑤错误; ⑥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⑥正确. 故选:B. 考点: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5.下列有关遗传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含35S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可以获得35S标记的噬菌体 B. 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C. DNA分子边解旋边复制,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形成1个新的DNA分子 D. 一对等位基因的碱基序列一定不同,但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一般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而不能在没有细胞的培养基上生存和繁殖; 2、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3、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4、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详解】A、噬菌体营寄生生活,要获得35S标记的噬菌体,应用含35S的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T2 噬菌体去侵染细菌,A错误; B、原核细胞内,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但原核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转录的同时核糖体与mRNA结合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B错误; C、DNA分子边解旋边复制,新合成的子链与原来的母链形成1个新的DNA分子,C错误; D、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因此其碱基序列一定不同,但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同,D正确。 故选:D。 6.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图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a、b、c是组成A、B、C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单体,这三种单体的结构可用d或e表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人体细胞中单体a、b的结构可用d表示,人体中d的种类有4种 B. 大肠杆菌细胞内单体c的结构可用e表示,e的种类约有20种 C. a、b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C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 A、B的多样性由d中的n充分体现,C的多样性由e中的R充分体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是DNA、B是RNA、C是蛋白质、X是NP、Y是N。a是脱氧核苷酸、b核糖核苷酸、c氨基酸、d核苷酸、e氨基酸、f五碳糖、m磷酸、n含氮碱基。 【详解】人体中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共有8种核苷酸d,A错误;e表示氨基酸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概有20种,B正确;核酸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而a、b是核苷酸,C错误; A是DNA、B是RNA,它们的多样性与d核苷酸中的n含氮碱基的排列顺序有关,C的多样性由e的排列顺序、数目和种类有关,不由R充分体现,D错误。故选B。 【点睛】易错点:核酸是遗传物质,核苷酸不是。DNA与RNA相比,DNA特有的是脱氧核糖和T。 7.如图为DNA、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与DNA复制的共同点:都以DNA单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 B. ②过程中需要多种tRNA,不同tRNA所转运的氨基酸一定不同 C. DNA上某个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 D. 人的白化病体现了基因间接控制生物性状,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图中①是转录过程,②翻译过程。 2、基因既可以通过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①是转录过程,转录和复制都是以DNA链为模板,复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转录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A错误; B、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多种密码子可以编码同一个氨基酸,因此多种tRNA可以转运同一种氨基酸,B错误; C、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会导致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但是翻译形成的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发生改变,因此蛋白质的结构不一定改变,C错误; D、白化病患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酶不能合成,进而不能形成黑色素,导致白化病,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间接控制生物性状,囊性纤维病的病例是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例子,D正确。 故选:D。 8. 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 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 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答案】C 【解析】 某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打开,说明该物质会阻碍DNA分子的解旋,因此会阻碍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抑制细胞增殖,A、B、D三项均正确;因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间期,所以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细胞增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9. 下图是玉米细胞内某基因控制合成的mRNA示意图。已知AUG为起始密码子,UAA为终止密码子,该mRNA控制合成的多肽链为“…甲硫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亮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半胱氨酸…”。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密码子是D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 B. 合成上述多肽链时,转运亮氨酸的tRNA至少有3种 C. mRNA一个碱基(箭头处)缺失,缺失后的mRNA翻译出的第5个氨基酸是半胱氨酸 D. 若该基因中编码半胱氨酸的ACG突变成ACT,翻译就此终止,说明ACT是终止密码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密码子是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A错误,合成上述多肽链时,转运亮氨酸的tRNA有CUA、UUG2种,B错误,mRNA一个碱基(箭头处)缺失,缺失后的mRNA翻译出的第5个氨基酸是半胱氨酸,C正确,终止密码位于mRNA上,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转录与翻译。 10.如图为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淀粉分支酶基因R是豌豆种子细胞中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 b过程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物质是碱基A与T,C与G C. 当R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后,豌豆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而使蔗糖增多,其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 D. 