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哈师大附中2017级高二上期中考试生物(文科)试卷 ‎1.下面不能构成人体内环境的是 A. 淋巴 B. 组织液 C. 血浆 D. 细胞内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A、B、C均错误,D正确。‎ ‎2. 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战士,内环境依然能保持稳态,其调节机制是(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免疫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3.下列激素间存在拮抗作用的是 A. 胰岛素、生长激素 B. 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D.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生长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综上所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间存在拮抗作用,A、B、D均错误,C正确。‎ ‎【点睛】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据此围绕“胰岛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析判断各选项。‎ ‎4. 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对图中各结构的判断,错误的是 A. a是效应器 B. c是突触 C. d是神经中枢 D. e是传出神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上,故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f为效应器,图中c为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即突触,故A错误,BC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反射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农民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解除顶端优势,以促进侧芽的发育,从而使它多开花、多结果。顶端优势是下列哪种植物激素作用的结果 A. 乙烯 B. 细胞分裂素 C. 生长素 D. 脱落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可见,顶端优势是植物生长素作用的结果,A、B、D均错误,C正确。‎ ‎6.下列各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A. 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 B.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C. 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类 D. 一片草原中的全部细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是在自然区域内所有同种个体的总和,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属于一个种群,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7.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 B. 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D. 地衣→苔藓→灌木→草本→森林五个阶段为初生演替的必经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在土壤条件保留的基础上进行的次生演替,A正确;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B错误;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向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错误;受气候条件、土壤湿度等因素的限制,初生演替未必会达到森林阶段,若气候等条件适宜,则会经历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和实例及其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据此,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各选项。‎ ‎8.下图是靶细胞与特定激素结合的方式示例。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靶细胞 B. 激素可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C. 若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肝细胞可以作为靶细胞 D. 若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靶细胞一定是甲状腺细胞 ‎【答案】D ‎【解析】‎ 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到达靶细胞,A项正确;激素可能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项正确;若分泌细胞是胰岛A细胞,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的分解,C项正确;下丘脑细胞分泌的激素不会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细胞,D项错误。‎ ‎9.下列各种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 池塘生态系统 B. 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 温带草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一般而言,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北极冻原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温带草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它们具有的生物种类依次增多,因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大,A、B、D均错误,C正确。‎ ‎【点睛】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网 自我调节能力 越多 越复杂 大 越少 越简单 小 ‎10.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 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D. 生态系统无法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因此,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体内开始的,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C正确;生态系统无法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D正确。‎ ‎11.“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A. 直接价值 B. 间接价值 C. 潜在价值 D. 经济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原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综上分析,“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A、C、D均错误。‎ ‎12.下列关于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膜内电流由非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B. 膜外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非兴奋部位 C. 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为负电位 D. 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时,膜内为负电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A、B错误;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C正确;神经纤维在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D错误。‎ ‎13.下列植物激素中能促进果实成熟的是 A. 细胞分裂素 B. 乙烯 C. 生长素 D. 脱落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以归纳整理为基点考查学生对“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A错误;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B正确;生长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C错误;脱落酸的主要作用为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错误。‎ ‎【点睛】若要准确解答此题,需要平时复习时,采用列表等方法对各种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生理作用、应用等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比较,从而达到强化、巩固记忆的目的。‎ ‎14.人接种卡介苗后,经过一段时间,血液中就会出现抗结核杆菌的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和抗体的化学本质分别是 A. 浆细胞、多糖 B. 浆细胞、蛋白质 C. 效应T细胞、多糖 D. 效应T细胞、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 ‎【详解】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后,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少部分分化成记忆细胞。因此抗体由浆细胞产生,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A、C、D均错误。‎ ‎15.下面为两个特殊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示意图。假定生态系统A和B中的玉米数量相同,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生态系统A最多能养活的人口为10000人,则生态系统B最多能养活的人口约为( )‎ A. 2000人 B. 4000人 C. 6000人 D. 10000人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短,能量损耗就越少,顶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指个体之间的能量传递。‎ ‎【详解】生态系统A和B中的玉米数量相同,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生态系统A最多能养活的人口为10000人,生态系统A有2个营养级,而生态系统B有3个营养级,则生态系统B最多能养活10000÷20%×20%×20%=2000人。‎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过程,意在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16.下列物质中不能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的是 A. 矿物质 B. 碳 C. 能量 D. 水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生态系统中的矿物质、碳和水分等物质可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A、B、D均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C正确。‎ ‎17.环境监测中心在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时,无需公布的项目是 A. 二氧化碳含量 B. 总悬浮颗粒 C. 二氧化硫含量 D. PM2.5‎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关注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二氧化碳虽然会形成温室效应,但它不是空气的污染物,所以在空气质量报告中无需公布二氧化碳含量,A正确;空气的污染来源于烟尘等颗粒物质、二氧化硫等,因此在空气质量报告中需要公布总悬浮颗粒、二氧化硫的含量与PM2.5的含量,B、C、D均错误。‎ ‎18.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9.