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生物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二测试:第7章水平测试
第 7 章水平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 50 分)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 1.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是( ) A.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 答案 A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理论的主要区别是( ) A.生物进化的快慢 B.变异出现在环境变化前还是后 C.外界环境是否有变化 D.生物是否会产生变异 答案 B 解析 达尔文认为,环境变化前生物就有变异,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变异进行 了选择;拉马克认为,环境变化导致生物产生变异,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继续生存, 物种一定要发生变异。 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植物经 X 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则没有新基因产生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答案 A 解析 某植物经 X 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可能是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 性或发生隐性突变等,A 错误。 4.下列关于种群、变异、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总和称为基因库 B.种群中的每一个体产生的变异都是定向的 C.种群中的每一个体都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D.生物进化的结果一定是形成新的物种 答案 A 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B 错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C 错误; 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生物进化不一定要形成新物种,D 错误。 5.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的两个生物属于同一物种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因没有经过地理隔离而属于同一物种 C.长期的地理隔离必然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D.没有隔离就一定不会形成新的物种 答案 D 解析 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两个生物才属于同一物种,A 错误; 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二者间存在生殖隔离, 是两个物种,B 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 错误;隔离 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新物种的形成一定存在生殖隔离,没有隔离就一定不 会形成新的物种,D 正确。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个体遗传物质的改变 B.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 C.生物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 答案 A 解析 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 错误。 7.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某兔群中雌兔的基因型及 其频率为 FF(30%)、Ff(60%)、ff(10%);雄兔的基因型及其频率为 FF(20%)、Ff(40%)、 ff(40%)。假设该兔群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 ) 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 B.Ff 基因型频率为 52% C.F 基因的频率在雌兔中为 60%、在雄兔中为 40% 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不同 答案 B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子代基因型频率改变不能说 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 错误;亲代中,雌兔 F=60%,f=40%,雄兔 F=40%,f = 60% , 因 此 自 由 交 配 后 子 代 的 基 因 型 及 比 例 是 FF∶Ff∶ff = (60%×40%)∶(60%×60%+40%×40%)∶(40%×60%)=24%∶52%∶24%,B 正 确;自由交配后子代的基因频率为 F=24%+(1/2)×52%=50%,f=50%,因此子 代中 F 基因的频率在雌兔、雄兔中相同,均为 50%,C 错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 位是种群,同一种群中雌雄个体进化方向相同,D 错误。 8.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 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 2 是由物种 1 形成的,则物种 2 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 1 形成物种 2 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 1 与种群 2 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答案 C 解析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 因交流,若没有地理隔离,则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仍可完成基因交流,A 正确;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若种群 1 和种群 2 的基因频率都发 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发生了进化,D 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到生殖 隔离,则原物种进化为不同的物种,故物种 2 与物种 1 相比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 的改变,B 正确;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 离,C 错误。 9.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 一群生物个体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 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一个物种包括多个种群,①错误;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 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②正确;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正确; 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般是由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导致出现生殖隔离,④错误。 10.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 A.基因突变和重组 B.自然选择 C.共同进化 D.地理隔离 答案 C 解析 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都是 因为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而来的,C 正确;基因突变和重 组只是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地理隔离只是生物进化中的 一个可能条件,A、B、D 错误。 11.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共同进化仅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 B 解析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的进化,A 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 形成的必要环节,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 正确;即便环境没有改变,也可能会发 生基因突变改变基因频率,同时个体的迁入、迁出同样影响基因频率的变化,C 错误;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均会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 错误。 12.