此图解说明基因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其中a表示转录过程,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核糖核苷酸;b表示翻译过程,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形成淀粉分支酶(蛋白质);淀粉分支酶能催化蔗糖合成淀粉,淀粉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 【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 B、b表示翻译过程,是mRNA上的碱基和tRNA上的碱基进行碱基互补配对,而RNA上没有碱基T,B错误; C、当R基因插入小段DNA序列后就成为r基因,豌豆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而使蔗糖增多,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C正确; D、该事实说明基因能够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D正确。 故选:B。 11.关于基因突变说法正确的是( ) ①若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 ②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定不能遗传 ③若发生在人的体细胞中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④都是外来因素影响引起的 A. ②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如果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则可以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如果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但可以通过无性生殖传递给后代;癌细胞是指由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正常细胞成为不受机体控制的、能无限增殖的癌细胞。 【详解】①孟德尔遗传规律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将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①正确; ②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基因突变,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但植物可通过无性繁殖将突变基因传递给后代,②错误; ③正常细胞中原癌细胞和抑癌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正常细胞癌变成为癌细胞,③正确; ④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既有外界因素,也有生物个体内部因素,④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发生在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 B. 一对等位基因不存在基因重组,但一对同源染色体存在基因重组 C. R型细菌转变为S型细菌的实质是基因重组 D. 有丝分裂过程中一般不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错误;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因此一对等位基因不存在基因重组,但一对同源染色体会因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B正确;R型细菌转变为S型细菌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插入到R型细菌的DNA分子上,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与减数分裂密切相关,因此有丝分裂过程中一般不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13. 下图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叙述错误的是 A. 此细胞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 此细胞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C. 此细胞可能形成2种精子或1种卵细胞 D. 此动物体细胞内最多含有4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A.此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含染色单体,所以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A正确;B.此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应该相同,但图中显示出现了单体上一个A,一个a的现象,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B错误;C.此细胞继续分裂,可能形成2种精子或1种卵细胞,C正确;D.此时动物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细胞内含1个染色体组,则不分裂的体细胞内应该含2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后期含染色体组数最多,为4个,D正确。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14.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不正确的描述是 A. 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 B. 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 C. 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D. 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从而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 实验步骤:诱导培养→固定→制作装片→观察比较。 【详解】A、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比例较长,故视野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A正确; B、低温处理下,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未加倍,故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B正确; C、实验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无法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C错误; 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均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故选C。 【点睛】卡诺氏液的作用:固定细胞形态;体积分数95%酒精:洗去卡诺氏液;或与质量分数15%的盐酸混合解离根尖细胞,分散细胞。 15. 现有三个水稻品种,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和aaBBDD。如果从插秧(移栽幼苗)到获得种子(或花粉)为一次栽培,运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利用以上三个品种获得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最少需要几次栽培( ) A. 1 B. 2 C. 3 D. 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AABBdd×AabbDD→AaBbDd,共需3次栽培。 【详解】最短时间方案应选择AABBdd和AabbDD杂交,得到AaBbDd,经花药离体培养得abd单倍体植株,经过秋水仙素处理获得aabbdd个体,共需3次栽培。如选用其他亲本则至少需要4次栽培。 故选:C。 16. 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类遗传病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 与正常人相比,猫叫综合征患者缺失第5号染色体 C. 与正常人相比,21三体综合征患者多了1条21号染色体 D. 选择在家系中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较为理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类遗传病也可能由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引起,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A错误,猫叫综合征患者缺失第5号染色体短臂,B错误,21三体综合征患者多了1条21号染色体,C正确,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调查,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意在考查对人类遗传病的识记和理解。 