下列表示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A中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负内正,表明神经纤维处于动作电位状态;图B、图C都不正确;图D中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表明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答案是D。‎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20.将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用不透光的锡箔纸遮住,然后放在左侧照光的条件下培养,胚芽鞘将 A. 向左侧弯曲 B. 向右侧弯曲 C. 直立生长 D. 无规律弯曲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将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用不透光的锡箔纸遮住,然后放在左侧照光的条件下培养,胚芽鞘的尖端能感受到左侧照光(单侧光)的刺激,导致右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左侧,所以向左侧弯曲生长,A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需理解如下图所示的植物向光性的机理,据此结合题意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21.一组学生测量了在不同温度下l0天内同种种子的发芽数,实验组的温度是25℃,而对照组的温度是l8℃,他们把实验所得数据绘制成图,你认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A. 种子的种类 B. 萌发的时间 C. 环境温度 D. 种子的发芽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对照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由题意“测量了在不同温度下l0天内同种种子的发芽数”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自变量是环境温度,C正确,A、B、D均错误。‎ ‎【点睛】依题意准确定位实验目的,即研究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以此为切入点,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等明辨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22.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破坏的细胞主要是( )‎ A. 吞噬细胞 B. T细胞 C. B细胞 D. 浆细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解: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 故选:B.‎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3.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菌体)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理想条件下,t小时后,该种群的菌体总数是 A. M·2t B. m·220 C. 2t/20 D. m·23t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依据“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oλt 和题意可知:No=m个,λ=2,t小时后的细菌繁殖代数即数学模型中的t=60t÷20=3t,所以该种群的菌体总数是Nt=m·23t,A、B、C均错误,D正确。‎ ‎24.下列关于生长素运输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在胚芽鞘中,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B.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 C.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D. 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解:A、在胚芽鞘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A正确;‎ B、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其中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不是主动运输,B正确;‎ C、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的运输为非极性运输,C正确;‎ D、如果在单侧光的作用下,在胚芽鞘尖端可以横向运输,D错误;‎ 故选: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25. 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和甲状腺 B. 激素③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属于反馈调节 C. 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低于正常水平 D. 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显示的是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解:A、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不是甲状腺,A错误;‎ B、③是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具有抑制作用,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 C、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因此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水平,C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组织细胞,D正确.‎ 故选:BD.‎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26.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植物体内含量多而高效 B. 在植物体内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分泌 C. 产生部位也是作用部位 D. 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答案】D ‎【解析】‎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少,A错误;动物激素是由专门的分泌器官分泌,而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B错误;植物激素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说明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不同,C错误;植物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的有机物,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概念。‎ ‎27. 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 W处于第二、三两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蝗虫的数量下降,Y的数量一定减少 D. Y与蝗虫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答案】D ‎【解析】‎ 该食物网中草是生产者,共有4条食物链;W处于第三、五两个不同的营养级;若蝗虫数量下降,则Y直接从草获得能量,Y数量会增加。‎ ‎28. 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 B. 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D. 地衣→苔藓→灌木→草本→森林五个阶段为出生演替的必经过程 ‎【答案】A ‎【解析】‎ 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则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在正常情况下次生演替使得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B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错误;只有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群落演替才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否则只能到灌木阶段,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 ‎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9.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化合物,促进真菌的休眠孢子提前萌发,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的信息种类依次为 A.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 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 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依题意可知: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其中的“闪光”为物理信息;雄鸟的急速起飞与扇动翅膀属于行为信息;某种植物根系分泌的、可促进真菌的休眠孢子提前萌发的一种化合物为化学信息。综上分析, B正确,A、C、D均错误。‎ ‎30.如图为影响种群密度因素的概念图,a、b、c、d依次代表的影响因素是 A. 年龄组成、死亡率、迁出率、出生率 B. 出生率、年龄组成、迁出率、死亡率 C. 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D. 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答案】D ‎【解析】‎ 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能量通常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C. 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D. 太阳能是维持生物圈正常运转的动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生态系统的能量通常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而且是逐级递减的,A、B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4~5个,C错误;除极少数特殊空间外,能量流动起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因此太阳能是维持生物圈正常运转的动力,D正确。‎ ‎32. 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 B. 糖尿病是由于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C.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的 D. 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升高血糖浓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胰岛细胞产生的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而产生的胰岛素则降低血糖浓度。所以只有A正确。‎ 考点:血糖平衡调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血糖平衡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机理的理解。‎ ‎33.将某抗原先后两次注射到同一个小鼠体内,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 A的形成主要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C. 再次注射抗原发生的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 D. 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二次免疫的原理:特异性免疫中,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再次受到特定抗原刺激时,便会迅速分裂,产生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来对抗抗原.