下图是我国黄河两岸 a、b、c、d 这 4 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 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 a 物种进化为 b、c 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黄河北岸的 b 物种迁到黄河南岸后,不与 c 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 种群的基因库不同,外因是存在地理隔离 C.c 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判断 d 和 b 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方法是观察两者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 代 答案 B 解析 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标志,a 物种分布在黄河两岸进化为 b、 c 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A 正确;b 物种迁移到黄河南岸 后,与 c 就不存在地理隔离了,不与 c 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是因为 b、c 本身基因 库不同,B 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只要种群的基因频 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C 正确;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不能交配, 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 正确。 13.关于共同进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物种可以单独进化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无益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 答案 D 解析 物种生存在开放的环境中,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不能单 独进化,A 错误;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较弱的个体,有利于种群的 生存和发展,B 错误;物种间共同进化的方式除了通过生存斗争外,还有种间互助 等,C 错误;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种间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旦一个物种灭绝,会影响到与之有关的生物的生存和进化,D 正确。 14.狼和鹿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是( ) 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 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 答案 D 解析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 化和发展。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物环境,互相进行选择。相互选择的结果使双方 都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它们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 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B.19 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蠖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蠖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非洲的黑种人与亚洲的黄种人存在地理隔离,但仍是同一物种 答案 D 解析 华南虎和东北虎存在的地理隔离未导致生殖隔离,A 错误;英国灰色 桦尺蠖变成黑色桦尺蠖,二者仍是同一物种,B 错误;种群的基因频率并不是总在 不断变化,物种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C 错误;黑种人和黄种人是同一物种, D 正确。 16.某植物种群中,AA 个体占 16%,aa 个体占 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 后代中 AA 个体百分比、A 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 AA 个体百分比、A 基因 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 C 解析 亲代中 AA 个体占 16%,aa 个体占 36%,则亲代中 Aa 个体占 48%。 则亲代 A 的基因频率=16%+48%×1/2=40%,a 的基因频率=1-40%=60%。该 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 个体百分比=(A%)2=16%,Aa 个体百分比= 2×A%×a%=2×40%×60%=48%,A 的基因频率=16%+48%×1/2=40%,故 后代中 AA 个体百分比不变,A 基因频率不变。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 个体百分 比=16%+48%×1/4=28%,Aa 个体百分比=48%×1/2=24%,A 的基因频率= 28%+24%×1/2=40%,故后代中 AA 个体百分比增大,A 基因频率不变。 17.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 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体重较重, 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C.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 答案 C 解析 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即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 选择的结果,A 正确;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指的是他们互相 作为一种生存压力,淘汰不利个体,保留有利个体,B 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 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错误;原始狼 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即自然选择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形成不同的类型,D 正确。 18.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C.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A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一 定改变,基因频率只要发生变化,就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A 正确,B、D 错误; 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性状变了基因不一定改变,所以基因 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也不一定在进化,C 错误。 19.图中 A、B、C 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 3 个地区。A 地区 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 B、C 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 A 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答案 C 解析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 错误;留居在 A 地区的甲种群的基 因频率因为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因素,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B 错误;乙、丙 两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C 正确;甲、乙是两个不 同的物种,两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两种群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但并不是完 全不同的,D 错误。 20.以下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一定会进化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有性生殖的出现使基因重组得以实现,这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答案 C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共 50 分) 21.(10 分)有人用一种螳螂做实验:用细线把绿色螳螂和褐色螳螂缚在绿色的 草地上和褐色的草地上,让鸟来吃。实验结果如下表: 试用达尔文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螳螂的体色有绿色的,也有褐色的,这是一种________现象,它能为生物 的进化提供________________。 (2)螳螂与鸟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捕食,被达尔文称为________,它是生物 进化的________。 (3)环境对螳螂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 (4)绿色螳螂个体在绿色草地上能很好地生存,却不能在褐色草地上很好地生 存。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变异 原材料 (2)生存斗争 动力 (3)选择 定向的 (4)生物适应环境,但适应是相对的 22.(10 分)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常染色体上 A 和 a 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 Aa 一种基因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 A 基因频率∶a 基因频 率为_______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 AA、Aa 和 aa 的数 量比为________,A 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 Aa 和 aa 两种基因型, 且比例为 2∶1。 ①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第一代中 a 的基因频率为 ________。 ②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随机交配,第二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随机交配的 n 代过程中,A、a 基因频率的变化为___________。 答案 (1)1∶1 1∶2∶1 1/2 (2)①A 基因纯合致死 2/3 ②Aa∶aa=1∶1 A 基因频率逐渐减小,a 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解析 (1)该果蝇种群只有 Aa 一种基因型,A 的基因频率为1 2 ,a 的基因频率 为1 2 ,二者的比例为 1∶1,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 占1 4 ,Aa 占2 4 ,aa 占1 4 ,因此 AA、Aa、aa 的数量比为 1∶2∶1,A 基因频率为1 2 。 (2)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正常情况下 AA、Aa、aa 的数量比为 1∶2∶1,而实验结果只有 Aa、aa 两种基因型,且数量比为 2∶1,最可能的解释 是 A 基因纯合致死。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 Aa 与 aa 随机交配,A 基因频率为1 3 , a 基因频率为2 3 ,根据哈迪—温伯格定律,第二代中 AA 占1 9 ,Aa 占4 9 ,aa 占4 9 ,又 因为 AA 基因型个体死亡,所以 Aa 和 aa 基因型个体数的比例为 1∶1。因为 AA 个体死亡,所以随机交配 n 代,A 基因频率逐渐减小,a 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23.(10 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材料一 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 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 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 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 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 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____(填编号)。 A.共同进化 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 D.生殖隔离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 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变小。 (5)下表为 V 基因在种群 A 和 B 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VaVb VaVa VbVc VcVc VaVc A 种群(个) 200 50 100 150 100 B 种群(个) 0 120 200 50 80 计算 Va 在 A 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 (6)就 V 基因而言,比较 A 种群和 B 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 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种群 (2)D (3)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 (4)基因库 (5)33% (6)A 种群的基因多样性高于 B 种群,因为 A 种群的基因型为 5 种,B 种群的 基因型为 4 种(或 A 种群的基因型多于 B 种群的基因型) 解析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2)两材料中的生物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后代或不能交配,说明存在生殖隔离。 (3)材料一中,蛾能生存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4)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部分基因消失,种群的基因库变小。 (5)Va 在 A 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为[(200+50×2+100)/1200]×100%≈33%。 (6)A 种群中的基因型多于 B 种群,A 种群的生物多样性高于 B 种群。 24.(10 分)某地区从 1964 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 1967 年中期停 用。如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 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 表示 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问题: (1)R 基因的出现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在 RR 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4%和 1%,此时 R 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 (3)1969 年中期 RR 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 RR 基因型幼虫比 SS 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_______。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 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基因突变 (2)97% (3)不使用杀虫剂 低 (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 R 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解析 (2)S 的基因频率=SS 的基因型频率+RS 的基因型频率×1/2=1%+ 4%×1/2=3%;R 的基因频率=1-S 的基因频率=1-3%=97%。 (3)结合题干中“从 1964 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 1967 年中期停 用”“1969 年中期 RR 基因型几近消失”,结合图示中 RR、RS 和 SS 的基因型频 率的变化可推知: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RR 基因型幼虫比 SS 基因型幼 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导致 SS 的基因型频率不断上升。 (4)若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随着 RR 基因型个体的不断死亡,将导致 R 的基 因频率不断下降和 S 的基因频率不断上升,最终将使 SS 的基因型频率不断升高。 25.(10 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19 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 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 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 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 表中两组数据________大于________、________大于________共同支持“自 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2)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 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 例)分别是 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则其子代的基因型频 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几年发现,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小,使其观赏价 值降低。专家提出要对其加以保护,这是在__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美国医学会杂志》周刊刊登的一份政府调查报告上说,被称为“超级病 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美国正呈蔓延趋势,从细胞结构来 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属于________生物,其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是________;抗生素在“超级细菌”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_______作用,使细菌的 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 (1)53.2% 25.0% 13.7% 4.7% (2)AA 为 36%、Aa 为 48%、aa 为 16% 物种 (3)原核 基因突变 选择 基因频率 解析 (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黑化蛾在工业污染区的回收率高,在非污染区 的回收率低,可表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2)已知亲代基因型频率为 AA(30%)、Aa(60%)、aa(10%),则由公式“基因频 率=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 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计算出 A 基因频率=30% +1/2×60%=60%,同理,a 基因频率=40%。若它们随机交配,则子代的基因型 频率为 AA 36%、Aa 48%、aa 16%;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题中说法是从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其变异 方式只有基因突变这一种;抗生素属于环境选择因素,在“超级细菌”进化过程 中起到了选择作用,使细菌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