17.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23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 ②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人类可以认识到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③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致病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④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⑤先天性疾病一定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一定不是遗传病; ⑥家族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⑦遗传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与环境因素无关.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 2、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3、遗传病≠先天性,遗传病≠家族性。 【详解】①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 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Y)的碱基序列,①错误; ②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人类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和功能,②正确; ③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引起的遗传病,③错误; ④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④正确; ⑤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也有可能是遗传病,⑤错误; ⑥家族性疾病不一定遗传病,如传染病,⑥错误; ⑦遗传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有关,⑦错误。 因此只有②和④正确。 故选:B。 18.诱变育种有很多突出优点,也存在一些缺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结实率低,发育迟缓 ②提高变异频率因而加快育种进程 ③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④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 ⑤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大量的材料 A. ①④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诱变育种和多倍体植株的特点,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结实率低,发育迟缓属于多倍体的特点,①错误;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所以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频率,因而加快育种进程,②正确;由于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所以诱变育种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③正确;茎秆粗壮,果实种子大,营养物质含量高属于多倍体的特点,④错误;由于基因突变具有少利多害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所以人工诱变产生的有利个体不多,需要大量的材料,⑤正确。B项符合题意。 19.低毒性的广谱除草剂,能非特异性侵入并杀死所有的植物。为避免被草甘膦杀死,科学家将细菌的EPSPS基因(控制EPSPS合成酶合成的基因)转入小麦,提高其对草甘膦的耐受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EPSPS基因转录时以DNA的两条链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B. EPSPS基因导入小麦叶肉细胞后,抗药性状可随传粉受精过程遗传 C. 检测到小麦的叶肉细胞中有EPSPS基因但并不一定会检测到EPSPS基因的表达产物 D. 利用Ti质粒将EPSPS基因整合到小麦染色体上时需要DNA聚合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A错误; B、EPSPS基因导入小麦叶肉细胞后,培育的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配子不一定含有EPSPS基因,B错误; C、检测到小麦的叶肉细胞中有EPSPS基因,基因选择性表达,故EPSPS基因不一定表达,并不一定会检测到EPSPS基因的表达产物,C正确; D、利用Ti质粒将EPSPS基因整合到小麦染色体上时需要DNA连接酶,不需要用DNA聚合酶,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及其三种工具和四个步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运载体的种类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 B. EcoRⅠ这种限制酶能够专一识别GAATTC的核苷酸序列 C. 基因工程的第二步骤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D. 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基因工程也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 【答案】D 【解析】 基因运载体的种类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A项正确;限制酶具有专一性,如EcoR I这种限制酶能够专一识别GAATTC的核苷酸序列,并切割G和A之间的磷酸二酯键,B项正确;基因工程的第二步骤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即构建基因表达载体,C项正确;基因工程能够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D项错误。 21. 下列各项应用中不属于基因工程的是( ) A. 培育转基因抗虫棉 B. 培育高产青霉菌株 C. 基因疫苗的研制 D. 利用工程菌生产胰岛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1)抗虫转基因植物;(2)抗病转基因植物;(3)抗逆转基因植物;(4)转基因改良植物品质.总之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用于生产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品种,能产生抗逆性品种. 2、动物基因工程的成果:(1)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外源生长激素基因;(2)改善畜产品的品质;(3)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4)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5)基因工程药物,如人胰岛素、细胞因子、抗体、疫苗、生长激素、干扰素等. 解:A、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成功属于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A错误; B、培养出高产的青霉菌是采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原理是基因突变,B正确; C、基因疫苗是用病原微生物中一段编码抗原的基因制成的,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属于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C错误; D、培育工程菌使之能产生胰岛素属于基因工程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应用,D错误. 故选:B. 考点:基因工程应用. 22.下列关于进化理论的正确的说法是( ) A. 拉马克科学解释了进化的原因 B. 达尔文从丰富的事实出发,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C.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抗生素可刺激细菌,使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 D.