具体的过程:第一次抗原刺激机体,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抗体,同时产生少量的记忆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由于记忆细胞迅速的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更快更多,所以二次免疫的特点:①强度更强,②更迅速,③持续时间更长.‎ 解:A、该过程有抗体的参与,故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 B、当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由于记忆细胞迅速的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更快更多,B正确;‎ C、二次免疫的特点:①强度更强,②更迅速,③持续时间更长,故再次注射抗原发生的反应比初次反应更强,C正确;‎ D、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的,D正确.‎ 故选:A.‎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4. 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 B. 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由传出神经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 C. 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只能由轴突传到细胞体或树突 D. 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一般是双向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由轴突传到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ABC不正确,选D。‎ 考点:神经调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的理解。‎ ‎35. 对两只小兔作如下处理:甲兔切除甲状腺,乙兔定期注射甲状腺激素。一段时间后,两只兔子的生长情况是 A. 甲兔生长发育正常;乙兔生长发育停止 B. 甲兔生长发育正常;乙兔体温较低,心跳较慢 C. 甲兔生长发育停止;乙兔食欲旺盛,但身体消瘦 D. 甲兔生长发育停止;乙兔行动迟缓,食欲不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兔切除甲状腺,则生长发育停滞;乙兔定期注射甲状腺激素,新陈代谢加快,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食欲旺盛,但身体消瘦,体温较高,心跳较块。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动物激素的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下图表示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 水稻虫害严重 C. 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 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两条主要的食物链为情境,考查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能力。‎ ‎【详解】大量捕捉蛙,短期内会导致害虫数量增多,水稻虫害严重,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A错误,B正确;大量捕捉蛙,蛇因蛙的数量减少而捕食的鼠的数量增多,因此短期内,蛇的数量会基本不变,而鼠的数量会迅速减少,C、D错误。‎ ‎【点睛】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外来因素而大量减少时,一般除导致上一营养级减少外,还会导致下一营养级增加;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被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37.下图代表某一生态系统,错误的说法是 A. 生态系统的成分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 C. 能量流动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进行 D. 信息传递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题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信息传递的功能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B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的渠道,C正确;信息传递的功能之一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38.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B.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D.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居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C错,D正确;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故AB均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并熟记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39. 在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 A. 呼吸作用 B. 光合作用 C. 蒸腾作用 D. 异化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二氧化碳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0.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 a ,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为 b ,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c,错误的说法是 A. a 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B. 消费者食物中所含有的总能量为 b C. 分解者的能量可来自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D. a > b + c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a,a是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A正确;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为 b,b是指消费者通过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B 错误;分解者可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利用其中的能量,C正确;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a > b + c,D正确。‎ ‎41.下图为电子显微镜下的突触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轴突末梢细小分支的最末端膨大形成的结构叫___________,内部的囊泡结构叫________________。‎ ‎(2)当兴奋从图中1传来时,[ ] ___________能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 ] ___________上的 __________,这样就将兴奋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细胞。‎ ‎(3)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___________(双向/单向)的。‎ ‎【答案】 (1). 突触小体 (2). 突触小泡 (3). 3 突触前膜 (4). 6突触后膜 (5). (特异性)受体 (6). 单向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能力。‎ ‎【详解】(1)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细小分支的末端膨大形成杯状或球状的结构,此结构叫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部的囊泡结构叫突触小泡。‎ ‎(2) 当兴奋从图中[1]轴突传来时,[3]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6]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这样就将兴奋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细胞。 ‎ ‎(3)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清“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据此分析图示并明辨1~7所表示的结构名称,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4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回答下列有关稳态调节的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 ‎(2)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____________________。免疫功能一旦失调就会失去稳态,HIV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______________细胞,导致免疫机能下降或丧失。如果免疫系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疾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3)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_________________和作用于特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反射 (2). 反射弧 (3). 特异性免疫 (4). T(淋巴) (5). 自身免疫病 (6). 通过体液运输 (7). 靶细胞或靶器官 ‎【解析】‎ ‎【分析】‎ 据题文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神经调节、免疫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 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HIV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T细胞。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 ‎(3) 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和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其结构基础、免疫的类型及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激素调节的特点,据此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43.下图为南极海域的一个食物网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 ‎(2)该食物网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小鱼位于食物链中的第_________营养级,属于______级消费者。‎ ‎(3)磷虾与须鲸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消费者 (2). 分解者 (3).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 5 (5). 二 (6). 初 (7). 捕食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南极海域的一个食物网简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①浮游植物→磷虾→须鲸→虎鲸,②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须鲸→虎鲸,③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鱼→企鹅→虎鲸,④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鱼→海豹→虎鲸,⑤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其中小鱼位于食物链中的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 ‎(3) 磷虾与须鲸属于捕食关系。‎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食物链数量的统计。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