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了遗传变异的本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主要内容:①生物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不足之处是缺少科学的支持观点,过于强调环境因素的影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生物界有重要的意义,但局限性是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的现象。 【详解】A. 拉马克否定了神创论,但其学说的两大观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其致命的缺陷,拉马克学说的进步意义是拉马克最早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但并不能科学的解释进化的原因,A错误; B. 达尔文通过环球航行,从丰富的事实出发,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B正确; C.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不会使“耐药性”细菌发生定向变异,只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起到了选择作用,C错误; D.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生物大爆炸等问题不能科学的解释,D错误。 23.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MM、Mm和mm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MM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M的基因频率约是( ) A. 43% B. 48% C. 52% D. 57%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先根据题意计算出迁入后,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数量和种群的数量,然后根据种群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的数量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 【详解】果蝇迁入后,不同基因型果蝇的个体数是:MM=20000×15%+2000=5000只,Mm=20000×55%=11000只,mm=6000只,该种群的总数是20000+2000=22000只;该种群中m的基因频率是:m=m÷(M+m)×100%=(11000+2×6000)÷(22000×2)×100%≈52%,根据题意可知,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自然环境没有进行选择,若不考虑突变,基因频率在F1代中不变,m为52%,则M=1-52%=48%。 故选:B。 【点睛】解题方法:当直接求显性基因频率比较繁琐时,可先求隐性,再用1-隐性=显性来计算。 24.据报道,一名患妇科肿瘤的中年妇女因为颅内出血和消化道感染,正在接受抢救时发现体内有“超级病菌”——鲍曼不动杆菌,几乎所有的抗生素对它而言都不起作用。主治医生发现,患者在过去几年中,经常使用各种抗生素,而且档次越来越高,致使体内出现“超级病菌”。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超级病菌”的抗药性增强的原因是( ) ①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②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③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个体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④病菌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发生在使用抗菌素之前,使用抗菌素后,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了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掉。 【详解】①病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①错误; ②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了选择,非人工选择,②错误; ③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不抗的及抗药性弱的会被淘汰,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③正确; ④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个体,④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变异是不定向的,不是抗生素使其产生的抗药性,而是抗生素选择了抗药的生存下来。 25.蜜蜂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蜜蜂长绒毛对短绒毛为显性、体色褐色对黑色为显性。现有一只雄蜂与蜂王杂交,子代雌蜂均为褐色长绒毛,雄蜂黑色长绒毛和黑色短绒毛各占一半。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雄蜂体细胞和有性生殖细胞中都不具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 B. 亲本雌蜂性状为黑色长绒毛,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卵细胞 C. 蜜蜂体色和绒毛长短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 D. 亲本雄蜂性状为褐色长绒毛,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的精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蜂群中蜂王与工蜂都是雌性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属于二倍体生物,其中工蜂不具有生殖能力.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属于单倍体生物,因此雄蜂的基因型与上一代蜂王产生的卵一样;雄蜂通过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所以雄蜂精子的基因组成与其体细胞的基因组成一样。 【详解】雄蜂为单倍体,是由蜂王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雄蜂的体细胞和有性生殖细胞中都不具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A正确;由于后代雄蜂黑色长绒毛和黑色短绒毛各占一半,说明亲本亲本雌蜂为黑色长绒毛,可以产生两种配子,B正确;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组数有关,而与性染色体无关,C错误;由于后代雌蜂均为褐色长绒毛,说明亲本雄蜂为褐色长毛绒,只能产生一种配子,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把握题干信息“蜜蜂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进而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26.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 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 生态通道的存在有利于松鼠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 (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不活;活而不育。 【详解】A、农田的存在,将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即形成了地理隔离,因此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错误; B、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B正确;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没有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 D、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新物种形成需要产生生殖隔离,对松鼠新物种的形成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B。 27.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曲线(纵坐标为个体数量,横坐标为翅的长度),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由图可知:这个海岛上中等翅长的个体最多,而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少,但环境条件改变以后--岛上经常刮大风,中等翅长的个体抗风能力比较弱,短翅的飞不起来,长翅的抗风能力强,生存下来的机会大增,因此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多,中等翅长的个体少。 故选:D。 28.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是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的携带者.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 A. 1/44 B. 1/88 C. 7/2200 D. 3/800 【答案】B 【解析】 【分析】 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表现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且隔代、交叉遗传。若母亲有病,则儿子一定有病;父亲正常,则女儿一定正常。根据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可以计算出该基因频率,进而计算正常人群中该基因的杂合子的比例。 【详解】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设致病基因为a,则aa=1%,a=10%,所以在人群中AA=90%×90%=81%,Aa=2×90%×10%=18%,因此正常人群中携带者的概率是18%÷(18%+81%)=2/11;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所以该夫妇的基因型是:Aa(2/11)XBY×AaXBXb,他们生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孩子的概率为:2/11×1/4=1/22,他们生患色盲病孩子的概率为:1/4XbY,故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1/22×1/4=1/88。 故选:B。 29.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碱基数为n,以下有关结构数目不正确的是 A. 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3m—2n)/2 B. 一条链中A+T的数值为n C. G的数量为m-n D. —条链中(A+T)/(G+C)的比值为2n/(m-2n)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干可知,该双链DNA分子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碱基数为n,由于双链DNA分子中 A=T,G=C,则A=T=n,G=C=(m-2n)/2,据此即可回答。 【详解】由题干可知,该双链DNA分子碱基总数为m,腺嘌呤碱基数为n,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T,G=C,则A=T=n,G=C=(m-2n)/2,C项错误;因G与C之间形成3个氢键,A与T之间形成2个氢键,故氢键数为2n+3×[(m-2n)/2]=(3m-2n)/2,A项正确;由于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整个DNA分子中以及任何一条链中都相等,因两条链中A+T的总量为2n,故一条链中A+T的数量应为n,B项正确;—条链中(A+T)/(G+C)的比值=2n/2×[(m-2n)/2]= 2n/(m-2n),D项正确。 【点睛】熟记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 规律一:DNA双链中的A=T,G=C,两条互补链的碱基总数相等,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恒等,占碱基总数的50%,即:A+G=T+C=A+C=T+G。 规律二: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整个DNA分子中为1,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如在一条链中=a,则在互补链中=,而在整个DNA分子中=1。 简记为:“DNA两互补链中,不配对两碱基和的比值乘积为1。” 规律三: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整个DNA分子中以及任何一条链中都相等。如在一条链中=m,则在互补链及整个DNA分子中=m。而且在由DNA双链中任一链转录来的RNA分子中该比例(T换为U)仍为m。 简记为“配对的两碱基之和在单、双链中所占比例相等”。 30.已知水稻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属显性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抗旱、多颗粒植株若干,对其进行测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2:2:1:1,若这些抗病多颗粒的植株相互授粉,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A. 9:3:3:1 B. 24:8:3:1 C. 15:5:3:1 D. 25:15:15:9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抗旱与多颗粒为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测交是指杂合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能真实反映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从而推测出其基因型。 【详解】由题意可知水稻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对测交结果中每一对相对性状可进行单独分析,抗旱:敏旱=2:1,多颗粒:少颗粒=1:1,则提供的抗旱、多颗粒植株产生的配子中A:a=2:1,B:b=1:1,让这些植株相互授粉,敏旱(aa)占抗旱占(1/3)2=1/9,抗旱占8/9,少颗粒(bb)占1/4,多颗粒占3/4。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性状分离比为(8:1)×(3:1)=24:8:3:1。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现有红眼、白眼果蝇组成的一个种群,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_________,种群中果蝇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中的__________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已知该种群中雌雄果蝇各100只,其中红眼XBXb为19只,白眼XbXb为2只,白眼XbY为10只。则白眼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________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是__________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1). 基因库 (2). 等位基因(或新基因) (3). 基因重组 (4). 11 % (5). 种群 (6).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7). 突变和基因重组 (8). 自然选择 (9). (新)物种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基因库;种群中果蝇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或新基因);通过有性生殖中的基因重组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已知该种群中雌雄果蝇各100只,其中红眼XBXb为19只,白眼XbXb为2只,白眼XbY为10只,则白眼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9+2×2+10)÷(100×2+100)×100%=11%。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点睛】易错点:第(2)中注意白眼雌性XbXb为2只,每只都有两个Xb,白眼雄性XbY每只都有1个Xb。 32.西瓜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西瓜果肉有红瓤(R)和黄瓤(r)、果皮有深绿(G)和浅绿(g)之分,这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下图是利用二倍体西瓜植株①(基因型为RRgg)、植株②(基因型为rrGG)培育新品种的几种不同方法(③表示种子)。请回答: (1)由③培育成⑦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___,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培育④单倍体幼苗时,常采用_______的方法获得;④培育成⑧的过程中,常用一定浓度的________溶液处理幼苗,以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________的形成,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 (3)③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它产生的④幼苗有____________种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4)植株⑥的基因型为_______,植株⑨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5)植株⑩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个染色体组。 【答案】 (1). 诱变育种 (2). 基因突变 (3). 花药离体培养 (4). 秋水仙素 (5). 纺锤体(或纺锤丝) (6). RrGg (7). 4 (8). RG、Rg、rG、rg (9). RRrrGGgg (10). l/4 (11). 三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②③⑤⑨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③→⑦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③④⑧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③→⑥为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⑤×⑥→⑩为杂交育种。 【详解】(1)由③培育成⑦的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2)由③花粉培育成④单倍体幼苗时,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幼苗;④单倍体幼苗培育成⑧植株的过程中,常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以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或纺锤丝)的形成,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 (3)植株①和②杂交得到③的基因型为RrGg,它产生的④幼苗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③能产生4种花粉,故④幼苗有4种基因型,分别是RG、Rg、rG、rg。 (4)③的基因型为RrGg,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基因也加倍,故植株⑥的基因型为RRrrGGgg;③自然长成的植株⑤的基因型为RrGg,其自交得到的植株⑨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2×1/2=1/4。 (5)植株⑤是二倍体,植株⑥是四倍体,二者杂交,得到的植株 ⑩的体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分析图解,注意区分③→⑥为多倍体育种,③④⑧是单倍体育种,两者都需要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但单倍体育种只能处理幼苗。 33.下列甲、乙示意图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丙图表示遗传信息流的中心法则图解,请析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过程进行的时期是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的场所主要在_____________。 (2)因DNA分子具有独特的______________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作保障,甲过程一般能准确进行,但也可能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差错,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新基因。 (3)乙图过程中所需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核生物体内能进行丙图中的___________过程(填图中序号)。发生d、e过程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_。 (5)d过程需要____________酶。c过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进行,生成多肽过程中单体的结合方式叫_____________,参与的tRNA最多有______种。 【答案】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 细胞核 双螺旋 基因突变 核糖核苷酸(游离的4种核糖核苷酸) a、b、c RNA 逆转录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或核糖体) 脱水缩合 61 【解析】 试题分析:甲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甲合成的产物双链核酸分子,乙合成的产物是单链的,所以甲表示DNA复制,乙表示转录;(1)甲、乙所示过程都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有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时期是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2)因DNA分子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作保障,甲过程一般能准确进行,但也可能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差错,导致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3)转录过程所需的原料是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4)丙图代表中心法则,其中在真核生物体内进行有DNA复制a、转录b、翻译c。d过程表示逆转录,e过程表示RNA自我复制,发生这两个过程的生物一般是遗传物质为RNA的病毒。(5)逆转录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所以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翻译过程c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其多肽的合成需要氨基酸(单体)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连接,参与该过程的tRNA最多有61种。 考点:本题考查DNA复制和转录以及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4.下图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Ⅱ—4无致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Ⅲ—4的致病基因来自____________(填“Ⅰ—1”或“Ⅰ—2”)。 (3)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4)Ⅲ—2与Ⅲ—3婚配,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 Ⅱ一4无致病基因,但其女Ⅲ一3患甲病,所以该病不可能是隐性遗传病;又因Ⅱ一2的女儿表现正常,所以这种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3).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4). Ⅰ一1 (5). AaXbY (6). aaXBXb (7). 3/32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系谱图,Ⅱ-2有甲病而Ⅰ-1没有甲病(男病女未病),排除是伴X显性遗传病;Ⅱ-3有甲病而Ⅲ-5没有甲病(女病男未病),排除是伴X隐性遗传病;同时,显然也不可能是伴Y遗传病;那么只能是常染色体上遗传病,如果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则Ⅱ-4为携带者,有致病基因,所以甲病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Ⅰ-1、Ⅰ-2无乙病生出Ⅱ-2患乙病的(无中生有),判断乙病属于隐性遗传病,同样如果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则Ⅱ-4为携带者,有致病基因,所以判断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Ⅱ-4无致病基因,但其女Ⅲ-3患甲病,所以该病不可能是隐性遗传病;又因Ⅱ-2的女儿表现正常,所以这种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4的致病基因来自Ⅱ-3,而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 (3)Ⅱ-2的基因型是AaXbY,Ⅲ-1的基因型是aaXBXb。 (4)Ⅲ-2的基因型AaXBY,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是AaXBXb(1/2)或AaXBXB(1/2),他们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3/4,患乙病的概率为1/2×1/4=1/8,不患乙病男孩的概率是3/8,因此他们生出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3/4)×3/8=3/32。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分析亲子代之间的典型关系判断其可能的遗传方式,再根据题干信息“Ⅱ-4无致病基因”判断甲乙两病最终的遗传方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